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九、曹丕的又一位贤内助:郭女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延康元年(二〇〇年),34岁的曹丕取汉献帝而代之,是为魏文帝。成为曹魏帝国的帝王之后,曹丕尊封自己的母亲卞夫人为皇太后,居永寿宫。
  后宫不可无主,甄洛既是曹丕原配妻子,又是曹丕长子长女的生母,更大得婆母卞皇太后的欢心,按照常理,接下来就应该册封甄洛为皇后了。
  然而甄洛高估了卞夫人所能(所愿)给予的助力,更高估了自己在小丈夫心目中的地位。
  此时的曹丕,已经移情于贵嫔郭氏了。
  
  郭贵嫔名叫郭女王,与甄洛相似的是:在夫妻关系上,她也身兼妻子与长姐双职,她生于中平元年三月乙卯日(184年),比甄洛小两岁,比丈夫曹丕大三岁。
  郭女王的父亲郭永在东汉末年官至南郡太守,她在三男二女的兄弟姐妹群中居中。据说她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因此很为父亲看重,说她有“女中王”的气度,因此便在闺名之外,为她取字为“女王”。
  郭女王的少女岁月比甄洛要不幸得多,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在黄巾起义中,她的父母和兄弟们都不幸死去,她自己则由官宦人家的小姐沦落为铜鞮侯家的婢女。再后来,她作为礼品,又被主人送给了曹丕。
  虽然只是个婢女出身的姬妾,郭女王的聪明智慧却很快使她引起了曹丕的注目,并且崭露头角。
  甄洛的聪明,更多的表现在家庭内部,而郭女王却比甄洛更高招,她拥有参与政治斗争的智谋。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丈夫出谋划策,因此,曹丕能够最后胜出并且最终称帝,郭女王应记首功。
  那么,不用多说了,曹丕移情别恋也就在所难免。
  
  而对年纪已将四旬的甄洛来说,更糟的还不仅仅是同样已不年青的郭女王。自打曹丕称帝,他身边的美女便层出不穷。希望巩固权位的将相大臣们都上赶着把自己家的美女尖儿们往魏宫里塞。很快,在这群年少的美女中,又有李贵人、阴贵人成为曹丕的新宠。
  甄洛现在所面对的,是她嫁给曹丕以来,从未有过的冷清凄凉局面。自从在夺嫡斗争中郭女王表现得比她更有智慧以来,她在曹丕的心目中的地位便已经江河日下。所以在即位为魏王之后,曹丕干脆更将甄洛丢在邺城,只带着能够给自己出谋划策的郭女王出征、并一直把郭女王带到了洛阳,和郭女王一起同心协力地策划汉献帝禅位事宜。
  
  十、甄洛没有想到,一首凄怨的情诗,竟成了自己催命符
  
  不久,曹丕果然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不用说,郭女王在他心目中更是旺夫之极。因此,在随后的册立皇后问题上,曹丕迟迟没有做出决定。他事实上已经偏向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郭女王,更何况“见面三分情”——两年以来,曹丕与甄洛连面都不曾见,身边又满是莺莺燕燕,他对甄洛的旧情还能剩得了多少?
  在曹丕即位为帝之后,退位的汉献帝刘协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也送进了曹丕的后宫。这两位刘贵人按照辈份,应该算是曹丕的外甥女,更何况是逊帝之女,曹丕即使不宠爱,情面上也决计不会过于冷淡。再加上李贵人、阴贵人……远在邺城连丈夫的面都见不着的甄洛,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境。
  据说,甄洛貌美,更善于修饰。在她所居住的宫室里,有一条口含赤珠的绿色灵蛇。甄洛每天都留意观察这条蛇,从它盘曲卷绕的姿态中学习新奇的发式。因此她的发型每天都有不同,被称之为“灵蛇髻”。
  然而,再新奇美妙的发型和姿态,也得有人愿意欣赏才能体现出价值。而如今,那个最应该来欣赏的人,却已经绝情不顾了。
  甄洛熟读史书,自然明白历代后宫争宠是怎样的情形。她独居邺城,遥想洛阳城内,曹丕身旁众多的美女娇娥们对自己这个嫡妻百般抵毁,不禁愁肠百结。
  作为一个后宫女人,甄洛确实曾经对争宠的诸姬表现得宽宏大量。但是,那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她是在身为嫡妻,且“宠愈隆”的情形下,才如此“弥自挹损”的。而如今这个前提已经没有了,她不可能不对负心的丈夫心生怨恨。
  在这样的情形下,甄洛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怨恨曹丕薄悻的诗作《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烁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独致乐,延年寿千秋。”
    
  然而,甄洛万万没有想到,这首凄恻哀怨的情诗,不但没有使丈夫感念旧情,反而适得其反。曹丕读诗后恼羞成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洛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
  冤死之时,甄洛四十岁,负心汉曹丕三十五岁。
    
  在这起杀妻事件中,曹丕的翻脸程度,让我们对皇帝的爱情再一次大失所望(纵观两汉后宫,后妃即使失德或有怨言,也不过就是废居冷宫。再看曹操对待丁夫人的态度,如今一首失意诗居然能引起杀机,向自己少年初恋的女人下手,曹丕实在不如乃父多矣)
  更让我们奇怪的,是卞太后的表现。甄洛自嫁入曹家,在这位婆母的身上,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孝顺之意甚至超过了曹家的儿女,卞太后也不止一次赞扬甄洛的贤惠孝顺,更对甄洛为自己的生的孙儿孙女爱如掌上明珠。可是在曹丕即皇帝位的两年时间里,卞太后既没有为甄洛出头,要求儿子立她为皇后,更没有在她面对死神的时候救她的性命。这位婆婆,真是让人费解。
    
  十二、不能不说:甄洛之死的另一种传闻——《洛神赋》。
  
  据说,在曹丕兄弟争夺魏王世子位的斗争中,卞夫人是倾向于自己的三儿子曹植的。而甄洛与婆母一样,也支持小叔子即位——因为她已经爱上小叔子曹植啦。所以,甄洛之死,与她的婚外情爆光大有干系。曹植因为在权力与爱情方面都与大哥作对,后来还被逼着来了个“七步成诗”,万幸逃出生天之后,他为自己心爱的嫂嫂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纪念逝去的爱情。
    
  在这里,容我先对这种文人之说先晕倒一下。
    
  假如甄洛与曹植有情,她还写什么《塘上行》?盖对于感情走私的女人来说,老公变心乃是大好事一件,臭男人离得越远越好,简直是给自己一片自由天地啊!
  其次,《洛神赋》原名《感甄赋》。而此“甄”不同彼“甄”——在作《感甄赋》的前一年,即黄初二年,曹植被曹丕封为甄城侯,第二年又晋封为甄城王(今山东濮县)。所谓感甄者,所感的不是甄洛之甄,而是怀才不遇的甄城王之甄。
  而洛神,则是洛水之神,名宓妃,是传说中伏羲氏之女。曹植在《洛神赋序》里写道:“黄初三年,作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后来,甄洛的儿子曹睿即位为魏明帝,他对叔叔的文章倒是很喜欢,不过觉得题目起得不好,便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
  无论是曹植,还是曹睿,他们都没有想到,他们先后为该赋起的两个名字,恰好嵌进了甄洛的闺名。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洛。
    
  至于曹丕想杀曹植,因此将甄洛的枕头给曹植看,并逼他七步成诗,也是改头换面的“典故”。
  此事正史不载,而最早的版本见于《世说》,后来收录进了《太平广记》。原文是这样的: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士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直译如下:魏文帝曹丕曾经和弟弟陈思王曹植一同出去游玩,看见两头牛在墙里斗架。一头牛斗不过对方,掉到井里摔死了。曹丕命令曹植,以死牛为题材作一首诗。但不许说“牛”字,也不许说“井”字,不许说“斗”,也不许说“死”。马走一百步,必须作完一首四十个字的诗,如果一百步作不完,就杀头。曹植一边骑马往前跑,一边提笔写道:“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诗作完了,还不到一百步。于是他又作了一首自己怜悯自己的三十个字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来不是枕头,而是牛头;不是步行七步,而是跑马百步。写的也不是三十个字,而是四十个字再加三十个字。
    
  话再说回来,后世文人们硬要把甄洛和曹植扯到一起去,真不知道他们是同情曹植甄洛,还是恰恰相反?——有媳之叔和有夫之嫂私通,什么年代都不是好名声,假若真有这等风流事,岂不是变成曹丕杀妻有理?!
  真不知道这些人都是怎么想的!
  
  由甄洛《塘上行》一诗来看,“众口烁黄金”……谗害她的是整群后宫妃嫔。从史载的郭后为人来看,她不一定是坑害甄洛最起劲的第一人……不过她代替了甄洛应得的地位,所以矛头便指向了她而已。
  更何况,女人说争宠对手坏话很正常。妃嫔(包括郭女王)们说甄洛的坏话是肯定有的,但是她们恐怕不会当真想要她的性命——说白了,甄洛还不是皇后,让她不得封后即可,杀她没有必要。——而这男人居然下得了杀手,谁又想得到!
  
------------------------------------------
作者这里章节号标乱了,没有十一,直接就十二了
 十三、曹魏王朝有了一位出身卑贱的皇后
  
  现在,曹丕的原配妻子非但失宠,甚至更被丈夫杀掉了。那么,曹魏帝国的首位在任皇后应该由谁来做呢?
  在身边所有的莺莺燕燕中,曹丕最属意的人选,自然是比自己年长三岁的郭贵嫔郭女王了。
  
  在甄洛冤死的第二年(黄初三年,222年),曹丕正式提出策立郭女王为皇后。然而魏晋时代,是中国最为重视门阀家世的时期。因此,曹丕的此一项提议立即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提出,皇后必须出自世族,何况郭女王出身婢妾,乃是下贱之中的下贱。《春秋》有云:不得以妾为嫡。齐桓公也说“无以妾为妻”。做为婢女出身的姬妾,郭女王这样的身份,是不配做嫡妻、更不配做皇后的。
  得知这道奏章的内容后,郭女王以退为进,反而向曹丕进了一道正式的谢表,说:“我既没有娥皇女英的节操,也没有姜氏、任氏那样的品德,确实不足以充当皇后的尊位、担当掌管皇家的重任。”
  郭贵嫔小心谨慎的表态,反而更进一步坚定了曹丕的决心,他不顾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终于在黄初三年九月庚子日这天,册封郭女王为皇后。
  
  成为皇后之后,郭女王表现得非常称职,她对婆母卞太后百般承顺,孝名远扬,甚至有超越甄洛之势。在对待后宫嫔妃的问题上,她也非常周到。在当时的魏宫中,柴贵人受宠的程度仅次于郭皇后,郭皇后对柴氏以礼相待,处处褒奖。对于其它的妃嫔,郭皇后也非常注意。
  曹丕在做了皇帝之后,脾气越发地糟糕,非但杀了结发之妻甄洛,身旁的姬妾也常常因为小过失便被他大怒发作,动辄受罚,甚至有性命之忧。每逢这种情形,郭皇后都将过错揽到自己身上,向曹丕下跪磕头请罪。而更多的时候,她会把妃嫔们不慎犯下的过错遮盖起来,不让曹丕发现。万一不慎走漏被曹丕发觉,她也会第一时间向丈夫解释妃嫔们犯错的原因,竭尽所能将妃嫔们面临的灾祸减到最低限度。因此,她虽然既无子又出身卑贱,后宫中出身高贵又有子女的妃嫔们,仍然对皇后诚心拥戴,毫无怨言。
  郭皇后生性节俭,不事享乐,而且严格约束娘家人。她的亲兄弟都在战乱中丧生,她便将自己的党兄郭表改立为父亲的继子,并封郭表为奉车都尉。并对亲戚们说:“嫁娶之事,应该安守本分,只要门户匹配的乡里好人家就可以,不能趋炎附势,与高官贵族攀龙附凤。”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关系,郭皇后对家族中男人们三妻四妾的行为很反感。她的外甥孟武想娶妾,郭皇后坚决制止,说:“如今适龄的女子少而男人多,应该让她们嫁给为国征战的将士。你们本已有妻,就应该与妻子和睦,不可以倚仗权势好色纳妾。如果族人中有谁违反这规矩,我一定要给予重罚。”
  黄初五年,曹丕亲征东吴,郭皇后留在许昌永始台。当时大雨接连百余日,楼台城墙多数被洪水淹没冲垮。大臣们奏请郭皇后离开皇宫。郭皇后答道:“从前楚昭王出游,妻子贞姜留住渐台,江水暴涨,使者请她离开而忘记带王符为令,贞姜便坚决不肯轻易离开,直到被大水淹没。如今皇帝在远方,我怎么能随便离开呢。”大臣们都无话可说。
  
  十四、继母的悲剧
  
  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四十岁的曹丕崩于洛阳嘉福殿,临终时,他将后宫中自淑媛、昭仪以下的所有姬妾都遣归娘家另嫁,并且最终决定册立甄洛的儿子曹睿为继承人。
  ——早在郭女王成为皇后之前半年的黄初三月乙丑日,冤死的甄洛之子曹睿已被封为平原王。由于郭女王当时年满四十,已不再是生育的黄金年龄,无子几成定局,所以郭女王便收养了曹睿,而且对这位养子倾注了许多慈爱之心。曹睿对这位养母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孝顺之意,早晚问候起居。——由于甄洛之死事出非常,虽然已成为郭皇后的养子,文帝曹丕仍然不愿意立曹睿立储君,而属意于其它姬妾所生的儿子。
  曹丕有九个儿子,除了曹睿,还有曹协、曹蕤、曹鉴、曹霖、曹礼、曹邕、曹贡、曹俨。然而儿子们多数早死,最终,曹丕在临终之时还是选定了曹睿继位。(这从另一个角度,是不是也可以说明,郭女王对曹睿自问无愧,在甄洛之死的问题上,郭女王并没有怎样的过错?否则她大可在曹睿继位问题上捣鬼。)
  曹睿即为魏明帝。即位的当月丁巳日,他尊婆婆卞太后为太皇太后,养母郭皇后为永安宫皇太后。十几天后,他又追封生母甄洛为文昭皇后。——甄洛终于得到了“皇后”的封号。四十五年前那位相士刘良先生关于她“贵不可言”的预言,终于在她屈死五年之后,实现了。
  曹睿即位之后,对养母倒也颇有孝心,对郭家屡加封赏。郭表一直当到照德将军、加金紫、位特进的地位。郭表的长子郭详、次子郭训先后当上了骑都尉。就连郭太后早死的父母,也追封成了安阳乡敬侯、都乡君。
  成为皇太后的郭女王仍然节俭,仍然对外戚严加管束。她的姐姐去世后,当年欲娶美妾而不得的外甥孟武又想厚葬母亲,同样也被姨母制止了。郭太后说:“坟墓过于厚葬,就难逃被挖掘的命运,所以应该薄葬。”
  然而这段母子相欢的日子没过很久。曹睿从小就对母亲的屈死耿耿于怀,一直想要追究底里。最后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代替甄洛为皇后的郭女王。曹睿自然对养母心怀忿恨,又找不到什么真凭实据,便屡屡哭着追问郭太后,自己的母亲到底是怎么死的。郭太后对养子很不满,质问道:“你的母亲甄洛,是被先皇帝所杀的,杀她的罪人实际上只有先帝一人,你责问我干什么?更何况你身为人子,父亲又将帝位传给你,你又怎么好追究亡父的过失?难道你因为生母冤死,就要让后母也冤死才甘心吗?”——这番话可以和甄洛为任姬求情的话相对照:郭女王未见得是谗害甄洛的人,可是她却是甄洛之死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她无法为自己洗清;就象任姬被废,甄洛是最大受益者而无法为自己洗清一个道理。
  曹睿听了郭太后这一席话,立即勃然大怒、杀机顿起。
  
  青龙三年(235年)三月,郭太后终于被自己的养子曹睿所逼,自杀身亡。时年51岁。
  据说,甄洛当初被丈夫赐毒酒自尽之前,曾经将曹睿托付给李夫人照顾。郭太后死后,李夫人告诉曹睿说,甄洛因为被谗言陷害,所以曹丕对她恩断义绝,非但没有为她依礼大殓,反而将她披发覆面、以糠塞口下葬。
  曹睿听了李夫人这么一说,更是又伤心又愤怒,于是传下命令,将郭太后也照“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模样殓葬。
  郭女王就这么死了。但是曹睿有胆子逼死养母,却没有胆子昭告天下,他只敢背地里指挥殓葬官员,当着满朝文武,他还要做孝子,郑重其事地为郭太后举殡,并颁布了一道孝子哀诏:“维青龙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宫启殡,将葬于首阳之西陵。哀子皇帝叡亲奉册祖载,遂亲遣奠,叩心擗踊,号咷仰诉,痛灵魂之迁幸,悲容车之向路,背三光以潜翳,就黄垆而安厝。呜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嫔周,圣善弥光,既多受祉,享国延长。哀哀慈妣,兴化闰房,龙飞紫极,作合圣皇,不虞中年,暴罹灾殃。愍予小子,茕茕摧伤,魂虽永逝,定省曷望?呜呼哀哉!”
  在颁布哀策之后,曹睿更进一步表演孝道,封郭表为观津千户侯,郭详为驸马都尉。追封郭女王的父母为观津敬侯、堂阳君;亡兄郭浮梁里亭戴侯、郭都武城亭敬侯、郭成新长亭定侯。都以太牢之礼祭祀。
  后来郭表去世了,曹睿便让郭详继承其父的侯爵,而郭表的另一个儿子郭述也得到侯爵之封。
  ——这似乎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郭女王其实也和甄洛一样冤屈。
    
  郭女王之死有可能含冤,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故事可作佐证。
  此故事出自《搜神记》。据说,汉末魏初的时候,关中大乱,有人趁乱发掘了一座前汉时期的宫人墓葬,却从中发现了一个还活着的宫女。这个宫女后来恢复如初,被送进了魏宫。郭皇后很喜欢她,对她很照顾,留在自己身边。后来郭皇后成了郭太后,并且不幸去世。郭太后死了,这宫女悲伤过度,哭泣不止,哀伤而死。
  无论如何,郭太后风评极好、人们对她的死抱屈伤感,是不会错的。因此即使是逼死她的曹睿,也不敢公然迫害郭家。
    
  十五、“自了汉”卞太后的另一面
  
  在郭太后之死一事上,我们不能象甄洛冤死时那样质疑卞太后了,因为郭太后自尽之时,卞太后已经去世五年了。不过我们可以猜想,即使她还活着,也不太可能为郭太后辩护。
  卞太后早已经在曹家的争斗之中,修成了金刚不坏之身。对于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她从来不做任何表态,假如非表态不可,她也毫无疑问地倒向权势更大的一方。别说是儿媳甄洛郭女王,就算是她自己的亲生儿女,也没有例外。
  黄初二年,遵命监视曹植的官员向曹丕报告,说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丕趁机贬曹植的爵位为安乡侯。为了不让母亲有什么异议,曹丕派卞太后的侄儿将廷议转述太后。卞太后听了之后回答:“没想到这孩子能做出这样的事来。你回复皇帝,就说不要因为我的缘故就坏了国法。”后来曹丕来见母亲,卞太后也不曾为曹植说过什么好话。
  
  不过,虽然是个“自了汉”,卞太后也仍然有她的另一面。
  她每次外出,遇到年长的老人,都要停下车来问寒问暖,赐予绢帛,哭泣说:“我最大的恨事,就是父母不能活到今日,不能享受荣华饱暖。”
  除此之外,卞太后一如既往地节俭,自己说是几十年来节俭成了习惯,已经不能接受奢侈的生活方式了。曹丕为舅舅卞秉建府邸,建成之日,卞太后前去祝贺,举行贺宴的时候,卞太后和她的随从们都只吃蔬菜粗粮而已。
  太和四年(230)春,曹睿追封卞太皇太后的祖父为开阳恭侯、父亲为敬侯;祖母周氏阳都君兼恭侯夫人。
  这追封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就在追封诏书颁布不久,同年五月,卞太后病逝,享年70岁。七月,她和她的丈夫曹操合葬在了一起。
  十六、卞太后的最后一次登场
  
  卞太后在史料上的最后一次登场,是在她去世三年前的太和元年。登场的原因,与她那宝贝孙子曹睿移情别恋有直接关系。
  
  说起来,这真是一桩天大的笑话:痛恨父亲抛弃妻子的曹睿,在变心和杀妻方面,比父亲还有过之无不及。
  早在曹睿十五六岁做平原王的时候,他就已经娶了正式王妃河内人(河南武涉)虞氏。就在做平原王之时,他还有一位宠妾,是虞王妃的同乡,姓毛。毛姬美貌温存,但是出身却很低贱,父亲毛嘉不过是个车夫而已。
  曹睿即位为帝之后,立即升毛氏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嫔,不久又册封为皇后。而把原配妻子虞王妃丢到了脑后。
  曹睿的这一行径,与父亲弃妻立妾异曲同工。
  不用说,虞氏对丈夫的行径十分不满。做为太婆婆,卞太皇太后似乎并不认为皇帝孙子有什么不对,没有对曹睿进行任何劝阻,反倒是对虞氏开解安慰,要她认命,听从男人的安排。
  虞氏对卞太后的言辞非常不满,怒道:“曹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喜欢让善于献媚的下贱女人做皇后,从来不看重女人的品德家世。自古以来,皇帝主政,皇后主内。没有好开始,当然就不会有好结果。我看你们曹家亡国就快了!”
  虞氏的话,直戳了卞太后的身世老底。老太太十分气愤,立即照样转告给了孙子。曹睿听后大怒,虽然没痛下杀手,却也立即将结发之妻赶回了邺城旧宫(也就是当年甄洛被曹丕丢弃的冷宫)。
  
  十七、又一位杀妻的曹家皇帝
  
  然而,毛皇后的好日子也只有十年左右。
  
  就在郭太后屈死不久,曹睿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位郭夫人(又是姓郭的……不过此郭非彼郭,乃是青海西宁人),将毛皇后丢到了一边。
  237年十月的一天,曹睿带着妃嫔新宠们到后苑游乐,连才人一级都召来了,就是不召毛皇后。郭夫人觉得自己不免成了毛皇后怀恨的对象,便说:“还是召皇后也来赴宴吧?”曹睿大约是觉得应该趁机展现一下自己对郭夫人的心意,于是非但不肯召皇后,反而传令谁也不准泄漏游宴之事。
  但是,毛氏毕竟是皇后,这件事她立刻就知道了。第二天见面之时,又妒又气的毛皇后终于忍不住,戏谑曹睿道:“昨天你甩下我去北园游宴,很快乐吧?”
  曹睿一听,恼怒不已,认为皇后收买了自己的左右,简直是危险人物。立即将左右亲信侍丛杀了十多个,并且逼毛皇后自杀。
  无罪弃妻立妾、又为一句戏言再杀妻,实话说,曹睿的为夫之道,还不如曹丕。而且他干了坏事还要遮人耳目,毛皇后被杀后他仍然假惺惺地给她上谥号、给毛家加官晋爵。
  ——这一套路数,在两年前杀母之时,曹睿就已经演练得熟了。此时再施展,自然是得心应手。
  景初二年年底,杀妻一年后,三十五岁的曹睿重病不起,遂立郭夫人为皇后。两个月后,曹睿去世。郭皇后万幸,终于成了曹魏帝国第一位得以善终、不曾死在丈夫手里的正式皇后。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老曹家众多女人的命运,卞太后自然是极其幸运的第一人。
  
     在预言和传说中沉浮——三国之蜀昭烈帝刘备的妻子们
    
  三国群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都是克妻型的男人。尤其是魏蜀吴的三位开创者:曹操、刘备、孙权。在他们三个人里面,克妻最厉害的又莫过于蜀国的开创者:昭烈帝刘备。
  
  刘备字玄德,生于东汉延熹三年(公元161年,也是曹操卞夫人出生的同一年)。他出生在涿郡涿县(河北涿县),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玄孙。
  ——中山靖王刘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别有风味”的藩王,值得我们了解一番。
  刘胜是汉景帝与贾夫人所生的儿子,在景帝刘启的儿子中排行靠后。公元前154年六月乙巳日,刘胜被封为中山王(王都卢奴,即今河北省定县)。他是史书上有名的奢侈亲王。公元1968年,国家对满城汉墓(刘胜与嫡妻窦绾墓)的发掘,证明了史书上的记载:墓室完整重现了中山王宫的豪华规模,随葬品穷侈极欲,多达一万多件。其中包括夫妻俩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等等国宝级物品。人们更惊异地发现,西汉初年的中山靖王刘胜,已经用上了玻璃制品。
  汉景帝的贾夫人封亲王的儿子有两个,大的是赵王刘彭祖,小的才是中山王刘胜。这两兄弟的志趣完全相反。
  刘彭祖为人机巧、尖酸、寡恩刻薄。而且极能诡辩、很会钻法律的空子(一个黑心大状的材料)。但是他不好奢侈享乐,也不相信什么祥兆预言,完全是个实干家,对于自己的封国,他不信任任何官员,一定要事必躬亲。
  刘彭祖亲自管理境内的商品买卖,属于王府的那部分税收一分一厘都要算得清清楚楚,进入他王府的税收,比分配给整个赵王国政府的还多;他还不顾身份亲自带着最低级的士卒彻夜不眠地巡逻查夜,把个赵王国都治理得路不拾遗——所有的外地人(当然也包括盗贼)都不敢在赵国的都城邯郸过夜,唯恐遭了他的算计。
  刘彭祖如此“勤政”,手下的官员便几乎成了摆设。他夺了官员的权柄,自然也怕官员们有意见,所以打从官员们进入赵境赴任的那一天起,他就安好了套子给他们钻——高级官员来赴任的时候,刘彭祖都亲自动手为他们打扫官舍,并穿着布衣远远出迎。当官员们感激涕零毫无戒备的时候,他便设下很多模棱两可挑战规律的事情给官员们处理,再从中挑剔出他们犯忌讳的言行,一条条记录在案。等到官员们试图管理王国大小事务的时候,刘彭祖便把这些记录亮出来,胁迫官员们让权给自己,谁有意见谁就遭殃,别说受刑罚,就是因此被砍头的都不在少数。这样一来,赵国的高级官员们都甘心坐在太师椅里,白拿国家俸禄,把活计都交给王爷去干。
    
  与哥哥完全相反,中山靖王刘胜对“工作”没有任何兴趣,他一辈子沉湎酒色珠宝,以享乐为己任。两兄弟因为人生目标差距太大,经常吵架。
  刘彭祖指责弟弟说:“堂堂中山王,不帮助天子教管百姓,有什么资格当藩属亲王?”
  刘胜颇不以为然,反过来教导哥哥:“老兄做王,总喜欢越疽代疱,把该让官吏做的事都一揽子上身,不懂为王之道:为王者,就应该天天享受声色之乐。”
  刘胜说到做到,他从不干涉过问封国内的事务,官员们在他手下可以尽量发挥才干,他自己则专心游山玩水、饮酒作赋、广纳妃嫔、奢侈享乐。他是个才子,更是个“丰产老爸”:光是儿子他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在有文字可查的这中国历史上,他是这方面当之无愧的标杆级人物。
  在刘胜的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中,长子刘昌继承了他的中山亲王爵位,其它的都被先后封为侯爵。而名字见于史籍的仅有二十个:广望节侯刘忠、将梁侯刘朝平、薪馆侯刘未央、陆城侯刘贞、薪处侯刘嘉、陆地侯刘义、临乐敦侯刘光、东野戴侯刘章、高平侯刘喜、广川侯刘颇、乘丘节侯刘将夜、高丘哀侯刘破胡、柳宿夷侯刘盖、戎丘侯刘让、樊舆节侯刘修、曲成侯刘万岁、安郭于侯刘传富、安险侯刘应、安道侯刘恢,澎侯刘屈釐。
    
  这其中,那位陆城侯刘贞,就是未来的蜀国开国之君刘备的直系祖宗了。
  刘贞是刘胜的第五子,由于被封为陆城侯,所以他从中山王宫(河北定县)来到封地陆城(河北涿县)定居,作为刘贞的玄孙,刘备也就因此出生在此地。
  从中山靖王刘胜的子孙之众可以看出,经过了几代繁衍,西汉王朝已经有些难以支持数量众多游手好闲的王孙诸侯了。他们不但不事生产坐吃山空,而且还恃着血统高贵,往往擅自干涉地方事务乃至朝廷大事。终于,在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酎金事件”(其实只是诸侯王在宗庙祭祀时所献的助祭礼金不符规定而已)为由,大举削藩。陆城侯刘贞也没能幸免,在做了大约十五年侯爵之后,被降为平民。一下子从云端掉到了泥地上。
  可想而知,等宗族传到刘备的时候,家境已经败落到了何种程度。更何况,刘备的父亲刘弘早逝,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谋生之道只是贩鞋织席罢了。可能是从小低人一等的生活遭际,使得后来刘备的心态变得很有些意思:尤其在话本小说里,刘备任何时候出现,都不会忘了背诵族谱,告诉别人,自己乃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据说,刘备祖屋东南的篱笆旁,有一棵高五丈的桑树,远远望去,就象一部王车华盖,路人都啧啧称奇,认为预示着刘家将要出贵人。刘备小的时候,曾经与同族小儿在树下玩耍,告诉他们说:“我日后必定要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童言无忌,却把他的叔父刘子敬吓得不轻,告诫道:“你小子可别到处乱说,弄不好一族老小都要被你的戏言给朝廷灭了。”
  刘备渐渐长大,母亲满心希望他好学上进,送他外出游历。不过出乎母亲预想的是,刘备对书本没有任何兴趣,读得十分勉强,他喜欢的是斗狗跑马、弹琴作乐、鲜衣美服,四处招摇。他的模样生得与常人大不一样,高七尺五寸(汉尺,约合一米八),双手放下直垂到膝盖上,而且还长得一双大耳朵,大到自己侧目便能看见。非但一表人材,更兼出人意表。
  刘备不多话,但是却善于交朋结友,待人谦和,喜怒不形于色,因此人缘极佳,江湖侠客、豪强少年都争着和他来往,并且甘于奉他为领袖(整个一小型黑社会)。如此名声远扬,招来了中山国的巨商马贩张士平、苏双的青睐。这两位老兄大约是想学吕不韦的套路,便资助刘备组建起了一支队伍,将他平日交往的人都收编进去。这支小队伍成为刘备发家的依靠,在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中初显身手,成为镇压黄巾起义的后起之秀,虽然势力微弱,却已经崭露头角。
  公元196年,刘备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被举荐为豫州刺使,驻小沛(江苏沛县),不久又得到了陶谦的徐州,声势大振,被曹操代献帝封为宜城亭侯、镇东将军。正式成为乱世中所出的英雄之一。
    
  然而世事不能两全。就在刘备左奔右突,闯荡前程的同时,他的私人生活却一蹋糊涂。
  在成为豫州刺史之后,刘备在小沛纳甘氏为妾。这一年,刘备已35岁。
  当然,甘夫人不可能是这个35岁男人的第一个女人。刘备的第一个妻子到底是谁,现在已经无可考评,史书上只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先主数丧嫡室”。那就是说,在甘夫人来到刘备身边的时候,刘备已经娶纳过好几个嫡妻,只是她们都先后死去了。因此,甘夫人便很快继为嫡妻,以嫡妻的身份管理刘氏家族的内务。
  与刘备那些连姓氏都没有留下来的妻子比起来,甘夫人的命要稍好一些,她跟着刘备到处奔波,就在陪着丈夫一起依附刘表的时候,她怀了身孕,并且做了一个梦,梦见北斗星从她的口中滑入。不久她在新野生下了一个儿子,以梦为征,起名为“阿斗”。
  
  甘夫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美女,所谓“有美如玉”,恐怕也不过如此。
  真正的美人往往出于山野穷家,甘夫人就是如此。她出身微贱,但是从小便与众不同,相士看了之后都说:“这个女孩贵不可言,能够位极宫掖。”长成之后,她成为刘备的妻子。据说刘备曾经得到一个玉雕的美人,便在月色下将玉美人放在甘夫人身边,自己在帐外端详,却发现甘夫人的肌肤与白玉没有区别,竟然分不清哪个是甘夫人哪个是玉美人。
  刘备身边的人妒忌甘夫人专宠,而甘夫人却妒忌玉美人与自己不相上下,常常想把玉人毁掉,便对刘备说:“从前子罕不以玉为宝,得到《春秋》的赞美,现在天下未平定,你怎么能玩物丧志呢?象这样的东西,不要再拿进来。”刘备听了甘夫人的话,从此再也不把玩玉人。
    
  
  
    
  然而刘备虽然听从甘夫人所言抛开玉人,但在面对取舍之时,他对待妻儿的态度与先祖刘邦有异曲同工之妙。甘夫人便因此而被丈夫甩在乱军之中好几次。
  第一次被抛弃在乱军之中时,甘夫人与刘备还在新婚,尚未生下阿斗。当时是建安元年,吕布偷袭徐州得手,刘备在仓猝中脚底抹油,丢下甘夫人,自己跑到了广陵。甘夫人落到了吕布手里。
  就在广陵,刘备又迎娶了亲信糜竺的妹妹为妾。吕布这时已经占据了徐州,得知消息,大约是觉得扣着甘夫人没意思(大耳刘居然不以老婆为念,又去当新郎,这个人质已经没作用了也),也就落得做个顺水人情,将甘夫人送还了给刘备。甘夫人受了一场大惊吓,好不容易回到小沛,却没想到丈夫竟然还有闲情泡MM,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如果甘夫人能够预知未来的话,她应该感谢糜夫人:刘备实在是给她找来了一个同生共死的女伴。
    
  刘备此时已经沦为吕布的附庸。吕布指望让刘备作自己的部下,共同对抗袁术,但是吕布麾下的将领都认为刘备靠不住,应该找个岔子处死了事。吕布却不合时宜地发了善心,被刘备表面的温良恭敬所迷惑,非但没有处死刘备,反而将将领们的意思透露给了刘备。然后还接受刘备的请托,将他和家眷、旧部都隆重安排在小沛屯扎。
  刘备躲开了吕布和吕氏部将的眼目,在老据点小沛重整旗鼓。不久,他又重新拥有了上万人马。
    
  建安三年(198)春天,吕布派人带重金打算前往河内买良马。结果没想到在半路上连金银带良马一起被刘备的兵给截了。吕布大怒,派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人大举进攻。刘备力不能胜,于同年九月大败。
  眼看败局已定,刘备不假思索又再一次单身逃遁,这一次被他甩下的家眷是两个:甘夫人和糜夫人。
  
  刘备投奔曹操,得到曹操的厚遇,被任命为豫州牧,还给他军粮物资去小沛收拾旧部散卒、并派夏侯惇相助反攻吕布。结果仍然不敌,刘备仍然大败。甘夫人和糜夫人仍然被高顺活捉,第二次落到吕布手里。(这次弟媳妇甘夫人跟老哥吕布可成老熟人了。)
    
  曹操大怒之下,亲自东征,这一次马到成功,在下邳(江苏睢宁),吕布因为未用谋士陈宫的计策,而被生擒活捉。
  当军士将吕布用绳缚到曹操面前的时候,刘备正好也在场。曹操早闻“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很想把吕布收归麾下,便命令解开捆缚吕布的绳索。谁知道刘备却立刻在旁边插话,说:“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当年吕布先后归降丁原、董卓,又先后杀了他们)吕布万万没有想到,刘备竟然在这个节骨眼上恩将仇报,全不记当初辕门射戟的情份,大呼道:“大耳儿叵言!”但是曹操还是照刘备所说,把吕布和陈宫一起杀了。
  实际上,刘备投奔曹操之时,程昱曾经劝说过曹操:“刘备有英雄之才,又很得人心,不可能甘做您的部属,与其等他日后与您为敌,不如赶紧杀了他了事。”——这番劝诫,与当初吕布部属劝说吕布之辞相仿。但是曹操也象吕布那样,没有采用。——其实就刘备屡屡战败、到处投奔,然后又时时反叛的行径来看,他自己的做部属之道,也并不比吕布高明多少。但是他竟然一直没有被杀掉,反而屡叛屡升发,不能不说,真是天意。
    
  吕布既然死了,甘夫人和糜夫人自然也逃出生天,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虽然丈夫没有同甘共苦的情谊,她们妻妾之间的感情却更加深厚。这为第三次遭劫打下了的基础。
    
  曹操对刘备很重视,封他为豫州牧、左将军,礼遇之至,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此时,汉献帝刘协正和曹操在一起,他虽然无才无德,但是仍然奢望要做掌控天下、手握实权的皇帝,不甘于做曹操的傀儡,于是,他让自己的小丈人董承招徕人马。(汉献帝的正牌丈人,应该是伏寿皇后的老爹,董承只是汉献帝小老婆董贵人的爹而已)
  在董承看中的人马中,便包括刘备在内。我们应该记得,刘备常常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那已是西汉初年间的老帐,谁又知道是真是假?不过时势造英雄,如今汉献帝已是今时不同往日,急等人用的时候,只要沾个“刘”字,就统统认帐。于是迂尊降贵,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葫芦提也就认了。刘备就此成了“刘皇叔”。
    
  
  
    
  不过,这个皇叔不是这么好当的,没多久,董承便把汉献帝刘协的“密诏”传达到了刘备那里,要他和西凉太守马腾一起“勤王”,杀掉曹操,让汉献帝重振雄风。同时被收徕的“义士”,还有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人。
    
  然而刘备并不是真心想趟这混水,尤其当他尚在犹豫之时,曹操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更是把他手里的筷子都吓掉了。幸好当时正逢雷响,勉强吱唔了过去。
  不久(二○○年),衣带诏之事泄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杀了个干净,只有刘备,提前逃离了许州这个是非之地,回到了自己的老窝,保得了平安。
  但是刘备与曹操的反目,至此已成定局。
    
  建安五年,曹操亲率大军东征。刘备本以为曹操不可能这么快就来找自己的麻烦,所以当兵士飞骑报讯的时候,他仍然不肯相信,亲自带了几十名骑兵出来看风头。一看之下,曹军大兵压境,旌旗猎猎,刀光闪闪。刘备顿时大惊失色,来了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信也不报,头也不回,就径自逃之夭夭了。
    
  这一仗,不用说也是曹操大胜,刘备大败。一场混乱之后,曹操把刘备的军队整体收编,关羽也被活捉,甘夫人和糜夫人更是不用提起,再一次被老公双双甩下,姐妹俩一起又成了俘虏。
  然而刘备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虽然屡战屡败、狼狈万般,世上的人却仍然把他当英雄人物看待。他虽然逃跑,却仍然在曹操的死敌:袁绍袁谭父子那里得到了隆重的接待、倾心的结纳。
  刘备有了安身之地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陷于曹军中的关羽耳朵里。于是他带着甘夫人糜夫人一起逃离了曹军,回到了刘备身边。
  这时正是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虽有十二万人马,却仍然被曹操的四万兵力击溃。刘备看形势不好,又暗地里打算离开袁绍,派人去荆州与刘表联络感情。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便打算乘胜追击,捉拿刘备。却不提防刘备早有后手,已然溜到刘表那儿去了。
  常言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刘表对于堂堂刘“皇叔”的投奔,表示了非常热烈的欢迎,亲自出城相迎,还分给他兵马,让他屯驻新野。——就在这里,甘夫人生下了她唯一的孩子阿斗:未来的蜀后主刘禅。(刘禅生于公元207年,就在这一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得了诸葛亮出山。)
  刘备在荆州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然而他不是重耳,不会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知足。他对自己不操兵弄马,大腿长肉的情形涕泪交加。于是他又重新开始招兵买马、收徕人心。很快,荆州的豪杰便有相当数量投靠到了他的周围。这使得刘表对刘备的用心产生了疑虑,百般提防起来。
  建安十二年(208),曹操北征乌丸,刘备劝刘表趁机突袭许州,刘表既已对他起了疑心,自然不会采用他的计策,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北征归来后,曹操再次南下,攻打刘表。就在这个时候,刘表病逝,将荆州刺史的位置传给儿子刘琮。刘琮不敢跟曹操作战,想要投降。刘备得知消息,大惊失色,知道自己若是落入曹操手里,可再没有上次那么好的结果了。于是跟刘琮翻脸,刘琮本是个没有本事的公子哥儿,被吓得站不起来,于是刘琮的部属和荆州百姓都归了刘备。当然刘备不会白拿刘琮的人财物,他专程去向刘表的坟墓辞行,眼泪鼻涕一番,表示自己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刘备再一次发挥了他“妻子如衣服”的宗旨,把甘夫人、糜夫人连同婴儿刘禅,一起抛下,让张飞、赵云断后,自己先跑了。——看起来,他也并没有履行“兄弟如手足”的誓言。
  曹操派精兵五千追赶,一日一夜追了三百多里,来到了当阳长坂,追上了张飞的殿后军。在乱军之中,甘夫人和糜夫人被冲散,赵云冲出重围后才发现两位夫人没有跟来,便又杀回去,好不容易才把甘夫人带了出来。等到张飞和赵云会合,才发现甘夫人手里并没有抱着阿斗。一问才知道,阿斗抱在糜夫人怀里。没有办法,赵云又冲回乱军阵里,找到了糜夫人。
  等到赵云看见糜夫人的时候,她已经受了重伤,没有办法行走,但是怀里仍然紧紧地抱着阿斗。为了不给赵云增加负担,糜夫人将阿斗交给赵云之后,便跳入水井自尽了。赵云只得带着阿斗和甘夫人回去见刘备。
  甘夫人虽然得以逃生、并且重新见到亲生儿子和丈夫,但是她产后体弱,又遇到这一场生离死别的灾难,终于坚持不住了,从此一病不起,几个月后(209年)便撒手尘寰,与好姐妹糜夫人重会去了。
  甘夫人生于公元188年,去世的时候年仅二十二岁。糜夫人的年龄无可考,但是可以推想也不过就是二十岁上下。这两个女人短暂的人生尽是在生死恐慌中苦捱,在丈夫的屡次抛弃中相依为命。
  
  甘夫人落葬于南郡(湖北江陵县北)。十二年后,刘备在蜀称帝,改元章武。章武二年,刘备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派人前去南郡为甘夫人迁葬。甘夫人的棺柩还未到达,刘备便已在章武三年四月病逝于白帝城,甘夫人所生的儿子刘禅继位为帝。于是又追封母亲为“昭烈皇后”。章武三年八月,刘备与甘皇后合葬惠陵。
  ——至此,相士在甘夫人儿时所说“位极宫掖”的预言总算实现了。只可惜,甘夫人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哪怕一天真正安宁的日子,更别提什么奢华享受了。而糜夫人,比她还更为不幸。
    
    
  
  相比之下,刘备的妻子中,只有穆皇后吴氏一人拥有苦尽甘来的生活,而且也从来没有尝过被丈夫丢在绝路上的痛苦滋味。
  吴皇后的祖籍是陈留(今河南开封郊区,曹操当年起兵的地方)。生得颇为端庄美貌。她从小就父母双亡,与哥哥吴壹相依为命。由于她的父亲生前与刘焉很有交情,所以父母双亡的兄妹俩很得刘焉的照顾。
  刘焉是个聪明人,早在汉灵帝时期,他就已经觉察到东汉政府气数将尽,知道关中将有大难,为自己也为子孙考虑,他想早点离开河南去远方做官。他原来的目标定在交趾(两广至越南),正在讨论之际,侍中董扶跑来提醒他:“交趾乃是化外烟瘴之地,你跑那儿去干啥?我倒是听说,益州是个好地方,而且所辖的分野地方还有天子之气。你去那里才有点搞头。”——刘焉一听:啥,天子之气?俺也算是刘家皇室宗亲啊!俺当然应该去那里,没准乱世过后,就该轮到我做天子了。
  正好,就在这个时候,当时的益州刺史却俭正在益州搞得一塌糊涂,横征暴敛为非作歹,他治下的百姓和官吏富民都受不了他,纷纷向洛阳的东汉灵帝政府控诉。灵帝遂决定派个自家人去益州替换却俭,顺便调查调查他的罪状。派谁去呢?咦,那个刘焉不是放着好好的京官“太常”不想干,成天叨咕着想去做地方官嘛?那就他了。
  这桩差事就这样落在了刘焉身上。他被封为益州牧、阳城侯、监军使者,外派了。
  刘焉想的是举家避难兼图谋大志,所以上任之时,不但是自己的家人,就连故旧亲朋,能够带走的都统统带出了洛阳城。这浩浩荡荡的人群里,就包括了吴壹一家老小,年幼的吴氏当然也在其中。
    
  刘焉满脑子想的都是“天子之气”,自然就对鬼神预言之说极度热衷。于是在进川之后,当地一个名叫张鲁的邪教头子就成了他招揽的重要人才。张鲁不但帮刘焉搞邪教和黑社会有一套,还有一个能通鬼域(女巫)的老娘,更重要的是该老娘并不老,非但不老,而且还很有几分姿色;非但很有几分姿色,还乐于时常和刘焉来来往往。于是刘焉便在心花怒放之下,让兼职干儿子张鲁当上了督义司马,帮自己暗中筹备与东汉政府决裂的事宜。——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因此推想,张鲁这位精通鬼神巫相之术的老娘很可能在吴氏的终身大事上起到了决定性(至少也是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说,曾经有人看过吴氏的面相,认定她乃是大贵之人——这“大贵”不用说,也至少是甘夫人那“位极宫掖”一类水准。
  刘焉听了这话之后,立即十分动心,想要把吴氏娶进自己家的门。据说,刚开始他是想把吴氏纳做自己的小妾的,但是吴氏毕竟是从小管自己叫“叔叔”,如今竟要娶做妾,多少有点面子上下不来,于是退而求其次,将她聘做小儿子刘瑁的妻子。——不知道那看相之人,是否就是张鲁之母?又不知阻止刘焉纳妾意图的,又是不是多少有些醋意的张鲁之母呢?
    
  然而,刘焉的如意算盘打得太响过了头,做出来的事也太急不可待,所以他图谋不轨的事情很快就泄露,汉献帝也起了疑心,便让刘焉的儿子奉车都尉刘璋去益州训诫他,刘焉眼看事情败露,又见蠢皇帝居然把自己的儿子送还了一个,便干脆将刘璋留在了身边。传讯给其它的儿子立即举事造反。
  然而刘焉的好运已经走到了头。益州分野虽有天子之气,他刘焉却没有天子之命。他的长子左中郎将刘范与西凉太守马腾谋反失败,和二儿子治书御史刘诞一起被砍了脑袋。更糟糕的是,与此同时,益州天降大火(可能是雷灾),把整个刘焉府都烧成了白地,刘焉多年积聚的财物、以及那些逾越礼制的车马都被烧了个干净。刘焉只得离开益州府治,迁居成都。就在成都,刘焉得到了长子次子的死讯,看着两个儿子留下的一群年幼子女哭天喊地,老儿既痛且悲,旧病复发,呜呼哀哉了。益州没有了最高长官,州中的重要官员们都觉得刘焉的三儿子奉车都尉刘璋脾气好,遂以赵韪为首,向名存实亡的东汉政府上书,请立刘璋为益州刺史。
  如果是在中央政府王权稳固的时代,是不可能让一个父兄刚刚谋了反遭“天诛”的年轻人又继任的——怎么,还想在老地方,重整父兄的旗枪不成!——然而,此时的东汉政府已是今时不同往日,果然就任命了刘璋继任益州牧之职。
  刘璋成了益州牧,那吴氏的丈夫刘瑁在干什么?——很不幸,他早就死了。吴氏的命相过于贵重,刘瑁命薄福浅,消受不起。
  就这样,年纪轻轻的吴氏,只因为一句“大贵”的预言,便成了东汉皇室宗亲的妻子,又因此而早早地守起了寡。
  
  至于吴氏后来怎么又成为了刘备的妻子、并被立为皇后呢?这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有极大的关系。她就是吴主孙权的妹妹孙夫人。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刘备得了荆州赖帐不还,周瑜便与孙权设下“美人计”,想要以孙家小姐为诱饵,把刘备引到东吴囚禁起来,以便夺回荆州。万没想到事情被吴国太识破,她在甘露寺相中了刘备,于是刘皇叔便当真在东吴招亲,娶了孙权的同胞亲妹子。于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这东吴招亲的故事,纯属罗贯中的个人发挥,把实际的历史改得不成模样。
  
  建安十三年(208)的冬天,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湖北蒲圻)进行了著名的“赤壁战役”。这一场关键性的战役由数场战事组成,这其中也包括刘备亲自现场指挥的乌林、华容道之战。最后的大结局是:曹操扮演了自己当年的手下败将袁绍的角色,以二十万的兵力,输给了仅有五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从此奠定下了“三国”的局面。
  经历了赤壁战役,曹操对刘备的军事才能做了如下的评语:“刘备,吾俦也。”
  曹操都“吾俦”了,孙权更不必说,对刘备颇有些忌惮,尤其是刘备借赤壁之战的东风,又加上一向招徕人心的本领,很快就被诚心归服的官员百姓推举为荆州牧,孙权就更是认定刘备实际上就自己的强敌。然而此时孙权也知道自己的实力有限,还不能与刘备翻脸,而是要与刘备交好,巩固孙刘联盟,以便共同抵卸曹操。于是,就在赤壁大战一周年之际,将自己的妹妹送到荆州,与刘备结为夫妻,成就了又一段政治联姻。
  
  孙刘联姻的时间,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冬天。而孙权的母亲吴国太(英雄母亲,和丈夫孙坚生了四子一女,而策权翊匡更是四个了不起的儿子)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去甘露寺相女婿的。因为她早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就去世了。而既然联姻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军事政治联盟,孙权也就更不可能让刘备低声下气地跑到自己地头上来做“上门女婿”,他是派人将妹妹送到刘备所辖的地方完婚的,地点就在现在的荆州石首。
    
  孙夫人出嫁那年,她的二哥孙权只有二十八九岁,她的年纪应该也不过就是二十岁上下,而刘备却已是一个半百的老头子,不但娶妻亡妻多次,更有一个三岁的油瓶儿子刘阿斗。
  虽然说刘备是个英雄人物,长得也不差,但是孙夫人从儿时起,身边便围满了吴国的众多倜傥男儿,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风华绝伦的周瑜。恐怕她少女怀春之时,眼前梦里都是这一类少年英雄、儒雅人物,做梦也没有想过会嫁给刘备这个政治对手兼老头子。出嫁之时,孙权不知怎样才说服了自己的妹子,大约狠狠地表扬了一番刘备的前途远大之类。但是对于孙夫人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情愿那却是肯定的事情,更何况刘备非但不懂风情,更兼大男子主义;非但不会琴棋书画,更连文章都写不顺溜;非但有上述两项大毛病,更是吴国的潜在敌人。
  这桩婚事的结果,其实打一开始就已经路人皆知。只是形势比人强,当事双方都不得不为而已。
    
  刘备是个极度大男人主义的人,这一点,在我们看《三国志》的时候,就很明显。曹操和孙权都对自己的发妻、继弦、甚至是姬妾,都多少抱有思恋之情,这些女人好歹都得到了追封、至少也留下了姓氏秩事,而刘备在成名之前的那些妻子(这其中包括结发初婚之妻),连个姓氏都没有留下,甘夫人仅仅追封了个“皇思夫人”,糜夫人连这样的追封都没能得到。——其实细究根底,刘备的妻子们,带给丈夫的好处、与丈夫同甘共苦的付出,远远比曹操孙权的妻子们要多得多。——甘夫人就不必说了,糜夫人嫁给刘备之时更是带来了哥哥糜竺的大量金银财物,可以说,刘备能够东山再起,有一大半是靠了糜夫人的丰厚赔嫁。
  但是,孙夫人绝对不是甘夫人糜夫人那种甘于付出、还被丈夫随心甩来甩去、认命的“贤淑”女人。她在孙策孙权周瑜这一类不世英雄们身边长大,喜好刀枪智谋,再加上是男人堆里唯一的女子,更是被他们从小娇惯得不成话说。
  猜想迎娶孙夫人之时,刘备虽然对政治联姻心头不爽,但是对于自己能娶到年青漂亮的新娘还是心中暗喜的。他大半辈子以来,碰到的都是甘夫人糜夫人一类挨宰都不吭声的女子,没准也想当然地把孙夫人看成了她们的同类项。然而,这样个极度大男人的刘备,却万万没有想到这次超出了预期,碰上了个性极其强烈骄纵并且对丈夫极其不满存心找岔的孙夫人。
  
  孙夫人到荆州完婚,除了大量的陪嫁财物,还有一群刘备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随从:孙夫人一手调教出来的一百多名丫环——这可不是那种侍候了小姐梳妆又侍候姑爷偷腥的丫环,她们个个舞刀佩剑,每天都轮流在孙夫人的绮窗外站岗放哨巡逻,即使是小姐的新婚之夜也不例外。除了这些满面杀气的丫环之外,孙夫人还带来了更多虎背熊腰剽悍的男兵侍卫。丫环们在香闺兰院内巡逻,侍卫们在院外放哨盘查。整得孙夫人在荆州的住所俨然就是个东吴驻外使馆,好不规模壮观。
  可以想象,刘备偌大的年纪,又进的是这样个洞房,花烛之夜实在是桩苦差。
    
  从后来的情形看来,洞房之夜过得并不愉快,夫妻感情一点也没有增加。刘备此后每次去见夫人,都胆战心惊:自己枉有死士百千,总不可能带进闺房之中,可孙夫人的上百丫环们却不用回避姑爷,因此刘备面对孙夫人之时,不但没有旖旎绮念,反倒时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捏着一把汗,唯恐“变起肘腋之间”,一个不留神,孙夫人给自己一个“意外惊喜”,一声令下,数以百计的泼辣丫环一拥而上把自己给剁成肉酱,连反抗的机会都不可能有。
  
 
  当然,刘备和孙权一样,他也知道自己不具备独自对付曹操的实力。因此,他仍然对孙夫人百般忍耐,达到了在他的婚姻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
  
  然而孙夫人并不领情。刘备作为领袖人物、军事天才,在他的部下眼里想来魅力四射,但是做为一个年青女人,孙夫人眼里的刘备不过是个不解风情的老头而已。除此之外,由于她是刘备名义上的妻子,三岁的刘阿斗也交由她照顾抚养。虽然孙夫人对阿斗多少有些母子之情,但是闲来想想,心里那个委屈劲就甭提了。
  这种不满和厌恶之情,孙夫人或者还会做一些表面的遮掩,她的部下却是毫不掩饰。丫环们外出的机会相对少一点,而随行的东吴男侍卫们则不然,他们每天出入在荆州的大街小巷,到处挑衅生事,滋扰百姓、打架斗殴,而孙夫人对于下属的这些行为,只觉得是在给自己消气,因此对他们采取了绝对的纵容和包庇。刘备心中生气,但也不敢吱声。众官兵们便越发地心雄胆壮,渐渐地骑到了刘备部属们的头上,常与刘备下属的兵士官吏们大打出手、故意冲撞。刘备迫于孙夫人的压力,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刘备一把子年纪,又一向是在女人们的千依百顺中过来的,几时尝过这样的“别样风情”?时间长了,实在消受不起。而孙夫人也越看越觉得老头子惹厌,根本就不想多跟他打交道。
  
  不久,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逃避问题的办法:在公安的刘备驻地以西,为孙夫人另筑了一座城,孙夫人带着自己的丫环侍卫们,搬进了城里。夫妻俩正式分居了。这座城被称为“孙夫人城”,遗址至今仍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