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同与不同

3已有 2848 次阅读  2019-04-18 11:1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与来自不同种族、文化的人约会能提高创造力。在实验中,跨文化恋爱者即便只花一点时间反思他们亲身经历的男女朋友关系,他们的创意测试成绩马上就会明显提高。同样,来自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科学家如果相互合作,他们发表的论文也更有影响力,日后被更多同行引用。摆脱习惯思维、和背景不同的人打交道既然有那么多好处,大家为什么不趋之若鹜呢?

 

如今,倡导多元文化、多元视角在美国几乎是天经地义的“真理”。即便有人对此类举措不以为然,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反对,生怕被贴上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负面标签。然而,突破个人心理定势、避免固守“自家人”的群体意识本来就难,更有研究证明人类获得知识的方式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

 

地球围绕太阳转,哥伦布来自意大利,这些都是大家深信不疑的“事实”。可是回想一下,你最早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你曾经亲身验证过吗?我们童年时期在学校获得知识,基于对老师的信任对这些“真理”从不质疑。长大后,科学家告诉我们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走,我们也相信他们言之有据。但科学家个个都理性客观,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都能从善如流、心平气和地改变原来的想法吗?

 

美国哲学家欧康纳(Cailin O'Connor)研究科学知识的传播方式时发现,人类接受某种见解的基础是“社会信任”。我们对与自己背景相仿、信仰相似者的信任度最高,而对“异端人士”多半持怀疑态度。而且,我们都有“求同”倾向,不愿做那只公开表示不同意见的“出头鸟”。哪怕是科学家也未能免俗。如,匈牙利妇产科医生塞姆维斯(Ignaz Semmelweis)发现维也纳的医生接生前没有洗手消毒是造成产妇患上“产褥热”过世的原因,并以实际操作证明了他的理论。但他的同行在证据面前依旧坚决排斥他的见解。最后,他精神崩溃,在一家精神病院被保安殴打后血中毒而死。

 

知识与见解通过人类交际的网络得以传播,当代大行其道的社交媒体如脸书、微信有时成为假新闻发酵、扩散的根源。然而,“社会学习”又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途径,对我们有益的理论和知识也能借助人际交流流传开去。比如,十八世纪英国贵族妇女玛丽蒙太古(Mary Wortley Montague)从土耳其妇女那里学到预防天花的“人痘种植法”,希望能在她的母国推行。但当时的英国医疗界对一个女人从“异教徒”那里获得的医疗手段心存疑虑。聪明的玛丽借助英国皇室夏洛特公主的影响力,让公主在公开场合为自己的两个女儿种痘,终于让大众信服这个疗法有益无害,并且为了和贵族步调一致竞相仿效。200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澳大利亚消化道医生马歇尔(Barry Marshall)最初提出胃溃疡由细菌而不是胃酸引起的理论时,同行以及大众都不相信。他不得不公开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先服用H. pylori细菌患上胃溃疡,然后服用抗生素治好自己的病,这才逐渐扭转了社会的偏见。

 

科学知识与假新闻一样,都要借助人脉获得传播。而且,科学发现从来就不是黑白分明、一成不变的。科学家根据原始资料推导结论时要考虑概率,日后也有可能又有新发现推翻原来的理论。所以,今天的“科学真理”都只是暂时可信,目前可行的。这样说当然不是要反科学或倡导虚无主义。但理解了即便科学知识的传播也要依靠圈内人的认可和同意,我们大约能对偏见、谣言流传的现象见怪不怪,对自己的思维定势也更能保持警惕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