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原创] 食之罪

我平日不看电视,电影院也少光顾,看电影多半是越洋飞行,旅途漫漫,长夜无聊之时。在飞机上看电影,深刻晦涩的悲剧固然让人气闷,太无厘头的喜剧也聒噪烦人,所以我宁愿看儿童电影。象这次飞到加州十几个小时的旅途中,除了经典的美国卡通片《马达加斯加》、《勇敢》(Brave)等,我还看了1971年的经典音乐电影《威利旺卡和巧克力工厂》(Willy Wanka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这部电影改编自威尔士作家卢阿达尔(Roald Dahl) 1964年发表的小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据说灵感来自于他童年时代就熟悉的英国巧克力制造商吉百利(Cadbury)和竞争对手互相刺探工业机密的行为。电影说的是巧克力工厂主威利旺卡将五张金奖券藏在出厂巧克力的包装纸中,宣布谁找到了可以获得终身的免费巧克力供应。消息一出,世界震动,不少富家子弟雇人买旺卡巧克力、拆包装纸。最后有五位儿童获此殊荣:贪吃痴肥的男孩、骄纵跋扈的工厂主女儿、不停咀嚼口香糖和同伴争风的小姑娘、废寝忘食看电视的男孩,以及本片主角、家世贫寒的小男孩查理。他每天上学之余,还要卖报补贴家用,帮助洗衣妇母亲供养四位卧床不起的长辈。

电影的教化意图十分明显。五个儿童参观巧克力工厂时,其中四人因为性格缺陷遭到恶整,只有孝顺勤劳的查理最后被任命为巧克力工厂的下任厂主。这部电影拍摄时胶片还是黑白的,后来上色修饰后放映,画面效果差强人意。不过,如今它在美国却拥有自己的忠实粉丝团。但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它折射出西方人对吃食的纠结态度。

一方面,贪吃、刁蛮、自私、放纵的不良儿童一一受到惩罚。他们摔进巧克力河流中、跌入“坏蛋”排放管、变成一个大蓝莓或被太妃糖机器拉长,最后失去竞争资格,灰溜溜地离开。每次状况发生时,在工厂工作的小黑人还要从旁载歌载舞,提出节制胃口、体贴他人、专心用餐等美德。另一方面,电影彰显的正是西方人对美食特别是甜点的痴迷。巧克力工厂里万物都可食用:长满了糖苹果的树木,会自动喷射奶油的蘑菇,缀满棒棒糖的灌木,充满糖块的南瓜,更有那条日夜流淌着巧克力浆的小河。

该片对美食的执着,和欧洲中世纪人民对乐土“可卡因国”(Cockaigne)的幻想异曲同工。那时农业生产水平有限,社会分配不公,大多数人常年忍饥挨饿,斋戒固然出于宗教信仰,但也有物质匮乏的根源。于是,人们想象中的乌托邦就是食品大量丰富的所在:美酒奔流成河,烧鹅会背插刀叉、自动跳下盘子供人食用等。不过,基督教义又将“饕餮”(gluttony)列为七宗大罪之一,与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和色欲相提并论。

这种态度和中国人大相径庭。国人当然也提倡勤俭节约、朴实寡欲的美德,但前有商周把饕餮列为龙九子之一,铸于青铜大鼎享受美食,后有历代文人对口腹之欲津津乐道,不以兼职“美食家”为耻。可见在中国,讲究饮食能创造文化资本,让个中“专家”赢得荣耀和地位,而不是被视为洪水猛兽而遭到摒弃。

美国人对当代的“肥胖传染病”(obesity epidemic)忧心忡忡,简直将“大腹便便”视为道德缺陷。如果懂得“过犹不及”,避免暴食和禁食两个极端,也许世事犹有可为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