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博客书架

鲁迅故居重游记(下)

9已有 5142 次阅读  2014-07-05 16:00   标签鲁迅故居  style 

修复后的鲁迅故居景区变化很大。新台门除了之前提到的房屋、实物,还另辟展览室陈列周家的世系族谱、家史图文,包括鲁迅和两个弟弟周作人、周建人交往的来龙去脉,以及鲁迅父母、祖父母和夭折的小弟的图片和照片。老台门、新台门每间房屋门边都有无线网记号和微信编码,可以让大家通过手机获取信息,自助参观。

 


原来的鲁迅纪念馆因修复新台门故居也已重建。如今超过六千平米的两层小楼主要陈列关于鲁迅家族、生平的图文,根据他的自传和别人的回忆分五个阶段编排:出生到去南京求学(18811897);18981912在南京、日本学习,辛亥革命前回到故乡教书;19121927:辛亥革命胜利后去北京,担任教育部佥事,并在各高校兼课,后来又赴广州厦门大学工作;19271936在上海度过生命的最后十年;1936年鲁迅病逝后各界的反应和他留下的精神遗产。鲁迅的生平大家多半耳熟能详,但纪念馆新增了多媒体动感电影展示,还有鲁迅和藤野先生的雕塑,也有曾与鲁迅交往的民国名人如秋瑾、徐锡麟、郁达夫、瞿秋白、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的图片和手迹,内容十分充实。最后一部分还展览他1936年过世后,中国共产党苏维埃中央政府给许广平发的唁电以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用七个“最”字对鲁迅的人格、精神加以盛赞的著名段落。

 


百草园、三味书屋两处也重新修复,增加了新内容。百草园原是周家的菜园和晒谷场。后来周氏经济拮据,新台门被卖给朱家(鲁迅《故乡》中提到的“朱文公的子孙”),百草园也被修整、扩建,虽不复旧貌,却也见证了鲁迅描述的家族没落的事实。三味书屋在我的小学课本里就有专文描述。这次又看到了课堂里西北窗下鲁迅当年的课桌,据说鲁迅还在上面刻过一个“早”字自勉。他的课桌原来在南窗下,因为同学经常出入他身后的小花园,干扰太多,他要求老师寿镜吾给他换座位。读书时,他又自制了“眼到、手到、心到”的“三到”书签,可见鲁迅小时在古典文化方面下过不少功夫,并非《朝花夕拾》中自述的那么贪玩、随便。

 


景区另有新建的“迅笔下”,俗祝福越俗漫迎神男婚女嫁等几个主题陈第三进的“迎神会”在室外,水池中的舞台上越剧演员粉墨登场,“咿咿呀呀”唱出《社戏》中农家孩子不感兴趣的才子佳人戏。“越俗漫”馆则以丰子的漫画配上周作人的题诗,以木板雕刻展现绍兴民俗,别有情趣。门外天井里的桂花树下,一组雕塑再现了鲁迅作品中描述过的场景:夏日纳凉,祖母着芭蕉扇讲故事,儿坐在小板凳上,右手托腮,听得津津有味,脚边还盘着一只花狸猫

 

我去绍兴前,曾有朋友批评修复后的鲁迅故居“假货太多”。来了之后我也有感于此地商业气息浓厚。景区中的小路两边都是借用“孔乙己”、“咸亨酒店”名号的小吃铺位,各景点内部到处有出售折扇、丝巾、“金不换”毛笔等纪念品的商店,连鲁迅纪念馆的门票上都有购物推荐。但故居不收费,鼓励游客消费,以商养文,只要设计得体、不干扰大家的体验,也未可厚非。何况,故居重建后,展览内容更丰富饱满,表现形式也更多样了。

 

重游绍兴,我在重温鲁迅生平和作品的同时,仿佛在百年老屋的石台阶边、门前小河里的乌篷船上捕捉到一代文豪、现代文学之父的身影。号称“民族魂”的鲁迅离不开故土文化的熏陶、滋润。中国的现代文化又何尝不是植根于千年的民族传统中呢?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