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吕雉一听这首歌,立即怒火中烧,同时她也意识到了自己与戚懿之间的过节已经影响到了彼此的子女,赵王如意如今虽然年幼无知,但是一旦长成,很可能(几乎是完全可能)对自己和儿子刘盈切齿怨恨。更重要的是,如意非常得刘邦的疼爱,配给他的封国和臣子,都是非常忠心而能干的,万一赵王如意长大成人,利用王权为母亲报仇作乱,那还了得?
  于是吕雉下定决心,要铲除这个隐患。
  赵王刘如意这年不过十四五岁,虽然名为封国之王,实际上年幼识浅,凡事都靠国相周昌主张。当年刘邦已预知吕雉不会轻饶如意,所以曾经郑重其事地向周昌托孤,更因为周昌有大恩于吕雉,所以刘邦希望周昌能够利用这一特殊条件,尽忠职守,保护刘如意的平安。
  果然,周昌不让刘如意奉召,吕雉征召了赵王三次,三次都被周昌硬梆梆地拒绝了。吕雉拿周昌没有办法,只得调虎离山,转而征召周昌。
  周昌一离开赵国,吕雉便跟着下令再召赵王。没有了腰杆子硬的周昌,刘如意不敢拒绝嫡母的命令,只能奉命来到长安。
  本来照吕雉的心意,她几乎是要立马向刘如意下手的。但是刘盈却手足情深,无论如何都要想法子保全弟弟的性命。所以打从刘如意踏进长安地域的那一刻起,他就亲自出城迎接,并从此与弟弟同食同寝,使得吕雉好几个月都找不着下手的机会。
  可惜,吕雉却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女人,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她满腹的杀机非但不曾减退,反倒愈烧愈烈。
  终于,机会让她给等着了。
  刘盈有个习惯,每日都早起习射(也就是早锻炼啦),刘如意年纪小,不象哥哥那么有恒心,何况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危险,所以终于有一天,他坚持不了啦,就赖床不起,不愿再跟着哥哥去射箭。刘盈心软,想想一时半刻也没什么要紧,就依了弟弟。
  就这么片刻工夫,吕雉的杀手就派来了,就在刘盈的寝宫之中,将毒药灌进了刘如意的口里。
  等到刘盈兴冲冲地回来,那温暖轻柔的床帐里,只有弟弟刘如意七窍流血的尸体在等着他。
  
  刘如意被除掉了,吕雉没有了后顾之忧,立即开始了对戚懿的大报复。她下令将戚夫人的手脚全部砍掉,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下哑药,然后丢进粪池里。
  吕雉对自己的战果十分满意,大概她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便特地召儿子刘盈前来观赏“人彘”。
  刘盈初看之下,惊恐之余觉得莫明其妙,便问母亲:“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吕雉心情很好,乐于为儿子解惑,答曰:“这就是戚夫人了。”
  刘盈当场放声大哭。他万万没有想到,母亲杀死了弟弟还不罢休,就连弟弟已无还手之力的生母都不放过。他更不能相信,当年明眸善睐艳盖宫掖的戚夫人、弹琴击筑吹笛作歌唱《上灵》的戚夫人、腰肢袅娜翘袖折腰为舞的戚夫人,会变成这样一个在恶臭中蠕动的怪物。
  刘盈天性温和懦雅,这一次惊吓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病倒在床一年多都不能痊愈,眼前梦里尽是弟弟和戚夫人惨死的模样。
  然而刘盈虽然身为帝王,却对自己的母亲无计可施,最后只能对吕雉说:“你做的这些事都不是人能够做得出来的,我作为你的儿子,实在无法再治理天下。”从此刘盈沉醉于饮宴女色自我放纵,拒绝上朝理政,每日晨起习骑射啥的更是不再提起,如是浑浑噩噩七年之后,年仅二十五岁的刘盈便离开了人间。
  ——既是在封建专制时期,更从消除政治隐患这个角度来看,我倒不是很反对吕雉干掉戚懿母子,不过她确实手法太狠了一些儿,杀人不过头点地,何必呢。关键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事儿干得这么堂皇,居然到处请人来看,就差卖门票了。俗话说知儿莫若母,她却压根不考虑自己那个老实儿子的心理承受力,这样的暴力镜头也敢让未成年的刘盈来看,的确太不象话了——不过这儿子确实心软,尤其看在老辣的吕雉眼里,一定很不满意,这恐怕也是导致吕雉非要代劳,灭刘如意不可的因素之一。
  
  吕雉与戚夫人的宫闱斗争,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惨烈的一场。这一出妻妾争风,可以用“震烁古今”来形容。而戚夫人的结局之可怖,也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吕雉虽然对戚懿的报复如此残忍狠毒,她对薄姬的态度却非常公正。这当然是因为薄姬为人小心谨慎,更是因为薄姬和她一样,没有得到丈夫刘邦应该给予的善待,除了人生经历和身份头衔略有差距,在被丈夫冷淡这方面,吕雉觉得自己与薄姬多少有点同病相怜。
  正因此,薄姬意外地得到了吕雉特别的恩遇:吕太后将薄姬送往儿子刘恒的封地,不但让她母子团圆,更给予她“代王太后”的称号,使她成为大汉王朝仅次于吕雉的贵妇人。
  话再说回来,吕雉对薄姬如此善待,却对戚懿下如此狠手,是不是也正反映出,戚懿在得到刘邦宠爱的时候,确实做出过很多让人无法原谅的行径呢?总之,任何事都是有因果的,戚懿遭遇虽惨,却也不会是无辜的洁白羔羊。
  正是因为她在得意时不但夺夫,而且再三试图夺嫡(这根本就等于是想要吕雉母子的性命嘛),特别是在败下阵之后还要嘴硬,无端端地唱什么找儿子报仇的歌(这一点尤其不能原谅,实在太低能了,难怪夺嫡失败),这才导致了自己如此下场,还害了儿子的性命。真正让人惋惜的是被她利用来夺夫夺宠的刘如意,这个可怜的少年,只因有了这么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生母、又碰上了一个如此下得去手的嫡母,不得不死于非命,才真是无辜。
  ——总之一句话,无论是吕雉,还是戚懿,都不是合格的母亲(别忘了,从宗法制度上来讲,刘盈和刘如意,都是她们共同的儿子)。
  
  薄姬终于离开了暗涛汹涌、刀光剑影的长安皇宫,在仪仗的前呼后拥中来到了儿子的封地代国——晋阳,今山西。
  从此,薄姬的人生揭过了命薄如纸的过去,风光和荣耀开始围绕在她身边。
  
  
  随着薄姬一起来到代国的,还有她的弟弟薄昭和她的母亲魏媪。
  晋阳,是一座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的城市,薄姬多年来守完死寡守活寡,早已习惯了没有丈夫的日子,如今虽然依旧寡居,但是所有的家人都能够最终团聚,并且在儿子的封国上享受富贵,薄姬已是喜出望外。刘恒年幼,薄姬做为代王太后,实际上就成了代国的主宰,不用说王宫中人人都对她趋奉逢迎,这可真是薄姬有生以来,连想都不曾敢想的好日子。她每日里只是关照儿子的饮食起居,在王国中游山玩水,舒服之极。
  
  正当薄姬在代国这个世外桃源享受人生的时候,其它的刘氏诸侯母子,却在水深火热中煎熬。
  吕雉处置戚懿刘如意母子的狠辣手段,使得其它母亲被幽禁的诸王都胆战心惊,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和远方母亲的安危而战栗。
  (所以我说吕雉干掉戚懿母子的方法不可取——想报仇,完全可以暗杀啥的嘛,她偏要这么明火执仗地干,结果把其它的庶子们也变成了自己和吕氏家族的敌人,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惨剧。)
  刘邦共有八个儿子,除了齐王刘肥、惠帝刘盈,依次是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
  为了将吕氏家族与刘氏家族紧密相联,吕雉将吕家的适龄姑娘们嫁给了诸庶子庶孙为王后。这些个吕氏可都是些正宗的扫帚星,把她们的丈夫都害苦了。
  从排行可以看得出来,除了刘肥的年纪比较大(他仅比刘盈早死一年,刘盈死时儿子还在学说话,可刘肥的儿子却已经大得可以继位为王并且娶妻了),其它的诸王都比刘盈刘恒还要小。
  现在,这群长在绮罗中的少年,都面对着令人胆寒的嫡母、难测的命运。
  十四岁的刘如意被毒死后,吕雉将淮阳王刘友迁到赵国为赵王,并将一位吕王后塞了给他。刘友对这位吕王后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结果惹得胭脂虎勃然大怒,立即回娘家,向吕雉诬陷自己的新婚丈夫意图谋反。
  吕雉立刻将刘友召至长安,囚禁起来,断绝他的饮食。凡是同情刘友偷送饮食的官员,都被逮捕问罪。刘友被悍妻恶母所害,最终活活饿死。临终时他作歌道:“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彊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于嗟不可悔兮宁蚤自财。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讬天报仇。”
  又一位少年亲王的无辜惨死,更使得刘家兄弟们与吕氏结下了不共戴天的深仇。
  吕雉知道事情已经难以挽回,干脆就干到底。
  接着,她把梁王刘恢迁为赵王,将吕产的女儿嫁给刘恢,再将吕产封为梁王。
  这位吕王后倒还不至于谋杀亲夫,她对才貌俱佳的刘恢倒是很满意的,刘恢温文尔雅,对吕氏也还不错。但是万没想到,吕王后的狠妒却比吕雉还更上层楼。新婚还不到一年,她就撕去了新嫁娘的面纱,派人把刘恢的爱姬毒死了。刘恢郁郁寡欢,为爱姬作了四首挽歌,每天反反复复地吟诵不止。爱姬死后仅仅过了四个月,伤心欲绝的刘恢便自杀殉情了——假如不是吕雉逼着刘恢娶吕家女,本来这位宠姬才该是真正的王后,但是世上偏偏有个吕雉,于是这对有情人便不得不到黄泉去比翼双飞。
  吕雉对刘恢居然敢以死相争,让自己家的姑娘当寡妇,感到无比愤怒,坚决不肯为他过继儿子,于是刘恢至此绝嗣。——靠,我怎么想,都觉得她是在妒忌刘恢与爱姬的情意,她心里一定是这么想的:怎么那个薄情寡义的刘邦,能生得出这等情种来呢?于是越想越觉得可恨之极,誓要把死老鬼的帐也算到刘恢头上。
  接下来是燕王刘建。刘建也娶了吕氏为王后,这位吕氏虽然比前两位要好那么一点,但是刘建对她也绝无感情,反倒是与宫中的美人有情,生下了一个儿子。不久刘建也在抑郁中早逝。吕雉听说刘建的儿子身上流的居然不是吕家的血,他竟敢冷落吕妃,于是怒火再次燃烧,派人把这个幼儿给杀了。刘建后继无人,燕国便成了吕通的封国。
  
  齐王刘肥是兄弟中最年长,也是最早善终的一个,他去世后,长子襄继位为王,次子刘章十五岁,封为硃虚侯,娶吕禄女为妻。刘章性情豪爽,与吕氏倒真有夫妻情谊,因此深得吕雉欢心,几乎被这位嫡祖母视作亲儿子看待。
  在三位刘氏亲王相继早逝之后,满朝文武都愤愤不平却又不敢作声。刘章却胆大,要为小叔叔们打抱不平。
  于是在一次陪吕雉宴饮当监酒官的时候,刘章首先要求以军令行酒。接着还当场借题发挥,说种好地的关键,就是要把地里不是自己所种的苗拨尽才行。
  吕雉听了这话,知道是在讥刺自己,也知道是在影射诸吕非刘氏种,未见得有好下场。于是默然无语。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吕姓族人逃酒,刘章立即追出殿宇,当场把他一刀两段,然后回报吕雉:“有一个逃酒的,被我用军法处死了。”吕雉和诸吕一听之下,顿时大惊失色,从此都对刘章畏惮不已。
  第二年,吕雉去世了。诸吕阴谋作乱,想要夺取刘氏天下。
  然而刘章之妻吕氏,却对丈夫一往情深,唯恐他死于非命,做出了背叛家族的举动:将诸吕的计划向刘章合盘托出。刘章又立即将消息飞报给了哥哥齐王刘襄。
  于是吕氏家族很快就覆灭了。
  为了消除隐患,以周勃为首的大臣们想出了一个与吕雉不相上下的狠招:愣说小皇帝刘弘不是刘盈的亲生儿子,将他赶下皇座,他的嫡母张嫣(刘盈之妻、吕雉外孙女)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打入冷宫。不久刘弘就和他的小吕皇后这对娃娃夫妻双双“暴毙”。至此,与吕氏家族有关联的最后一丝血脉被斩断。
  那么,现在该让谁当皇帝呢?
  多亏吕雉孜孜不倦的“除苗”工作,此时刘邦的儿子们,只剩了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了。齐王刘襄一系虽然在铲除吕族方面立下了首功,但是他们毕竟是孙辈,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凶悍无比的舅父——谁也不想再待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阴狠外戚家族。刘长他妈家的亲戚为人也不比刘襄家的好多少,只有代王刘恒之母薄氏家族,一向以克己谨慎闻名于世。一比之下,大臣们立刻拿定了主意。
  这样一来,皇帝的龙袍,就如同一块大馅饼,向远在晋阳与世无争的代王刘恒头上砸来。公元前189年闰九月,迎接刘恒进京为帝的使者来到了代国。
  这时的刘恒,已经做了十七年的亲王,时年二十四岁。他简直不能相信,世上有这样的好事,他和他的臣属们(除了一个叫宋昌的)都认为这是一个阴谋,万万不能相信。
  然而他的母亲薄姬却觉得这是天意。为了稳妥起见,薄姬让刘恒采用自己深信的卜筮之术,以占卜星象决定。
  占卜的结果是上上大吉。
  于是刘恒放了一半心,让舅父薄昭随使者进京,直到得到舅父的肯定答复,他才轻车简从向长安进发。
  这时的刘恒的心还没有完全放下,来到长安城外五十里处,他再次派人打探消息,确信无疑后,才前往渭桥与迎接的大臣相会。
  当人群将他前呼后拥送进未央宫后,他成为大汉王朝的第五任皇帝。
  刘恒即位后,封自己的母亲薄姬为皇太后。
  假设薄姬十六岁入魏豹后宫,再三年成为刘邦的姬妾,同年生子,这时的她也还不到四十五岁。
  后宫中的莺啼燕妒,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最后却成全自认苦命的老实人薄姬当上了大汉朝的皇太后。
  薄王太后成了薄皇太后,薄氏家族也受到尊崇。不过可惜魏媪没能活着看到女儿实现预言的那一天就死在了代国,下葬栎阳,未能与丈夫合葬。
  薄太后的弟弟薄昭被封为轵侯,早死的父亲薄生追封灵文侯,母亲追封为灵文夫人,分别享受祭祀。除此之外,刘恒还重赏了魏氏家族的每一个人,并且让魏氏家族中的一人也得到封侯。
  在婚姻生活上,薄太后一生坎坷,是毫无乐趣可言的。然而她却生了一个世上数一数二的孝顺儿子。
  没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故事里,汉文帝刘恒排第二,仅次于舜帝姚重华。
  据说,薄氏成为皇太后之后,汉文帝以皇帝之尊,仍然对母亲孝顺如初。薄太后曾经生了一场重病,辗转迁延达三年之久。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刘恒却打破了这句话,在三年之中,他每天都要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边,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之后,才放心给母亲喂下。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都对母亲尽为子之道。
  公元前157年,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临终时,他对于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深为抱憾,反复嘱咐妻子窦皇后和儿女们一定要对薄太后尽孝。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刘恒要求将自己的陵墓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置方位。
  两年后,薄太皇太后去世,窦太后谨遵丈夫的心愿,将婆婆落葬在刘恒霸陵的南方,仿佛刘恒背着母亲的样子。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吕雉是一个狠毒的女人,然而对于薄姬来说,吕雉却不啻于是她的恩人和知己。
  因此能够与刘邦合葬的始终都是吕雉,薄姬不但没有在权倾天下之后,将吕雉的棺椁从刘邦陵中迁出,更没有将自己以“文帝生母”的身份挤进刘邦陵。她始终认为,吕雉才是丈夫真正的妻子。薄姬陵一如薄姬生前的为人,恪守着自己姬妾的身份,守护在儿子刘恒的身边,隔河远望丈夫刘邦和嫡妻吕雉的合葬陵。
  一守一望间,两千年时光已经流逝。
  
  现在回望薄姬的人生,她似乎完全是为了“生天子”而来到这个人世的,上苍赋予她的人生使命,仅仅是做一个母亲。
  
  然而她是世间最幸福的母亲。
  
汉文帝妻窦氏和汉景帝妻王氏
  
  她们的命运互相独立,却也息息相关。因为她们是婆媳,而且都不是各自丈夫的结发妻子。在这一点上,这对婆媳有着相似的婚姻过程。
  唯一不同的是:窦氏在婚姻上是一个随波逐流,听凭命运播弄的女人,而王氏,则是奋发图强的表率。
  
  而窦氏王氏真正最大的共同点,则是她们都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却被命运所眷顾,跃居到了富贵权势的巅峰。
其实要照我说,做王的人很应该象人家武丁学习,发掘自己妻子的潜力。再忠心的臣子,也没有妻子那么靠得住,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何况一日夫妻百日恩,中国的传统教育把女人们都教得把老公看得比天大呢。

这个不太赞同。妇好之所以对武丁好,是因为武丁对妇好也很好。
后世的皇帝老婆一大堆,皇后们不恨皇帝就算是贤良淑德。
指望有一堆女人,女人们还对自己忠心耿耿那是笑话。
后宫女子都打着以后做太后的小算盘。做太后,也就是说都盼着皇帝早死。
皇帝们也知道这个,只好把女人们关起来,甚至开始的时候干脆搞殉葬。
饮食都需要太监把关。

就是现在,好多贪官不都是被小四给弄下去的。
   窦太后,姓名不传,她是赵国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人,她出身平民良家,在高祖刘邦去世、吕雉太后掌权之前,还是一个天真少女的窦姬被选美的官员挑中,送进长安皇宫为宫女。
  窦姬父母早逝,家境贫苦,在秦末汉初战乱频仍的年代,窦家经常上顿不接下顿。为了寻找食物果腹,窦姬的父亲迫不得已前往观津城外的深潭边钓鱼,结果滑入深潭,葬身鱼腹。窦母在困苦中遭此打击,不久也弃世而去,留下了窦姬三兄妹在人世苦苦挣扎。
  然而痛苦贫穷的日子,仍然没有磨灭窦姬天生的丽质,她长成了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不但操持着兄弟们的衣食起居,也梦想着能够嫁一户好人家,为兄弟也为自己寻个出路。不用想也知道,在这样一个家里面,窦姬有多重要。然而皇权重于人权,为了满足皇帝的色欲,选美官是不会管小兄弟俩的死活的。
  临走的时候,窦姬和哥哥弟弟抱头痛哭。
  对于自己尚不能生活自理的小弟弟,窦姬更是怜惜不舍。她从出发的驿站里求乞来一盆热水一碗冷饭,最后为弟弟洗了一次头,又看着他吃完,这才含着眼泪登车远走。
  
  窦姬此去,原本是抱着从此生死两茫茫的绝望的,然而她没有想到,世上最好的运气,却伴随着驿车的木轮,与她从此紧紧相连。
  
  由于窦姬品性温良、她成为吕雉宫中的小侍女。
  不久,刘邦病逝。成为太后的吕雉送刘邦诸庶子就国,同时赐给他们每人五名宫女。
  窦姬在入选的三十五名宫女之中——刘邦共有子八人,那么出就国的亲王就是七人。五七当然就是三十五。
  窦姬听说高祖有个名叫如意的儿子被封为赵王,正是自己的家乡。她从来就没有梦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什么王爷的宠姬,她只是想离家乡近一点好打听久别的兄弟消息。
  于是窦姬将自己所有微薄的私蓄都送给负责分配宫人的主管太监,请求他格外开恩,将自己的名字列入遣赵的名单中去。
  
  然而太监头儿贵人事多,窦姬的一点散碎银子也根本没让他多注意,所以到了分配的时候,他照样漫不经心地大笔一勾,顺手就把窦姬放到了遣送代国(山西晋阳)的名单里。
  当名单最后被皇帝批准实施的时候,窦姬才知道自己居然被送给了代王。
  山西晋阳和河北武邑,相差路远地遥。任谁都知道,一入宫门深似海的道理,窦姬明白,自己只怕是要一辈子埋在山西了,那就永生永世也不要想知道家乡的一丝消息。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窦姬几乎绝望了,忍不住泪下如雨,怨恨那个随意安排生死的太监,不肯踏上远行的宫车。
  
  太监头儿对这个一向温顺的小宫女此时居然如此倔强,感到非常恼火,一面自己口里威胁,一面喊来手下,连拖带拉,强行将哭得死去活来的窦姬扔进了宫车,一路严加看管,送到了代国。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事情却在代王刘恒见到五位宫女的时候,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皇宫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宫女,不用想也是个个姿色出众的,而窦姬虽然美貌,这一路以泪洗面,想来是不可能如另四位那样状态奇佳美艳动人的。然而各花入各眼,在五位宫女中,代王刘恒愣没看上那四位争奇斗艳的,偏偏就唯独喜欢上了神情落寞的窦姬。
  
  于是命运之神开始展现了第一个奇迹:同时入代王宫的五位宫女,四位仍旧是宫女,而窦姬却成了代王的宠妾、亲王夫人。并且一连生下了三个孩子:长女刘嫖、长子刘启、次子刘武。
  当然,代王刘恒的后宫并不简单,他的母亲薄王太后是后宫的主人,他还有王后,这位王后比窦姬的身份地位都高,而且还前后生了四位王子。
  不过代王宫虽然复杂,对窦姬来说,已是天堂,她对自己竟能得宠于亲王并生儿育女非常知足,对薄王太后和王后甚至于嫡出的王子们,都十分恭敬,安分守己地过着王姬的生活。
  窦姬的克己守礼,以及她的贫苦出身坎坷经历,看在代王刘恒和薄太后、王后的眼里,更是凭添了几分好感和怜惜,窦姬在代王国里赢得了内外一致的好名声。
  
  一眨眼,几年过去了。代王国里出了一件大事:代王后病逝了。代王刘恒不过二十来岁,中馈乏人,继立王后成为当务之急。(这时的刘恒才二十出头,他的前王后就已经为他生下了四个王子,这位王后体弱早逝的原因,是不是跟生育过密有关系?窦姬吃苦耐劳,生育密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从小养尊处优的王后,恐怕就成大问题了。)
  
  
题外话 (招福回答网友们比较关注的甄宓是否算幸运的后妃之一的问题)

  从中国人的角度看,甄宓并不是太惨,甚至比滕王妃还好命,因为她生下了一儿一女,她的情敌虽然能够诬蔑她,她的丈夫虽然能够处死她,但是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再也没有本事生出儿子来。
  直到魏帝临死,终于不得不宣布传位给甄宓的儿子曹睿。曹睿即位后,为母亲报仇,逼死了郭太后。
   公元前180年,刘恒正式称帝,即史上的汉孝文皇帝。

   孝文帝元年十月壬子,已经在长安城里安顿好的刘恒派舅父车骑将军薄昭,前往代国迎接自己的母亲薄皇太后,以及自己的姬妾儿女。窦姬和孩子们跟随着车马,也来到了长安城。隔了十六年,重临长安皇宫,窦姬已如脱胎换骨。
  就在刘恒初登大位,忙于料理政务、熟悉官员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再一次发生在他的后宫。
  或者是因为沾染了生母的疾病,又一路颠簸辛苦。再加上不适宜冬天的长安城环境,刘恒发妻嫡出的四个儿子都在春天来到之前,陆续病死了。刘恒悲叹自己的福份恐怕不足以胜任皇帝之位,以至于嫡子尽丧,在正月有司请他立太子的时候,他甚至产生了立叔伯兄弟们为继承人的念头。
  刘恒的推辞虽不知心意真假,却也把大臣们吓出了一身冷汗:当初他们硬是选了这个最不起眼的亲王为帝,不用说得罪了其它的刘姓王侯。假如这位主子要把皇位再传给那些被大臣们否决的王侯,那下一位皇帝是绝对不会放过满朝文武当初不拥立之罪的。
  于是大臣们再三再四地进谏,说了一大堆立嗣必以子的大道理。刘恒终于忸忸怩怩地答应了,于当月册立窦姬的长子、也是自己如今的长子刘启为太子。
  三月,大臣们再次请文帝立皇后。薄太后作为后宫之主,对刘恒说:“如今你的儿子不论太子还是诸王,。都是窦姬生的,当然应该立她为皇后。”
  于是,窦姬如在梦幻中一般,忽忽地升入了云霄,成为了大汉王朝的第四任皇后。完成了一只麻雀向凤凰的所有转变。
  为了窦姬成为国母的大事,表示与民同乐的心意,刘启又颁下旨意,赐给天下所有鳏寡孤独之人、生活穷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更加到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的数目。
  于是百姓们都对这位新皇后感激涕零。
  
  在民众都因为自己而得到了衣食之后,窦皇后想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兄弟、还有死于贫寒的父母。
  俗话说世人生儿女,为的就是养老送终,窦皇后虽已贵极天下,却也不敢冒昧提出尊礼亡父母的要求——因为薄太后正在忙于尊礼薄氏祖先,窦皇后不敢亦步亦趋,她在丈夫和婆婆面前,一向小心谨慎,所以她虽然怀念亡父亡母和失散的兄弟,却也不敢主动提出寻访和尊礼的要求。
  由于立后而泽及贫苦百姓的原因,窦皇后的身世也广为民间流传。尤其是她的姓氏和家乡,知道的人就更多了。
  窦皇后的身世,不久就传到了一个奴仆的耳中。
  他就是窦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窦广国。窦广国字少君,当年姐姐被选送入宫的时候,他只有四五岁。由于哥哥每日要外出劳作,家里又没有了姐姐照顾,少君不久就被人拐卖了。他先后被转卖了十几次,在颠沛流离中艰难地长大,直到最后卖到河南宜阳一户财主家,才算安定下来。
  这时的窦少君已经二十岁了,被主人派到深山中烧炭。白天卖苦力,晚上就和上百烧炭工一起睡在石崖泥壁之下。谁知道飞来横祸,一天夜里,山泥倾泻,整个临时窝棚都被碎石流泥掩埋,上百名烧炭工都死于非命,只有窦少君因为年小力弱,在争抢卧位时被工头排挤到了窝棚边缘的缘故,侥幸得以生还。
  一下子死了这么多奴仆雇工,所有死者的家人都哭闹不休,财主一家在河南宜阳呆不下去,只得远远地躲到长安城里来避风头。窦少君自然也就跟着主人迁居长安。
  大概是对自己大难不死的庆幸,窦少君到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占了一卦,看前途吉凶如何。谁知却得了一道丕极泰来的卦辞,说他不但再无性命之忧,而且几日之内就要成为皇亲国戚得以封侯。
  窦少君对这个占卜结果半信半疑,但是当他听说新皇后是观津窦氏,却大有如梦初醒的感觉,于是壮着胆子上书自陈,说自己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
  
  大概是对自己大难不死的庆幸,窦少君到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占了一卦,看前途吉凶如何。谁知却得了一道丕极泰来的卦辞,说他不但再无性命之忧,而且几日之内就要成为皇亲国戚得以封侯。
  窦少君对这个占卜结果半信半疑,但是当他听说新皇后是观津窦氏,却大有如梦初醒的感觉,于是壮着胆子上书自陈,说自己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
  接到上书的官员不敢怠慢,连忙将这个消息汇报给了皇家。
  文帝于是和窦皇后一起召见了这个奴仆。
  然而岁月茬苒,窦皇后十几年来,在宫室中养尊处优,面貌与昔日没有太大差别,而窦少君当年与姐姐分手时还是幼儿,此时却已成年,他认识姐姐,姐姐却已经认不出他来了。虽然他还记得曾与姐姐一起去采桑而不慎摔下树的事情,窦皇后也不敢冒然认亲。于是又问他:“还有没有别的验证之事呢?”
  窦少君毫不犹豫,就把当年姐姐临入宫前,与自己在驿站生离死别、沐发乞饭的情景回忆了一遍。(当时他不过四五岁年纪,记忆力竟已有这么好,实在聪明。由此可见,窦皇后也是一个聪慧的女子。)
  窦皇后听完,控制不住情绪,不顾身份地一把将弟弟紧紧地搂住,姐弟俩涕泪交加。左右侍女宦官,于是也纷纷伏地,哭泣出声,以衬托皇后的哀伤。(不知道这是个什么规矩?现在回想这一帮假嚎的家伙,只觉得原本的悲伤,反倒教他们给搅和完了。)
  
  文帝对妻子能够与兄弟团聚,也颇为感慨,于是赏赐了窦氏兄弟田地宅院,还有大笔金钱,让他们就近住在长安。
  薄太后也对儿媳的身世十分怜惜,紧跟着也下了一道诏书,追封窦皇后的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在窦氏的家乡清河为他们设立墓园,封邑二百户,由地方长官按薄氏宗祠的规模四时祭拜。
  
  原本孤苦无依的窦皇后忽然平地里冒出了两个正当壮年的兄弟,颇令吃够了吕氏外戚苦头的文臣武将们起鸡皮疙瘩,唯恐大汉朝冒出一家暴发户外戚,比吕家更不知起倒。
  于是他们先下手为强,由绛侯、灌将军等出面向文帝进谏,说窦氏兄弟出身寒微,不懂礼仪也没有学问,所以不宜封授官职,只好做富贵闲人,而且还要选择一些有操行道德和学问的长者与他们比邻而居,每天监督教导他们才行。
  文帝采纳了这项意见。于是窦长君、窦少君就此教育成了谦谦君子,时间长了,他们非但不曾参与政事,就连国舅爷的尊贵身份都自觉地忽略不计。
  于是,满朝文武,都忍不住在无人处弹冠相庆。
  在文帝元年,窦姬(从这里开始,我们要改称她为窦猗房,据说这就是她的闺名)成为皇后、长子刘启成为皇太子、长女刘嫖成为公主,并且窦家也生荣死哀之后的第二年,窦猗房的小儿子刘武也被封为代王。
  代王,是文帝刘恒继位为帝之前的封号,现在刘恒把自己起家的名份给了刘武,不用说,在文帝和窦后夫妻眼里,刘武是最可爱的孩子,甚至比皇太子刘启还要招人待见。
  但是皇帝皇后娇纵小儿子的行为,大臣们看不过眼,认为这种宠法会累及国家大事,于是不久刘武便由代王改封为梁王。不过封号可以改,在爹妈心目中,刘武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甚至由于这一次改封,文帝窦后对刘武,还油然而生内疚之意。应该说,大臣们毫无人情味的进谏还是有远见的,若干年后,这位梁孝王刘武,果然给大汉王朝惹了不少麻烦。
  
  正当窦猗房准备好好享受身为国母的尊荣之时,病魔缠上了她。她害了眼病,并且因此而双目失明。
  本已徐娘半老的窦皇后,此时又失去了动人的眼睛,文帝对她的夫妻情份,立刻速冻。虽然看在往日情份和儿女份上,文帝仍然让她当皇后,但是男女方面的情意,却迅速转向后宫中如云的美女群里。
  在这些千娇百媚的美女群中,文帝最宠爱的是邯郸慎夫人、尹姬二人。这两位美女都没能生下儿女,但是文帝对她们的宠爱,却远远超过了太子的母亲窦皇后。在后宫之中,慎夫人的物质待遇、侍丛车驾,都与窦皇后一模一样;而在私下的夫妻恩爱上,更是比窦皇后多得多。老夫少妻,文帝面对慎夫人,几乎已经爱得晕了头。假如不是慎夫人未能生出儿子,恐怕换个皇后都不成问题。
  有一次,文帝带着窦皇后和慎夫人等后宫宠妃,一起前往上林苑游玩。游嬉尽兴之后,大家都要坐下休息。当文帝和窦皇后依次坐下后,慎夫人就如同往常在内宫时一样,准备坐到窦皇后身边去。
  结果,跟随文帝而来的郎中袁盎却不让慎夫人就座,将她引到旁席,与侍者同坐。慎夫人顿时觉得受辱,满脸怒色,怎么说也不肯坐下。文帝也觉得袁盎扫了自己宠妃的面子,自己也不肯再安坐席上,起身就走。窦皇后不敢出声,也只得紧跟在皇帝身后,低着头跟着走了。
  但是袁盎从小就从做强盗出身的父亲那里继承了心雄胆壮的基因,压根就不怕皇帝发怒,反而追着上去对文帝讲大道理:“俗话说尊卑有序,皇上虽然宠爱慎夫人,但是名份有高低,后宫之主是窦皇后,慎夫人不过是妃妾,怎么能与嫡妻皇后平起平坐呢?如果皇上因为偏心就没有规矩地对她滥加恩宠,乱了国家规矩,虽说是爱实际上害了她。前车之鉴并不远,皇上你难道忘了戚夫人变成‘人彘’的惨状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文帝这才恍然大悟,顿时全身冰凉,不但怒气全消、转怒为喜,而且立刻赶进后殿,将袁盎所说的话转述给慎夫人听。
  慎夫人听后,也不禁觉得后怕,对袁盎保全自己的好意十分感激,立刻拿出五十斤黄金,赠给袁盎,以表感激之忱。
  
  其实,慎夫人的专宠,只是小儿科。文帝不但喜爱美女,还喜欢美男,热衷于同性恋。他的男宠见于史籍的至少有三人,其中有他的近侍宦官赵谈、北宫伯子,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邓通。
  文帝勤俭节约,就算是宠冠后宫的慎夫人,都不能穿着奢华的绣服,可是为了宠爱邓通,他甚至将蜀郡的铜山都赐了给他,任凭邓通自铸钱币。他对邓通的宠爱,甚至超过对自己继承人刘启的宠爱,更使得窦氏母子生活得战战兢兢。
  丈夫女色男宠成堆,再加上他是个旷古少有的大孝子,后宫之中真正的主宰不用说也是越活越精神的婆婆薄太后,而且自己又身有残疾……人到中年的窦猗房,虽然身为汉朝皇后,日子过得其实一点也不轻松。
  
  就在窦皇后在黑暗中打起精神寻找生活乐趣的时候,长安郊外正有一名美女,在做着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美梦。她的名字叫王娡。
  
  王娡能有这样做美梦的机会,还要归功于薄太后和一位相士。
  大约就在窦猗房失明之后不久,大汉王朝的太子刘启也到了该婚娶的年纪。他的祖母薄太后,为了能够一直保持薄氏家族的兴旺,做主为孙子选聘了自己的侄孙女小薄氏为太子妃。
  小薄氏虽然出身高贵,与刘启又有远房表兄妹之亲,但是她也没有资格要求未来的皇帝丈夫从一而终、守身如玉。
  刘启虽然从一开始就对皇祖母为自己选择的妻子不满意,但是完婚就象征着成年,而且完婚之后,他就可以理所应当地广征美女,填充太子宫;更何况与祖母家族的关系亲上加亲有助于巩固太子地位。因此刘启对小薄氏的来到虽不热心,却也在面子上表现得中规中矩。
  完婚不久,刘启便征得了祖母及父母的同意,正式开始了太子宫的选美活动。
  
  当选美官来到王娡的家乡槐里(陕西扶风槐里镇)的时候,王娡的母亲臧兒请来的的相士姚翁也正好来到了王家。
  
  姚翁是当时非常出名的星象家、相士,而臧兒更不是普通的小民,她是汉初大将、燕王臧荼的孙女,由于祖父叛变被杀而沦落至此的。臧兒先嫁王仲,生一子王信,二女则为王娡与王息姁。王仲死后她改嫁长安郊外长陵地方的田家,又为后夫生下两个儿子田蚡、田胜。
  带着拖油瓶儿女,生活起来毕竟多有不便,而且家庭负担也太重,善于算计的臧兒自然不会为几个小儿女拖累自己在田家的地位,因此她早早地就把长女王娡给嫁了出去。王娡所嫁的丈夫名叫金王孙,王娡婚后很快就为金家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叫金俗。
  
  话说回来,臧兒虽然祖上高贵,但是如今毕竟已经落魄,为什么会舍出老本,请索价不菲的姚翁来到家中呢?
  那当然是为了太子刘启选美的原故。臧兒的小女儿王息姁芳龄未婚,正符合选美的基本要求,臧兒对这个天赐良机(嗯,也只有这种人会把选美当成良机)十分看重,希望能够再多些把握,因此不惜本钱请姚翁来家中为小女儿相面。
  事关家族和妹妹的前途,王娡也因此专程回娘家来恭听姚翁的高见。
  
  岂料姚翁一见王娡,却立即瞠目结舌,惊得连说话都变了调儿:“真正的大贵人,就是夫人你的大女儿呀,她日后能诞育天子、贵为皇后!至于你的小女儿,虽然也前程似锦,却是怎么也比不过姐姐的。”
  臧兒母女都被姚翁这番话说得魂不守舍起来。
  
  能为天子母、皇太后,这样金碧辉煌的前景,怎么说也比做个平民之妻要好得多。而甩掉父母之命的穷丈夫、每日哭哭啼啼的毛丫头,摆脱布衣粗食的穷日子,对于王娡来说更是一向以来的梦想,因此更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何况她自小就听母亲追忆昔日,对富贵荣华无比向往。不过她也很清楚,自己乃是有夫之妇,一个活人妻,怎么好去参选呢?
  这样的小事,当然难不倒见多识广的臧兒女士,她立刻自告奋勇,为女儿出面,去跟女婿金王孙当面讲价,要求他立刻写出离婚书,父女俩就此与王娡断绝一切关系——咱要去应选东宫,你小子靠边站着凉快去!
  金王孙听了丈母娘的一席高论,怒气勃发,无论臧兒怎么说、怎么许银子,他都不肯在离婚书上签字画押,而且将没有廉耻的丈母和妻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臧兒母女对这个不上道的穷棒子万分恼恨,干脆连手续都懒得跟他结清(主要是不想再去讨骂),自顾自地去选美。
  
  汉朝时候,对选入宫庭待选后妃的女子,都要进行严格的体检,王娡参选的只是太子侍姬,但是过程也不会省略多少。
  这种时候,就是臧兒施展的大好机会了。她筹来银两,将主持选美的内官打点得妥妥当当,果然马到成功,王娡顺利过关,成为最终被选定的美女之一。一家子心花怒放地将她送上了进京的大路。
  
  
  从四面八方征选来的美女进入太子宫时,刘启眼看面前千娇百媚的一群,简直心花怒放。

  而小薄氏太子妃,虽然心中百般不是滋味,但还是表面很平静地接受了新来的姬妾们叩见嫡妻的礼仪。
  
  此时端坐在太子妃宝座里面无表情的小薄氏,万万不会想到,这些看上去温驯妩媚、正向向自己行礼的美女中,有一位杀手,还有一位未来取代自己宝座的皇后。
  那位未来的皇后,不用说就是抛夫弃女而来的王娡;而杀手则是远自山东而来的栗姬。
  
  小薄氏是中国皇后群中不幸的一个。她的夫妻情缘,就象她的祖姑母老薄太后一样备受冷落,她的性情也象老薄氏一样逆来顺受随波逐流,可是她的命运却与老薄氏天差地别——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生儿育女方面,她没有老薄氏那么好的运气:老薄氏能够一举得男,可是小薄氏却怎么都生不出一男半女。也许真是她没有“做天子母”的命水吧。老薄氏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孙儿的姬妾群里,却有一位带着和自己当年一样的星相预言而来的女人,将要成为自己侄孙女儿的催命符。
  小薄氏最大的不幸和无辜,不在于她受丈夫冷落受姬妾谗毁,而在于她有着极高的身份和来历,她却从来不曾加以利用。她是一个非常老实而忠厚的女人。可惜老实人最后总是没有好果子吃。
  为什么说小薄氏与人为善?原因很简单,就在小薄氏始终不能生育的同时,太子宫里的姬妾们,却一个接一个不停地生娃娃。假如名正言顺的太子妃小薄氏借祖姑母之力压制这些姬妾的话,她们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生育机会呢。
  
  最早为刘启生出儿子的女人,就是栗姬。自从生出了儿子刘荣,栗姬在太子宫其它女人的面前,几乎就成了一只螃蟹,神气非凡。
  栗姬的目中无人,刘启当然是看不到的,栗姬在他面前还是将娇媚的形象保持得很好。
  但是刘启看不见,不等于别人看不见。小薄氏生来懦弱,又一心想当贤妻,那倒也罢了。可是栗姬的行径,看在满怀雄心壮志的王娡眼里,却是怎么也忍不下来的,她在暗地里几乎将栗姬恨得牙齿发庠。
  可是王娡等来等去,也没等到儿子从自己肚皮里出来,反倒是一连生了三个女儿:平阳郡主、南宫郡主、隆虑郡主。
  这一下她可急了,没有儿子,拿什么去跟栗姬斗呢?天子之母、皇后之尊就更是想都甭想。
  
  于是王娡想到了自己的妹妹王息姁。想当初相士姚翁也说过,王息姁有大贵之相,几年来王息姁在宫外老家始终未能择中如意婿,没准就是等着到太子身边“大贵”来了。假如妹妹能为刘启生下儿子,那不也就等于是和自己共同的儿子吗?
  于是王娡立即向太子刘启推荐自己的妹妹,将王息姁形容得好象一朵花儿般诱人。刘启听到宠姬如此大力举荐,自然心庠难熬,立即便派人去接小姨子。
  臧兒早已接到了长女的信,正一面向小女儿倾囊传授对付男人的心得,一面眼巴巴地等着呢。车马一到,她便立刻将小女儿盛服艳妆地送了出去。
  
  刘启一见之下,果然王息姁名不虚传,顿时大加宠爱。而且同时也对王娡竟有“贤德不妒”的品行深为褒奖,非但没有贪新忘旧,反而对王娡越发地看重起来。
  王息姁入太子宫后,果然不负姐姐的重托,一连为刘启生下了四个儿子之多。这四个小娃儿后来都成为亲王,分别是:广川王刘越、胶东王刘寄、清河王刘乘、常山王刘舜。
  一时间,王氏姐妹在太子宫里风头大劲。
  
  但是好景不长,在生下刘舜后不久,王息姁便去世了。
  失去了妹妹为后援的王娡,又不得不独自面对后宫中的诸多争风夺宠的美丽对手了。
  

------------------------------------------------------
作者的话

  唉,写到这位王太后,我实在就有点卡壳了。
  
  这个女人实在命好,但是实在让我看着难受。
  这样没有母性的女人,居然能够舒服过日子,简直是颠覆人生……
  
本帖最后由 nasis 于 2013-10-29 11:54 编辑

  失去了妹妹为后援的王娡,又不得不独自面对后宫中的诸多争风夺宠的美丽对手了。

  不过,王娡此时毕竟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妹妹死了,自己做为姨母去为外甥们争宠,怎么说,腰杆子也硬不过有亲生儿子的栗姬。于是,王娡忍下了这口气,暂时退到了一边,让栗姬去出风头了。
  
  栗姬最大的愿望,就是取代太子妃小薄氏,日后成为皇后、儿子成为太子,自己母仪天下。所以她不停地在太子宫中兴风作浪,挑拨刘启和小薄氏的关系。渐渐的,本来就对包办婚姻不满的刘启,对小薄氏也越来越冷淡了。发展到最后,就连一点表兄妹的情分都不再有。无论小薄氏怎样隐忍退让,都与事无补。
  但是老薄氏还活着,并且得到自己的儿子、刘启的父亲文帝刘恒的百般承顺,刘启作为孙儿,是怎么也不敢公然与小薄氏过意不去的。
  而老薄氏偏偏又活得长,比自己的儿子文帝还多活了两年。
  这两年中,已经成为大汉皇帝的刘启,依然还得在祖母面前扮演孝顺孙儿的角色,因此他仍然不能把小薄氏怎么样。所以刘启的第一位皇后,仍然是小薄氏。
  
  然而小薄氏命苦,十年太子妃、六年皇后,她都没能生养出儿女来。老薄氏虽然心急如焚,却也只能逼着孙儿立后,却没有法子逼着孙儿去亲近小薄氏。
  这样一来,嫡皇子就怎么都不可能从小薄皇后的肚子里生养出来了。到了公元前一五五年三月,景帝刘启终于理直气壮地把栗姬所生的庶长子刘荣册立为皇太子了。
  刘荣成为皇太子,对于栗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更好的消息紧接着在当年四月降临:小薄氏的祖姑母老薄氏太皇太后终于撒手人间。
  此时的栗姬,已经认定,小薄氏的皇后之位坐不长了,该是自己成为天下第一贵妇人的时候到了。
  然而小薄氏一向恭谨,虽然没有了祖姑母,她仍然以温驯的品性得到婆母窦太后的照顾保护。
  栗姬不能容忍自己亲生的儿子管别的女人叫“母后”,她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而躲在一边帮着拆薄皇后台的,就有王娡女士。
  
  如今的王娡,已是今时不同往日:她已经生下了自己的亲儿子矣。
  这个儿子打从落户娘胎的那一刻起,就充分显示了他的来历不凡。
  据说,当盼子心切的王娡第四次怀孕的时候,她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颗圆圆的太阳从她的口中滑入她的腹里。从梦中醒来的王娡将这个异梦告诉刘启,刘启一听顿时大喜过望,对王娡说:“这可是一个大贵的吉兆哇,你这次一定能为我生下儿子。”
  这位贵子果然来头不小,还未降世,爷爷文帝刘恒就先去世了。
  
  景帝元年七月初七日,王娡在长安未央宫猗兰殿里,为景帝刘启生下了一个儿子。他是刘启的第七个儿子,却是景帝的第一个儿子。
  王娡盼子久矣,对这个宝贝儿子十分小心养育。为了好养活,她为儿子起了一个卑贱的小名:彘儿——即猪儿。
  皇帝的儿子当然不可能叫“刘猪儿”,因此这孩子还有一个大名:刘彻。他就是未来的汉武大帝。
  景帝虽然儿子众多,但是刘彻毕竟是他称帝之后的第一个儿子,何况他的母亲又一向以“贤良淑德”闻名。
  于是,兴高采烈的景帝刘启立即对生子有功的王娡论功行赏,册封她为“美人”。在西汉初期的后宫编制里,“美人”的位份仅次于皇后,相当于男子中的诸侯公卿。
  
  王娡终于登上了关键的一级台阶,站在了与太子生母栗姬相等的地位上。她真切地感觉,那皇后的宝座正在向自己闪烁着金光。但是她不想自己出面去搞倒正在位上的小薄氏,她只是冷眼旁观,等待摩拳擦掌多年的栗姬去动手。
  而风光一时无两的栗姬,对身边这个满面温驯的王美人丝毫没有在意,她的所有注意力和精神,都专注在找小薄皇后岔子上头。
  栗姬不但是个内心粗莽的女人,而且看来她的学识也非常缺乏,对吴国当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更是一窍不通。
  她不懂,王娡却是非常的懂。在王美人的眼里,此时的小薄皇后就是那只蝉,栗姬则是代己出力的螳螂,而最后的胜出者黄雀,不用说,就是王娡自己。
  当栗姬咄咄逼人地在后宫中横冲直撞的同时,王娡却在后宫中广结善缘,尤其是对丈夫百般笼络,将自己恭俭贤德的形象进一步地丰满壮大。
  在后位争夺战中,王娡聪明地躲在暗处,避开了风头。当栗姬咄咄逼人地在后宫中横冲直撞的同时,王娡却在后宫中广结善缘,尤其是对丈夫百般笼络,将自己恭俭贤德的形象进一步地丰满壮大,含笑看着栗姬充当自己的清道夫。
  
  
  窦太后自己曾经尝过被丈夫冷落的滋味,也确实很想照顾小薄皇后,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刘启已经是皇帝了。而且天长日久的谗毁和儿子固执的态度,对窦太后的爱心也是一种磨损。不但磨损了她对小薄氏的扶持之力,同时也磨损了她对长子刘启的疼爱之心。以至于后来她认为刘启及刘启的儿子们都太差劲,帝位应该传给自己的小儿子刘武才是正理。
  
  不过当然喽,刘启还是想尽法子讨老娘欢喜的,他刚刚登上皇帝位,就开始为母亲的家族添富加贵。
  当年薄太后虽然为窦太后的父母追封立坟,但是那只不过是个衣冠之冢。窦太后每每想到父亲葬身深渊,连尸骨都打捞不出,就满腹酸楚。
  刘启对母亲的心结倒也非常明白。他一登上帝位,就特许了外祖父起大坟的事情。
  窦太后立即派出使者,专程前往河北老家(今衡水市),将父亲葬身的深渊整个填掉,并且堆起封土,规模仿如一座土山,民间称之为“窦氏青山”。
  若是万物有灵,渊中水神定要痛哭流涕:只为当初致使一名钓者身亡,如今竟连老巢都给消灭了。
  
  与此同时,在文帝时期被当富贵闲人养起并严加管教的窦氏兄弟儿孙,都得到了极高的官禄。
  窦太后的弟弟窦广国被封为章武侯(这位逃出生天的烧炭奴,如今真是荣耀无比了)。然而哥窦长君没有活到厚受高官厚禄的时候,早在外甥登基之前他就死了。于是景帝转封窦长君之子窦彭祖为南皮侯。
  窦家也果然人才辈出。景帝三年七国之乱时,窦太后的堂侄儿窦婴自愿请战。这个从小以豪侠自许的少年,果然立下赫赫战功,并因此以军功封魏其侯。这固然是战功,却也与窦太后不无关系。窦家一门三侯,也间接地巩固并增添了窦太后的威严,景帝对这个老娘,越发地孝顺起来。
  
  除了在富贵方面优先考虑母家亲戚之外,景帝对母亲推崇黄老之术也十分清楚,虽然多少有点不情愿,他仍然让自己的大小儿子们一齐尊奉并习学黄老之术,并且自己首先以身作则。
  总之,景帝在母亲面前,还是十分讨好卖乖的。
  
  最大的讨好卖乖,就是在窦太后面前表示自己对同胞弟弟梁王刘武的孝悌之情——汉文帝和窦太后是怎么偏爱刘武的,景帝简直是太清楚了。文帝还在世时,已经成年就国的刘武经常回长安,而且一呆就是一年半载,甚至跨越两个年头,父亲文帝母亲窦氏都还觉得时间太短,不够自己疼爱小儿子的。
  
  公元前一六六年,刘武由封地进京朝见兄皇帝。此时景帝尚未立太子,与弟弟把酒闲谈之时,有意无意地表态道:“等我千秋万岁之后,便传位于梁王你。”
  梁王刘武听了哥哥这样的许诺,虽然马上表示谦逊不敢,但是心中欣喜若狂是不用说了。窦太后听说长子原来有这样的想头,更是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就在这年春天,东汉王朝的刘家发生了一场大乱,吴王刘濞、胶西王刘卬、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共同举兵,作乱反叛。
  作为当朝皇帝的亲弟弟,刘武以及他的梁国首当其冲受到了七国联军的攻击。刘武为兄分忧,奋起抵抗,以弱敌强,成功地遏制了七国军队进攻京城的部署。战后计算功劳,人们惊讶地发现,梁国军队所立下的战功、斩杀俘虏的叛军数目,竟与朝廷军队相差无几。
  在保护帝国安全的关键一战中,刘武所立的功劳,丝毫不逊于他那位高踞帝位的哥哥。
  立下了如此大功,怎么说,刘启也该履行他以弟为嗣的诺言了吧?
  才不!
  
  刘武立下大功的第二年四月己巳日,刘启颁下旨意,册封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皇太子。
  窦太后对长子食言十分不满。为了安抚老太太的情绪,刘启将刘武的封地和赏赐一再加码。最后,梁王刘武拥有了多达四十余城的封地,而且所封多为大城,土地肥沃。刘武在梁国内的宫苑,方圆达三百多里。所用的仪仗,更是排场得很,出入都要清道铺路,旌旗猎猎,与天子不相上下。
  
  不过,刘武虽然拥有广阔的封地,而且兵力财力超过长安城内的国库,他始终还是没有做出兴兵起反夺位的事来。
  当国家大事扣人心弦的同时,后宫中的暗潮也在汹涌。窦太后对于刘启一而再而三的献殷勤,倒也乐于接受,对儿子的私事便只眼开只眼闭起来。
  
  窦太后和刘启之间达成了如此母子谅解协议,对小薄氏却是最致命的打击。
  终于,在老薄太后去世四年之际,即景帝六年秋九月,刘荣立为太子后两年, 徒有虚名的皇后小薄氏被寡情的皇帝丈夫刘启废掉了。
  
  皇后宝座终于空下来了!后宫中所有的女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张宝座,但是她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告诫自己,这张座椅不属于自己,因为自己不是皇太子的母亲。
  栗姬当然心花怒放,她已经可以预见自己端坐在皇后位上,仪态万方地接受天下的礼拜恭敬了。
  
  可是栗姬不会想到,后宫中多了一位王美人,她不属于甘心认输的那一类妃妾,她将终结自己的皇后美梦。
  不过,真正帮王娡大忙的,恰恰是栗姬自己目中无人的骄纵脾气。
 
--------------------------------------------------------------------------
作者的话

  仔细地回想了一下
  为什么我对后妃公主类的宫廷女史如此感兴趣?
  当年还是毛丫头的时候,一家人去看那时代的大片《垂帘听政》。想当时我还不到十岁,对那些妃子向皇后钮钴禄氏请安的镜头十分好奇,问长辈:她们跟那个男滴(皇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那小孩有那么多妈?
  长辈无言以对(关键是觉得答案儿童不宜),可怜的我惨遭白眼……
  
  只好从此发奋图强,自己从书里找答案。
  于是从此倒进宫廷秘史……
  前面已经说过,窦太后早在做文帝姬妾的时候,生过一个女孩,这个名叫刘嫖的女儿后来被封为馆陶公主,下嫁堂邑侯陈午。
  
  馆陶公主很有点小聪明,不但特别得母亲窦太后的欢心,还特别会关照两个弟弟:景帝刘启、梁孝王刘武。
  西汉王朝的后宫,美女如云。但是这些美女都不是皇帝亲自去挑选的。俗话说各花入各眼,所以入宫的女子未见得个个都合皇帝的眼缘。当然,皇帝自己是完全有权利去把这些宫女筛选一遍的,不过这等行为毕竟会影响皇帝先生的“清誉”,保不定就在后世留下“好色荒淫”的名声。那么,谁愿挺身而出,为爱惜羽毛的头儿担下这个干系呢?
  为后来的皇帝担这干系的人形形色色,往往被称为“马屁精”、“逢君之恶”啥的——其实他们真是比窦娥还冤啊。
  而为景帝刘启担这干系的,正是对他的喜好了如指掌的馆陶公主刘嫖。
  
  刘嫖身为皇帝胞姐、窦太后爱女,在景帝的后宫中来去自由,非常乐意为后宫美女们牵线搭桥,不仅如此,收下美女们的钱财之后,她甚至往往面授机宜,将皇帝在这方面喜欢什么调调儿,都指点给她们知道。不用说,景帝见了这些知情识趣的妙人儿,简直魂不附体。
  “龙颜大悦”之后,这些美女当然就能够得到各级封号,脱离普通宫女的身份,成为皇帝的妃嫔,从此扶摇直上、光宗耀祖。(景帝时期的后妃制度共分七级,最低一级的“少使”,也有相当于朝堂上男子“公乘”一级的俸禄和待遇。那都是多少男人呕心沥血一辈子也得不到的地位呢。)
  
  刘嫖如此善解人意,景帝自然对她感激涕零,简直把老姐当成了天降的福星。而那些因为刘嫖举荐,得以出人头地、功成名就的美人以及她们的家族,更是视她如同重生父母、恩同再造。
  然而刘嫖的所作所为,到了栗姬这里,就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大罪。她恨透了和自己分丈夫的“狐狸精”,当然更痛恨帮狐狸精们的馆陶公主。

  在小薄氏还没被挤下后位之前,栗姬还是非常难能可贵地忍让了刘嫖一阵子的,等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刘荣被景帝立为太子、尤其是小薄皇后也被废之后,栗姬顿时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地趾高气扬了!现在,自己马上就要成为大汉王朝的皇后了,区区一个长公主、一个胆敢长期冒犯自己的长公主,又能算得上啥子东东?
  栗姬觉得自己打翻身仗、报复的机会就在眼前了。
  
  刘嫖是个聪明人,做为女人,她也知道栗姬对自己举荐美女的行为相当不满,不过她认为这都是为了讨好皇帝,皇帝既有三宫六院的特权,就算栗姬做了皇后恐怕也不得不如此体现风度——看来刘嫖真是高估了栗姬的政治头脑。
  与此同时,刘嫖也希望能把自己的宝贝女儿陈娇许配给栗姬所生的刘荣太子。这样就可以让自己与皇帝兄弟亲上加亲,日后做了侄皇帝的丈母娘、甚至小皇帝的亲姥姥,就越发地荣发富贵、子孙万代啦。
  于是,就在栗姬打打点点、朝廷上下也认为她就要继任皇后的这段日子里,馆陶公主刘嫖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亲自出马,去向栗姬提亲去也。
  不用说,馆陶公主认为自己这桩倒提亲,是完全十拿九稳的事体:世上焉有不愿与皇帝亲姐姐、太后亲女儿结成紧密联盟的蠢人乎?
  让馆陶公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栗姬就偏偏是这样一个蠢人。
  栗姬一听说馆陶公主的“美意”,就立刻报以冷嘲热讽,对这个未来大姑子嗤之以鼻,怎么,如今知道要来奉承我了么,哼哼,真是风水轮流转啊,你也不想想,我儿子那是日后要当皇帝的。你会把那么多美女介绍给皇上,你就该知道,我儿子他日后也是有资格佳丽无数的,就凭你女儿那个模样,比得上哪一个呢?想靠那个毛丫头公侯万代?!门儿都没有!
  
  当然,栗姬也许没有说得这么刻薄,刻薄的是我这个作者。不过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栗姬没准说得比我猜想的还要露骨尖酸。
  栗姬也许并不是不懂得政治联姻的重要性,只是她也许太高估了自己母子俩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把儿子的“太子”名份看得太牢固了。或者,她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把自己栗家的女孩儿嫁作太子妃的美好前景,怎么会肯“便宜”害自己守空房的馆陶长公主呢?
   总之,栗姬那出人意表的性格,就在这一刻为自己树下了一个死敌,决定了自己和刘荣最终的结局。
  
  
  馆陶长公主在栗姬这里碰了一鼻子灰,自然很是不爽,尤其让她胆寒的是:原来栗姬对自己的恨意竟有如此之深。如今自己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她都敢于当面给自己下不来台,假如日后她的儿子成为皇帝、她成为太后,自己这个过气姑妈,岂不是死到临头了?
  刘嫖越想越是大汗淋漓,可是这桩事却连自己的母亲窦太后处,都不能明说——因为窦太后想立的是自己的小儿子刘武为皇太弟,要是她知道宝贝女儿想与侄太子拉关系,会怎么说呢。
  馆陶在后宫中转来转去,最后来到了王娡夫人所居的猗兰殿里。
  王娡一向在后宫中与人为善,广结人缘,对皇帝的姐姐长公主更是倾心结纳,因此满腹怨气的馆陶公主立即毫不忌讳地将怨恨和牢骚都一五一十地对着王夫人发泄了出来。
  王娡听着馆陶公主的牢骚,一面善解人意地附和连声。更叹道:“栗夫人真是辜负了公主您的美意呀,阿娇多可爱的人儿,我要有这样好的儿媳妇,真是做梦都要笑醒。不过也难怪,她如今已是太子之母,又快当皇后了,有些个想头,确实是我这样的小姬妾猜详不出的。长公主啊长公主,你也不要太生气了,这些话对我说说不要紧,出了我这儿,可千万不要再说了,那可保不齐要惹麻烦呢!”
  这番贴心贴意的“劝说”,惹得馆陶公主越发地转转乱转起来。
  
  乱转若干圈之后,馆陶公主下了狠心: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绝不能让栗姬当上皇后、更不能让她的儿子成为皇帝!
  那么,一旦弄走了刘荣,谁来继任太子呢?馆陶公主眼睛一亮:当然得是我自己的女婿来继任太子!而这位未来女婿,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面前这位“知己”的王夫人之子喽!
  此时的王娡身边,共有五位未婚的小亲王,四位是她早死的妹妹的儿子,最小的才是她的亲生儿子。按照年龄来算,王息姁的长子广川王刘越才该是陈娇最般配的丈夫,但是如果这样联姻,王娡与长公主共同进退的动力自然不会太高。如果将陈娇嫁给小表弟胶东王刘彻的话,不光是王夫人要与自己里应外合搞定栗姬,小女婿自然也要比大女婿好摆弄得多。
  一番算计之后,馆陶公主一天之内第二次主动为自己的女儿倒提亲,表示自己愿意把女儿嫁与王娡做儿媳妇了。
  王娡多聪明的人啊,说话听音,立刻就明白了馆陶公主的算盘珠子是怎么拨拉的,而馆陶公主的算盘,也正是她自己暗暗憋了多少年的指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立刻受宠若惊状地应承了下来,为六岁的儿子刘彻订下了这桩婚事。

  王娡一面欢欢喜喜地代儿子向未来丈母娘道谢,一面又加油添柴,故意长叹起来:“唉,只可惜我这个小子不过是个亲王,真是委屈阿娇姑娘了。长公主你虽然大人大量不嫌弃,我们母子却惭愧得紧哪!”
  一番话恰到好处地正戳中了馆陶公主的肠子,横竖如今王娡母子也是自己人了,馆陶公主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把自己的主意明着说了:我的女婿,怎么着也要当上未来皇帝,非要夺嫡成功不可!
  王娡这个喜呀,就差没立马给姑奶奶磕下头去。不过她好歹也是多年的“贤淑人儿”,还没忘了谦虚一把:“俗话说,立嗣非嫡即长,栗夫人眼看就要做皇后了,到时刘荣不但是长子,更是嫡子,我和猪儿是生来薄命的人,还有啥话可说。公主你可千万噤声,此事还是罢了,万一弄不成,日后我们母子,岂不是又要做戚夫人刘如意第二了么?苦啊………………”
  王娡这悲悲切切的一番表演,更是触动了馆陶公主的一腔雄心壮志:“哼,一个小小的栗姬,也想跟俺长公主斗?她想当皇后、做太后?我呸!只要我刘嫖在,她连门儿都别想摸得着!”
  
  俗话说,趁热要打铁,宜早不宜迟。馆陶公主说干就干,直奔刘启所居的宫室而去。
  看着馆陶公主绝尘而去的身影,王娡心里那个美呀!相士说的话,就要开始一步步地实现啦!
  
  说起来,王娡这些年在后宫里确实也不是白混的,不但生儿育女养外甥,还对丈夫景帝言听计从、对大小姬妾友爱亲热,虽然安了一副%¥%心肠,做出事来却实在不是盖滴。
  
  景帝登基第二年的秋天,便着手与匈奴和亲。首先被送出去,自然不是刘启的亲生女儿,而是宗室之女。然而匈奴的军臣单于却不肯消停,借口汉朝所送的均是冒牌公主,依旧没完没了地骚扰边境。景帝与大臣们商议,不用说,没出息的家伙们异口同声地请求皇上不要因为一个女儿,就拖累国家(MD,让他们自己捐献一个怎么样啊?),凡事都要以社稷为重。景帝没了招儿,只好回到后宫,与自己的妃嫔们商议。
  试问,世上有哪个做妈的肯让女儿嫁给仇家?尤其是后宫女子,往往一生都难有生儿育女的机会,更是把孩子看成了心肝宝贝——然而,王娡却鹤立鸡群(可能是因为她实在丰产),当诸妃嫔都面面相觑的时候,她却抓住了这个向皇帝丈夫“效忠”的大好“机会”,主动挺身而出,表示愿意让自己所生的公主前去和亲。
  刘彻五岁这年,汉景帝五年春天,一队宫车仪仗,载着十五岁的南宫公主,远嫁匈奴军臣单于去了。她是王娡的第二个女儿,也是有史以来出塞和亲的第一位真公主。不久,十三岁的隆虑公主、王娡的三女儿也踏上了通往玉门关的路途。
  遥想王娡当年,只不过为了一个虚无飘渺的“预言”,就能抛下原配丈夫、待哺幼女,去做太子的小妾,如今为了在皇帝面前固宠、争夺后位,送一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去和亲,更是稀松平常——没准她还挺乐:好歹也是嫁给匈奴的头目了不是!
  不过,南宫公主和隆虑公主身为真公主,又是下得狠心的王娡之女,远嫁之后的人生倒确实非同凡响。尤其是南宫公主,她在匈奴汗廷诸阏氏中的地位极高(她妈成了太后、她弟弟成了皇帝后就更高了),为单于生下了儿子,并且成功地让她的儿子继任为匈奴大单于,而她更成为大阏氏——匈奴太后。只不过她的儿子并不肯老实听“舅舅”汉武帝的调教,那就是后话了。南宫公主的脾气,是姜桂之性,老而弥辣,手段也非常可观,不能不说是她母亲王娡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
  而王娡呢,更因为这桩“深明大义”的举动,王娡在景帝、窦太后,以至满朝文武心目中,树立了高大滴形象。尤其是景帝,觉得王夫人割舍母女之情难能可贵,自己对她亏欠良多,颇有歉意。当然喽,他更觉得王夫人对自己这个丈夫是全心全意无条件心爱的,越发地对她怜惜起来。(盲鳅做梦)
  
---------------------------------------------------------------
作者的话
  盲鳅:
  皇帝是真“龙”天子,没错吧?
  俺们猴哥管龙王叫什么?
  泼泥鳅!
  睁着眼睛连真情假意都分不清滴,就是盲泥鳅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