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渴求“忠告”的美国人

5已有 3506 次阅读  2018-07-05 16:46

美国人对答疑解难的忠告专栏情有独钟的现象,据说古已有之。从1690年至今,忠告从纸质媒体搬到虚拟空间,但大众的热情三百年来长盛不衰。

 

美国国父华盛顿曾著书立说,传授得体的礼仪。同样德高望重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每年出版一本附有格言警句的年历教诲美国民众,家喻户晓。但现代的专栏作者大多是记者、作家出身,未必拥有专业知识。我们有疑问为什么不请教医生、律师、心理学家、金融分析师等专家呢?

 

美国专栏作家JessicaWeisberg分析,这是因为读者来信大多涉及难以公诸于众的私密问题,需要找一个能匿名倾诉,不被评头论足的地方。专栏作者要胜任“知心姐姐”的角色,最要紧的是对每位发问的读者保持尊重、同情态度,而不是拥有专业知识。有时以专家自居反而不利于和读者沟通。那为什么不向家人、朋友倾诉?因为亲近者无法作出客观的分析评价,他们可能过分偏爱你,也可能各有小心思,不见得能提出对你最合适、有效的建议。

 

英特网时代,随着新媒体的介入,忠告专栏的形式就更五花八门了。有人面对面提供忠告,录制后发送到网络。有的搞“外包”、“众筹”,在网上发问,获取众多建议。忠告专栏的发问者和解答者也发生了变化。历史上男权至上的时期,忠告提供者大部分是男人。现代社会,女性成功担任婚恋、人际关系专栏作者的例子比比皆是。有趣的是,发问者性别不同,读者的反应也不同。美国的“直男”如果情感受挫后伤心欲绝,大众会不耐烦,但如果身处其境的是女性,大家会表现得更有同情心。

 

看来,千变万变,性别成见却没那么容易改变。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 颜小火 2018-07-07 02:15
    最近总是看到女性各种意外的新闻,不知道是不是大数据针对我看过的一条新闻挑拣出来这些新闻,还是为了吸引眼球,把很多被害男性放在一边,专门报被害女性的新闻。
  • 嘉讷 2018-07-13 10:18
    觉得倾诉的需要大于求知,无论东西方……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