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满族人如何攻陷明朝.....

寧遠是關外重要的城池,今已改名為
興城。當時努爾哈赤攻城,滿軍死了一萬
七千人。在明朝史料中,只要抓到個位數
的滿州人都會記載,可見此場戰役中滿軍
的死傷數目十分可觀。滿軍的戰力非常
強,當時滿州曾二次攻打朝鮮,第一次與
朝鮮建立兄弟之盟,第二次則建立父子之
盟。滿州的部隊以騎兵為主,很快地跨越
鴨綠江到達朝鮮南部,在很短的時間內攻
下整個朝鮮。滿州騎兵人馬都是全身盔
甲,雖然明軍跟朝鮮軍也有盔甲,但是品
質遠遠不及滿軍。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朝鮮
軍隊用的是紙纖維盔甲,還沾水增加防護力。明朝雖然有鐵製盔甲,但是明軍的
盔甲是政府發的,而滿軍的盔甲是自己做的。
一般來說人民都對戰爭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當時滿人對於參加戰爭的意願很
高。滿州政府明令戰爭時不准人民私自跟隨部隊出征,可見有很多人偷偷跟著部
隊去打仗。滿州是全民皆兵,當時正要建立八旗,成年男子每三百人編成一隊,
稱為「牛彔」。要打仗時,政府會下令所有牛彔各出一定的人數,同隊中的男子
輪流出征打仗。對於滿人來說,每次的戰爭就是一次發大財的機會,打仗的裝備
形同投資,由軍人自行負責準備,而他的全家人一定會盡力準備最好的盔甲、武
器、馬匹。滿州政府規定,攻城時第一個衝到城上的人封大官,不但可以世襲,

而且往後不可再參加攻城戰役。對於當時的滿人來說,一生最大的願望可能就是
攻城時搶頭香,只要成功一次,世世代代就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
http://ge.tnua.edu.tw/guan-du/971ew/handout_04.pdf
當時砲規相關的技術與知識完全被耶
穌會士掌控,他們握有語言能力,可將相關
的知識翻譯傳授給核心的天主教徒。崇禎年
間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件,明朝掌握火
砲測量秘密的部隊投降滿州,對明末的局勢
產生巨大的影響。崇禎三年孫元化就任登萊
巡撫,山東半島最高地方長官。孫元化和老
師徐光啟一樣都是天主教徒,他從澳門請了
三十多名葡萄牙人到山東擔任軍事顧問。公
沙的西勞等葡萄牙軍官帶著紅夷大砲和測
量的技術來到山東,用西式的方法來訓練這
支部隊。這是一支非常奇特的中國部隊,從
巡撫孫元化、監軍王徵,到主要將領張燾都
是天主教徒,士兵則由山東當地人,和從關
外撤退回來的遼東人所組成。
當時關外大部分的地區已被滿州人佔領,明朝除守住山海關之外在關外只有
幾個少數的據點。滿州人對關外居住的漢人採取奴役的制度,被抓到的漢人世代
為奴,稱作「包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家族就是包衣。想要躲避滿州人統治的
漢人嘗試走海路逃亡,從遼東半島渡海逃到附近的小島,再逐漸走向南方到達山
東。由於滿州人不黯水性沒有海軍,所以漢人只要逃到小島上就安全了。其中最
重要的小島叫做皮島,從網路上可以找到皮島的衛星空照圖上,看起來約莫跟小
琉球差不多大,三百五十年前,曾有十多萬人居住在島上。皮島現在屬於北韓的
國土,我想到當地參觀卻不得其門而入,北韓的網域中竟然沒有任何網站,去信
北韓駐聯合國大使也沒有下文。
島上的領導人物毛文龍曾率領部下偷襲鴨綠江口鎮江堡殺了一百多名滿州
人,被明朝視為民族英雄。毛文龍在皮島成立據點,成立游擊部隊,每年還向明
朝領取大筆軍餉,勢力龐大形同軍閥。當時有句話說「毛無皮不存」就是形容毛
文龍在當地的影響力。毛文龍利用皮島的地理位置還有明朝政府給的銀兩,在皮
島從事走私貿易,跟滿州、朝鮮、日本人交易賺取大量財富。
後來毛文龍被袁崇煥用尚方寶劍所殺,游擊部隊群龍無首形同解散,其中八
千人到登州投靠了孫元化。由於明朝擔心滿州人發展海軍,從海路進攻直逼京
城,所以安排大軍壓在山東半島。滿州人雖然數次打入關內,但都攻不破山海關,
只能從西方守備較鬆的地方進入關內,再繞路往東攻向京城。相較之下海上是十
分便捷的道路,從遼東半島順風航行,一天之內就可登陸渤海灣。因此明朝政府
對於山東海灣的防守非常重視,深怕滿州人經由海路進犯中原。
崇禎四年滿州人佔據了明朝重要的關外據點大凌河,明朝令孫元化派軍增
援,孫元化便派遣部將孔有德走陸路出山海關去支援。這支軍隊走到山東河北交
界處的吳橋時,天寒地凍,老百姓閉戶罷市,一行人買不到糧食也無處落腳,走
投無路之際一名士兵偷了一隻雞。人道是打狗要看主人,卻不知偷雞也要看主
人,正因為這隻雞的主人身份非同小可,所以偷雞事件竟然影響了明朝的歷史。

http://ge.tnua.edu.tw/guan-du/971ew/handout_04.pdf
此冷漠的對待,跟族群衝突有關。當時遼東跟山東人相處得不是非常和睦,而且
當地的地方長官因為兄長之故更是對遼東人頗有心結。吳橋縣令畢自寅之兄畢自
述擔任遼東巡撫,發不出餉,當地人群起譁變,巡撫被迫自殺。孔有德一行遼東
人來到吳橋時,正逢畢自述的棺材送返吳橋,縣令對於害死兄長的遼東人自然沒
有好感,甚至可能默許居民閉戶罷市。
孔有德的軍隊叛變後就不再往關外行進,而是倒過來逐一攻打山東各的城,
因為軍力遠勝一般明朝地方部隊,所以一路勢如破竹,據文獻形容有如「刀切豆
腐」一般。這支受過全套西式訓練,掌握紅夷大砲操作技術的超強部隊最後打回
海邊佔領了登州。孫元化和王徵被叛軍所抓,最後孫元化被殺,王徵則被免官。
明朝派遣十萬大軍來圍剿登州,仍然無法與紅夷大砲匹敵,只好從關外調回精銳
部隊,掘了很深的壕溝將整個城圍起來。孔有德手下的砲兵雖然厲害,但是明朝
軍隊遠在射程之外,紅夷大砲又奇重無比無法搬運,也無法跨越壕溝。最後叛軍
無計可施之下,奮力突圍逃往海邊小島,沿途集結島上的游擊部隊,一路逃回遼
東半島。明朝軍隊通知朝鮮部隊南北夾攻,準備在鴨綠江口將叛軍殲滅,滿州也
聞訊趕來押在江口,三支軍隊將一萬多人的叛軍包圍。由於叛軍在叛亂過程中殺
了明朝將領的家屬,所以明朝不願意招撫,他們因為滿州人而家破人亡,但是後
來卻在走投無路之際投降滿州。這支叛軍投降滿州,使明末戰爭的情勢發生了很
大的變化
。這些瑞典國王的
功績皇太極也全部做到了,他建立全民皆兵的八旗制度,鑄造輕便、省材料、高
抗膛壓性的「神威大將軍」,也有專業砲兵部隊與後勤系統。
這叛軍隊所帶去的大砲,比滿州全國的大砲加起來都還要多,並且擁有整套
的發射技術,他們幫助滿州人成立了當時全世界最具規模的一支專業砲兵部隊。
滿州人的騎兵、步兵最為精良,技術性兵種(砲兵、工兵、兵工)則全是漢人,
兩者相輔相成,使滿州的戰力大為提升。投降的叛軍受到滿州人的善待及重用,
不但領導人孔有德封王,副將耿仲明也受封,後來成為三藩之一。三藩都跟孫元
化有淵源,尚可喜原來是遼東外海鹿島的將領,看叛軍投降後被竟被封王,於是
也投降滿州,另一藩吳三桂原本是孫元化在關外的部下。正因他們掌握了大砲,
是滿州最強的部隊,所以三藩聯合叛變時滿州全國震動,連康熙皇帝都做了逃回
關外的最壞準備。
在吳橋之變叛軍投降之前,滿州人只有少數大砲。這些大砲都是漢人所鑄,
因為滿州人士游牧民族,工藝並不發達,沒有鑄砲的能力。遼東海邊曾經出現一
門從西方沈船上沖下來的大砲,被滿軍命名為「鎮國龍尾大將軍」,以此砲為模
型鑄了七門砲,全部鑄造、操作火砲的都是漢人。為了利用漢人這方面的長才,
滿州人不再只是奴役漢人,而開始將漢人納入部隊體系,在蒙古八旗之後又成立
成漢軍八旗。至此明朝與滿州的戰爭不再是民族之間的戰爭,而是兩個利益團體
的爭鬥。滿州的人口不多,只有數十萬,若不是漢人部的加入,滿軍絕無能力攻
下並佔領整個中原
滿軍入關的前幾個月,打下了
關外最後一個重要據點—景州,俘
虜了一干工匠,命其鑄造大砲三十
五門,稱為「神威大將軍」。經過觀
察與研究,發現在西方大砲傳入中
國之後,經過二十年的磨合,中國
竟然發展出一種威力更強大、成本
更節約、重量更輕巧的雙金屬大砲
「銅鑲鐵心」,現在北京故宮外面就
擺著數門這種革命性的火砲。先將液體鐵灌入模型做一個薄薄的鐵砲,另備一個
較大的模型在薄鐵砲上澆上銅的液體。因銅的鎔點較鐵為低,故液體銅非但不會
將鐵融化,還能將鐵上面的縫隙填滿,使砲管的結構更加堅固,抗膛壓的力量比
傳統火砲增加一二十倍。估算當時銅與鐵的價差之後發現,雙金屬的設計可以省
下一半的材料費,且重量只有傳統大砲的四分之一。
火砲在清軍入關後扮演的角色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下北京,滿州人聞訊派兵南下,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李
自成得知滿人進逼率兵出城迎戰,後來吳三桂決定棄守山海關迎滿軍入關,吳三
桂和滿軍聯合在京城郊外一片石與李自成決戰,李自成兵敗向西逃回陝西,滿州
人正式入主中原。當時滿州軍隊連同投降的漢人不到十萬人,帶著一百門的紅夷
大砲,其中包括三十五門神威大將軍。清軍南下一路攻打,陸續有漢人投降,一
年之後清軍人數到一百萬人。而且滿州人入關後不再鑄砲,而是每攻下一做城池
就將該城的砲收歸己有。
從現今留存的文物可知明末已開始鑄造雙金屬大砲,我曾在瀋陽博物館等地
找到此種火砲的蹤跡。閱讀砲上的銘文,可知明末大部分的砲都由官員捐資鑄
造,官員竟然有財力製造大型武器,可見明末官場貪腐之嚴重。明朝的政府過於
腐敗,到最後竟然沒有公帑可加強軍備,雖然擁有精良的技術和優秀的工匠,但
都為滿州人所用。
清軍進入中原後,南明在南京建立政權,不久江南也被清軍攻下。清軍在當
地實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強硬政策,長江口江陰的人民自發性地群
起抵抗,形成十七世紀最大的一場戰役之一。江陰人民用城內配備的大砲與鳥
銃,並靠著堅固的石造城牆抵擋滿清的攻勢。清軍調來了一百多門砲攻城,根據
文獻記載一晝夜用了火藥一萬五千斤,大約兩三千發砲彈,但依舊無法攻破石造
的城牆。數週後清軍又從南京解調二十五門神威大將軍,總共動員二十四萬人圍
城,動用兩百門砲同時打同一個門才將城給攻破,入城後殺了三天三夜,城內兵
民死亡十多萬人,最後只有五十一人倖存,清軍則陣亡七萬五千人。
令人費解的是,翻遍清實錄、清史稿等清朝原始歷史文獻,都沒有江陰之役
的記載。為了證明此場戰役的真實性,除了參閱江陰城內的記錄外,更要旁敲側
擊,從別的文獻來尋找相關線索。「八旗通志」記錄所有家族的家譜還有各代任
官、受封的紀錄,詳查江陰之役發生之時陣亡清軍的受封記錄,便可證明這場殘
酷的戰役確實發生過。因為不想讓漢人知道原來抗拒是有機會的,清朝才刻意不
紀錄這場戰役。
滿州人入關後,採取逐城戰的策略,集中所有火力,一次攻打一個城池。明
朝雖然也有很多火器,但是必須分配到各地守城,所以每一座城的火力有限。滿
清遇到較難攻下的大城時,往往遣調精銳的砲兵部隊將紅夷大砲運到城下,由於
中國的城牆是因應傳統火砲而建的,所以根本無法抵擋紅夷大砲的威力。每攻下
一個城,滿州人就將城中的砲收歸己有,再移師到下一個城繼續攻打。孔有德帶
領手下的漢人砲兵一路打到西南,最後戰死在桂林,由於沒有子嗣所以孔家未能
被封為三藩。孔有德只有一個女兒孔四貞,被滿州封為格格,她也是很多以這個
時代為背景的歷史小說中的重要主角。後來被封為三藩的吳三桂、尚可喜、耿仲
明為清朝賣命一直打到雲南貴州,最後永曆皇帝也是被吳三桂所擒。三藩的漢人
部隊可說是滿清戰力最強的部隊,清朝政權穩固後滿人疏於鍛鍊,精銳的步兵、
騎兵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三藩因為掌握火器技術戰力不受影響,因此他們聯合叛
變時滿州全國震動,連康熙皇帝都做了逃回關外的最壞準備。為了鎮壓三藩之
亂,清朝命在朝中擔任欽天監的耶穌會士開始鑄砲,耶穌會士南懷仁原本負責天
文曆法,但在他死前的十幾年住砲成了他最主要的任務。清朝政府所鑄的砲,九
成上面都有南懷仁監造的字樣。令人驚訝的是堅固、輕巧又便宜的神威大將軍至
此失傳,清朝沒有再鑄造過這種雙金屬砲。
鴉片戰爭之前的一百多年,整個大清帝國沒有出版任何一本關於火砲的專
書。因為清朝是個統一的帝國,政府不鼓勵老百姓研究或發展武器。當時的政治
相當穩定,就算偶有小型叛變也都能用地方官員掌握的武器平定,因此政府根本
沒有理由花費金錢加強武備。而歐洲的清況正好相反,十七到十九世紀的歐洲史
幾乎是一部戰爭史,各國勢力互有消長,互相競爭,因此軍事科技不斷進步。如
果明朝亡國後沒有建立統一的帝國,而是分裂成多個小國,戰爭不斷的話,西方
人來到中國時狀況可能會完全不同。
印度跟日本也都因為長期的一統而忽略軍備發展,以致西方軍隊來犯時毫無
抵抗能力。印度是亞洲第一個接觸歐洲文明的國家,1660 年印度蒙兀兒帝國的
皇帝阿喀巴大帝擁有非常厲害的砲兵部隊。當時阿喀巴有一百一十門紅夷大砲,

而且想出了獨門的搬運方法,克服了大砲因為過重而不易搬運的問題。阿喀巴利
用印度的大象來搬運大砲,這一萬頭大象可以在短時間內將砲運到指定地點,這
時別的國家都做不到的事。
日本是亞洲第二個接觸到西方文明的主要國家,鳥銃(火繩銃)傳入後被大
量製造,最多時全日本共有五十萬支鳥銃。鳥銃結束了戰國時代,但是國家一統
之後政府就放棄了火器,回到武士刀的時代,一直到十九世紀美國培里將軍打開
日本門戶才重新考慮發展火器

十七世紀時中國、印度、日本的火砲都非常發達,當時日本鳥銃的密度冠於
全球,中國有數萬名專業砲兵部隊和神威大將軍,阿喀巴大帝則有全世界機動性
最高的砲兵。若是西方軍隊在此時到達亞洲,絕不可能這麼輕易地征服這些強大
的東方帝國。我將這幾個國家稱為火藥帝國,統治者利用火藥的威力而統一了國
家,但是平靜的政局使國家的武備下滑。火藥帝國的特色在於人民判變的門檻非
常高,因為叛軍必須掌握很多資源才有辦法製造火器跟政府對抗。正因為沒有外
侮也沒有叛變,所以國家沒有勤於發展軍事技術,以致於十九世紀西方軍隊攻打
時,這幾個火藥帝國都毫無招架之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