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林徽因是小三吗?-1
  应该说不是。林徽因并没有积极插足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实际上徐志摩在英国闹离婚时她才16岁,还在上中学。但她还是脱不了干系,因为从徐志摩这方面来说,的确是因为她的出现才让他下决心结束那场“无爱的”婚姻。
  
  林徽因到底爱没爱过徐志摩?这个问题虽然很八卦,却惊动了好些学者出来考证,因为这多少关系到她的形象。这样一个才貌双全、几近完美的女性,如果故意地给同样传奇的张幼仪造成了痛苦,那美好形象就会损害不少。
  
  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就引起了当事人后辈们的强烈抗议。话说那部由王蕙玲著编剧的电视剧的确与事实出入很大,最大的败笔是着力渲染一男二女三角恋的狗血剧情。电视剧播出后,徐志摩的堂侄徐炎就说电视剧既歪曲了胸怀大志的徐志摩,也丑化了才情飘逸的陆小曼。
  
  不久林徽因的一双儿女也炮轰该剧,说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只有友谊没有爱情。女儿梁再冰说:“徐志摩是我家两代人的朋友。他曾经追求过年轻时的母亲,但她对他的追求没有做出回应。他们之间只有友谊,没有爱情。”梁再冰还特别强调:“破坏另外一个家庭而建立的婚姻是她感情上和心理上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她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个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受到伤害的妇女。”儿子梁从诫则要反问:“为什么徐爱林,林就非得爱徐呢?”(注释3)
  
  不过梁家姐弟的话并没有形成公论,反而引发了争议。争议的好处是,过去的很多史料被重新翻了一遍,人们对徐志摩、林徽因当年的感情发展又有了深入认识。现在大家公认的一点是,最早放出风来说徐志摩是因为林徽因才离婚的,是徐志摩的表弟陈从周。他花了好大精力编撰了《徐志摩年谱》,里面就说林徽因和徐志摩在英国时已经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林徽因要求徐志摩必须先离婚才行。可是等真的离了婚,两人却因为什么小误会而分手。这本年谱早在1949年就出版了,也叫是说林徽因顶着这个“小三”的帽子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1997年出版的《小脚与西服》里面,又重复一遍这个说法。
  
  但有学者考证后指出,“林徽因插足”的说法都是一个来源,就是张幼仪本人。陈从周也是从她那里听来的。离婚对张幼仪的打击太大,她可能是把林徽因假想成了情敌。有很多证据显示林徽因不可能插足。从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到离婚,时间还不到一年。这时林徽因只有16岁,并有父亲林长民的监管,纵然是情窦初开,也不可能与一位年纪比她大很多的有妇之夫搞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据知情人回忆,林徽因第一次见徐志摩时还要管他叫“叔叔”。而且当徐志摩在柏林与张幼仪签署离婚协议时,林长民早就带着女儿回国,离开英国已经小半年了。徐志摩在正式离婚后又回剑桥待了几个月,然后也回国去了(博士学位当然是又不要了),不过等他再见林徽因时,林长民已经在和梁启超商量儿女婚事了。
  
  可是徐志摩的确是对林徽因动了心的。林徽因为什么拒绝徐志摩?这其实是个伪问题,倒不如问林长民为什么拒绝了徐志摩做女婿?这应该不难理解:徐志摩已婚。当时自由恋爱尚未形成风气,而在包办婚姻中,市场行情很不一样,男人有过婚史也是要减分的,家境比较好的女方不会把他们做为首选。况且人家徐志摩的太太明明还在,而且是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张君劢的妹妹。
  
  (注释3)梁再冰、梁从诫对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批评,参见网文《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到底有无爱情?》
左)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人称岁寒三友图
  (右)泰戈尔、梁思成、林徽因
15939956_24427218.jpg
林徽因是小三吗?-2
  仅从世俗的角度看,已足够推测林长民的想法。然而实情永远被推测更为曲折。后来学者们发现,徐志摩与林长民的关系也很不一般,甚至是在同性恋爱的边缘打转转。《小脚与西服》一书里张幼仪回忆说,在沙士顿生活的那段日子里,徐志摩总是每天早上吃完饭就匆匆忙忙出去理发,后来她才知道其实是要去拿信。张幼仪一直认为,那是徐志摩与他在伦敦的女朋友天天在通情书,还都拿英文写。但从出土的资料来看,情书倒是情书,却不是跟女朋友通信,起码不全是。鱼雁往返的另一头不是林徽,因而林长民。他们是在玩一种性别错位的感情游戏。当代学者韩石山介绍说:“林长民也是很新潮的人,跟徐志摩玩起了近乎‘同性恋’的一种通信游戏。徐志摩假装是个有夫之妇,林长民假装是个有妇之夫,两人有了婚外情,你给我来封信,我给你回封信,来往不断。林长民的信,徐志摩保存下来了。1925年冬林长民去世后,徐志摩当时正在主编《晨报副刊》,曾将林长民的一封信发表,还加了按语说明是怎么回事。”
  
  在英国的那段日子,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并无明显越界,却播下暧昧的种子,以至于后来又生出许多故事。专家们都同意,徐志摩在1922年下半年放弃剑桥学业回国,主要是冲着林徽因去的,但是回国后发现又多了一层阻力,就是他的老师梁启超。韩石山在《碧水蓝天林徽因》一文中对这段故事有精彩解说。据他的分析,徐志摩刚回国时,对林徽因的追求来势汹汹,却被林长民“以柔克刚”地化解了。与此同时,身在北京的林长民又与身在上海的梁启超频频通信,抓紧时间把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议定,而且林长民更着急,希望赶紧举行个订婚仪式,梁启超反而要先给自己的长女梁思顺写信征求意见。最后是梁启超表态,让两个年轻人先谈一段恋爱(他是反对包办婚姻的),并且要他们去美国把学业完成以后才能正式结婚。
  
  事情能够圆满解决,三方都没有破脸,有一个很要紧的原因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彼此能够接纳对方。林徽因那样的美女是人见人爱的,梁思成并不是那种风流倜傥很讨女人喜欢的人,但家学渊源,满腹诗书气自华,林徽因就算不会陷入热恋,起码跟他在一起会很安适。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梁启超与徐志摩之间有一次通信,后被胡适做为对志摩的纪念而公开发表,里面的话人们耳熟能详。梁启超批评徐志摩不该抛弃张幼仪,又说爱情这事可遇而不可求。徐志摩回信时毫不让步,说那种庸俗的道德他不屑,而且阐述自己的爱情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师徒两个这一回合的交锋,在说大道理,其实也是在说私事。(注释4)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事实上他们之间的暧昧一直纠缠到徐志摩的突然死亡。
  
  徐志摩回国后那两年的日子过得极为忙碌充实,对林徽因的思恋只是他生活的一小部分。他与绝大多数海归一样,回国后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开创一番事业,况且他本来有这雄心。他的硕士文凭是经济专业,但在英国的两年已把心思全部放到文艺上,回来后也不谈经济政治,而是主攻文学,四处投稿。他的几首成名作就是在1923年发表的,比如《月下待杜鹃不来》、《哀曼殊菲儿》等。著名的新月社也在1923年有了雏形,徐志摩成为其灵魂人物。另外他还忙着跟其他文人打笔仗,对手除了一些新出道的文艺青年,也有郭沫若这样的成名人物。1923年他结识了胡适,可以说是遇到了贵人,事业再上一层楼。
  
  1924年中国文坛有一件盛事,就是泰戈尔访华。正史上对这次事件的意义有不同评价,但在八卦史上,泰戈尔这个须发飘飘的印度仙翁把一干风流人物聚集到了一起,搞得情丝乱绕。这次访问是由中国的一些社团出面邀请,具体接待人员包括徐志摩、林长民、张君劢,当然还远不止这几位。其中徐志摩担任翻译,唱了主角。不过泰戈尔到北京时,林徽因也去凑个热闹。那时她已中学毕业,很快就要和梁思成一起到美国念书。结果林徽因的出现引来一帮追星族,她与泰戈尔的合影也上了报,其中有一张上面有徐志摩。照片激发了人们的想象,记者热情地赞美道:“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可是梁思成也跟泰戈尔、林徽因有过合照,就不见有人替他美言几句。
  
  更大的盛会是泰戈尔过生日。1924年5月8日这天,新月社借着为泰戈尔祝寿的机会演出了诗瓮的一个舞台剧《齐德拉》(Chitra)。这一天,几个八卦主角都出场了。林徽因演女主角(公主齐德拉),徐志摩演爱神,梁思成设计布景,陆小曼在礼堂门口买票。当时风华正茂的陆小曼,风头绝对不输给书卷气十足的林徽因。(注释5)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热情,前一段因她与梁思成的关系而暂时搁置,但是给泰戈尔访华这一搅合,旧情立刻复燃。后人从徐、林二人留下的诗歌、散文、信件、以及旁观者的回忆录,大体推测出当时的情景,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徐志摩与林徽因曾经单独相处,而且两人都很动情,可是除了留下一些美好而伤感的回忆之外,也没啥其它事,多半林徽因还趁机摊牌,明说了他们不可能在一起。5月20日徐志摩陪泰戈尔去太原,林徽因跟着好多人一起去火车站送行。徐志摩抓紧时间给林徽因写信,一直写到火车要开了,信只写了一半。这封半截信被泰戈尔的秘书恩厚之在火车上抢走,没让林徽因看见。不过辗转半个世纪后,我们这些不相干的读者都满足了窥视癖,看到那封信上说的是:“离别!怎么的能叫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一个月以后,林徽因跟梁思成一起去美国了。
  
  等学业完成再见时已是1930年,物是人非。林徽因之父林长民早已死于战乱,北京已经改名叫北平。徐志摩与陆小曼不但谈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还结了婚,林徽因也与梁思成在温哥华结为夫妇。不过1931年徐、林二人还是在北京(北平)渡过了几个月比较亲密的日子,当时林徽因因肺病到香山修养,住在双清别墅的旁边,梁思成则在东北大学教书。徐志摩在北京做教授,主要是挣钱养家,而陆小曼留在上海就是不肯跟他一起北上。不过千万别以为徐、林二人这样就可以单独相处了。林徽因当时是带着女儿跟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而徐志摩每次去见林徽因时,总是邀请林徽因的堂弟林宣陪同。看来两人对自己的处境都很明白,所以发乎情止乎礼,主要谈文学。林徽因给后人留下为数不多的文字,有很多就是那段日子里写的。至于他们这样算不算精神出轨,就众说纷纭了。
  
  这年(1931)11月,徐志摩死于空难。
  
  (注释4)梁启超信上的原话是:『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之将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痛苦。”甚至含蓄的批评道:“况多情多感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而。』
   徐志摩的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情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与这两封信一同被胡适公开的,还有一封是徐志摩写给张幼仪要求离婚的信。
  
  (注释5)关于陆小曼在《齐德拉》剧上演当天的情形,参见韩石山的书《徐志摩与陆小曼》。书里介绍说,当时有目击者看到陆小曼在门口买票:
  『排练和演出的具体情形,有一位叫赵森的先生当年全看到了。...... 礼堂门口,就数小曼一人最忙,进来一位递上一册说明书,同时收回一元大洋。赵森在旁边,看她手忙脚乱的情形,看她那瘦弱的身躯,苗条的腰肢,眉目若画,梳着一丝不乱的时式头———彼时尚未剪发———斜插着一枝鲜红的花,美艳的体态,轻嫩的喉咙,满面春风地招待来宾,那一种风雅宜人的样子,真无怪乎被称为第一美人。偏不凑巧,他正看的得意,陆小姐发了脾气了。原来这时进来一位大爷,在接过陆小姐说明书的时候,尚是笑眯眯的一脸和气,及至一听是要一块钱,立刻变了颜色,把说明书往地上一丢,转身就往里跑,人生得胖,几乎撞着了陆小姐的膀子,气得陆小姐连声骂“下等动物”。陆小姐受了侮辱,恼了,不干了,说明书撒了一地,掉头就走。立时起了纷乱,慰问,劝解,嘈成一片,他也懒得再看下去,就进里面去了。』
徐志摩和陆小曼:“爱眉小札”预告后来的悲剧
  陆小曼和徐志摩有五年的婚姻生活,是他名副其实的爱妻。徐志摩对她极好,仿佛他欠张幼仪的情债全都还到了陆小曼身上。但两人的婚姻生活实在谈不上美满,可以说是场悲剧,正如小曼的母亲所说:“小曼连累了志摩,志摩也连累了小曼。” 徐志摩的突然死亡更是给这场婚姻加上了一个奇异的尾声。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简直是难以避免,对男女双方来说都是一场桃花劫。关于二人最初如何相识,说法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时间是1924年,地点是在北京。那时陆小曼早已是北京社交界的名人,并且已经与王赓结婚。在那个小圈子里,男女的作风都相当新潮,陆小曼成虽然成了王太太,但是照样出来玩,交往的对象也不限男女。陆小曼先认识了胡适,后来认识了徐志摩。
  
  1924年下半年,徐志摩经历了一次可怕的感情空档。泰戈尔回国了,一场文人的盛宴终告结束,而林徽因也出国了。这期间徐志摩同时与两位才女发展了超乎寻常的友谊,一位是凌叔华,另一位就是陆小曼。凌叔华也是有可能跟徐志摩谈恋爱的,但那时她正爱着陈西滢。而陆小曼与王赓结婚已经两年,感情出现裂痕,这两个空虚的人碰到一起,岂非天意?
  
  徐志摩偏偏又认识王赓,并且成了朋友(当时他们那个圈子里还有个名人是亦文亦武的蒋百里)。王赓对陆小曼那种文学女青年是应付不来的,所以乐得把她托付给那帮文人朋友,让他们陪她玩。据韩石山先生的推测,徐志摩与陆小曼陷入热恋,并且在1925年1月的某日“越过了男女之大防”(注释6)。有过这样的亲密接触之后,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浓,终于超过了王赓以及陆小曼父母能够接受的底线。在巨大压力之下,徐志摩借口去欧洲会见泰戈尔,在3月份出国了。在欧洲飘荡了几个月,直到7月份才回来。接下来,他与陆小曼就开始了先离婚后结婚的艰难历程。其实陆小曼的离婚办得很快,王赓到10月份就让步了。可是两人又折腾了一年才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的甜蜜时光却相当短暂,大部分日子是在深刻的分歧中渡过的。
  
  《爱眉小札》是徐志摩的日记,里面所有内容都是写给陆小曼的,跟情书差不多。这部分日记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8月、9月,正值陆小曼与王赓离婚前夕。如果联系到他们婚后的生活,会发现早在那时两人的很多矛盾已经显现。比如陆小曼的任性与挥霍,徐志摩在8月9日的第一篇《爱眉小札》中就说:“眉,你今天说想到乡间去过活,我听了顶欢喜,可是你得准备吃苦。总有一天我引你到一个地方,使你完全转变你的思想与生活的习惯。你这孩子其实是太娇养惯了!”;8月27日的日记写得更明白:『我不愿意你过分“爱物”,不愿意你随便花钱,无形中养成“想什么非要到什么不可”的习惯;我将来决不会怎样赚钱的,即使有机会我也不来,因为我认定奢侈的生活不是高尚的生活。爱,在俭朴的生活中,是有真生命的,像一朵朝露浸着的小草花;在奢华的生活中,即使有爱,不能纯粹,不能自然,像是热屋子里烘出来的花,一半天就衰萎的忧愁。论精神我主张贵族主义;谈物质我主张平民主义。』
  
  陆小曼要离婚,阻力除了来着王赓也来着母亲。从日记里看,小曼似乎在离婚这事上头也是懒散的,每天总要睡到很晚才醒,惹得志摩干着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情况里会是女方着急,男方拖沓,但他们的情形完全倒过来,是徐志摩一遍一遍地催促着,并且不断质疑小曼对他究竟爱到什么程度:『我六时就醒了,一醒就想你来谈话,现在九时半了,难道你还不曾起身,我等急了。』、『我所最要知道的是,眉呀,我是否你“完全的必要”,我是否能给你一些世上再没有第二人能给你的东西,是否在我的爱你的爱里你得到了你一生最圆满,最无遗憾的满足?』、『日记已经第六天了,我写上了一二十页,不管写的是什么,你一个字都还没有出世哪!』、『十二点了。你还没有消息,我再上床去躺着想吧。十二点三刻了。还是没有消息。』、『眉!难道这几个月来你已经看够了不成?』...... 结婚之后,陆小曼的种种懒散不振作的行为更加让徐志摩伤透脑筋。
  
  徐志摩抱定一种极为神圣的爱情观。早先在给张幼仪的信里就说:『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在《爱眉小札》中,他的爱情理念更加得到肆意发挥。他写到:『没有一个灵性不是深奥的,要懂得真认识一个灵性,是一辈子的工作。』、『眉,这恋爱是大事情,是难事情,是关生死超生死的事情——如其要到真的境界,那才是神圣,那才是不可侵犯。』、『知真爱不是罪(就怕爱而不真,做到真字的绝对义那才做到爱字),在必要时我们得以身殉,与烈士们爱国,宗教家殉道,同是一个意思。』在徐志摩眼里,恋爱不但神圣,而且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听着:你现在的选择,一边是苟且暖昧的图生,一边是认真的生活;一边是肮脏的社会,一边是光荣的恋爱;一边是无可理喻的家庭,一边是海阔天空的世界与人生;一边是你的种种的习惯,寄妈舅母,各类的朋友,一边是我与你的爱。』
  
  徐志摩先是抛弃了发妻,而且不顾她已有身孕,后来是窍走朋友的老婆,这些行为都违反世俗道德。但他绝不苟且,而他在当时引起社会震撼的,并非他的行为,恰恰是他的鲜明态度。其实上流圈子里从来就很乱,但是差不多所有人都是骨子里男盗女娼、表面上却绝不捅破那层窗户纸。这是习俗观念使然。在这点上与徐志摩形成两个极端的是张学良。张少帅与不止跟一个有夫之妇上过床,但是他绝对不会发表什么爱情宣言,晚年谈到年轻时的“女朋友”们又说:『男女关系要说保守,也要看是怎么个情况。我跟你讲,这个事情,我现在常常说这么一句话,人就是一张纸蒙住脸,别把那张纸揭开,你要揭开了,那后幕就不定是怎么回事,你别揭开......人就是一张纸,你别揭穿,你要揭穿就那么回事。』
  
  但徐志摩的理想主义会让很多人都受不了,就算是陆小曼恐怕也吃不消。小曼固然有好多缺点,但徐志摩要求她把全部身心都奉献给爱情,也是不近人情。
  
  陆小曼的故事以后还会再说到。
  
  (注释6)参见韩石山的《徐志摩与陆小曼》一书中“翡冷翠的一夜”一节。
那谁才是徐志摩唯一灵魂之伴侣,林徽因或陆小曼?究竟是得之还是不得?幸或不幸?
  ........................................
  我觉得林徽因和陆小曼都算。但是有人分析说,徐志摩其实是爱上自己心里编织的一个幻想,无论林徽因也好陆小曼也好,还有凌叔华,都是那种幻象的寄托而已。这话很有道理。林徽因和凌叔华都是聪明女人,她们都是有机会做他的恋人,但都没有,只是把暧昧保持到底。就是陆小曼也是五分钟热度,后来也懒散下来,否则徐志摩在《爱眉小札》里不会有那么多着急的话。小曼实在是因为有夫之妇闹出墙,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如果真的是“相逢未嫁时”,恐怕也不一定会成。
  
  这么一说,好像徐志摩简直找不到心仪的女人结婚似的。其实还真就是这样。他只适合恋爱,不适合结婚。张幼仪那么好的妻子,楞给他甩掉了。
徐志摩点滴
  徐志摩的轶事很多,这里零散地罗列几条,有些不一定同男女关系有关,但也属于八卦范畴。
  
  · 志摩的好人缘
  徐志摩不但天然地让女人感到亲近,在男人中间也颇受欢迎。别的不说,就说那些本来应该怨恨他的人。前妻张幼仪的兄弟们一直与他保持着友谊,而他的情敌王赓后来并没有与他为难。至于他的朋友,特别是胡适、刘海粟、郁达夫,都坚决支持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不伦之恋。
  
  徐志摩和郁达夫是中学同学,两人都在杭州一中读过书。后来徐志摩因为郁达夫的缘故,短暂加入过创造社。但没过多久他写了篇文章,不点名地批评郭沫若的一首诗是滥情,得罪郭沫若,与创造社也就掰了,不过他和郁达夫的友谊保持终生。
  
  徐志摩与邵洵美是在欧洲认识的。他们结交的原因是因为长得太象。徐志摩年长,做了哥哥。邵洵美本来要去伦敦攻读政治经济,与徐志摩见了面后就改主意去搞文学。
  
  徐志摩与胡适的关系最为密切。做为老大哥的胡适不但帮助徐志摩开创文学事业,而且帮他协调同女人的关系。后人研究史料发现,胡适本人与陆小曼有过私情。
  
  
  · 徐志摩,蒋百里,金庸,琼瑶
  浙江海宁出人才,搞得好多名人都能拉上亲戚关系。金庸与蒋百里的关系是姻亲,关系有点牵强。蒋百里的元配妻子姓查,与金庸是远亲,查氏夫人并无生育。但金庸与徐志摩的关系比较近,他的母亲徐禄就是志摩父亲徐申如的堂妹,他管徐申如叫表舅。
  
  徐志摩的姑父是蒋百里的堂兄。蒋百里和徐志摩本人关系很好,是新月社前期的积极分子之一。后来徐志摩结识王赓,也是因为蒋百里的缘故。
  
  琼瑶的母亲出身名门,几位姨母都很有来头。琼瑶的三舅娶的是金庸的堂姐。
  
  
  · 梁启超那空前绝后的证婚词
  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终于结婚时,担任证婚人的梁启超在婚礼上对新郎新娘好一通叱责,成为广为流传的轶事。根据最通行的版本,梁启超那天是这么讲的:『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不高兴可以离,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徐志摩这时打断梁启超,说:『恩师,请为学生和高堂留点面子!』
  
  梁启超:『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我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是非常隆重的,搞得大张旗鼓,其实是两家父母为了向社会争取这桩婚姻的合法性。他们在结婚之前已经同居,但是要取得正式的夫妻名份还是经过了艰苦努力的。两家的父母都提出要社会贤达来主持婚礼,最后都同意由胡适来主婚,梁启超证婚。
  
  
  · 徐志摩与张幼仪的余韵
  两人在做夫妻时,徐志摩对张幼仪相当冷酷,但离婚后他对前妻反而敬重起来,也有很多平等的交流,把她当成了朋友(兼义妹?)。1925年徐志摩因陆小曼的事到欧洲去避风头,又去找张幼仪,两人还一起游览了意大利。不过他一边与前妻游览古迹一边苦等国内小曼的消息,还是让幼仪感到不爽。
  
  
  · 八宝箱和徐志摩的女人们
  徐志摩一生中很有几个深入到灵魂的爱人,都是大才女,到后来却要为他闹得不愉快。徐志摩有一批日记、书信,收在一只箱子里。志摩去世后,这批文档成为珍贵文物,箱子被冠名为“八宝箱”。1925年他与陆小曼谈恋爱时,因为要出去避风头而去了趟欧洲,临走前把箱子寄存在凌叔华那里,并说如果他哪天死了,凌叔华可以根据那些材料给他写传记。此事足以证明徐志摩与凌叔华非同寻常的关系。
  
  八宝箱后来的流转成了一笔糊涂账,粉丝们费了好大周章才将其来龙去脉搞了个大概。总之在志摩死后,这个箱子首先引起林徽因与凌叔华的矛盾,因为林徽因想要看那里面的“康桥日记”,也就是徐志摩与她在英国刚认识的那段日子的记载,而凌叔华不给,最后还是胡适做了和事佬,把箱子要了去,但是胡适发现那本日记有四页被撕去。这几页日记后来下落不明。林徽因本人从胡适那里要去了箱子,其中有些材料到她那里后也失踪了。最受气的是陆小曼,因为她后来想出版志摩全集,向胡适讨材料,胡适非但不给,还出钱从她那里买断了版权。
  
  在八宝箱事件中,最终拿到话事权的是胡适,而胡适最偏袒林徽因。
  
民国·才女    林徽因
林徽因:女人的美貌,男人的志气
  1924年泰戈尔来访时,林徽因参加演出了泰翁的一个舞台剧《齐德拉》,饰演剧中女主角齐德拉。演员和这个角色其实颇有内在的相似处。齐德拉是马尼浦国王的公主,本来貌丑,所以自小被当作男儿教养,长大后象男人那样勇猛。后来爱神赐给她美貌,让她能够与心爱的王子阿顺那结亲。可是等结婚后公主悲哀地发现,做美女其实也挺腻味的,还是做回本来的自己更踏实些,再说她心爱的王子也开始不把她的美貌当回事了。
  
  齐德拉身上有一种纠结,大凡有点志向的女人都免不了。这种矛盾在林徽因身上也体现得相当明显。上天给的一副好容貌,她固然是笑纳了,可依然有深深的不满足,总想做一番事业。后来金岳霖拿梁思成、林徽因开涮,说他们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八个字很绝,典故用得极是贴切,特别是“梁上君子”一句,既说梁思成经常爬上房梁,也暗指是他把美人偷到手了,所以梁思成听了乐呵呵的。可是林徽因不干了,顶了一句:“真讨厌,什么美人不美人,好像一个女人没有什么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 (注释1)
  
  林徽因后来嫁给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这种选择固然有家长的影响,但她本人的想法也很关键。特别是到1924年时她已成年,自主性相当大了,如果那时她一定要跟徐志摩,肯定能成。梁思成那里,梁母李夫人并不喜欢徽因,所以他们在出国前一直只是“许婚”,没有订婚,可以说并无约束。但徽因还是没有接受徐志摩的爱意,这与她的事业心有很大关系。徐志摩当时已经学业有成(虽然放弃博士学位),换句话说他已定型了,如果谁做了徐太太,她自己这辈子也就跟着定型了。而梁思成那时与她一样,刚刚开始求学之路,自由度大得多,你说她会选谁?林徽因少年时代是在英国时就受到一位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长大要当个建筑师。我还看到一个说法,说梁思成到美国后去学建筑,还是受了林徽因的影响(她本人在美国没进宾大建筑系,人家不收女生)。
  
  梁思成的生母是梁启超的正室夫人李蕙仙(注释2)。她之所以不喜欢林徽因,据行家们分析,主要原因是出于门第之见。这就要说到林徽因的家庭。
  
  林徽因自小是家里的长女,深得她父亲林长民的喜爱。深切的父女关系可以从徐志摩悼念林长民的文章里看出来。1925年林长民死于郭松龄反叛张作霖之战,徐志摩写了《伤双栝老人》一文,说到:『最可怜是远在海外的徽徽,她,你曾经对我说,是你唯一的知己;你,她也曾对我说,是她唯一的知己。你们这父女不是寻常的父女。“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你曾说,“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徽,不用说,一生崇拜的就只你,她一生理想的计划中,哪件事离了聪明不让她自己的老父?』
  
  林长民虽然那么看重徽因,对她的生母何雪瑗却不怎么好。话说林长民一共娶过三房妻妾,正室夫人早亡,何氏是二房,还有一位程桂林是三房。何氏生有一子二女,但只有林徽因长大成人。程氏生有四子一女(注释3)。出于种种原因,林长民对程氏比较宠爱,对何氏一直冷落。即使林徽因也没能让自己的生母提高家庭地位。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但让林徽因自小处于父亲与生母的矛盾之中,而且由于她的“庶出”地位,让梁思成的母亲李氏夫人瞧她不起,因为思成是“正出”。也幸亏他们处于民国新时代,否则肯定结不了亲。从另一方面说,林徽因非要跟梁思成自由恋爱而且要结婚,在当时还有点反抗陈规陋习的意味。
  
  
  (注释1)这个故事,我最早是从天涯的贴子《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818民国那些大文人》里看来的,楼主:民国文林。
  强烈推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8663.shtml
  
  (注释2)梁启超先有正室夫人李蕙仙,后来又有一位“小妾”王桂荃。王桂荃本来是李氏夫人的丫头。她不但是梁家8位子女的生母,对李氏夫人所生的思顺、思成也负担起抚养的职责。梁家孩子们,包括思成在内,对王桂荃的感情比李蕙仙要深厚得多。梁启超娶了王桂荃,却又不愿给她名份,这不单是因为他害怕李夫人有意见,更主要的是他从年轻时起就立志要“一夫一妻”。当然他的革命行为是不彻底,并且最终是以王桂荃的牺牲为代价的。
  
  (注释3)林长民的家庭关系,参加网文《再谈徐志摩和林徽因》一文中“林徽因与贾探春”一节,作者:甘智冈。
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徽因集美貌和聪慧于一身,在民国时代是个凤毛麟角的人物。不过上苍却没有给她一副好体质,让她在三十出头就饱受病童折磨,51岁时死于肺病。可她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疼爱她、待她宽厚的丈夫。梁思成与林徽因,是爱人,是夫妻,还是并肩战斗的同志。“十世修来同船度,百世修来共枕眠”,那他们这段姻缘不知道前面修了几千个世代。
  
  有个故事说,当时追求林徽因的人不光有徐志摩,还有别的小伙子,因此梁思成面临激烈竞争。他最终能够赢得美人归,是靠了苦肉计。有一次他为了给林徽因买桔子,骑着摩托车冲到街上,结果出了车祸,把腿给撞伤了,还因此住院。林徽因受了感动,决定嫁给他。如果翻翻稍微靠谱一点的资料,会判定这个故事肯定不是真的,倒是民间抛绣球传说的翻版。梁思成的确在1923年出过车祸,那是他和弟弟梁思永骑摩托车上街去参加游行,被别人的汽车撞了。思成受伤不轻,住进了医院。当时林徽因与他已经是公开的恋人,常去医院看他。那时是夏天,梁思成有时只穿一件背心,林徽因并不避讳,还坐在床边帮他擦汗。她这些举动让梁母李蕙仙知道了,越发看不惯这个准儿媳,觉得她太新潮了。
  
  如果不是梁启超对林徽因非常看重,以李氏夫人的态度,一对小儿女的婚事恐怕难成。林长民突然死于战乱,林徽因在海外不但失去亲人,而且连经济来源也断了。关键时刻正是梁启超施以援手。当时他给儿子写信说:“徽音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其实当时梁家并不富裕。
  
  不但李夫人对林徽因不满意,梁启超的长女、思成的大姐梁思顺对小林同学也看不惯,内情不详。根据美国友人费慰梅(费正清夫人)的回忆,小两口在美国留学期间,有一阵子经常吵架,因为林徽因不满梁思成老干涉她的自由。照此推测,身为大姐的梁思顺可能是为弟弟抱不平。梁思顺本人也是才女,在诗词方面很有造诣。她嫁了一位外交官周国贤,梁思成他们留美那阵子,思顺正跟着丈夫在加拿大。
  
  梁启超对思顺这个长女是十分宝贝的,在李夫人去世后对她更加倚重。梁思顺对林徽因有意见,搞得梁启超十分头疼。但后来不知道又是什么原因,思顺终于对林徽因又点了头,梁启超才算放了心。1928年他们正式结婚,喜事就在加拿大办,那自然是冲着梁思顺去的。
  
  梁思成对林徽因的好,从别人嘴里说出来不算,“情敌”金岳霖说出来最有份量。金岳霖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那之前他有过一个女朋友,还是个美国人(Lilian Taylor,中文名叫秦丽莲),但终于没有结婚。金岳霖认识林徽因之后就开始追她,虽然她那时连孩子都有了。林徽因对金岳霖也动了情,陷于痛苦的选择。她把事情向梁思成坦白,梁思成翻来覆去想了一夜,第二天告诉老婆:你是自由的。谁知金岳霖听说后却说了这么句话:“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他就退出了。
  
  金岳霖不再争夺林徽因,但从此开始“逐林而居”的生活,只要有可能,就跟梁家做邻居,林徽因的家务事他没少掺合。梁思成居然没什么意见。金岳霖也不含糊,为了林徽因单身一辈子(梁思成都在徽因去世后再娶了林洙女士)。金老八十多岁时,有采访他的人拿了林徽因的大照片给他看,他还是会为之眼前一亮。他去世后,是林徽因的儿女给他送终。他们这段故事到现在也算名闻天下了,那份气度胸襟、从容淡定,硬是把三角恋拔高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层次。
林徽因的太太客厅
  林徽因的“太太客厅”非常有名。这个客厅实际上是北京(北平)的一个松散的文化人沙龙,地点就在梁家小院,也就是东总布胡同三号。它的存在时间也不长,就是三十年代抗战爆发前的那几年。那些大学者以及文艺青年中的后起之秀,如此热衷在周末往梁家跑,差不多都是冲着女主人去的。一开始有些人还不好意思那么直白,就拿金岳霖做幌子,说是看望老金,然后“顺便”就溜达到老金隔壁梁家的太太客厅去了。当代学者韩石山分析说,正是在1932年金岳霖开始跟梁家做邻居之后,这个沙龙才逐渐形成了。
  
  那是林徽因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说众星捧月也不为过。在那个十分西化的小圈子里这倒没什么,但后来“太太客厅”的名声传了出去,那就象是在打擦边球,不免引起若干非议,舆论总试图把她往交际花的方向推。只有当林徽因跟着梁思成风尘仆仆地跑到全国各地去做田野考察,这种流言才不攻自破。
  
  对于一些教授、学者来说,林徽因的魅力即使多年之后也不稍减。林洙的回忆录里说,五十年代初她还是个青年学生时,去梁家找林徽因补习英文,课后林徽常会留她坐一会儿,她就看到别的教授也经常去梁家聊天,除了金岳霖、陈岱孙两个老单身之外,还有周培源夫妇、张奚若夫妇等。
  
  说到林徽因的客厅,不能不提冰心的一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两位才女之间的这桩公案一直是八卦爱好者热衷的话题。冰心这篇小说对太太客厅的女主人大加讽刺,连带讥诮了那些来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干自以为是却又俗不可耐的人物。小说发表于1933年,正是太太客厅最热闹的时候。冰心与林徽因本来是朋友,又同为留美同学,并且不存在什么争风吃醋的感情纠葛--林徽因嫁了个好老公,人家冰心的家庭生活也很美满。
  
  那么冰心为什么要写小说讽刺自己的朋友?可能是出于女性间的嫉妒。很多人都是这么看的,所以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很流行的尾声,说林徽因读了小说之后,就冰心送去了一坛子山西老陈醋。又有人说,林徽因因为太有男人缘,所以大多数女人都不喜欢她。其实这个说法很可疑,谁也没有做过科学统计,凭啥就说大多数女人不喜欢她?张幼仪不喜欢她有道理,陆小曼不喜欢她有道理,凌叔华后来对她有意见也可以理解。但是别的女人,只要不牵扯到徐志摩,还是有大把做她的朋友或者粉丝的。
  
  还是来说冰心。她写这篇太太客厅,恐怕未必是对林徽因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受到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野心的驱使。韩石山先生指出,冰心在写这篇小说之前,正在试图改变写作风格,不再专注于诗歌散文,而是尝试写小说,探讨新旧交替时期人们的生活。她在此前已经有好几年没写什么正经东西,直到1933年,“一出手就是这样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注释4)
  
  三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主流是沿着五四时期开创的道路前进的。冰心继承了五四以来这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创作无疑也是想达到某种思想高度。她就地取材,自然而然就敷衍出这样一篇小说。如果不考虑人物原型到底是指谁,这是篇相当不错的作品。但林徽因毕竟不是什么的阔太太,冰心后来可能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干脆否认她是在写林徽因。可是她放过林徽因也就算了,却又说自己是在写陆小曼。小曼招她惹她了?
  
  依我看,冰心其实就是狠不下心来拿自己熟悉的人开涮,偶尔露一下风芒就给吓回去了。如果她有张爱玲的那种“浑”劲(爱玲自己说的),其文学成就就不止《繁星》《秋水》《小桔灯》了。这也说明,做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是要准备得罪亲朋好友滴。
  
  《我们太太的客厅》里面提到女主人的家里有个“老姨太”,是相当犀利的一笔。小说里面,女主人在客人面前总是很忌惮提到老姨太,明显是怕让自己跌份儿。真实生活中的林徽因是不是这样,不好说,但她与母亲感情不睦却是真的。林徽因是庶出,其生母何雪媛在家里的地位一直就是“老姨太”。这对母女简直是一对冤家,经常吵架,有时吵得很伤感情,但是她一直供养着母亲。何雪媛比女儿、女婿都要长寿,到最后是梁思成的后妻林洙女士为她送的终。
  
  (注释4)关于冰心这篇小说的分析,参见韩石山先生的长文《碧水蓝天林徽因》。文章可以在他的博客中找到。韩石山本人这件事的评价也很有意思,一方面对冰心不太满意,另一方面也试图替她辩护几句。他在文中说:“不管真相是什么,都要尊敬。只有两个高手过招,才能显出彼此的品质与才情。”这也算是敦厚的评价了。
民国·文人·胡适
胡夫人江冬秀:民国最牛元配
  
  胡适的夫人江冬秀是包办的,是元配,是小脚,是旧式妇女。但是她没有“被离婚”,甚至没有长期分居,自始至终以胡太太的身份行走江湖,这实在罕见,以至于胡适还在世时,他的婚姻就称为人们议论和揶揄的对象。人家都说,胡适是新文化的领头人,却守着一段旧式婚姻。唐德刚打趣说:“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亦随之。” 至于江冬秀,因为长期“霸占”胡适,挨得骂就更多了。她历来被视为悍妇、妒妇、河东狮、母大虫。
  
  可能是骂够了吧,也可能是发掘出来的胡适绯闻越来越丰富,总算填补了大师感情生活的空白,所以后来总算出现一点不同的声音。还是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中说了这么几句话:『在胡适有生之年,国人一提到“胡适小脚太太”,似乎都为胡博士委屈了;但是有几个人能体会到,他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三从四德”德婚姻制度中,最后的一位“福人?』
  
  胡适娶江冬秀算不算享福,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旁观者们还是先看看这俩人到底怎么回事吧。胡适是安徽人,江冬秀是他的同乡,两家还有点亲戚关系。虽然胡适和江冬秀都是家里父亲早亡,但江家的势力比较大,胡家与江家结亲是高攀。因为这个缘故,最初两家议亲时,胡母还有顾虑。不过江家的长辈看中了胡适,一定要把这门亲事做成。胡母又请人看了八字,发现八字相合,所以才同意了。
  
  订亲时胡适14岁,江冬秀15岁。胡适把媳妇订下之后就跑到上海去读书,然后又去美国留学。江冬秀在家里忍受着种种流言蜚语,不知道能不能守到顺利成亲的那一天。她运气不错,13年后胡适留美归来,居然没有毁约,跟她成了亲。胡适的母亲去世,江冬秀为她送了终。胡适是孝子,在这件事上很感激老婆。
  
  江冬秀是属虎的,这个虎没有白属,她的性格果然是泼辣果断。早在胡适留美期间,她就自作主张把缠了一半的小脚给放了。结婚后,江冬秀对自己该尽的责任和该享受的权利都很清楚,而且坚持原则,毫不妥协。比如胡适因为热恋曹佩声,打算离婚,江冬秀就刀出来威胁要杀掉孩子:“我同你生的孩子不要了。” 吓得胡适只好投降。
  
  这次未遂婚变大概给江冬秀也留下了心理阴影。她曾经在胡适的朋友面前大发议论,说胡适这人也不怎样,“一文不值”,又说:“有一天我要把你们这些人的真实面目写出来,你们都是两个面目的人。” 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时,江冬秀也不许胡适去主持婚礼。
  
  还有一个在网上以讹传讹的故事说,梁实秋当年在北京跟元配妻子闹婚变,梁妻跑到胡适家里哭诉,得到了江冬秀的无限同情和大力支持。后来梁实秋被发妻告上法院,江冬秀主动出庭作证,以至于梁大教授输掉了官司。其实,输掉官司的梁教授的确是有那么一位,但不是梁实秋,而是翻译家梁宗岱。人家梁实秋跟发妻程季淑的感情好着呢。话说梁宗岱在广西家乡有发妻何氏,可是后来又与才女沉樱自行结合。他被发妻告上法院,又因为江冬秀的缘故而输掉官司,对胡适也很有意见,愤而辞职离开了北大。后后来,梁宗岱与沉樱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又和一位粤剧女演员同居了。沉樱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他......
  
  还是回头来说胡适和江冬秀。很多文章说江冬秀抓住了胡适的弱点,知道胡适爱面子,所以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这种解释未免太简单。他们的夫妻关系能够维持稳定,说到底还是两人比较般配。江冬秀虽然土气一点,但内心强大,很有主见。49年后胡适一度寓居美国,江冬秀跟着他住在纽约,有一天她一个人在家,却碰到一位不速之客闯进屋子。江冬秀不会英语,只会说几个词。她把公寓的大门打开,对着那个小偷大喝一声:Go!。小偷还真给她吓跑了。
  
  江冬秀能够把一个家管理得妥妥当当,与此同时,也绝不放弃自己应得的享受,该打麻将就打麻将,该看武侠就看武侠。这个旧式女人很懂得维持自我,在这点上比无数受了新式教育的女人要强得多。也正因为这样,她反而得到丈夫的尊重。胡适甚至在做不做官这样的大事上都听从她的意见。抗战期间胡适接受蒋介石政府的委派,去做驻美大使,为了这事他还给江冬秀写信解释,说自己这次做官是迫不得已:『但现在国家到这地步,调兵调到我,拉夫拉到我,我没有法子逃。所以不得不去做一年半年的大使。我声明做到战事完结为止。战事一了,我就仍旧教我的书去。』
  
  胡适做为一个见识过男女爱情的新潮人物,在很年轻时就对家庭关系有一种成熟的见解,知道对于妻子不必要求她面面俱到,尤其是不必要求她教育程度有多么高。他在美国留学时有一则日记说:『若以“智识平等” 为求偶之准则,则吾人终身鳏居无疑矣。实则择妇之道,除智识外,尚有多数问题,如身体之健康,容貌之不陋恶,性行之不乖戾,皆不可不注意,未可独重智识一方面也。智识上之伴侣,不可得之于家庭,犹可得之于友朋。此吾所以不反对吾之婚事也。』在美国时他正与美国女生韦莲司热恋,而那时他就很明白,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胡适与韦莲司交往时,从一开始就挑明了他在中国有未婚妻。
  
  胡适并不讨厌江冬秀,不但不讨厌,恐怕还相当喜欢她。两人虽然不会在文学啊、政治啊这些方面交流,但却充满了俗世的热闹,而这难道不正是夫妻生活的本意?江冬秀文化程度不高,但不是文盲。她提笔能写信,只不过写出来有错别字。有一次胡适在病中接到老婆的家信,看到白字连篇,就写诗纪念:“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胡适又调侃出“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化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胡适后来还被太太带着打麻将。晚年胡适去了台湾,一度和江冬秀两地分居。他给留在纽约的太太写家信说:『连我一桌人,饭后那几位太太要我把身上带的二百元台币拿出来“发饷”,要我打四圈牌。我打了四圈,居然一文不输,也一文不赢。过了一天,小报上登出来,说胡适之打牌,手气好,和了一副“双龙抱珠”。我就不知道什么是“双龙抱珠”,问起来才知道是你们叫做“大七对”!其实那晚上我并没有那么一回事。我先输了,最末一个庄,我连了三个庄,最后我自摸“五门齐”,把输了的钱全收回了。台北地方小,我成了新闻了。』
胡适和曹诚英
  
  以前人家笑话胡适是胆小怕老婆,其实,怕是因为爱,有爱才会怕。主动权始终在他手里。总的来说,胡适虽然有一个教育程度不般配的妻子,但婚外绯闻不多,那是因为他的情感重心并不在男女恋情上。他对自己的家庭大体是满意的,没有搞得象鲁迅或者徐志摩那么痛苦。
  
  但胡适的婚外恋还是有的,而且与曹诚英的热恋搞得他差点离婚。曹诚英(字佩声)是胡适的一个远房转折亲,是胡适的三嫂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她是受过教育的新式女性。盛传她是胡适与江冬秀婚礼上的伴娘,胡适成婚后不久就与江冬秀开始了暧昧。1923年胡适找了机会去杭州,与曹诚英一起渡过了一段神仙眷属的日子。
  
  曹诚英当时已有丈夫胡冠英。那么他们就是有夫之妇跟有妇之夫的一段感情,显然是不符合社会道德。出于种种美好的愿望,后人在8这段恋曲时就给了他们一个特别冠冕堂皇的理由:挑战封建礼教。他们冲破礼教倒没什么,只可惜故事如果要这么讲的话,那么胡适的老婆江冬秀和曹诚英的老公胡冠英就都成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了。据说曹诚英因为一心要念书,不肯早点生孩子,引起了婆婆的严重不满。婆婆做主给胡冠英找了个妾,所以曹诚英就离婚了。不过据江勇振的考证,不但胡适与江冬秀感情尚好(胡适家里那时孩子尚小),曹诚英和胡冠英的关系也没有那么恶劣。
  
  不管怎样,胡适对曹诚英是动了真情。他的婚外恋还得到了徐志摩的大力支持。志摩这个人有股子呆气,不顾一切地追寻人的自我,但是以为朋友们的元配老婆都象张幼仪那么经得起折腾,所以不但撺掇胡适离婚,而且很可能在不经意间把消息透露出去,让江冬秀知道了。胡适也就趁机摊牌。江冬秀坚决不离婚,以死相逼,胡适又打退堂鼓了。他不敢娶曹诚英,只好写几句诗聊表思念:『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剩下曹诚英就很惨了。她一心指望着胡适,所以自己离了婚。而且,她怀孕了。胡适感到万分愧疚,好在那时自己手上有点小钱小权,于是安排曹诚英堕了胎,然后担保她去美国留学了。曹诚英对胡适非常痴情,选择了农学专业,因为这是胡适当年在美国没有完成的学业。曹诚英苦等胡适不果,在三十多岁时又找了对象,已经打算结婚了,结果男方听说了她跟胡适当年的事情,就退婚了。据说调拨离间的正是胡太江冬秀,江冬秀一辈子对曹诚英怀恨在心。
  
  曹诚英后来一辈子未婚。她是现代中国第一位农学女教授。
胡适与韦莲司
  
  韦莲司是胡适的美国女友,两人柏拉图式的情感交流持续了他们的后半生,长达半个世纪。周质平教授写过一本《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对他们的史料发掘得很深入。
  
  韦莲司的洋名是Edith Clifford Williams,是胡适早年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时认识的。这所名校位于纽约州中部的绮色佳市(Ithaca)。这个城市很小,外国留学生到那里可能会感到生活上特别没劲,尤其是胡适这种在上海北京待过的人(这是本人的猜测)
  
  。韦莲司她家比较有钱,她爸是大学教授,她妈是个能干的家庭主妇,而且对外国留学生特别热心。胡适等几个留学生后来差不多把那里当自己家了,经常在周末去蹭饭。韦莲司她妈对胡适的印象很好。
  
  韦莲司本人并没有受过太多正规教育,而且年轻时有点叛逆,特别是对待婚姻问题。韦老太太对此很有意见。胡适支持韦莲司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为此还写了一封信给韦太进行劝说。
  
  胡适和韦莲司的关系一开始就很好,两人经常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还跑到纽约去逛展览馆。但他们俩始终都只是好朋友的关系,并未越界。过去人们总说,那是因为韦太从中作梗,不许女儿和一个中国人谈恋爱。不过深入的考证发现,实情可能并非如此。实际上是胡适从一开始就表明自己在中国已经订婚,让韦小姐趁早死了那个心。韦莲司是极有教养的人,在这方面表现出极为优雅的风度。她不舍得放弃和胡适的交往,但绝不表露出失当的举止让胡适为难。
  
  韦莲司还是很爱胡适的。当她中年时曾遭遇别的男人求婚,那时她犹豫不决,给胡适写信说:『我唯一一个愿嫁的男人(指胡适),我却连想都不能想。』她最终也没有接受那个男人的求婚,因为她感觉那个人不能给她带来激情。胡适对韦莲司到底什么态度呢?显然爱恋的程度没有那么强烈,但又超越普通的友谊。他对韦莲司非常信任,以至于把曹诚英托付给韦莲司去照顾。
  
  等大家都到了老头老太的年纪,韦莲司跟江冬秀还见过面,还赠她礼物。胡适去世后,韦莲司把胡适和她几十年来的通信全部整理好捐给胡适纪念馆。
胡适和陈衡哲
  陈衡哲是民初的大才女,与胡适是年轻时结交的好朋友。他们都是留美学生,不过不在同一个城市念书。胡适通过同学任永叔(任鸿隽)认识了陈衡哲。关于他们的相识有一个盛传的故事,充满浓浓的中国古典浪漫气息。话说任永叔为了追求小陈同学,写了两首旧体诗,陈衡哲和了两首。任永叔把诗拿给胡适看,胡适看到其中几句:“初月曳轻云,笑隐寒林里。不知好容光,已印清溪底”,说那肯定是陈衡哲写的,任永叔和杨杏佛都写不出来。
  
  陈衡哲从此知道有一个胡适与她心灵相通。他俩开始通信,不过信里好似比武拆招,互相要争个高下。胡适那时身边有韦莲司,但她毕竟是美国人,而且比较一本正经。他和陈衡哲通信,心境反而放松。陈衡哲对胡适也不含糊。当时胡适主张白话文运动,身边的留美同学都笑话他,只有陈衡哲遥相呼应,还亲自动手写白话文小说。
  
  两人的通信一直到胡适回国后才中断。几年后小陈学成归国,靠胡适的关系进了北大--不是说她自己没本事,而是说有这样一个关系总是好的。陈衡哲当年是否动心思嫁给胡适,不得而知,很多人是这么推测的,而且把他们不能结合的原因归咎于江冬秀。也有故事说,陈衡哲最初抱定了独身主义,但是任永叔一直追求她,费了很多功夫,终于把她追到手了。胡适真心祝福他们(两人都是他的朋友),还给自己的女儿起名“素菲”(Sophia是陈衡哲的英文名)。两家人此后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
  
  陈衡哲后来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照顾孩子,她辞去教授职务。在照顾孩子兼颠沛流离躲避战乱的日子里,她写成了《西洋史》一书。胡适说,这本书是中国人写西方历史的开山之作。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