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民国文人·吴宓
有些人学问很大,但是不够出名。钱钟书的老师吴宓就这样一位。他学贯中西,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也是个逆潮流而动的人,以留美学人的背景,在五四大潮下偏要搞复古,钻研中国古代典籍,是国学大师之一。吴宓一生坚持写日记,逝世后,长达十卷的《吴宓日记》与公众见面,里面有很多文字记录他自己的感情经历。
  
  吴宓的婚恋八卦,三角里面套着三角,其热闹程度堪比一部五十集连续剧。说起来,他的婚姻和恋爱都是从当年在清华读书时的同学小圈子里开始的。吴宓有两个同学,一是朱君毅,另一个是陈烈勋。朱君毅有个未婚妻,陈烈勋有个妹妹,这两个女人后来都成为吴宓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朱君毅和他的表妹毛彦文有婚约,常常接到远在杭州的毛彦文的来信。这位小朱同学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总喜欢把表妹的信拿给吴宓看看。吴宓从那时起就在心里悄悄播下了情种,对从未谋面的毛彦文十分欣赏。未几,吴宓到美国留学,忽然收到了另一同学陈烈勋的信,说愿意把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
  
  这两个女主角陈心一与毛彦文偏偏又是同学,都是杭州的浙江女师大的毕业生。不过两人不是很熟。吴宓在接到陈烈勋的信后,就请朱君毅通过毛彦文帮他考察一下陈心一。毛彦文在接到表哥转交的这个任务之后觉得这个事情不好办。她写了封信给表哥,说不知道那位“吴君”究竟想找一位什么样的女士为妻,是希望她学识很丰富呢,还是仅知晓关于中国的事情就可以?是喜欢善于交际的呢,还是在家做一位主妇就满足的?毛彦文因此建议吴宓还是自己与陈女士先做朋友,慢慢了解之后在谈婚论嫁比较好。
  
  吴宓本人后来亲自去杭州见了陈心一,也见过陈父。两人最初的这段相处非常愉快,可以说一见钟情,因此很快就结婚了。吴宓对陈心一的满意态度,有他的日记为证。
  
  如果毛彦文与朱君毅这一对也能顺利结合,那可能就没有以后那么多故事了。偏偏节外生枝,朱君毅劈腿了。他爱上了江苏汇文中学的一个女生,于是铁了心要与毛彦文分手。这一变故让毛彦文深受打击,此后多年对爱情婚约都提不起兴趣。谁料到,毛彦文这一失恋却让吴宓动了心,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感情死灰复燃。他对毛彦文发动起猛烈的爱情攻势。
  
  毛彦文拒不接受吴宓的追求。首先吴宓是有家室的人,连孩子都有了。其次,吴妻陈心一是她的同学兼朋友,她绝不愿意伤害陈心一。吴宓却不肯打退堂鼓。起初他希望两个女人都能跟他,“一夫两妻”最理想了。他还拿“娥皇、女英”的故事来试探毛彦文,结果被毛彦文严词拒绝。到后来,陈心一自己受不了这种生活了,同意离婚。于是这桩婚姻在维持七年后散伙,当时他们已有三个女儿。吴宓在提到离婚一事时说这件事“只有道德之缺憾,而无情意之悲伤”,说后来那些反反复复劝他复婚的人都不了解他。他对陈心一只有敬没有爱,如果非要在一起就是虚伪。
  
  吴宓虽然离婚,但并未逃避做为父亲的责任,也不回避做为前夫的责任。他们离婚后分居,当时吴宓在清华任教,每次拿到工资后就立刻把生活费交给陈心一,然后独自回学校。两人还经常通信,“离了还是好朋友”。
离婚的举动的确把吴宓与毛彦文拉近了一点。根据吴宓日记,两人近到曾经同睡在一张床上,不过吴宓的表现相当君子,故而一夜无事。在“第三者”的道德包袱骤然减轻的情况下,毛彦文开始认真地思考她和吴宓的将来。她跑到美国去留学,吴宓也在这时候跑到欧洲。如果能谈成,两人可在国外结婚,躲过国内那些风言风语。
  
  可是就在毛彦文心里开始松动的时候,吴宓又变卦了。他开始四年别的女人,中国的外国的都有。当毛彦文开始认真考虑婚事时,吴宓忽然态度强硬,要求她必需从美国到欧洲来结婚(意味着毛彦文需要中断甚至放弃学业)。吴宓又害怕真的结了婚会受束缚,会妨碍他追求别的女子。毛彦文去了欧洲,本来以为是结婚,结果吴宓只愿意订婚。毛彦文忍不住哭泣,但此时女人的眼泪只有更让男方憎恶。吴宓的日记里说:“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同时,吴宓在看到小报上那些鲁迅和许广平的八卦后,对许广平大加赞赏,说许广平人又能干,又能甘心受鲁迅的指挥,这种好事怎么轮不到自己呢?“而宓之实际更胜过鲁迅多多,乃一生曾无美满之遇合,安得女子为许广平哉?念此悲伤。”
  
  总算毛彦文是个自尊自爱自强的新时代“三自女性”,折腾过几个回合之后终于选择放手,坚决不再与吴宓纠缠了。谁知本已抱定独身的打算毛彦文又遇到了社会贤达熊希龄的猛烈追求。那时毛彦文虽然已经三十好几了,但熊希龄的年龄足以做她父亲,已经丧偶。毛彦文最初觉得这个事情很荒唐,但架不住熊希龄求偶有方,还是答应了。于是毛彦文最终成为熊夫人。只是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三年,抗战爆发,熊希龄积极投身抗日活动,结果因急症发作去世。毛彦文继承了熊希龄的慈善事业,此后一直担任社会职务。她的余生在台湾渡过,享年102岁。
  
  毛彦文嫁给熊希龄,吴宓又感到自己深受打击。此后毛彦文成为他一辈子单相思的对象,经常写诗文纪念,其中一句是“吴宓追求毛彦文,三州人氏共惊闻”。钱钟书虽然是后辈,在感情方面却比吴宓要老练得多。小钱甚至忍不住写文章讽刺老师的痴情,又讥讽毛彦文是个卖弄风情的半老徐娘(据说小钱形容毛彦文时用了 superannuated coquette 一词,但有人考证钱的原文不是这么说的)。因为这篇讽刺文章,吴宓与钱钟书的关系也受到过影响。
  
  毛彦文晚年写自传,对初恋朱君毅和丈夫熊希龄都有很多笔墨,对吴宓却没什么话说。有人问起吴宓,毛彦文说吴宓是个书呆子,又说吴宓其实只是钟爱自己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女性而已。
  
  吴宓在晚年又有过一次婚姻,女方是以为二十多岁的女大学生邹兰芳。这段婚姻很短,也很悲剧,但似乎主要是客观条件造成的。邹兰芳本人身体不好,婚后三年就病逝了。她带给吴宓的是一大家子需要资助的人口,对吴宓来讲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吴宓还是一直接济他们,直到文革是他自己也自身难保时才中断。不少吴宓的粉丝认为邹兰芳当时就是为了找饭票才追求吴宓的。不过从这段经历也可看出吴宓的人品,虽然在感情方面乱七八糟,却不失为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
民国文人   包办婚姻,各式各样的结局
胡适吧,他就是彻头彻尾的包办婚姻,妻子江冬秀与他的结合完全遵循旧习俗--由两家家长做主,经过算命,验过了两人的八字和生肖,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命很相合,于是替儿女订下终身。现在好多人一提起胡适的婚姻,总透出强烈的惋惜之意,因为这桩婚事不但包办,而且江冬秀没多少文化,与胡适的大学者身份极不般配,两人没什么共同语言,甜蜜的爱情肯定与胡适不沾边(至于江冬秀本人怎么看这婚姻,一般的八卦文章都不关心)。即便胡适有过好几段婚外情,好多人还是觉得胡适在婚姻方面很可叹。
  
  可唐德刚先生的观点与众不同。他在《胡适杂忆》里就说过:“有几个人能体会到,他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三从四德’的婚姻制度中,最后的一位‘福人’?!” “他那‘较好的一半’是死心塌地的‘相夫教子’,为他而生存,为他而服务;使他在学问上、事业上,横冲直撞,而无后顾之忧!我就不相信胡适之先生一辈子伟大的成就,与他这个幸福的、无后顾之忧的家庭生活,毫无关系!”
当然,对男人而言,如果娶到一位旧式妻子(全心全意为丈夫服务的那种),而她文化程度又高,受过新式教育,那就更理想。林语堂的机遇确乎比胡适好一些。他妻子廖翠凤与他同为福建老乡。与江冬秀不同的是,廖翠凤的投胎技术高一点,投生到了沾染新风气的富裕之家。她父亲是个银行家,她本人上过洋学堂(圣玛丽亚书院)。他们两家都是基督教徒,联姻不算八字,但也是父母安排的。林语堂说:“我和我太太的婚姻是旧式的,是由父母认真挑选的。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爱情由结婚才开始,是以婚姻为基础而发展的。”
  
  妻子虽然上过新式学校,但仍是传统女性。林语堂后来回忆说:“...... 她比起我来,是高高在上的。幸而她不是在富有之家娇纵扶养之下长大的。依照旧传统,女孩子是为男子的需要而教养的;女孩子要学会烹饪,洗衣裳,缝纫,事实上,要教养她能做普通的家事,以便长大后嫁到丈夫家有过日子的本领 ......”“我们年龄越大,越知道珍惜值得珍惜的东西。由男女之差异而互相补足,所生的快乐幸福,只有任凭自然了。在年轻时同共艰苦患难,会一直留在心中,一生不忘。她多次牺牲自己,做断然之决定,都是为了我们那个家的利益。”
梁实秋的包办婚姻也以美满著称。他的妻子程季淑出身于官宦人家,两人门当户对,八字也合。梁实秋的性格冲淡平和,在当时的学人中相当另类。比如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期间,他就甘当逍遥派,拒绝卷入。对包办婚姻也是这样。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有一年放假回家,看见父亲的桌子上放着女孩子的生辰八字,立刻明白这是在给他选媳妇。他并不反感,反而充满好奇。后来的生活实践表明,他们婚后照样可以相亲相爱,不一定非要自己找对象结婚不可。这一对夫妻经历过不少分离的考验。两人订婚后,梁实秋只身赴美留学,四年后回国,两人才正式举行婚礼。抗战爆发后,梁实秋一个人逃离北平,六年后一家人才又团聚。1974年程季淑因故去世,使梁实秋遭遇晚年丧偶之痛,写了很多文字来排解。不过他很快再娶了影星韩菁清,引起若干非议。但不管怎样,他毕竟没有对不起老伴。
更有人虽然对包办婚姻极为不满,却深明事理,不愿为难同为受害者的发妻。闻一多与高孝贞(后改名高真)的婚姻为父母包办,婚礼就赶在他赴美留学之前操办。他虽然极不情愿,但他是个孝子,委曲求全地接受了这个安排。新婚那几天他对妻子相当冷淡,不过出国留学期间他没象当时很多人那样把远在家乡的妻子置之脑后,与别的女人恋爱甚至同居。相反,他试图接纳她,还不断写信鼓励她读书求上进。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不易,因为他并非无欲无望的圣人,相反他饱受欲望折磨。他女儿闻立雕在《红烛:我的父亲闻一多》一书里说,他当时曾向同在美国的梁实秋诉苦:“不消说得你是比我幸福的,便连沫若,他有安娜夫人,也比我幸福些 ...... 哦!我真不想再讲到女人了啊!实秋!我只好痛哭!”“情的生活已经完了”。尽管如此,闻一多学成回国后还是选择与高孝贞一起老老实实过日子,成为患难夫妻。他们一共生了八个孩子,其中五位长大成人。
民国文人·绝情男   郭沫若
民国文人中的绝情男,名头最响亮者非大才子郭沫若莫属。且不说他的元配。尽管元配妻子张琼华是守了一辈子活寡,但那是包办婚姻,落到那么个结局还是情有可原。不过,同样是“冷藏”元配,连鲁迅对郭沫若都看不过去,给了他一个“流氓加才子”的评语。
  
  郭沫若的绝情,主要应在他的第二位夫人安娜身上。郭沫若与安娜年纪相仿,两人共同生活了21年,渡过了人生最黄金的青、中年时代。安娜是郭沫若的患难妻,跟着他只吃苦不享福,生养了五个孩子。郭沫若几次遭难,包括受蒋介石政府通缉、患严重伤寒病等等,都是安娜帮他挺过来的,说她对郭有救命之恩也不为过。不过郭沫若在中年之后,找到机会就甩掉了她(连同五个孩子),跟年轻貌美的于立群另外组建了家庭。
  
  安娜是日本人,原名佐藤富子。她娘家的家境相当不错,父母也开明,让她受到新式教育。郭沫若去日本留学时认识了她,当时她在一家医院里做护士。
  
  安娜是一位的“圣母”。当年郭沫若追求她时,情书上写得明白:“我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看到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您的脸放出佛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好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您!” 安娜如果那时明白“圣母略等于包子女”的男女关系定律,不知还会不会那么欣然地接受郭才子的示爱。也难说,圣母的本性可能会让她不顾一切地奉献给爱情。
郭沫若与安娜恋爱不久,就说动她跟他同居。很快他们就有了第一个孩子,这样一个家庭就算组建起来了,虽然他们没有举办过正式婚礼,双方家长也都没承认这桩婚事。此后陆陆续续,他们生养了五个孩子。
  
  郭沫若虽然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他天性浪漫,是个率性而为的人。他在日本的医学院毕业后带家人回国,初在上海落脚,却不肯挂牌行医,只挣稿费,外加家里给寄来的一点钱来维持。当时他们已经有三个小孩,安娜希望他去做医生,郭沫若却愤慨地指出:“医学有甚么!我把有钱的人医好了,只使他们更多榨取几天贫民。我把贫民的病医好了,只使他们更多受几天富儿们的榨取。医学有甚么?有甚么!教我这样欺天灭理地去弄钱,我宁肯饿死!做医生的能够杀得死寄生虫,能够杀得死微生物,但是能够把培养这些东西的社会制度灭得掉吗?”面对这种态度,安娜只好自己一边省吃俭用,一边想办法挣点零花钱。
  
  婚姻是爱情的丧礼,民国时的政治动荡更成为婚外情的催化剂。郭沫若回国后开始涉足政治,表现进步,北伐期间还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的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是主任),那时就认识了革命女青年安琳(彭漪兰)。后来他俩又共同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失败后的流亡途中,两人成了革命伴侣,一起逃亡到香港,然后一起回到上海。那时安娜夫人也带着孩子们住在上海。著名日本人士内山完造后来回忆说,郭沫若由“一个穿着军装的可爱的姑娘陪同来的,在我家里住了十几天......”,这位穿军装的姑娘就是安琳。不过这段恋情没有发展下去,郭沫若一回上海后就回了家。安琳后来的结局现在无迹可考。
  
  南昌起义失败后,郭沫若因遭通缉,于是举家又去了日本避难,这一住住了十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才悄悄回国。那可能是他们生活最稳定的一段日子了,虽然也很清贫,同时还经常受到日本警察与宪兵的骚扰。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紧张,郭沫若是个中国人,在日本的日子不好过。但安娜有日本国籍,成了他家的护身符,生活总还可以继续。
  
  在这段日子里,郭沫若的情与欲都没闲着。1933年,他因嫖娼染上性病,而且还传染给了安娜。另外他又闹出(至少)一段恋情,女方是《大公报》派驻日本的女记者于立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郭沫若的人生有了转机。本来蒋介石政府一直通缉他,到那时却认为他是个值得争取的人,让他回来有利于抗日大业。郭沫若对回国正求之不得,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只身一人离开了日本,留下安娜和五个孩子。出于种种考虑,他这次回国连安娜都没有惊动。等人走了,安娜才明白过来。
  
  对这次回国,郭沫若写诗说:“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面对着民族大义,谁也不能说啥闲话。只是他这一走,家里的经济断了来源。实际上郭沫若走后再也没有往家里寄过一分钱,任由母子六人自生自灭。此外还有政治后果。他的悄然出走使安娜成了“敌人的妻子”。日本警察把安娜抓进监牢,还用了刑。安娜就是在这种严酷环境下,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干农活做买卖跑单帮,居然把孩子们都拉扯大了。
  
  郭沫若这一回国,仿佛甩掉一个大包袱,恢复了自由身,很快就跟比他年轻24岁的演员于立群陷入热恋。两人一起为了抗战大业而奔波 ,奔波着奔波着,就奔波成一家人了。
  
  于立群是《大公报》记者于立忱的妹妹。她们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名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郭沫若先前在日本时就与于立忱闹婚外恋。但于立忱在1937年5月从日本回到上海后就自尽了,死前留下遗言,感叹:“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她到底为什么走上绝路?女作家谢冰莹多年后写文章披露说,那是因为她怀上了郭沫若的孩子,却又不得不流产。据谢冰莹说,郭沫若对于立忱追求很紧,口口声声说他跟安娜已经没有感情了,会离婚,然后和她结婚。谁知等怀孕后郭沫若又推脱敷衍,要她打掉孩子。于立忱受不了这种打击,所以......
  
  谢冰莹是这么说的,可信度有多少请读者们自行决定。有人分析说,郭沫若在日本时不肯接受于立忱,是因为安娜对他还有用,她的日本国籍是他的保护伞。因此一旦他离开日本,就用不着她了。回国后,于立忱虽走了,还有妹妹于立群接着。
  
  安娜带着孩子们熬到战争结束,终于知道郭沫若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1948年,安娜带着孩子去香港找郭沫若时,于立群夫人也是儿女成行了。由于那时郭沫若已经是个重要人物,他的家事就不是私事。这就好办多了,由组织上出面帮助解决。安娜为了离开日本,已经放弃了日本国籍,共和国成立后她就在中国定居。据说,安娜的遭遇连毛泽东、周恩来都看不过去了,发了指示,于是安娜和孩子们以后的生活还算安定。她很长寿,享年101岁。
女人当做江冬秀    民国最牛元配
胡太太江冬秀是个例外,说她是民国最牛原配丝毫不过。她是旧式妇女,村姑,她也长得不好看,小脚,没文化,她也比胡适大,从小丧父,娘家也是衰败了,她也是靠孝顺婆婆起家拼到家庭地位的,所谓的媳妇熬成婆。但是她不自卑。她不但不自卑,反而很强悍。她在胡适面前很有自信,不仅成功地掌控了胡适的腰包,还成功地掌控了他的情感
胡适有过很多绯闻,闹过婚变,最出名的一次是与表侄女曹诚英(她同时是江冬秀嫁过来时的伴娘)的生死之恋。胡适付出了真情和激情,搞的女方肚子也大了,在徐志摩的鼓动下,胡适跃跃欲试提出离婚的要求。江冬秀拿出了水浒梁山孙二娘的气场,勃然大怒,将菜刀逼向两岁及五岁的两幼儿:“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孩子杀掉。我同你生的孩子不要了。”胡适顿时泄了气的皮球,慌了阵脚。最后“小三”曹诚英堕胎后由胡适保送到美国留学,一场风波平息。(不过曹诚英终身很凄凉)。
  
  虽然江冬秀对胡适的反抗行为迹近撒泼耍赖,但我对她还是同情多厌恶少,因为,江冬秀如果不像溺水者抓住一根救命稻草那样抓住自己的丈夫,离婚后的她极有可能像鲁迅夫人朱安一样悲惨地终老一生,甚至更惨。在那个时代,没有事业,没有娘家人,没有经济来源,还有孩子年幼,女人还能怎么样,就是现在这个时代也是一样,面对着丈夫的外遇,小三反客为主,面对着辛苦经营多年的家庭,面对着幼年的孩子年长的父母,难道就这样轻易放弃。首先就不应该轻易放弃,而是要打一打守城战,如果阵地不可以守,不值得守,那么再潇洒的弃城。所以首先要理智判断这个城值不值得守。在这场上世纪的婚姻大战中,守“城”者江冬秀得胜回“巢”,而围“城”者曹诚英则铩羽而“滚”。
  
  
  
  男人世界,大灰狼满地走,女人只有变成母老虎,才能避免不幸,小白兔虽然可爱得紧,但面对强敌的悍然来攻,只有瑟瑟发抖。
  
  
  
  如果说江冬秀只是母老虎的水平,那么我是不会写这个文章的。我之所以写这个文章是因为江冬秀远远在母老虎的水平之上。
  
  
  
  江冬秀不是一般的平庸的女子,她虽然识字不多,但是颇有胆识,她不贪婪,却精明能干,是持家的第一把好能手,胡家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经她处理。胡家是大家族,江家也有很多亲戚,来来往往,乡里乡亲,全部她打理;安徽老家修路修祠还是她号召出钱;胡适不怎么理财,胡家财政全部由江冬秀支配,并且安排的井井有条。遇到疑事,她也敢于和族人长老说理。
  
  她有魄力,有才干,遇事能决断,具有男子汉气概,这又是超于一般女子之上的。江冬秀嫁了胡适以后.总是劝胡适不要走上政治道路,不要做官,希望他好好研究学问。胡适做了驻美大使惹上麻烦,这位颇有胆识的女人,遂即要求胡适的好朋友张慰慈出面,要他一边劝胡适借病辞职,一边发电要求政府当局允许胡适辞职。胡适在后来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治路上去,这是你在帮助我。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二十年,从不作这样想”。
  
  胡适所有小事都要靠老婆来拿主意,很多大事参考老婆的意见。江冬秀相夫教子,烧得一手好吃的“徽州菜”,为他服务,清苦时亲自下厨种菜上街,富贵时不骄不躁不自满,把家里安排成最稳固的大后方,使他在学问上事业上横冲直撞而无后顾之忧。这就是贤妻啊。
江冬秀胆子颇大,49年后胡适一度寓居美国,江冬秀跟着他住在纽约,有一天她一个人在家,却碰到一位不速之客闯进屋子。江冬秀不会英语,只会说几个词。她把公寓的大门打开,对着那个小偷大喝一声:Go!。小偷还真给她吓跑了。
  
  江冬秀虽然没有学过权利义务的课程,但是对自己该尽的责任和该享受的权利都很清楚,而且坚持原则,毫不妥协。江冬秀能够把一个家管理得妥妥当当,与此同时,也绝不放弃自己应得的享受,该打麻将就打麻将,该看武侠就看武侠。这个旧式女人很懂得维持自我,在这点上比无数受了新式教育的女人要强得多。
  
  
  
  江冬秀还颇有侠义风骨。如果她从小家庭条件好一些,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并出去留学,她绝对是巾帼不让须眉。
  
  林徽因有被文人骚客传颂的太太的客厅,江冬秀也有,她的太太的客厅里充满了哀怨的气氛。会聚的多是文人墨客的原配妻子,她们来此哭诉被离弃被辜负的不幸。江冬秀俨然是她们的组织头目,所有抛弃原配的文人,都是江冬秀这伙组织的公敌。文人的爱情事情如火如荼的展开,江冬秀的小脚女人客厅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江冬秀做过一件很彪悍的事情,就是帮梁宗岱原配打官司。“28岁的广东才子梁宗岱1931年由胡适聘为北大教授兼外文系主任,与才女沉樱相爱打算结婚。这时,原配何氏从百色赶来北平,要与夫君梁宗岱一起生活。梁宗岱不肯受制——出国留学前,他以裸体抗婚,不与发妻同室,从而虚化这段婚姻。梁宗岱称她早已另组织家庭,有夫儿,不肯受制于她。江冬秀拍案而起,将何氏安顿到自己家中,“勒令”胡适去说服梁宗岱。梁宗岱不买账。江冬秀替何氏做主,将梁宗岱告上法院,江冬秀坐上证人席,为何氏助威,指控梁宗岱。最后法院判决梁宗岱败诉。”为此,梁宗岱愤而离开了北大,带着女友出走了,后来,梁宗岱与沉樱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他又和一位粤剧女演员同居了。沉樱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他......这就是文人的骚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