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问题] 追踪调查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社会实践表现

本帖最后由 汉山 于 2014-4-4 04:20 编辑

追踪调查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社会实践表现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serids=&action=
   
高考煎熬.jpg
2014-4-3 22:30


    一、高考状元有用吗?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

    “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

    不止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

    “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同上页)

    这说明了什么?

    事实一:1977年以来,全国34年的高考状元(高考分省计分,3300名÷30个省市区÷34年≈3.2名,应该一个没漏啦),都没成为社会活动家、或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在任何一个行业成为领军人物。

    事实二:不知科学家的工作属不属于一个行业?如果属于,那就意味着:高考状元们也没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能获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学校教育并非正相关——即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见得能成这些“家”,而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则不见得不能成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是多大的关系?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同层次的科学家正相关程度不同?文章里没解释——不过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并不怎么样,而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综合结论:中央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来的’。”请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2011年6月的教育”。(同上页)

    哇,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误,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症状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全部由教师负责填满,学生在家时间比如双休日,则基本由家长负责填满,这个原因不仅是教育的,更主要的是社会造成的。”(同上页)

    可见全社会联手放出来的应试教育魔鬼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重犯!

    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别说文科课程、就是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能有几个老师认真、扎实地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悲惨下场

    中国相关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的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笔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首先,他们成为高考头名,只是应试教育作题的“状元”而已,只能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计划性较强,但是在动手操作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得到多少反映。也就是说,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应试能力,而应试能力不能衡量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能力。

    其次,高考状元们喜欢在学习知识中追求完美无缺,追求无所疏漏,在考试中过分看重分数,使思维处在了僵化的神经质般的模式上。这种思维反映到将来的工作上,他们也只是过分看重僵死的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又视学习现成知识为一种享受,而对其它则看得比较淡漠。而这种思维却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

    第三,许多高考状元们对来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够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务时往往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思维是对来自应试教育做现成试题而又想获得完美答案的一种重复。

    第四,高考状元们只是在应试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而他们却又往往以这一次成功引以为一生的骄傲。过分地回顾过去,却丧失了以后为更高远目标努力的动力。

    第五,高考状元们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们在学习上心元旁顾,梦想摆脱某种困境。一旦实现理想,却又陷入了没有目标的窘境。而在就业上却又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更为理想的指导。结果好多人也就听天由命。

    三、高考状元只是学习成功者

    今年的高考(微博)成绩公布后,很多记者都跑来学校采访,因为今年北京高考文理第一名(我不喜欢用“状元”这个词,更愿用“学习成功者”)双双花落人大附中。

    连续多年,人大附中在高考中交出的成绩单一直都非常漂亮。回顾人大附中这几年走过的道路,也许能对我们的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所启发。

    就在前不久的6月11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在人大附中召开了“落实《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进人大附中活动” 的现场会,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首站活动选在人大附中,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体验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感受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袁部长的讲话,充分肯定了人大附中这几年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人大附中的办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有了科学、先进的办学思想,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才会连续八年摘取北京高考理科的第一名。这看似偶然,当中却有必然的道理。

    人大附中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创造性地把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与对社会的发展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把教育的人本位理论与社会本位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把德育和创新精神在育人中的位置明确下来了。这就是人大附中实施高层次素质教育的先进和成熟经验。

    另外,我注意到,这几位学习成功者,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都说到他们很喜欢艺术、体育等活动。理科第一名梁思齐同学在小学就达到了钢琴九级,很喜欢足球,是学校足球社的副社长;文科第一名伊思昭拉得一手很好的小提琴,还喜欢画画……由此进一步证实了,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我想起钱学森说的话:“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钱学森曾感慨:“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夫人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科学和艺术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诚如钱老说的“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同样,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人大附中这几年的艺术教育孕育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才成就了我们的学生。

    几位成功的学习者还有一个共性:平时最喜欢的事都是读书。读书使人智慧。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看到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你表达思想或作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我始终认为,读书是养心的智慧。种桃,种李,种春风;养花、养草、养心灵。学校是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那将会让孩子受用终身。

    最后,我还是想说那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当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一所学校看得见的是校园,看不见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人大附中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真正的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只要是适合学生健康发展需要的,他们就会去创造,希望能做到打开学生智慧之窗、点燃学生心灵之光、铺设学生创新之路、激起学生报国之志。
驻马店中学7.jpg
2014-4-3 22:23

驻马店中学9.jpg
2014-4-3 22:23

驻马店中学6.jpg
2014-4-3 22:23

驻马店中学8.jpg
2014-4-3 22:23
一定要成为行业领袖就是成功吗
高考状元本来就只是学习比较厉害,并不具备领袖能力,但是我相信他们因为上的大学比较好,出来找的工作应该也不错,而且毅力、心理素质什么的都应该还不错。也许不是领导型人才,但是技术型人才也是人才啊。

而且我国国情特殊,领袖型人才多半是家庭有背景的。我相信高考状元一般家庭没背景,否则人也用不着那么拼命学习改变命运。拿一个不一定具有相关性的东西去做统计,得到的结论太有误导性了。我相信至少这些人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即使这一代出不了角色,下一代总能出人才。毕竟是属于高智商人群。
啥叫科学家,搞科研的很多不都是高考成绩很好的吗,进入名牌大学,升研究生,博士生,留校科研。我觉得人家过的很好的。我老公他们同学留校搞科研的,我觉得就挺好的,挺值得尊敬的。他们过的很有意义,过几年评了教授,不也算成功人士吗。
领袖,什么叫领袖,99%的人都是普通人吧。
我认识一个2000年后的辽宁高考榜眼,上的北大经济系吧,出来去了招行总行。现在在国外,也挺不错的啊,他过的。
这些高考考进名校的,起点真的比同等家庭出身普通大学的人要高很多了
人家一提到,就是哎呀,那是XX大学的
而且高考考得好并不是说人家就是死读书的
我认识一姑娘,家里的武侠小说有一柜子,家长从来不管她看课外书,出去玩
人家高考照样600多
我只能说真的是人和人的智商有差距啊,很多人真的是不用学就能高分,或者突击两个月顶别人两年的
签名被屏蔽
我擦,还悲惨下场!人家的入社会职业层次根本不是一般人可比的好不好,人高职高薪的大把大把好不好,不是什么行业领袖就悲惨了,那一般人岂不是在地狱里!说应试教育僵化,文章作者才是更僵化以偏概全好不好!
喜欢曲折,喜欢狗血,讨厌虐,讨厌渣渣洗白,更讨厌无原则吃回头草
我。。。想。。。。。说。。。。
如果我们能和北京的孩子一样不怎么学习都能上北大清华,
相信中国的大多数家长
也不愿意孩子这么拼命的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本帖最后由 阅读读 于 2014-4-4 12:45 编辑

说实话,没有真正列出这些人的成就,结论不是很严谨。获诺贝尔奖或许没有,但是在国外著名大学任教职,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是否就不是领军人物?省级的不认识,至少市级状元中,这样是有的。
难得糊涂,沉默是金
其实是我国把高考状元捧得太高了,如果没有这种分数的评比,可能他们的成就会更好.
就算没成为领军人物,也谈不上“悲惨”吧。“下场”这个词也严重了。
  即便人家没有成为什么领军人物但也没有成为什么社会渣子吧  
普通人过普通的生活有什么不对的么?
用得着 什么 “悲惨” “下场”  这种词吗~~
就算没成为领军人物,也谈不上“悲惨”吧。“下场”这个词也严重了。
tanfang226 发表于 2014-4-4 03:11

本文是转帖,“悲惨下场”用词不当,已经改为“社会实践表现”。
中央教科所跟踪调查“高考状元”,各地市过分炫耀“高考状元”,学生以“分数挂帅”,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知识轰炸、题海战术、强制灌输、疲劳战术,学生和教师不堪重负,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高考状元”肯定是聪明的,但是应试教育没有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仅表现了复制和库存知识的能力,因而在“社会实践表现”中没有像他们高考成绩那样展示才华。这才是中央教科所跟踪调查的目的。
本论坛转载意在提请讨论应试教育危害甚烈,各地学校关门办学高考复习如火如荼,每年高考不如意学生自戕事件不绝,应该引起全社会关心推进教育改革。
近期教育部提出改革措施从教育公平出发,废除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鼓励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善偏远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这些措施,或者可以缓解应试教育的弊端,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等以后我有孩子了,我反正是真心不觉得有必要让孩子死命读书,看孩子自己的兴趣吧!

这种应试教育,敬谢不敏!

在我身边,念书好的,毕业很容易找一份好工作,但更多当老板的,让别人给他工作的,大多数不是当年的尖子生。
以前,我小孩出生的时候我也是寄予了无限的期望的,觉得他以后一定大科学家之类的人物。后来医生说他慢性脑缺氧的时候,我就只期望他智商能和正常的小孩一样,能健康长大,读不读得了书都没关系了只要以后能自食其力的生活就很好了。
我。。。想。。。。。说。。。。
如果我们能和北京的孩子一样不怎么学习都能上北大清华,
相信中国的大多 ...
whdxwd1 发表于 2014-4-4 00:20


确实。。我省的考生没有680分以上就不用做北大清华的梦。难怪某个教育部长曾经说,如果一刀切,那北大清华一半的学生都是山东湖北浙江的孩子了。
回复 13# agreel


    是啊,本省的孩子的高考分高过北京的100多分的只能出去打工,
什么时候教育公平了再谈其他
名校毕业总是会比普通院校的机会多一点,学校的各种条件也会好一点,起点可能也高一点
本来应试教育也是很有问题,很多老师就只是告诉你考试会这么考,你就这么做,很死板
但是能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上数一数二的大学,这也是一种能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