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心情物语] 林徽因梁思成婚姻的导演

本帖最后由 黑猫一只 于 2014-5-9 11:38 编辑

跟朋友聊林徽因的时候看到这个文,当时我俩正在讨论梁思成到底爱不爱林徽因(真是替古人操心),我觉得两人之间肯定有爱情,但是没那么夸张。更多的是生活的需要。

她头顶光环,被当时的众多才子恋慕,被当时众多女子嫉妒。如今更是被冠以“旷世才女”“人间传奇”之名。
但是她又真的这么好这么完美吗?
后来也有很多说法,比如她只是个庶女、她自私耽误金岳霖一生,她的才华没那么优秀等等。
相对于同时代的萧红、张爱玲、石评梅、丁玲等人,她算是幸运的。她有天分,有自制力,有坚强的意志,并且非常优秀。

最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好丈夫。

尽管林徽因看似强势,占尽光芒,但实际上,这场婚姻生活中,从开始到结束,占据主动的一直都是梁思成。

这篇文章描写的,我觉得算是【硬币的另一面】吧,在如花美眷玉女金童的美好姻缘背后,它的起因、开端,前期的各种准备模式,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轰轰烈烈,一切都发生在一个人默默的……努力或者说操纵之下。

声明一下,下面几层楼都是我搜集网上资料,不是我的原创。
我仅仅是进行了整理,按照时间线理顺思路,加一点点个人思考。
有些资料一转载二转载三转载,也找不到原作者了。但是,所有荣耀归于原作者哈。



一开始我只是想从家庭的角度分析下林徽因的童年、还有父母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以及父母对子女婚姻是如何干涉的,这种看似柔和但坚定的手段效果如何。
结果我就又粉上林徽因了。

虽然两个人的婚姻开端可能有各种不完美,是一些人精心设计的,但是结果是美好的,虽然是伤痕累累的美好。
林家、梁家的孩子有一些为国牺牲了,他们家族也在不断为祖国建设和学术方面做出贡献的。
林徽因梁思成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的。
两个人的亲兄弟都作为中国空军参加抗日并且牺牲了。
林徽因在建筑学术方面才是真正的天才。
我对她的感觉是从喜欢--到盲目崇拜--到听到各种小段子的幻灭--再到回溯现实后的尊敬与喜爱。
能够在不完美的人生里坚持知识分子的风骨,做到克服各种困难,去建设而不是哀叹或者消极的被毁灭,我觉得这就足够了,在我看来,她确实是真的优秀于很多人……不管是同时代,还是现代。
============================================

(⊙_⊙)嗯……我想,我属于从喜欢和盲目崇拜,到偏否定态度,比如两个人之间不存在爱情只是利益结合啊,到之后的半怀疑态度:也许他们是爱过的,梁思成喜欢林徽因年轻美貌的容颜,机智活泼的谈吐,俏皮又魅力的风度,等等。

一开始是两个家长的合谋,推动,到后来世事无常,但是中国好公公【喂】,依然坚定的,尽职尽责的履行了义务,和关怀,完成了这项他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婚姻。连两个人的工作也包办了,这时候他们都是无忧无虑的。情情爱爱还是很重要的,学习、工作反而是次要。

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

我认为七七事变是分水岭,从此他们投身进抗日的洪流当中,在颠沛流离中坚持研究,保存着知识分子的气节,没有背弃自己的祖国,一直坚持到抗日胜利。

林徽因被人看重的诗文其实是她最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参与了新中国一系列重要设计。
她在婚后跟梁思成在当时交通不发达,也不安全的情况下,一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保护了不少古城,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不少奥秘,协助梁思成完成了对《营造法式》的解读。
在抗战期间艰苦的生活中,两人贫病交加,被医生断言最多只能再活五年的时候,她躺在床上写作《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介绍欧美国家的经验,为低收入者设计住房。

她在建筑领域的成就,还体现在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参与中南海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和梁思成一起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撰写《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建筑方面的著述,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

50年代初,林徽因作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以极大的勇气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而这些观点在那个年代,明显是不被认可的。但是她有着非常强大的勇气,执着的提出,不断奔走。直到她死为止。

要是说看一个人做了什么,要看她的一生,是的,我觉得她的一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纵观她的一生,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情爱绯闻、林的人品脾气如何等言论,其实只是微不足道的微尘,真正的璞玉是她自己,既不会因为别人的吹捧变成闪闪发光的钻石,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抹黑变成灰炭。

林徽因胜过别人的,不仅仅是她的天赋,或者理智、冷静、坚强,还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作为一名国人的气节和勇气。
还有就是,在繁花似锦的顺境中没有迷失自己,在山穷水尽的逆境中也坚强从容。

她跟梁思成相爱吗?这个问题反而不重要。两个人有着共同的信念,爱好,追求,一起奋斗,一起颠沛流离相濡以沫、垂死、典当、躺在病床上,完成学术著作,经历了那个年代的战乱、破灭、生离死别、经历了新时代的创建,……和新的打击。
然后林徽因去世。
梁思成的再婚,可能仅仅是因为,林徽因死了,所以林徽因的梁思成也随之不在了。
留着的这个人,是梁思成,但是已经不是林徽因的梁思成了。

01200000000301113582440796232.jpg
2014-5-9 08:47
2

评分人数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本帖最后由 黑猫一只 于 2014-5-9 06:10 编辑

林徽因的母亲

林徽因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叫《绣绣》。第一人称叙述,讲的一个小女孩绣绣,跟着母亲一起过活,日子很苦。母亲生了五六个子女,都不幸夭折。绣绣的爹爹徐大人虽然阔绰,却另外养了家眷在别处,对绣绣母女很是苛刻。姨娘专宠,绣绣和母亲失去了父亲的爱。母亲让绣绣去爹那里要钱,绣绣又怕又羡慕,她也渴望得到爹爹卖给姨娘的钟,还有爹爹的狗。绣绣就这么孤苦地过着,病了也没人管。绣绣的爹来要地契,母亲不给,爹爹一怒之下,砸碎了绣绣刚用皮鞋换来的两只小花瓷碗。

小说的主人公“绣绣”,是林徽因的情感寄托。父亲有了姨太太,母女寄人篱下,母亲脾气暴躁,绣绣孤单单成长着,病了也没人管。小说开头,绣绣用皮鞋换来的两个花瓷碗,在故事的结尾也被父亲摔破了。象征着美好童年的破碎。林徽因很少提及自己的童年,但在小说《绣绣》中,她的童年体验,她和母亲的关系,基本可以看到一二。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续弦。大太太叶氏与林长民指腹为婚,感情不深,早逝没留下子嗣,何雪媛嫁入林家的任务就是传宗接代。
她生过一男两女,只有林徽因活下来。也不讨婆婆跟丈夫喜欢。
之后,何雪媛迎来了一位“上海妹妹”程桂林,对方一连生了几个儿子,林徽因和何雪媛被撵到了后院,住小房子。

林徽因生过一场大病。病榻上,她听到母亲向管家讨钱,母亲希望在月钱之外再额外支些药费,可是管家拒绝了母亲的要求。于是,母亲大声同他争吵起来,但一切都于事无补,谁叫她是失宠的太太呢,在林家,连下人都不会买她的账。那场病让她突然看清一个事实,她靠不了母亲。如果她不够优秀,在这大家族里没有任何地位,她将会和母亲一起永远被摒弃。
因为懂得了这个道理,当她还是一个孩子,就已经懂得如何让父亲和整个林氏家族的长辈喜欢。她学着将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努力学习,成为兄弟姐妹中成绩最好的那个。

她做得很好,到最后,连二娘程桂林都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父亲最宠爱的孩子”。

林长民时常在外,偶有书信寄回家,林徽因会写回信,那时她只有十二岁。林长民写道:“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闻娘娘往嘉兴,现已归否?趾趾闻甚可爱,尚有闹癖(脾)气否?望告我。”
林徽因【当时十二岁】回信说:“本日寄一书当已到。我终日在家理医药,亦藉此偷闲也。天下事,玄黄未定,我又何去何从?念汝读书正是及时。蹉跎悞了,亦爹爹之过。二娘病好,我当到津一作计□。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惜儿未来耳。葛雷武女儿前在六国饭店与汝见后时时念汝,昨归国我饯其父母,对我依依,为汝留□,并以相告家事。儿当学理,勿尽作孩子气,千万□□。

何雪媛一直是林徽因精神上的一个小包袱。林徽因的语言天赋很好,据说吵起架来也分人,跟梁思成用英语吵,跟保姆用普通话说,跟母亲何雪媛,则一律用福州话。只有母女俩人听得懂。

林徽因需要应对母亲和二娘之间的关系。祖父林孝恂去世后,林家搬到了天津。林长民在北京,天津家里上下里外,两位母亲,几个弟妹,都需要十二、三岁的林徽因打点照料,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上,她曾这么批注:“二娘病不居医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嘱吾日以快信报病情。时天苦热,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则啼哭无常。尝至夜阑,犹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听,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时许,桓始熟睡。乳媪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 半夜哄孩子的事,也得由这位大小姐亲自动手。

程桂林的儿子林恒投考清华,寄住在姐姐林徽因家。林徽因对弟弟林恒照顾有加。何雪媛过不了心里那道坎,一有机会,便因小事跟林恒闹不愉快。可以理解,但是倒霉的只是她女儿。
林徽因在给费慰梅的信中说:“最近三天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人间地狱。我并没有夸大其词。头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妈妈有些没气力。家里弥漫着不祥的气氛,我不得不跟我的同父异母弟弟讲述过去的事,试图维持现有的亲密接触。晚上就寝的时候已精疲力竭,差不多希望我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要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1937年,抗战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带着孩子还有何雪媛辗转南下。在四川李庄,林徽因依旧跟亲妈合不来。林徽因说:“我自己的母亲碰巧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刚才这又是为了女佣人。真正的问题在于我妈妈在不该和女佣人生气的时候生气,在不该惯着她的时候惯着她。还有就是过于没有耐性,让女佣人像钟表一样地做好日常工作但又必须告诫她改变我的吩咐,如此等等——直到任何人都不能做任何事情。我经常和妈妈争吵,但这完全是傻冒和自找苦吃。”

林徽因一生中,跟父亲林长民的合照不少,尤其1920年左右在伦敦时期。何雪媛大半辈子跟林徽因过,但很少见两人合影。
1955年,林徽因因病去世,她便跟女婿梁思成一起生活,后来,梁思成再娶,她也依旧是丈母娘,跟女婿同一屋檐下过日子,再后来,梁思成也去世了,林洙【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徽因的学生】负责照顾何雪媛的起居。周总理听说林徽因母亲健在,安排每月补贴何老太太生活费50元。
文革,红卫兵抄家,在箱子底抄出一把刻有“蒋中正赠”的短剑。那是林恒的遗物,林徽因珍藏,连累到何老太太。
老太太1972年去世,享年90岁。
1

评分人数

签名被屏蔽
本帖最后由 黑猫一只 于 2014-5-9 06:23 编辑

林徽因的父亲和梁思成的父亲

母亲在后宅说不上话,林徽因和一群表兄弟表姊妹住在杭州祖父大院里,她的启蒙教育落在同住一起的大姑母身上,大姑母出嫁后依然常年住在娘家。林徽因异母弟林暄曾回忆:“林徽音生长在这个书香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父亲不在时,由大姑母督促。大姑母比父亲大三岁,为人忠厚和蔼,对我们姊兄弟亲胜生母。”父亲时常在外,留林徽因在祖父身边,她六岁开始代笔为祖父给父亲写家信,1916年,进入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培华女中是所教会办的贵族学校,林徽因乘父亲远游日本的时候,翻出家藏字画,一件件过目分类,编成收藏目录,她在父亲家信上注道:“徽自信能担任编字画目录,及爹爹归取阅,以为不适用,颇暗惭。”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事,从最初提起,到最终达成,整整过了十年才修成正果。在这十年里,梁启超安排他们见面,接林徽因到北京就学,挡走徐志摩,安葬林长民,还支付林徽因留学费用,供给林徽因的亲娘、弟妹,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财力。林徽因和梁思成最初的关系,可以说是由梁启超一手打造的。
 
1918年,梁思成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彼时,他们一个17岁,一个14岁。
这样的相遇,绝非偶然,它有点像预热,彩排,梁启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安排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见面,力图成全一对他看好的姻缘,但是他不着急。

梁启超深知与其强行安排,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不如顺其自然,让他们自由地培养感情,水到渠成。梁启超在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中找到了一条中庸的途径:见面包办,交往自由,循序渐进。
  
林长民赴日留学过,就读于早稻田大学预科及大学部政经科。是日本留学生中公认的明星人物。担任过民国临时参议院和众议院院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林长民的父亲林孝恂,是前清翰林,历官孝丰、仁和、石门诸州县。堂弟林觉民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与妻书》。还有翻译《茶花女》的林纾好像也是亲戚?总之家境不错。家学也渊源。

1920年,林长民官场失意后,带16岁的林徽因远涉重洋,林徽因随父亲漫游了欧洲大陆。【1920年,在中国许多地方,女孩子们甚至还在裹脚,而她却有机会走出国门,随父亲游历欧洲,这就是有个好爹的优势啊……咳咳,容许我酸一下】他们乘坐邮船Pauliecat抵达法国,尔后,她陪着父亲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旅行。他们一路走过了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和柏林,在父亲身边,她扮演了翻译和小女主人的角色,替父亲接待客人,陪同父亲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到伦敦后,林长民为爱女雇了两名教师辅导她英语和钢琴。英语教师Phillips母女一起住在林长民寓所,八月下旬林徽因考入爱丁堡一所学校St. Mary College 。

林长民行前明确告知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一九二零年致林徽因信)
林长民交游甚广,夫人不在身边,女儿林徽因自然担当了主妇角色。这也是林徽因社会交际的开始。当时的精英或将来的精英:著名史学家H·C·威尔斯、小说家T·哈代、美女作家K·曼斯菲尔德、新派文学理论家E·M·福斯特以及旅居欧洲的张奚若、陈西滢、金岳霖、吴经熊、张君劢、聂云台……林徽因起步之时就有这么高的平台,是同时代众多优秀女性所不及的。

但是她也有一个人的时候,父亲去欧洲大陆开会,她第一次从早到晚孤单地打发二十四小时。后来她这样回忆那时情景:“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能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一九三七年致沈从文信)

在伦敦,林长民认识了正在剑桥留学的徐志摩。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林长民在私生活上主张的自由恋爱。【还嫖妓= =】
“当时,英国思想家罗素在《婚姻与道德》一书中所宣扬的爱的观念,在世界上影响极大。在伦敦期间,林长民经常邀请徐志摩去寓所谈论天下事,罗素的爱情观自然也是他们谈论的话题。交谈中,两人发现,他们在看待罗素爱情观的观点上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于是,林长民提议模拟一场“恋爱游戏”,林长民扮演有室男子苣冬,徐志摩则扮已嫁少妇仲昭,鱼雁往返,倾诉情思。徐志摩欣然接受,就此,二人开始情书往来,以验证罗素的爱情观。
林长民死后,徐志摩写了一首悼念林长民的诗——《哀双栝老人》(林长民晚年号双栝庐主人),同时公开了当年林长民以苣冬之名致少妇仲昭(徐志摩)的一封情书。徐志摩赞它为传世之作,并且认为:“至少比他手订的中华民国大宪法有趣味有意义甚至有价值得多。”

徐志摩比林徽因大7岁,出身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其父是当时著名大实业家徐申如,妻子张幼仪是上海宝山巨富张润之的次女,替他生得一个儿子。【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了,但还是要继续八卦一下徐志摩是金庸的姑表哥,是钱学森的表小舅子的表哥,还是琼瑶的三舅妈的二堂弟的姑表哥= =徐志摩和金庸同出身于浙江的名门望族,是姑表兄弟。 海宁查家在清代“一门十进士,兄弟三翰林”,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赐以“澹远堂”、“敬业堂”、“嘉瑞堂”等匾额;而徐家则是硖石古镇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经营着酱园、绸庄、钱庄等业。 ”】

他来到英国是为了投入哲学家罗素门下,然而遗憾的是,等他来到剑桥,罗素已经被学校除名了,于是,他经由小说家狄更生的介绍,进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西方文学。
林徽因第一次见徐志摩的时候,差点儿叫他“叔叔”,因为他是她父亲的朋友。

之后,他们熟悉了,徐志摩介绍了许多书给她,雪莱(Shellry),济慈(Keats),拜伦(Byron),曼殊斐儿(KatherineMansfield)和伍尔芙(VifginiaWoolf),两人聊得来,徐志摩开始迷恋林徽因。这时候,他的妻子张幼仪从国内赶来,在沙士顿与他同住。不久,张幼仪怀孕了。他说:“把孩子打掉吧。”她轻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他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坚决要求离婚。

父亲林长民虽然和徐志摩时常一起玩乐,但是徐志摩要为林徽因同正在怀孕的原配张幼仪离婚。
这事儿估计让林长民很纠结,他没想到有才华又好玩的基友如此的渣外加不靠谱,这时候估计梁启超跟林长民一直频繁通信的缘故,梁启超肯定知道这事儿,于是他也起了推动作用,最后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了国。

1921年,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到上海。梁启超立刻派人把林徽因接到北京,仍旧安排林徽因回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接林回京,梁启超一来是照顾朋友的女儿,义不容辞,二来,他是想为梁思成创造机会,与林徽因多接触。

果然,不久,梁思成开始“登门”拜访林徽因了。他们已经有几年不见,亲密谈不上,更何况,没见面的这段时间,他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都很大。彼此的感觉很懵懂。林徽因与梁思成是同龄人,在精神层面,没有她与徐志摩交往那么深。梁思成和林徽因比,要晚熟一些,他始终有些男孩子的天真气。

林徽音说她十七岁那年,和梁思成时两人逛太庙,少女矜持地低着头往前,结果一抬头,梁不见了,再一看,已经趴在树上望她笑。【…… 】所以梁思成有个外号叫”树上君子“,林徽因貌似被梁思成的朋友们起外号叫”林中美人“

梁思成后来回忆说:“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可见,是林徽因把梁思成领上了建筑之路。

1922年10月15日,徐志摩到上海,先陪祖母游了北普陀,聚会、游览、讲学等事项把他的日程填得满满的。听说老师梁启超正在南京讲学,便去南京看望了梁启超。梁实秋邀请他去清华文学社讲演。
这时候,不靠谱的徐志摩当然不知道,他身边有一个间谍——张君劢。张君劢是张幼仪的二哥,张幼仪是徐志摩要抛弃的老婆,同时也是梁启超的学生。所以到了后来,梁启超写信给徐志摩,告诉他真相:“君劢濒行前两日语及弟事”。

12月1日,徐志摩到了北京。到北京的当天,林徽因的爸爸林长民请客吃饭,请帖是这么写的: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之。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这说明徐志摩在来北京之前,就给林徽因去了一封长信,内容是什么,现在当然不知道了,但从林长民这封既是邀请信也是回信的信上看,表示的感情是真挚的,也是激烈的,甚至是让人害怕的,要不林长民就不会说“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
想来志摩信中还说了别的话,意思是,他这种做法林徽因一定要mockry,林长民赶忙说,没有的事,女儿看了信,一点也没有mckry的意思,足下你误解了。只是她年龄小,没经过这样的事,一时惶恐,不知该怎么办,才由我来代为作答。什么都不说啦,后天来我家吃顿饭,好好谈一谈,保证让咱们的友谊永远像刚开放的花儿那么新鲜!
信的左下角“徽音附候”四个字,规矩而稚嫩,看上去不像是书法家林长民的手迹,一看就是林徽因这样的女中学生所写。徐志摩一看这四个字,赶紧去赴会。

林长民是老江湖,他能给徐志摩写情意绵绵的情书,当然也能处理徐志摩看上他女儿这样的事儿。徐志摩和梁思成,究竟谁更适合做女儿的夫婿,白痴也能想出来。
而对付徐志摩,只能智取,不可力敌,如果闹开了,说不定会折了女儿又赔了兵,万一徐志摩干出拐带女儿出走的事情,就糟糕了,这种例子又不是没有,比如徐悲鸿和蒋碧薇

林长民的安排是很周到的,怕吃饭商榷中谈崩了,特意请来陈博生夫妇作陪。陈和林长民是好朋友,跟志摩的关系也不错。他现在是《晨报》的总编辑,面子也蛮大。

当天傍晚,志摩就回了信。证据是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二十九册里,有林长民一封十二月二日的信,也是手迹影印,信上说:
昨夕手书,循诵再三,感佩无已,感公精诚,佩公莹洁也。明日午餐所约戚好,皆是可人,咸迟佳宾,一沾文采,务乞惠临,从此友谊,当益加厚。虽云小聚,亦人生一大福分,尚希珍重察之。敬致志摩足下。长民顿首。十二月二日。

“循诵再三,感佩无已,感公精诚,佩公莹洁”这种肉麻的话让徐志摩看了,觉得这门亲事估计有戏,何况第二天一见到林徽因,席间大家觥筹交错,林长民不断说,都是朋友,常来常往。
林长民这头的任务,只是打个狙击战,削弱徐志摩的锋头,腾出时间来让林梁两家从容布置。这时,梁启超仍在上海养病,事情都在信函交驰中进行。

1923年1月2日,梁启超出击了。他修书一封,以老师的身份痛劝徐志摩。
信封上写的是“北京丞相胡同晨报社张博生先生收下转致徐志摩先生启”,左上角特意标了个“快”字。因为他5日就要到北京,怎么也要这封信在他到北京的时候,转到志摩手里。真也难为了他老人家,那封信的落款是“一月二日夜三时”,也就是说已是三日凌晨了。四日他就在动身赴京,极有可能这封信是他带到北京,派人送到陈府的。

梁启超在信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反正根本的意思就是徐志摩你不能娶林徽因:
”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 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依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偈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徐志摩这时候还不知道,梁老师反对这门婚事的主要原因是他看好林徽因做儿媳啊!于是这个瓜娃子还写了一封回信: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难?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大岂得已而然哉?......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话说徐志摩你跟老师较什么劲啊!抓紧时间搞定林徽因才是真的= =不要因为你的老丈人跟你是好基友就以为这事儿稳成啊】

仅过五日,即1923年1月7日,梁启超在给大女儿思顺的信中便说:“思成和徽音已有成言(我告思成和徽因须彼此学成后乃定婚约,婚约定后不久便结婚)。林家欲即行订婚,朋友中也多说该如此,你的意见呢?。”其动作简直迅雷不及掩耳。

徐志摩急得写诗:“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这时候写诗有什么用╮(╯_╰)╭】接着跑去北海快雪堂松坡图书馆,找在那里约会的梁、林二人。

梁思成——他贴了一张字条在门板,上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要单独相处)。【梁思成有点蔫坏蔫坏的
徐志摩见相恋无望,心才渐渐冷了。【……话说诗人真是脆皮生物,还很好骗

即便如此,还是有些意料之外的状况,让梁启超揪心。

林徽因未来的婆婆李蕙仙,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她性格豪爽,遇事果决勇敢。梁启超一生起起落落,她都陪在身边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她在梁家不容许任何人挑战。李蕙仙反对林徽因嫁入梁家。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骑摩托车出车祸,住进了医院,绷带一直缠到腰间。林徽因不避嫌疑,天天来探望梁思成,还帮他擦汗,翻身。
梁启超看在眼里,甚感欣慰。
他把梁思成的病情随时以口述的形式,请林徽因记下来,寄给女儿梁思顺。在一封信中,梁启超说:“徽因我也很爱她,我常和你妈妈说,又得一个可爱的女儿……老夫眼力不错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
然而,林徽因的种种举动,在李蕙仙看来,很不“大家闺秀”。在她的观念里,梁思成是嫡长子,林徽因是庶出,在门第上,林家和梁家,也还是有些距离。
最重要的是,在性格上,梁思成跟林徽因是有很多差异的。
所以就算订婚了,这桩婚事,还是摇摇欲坠,随时可能被拆散。
1

评分人数

签名被屏蔽
本帖最后由 黑猫一只 于 2014-5-9 07:40 编辑

美国留学时期与变故

林徽因跟梁思成的个性有差别,有个段子说俩人在培养感情的时候,林徽因觉得在香山月夜中,自己穿一袭白纱睡衣,宛若嫦娥仙子,点一柱清香,采一朵莲花,坐在银色的月光下写诗,肯定非常的唯美,觉得“男子见了一定会晕倒。”梁思成特老实的回复:“你看,我还站着呢,没有晕倒。”

徐志摩死后,她曾经说:“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她还说:“我所谓极端的、浪漫的或实际的都无关系,反正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拣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拣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或是为别人。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别人的!”
她就写信给胡适:
实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
……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前几年不管对得起他不,倒容易——现在结果,也许我谁都没有对得起,您看多冤!……


【我个人的感想是,:从她的回忆、自省可以看出,林徽因的情绪起伏很大,她幼年被冷落,被迫早熟,后来受过良好教育,出国游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她有魅力有天赋,有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东西,但是那时候她才17岁,想想每个人在17岁的人都做过哪些傻事?何况我们不可能以27岁,或者37岁的女性标准去要求当时的她。
没必要在跟异性交往的方面去攻击她,因为她身边有亲爹,虽然亲爹跟基友徐互相假扮夫妇不靠谱,但是在关键问题上,她父亲还是很有原则的【大概……】,毕竟,对她父亲最死心塌地的好基友不是徐志摩,而是梁启超啊。
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女青年则没那么幸运。【冰心除外】
萧红那时候逃婚,然后生活不下去跑到逃婚对象身边,被人搞大肚子扔在旅馆,然后被萧军所救,被萧军家暴,两人都各自出轨、分手,然后她继续依靠男人,最后死在香港。
石评梅从山西去北京求学,被一个有妇之夫骗了,跟高君宇谈恋爱反反复复,最后高君宇死了,她也死了。这时候她的家庭好像隐形一般,从来都没存在过一样。
张爱玲的家庭没落了,她从家里逃出来。寄宿,一辈子为钱发愁。

=======言归正传=======回到订婚这边======

1924年,梁启超和林长民等人主持的“讲学社”打算邀请泰戈尔访华讲学。
泰戈尔当时已摘诺贝尔桂冠,德高望重。梁启超安排的陪同人员是徐志摩。
没想到泰戈尔到京后,林徽因也加入了进来。【估计是女孩子的虚荣心,或者亲爹安排,决定给姑娘镀层金】

于是,泰戈尔在北京的活动,基本都由徐志摩做翻译,林徽因做陪同。老诗人遍访中国,吴咏在《天坛诗话》里这样描述:“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此等“美谈”,传到李蕙仙这里,她对林徽因有看法:尚未出嫁的大姑娘,抛头露面,不合礼法,再与人传出一点不清不楚的“绯闻”,更是大逆不道。

李蕙仙就不乐意了,她为长子不值——林氏既然已经与思成订婚成为一对,怎么可以再与其他男人频繁接触?

结果这事儿还没完。
5月8日,泰戈尔办寿宴。新月社操办,胡适当祝寿会主席,四百多位北京名流齐聚一堂。祝寿会上有一出泰戈尔的短剧《齐特拉》上演,林徽因饰演公主齐特拉,徐志摩演爱神玛达那,林长民演春神代森塔。剧情浪漫,台词华丽……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死灰复燃,一时间各种流言传得沸沸扬扬。

一方面,徐志摩对林徽因穷追猛打,另一方面,李蕙仙对林徽因很不满意,而且,妻子对林徽因的态度,也影响到大女儿梁思顺对林徽因的感情。她们母女俩统一战线,坚决反对林徽因嫁入梁家。
梁启超只能说:“这是思成一生幸福的关键所在,我几个月前就很怕思成因此出精神异动,怕此事毁掉了这孩子。”

为了平息一切,梁启超决定送梁思成和林徽因出国学习。他写道“思成和徽因,去年便有几个月在刀山剑树上过活!这种地狱比城隍庙十王殿里画出来还可怕,因为一时造错了一点业,便受如此惨报,非受完了不会转头。”【中国好公公啊!公公比亲爹还靠谱有木有!】

1924年7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抵达康乃尔大学。梁思成常常收到大姐梁思顺的来信。信中反复传达一个中心思想:母亲李蕙仙坚决反对他们结婚。然而,李蕙仙1924年9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55岁。

而此时,梁思成和林徽因 刚刚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
林徽因真正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她的天赋与勤奋,而不是各种似是而非的绯闻,20年代的宾大建筑系坐镇的系主任、法国著名建筑师克雷(Paul P Cret,1876 1945)。建筑系只收男生,打听到的原因是,建筑系学生常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林徽因没有办法,只好和其他女生一起在美术系注册。她并不肯就此妥协。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年春季班开始,林徽因已是建筑系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

她【林徽因】坐在靠近窗户能够俯视校园中一条小径的椅子上,俯身向一张绘图桌,她那瘦削的身影匍匐在那巨大的建筑习题上,当它同其他三十到四十张习题一起挂在巨大的判分室的墙上时,将会获得很高的奖赏。这样说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的分数或偶尔的第二。她不苟言笑,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的成就挂在嘴边。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然后我就在英国上了中学。英国女孩子并不像美国女孩子那样一上来就这么友好。她们的传统似乎使她们变得那么不自然地矜持。”


“开始我的姑姑阿姨们不肯让我到美国来。她们怕那些小野鸭子,也怕我受她们的影响,也变成像她们一样。我得承认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她们很傻,可是后来当你已看透了表面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她们是世界上最好的朋友。在中国一个女孩子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她的家庭。而在这里,有一种我所喜欢的民主精神。

林徽因在美国受到极大的欢迎。而梁思成则把时间大多投入到对专业的刻苦钻研中。在美国留学的头一年,他们之间也曾经经历了感情的斗争,有时爆发为激烈的争吵。

在梁思成的心目中,他和林徽因是一种“没有正式订婚”的亲密关系,觉得对她有责任而想管管她。但林徽因在美国的文化环境中如鱼得水,她正在充分享受美国的自由。由于不满意她过多的社交而想限制她的活动时,她坚决予以反击。那段日子两人估计都是极为痛苦的,林徽因不仅是梁思成的恋人,她还是独立的个人。她需要交流,渴望展示,任何人都不能打着爱情或者其它什么旗号限制她的自由。

但与此同时,梁思成对林徽因非常体贴,而且很有耐心。据说,每次约会,梁思成都要在女生宿舍下面等二三十分钟,林徽因才打扮好,姗姗下楼。因而,梁思永曾为他们撰写了一副对联:“林小姐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幅是“诚心诚意”。

最后,他们还是尽量在不压抑自己个性的条件下,相互容忍和妥协。

“满脑子创造性的徽因常常先画出一张草图或建筑图样,随着工作的进展,就会提出并采纳各种修正或改进的建议,它们自己又由于更好的意见的提出而被丢弃。当交图的最后的期限快到的时候,就是在画图板前加班加点拼命赶工也交不上所要求的齐齐整整的设计图定稿了。这时候思成就参加进来,以他那准确而漂亮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清楚整齐能够交卷的成品。”
“……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会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他们在宾大的成绩非常优秀,作业总是能得到很高分,除了偶尔第二,其余都是第一。建筑系当时的一位年轻讲师,也就是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夸奖他们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梁思成不在的时候,林徽因的图并不是不能自己画。也许,她要的就是这种被思成宠着的感觉。而宠着林徽因,只怕也是梁思成最大的快乐。
这时候的两人,估计属于一边吵架,但是吵着吵着感情反而越来越好的类型吧……

1925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中流弹而亡。向林徽因报丧的消息落在梁启超身上。
梁启超先修书一封给儿子思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猜测。
今天报纸上传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着,看这封信和报纸。我们总还希望这消息是不确的,我见报后,立刻叫王姨入京,到林家探听,且切实安慰徽因的娘……我现在总还存万一的希冀,他能在乱军中逃命出来。万一这希望得不着,我有些话切实嘱咐你。
第一,你自己要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徽因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她,这是第二层。第二,这种消息,谅来瞒不过徽因。万一不幸,消息若确,我也无法用别的话解劝她,但你可以将我的话告诉她:我和林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学习,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的好孩子。这些话你要用尽你的力量来开解她。徽因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国外留学便了,你们不必因此着急。


梁启超这段话说得滴水不漏:有这么个消息,报纸登出来了,但消息还不确切,让孩子们不要着急,林长民还可能有生还机会。但是,第一要镇定,第二是让林徽因放心,即使她父亲去世,他梁启超也可以安排好她日后的生活。她娘也会被照顾到。最后是说,经济上不成问题。这算是打预防针。

紧接着,他写了第二封信,坐实了林长民去世的消息。有了第一次的“预告”,林徽因就不会因为觉得“突然”而崩溃了。信中还提及林徽因娘交代徽因的话:“只有盼望徽因安命,自己保养身体,此时不必回国。”

此时,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父亲已死,年仅49岁。家里只有三百块存款,亲娘和弟妹的吃穿用度处处要钱,尚在美国求学的林徽因,恐怕只有安命的份儿了。经济上的压力,未卜的前途,命运已经不允许林徽因有过多浪漫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她唯顺着梁启超安排的路,嫁入梁家,学成归来,安排好工作,才最为稳妥安全。

当然,林徽因还可以求助于徐志摩。
可是,梁启超很快就送来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的消息。

梁启超写信给思成、徽因,:“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徐志摩这个人其实聪明,我爱他不过,此次看着他陷于灭顶,还想救他出来,我也有一番苦心……我又看着他找得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他将来苦痛更无限,所以想对于那个人当头一棒,盼望他能有觉悟(但恐甚难),免得将来把徐志摩累死……”
1

评分人数

签名被屏蔽
本帖最后由 黑猫一只 于 2014-5-9 07:52 编辑

结婚

1926年,对林徽因来说,一定非常难熬。
林徽因的父亲去世了,她想知道远在北京的徐志摩的消息。大概是因为徐志摩为人虽然不可靠,却是她情感上依赖的对象,遭遇到变故的时候,个人的形象就分外的明显。
可是,跟梁思成交谈这事肯定不合适,写信给梁启超、梁思顺,还是写给她的母亲?

她丧失了家里的顶梁柱,家里只剩下三百块钱,他父亲的后事比较凄凉,办白事的礼金寥寥无几,书画一时间也无法变卖,后来管家侵占家产,她的母亲,弟弟,弟媳,等一家子都需要她来养活支撑,她一度想辍学打工赚钱,这时候,梁启超给她家提供经济援助,支持她继续留学,帮她处理了父亲的后事。

这些恩德,在林徽因身上属于无形的压力,她需要向人倾诉、求助,但是她想依靠的那个人无从联系起。
【不过,如果徐志摩真心喜欢林徽因的话……英国他都去了,美国还来不了吗?何况你基友死了啊!你心爱的妹子这时候正孤零零一个人,属于心灵脆弱的时候啊!
这时候在感情上受到最多折磨的,是林徽因。而徐志摩呢……1925年的时候就跟陆小曼结婚了。】


1925年至1926年,很可能是林徽因情感生活中最困惑的一年。旧的已经离去,新的还没到来,她知道梁思成爱她。尽管在美国的日子,两人因为性格上的差异,产生了不少摩擦,而且此时的梁思成也谈不上多成熟【梁思成比徐志摩小很多,而且属于严肃认真的理科男,和满口甜言蜜语的文科男相比,自然魅力不是那么大】但他的确是一个合乎理想的结婚对象——性格平易,年纪相仿,志同道合,家世显赫,她没有理由不跟他结婚。

1927年,胡适赴美。胡到美国不久,就收到了林徽因的来信。她邀请他去费城彭校教育会演讲。
林徽因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想在胡适那里,得到一些国内的消息。她是直性子,也不藏着掖着,直白写道:“我这两年多的渴想北京和最近残酷的遭遇给我许多烦恼和苦痛。我想你一定能够原谅我对于你到美的踊跃。我愿意见着你,我愿意听到我所狂念的北京的声音和消息,你不以为太过吧?”胡适去了,跟她谈了很多,也谈了徐志摩,谈了徐志摩的新婚妻子,名媛陆小曼。

当年为了她而离婚,苦苦追求她的徐志摩,而今也结婚了。
胡适走后,林徽因想了很多。她给胡适写信,倾诉自己的心路:“那天所谈的一切——宗教、人事、教育到政治——我全都忘不了的尤其是‘人事’。一切的事情我从前不明白现在已清楚了许多,就还有要说要问的也就让他们去不说不问了。‘让过去的算过去的’,这是志摩的一句现成话。”她又写:“回去时看见朋友们替我问候,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也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过去的种种的不了解。但是路远隔膜误会是所不免的,他也该原谅我。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了。

梁启超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十年,这门婚事,从最初提起,到最终达成,整整走过了十年,才修成正果。

在这十年里,梁启超安排他们见面,接来林徽因就学,挡走徐志摩,安葬林长民,还支付林徽因的留学费用,供给林徽因的亲娘、弟妹,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财力。

可以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是由梁启超一手打造的。

尽管梁启超此时重病在身,事务繁忙,但长子结婚,他还是慎之又慎,礼数周全。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的。结婚前,准备工作都由梁启超代为完成。他请朋友给两个孩子算八字,找出两人的出生地点和时间以及上三代的名字。然后走仪式,先是行文定礼,特别庄重,早晨起来谒祖告聘,然后是男女两家用全帖拜见长亲,中午是大宴宾客,晚上是家族宴会。尽管新郎新娘不在现场,但大家喜乐如常。两方的聘礼都是玉,梁家给的是两方玉佩,一红一绿,林家原本想给玉印,但苦于一时找不到好工匠雕刻,所以暂时不刻,直接送璞玉。

聘礼的事,让梁启超忙得不亦乐乎,精神上十分愉快。他好像一个老农,种了点庄稼,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的结婚,梁启超还是放心不下,一定要梁思成的姐姐梁思顺代为请客,帮着张罗才放心。他还叮嘱他们,婚礼不要太奢侈,庄严就好,一切等回国补办。梁启超在回信道贺之余,还不忘提道:“你们俩体子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连儿子媳妇结婚后“生理上的变化”他都考虑到,心思细密可见一斑。

婚礼过后是蜜月。梁启超全程指导,盘算好了一切。新婚夫妻打算来个欧洲行,梁启超早早给他们安排好了行程,且推荐理由十分充分:“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够供此游,次则北欧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实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点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关于这一点,最好能调查得一两部极简明的英文书回来讲给我听听)。”他始终为孩子的提高和日后发展进步着想,用心良苦。

  林徽因和梁思成还在欧洲游赏,梁启超又开始为他们的工作操心。他给梁思成夫妇写信,梁思成回信没提。梁启超有些不悦,写信给女儿梁思顺,抱怨思成不上心、“胡闹”。不过梁启超还是安排好了一切,在是去清华大学还是去东北大学这道选择题中,梁启超替梁思成和林徽因做主,选择了东北大学。他的理由同样无懈可击:“那边建筑事业前途极有希望,到彼后便可组织公司,从小规模办起,徐图扩充……”林徽因和梁思成回京了。他们打算拜谒完父母,然后再图北上,去沈阳发展他们的事业。梁启超看到儿子又黑又瘦,头筋胀起,很是有几分不高兴,但当他看到媳妇林徽因,他又开心了。她是他理想中的儿媳——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没有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堪称完美。

 梁启超恐怕想不到,即便他如此耗尽心神地安排、设计林梁这样一对优雅、聪慧的伉俪,在未来的人生中,他们还是无力抵抗时代的洪流,于颠沛流离中,耗费了相当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梁启超的良苦用心,却没有白费——正是在那样一种苦痛的消磨当中,林徽因和梁思成散发出来的巨大人格光芒,坚忍,乐观,不屈向前,恰恰显示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风骨。与梁任公一脉相承。他们身上都有种民国气质。传统中国的士大夫气质与西方民主、自由气质两相融合,营造出前所未有的一代。他们既读过经,又留过洋,然后,在战火中洗礼,成长,而后升华。林徽因在李庄的一张相片最能代表这种气质:一件长衫,一身清癯,笑对苦难。人生是变化无常的。但他们的人生观,坚若磐石。

对林徽因来说,家庭从来都是重要的,但绝非全部,在文艺社交圈,她的风头要比梁思成大得多。但她有尺度,中西合璧的尺度。毕竟,在爱这件事上,一个人可以欺骗别人,但无法欺骗自己,林徽因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李蕙仙逝后,被葬在北平西山卧佛寺西东沟村,她的丈夫梁启超与她同眠。他们的墓碑是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设计的,高两米八,宽一米七,庄重素朴,上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这是林徽因的第一件建筑作品,献给婆婆。

梁启超逝世后,梁思成和林徽因生了个女儿。他们为她取名为“再冰”,用来怀念她那个曾叫“饮冰室主人”的爷爷——梁启超先生。
1

评分人数

签名被屏蔽
本帖最后由 黑猫一只 于 2014-5-9 07:31 编辑

找到了个萨苏的文,我觉得可以结尾了。


林徽因和张爱玲,都是懂得爱情的女人,然而,我的看法是张爱玲在婚姻的选择上不及林徽因,她嫁的胡兰成只能算二等好男人。

张爱玲得到了胡兰成,那种快乐宛若小儿得饼。胡兰成是她的天,她在给胡兰成的照片上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作为男人来说,胡兰成的确风流,而他对张爱玲并非无情,他是这样写的:“爱玲这样小气,亦糊涂得不知道妒忌。”这句话说得爱怜横溢,尽管胡兰成的人品颇受非议,但如果没有段正淳一样的多情,也就不是胡兰成了。张爱玲对胡兰成的风流,恐怕爱和恨是很难分清的。从张爱玲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胡在一起的日子里,一丁点的快乐,都会被爱玲放大到和一个大烧饼一样大。
  
关于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多年来的议论中讲林或有感情以外的考虑。然而,我的一个朋友是梁家亲戚,回忆起家人谈梁林,那种羡慕与略带酸意的语调,即便隔了几十年仍然让人感觉扑面而来。林徽因在建筑设计上有着过人的敏感,然而,这位才女在和梁思成一起工作的日子里,从来只肯画出草图就要撂挑子。自有梁思成来细细地将草图变成完美的成品。而才女林徽因这时便会以顽皮小女人的姿态出现,用各种吃食来讨好思成。
  
梁思成不在的时候,林徽因的图并不是不能自己画。也许,她要的就是这种被思成宠着的感觉。而宠着林徽因,只怕也是梁思成最大的快乐。

再跑题一下,其实,我觉得将林徽因和张爱玲并列为民国的两大才女,是一个不公平的对比。从文学角度,林徽因的成就根本无法和张爱玲相比。林写诗,多半还是受了徐志摩的影响。喜欢张爱玲的人数远远超过林徽因。林徽因真正的成就,是《营造法式》,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她的成就,是在晋祠的屋顶上攀爬,在肺病的折磨下伏案工作中取得的。从这一点上看,张爱玲在小说上的才华,又明显的文不对题。

有人说蒋百里若是专心研究文艺,其才华绝不只是写一部《欧洲文艺复兴史》而已,当有成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成就。然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如果去研究军事,大概就没有一九二三年即预料中日将决战于衡阳、洛阳、襄阳一线的能耐了。

即便是婚姻爱情上,林、张也不是好相比的。张爱玲的爱情,在她朋友的回忆中是这样的: 一天,她的朋友去看她,发现张爱玲穿了一件皮袍子,快乐异常,忍不住告诉朋友这是胡兰成挣了钱买给她的。她快乐得要让朋友知道自己的男人也是能养自己的。

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张爱玲的钱养着胡兰成。

看起来,当胡兰成用一块砖头把张爱玲变成被砸晕了的快乐女孩的时候,梁思成是在为林徽因清理开前面路上所有可能绊到她的杂木乱石,有时候,还会被林徽因用砖头砸一个两眼发黑。

婚姻是一座城,它可以围住你,也可以守护你。

梁思成究竟因为什么,使林徽因最终投下终身?林徽因自己没有回答,她说,会用一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无论她以什么理由,都是一个超越了好男人的选择。

其实,无论一等好男人还是二等好男人,都不过是女性觉得对自己来说,这男人是不是合适。当一个男人身上闪耀出值得一个女人为之生死相许的光芒,那我要说他早就已经超越了一个好男人的范畴。

梁思成身上的光芒,其实要到十几年后才会闪烁出来。

婚姻这种事,最终作决定的时候,考虑得反而不是太复杂。尤其是女性的一方,更不肯多靠理性来下功夫。

但是,这种非理性的选择时刻,正是对一个女子眼光的终极审判。

一九三二年,上海,在淞沪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军官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一九四一年,日军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落,壮烈殉国。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在北平西总布胡同老宅我们叫做三爷的那个孩子 ——林恒。

因为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进入营造学社后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所以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有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

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
而我分明感到胸中的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
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就是这样一个男人。

他不一定有徐志摩的才华,也不一定有胡兰成的浪漫,但是,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有一个大海的男人。

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么?
这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够回答,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抗战中,梁林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四十七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咳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梁、林的是臭虫和油灯。

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去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中国在受难,他们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

林徽因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

而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一九四五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准备对其进行轰炸,这时候,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当抗战胜利的时候,林、梁竟然在李庄写出了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共同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

不必问林徽因和张爱玲谁更幸福。

因为,有的男人是真丈夫,当得起让人生死相许。

=======================
1

评分人数

签名被屏蔽
以前对林徽因的感觉不是很好,一直觉得她就是现在所说的绿茶啥的代表。现在看了这文,感觉变了呢,觉得她象是有着黛玉的凄凉遭遇,却用宝钗的手腕活出了自己精彩的女子。女子不一定只能以爱情而活,她爱徐志摩与否,林思成爱她与否,误了金岳霖与否都没有关系了。
其实想想她死前安排自己的继任者,梁思成也接受了,就觉得悲哀
收藏了,是作者原创,还是转载。。好想看下文啊。
本帖最后由 WMJ 于 2014-5-9 17:48 编辑

金先生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时,曾对我同班同学公开承认他曾与一美国在华女士同居过。金先生如此坦诚相告,同学们甚为震惊。据悉此事发生在抗战前夕。金先生后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终老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组织上对此事也是了解的。先师隐私,不是我等晚辈应该津津乐道的。今因江苏省无锡市文化局苏迅先生在《中华读书报》上提出传言:"金岳霖先生早年是结过婚的,而且妻子是位西洋女子。"故勉为说明:同居非娶,传言有误。

北京印刷学院的叶新教授对此事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杨步伟(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夫人)《杂记赵家》曾载:1924年杨步伟与赵元任在欧洲旅行时,遇见过金岳霖。其时,金正在欧洲游学,与外国女朋友LilianTaylor和Emma同行。LilianTaylor中文名秦丽莲,是金在美国认识的一位小姐,与金一起来到欧洲。1925年,金岳霖回国,秦丽莲也随之来到中国。她倡导不结婚,但对中国的家庭生活很感兴趣,愿意从家庭内部体验家庭生活。

对于这段同居生活,当时北京学界许多人都知道此事并识其人。吴宓先生也曾艳羡过:“如情感浓厚,即仿金岳霖与Lilian Taylor式而同居”(《吴宓日记》,1930年4月4日)

李文宜《回忆金岳霖同志生活佚事》一文透露解放后金岳霖有与名记者浦熙修结婚的打算。60年代,民盟中央组织在京中央委员学习,金岳霖作为中央常务委员,积极参加,并因此认识同组的名记者浦熙修。二人过从甚密,金常约她到家用餐。不久,他们相爱,准备结婚。不巧的是,此时金岳霖因病住院,浦熙修也被确诊患了癌症,结婚的事就耽搁下来了。出院后,他马上去看望浦熙修,这时由于病情发展很快,她已卧床不起了。金岳霖终于没有结婚。
每次看到民国时期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总会有一种三观被刷新的感觉……
终于解我疑惑了,说穿了就是一群空虚的富豪的纸乱金迷,然后又舌灿莲花地美化自己罢了
本帖最后由 黑猫一只 于 2014-5-9 08:42 编辑

额,不至于吧,虽然两个人的婚姻开端可能有各种不完美,但是林家、梁家真的是为国牺牲,他们也为祖国建设和学术方面做出贡献的。
林徽因梁思成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的。
我对她的感觉是从喜欢--盲目崇拜--听到各种小段子的幻灭--到回溯现实后的敬爱。
01300000800714126837904808604.jpg
2014-5-9 08:42
签名被屏蔽
张幼仪的那段,始终让我觉得林是绿茶嫖~徐是渣男的战斗机~
只能说在那个不论是国家还是文化都被入侵的年代,三观正的人过的都够呛。但是,后人评论先辈还是要融合当年的背景来看,毕竟那个年代思想上两极分化很严重的。个人认为,私德有损,无碍公德就行了。林徽因是个学霸,学渣如我必须葱白O(∩_∩)O
1

评分人数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