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夜夜笙歌的日志

夜夜笙歌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 12
    陆文夫在中篇小说《美食家》中曾经塑造了一个“宜兴大夜壶,独出一张嘴”的好吃之徒朱自冶。文革之后,他咸鱼翻身,凭多年的“吃功”到处讲学,竟然被捧为“美食家”。他的经典理论是,做菜最难的是“放盐”,什么时候放,放多少,都很关键,直接决定了菜肴的滋味和口感。虽然朱自冶“十指不沾阳春水”,从不下厨,光凭
    分类: 食为天|2511 次阅读|没有评论
  • 9
    分享

    味精

    夜夜笙歌 2021-12-02 11:25
    在美国有时会看到关于中餐馆的负面报道。除了捕风捉影的“猫肉狗肉入菜”,美国人抱怨最多的是中餐的味精( MSG )放得太多,吃了头痛、口渴、恶心、晕眩,甚至四肢发麻、心动过速,美国媒体为此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术语,叫“中餐馆综合症”( The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甚至有人说,摄取味精过多会引起失明
  • 8
    奥利维亚沙拉( Olivier Salad ) 1960-1980 年代在苏联大名鼎鼎。这种沙拉不但家喻户晓,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不少神奇传说。因为大名听着法式,有俄罗斯人说这道菜是法国厨师发明的,也有人说是入侵法国的俄国士兵促成了此菜的诞生,更有人猜测原版用了橄榄( olive ),所以得名。   它在前苏联还被
  • 9
    意面 pasta 的形状五花八门,从最简朴的粗细面条,到空心管、半月形、蝴蝶结、小海螺等,且使用不同的烹饪方式,搭配不同的酱料,博大精深,让人不明觉厉。有意大利老同学解释:该国当年民生寒苦,食材有限,所以将面食制作工艺发挥到极致。形状不一的意面烹调后能产生不同口感,再搭配不同调料,也就相当于不同菜色了
  • 6
    《最后的中国大厨》( The Last Chinese Chef )是美国作家尼可默恩斯( Nicole Mones ) 2007 年出版的小说,描述美国人如何在中国的北京和杭州体验异国文化。故事一开始,身为美国某美食杂志的专栏作者的女主人公在丧偶一年后突然接到丈夫生前工作的律师公司從北京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中国家庭起诉她的丈夫,要求赔
  • 8
    国人每每以“天朝吃货大国”自诩,在玩笑中凸显对中国烹饪传统的自豪感。对中华料理一无所知的外国人接触中餐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以美食为媒介的中西文化的撞击和交流,当事人自己通过纪实与虚构呈现出来的才称得上原汁原味。   芙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2008年出版了回忆录《鱼翅和花椒
  • 12
    分享

    魔鬼番茄

    夜夜笙歌 2021-11-17 12:23
    在美国小镇生活,我常哀叹超市里卖的洋菜、洋果不合口味。樱桃、橙子的味道倒还不坏,可是十六世纪欧洲探险家口中的“金苹果”、“爱情之果”——番茄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最近看了美国作者埃斯特布鲁克( Barry Estabrook )的《番茄王国》( Tomatoland )才恍然大悟。作者是专攻美食的新闻记者,曾因相关报道
  • 8
    美国新闻记者、编辑翠西米兰( Tracie McMillan )有关饮食的报道多次获得大奖。 2009 年她实施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胆采访计划。为了了解美国穷人的饮食方式,她“潜伏”到美国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几个关节点,在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食品供应商沃尔玛、 墨西哥打工者聚集的加州果园和美式连锁餐厅“苹果蜜蜂”
  • 2
    在本书中,坡伦继续关注美国人的餐桌和健康、社会的关系,批评消费主义观念及唯利是图的大公司对人体和自然的伤害。不过,这次他把眼光投向了自己的厨房,通过火(烧烤)、水(煮菜)、空气(烘焙面包)和土(发酵食品)四种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来考量烹饪这种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他去美国南方学怎么烤全猪,为
    分类: 食为天|12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 6
    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何在?不是语言,不是工具,而是烹饪,迈克尔坡兰( Michael Pollan )在《煮熟了》( Cooked )中称,熟食易被人体吸收,减少肠胃消化的能耗,促进大脑发育,加速了人类进化。烹饪更构建了社会关系和人类文明。坡兰是伯克利加州大学新闻系教授,长期为《纽约时报》供稿。 2006 出版《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