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发誓,自今后五年起,必恢复与洁如的婚姻关系。如若违反,祈求我佛将我殛毙,将我的南京政府打得粉碎。如果我不对她履行我的责任,祈求我佛推翻我的政府,将我放逐于中国之外,永不回来。
蒋介石真是哈哈哈哈
签名被屏蔽
渣男真多!
孟小冬可惜了,一代名伶。福芝芳的母亲极厉害,手腕高超,是那时最有名的星妈。
晋江坑深,常备工具有躺椅,扇子,茶水,点心,瓜子,驱蚊水。外加一板砖。
起点水大,自荐武器为滑浪板,指南针,救生圈,游泳衣,潜水艇。
色戒》原型   郑萍如:中统女谍诱杀汉奸真相
剧中的女主角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萍如,曾就读于上海政法学院,抗战爆发后,她爱国如炽,秘密加入国民党“中统”,时年19岁。上海沦陷后,她报国心切,竟在上海自作主张,绑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想以此作为要挟,迫日本退兵,想法虽然草率,却是热血巾帼,颇有秋瑾风范。
    易先生(梁朝伟饰)的原型就是丁默村,汪伪政权“七十六号”特工总部的主任,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多少抗日志士死于他的屠刀之下,人称“丁屠夫”。此人原籍湖南,早年中考不第,只身十里洋场的上海,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竟还当上了团书记,后来改选落职,一气之下,叛离了共产党,投靠了国民党,深受陈立夫的赏识和重用,本来可以飞黄腾达,无奈又受到戴笠排挤,一时不得伸展。时值日军全面侵华,为实现自我价值,潜往上海,投靠土肥原贤二,毅然走向了汉奸的道路。

  丁默村本是个色中饿鬼,交到如花似玉的郑苹如自然是喜出望外,而郑苹如佯装成涉世未深的少女,不时恃宠撒娇,与丁默村时断时续,若即若离,逗得丁默村馋涎欲滴,神魂颠倒。中统见时机成熟,布置下手。第一次行动,由郑苹如请丁默村到她家作客,在郑家附近安排了狙击人员,然而丁默村诡计多端,他的轿车快到郑家时,他改变主意掉头离去,计划遂告失败。此时中统上海区的负责人换了张瑞京,他重新策画第二次“刺丁”,他安排郑苹如以购买皮大衣为由,想把丁默村诱杀在西伯利亚皮货店。岂料就在此时张瑞京被李士群逮捕,张李原有一番交情,当张和盘托出“刺丁”计划时,正中李士群夫妇的心意,为防事迹泄漏,他们先把张瑞京保护起来,而中统上海区见没有任何异状,于是原计划照常执行。

  1939年12月21日丁默村在沪西一个朋友家吃中饭,他打电话邀郑苹如前去参加,郑便赶到沪西陪丁默村直到傍晚。丁说要去虹口,郑说要到南京路去,于是两人同车而行,当汽车驶至静安路、戈登路(今江宁路)西伯利亚皮货店时,郑苹如突然提出要去买件皮大衣,并嬲着丁默村同她一起下车,帮她挑选。丁默村的职业反应是到一个不是预先约定的地点,停留不超过半小时,照理说是不会有危险的。心想郑的执意要他同去,不外乎是想乘机敲他一笔竹杠。于是他便随她下车,但当郑正在挑选皮衣时,丁默村突然发现,玻璃橱窗外有两个短打衣着、形迹可疑的人,正向他打量。丁一看情形不对,便从大衣袋里摸出一迭钞票,向玻璃柜台上一掼,说:“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说完就急转身向外跑。郑见丁默村突然向外奔跑,起初一愣,本想追踪出去,但走了两步,又停住了。

  此时徘徊在店外人行道上的中统特务,没料到丁默村会不等东西挑好,就突然冲出店来,因此稍为踌躇了一下,竟让他冲过马路。丁的司机见他狂奔而出时,早已发动引擎,开好车门。等到枪声响时,他已钻进车内,拉上了车门,子弹打在防弹车门上,他毫发无伤,扬长而去。而李士群派出的狙击人员,因只是“协助”成分,因此也没有怎么出力,暗杀行动乃告功败垂成。但对郑苹如而言她不甘心,又心存侥幸,决定深入虎穴,孤身杀敌。于是她继续与丁默村虚与委蛇,但暗中身藏一支布朗宁手枪,准备伺机下手,但她哪知丁默村早已布下罗网,等她上钩了。因此在第三天当郑苹如驱车到76号要见丁默村时,就被丁的亲信林之江给扣住,她被关进76号的囚室。

  李士群的老婆叶吉卿很快就得知消息,她派了畲爱珍、沈耕梅前来审讯,丁默村自然不好阻拦。郑苹如否认她与中统的关系,只承认暗杀丁默村是因为她不甘被玩弄。丁默村虽然恼恨郑苹如参与对自己的谋杀,但又着实迷恋她的美色,因此他并没想要置她于死地,只是想关她一阵子,再把她放出来。但丁默村的老婆赵慧敏却悄悄找到林之江,并对他面授机宜,于是郑苹如被暗中移解到忆定盘路三十七号的“和平救国军”第四路司令部内,这连丁默村与李士群都不知道。1940年2月在一个星月无光的晚上,林之江从囚室里请出郑苹如,谎称丁默村找她,汽车七拐八弯,来到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郑苹如连中三枪倒下了,死时年仅23岁。

  郑苹如之父郑英伯因不愿以出任伪职而保释女儿,一病不起,于1941年初抱恨而终。郑苹如的哥哥郑海澄在1944年的一次对日空战中牺牲。一直支持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郑华君(木村花子的中国名字)女士于1966年以八十高龄病逝于台湾。丁默村在此事件后,被排挤出76号特工总部。抗战胜利后,丁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于1947年2月在南京被枪决。
12953958_51n.jpg
汪精卫,陈璧君,方君瑛
汪、方、曾、陈这几家人交情十分深厚。民国成立后的前十几年是北洋当国,汪精卫一度远离政治,携陈璧君到法国留学。方君瑛和嫂嫂曾醒后来也去了法国,大家住在一起。汪精卫的长子汪文婴在法国出生,小时候就是方君瑛帮着带的。女儿汪文惺也受过方氏姑嫂的照顾。两个孩子后来都管方君瑛叫七姑(注释6)。再后来,方君瑛的妹妹方君璧嫁给曾醒的弟弟曾仲鸣。曾仲鸣担任汪精卫的秘书,后在河内被军统特务错当成汪精卫给打死。可见他们这几家人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方君瑛是位悲情女子。她于1923年在上海吞服大量鸦片自杀身亡。那时她刚刚从法国拿到数学的硕士学位回国不久,忽然自杀,让亲朋好友至为震撼。汪精卫十分哀痛,为“七姊”之死深深自责,觉得自己没能好好照顾她。可能就是汪精卫这些充满感情的表述,催生出后来越传越神的“汪方地下情”。
  
  这段绯闻的源头大概是1961年在香港出版的一本《汪精卫恋爱史》,作者是李焰生。到现在,这段故事已经演化得非常成型,连汪、方二人的花前月下吟过什么诗、说过什么话,都给描述得绘声绘色。而陈璧君--这个一向不讨大众喜欢的女人,更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可恶的妒妇角色。故事说,就是因为陈璧君后来发现了汪、方的恋情,对方君瑛进行了大肆侮辱,才导致一代女杰上吊自杀。
  
  通行的故事版本还说,后来汪精卫又认识了一位相貌酷似方君瑛的女士,名叫施旦。她本是曾仲鸣的下属,又结了婚,却对汪精卫一往情深,甘愿抛弃丈夫来到汪精卫身边,充当汪精卫的前地下情人的替身。汪精卫也因为看见施旦就想起方君瑛,所以对她格外钟情。这个施旦还巧舌如簧,一番话把母老虎陈璧君都搞定了,让她默许自己待在汪先生身边充当秘书和管家。施旦在摊牌时对陈璧君说:“你是他的夫人,无人可争,我不能,也不愿我们之间,有任何争执。他爱我,是因为我长得像方君瑛,把我当她来爱,当然是种心理变态。我是已离婚的人,我觉得让他心理上得到安慰,好振作起精神,应付当前他所处的艰难环境,所以才对他迁就,成为他心目中的情人。这对你们夫妻之爱,并没有妨碍。他对我说,他的生命,只有5年;报纸也发表过了。为了肉欲谈不到,为财物也非我所欲,我只是爱惜他,仰慕他。我这样做,对我并无利益可图,但对你却有好处,起码我能以和他相处而安定他的心情,使他自觉生气蓬勃。你如果因此和他翻脸吵闹,结果对你却未必有利……”(注释7)陈璧君大概被这番话雷得外焦里嫩,无语凝咽。
  
  汪精卫以及方君瑛的后人,都对这种传闻作出过澄清(注释8)。从比较可信的资料来源看,汪精卫、陈璧君夫妇对方君瑛、曾醒二人一直很尊敬,陈璧君是绝不会对方君瑛恶言相向的。而汪精卫一生洁身自好,对太太相当忠诚,这点在民国的领袖人物中间也很难得。他与陈璧君的感情很好,给她写了不少真挚的诗文。陈璧君对汪精卫的维护更是不遗余力。
  ............................................
  
  (注释6)据汪精卫的后人自己讲,汪精卫的长子名汪文婴名字中的“婴”,就是为了与方君瑛的“瑛”相谐,而长女汪文惺的名字,是与曾醒的“醒”字相谐,这两个名字含有对她们的感激之意。
  (注释7)施旦对陈璧君的话参见网文《汪精卫不为人知的地下情人》,作者不详。
(注释8)关于这段绯闻的澄清,可参考高伐林先生的文章《汪氏后人驳斥不实传言:汪精卫“婚外恋情”真相》。高伐林在美国采访过汪精卫的长女汪文惺和女婿何文杰。文章说,老夫妇俩还向作者出示过方君瑛的妹妹方君璧给他们写的一封长信,对《汪精卫恋爱史》一书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另外,网上可以找到一段电视节目的视频,题目为《时间的玫瑰之方君瑛:一代革命女侠的自杀之谜》。这段节目对汪、方、陈三人的关系做了梳理,对种种流言进行了澄清。
本帖最后由 whdxwd1 于 2014-3-7 02:50 编辑

陈璧君为人厉害是出了名的。1935年国民党召开四届六中全会时,汪精卫被热血青年开枪行刺,中弹后血满衣襟。他对随后赶来的陈璧君说:“我完了,我完了!” 陈璧君顿时翻脸,叱道:“你刚强点好不好,你硬一点好不好,干革命的,还不早晚就有这一天,早晚会有这个结果!” 即使后来组建了伪政府,她在日本人面前,表面上都一直保持着强硬的态度--当然这改变不了他们是日本傀儡的事实。
  
  陈璧君是民国的政治女强人之一,不过她锋芒太露,树敌太多,往往给汪精卫帮倒忙,手腕比宋美龄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有不少人相信,如果不是身边有个陈璧君,或许汪精卫不至于走上叛国投敌的道路。汪精卫降日,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蒋介石的矛盾太深,而陈璧君对汪、蒋裂痕通常是起火上浇油的作用,绝不试图弥合。
  
  共和国后陈璧君被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宋庆龄和何香凝两人念及旧情,都曾为她向上面求情。人民政府表示,只要陈璧君肯为当年的汉奸行为悔过,就考虑放她出狱。但是当宋、何二人去劝说陈璧君时,遭到她的严词拒绝。她给两位夫人回信说:“共党要我悔过,无非还是持蒋政权的老观点,认为我是汉奸。汪先生和我都没有卖国,真正的卖国贼是蒋介石。这不用我历数事实,二位先生心中有数,共党心中有数。正由于二位知道我的性格,我愿意在监狱里送走我的最后岁月。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陈璧君说到做到,至死不肯承认是汉奸卖国贼,因而也就一直没有得到人民政府的宽大处理,最后病死在监狱里。
汪精卫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00492026.jpg
国民党·四大家族·蒋氏
先从登上权力之巅蒋介石说起。他一生经历了四段正式的婚姻,元配毛福梅、侧室姚冶诚、第二任妻子陈洁如、第三任妻子宋美龄。
蒋介石的母亲、元配 1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一辈子很苦很要强。她一生结婚两次。第一次结婚不久,她的幼子和丈夫都死于传染病。她被人在后面指指戳戳,说她克夫克子。王采玉心灰意懒,出家为尼。过了几年,在一位堂兄的撮合下,王采玉还了俗,嫁到了溪口,给一位家境殷实的小业主蒋肇聪做填房。这次婚姻持续了不到十年,蒋肇聪也因病去世,留下了几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就是蒋介石。
  
  蒋母两度嫁人,在当时总让人觉得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蒋介石出名后对此总是很忌讳。偏有好事者要捕风捉影,你越是捂着他越是要说,而且撒开了胡说,抓住一点苗头大做文章,居然编出了有板有眼的郑三发子的故事。按此种说法,蒋母本来是河南人,蒋介石本来姓郑,名叫郑三发子。生父死后,母亲带着他们哥几个逃难到了溪口,嫁到蒋家,所以他才改姓了蒋。此一说法在抗战期间就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开了,后来还真有一位跟蒋介石长得很像的河南老兄,自称是委员长的大哥,跑到重庆去要认亲兄弟,结果被戴笠的军统给软禁了起来。再后来蒋介石失去了大陆的天下,香港出版了记者唐人的《金陵春梦》,第一回就叫做“逃荒年郑家拆骨肉;找奶妈蒋府迎新人”,把郑三发子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了。虽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个说法不靠谱,但唐人也不是自己拍拍脑袋凭空想象的,他也是以当时盛行的传说为依据的。
  
  回头接着说蒋家的事情。蒋母虽然嫁到一个小康之家,但失去丈夫后生活就一落千丈,受到家里长子(蒋肇聪与前面妻子的儿子)和地方官府的欺压。她本来生有两个儿子,但小儿子蒋瑞青不到4岁就夭折了。如此一来,蒋母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蒋介石身上。他便是在这种典型的寡母抚孤的家庭里长大。
  
  蒋介石从小与母亲感情深厚,但年少时十分顽皮,经常让母亲发愁掉眼泪,所以也说不上是孝顺。母亲对他既有溺爱,又有严厉督促,还给他好大的精神压力。个性强烈的蒋介石对母亲是一面依赖着,一面又要反抗。当他14岁时,另一个女人介入了他家这种极为稳固又不甚和谐的母子关系当中,成为最便利的出气筒,这便是蒋的元配夫人毛福梅女士。同所有的包办婚姻一样,毛福梅只不过是母子关系中的一个配角,一种延伸。
本帖最后由 whdxwd1 于 2014-3-7 02:55 编辑

蒋介石的母亲、元配 2
  
  蒋介石成亲时还是个孩子,而毛福梅比他年长5岁,那年已经19了。众所周知,蒋介石与毛福梅的关系很不好。毛福梅不但是旧式妇女,而且性格软弱,故而多次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但蒋介石惟一的亲生儿子蒋经国仍是毛福梅所生。这全亏了蒋母王太夫人,她是一定要抱孙子的。本来在蒋经国之前他们还有一个孩子,但1908年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放假回家时与毛福梅打架,一脚踢在她肚子上,致其小产。第二年蒋介石又趁假期回国,但是待在上海不肯回家。蒋母于是带着毛福梅去了上海,强迫夫妻二人同房,这才有了蒋经国。也有传言说,蒋经国也不是蒋介石亲生的,是他为了满足老太太想抱孙子的愿望,找人借种生的。我对这一说法持严重怀疑态度。
  
  毛福梅笃信佛教,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婆婆相依为命。蒋经国的出生给婆媳二人增添了许多新乐趣。
  
  陈洁如的回忆录和蒋介石的日记都透露出毛福梅的更多细节,看得出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都不是那么简单的。陈洁如回忆录里说,她与蒋介石结婚后跟着丈夫回奉化老家,见了毛福梅,两人相处十分融洽。毛福梅就对她回忆了一些往事。据说刚成亲时小夫妻俩感情很不错。蒋介石那时年纪小,玩心重,常带了新媳妇一起出去游山玩水。这下子蒋母王太夫人可不乐意了。有一次她把新媳妇叫进房里骂到:“我没有好米来喂懒嘴。你这样成天跟一个男人到山间庙内,到处嬉游玩乐,真是一个不知廉耻的贱女人。你不觉得羞耻吗?”
  
  蒋母担心毛福梅耽误了儿子的前程,禁止她再出去玩。毛福梅当然是听婆婆的。此后蒋介石再约她出去,她就坚决不肯了。可这还远不算完。毛福梅对陈洁如继续回忆说:“事情后来变得使人难以忍受。介石每每同我在房内说话或者笑出声音来的时候,这就使王太夫人怒不可遏”(注释1)。为了让婆婆完全满意,毛福梅只好进一步牺牲个人幸福,不再同蒋介石说笑。这下婆婆顺心了,丈夫却对这个媳妇越来越不喜欢了。毛福梅心内苦闷,所以从那时起就开始拜佛读经。
  
  陈洁如的回忆录存在真伪问题。有人指出陈洁如从来没有去过奉化,那么上面那些对话就是子虚乌有了。但以常理推测,毛福梅有那种遭遇是完全可能的。一个传统的媳妇,夹在一位强势的寡母和一位不怎么懂事的小丈夫中间,也只能是这样的结局。当毛福梅完全成为蒋母的人之后,老太太又开始琢磨着调解夫妻感情了。
  
  1921年,蒋介石正在上海苦追陈洁如,又赶上蒋母病逝。这一年,蒋介石与毛福梅的关系最为恶劣。是蒋介石恶待毛福梅加速了蒋母的死亡呢,还是毛福梅对婆婆照料不周,愈发激怒了蒋介石?这里面的因果外人永远无法说清。总之这年蒋介石的日记里有好多怨恨毛福梅的话,要么说自己一听见毛福梅的声音就头脑上火,要么抱怨母亲试图让他们夫妇和好,要么说自己给家务事烦得简直想出家(注释2)。
  
  1921年6月蒋母去世后,蒋介石就单方面宣布与毛福梅离婚。不过他在写给两个儿子的信上说,离婚后他从事革命事业就不会再牵连家里了,似乎他这么做只是为了不再连累家人。总之这次离异并不正规,蒋介石自那以后又很少回家,夫妻二人倒相安无事。直到1927年蒋介石要与宋美龄结婚,这才费尽心机,回老家办理了正式离婚手续。毛福梅离婚不离家,仍然住在蒋家的丰镐房。蒋介石感激她在这个问题上的让步,那以后对毛福梅反而客气起来。后来编写蒋家族谱时,毛福梅变成了蒋母王太夫人的义女(注释3)。
  
  (注释1)陈洁如的回忆录是以英文写成,中文版从英文版翻译而来,所以人物对话显得生硬。
  
  (注释2)1921年4月3日的日记说:“余于毛氏,平日人影步声皆足以刺激神经,此次因事寻衅,又与我对打,实属不成体统,决计离婚,以蠲痛苦”;4月19日的日记里说:“老悖一至于此,不仅害我一生痛苦,而且阻我一生事业,徒以爱子孙之心,强欲破镜重圆,适足激我决绝而已”。据学者张秀章解释说,这则日记是说蒋介石恼恨母亲庇护毛福梅;4月30日的日记说:“家事如沸,思之郁闷,非出家远游不克免尘俗之累”,5月4日的日记说:“环境难打破,只有出俗为僧而已”。这段时间的日记里有时也有反思,5月有一则就说:““我待毛氏已甚,自知非礼”。以上引用的日记全部转载自别人的文章,我没有读过蒋介石日记的原文。
  
  (注释3)蒋介石与毛福梅的故事,可参见奉化新闻网的《从发妻到义姐的毛福梅》,作者不详。
00142246e9800b77016e16.jpg
10490511_19237610.jpg
姚冶诚 1
  蒋介石在年轻时生活放浪,是风月场所的常客。他的义兄陈其美、好友戴季陶等人也好此道。不过那些与他关系交好的青楼女子中,只有姚冶诚一人成为他的妾--大概他那时还比较年轻,结果泡妞泡成老公。后来他还有一位叫介眉的相好,交往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最终不肯再娶进门来。
  
  姚冶诚的身世比较迷离,因为是老蒋(那时还是小蒋)在妓院里认识的,人们说起这事来想象力往往比较丰富。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姚冶诚并不是妓女,而是长三堂子里的一个娘姨。她是苏州人,和丈夫一起到上海去打工,结果一进城丈夫就腐化堕落,染上了赌博和吸鸦片的毛病。小姚为生活所迫,就进了五马路的群玉坊去做帮佣。姚冶诚本名姚怡琴,冶诚这个名字还是蒋介石后来给她改的。据可靠记载,蒋介石纳姚氏为妾是在1912年冬(注释4),那年他25岁。陈洁如是1919年才开始闯入蒋介石的视野。中间这几年蒋介石都是与姚冶诚生活在一起。
  
  蒋介石与姚冶诚的结合经过有多个版本。先说一个革命浪漫主义版本:这个故事说蒋介石是在避难时认识姚冶诚的。那时辛亥革命刚刚成功,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了,南方的革命党仍然经常面临性命之忧。有一次蒋介石为了逃避袁党追捕,慌不择路,躲进了妓院。危急时刻,小姚姑娘站出来与敌人百般周旋,斗智斗勇,终于成功地掩护了这位英俊的革命青年。就这样,他俩相爱了。
  
  还有一个版本比较江湖气,不过可能更接近真实。这个故事说,蒋介石是在陈其美那里认识小姚的。姚冶诚本来是陈督军的相好,可是暗地里跟年轻英俊的蒋介石眉来眼去。后来陈其美看出来了,就索性做了顺水人情,成全了他俩。
  
  陈洁如的回忆录里是个英雄救美的版本。蒋介石对陈洁如交待以前的婚史时这样说:“1916年刺客到处寻找我,要刺杀我,我藏身于苏州的‘苏州乐园’。在那里,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做歌女的姚氏。她是一位娇小玲珑的美女,长得很迷人,我和她成为很好的朋友。有一个对她感兴趣的有钱人大发醋劲,几次警告我不要和她来往,并当着众人的面,让姚氏表示和我分手。当姚不答应时,那个家伙竟将一盘鱼翅菜扣在姚的脸上,姚被烫伤了。我闻知十分愤怒,决定把姚带出那家乐园,纳为侍妾。姚对我的举动十分感激。”
  
  姚冶诚是蒋纬国的养母。蒋纬国的口述自传里也说到父母亲的往事,就更加革命、更加浪漫了。他说:“当年父亲从日本回到上海,被陈其美任命为沪军第五团团长,辛亥革命光复上海后,陈其美由绅商及会党拥为都督。后来因一次密谋策划的暗杀,父亲得以在陈其美的别馆结识了一位年轻女子,那时父亲正值二十出头,两人乔装为夫妻,混进府里刺杀某人。那位年轻女子就是我的母亲,不过党史里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他们完成任务之后,隐藏在上海法租界里,不久之后,就拿着党预先准备好的两张船票,搭乘一条日本船到日本去,两人就在日本结婚。袁世凯下令捉拿革命党,许多革命前辈都到日本避难,父亲与母亲在日本与革命先进一起生活,总算过了几年安定的生活。”
  
  不管怎样,蒋介石与姚冶诚是有婚约的。近年来在上海“出土”了两份文件。一是姚冶诚与前夫的退婚书约。那实际上是一份休书,前夫姚天生在里面郑重声明:老婆太懒,没法过日子了,故休之,以后她干什么与我无关(注释5)。第二份就是姚冶诚对蒋介石的婚约。这个契约规定:“冶诚自愿终身许主君为侍者,此后水不变心。倘背此约,任主君处罚”。那么蒋介石对她有什么义务呢?婚约里就一字没提。
  
  (注释4)毛思诚所著《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是这样记载。姚冶诚与蒋介石的婚约上日期也是民国元年十月廿二日。
  
  (注释5) 《姚天生退婚书约》原文为:“自立退婚书姚天生,因为妻娇养懒惰,难以度日,故而将妾自退婚约。日后见面,与吾无涉。当时三面言明。此系两愿非逼,恐后无凭,立此退婚书文契为照”。参见奉化新闻网《爱少恨多的姚冶诚》一文。
姚冶诚 2
  
  姚冶诚曾经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积蓄来支持蒋介石的事业,这让蒋介石既爱且敬。可她后来也染上赌博的毛病,又让蒋介石恼怒。1919年-1922年间的蒋介石日记里,就常有对姚冶诚的抱怨:要么恼她贪玩,一宿不睡;要么恨她在自己生病时不好好照顾,还要添乱,“娶妾之为害苦不胜言”。从日记里看,姚冶诚的嘴头比较厉害,会骂人,恐怕比毛福梅要难对付。
  
  当然,那段时间蒋介石正在苦追陈洁如,也难怪他对姚冶诚左右看不顺眼。但如同当时大多数被冷落的姨太太一样,姚冶诚仍是蒋介石的人,花着蒋介石的钱。再往后宋美龄来了,蒋介石就不得不与姚氏正式脱离关系--当时通常的做法是登报声明。不过藕断丝连,姚冶诚虽然与蒋介石离婚,却仍然是蒋纬国的养母。
  
  蒋纬国从小就对姚冶诚非常依赖,长大后十分孝顺。他回忆说,抗战期间生活困难,开始时蒋介石每个月还给姚冶诚“月规”46元大洋,托陈果夫转送。几年后改成法币。蒋纬国从国外回来后,发现母亲的钱并不够用,曾开口问陈果夫借,陈果夫说他也没钱。蒋纬国心里有点受伤。他也不肯惊动蒋介石,就自己想办法,靠写书弄了点版税周济母亲。
  
  蒋纬国晚年在口述历史时说到姚冶诚当年的事迹,给读者们塑造出一个明智豁达的女政治家形象。按他的说法,民国十六年宁汉分裂,革命到了生死关头。当时他与父母住在上海的朱姓亲戚家。有一天在朱家的三楼阳台上,母亲为父亲分析天下大势:“我能够帮你的忙到此为止,今天的问题是出在广东帮身上,如果你要继续革命,你就得把广东帮团结起来,否则恐怕就散掉了。” 那么如何才能争取到广东帮呢?姚冶诚向丈夫指明道路:向宋三小姐求婚!她说:“如果你愿意,我跟你就在此地分手,你去找孔家大哥(孔祥熙),请他陪着你到东京向宋老太太、三小姐求婚”。蒋介石仍在犹疑,姚冶诚就毅然说到:“我没有想到你对革命工作还犹疑不定。如果你不想革命,我要革命,我们还是得分开,我做我的事情。如果你想革命,就照着我说的去做,我们理智的分开,如果你不革命,我们就是情绪性的分开,我继续去参加革命,你走你的。” 在姚冶诚的鼓励下,蒋介石就跑到日本见宋老太太去了。
  
  49年后,姚冶诚也随蒋纬国去了台湾,直到1966年去世。姚冶诚的丧礼十分低调,因为蒋介石不乐意声张。蒋纬国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直到1990年,借着养母110虚岁冥诞之机,在台北善导寺隆重地搞了一场追悼会,这才算安心。
与陈洁如的真真假假 1
  如果一九二〇年代的中国就有网络的话,在婚恋家庭论坛上可能会看到这样帖子--“说一说我那极品前夫”,内容是她那担任国民党高官的前夫,当初对她苦苦追求,要死要活,他为了求婚成功,甚至威胁要剁掉自己的一根手指,可七年后他们的婚姻就痒了,他为一个小三而抛弃了她,那个小三家里很有钱。经网友人肉搜索查明:发帖人叫做陈洁如,小三叫做宋美龄。
  
  陈洁如做了七年蒋夫人,留下一部回忆录,为民国八卦史提供了珍贵素材。回忆录里说,1919年暑假,她在同学朱逸民家里第一次见到了蒋介石。朱逸民当时嫁给了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做续弦,孙中山、戴季陶、蒋介石等是他家常客。话说蒋介石当时一见陈洁如,眼睛立刻就直了,显然心里十分迷恋。当天她告别朱逸民回家时,发现蒋介石正在张家大门外等她,“象是守门的卫兵一样”。他一见小陈出来,立刻展开了热烈而笨拙的追求,还问她家住哪里。小陈一时不知所措,故意告诉他一错误的门牌号,赶紧逃走。陈洁如那时只有13岁,蒋介石那时已经32岁了。
  
  回忆录中的蒋介石,对小陈十分爱恋,但表现很唐突,一开始就搞得她非常难受。才第一次正式约会,蒋介石把她约出去喝咖啡,然后就把她骗到一家小旅馆里面,关上房门,不知道想干啥。幸亏小陈见机快,马上大喊起来跑掉了。事后蒋介石对自己的做法也十分懊恼,不断打电话到她家去解释。
  
  蒋介石迫切希望与陈洁如结婚,可他一介武夫不晓得该怎样谈恋爱,一开始就没把握好火候,以后更是黔驴技穷。他对小陈抬出了新风气新道德,开导她说:现在都民国了,男女平等了,女孩子不要那么害羞。后来他又对小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写给她的情书中谆谆教导说:“我确信你是深爱中国的。你爱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只顾自己,而吝予给国家的一位革命者些许快乐。你如继续拒绝同我谈话或见面,就将减损这位革命者的高昂士气和精神”。
  
  可是这些说教都不管用。眼看自由恋爱这条路走不通,还是得让家长出面才行。蒋介石搬出了张静江夫妇,去走陈洁如母亲的门路。那时小陈的父亲刚刚去世,家里孤儿寡母,势单力薄。一开始只是张夫人朱逸民出面,一再劝说陈洁如和她母亲接受蒋介石。后来张静江本人亲自出马,到陈家拜会陈母。陈母觉得很有面子,对蒋介石的求婚也不好再拒绝。最后是在她母亲的张罗下,小陈终于同蒋介石订婚了。
  
  纵观整个过程,他们虽说是民国新风气下的自由恋爱,可小陈自始至终处于极端被动之下。蒋介石搬出张静江这样的大人物撑腰,多少有点仗势欺人。宋子文追求盛宣怀家的七小姐也追得很苦,可是强大的盛家不答应,他只有乖乖放弃。而陈洁如家不过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小业主,那就只得听人摆布了
与陈洁如的真真假假 2
  尽管结婚是被动的,但陈洁如在婚后还是过了几年甜蜜日子。她对蒋介石也充满爱意,无怨无悔地跟着他一起奔波。直到有一天,宋家的大姐和小妹忽然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好日子就到头了。陈洁如的回忆录中绘声绘色地记载了一次“鸽子宴”,称这实际上是一次“夺夫宴”。
  
  事情发生在1926年的广州。那时蒋介石已经成为国民党中最有希望的政治新星,几位元老中,廖仲恺已经被刺,胡汉民和汪精卫都先后出走。回忆录里强烈暗示:宋家姐妹那时就看中了蒋介石,开始巴结他了。而蒋介石也非常急切地想挤进宋家的圈子里。一个星期六晚上蒋介石告诉陈洁如,明天孔夫人要请他们赴宴,可是自己有公事,会晚去一会,要陈洁如先去。为了配合蒋介石的事业前途,第二天陈洁如就如他所嘱,在下午三点准时去了孔祥熙在广州暂居的寓所(标准石油公司经理寓所)。已有两位客人先到,是陈友仁与何香凝。
  
  陈洁如与宋氏姐妹的第一次相处就不怎么愉快。当着面,这姐儿俩老是向她打听蒋介石,包括他以前的妻妾、他那出名的坏脾气。在背后她们又议论陈洁如配不上她丈夫,宋蔼龄以高亢的声音说:“她只能做一个中等人家的主妇,怎么配做一位新兴领袖的妻子?一定要想个法子”。宋美龄把事情延伸得更远,说:“是的,她就象征我们国家生活中一条宽阔的社会鸿沟”。只有何香凝护着小陈,反诘说:“你们要她怎么样?她还是一个孩子”。回忆录里接着说,何香凝那时已经料到宋家姐妹没安好心眼,事后提醒陈洁如要提防一些。当时小陈还不相信,后来才知道真是不幸言中。
  
  蒋宋联姻远不是普通的第三者插足。它发生在一个很关键的政治时刻,充斥着多方派别的角力。陈洁如回忆录更是着重渲染了这一点--不是他不爱她,而是实在没有办法。对蒋介石来说,完成孙总理的遗愿统一中国,是比一切都重要的。
  
  1926年秋蒋介石指挥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他个人的权势也迅速膨胀。但是国民党的一些元老以及苏联顾问都不满蒋介石的飞速窜升,很多人开始公开反蒋。左派控制的武汉政府成立后,更是进一步着手解除蒋的兵权。蒋介石与武汉公然决裂,自己跑到了南昌。就是在那里,蒋介石给宋家大姐蔼龄写信,约了她来商讨今后的行动。宋蔼龄来了,却不肯去蒋的寓所,而是把他约到了九江的一条船上,两人整整相处了24小时。蒋介石从九江的船上回来后就告诉陈洁如:他现在必须得到宋家的支持,不但需要从武汉政府那里把财政部长宋子文挖来,而且要得到上海财团的经济支援。宋蔼龄可以帮他做到这些,但是有个很凶的条件,就是他必须娶宋美龄为妻。蒋介石恳切地希望陈洁如主动让位。他说:“我现在请你帮助我,恳求你不要反对,真正的爱情,究竟是要以一个人甘愿做多大牺牲来衡量的”。他要陈洁如离开五年--就五年,以便助他完成与宋家的政治婚姻。连她的后路都安排好了:蒋介石要她去美国读书,以便将来为建设国家出力。
  
  就这样,陈洁如怀着满腔委屈和怨恨去了美国。回忆录中说,她在美国的日子极为艰难,蒋介石不但公开宣布与她结束了关系,而且连生活费都不给寄足(注释6)。她在纽约一度想要自杀,幸亏被一位路人阻拦,才决定活下来。
(注释6)奉化新闻网有篇文章《两度得宠的陈洁如》,里面披露了陈洁如写给朱逸民的信件中的很多内容,包括述说自己在美国的拮据生活,请求张静江督促蒋介石再给她寄些钱来。这批信件中还流露出对蒋介石的怨恨以及自己的悲观情绪,应该比《陈洁如回忆录》更具史料价值。
  
  。。。。。。。。。。。。。。。。。。。。。。。。。
  
  转贴部分信件内容,文章来源:《两度得宠的陈洁如》, 奉化新闻网 > 06专题 > 蒋氏故里 > 蒋介石婚姻
  
   关于陈洁如赴美后的情况,从陈洁如寄给她的密友朱逸民的信中可见一斑。她在信中尽情倾吐了她在美国的处境和心情,多次提到蒋陈关系,并托张静江,朱逸民夫妇转达她对蒋介石的希望和要求。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反映生活拮据。蒋介石对陈洁如赴美以后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呢?据陈洁如信中云:“他(蒋介石)给我只有百七十五元一个月。”当时陈洁如的每月开支是房租费60元,伙食费(晚间及星期六星期日)60元,学琴费20元,学费24元,在校中饭14元,车费4元,共计182元,尚不包括服装,医疗及其他意外支出。收支相较,尚缺7元。因此陈洁如向朱逸民提出:可否请吾姐转请二先生(张静江)告介石,每月支我美金三百元。”但是,从1928年3月20日发信之日起到1929年11月3日,陈洁如引颈以望,结果却是音讯全无。她在给朱逸民的信里说:
  “金钱紧缩,我实在难以维持。因此,我只能来信告我姐,我已将自己的钱汇来用了。爱姐姐,我和你商量,我可以写信去问介石每月给我美金三百元否?”
  “我实在难以维持介石给我之银,因此,我只能用我自己之银,你想我苦不苦?”
  “可恨介石,要他的钱总是半吞半吐的……要他给我三百元美金一月,他音讯不通,好像我已经死在外面了。并且汇来的钱亦迟了两个月。他是不要紧,但是我不能无钱住屋的。”
  至于以后有否增加,信里没有提及,但从对蒋介石的怨恨之声不绝看来,恐怕是希望落空了。
  
   二是表露对蒋介石的怨恨。从已发现的陈洁如给朱逸民的45封信中,有13封牵及到蒋介石,其中怨声很多。她怨恨蒋介石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怨蒋介石喜新弃旧。如1928年10月24日信中云:“姐姐呀,谢谢你同我交信与介石。这种东西是没良心的,有了东就忘西的,真是要气死人的。”
  1929年1月7日信中云:“好姐姐呀,你以为我在美国日夜想介石吗?真正不是的。如果我每日来想他,我已差不多死了有几个月了……如遇介石时,代我给他吃几个白果(白眼),拜托拜托!”
  1929年8月28日信中云:“为何世界上的男子这样黑良心,自我离祖国以来,一个字的音讯介石也没有给过我,尤其是朋友交情也没有,你想要气死人吗?”
  
  (二)恨蒋介石骗她出洋。如1929年来信云:“好姐姐,你知道我的意思吗?因为已经受人家的骗到这样的地步,现在见到人家要上当,那当然要提醒人家的。”
  “介石不应该使我出洋,而使我母女们相离异地。……”
  “我时常想家中,想起之时身不由知(主),思想和精神觉得非常痛苦。因此,更觉得介石之心是黑炭,使我相离爱好之良友、而可爱之母亲。”
  
  (三)怪蒋介石一再不答复她的要求。除了在经济上拒绝她的要求以外,陈洁如几次提出回家,蒋介石均装聋作哑。如1929年2月17日,陈洁如要朱逸民转请蒋介石“汇一万元美金船费来,我要游历欧洲各国而一路回来了”。
  1930年5月14日中信告诉朱逸民:“大约明年夏天我可以回家一次,如果介石能准许我,然后我始能实行我希望的目的地。”
  1931年6月27日的信中云:“我在此夏天可以完毕此学校了,然我尚未决定何日能回家,因为介石至今尚未答我,你想可恨?……介石能给我船费,在今年夏天回家一次,然后再出洋,大约他不很原(愿)意的罢,”这时,陈洁如对蒋介石已失去了信心。果然,她的希望又落了空。
  
   三是倾诉悲观心情。陈洁如赴美时才21岁,应当说正是青春年华,大可奋发向上,但她却是万念俱灰,毫无信心,甚至“希望早死”。当时她对人生是怎样看的呢?她回忆过去,“毛骨悚然”。
  
  她在1929年的一封信中说:想起往事,泪下如注,使我毛骨悚然也。”
  “为何我这样没有眼睛去爱了一个这样没良心的东西,破碎了我青春尚要来这样摆弄我,真使我有冤无处可诉。”
  她对重组家庭毫无信心。在被蒋介石遗弃之后,把所有男子都看作负心汉子。她在信中云:“各男子实在不能使我入目,我一眼望出去,都是没良心的男子。所以我实在不原(愿)再想要嫁人的心思,这一个心思我可以说完全打消了,究竟是没有味道呀。我对于男朋友实在不放在心上,有时见之如目中之丁(钉)。如我将来能自立,至死我不愿再嫁他人,究竟有何味,使精神上加痛苦而已。”
  她消极厌世,希望早死。她在信中说:“唉!想起做人究竟有何趣味,实在我因有一个母亲和弟弟,如我只有我个人,我实不愿为人于世,只是希望早死一日,早有出头之日。”“我实在觉得做人没味,到处无鲜艳之面貌看,真是无味至极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