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大概是抱怨作者写的刘秀和阴丽华太美好,郭圣通太不堪的读者太多了,作者本来一一回复辩驳的,后来又单独写了个帖子:

  
  写文的时候,因以后妃为主,偏向感情色彩是实。
  
  但考察史料,郭皇后与刘疆之先后被废,并不仅仅是出于夫妻父子感情问题。刘秀只以夫妻感情破裂,郭氏脾气不好为废后理由,其实于郭后是委屈,于其家族却是留有情面。也正因此,他始终对郭圣通“怜之”。MM一心追究大小老婆谁欺负了谁,其实意义不大。
  
  刘秀自称帝之初,就致力于控制后妃外戚的权力欲望。
  《东观记》云:“光武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之半耳。”
  郭氏家族在郭圣通初封后时,和阴丽华家族一样,都深知光武帝的心思,“深自降挹”。
  大家多数都认为郭圣通比阴丽华更有资格做首任皇后,因为她舅舅刘扬带了十几万兵。但那毕竟是刘扬,与郭家两姓,何况刘扬谋反事发被诛。
  当然,郭氏家族也是立有战功的,如其堂兄弟等。
  但相比之下,阴丽华家族战功更显。
  阴丽华之兄阴识,早年与刘秀相识,刘秀初起兵时,他正在长安,闻讯便立即返乡,并在新野家乡“率子弟、亲族、宾客千余人往诣伯升”,那时刘秀还未迎娶阴丽华,阴识及其背后的阴氏家族,于刘秀而言,那是如假包换的惺惺相惜,首义功臣。其余还有阴兴、阴就等。
  
  王夫之虽抨击刘秀易后易储是因为意所偏私,但这话说得并不公平。
  
  建武中期以后,郭氏家族渐渐气盛,以至犯了刘秀之忌,那也是不可免的。所谓人在江湖嘛,郭家也难免。
  刘秀废郭圣通之后,大司徒称疾不朝,连小吏都要求善待郭后,写出来虽是美谈,却也足以显示郭氏家族及太子刘疆在朝中势力扩大的情况,已有些危及皇权之虞。刘秀节俭,而郭后兄郭况家却被称“金穴”,郭后被废,刘秀阴后对郭家屡加善待,固然可说是刘秀脾气好,从另一个角度,是不是也可算郭家势力已不容小觑的证明?
  
  刘疆之所以在郭后被废两年后固辞太子位,固与母亲失宠有关,但也可以看成是两年间郭氏家族及旁附大臣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两年的斗争终于分出了高下……
  
  当然,阴丽华立后之后,阴氏家族的权力和劣迹也渐渐多了起来,但这个发展却与郭氏势力过大有关系。
  刘秀面对郭氏家族,“不能以自信,周旋东海而优郭氏,皆曲意以求安,非果有 鸠之仁也。”“日虑明帝之不固,而倚阴氏以为之援……”
  
  阴氏家族在光武帝后期权力膨胀,可算是刘秀为了抗御郭氏家族而出的一个典型“茅招”……当然,有西汉外戚与郭氏之鉴,刘秀后来对阴氏家族也留了一手,他临终的时候,特意安排了反对阴氏家族的张佚为太子太傅,遗诏辅政大臣也是太尉赵熹和女婿梁松,没阴氏家族的事儿……
  
    欢迎大家继续批判揭发刘秀阴丽华,招福能陪着开国帝后挨批,也还面上有光。
  
  当然,诸位也莫太浪费时间,更不要劳气免伤身体。有理说理,玩人参公鸡俺就木兴趣了。还有事,干活去了。就酱紫……
  汉显宗孝明帝皇后马明德
  
  汉明帝刘庄只有过一位皇后,就是马明德。但是很遗憾,“明德”并不是她的闺名,而是她的谥号,她的闺名失传了。
  马明德之所以能够进入皇宫,并成为皇后,与她儿时的家庭悲剧:父亲伏波将军马援之死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父亲的死,直接促成了她后来的整个人生经历。
  
  伏波将军马援,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兒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这些壮烈的言辞,都出自他的口中。
  
  马援的战功赫赫,那是不用说的。作为东汉开国名将,他虽然因为女儿的原因避嫌,而未能入选“云台二十八将”,但是他的战绩,却是有目共睹,二十八将中不如他的大有人在。
  当然,作为未来皇后的父亲,他的仪表也非常英俊,史载他“明须发,眉目如画”,而且能言善道,“闲于进对”。说起国家大事、民间逸趣,能让听者乐而忘疲,即使是诸王皇帝也甘愿闭上嘴当听众。
  马援还很聪明,常有过人的远见,虽然他从小就读不进书,自愿退学,但是他并非是一味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武人。
  
  年轻的时候,马援曾经因为私放囚犯而远走边境放牧为生,很快就有数百人来投奔他,甘心听从他的指挥。于是他便带着这些人,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俨然部落首领。由于经营得法,很快他就拥有几千头牲畜和数万斛谷物。慢说在那个年头,就是在如今,那也是富豪级的人物了。
  然而,此君似乎是个把“努力的过程比最终的享受看得更重要”的人物,面对这巨大的财富,马援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叹道:“难道我就此沦为守财奴吗?”于是他把财产全部分给兄弟和族人,又过起了无牵无挂的简单生活。
  在证明了自己的经济才干之后,马援订下了更大的目标。
  
  乱世,对于百姓来说,是痛苦和不幸,对于英雄人物来说,则是趁时而起、名留千古的大好机会。
  这样的好机会,很快就来到了马援的面前。
  
  不久,王莽乱汉,各地群雄割据,烽烟四起。
  马援在这个出英雄的时代,到处寻找合适自己的位置。他做过王莽新朝的官员,后来又投奔隗嚣,最后成为光武帝刘秀的部将,并且反过来把隗嚣给灭了。
  马援善于治理地方,而且算得上是个开明的管理者,不但关心百姓生计,还能够与部属同甘共苦,名声很好,很受军民拥戴。
  
  马援有识人之明,而且,怎么说呢,……他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因此,他往往在事物还刚萌芽时,便预知结果。
  这两条特质,既成就了没有背景、没有帮派的马援能白手起家、成为侯爵,也在最后酿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以及他死后的家庭惨遇。
  
  因为……他虽然聪明盖世,武功过人,却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更离谱的,是常常把感觉到的别人弱点,毫不克制地直捅出来。
  再加上他一向不拉帮结派,于是,他得罪的人实在多到极。
  
  在官场中,没有背景和帮派,虽然理论上可以为自己免去一些牵连拖累,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困境:假如你站了队的话,好歹还有一队人帮着你,即使站错了,那也不过是愿赌服输;可是你假如不站队,那么,两队人都会把你视为异类——挨起收拾来,可就是双倍的了。
  
  马援得罪的人里头,就有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窦固。
  
  
  话说某一次,马援生了一场小病。
  此时的马援,正是为国立下大功,封为新息侯,且能与九卿共立的辰光。自然,他这么一病,很多的人都前来看望。
  来看望的人里面,有一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梁松。虽然年轻,他的身份却很高贵,比马援尚有过之——他是皇帝的女婿、舞阳长公主刘义王的丈夫,同时他也是新晋的侯爵陵乡侯。
  就算是白痴都知道,梁松与马援同为列侯,完全平起平坐,更何况他还是皇帝的女婿,更是高人一等。所以,就算是公侯九卿,看见梁松行礼,都忙不迭地连称“不敢当”,而且还要多还些礼仪给他才能安心。
  
  可是到了马援这里,却不成了。
  梁松为了表示尊敬,一直走到马援的床头,向他问候行礼。
  可是,马援只是“嗯”了一声,也不打招呼也不示意,还礼那更是没门。
  马家儿女家眷们在旁边看得真着急,可是谁也不敢提醒老头儿。
  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们问马援:“梁松身份高贵,满朝公卿无不恭敬,为什么这么多人来看望,您老人家个个都回礼,偏偏到了他这儿就不肯客气一点呢?”
  马援高傲地回答:“我可是跟梁松他爸爸平辈论交的,他虽然身份比我高贵,我怎么能不讲究长幼辈份!”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儿子们一个个都面面相觑,虽然心里暗暗叫苦,但是也不敢多说了。
  
  果然,梁松当众丢了这个大脸,简直恨透了这个倚老卖老的老头儿。你想啊,除了老梁头,世上只有当朝皇帝刘秀一人,敢这样把梁松当“无知小儿辈”来看待。如今你马援竟然也自居起我的长辈来了?居也就罢了,这么多公卿大臣都在场,你马府的儿孙婢仆也都看着,什么意思?借着踩我梁松来给你扬名立万吗?!
  
  后来,马援又写信教训侄儿,在信中,他把朝中的大臣评论了一番。
  谁知,这封信竟落入了别人手里,并被人当成依据,控告马援在信中负面评价了的越骑司马杜季良,并且提到驸马梁松窦固与之有来往。
  
  刘秀一看,勃然大怒,立即把倒霉的杜季良罢官,把两个女婿召来痛骂了一顿。吓得梁松窦固连连磕头,直磕得鲜血直流,这才被管教心切的老丈人放过。
  
  说起来好笑,马援写这封训侄信,为的是告诫他们不能议人长短,凡事入于耳而止于口,否则必须要惹大麻烦。
  可惜,他自己却先犯了此大戒,非但耳口相传,甚至还白纸黑字地授人以柄了。
  
  不用说,梁松窦固、以及被罢官的人,恨马援到了什么程度。
  
  马援倒也确实是个清正之人,南征交趾,他只是带回了一车薏苡种子而已。
  但是,北方人没见过那么大的薏苡种子,远远地看见,还以为是什么珍稀之物,权贵们都很是羡慕,以为马援会送些给自己。
  没想到,马援一如既往地不拉帮结派,当然更不会去送礼。他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朋友,带回的究竟是些什么,也就没有人知道。
  于是满朝文武,都气得够呛,每个人都想:这个姓马的老儿,弄了一大车珍宝都据为己有,我们连看都看不着!
  
  同样,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最后一次出征的时候,马援终于把身边所有的权贵子弟都开罪了。当战事出现不利局面、马援自己也患上重病的时候,他们趁机上书,控告马援。
  
  马援病死之后,所有他生前得罪的人都应时而起,纷纷向皇帝告状。其中就有不少人提起马援趁战乱掳掠民间“珍宝一车”的事情。
  趁着打仗抢掠百姓,这可是刘秀的大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十分信任的将军竟背着自己干这种事。三人成虎,光武帝于是勃然大怒,立即追缴马援的新息侯印绶。更不许将他葬入从前的高档墓地。
  
  没有了侯封,马家孤立无援。为了保全家族性命,马援和其侄马严的妻儿们将自己用草绳捆成一串,到宫里去向光武帝请罪。
  
  为了讲清处罚马援的原因,光武帝把控诉的奏给他们看。
  一看之下,马援夫人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
  从宫中返回之后,马夫人一连向皇帝六次上书,为亡夫申辩。
  
  想到马援从前的功绩,刘秀终于改变主意,同意将他葬回祖坟地里。
  
  但是,马援生前惹下的人太多,告他的状的权贵也太多。虽然他生前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一个统筹全局的皇帝,光武帝不可能为了一个死去的马援,而处罚满朝文武以及自己的女婿。
  
  于是,马援虽然得以入土为安,但是家族的地位,却怎么也不可能恢复到从前那样的程度了。更因为他得罪过太多的人,现在他死了,在他生前不敢吱声的权贵们,就纷纷跳出来报当年的仇,欺负孤儿寡妇了。
  就连原本与马援的女儿订有婚约的人家,都不例外。
  
  嗳,伏波将军一生自认为有识人之明,搞了半天,还是认错了人啊。
  
  这个趁机跳出来说三道四、想要讨好权贵的亲家——所订下的马家女儿,就是未来的马明德皇后了。
  
  
  据说,马明德小的时候,曾经患过一场重病,疾病缠绵很久也不得痊愈。蔺夫人非常担忧,便请筮者来占卜。筮者答复说:“这个女孩子,虽然满面病容,但是仍然掩不住贵重之气,她未来的大富贵,是不能言传的。”
  听了这话,蔺夫人半信半疑,又召来相士给所有的女儿们看相。几位马小姐都看过之后,相士一言不发,最后看到了马明德,相士大惊失色,说:“我日后定要向这个小姑娘俯首称臣。但是她虽然极贵却难于生育,不过这也不成问题,她能收养别人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比亲生的还要贴心。”
  
  可是,还没等到马明德“大贵”的那一天来到,新息侯府却遭到了如此泼天大祸。
  
  父亲去世的时候,马明德只有十岁。
  祸不单行,就在父亲去世不久,马家的两个儿子马客卿马惠敏也先后早夭。迭遭打击的蔺夫人受不了,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状况时好时坏,根本处理不了家里的事情。
  
  为了给母亲分忧解难,十岁的马明德开始主持整个偌大侯府的事务,操持家务、指挥婢仆、接人待物,把一切都处理得有条不紊。听说此事的人,都惊异无比,赞叹她的才干。
  
  马家衰败了,一时间,似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来欺负欺负马氏族人。马援从前的一些“朋友”、“至亲”,也撕下面皮说三道四起来。
  这种情形持续了数年之久,眼看马明德姐妹渐渐长大,完婚的日子渐渐临近。
  难道,真要把自己的妹妹们嫁给那些无情无义的寡薄小人吗?
  难堪又气愤的堂兄马严终于按捺不住性子,劝蔺夫人不要履行婚约。蔺夫人同意了马严的建议,取消了马明德与未婚夫之间的婚约。
  
  马家失势,想来如此断绝婚约,对方家里还正求之不得哩,既扔掉了姓马的这块烫手山芋,又没落下趋炎附势的坏名声。真是祖宗积德呀!没准一家人都要给堂上列祖列宗多烧几柱高香。
  
  婚约取消了,马明德能嫁给谁呢?
  马严早有主意。
  他向光武帝上书,表示希望把自己家的女孩们送进皇宫去。
  
  上书曰::“臣叔父援孤恩不报,而妻子特获恩全,戴仰陛下,为天为父。人情既得不死,便欲求福。窃闻太子、诸王妃匹未备,援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发肤,上中以上。皆孝顺小心,婉静有礼。愿下相工,简其可否。如有万一,援不朽于黄泉矣。又援姑姊妹并为成帝婕妤,葬于延陵。臣严幸得蒙恩更生,冀因缘先姑,当充后宫。”
  
  原来,马援未出嫁的女儿还有三个,分别是十五岁、十四岁和十三岁的马明德。她们的年纪,都在“十三以上、二十以下”的选妃标准里。
  此时的东汉皇族,上至太子刘庄、下至皇子诸王,都还没有正式册立太子妃、王妃,按制度要配齐的姬妾更没有满额。因此,马严希望能让才貌上上的妹妹们成为太子或诸王的姬妾。既能光耀门庭,又能为她们找个好出路——再怎么说,也比嫁给那些明知薄情无义的臭小子们要好。
  
  光武帝刘秀很明白马严的心思,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按照宫廷制度,召来相士为几位马氏小姐看相。
  马明德相貌端庄秀丽,长发乌黑发亮,不施脂粉,只是左眉角缺了一点,薄薄地描了一点青黛补上。
  虽然马明德的相貌有这样一点小瑕疵,但是相士看过之后,仍然被她不凡的气度折服,表示她完全够格成为皇室的成员。
  
  那么,让马明德嫁给哪一位皇儿呢?
  在任何人想来,马援已是人死灯灭兼失宠,皇帝还能给他的女儿什么好脸色看?了不起就是把她打发给一个闲散皇子做姬妾;甚至再不客气一点,皇帝自己要了,让她老夫少妻,然后守一辈子活寡。叫老马家永无翻身之日。
  
  然而,刘秀做出的决定却出乎很多权贵的意料,对于马严却是个天大的意外惊喜好消息——马明德入太子宫。
  
  天威难测,谁知道表面上对马援已经恩断义绝的光武帝刘秀,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更出人意料的是,马明德一入太子宫,便得到了阴丽华皇后的格外照顾。阴皇后对马明德的斯文有礼孝顺温和非常欣赏,经常赞不绝口。
  而马明德的品行,也得到了未来皇帝刘庄的喜爱。他对马小姐的宠爱超过了其它的嫔妃,甚至经常让她住在自己的寝宫后室,以便可以时常亲近。
  
  这正应了一句话,因祸得福。
  谁能想到,被未婚夫家族说三道四的马家姑娘,竟然能成为皇后眼中的好媳妇、太子眼中的贤内助呢!
  
 
  
  汉家皇室,似乎有热爱妻子长发的遗传。想当年卫子夫得到刘彻的专宠,就是因为她那一头乌亮的长发。
  而马明德也不例外。她的长发不但乌黑光亮,而且发量也非常丰厚。当时的女子都要盘发髻,寻常女子的头发,盘一两个髻子就已经往往要加入假发,而马明德却能够以自己天然的黑发盘出四个大髻。而且四髻盘完,头上已经没有了空余的位置,她的头发却还大大有余,足够围着这四只发髻再绕上三圈。
  发主肾气,头发好,马明德的先天条件自然也就好,精力容光都令人眼前生辉。
  
  然而意外的是,虽然刘庄对马明德几近专宠,可是多年夫妻,马明德始终没有生育一男半女。这不但令刘庄着急,更令马明德感到担忧。虽然女子出于情爱,都不愿别人分享丈夫,但是刘庄是皇帝,如果皇帝没有子嗣,就会影响到宗庙传承,甚至会引发宗室之争,后果可就非常严重了,那是要祸国殃民的。
  在这种情形下,身边的人便经常看见马明德忧虑的模样。她想到了少年时相士对自己“难以生育”的预言,于是便经常在太子宫的侍女中寻找合适的女子,让她们去侍寝,以求能让刘庄多得一些儿女。
  
  (汗,只有中国的王朝,才有这种说道,欧洲王室没有男性继承人,女儿也行,如果没有女儿,就到亲戚家找一个完事,省多少心省多少麻烦。偏偏中国要讲究多子多福,非儿子不可,于是中国女人便不得不表演贤惠的节目,而中国的男人、尤其是帝王,便不幸成了播种机,虽然左拥右抱,却往往因此劳累过度,早死早超生。)
  
  
  公元57年二月,光武帝刘秀去世,刘庄于该月戊戌日即位为帝,时年三十。
  这时的马明德,已经入宫至少六年了。(公元48年马援去世时,马明德只有十岁,三年孝满后十三岁入宫),算起来,到刘庄即位时,马明德也不过就是二十岁,比她的丈夫小十岁。
  刘庄成为皇帝,马明德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级别的“贵人”。
  新皇即位,各公卿大臣都上赶着把自己家的女孩子塞进宫来,巴望着能够借此成为皇亲国戚、未来小皇帝小亲王的姥爷。
  在这些新入宫的女子中,有一位贾氏,算起来,她的母亲是马援元配妻子所生的长女,她还是马明德的外甥女。
  
  在获得丈夫的爱情方面,贾氏是远远不及小姨妈马明德的,但是讲到生育能力,她却要强得多。贾氏入宫不久,便为刘庄生下了儿子刘炟。
  虽然生下了儿子,刘庄对贾氏仍然没有太大的感觉,他始终偏爱的还是未能为自己生下孩子的马明德。而且他觉得年轻任性只知争风吃醋的贾氏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母亲人选,一方面他也非常了解马明德的盼子心切。
  于是,刘庄在依例将生育了皇子的贾氏晋封为贵人之后,把贾氏所生的儿子刘炟交给了马明德为养子。(从父系,这个婴儿是马明德的儿子,而母系,他却还身兼她的外甥孙儿。)
  在把小婴儿送进妻子怀里的时候,刘庄说了一句话安慰马明德。而这句话,也成为天下为人父母者的共鉴:“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生育孩子的,也不是必须要亲生的孩子才是自己的孩子。只要有慈爱之心去养育,别人的孩子一样会成为孝顺你的好孩子。
  
  马明德感谢丈夫对自己不育的体谅,悉心抚养这个孩子,对他的关怀无微不至,虽然她的宫中婢仆成群,她仍然事事亲力亲为,以至于劳累憔悴。她在这个孩子身上所付出的母爱,甚至远远超过宫中其它妃嫔养育亲生孩子的付出。
  有付出,就有收获。
  刘炟从小亲近自己的养母,从她的身上,他不但得到了最无私的母爱,也深深地仰慕她的慈祥宽容。他对马明德,有着最至情至性的稚子之情,虽然名为养母养子,实际上却比许多亲生的母子还要亲近,彼此间毫无芥蒂。生娘不及养娘亲,在男欢女爱之后生个孩子很容易,可是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这个孩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得到的。刘炟因此对马明德充满感恩之情,他认为养母马明德,比生母贾贵人,更值得自己爱戴回报。
  
  马明德对丈夫的情爱、对后宫姬妾的宽容,以及她对非己所生的刘炟的母爱,都看在刘庄的眼里。他希望能让马明德成为自己的皇后。但是马明德毕竟没有亲生儿女,贸然立为皇后容易引起其它育有亲生儿子的妃嫔家族的非议反对。
  于是,在继位为帝三年的时间里,东汉王朝都没有册立正式的皇后。
  
  永平三年的春天,新帝刘庄为父守制的时间也满了,再不立皇后可说不过去了。这不仅仅是皇帝的私事,也是国家的大事。于是有关部门的人员便上奏明帝,要求册立皇后,入主皇后所居的“长秋宫”。
  这时的明帝后宫,生育了皇子的嫔妃至少有三人,除了贾贵人,还有两位嫔妃生育了千乘哀王刘建和陈敬王刘羡。
  除此之外,宫中还有一位阴贵人。虽然她此时尚未生育皇子,但是不用说,她是皇太后阴丽华家族的女孩儿,与刘庄是表兄妹之亲。
  
  刘庄想立马贵人,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所以他虽然接到了奏章,却一直没有颁下立后的诏书。
  知子莫若母,更何况马明德的才学品行,皇太后阴丽华也都看在眼里。于是她开口了:“马贵人德冠后宫,宜立为后。”
  皇太后开了口,阴氏家族、贾氏家族、另两位嫔妃家族以至于满朝公卿大臣,就都没有话可说了。
  
  明帝三年二月甲子日,马明德成为刘庄的皇后,她的养子刘炟同时被册立为皇太子。
  
  
  
  据说,在皇太后做出立皇后决定之前数日,马明德做了一个梦,梦里有无数的小飞虫从四面八方飞到她的身上,依附她生长壮大后又飞向各处。这看来令人感觉厌恶的梦境,按照古人的说法,却是一个梦死得生类的大吉之梦。这样的梦,代表着四海苍生仰靠一人而生活,而做这个梦的人,必然将要成为世人之主。类似马明德这样的梦,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而且创意也推陈出新。比如唐高祖李渊,在决定起兵的前夕,梦见自己倒在卧室的地上,成为千万蛆虫的食物。此梦虽然解释都是人主之征,可是恶心的程度,却更是登峰造极。
  
  马明德既成了皇后,已是东汉王朝第一贵妇。然而这个年轻的女人并没有象她这个年纪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患上得意忘形的毛病。她不但从婆婆阴丽华的身上学会了处理复杂宫闱事务的耐心,更汲取了父亲孤傲而遭人排挤打击的惨重教训。因此,虽然身为后宫之主、一国之后,马明德仍然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朴素平和,对别人的是非长短,更是从不加以评论。
  
  马明德身材修长,达七尺二寸(一米七左右),容貌端丽举止庄重。照说天生丽质又有经济条件,再怎么打扮得珠光宝气,也是她的权力。然而马明德深知骄奢之风不可轻起,为了给皇族公卿做好表率,她虽然贵为皇后,日常也不过就是穿着粗布衣裙,除了国家大典场合,从不穿贵重的丝绸织绣之衣。
  宫规,初一十五诸妃嫔必须朝见皇后请安。有一次朝见之时,妃嫔远远看见皇后衣裙舒展,还以为她穿的是织锦丝绢,走近才发现不过是厚帛缯料。众人互相对视,都为自己的误解发笑。马皇后并不介意,向她们解释说:“这样的衣料容易染色,日常就这样很好。”后宫莫不叹息,竞相以皇后为榜样效行节俭,为国家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宫廷开支。
  马明德喜欢读书,而且能够深刻领会书中的微言要意。她的涉猎范围很广,《周易》能够完整背诵,常读《春秋》、《楚辞》,《周礼》《春秋敏露》更是为她所偏爱。书以明智,虽然她不喜欢随便发表意见,但是言必有中,理事明晰果断,明帝刘庄对妻子的才智也非常佩服。
   
  明帝的嫔妃先后为他生育了九个儿子,除了过继马明德的刘炟为太子,还有八位亲王,分别是刘建、刘羡、刘恭、刘党、刘衍、刘畅、刘昞、刘长。
  汉明帝登基十五年后,决定分封诸子就国。在给儿子们划定封国的时候,刘庄全部按制度减半给予。虽然诸子并非自己亲生,但是做为他们名义上的母亲,马明德虽然节俭,也不禁对丈夫的决定提出疑问:“儿子们的封地都裁减了许多,会不会太过于少了?够不够用呢?”明帝解释道:“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他们的叔父们相提并论?有二千万的岁赋收入就足够了。”
  大家庭的主妇不好当,而皇家,则是世间最大最复杂的家庭。作为这个家庭的主妇,马明德必须要做到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时时处处都为他们考虑周全,尽可能地不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嫡母忽略。这也是她自己一向节俭,却要向丈夫为诸子待遇提出看法的另一个原因。
  
  
  就在明帝分封诸子的前后,一场牵连甚广、辗转数年的大狱也正在进行。
  这场大狱的主角,就是光武帝刘秀唯一出自姬妾的儿子楚王刘英。
  刘英的生母,就是刘秀的姬妾许美人。由于许美人不受宠,刘英的降生纯属凑巧。母固然以子贵,子更因母而贵。由于母亲的原因,刘英虽然被父亲封为亲王,最初所得的封国却是诸兄弟中最贫瘠的地方。后来由于嫡母阴丽华的建议,在就国两年之后,刘英又得到了父亲另加的两县封地,才算是在收入上与两位皇后所生的兄弟们平起平坐了。
  刘英从小就跟刘庄非常亲近,当时还身为太子的刘庄也对这位兄弟特别关照,情谊非比寻常。——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也很有可能是阴丽华觉得这位庶子受到了冷淡,特别关照教导刘庄的结果。
  在丈夫去世后,阴丽华按国家制度,将许美人送到了楚国,并封她为楚国太后,与儿子一起生活。自此后,皇宫专赐楚王的财物便常出不穷。除了钱财,刘英还得到了特别的恩遇:他的大舅子毫无功劳,便被加封为龙舒侯。这实在是给相对弱势的庶出皇子刘英增加身份的特殊举措。
  然而刘英却辜负了嫡母和兄长的厚意。他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广交朋友,到后来更与方士厮混在一起,制造一些所谓的祥符瑞兆和预言,还册封自己的手下做诸侯王公将军,一心想要图谋造反,夺取皇位。此事于明帝十三年时被一个名叫燕广的人举发,有司调查属实,要求首从一律定罪当斩。
  对于跟从造反的刘英亲信,刘庄倒没什么下不去手的。可是面对主谋刘英,他却犯了愁。毕竟是自己的弟弟,他最后终于网开一面,只是免去了他的王爵,把他从封国迁到丹阳泾县,给他五百户属民,一切享受和仪仗都照旧。他的妻儿不受影响,许美人也不受儿子的牵连,仍然享有楚国太后的封号,并仍旧留住条件优越的楚国王宫。
  虽然是法外开恩,刘英仍然在抵达丹阳的第二年便了无生趣地自杀了。刘庄下令将他以诸侯的身份礼节就地葬于泾县。
  刘英倒是一死了之,但是追究是谁鼓动他谋反的大狱却停不了。从楚国部属到京师亲友,从刘英交结的各地豪杰到普通士民小吏,互相牵连拉扯,经年累月,数以千计的人都被关进了大狱里。
  这时皇太后阴丽华已经去世了,皇宫里能够影响明帝刘庄的,只有皇后马明德了。虽然马明德一向少言,但在这样一件关系数千人生死的大案面前,她并没有因为害怕触怒丈夫而噤声,而是明确地劝说皇帝,既然为首的楚王刘英已死,就不要再过于株连,她言辞恳切,以至恻然下泪。
  明帝被妻子的哀切打动,以至夜不能寐,在月下徘徊思量之后,终于感悟了马明德入情入理的分析言辞。
  明帝十五年二月乙巳,刘庄颁令大赦天下,将从前不算在大赦范围内的谋反之罪也算在宽大处理之列。这场可能会酿成无数人死于非命的案子,就此很快了结了。——刘庄理政之风与乃父不同,相比之下要严格得多,此案能够从宽而不至于多伤人命,马明德皇后实在居功甚伟。
  案件了结之后,刘庄特地来到彭城,接见了楚王刘英的母亲许太后以及刘英的妻儿。一家人在这样的情形下相见,都是涕泣不已,连左右侍从都被这情景所打动。
  明帝刘庄去世后,马明德的养子章帝继位。他特别加封叔父刘英的长子刘种为楚侯,五个弟弟也分封为侯。几年后刘英的生母许太后去世,章帝派专人为她隆重发丧,并追谥叔父为楚厉侯,以亲王礼迁葬至许太后墓附近。
  
    自楚王之狱后,明帝刘庄对妻子刮目相看。经过数次询问尝试,他发觉皇后对政事有独到的见解,分析全面,考虑周到。从此他对马明德深藏不露的理政能力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以后,刘庄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往往不会忘了征询妻子的意见,并且都会郑重看待,并加以采纳。
  虽然参与决策国家大事,马明德仍然没有自得的表现,凡事都出于公心,从不会趁机给自己的家人谋求利益。由此,明帝更对她在十分爱慕外再加十分敬重,夫妻情谊日久弥坚。
  
  马明德性情比较内向,不喜欢游乐交际。在这方面,刘庄非常了解,也很体谅,一般都不会勉强她。虽然说这是他们夫妻间早已达成默契的事情,但是往往看在别人的眼里,却是另有想头。甚至认为是皇后失宠,帝后不和,要搞点名堂。
  有一次,明帝带着内外诸王公卿命妇,一起出外游苑,众人看见皇后不在场,不禁胡思乱想,于是便有人试探性地向皇帝提议,要请皇后一起游玩。明帝看见众人的神情,不禁失笑,解释说:“皇后生性不喜欢凑热闹,真要让她来了,她反而要不高兴的。”
  
  从此后,马明德仍然很少参与这种热闹场合,但是,再没有人为此类事情妄加猜测了。
  
  
  
   马明德在刘庄心目中的地位,毫无疑问是非常稳固而超乎寻常的。在她成为皇后不久,阴贵人便生下了儿子刘畅。刘畅很得父亲的喜爱,更由于他的生母乃是阴丽华太后家族的女儿,刘畅的身份更是与众不同。明帝给予刘畅的封地和赏赐,远远胜过其它的亲王皇子。然而阴贵人及不上马明德,刘畅就更是不可能动摇得了刘炟的太子地位。明帝只是宠爱刘畅,从来也没有想过要让他继承自己的皇位。因为阴贵人实在不如马明德远矣。
  公元75年,48岁的汉明帝刘庄去世了。38岁的马明德成为皇太后,养子刘炟即位为东汉第三任皇帝。
  按照国家规定,皇帝去世后,他生前的嫔妃除了随儿子一起生活的封国太后之外,其它无子女的都要一律迁居南宫守寡。为了表示对共同生活了多年的姐妹们惜别之情,马明德下令,赐诸贵人每人佩王赤绶、使用安车驷马、白越布三千端、各色帛二千匹及黄金十斤。
  送走诸贵人之后,马明德亲自为丈夫撰写起居注。在撰写的过程中,她特地删去了自己兄长马防侍帝疾的内容。
  刘炟对母亲的决定不解,甚为舅父抱屈,辩解道:“舅舅不分白天黑夜地服侍先帝近一年,如今未受嘉奖,反倒连辛苦之劳都要被抹去,母亲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马明德解释道:“我不希望让后世的人知道先帝对外戚如此亲近,以至效仿,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刘炟对于自己的养子身份,其实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更清楚的是马太后对自己多年的养育,他打心里觉得自己的母亲就是马明德。因此,虽然他登基为帝,贾贵人仍然仅仅是以先帝嫔御的普通身份在南宫生活而已,贾氏族人也没有谁享受尊荣富贵。
   为了表达对养母的感恩之情,章帝一即位,便想要为马家的三位舅父晋位侯爵。马明德婉言谢绝了儿子的好意。
  太后拒绝晋封家族,在很多人眼里看来,不过是官样文章。因此,“揣摩上意”的官员们,仍然不断地向章帝上书,请求加封太后家族。
  就在马明德第一次谢绝晋封的第二年夏天,东汉王朝发生了大旱灾。正愁找不到拍马屁之路的大臣们,立即上奏章帝,说什么大旱乃是因为马家未能得到升封,上天不满所致。要想解决大旱,一定要加封马太后家族才行。章帝虽然心知是胡说八道,但是晋封舅父也正中他的下怀,便打算将错就错。
  然而马明德却不愿意。她专门为此发下了一道诏书:“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时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又田蚡、窦婴,宠贵横恣,倾覆之祸,为世所传。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诸子之封,裁令半楚、淮阳诸国,常谓‘我子不当与先帝子等’。今有司柰何欲以马氏比阴氏乎!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熏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而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
  ——“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和皇帝,想要从中取得好处。天不作美以至大旱,跟太后家族封爵有什么关系?汉成帝时,王太后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同日晋封为关内侯,天降大雾迷蒙,难道又有甘雨之应?田蚡、窦婴,也是封侯的著名外戚,他们为所欲为,恃贵横行,几乎颠覆国家;这是前朝的前车之鉴。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就是吸取了这些教训。先帝分封皇子,说‘我子不当与先帝子等’,所有的封赏都只及从前的一半。马家对国家的贡献比阴家大有不及,难道所得还想奢望与阴太后家族相等吗?我身为皇太后,衣着饮食都非常俭朴,左右侍丛也因此身着帛布、不事熏饰。这都是为了给天下众人做个表率,也想让自己的亲戚们以此为反省。可是,世上的人不以此自责,反倒笑话我生来就是不知享乐之人。我前几天曾经路过我娘家所住的濯龙门一带,看见从各地来给皇帝舅舅请安问候的人络绎不绝:车如流水不断,马如游龙耀武扬威。各家的奴仆都穿得十分整齐,衣服碧绿,领袖雪白。对比之下,我这个太后的侍丛比这些家仆可差得远了。我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只是减去了给他们的岁赏。希望他们因此自愧。没想到他们仍然没有重视,毫无忧国忧民的表现。既然这样,我怎么可以上辜负先帝的心意,下损伤自家先祖的功德,毫无道理地去封赏?难道就不怕他们重蹈西京外戚吕禄、吕产、窦婴、上官桀安父子、霍禹先后灭族的覆辙吗?”
  
  这道措辞严厉的诏书,再一次拒绝了封晋马氏家族的可能。——同时,也为中国人增加了一个新的成语:车水马龙。
  
  章帝看了母亲这道诏书,不禁悲叹不已,再次向母亲求情:“舅父封侯的制度,与皇子封王同样重要。母亲虽然用心良苦,难道就要让我做不孝顺舅父的皇帝?何况舅舅中,一位年老,两位患病,假若有任何一位在未得封爵之前便有个三长两短,我这个外甥连补过的机会都没有了。”  
  马明德听了儿子的申诉,考虑之后回答说:“我并不是不顾惜儿子的名声,但是马家没有为国家立下特殊的功劳,如今又天逢大旱,百姓生活困苦,我为此日夜担忧不得安宁,这样的时候却要来封赏外戚,有违我的心意,并不是孝顺我。如果一定要封赏,必须等到风调雨顺、边境安宁、政务通顺的时候。”
  章帝即位四年后,果然其年旱涝之灾俱无,五谷丰登,边境也平安无事。大喜过望的章帝立即决定晋封三个舅舅为列侯。
  马廖、马防、马光兄弟成为侯爵之后,马明德特地召见了他们,劝他们从过于招摇的外戚身份中引退。
  三兄弟听从了马明德的主张,上书请求辞去公职,以侯爵身份归家安居晚年,不再执掌任何权柄。
  章帝无奈,也只得接受了母亲的安排。
  
  除了严格约束外戚,马明德凡事都严于律己。
  新平公主家的仆人失火,祸延皇宫,烧掉了皇宫北阁后殿。马太后认为火能从外烧到内,是因为自己这个后宫之主疏忽大意造成的,为此郁郁寡欢。当时正是拜谒光武帝与阴丽华的原陵之时,她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儿媳的本份,愧见公婆陵寝,这年便不曾前往。
  马太后的母亲蔺夫人去世,马太后觉得母亲的坟墓堆得高过规格,立即出言制止。马家的当家人马廖立即照办,将坟头削平了一些。马明德经常召见马家的后辈,对其中言行谦恭、有品德道义的,她温言好语并给予奖励;如果有恃势轻狂的,她必定辞色俱厉,而且还要予以惩罚;如果有奢侈贪婪的,她的惩罚更为严厉:断绝亲属关系,立刻从繁华的洛阳城遣送回乡。
  马明德严格管教马氏外戚,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示范作用。马太后家族尚且如此克已奉公,其它的外戚更是诚惶诚恐,不敢仗势欺人。连带着各亲王诸侯也崇尚节俭起来。如广平王、钜鹿王刘恭、乐成王刘党等诸亲王,车骑仪仗都由此不加以金银装饰。——当然,背地里的享受还是少不了,不过至少表面上变乖了,老百姓所受的罪也多少减了一些。
  
  建初四年,马明德患上了疾病。很快便病至不治。
  临终之时,她特别下令,赐隐居南宫的章帝生母贾贵人佩王赤绶、安车一驷、永巷宫婢二百人、御府各色杂帛二万匹、大司农黄金千金、钱二千万。
  这是贾贵人留在史书上的最后一笔记载。虽然养母已逝,章帝对生母仍然没有什么依恋之情。她仍然没有当上太后,贾氏家族仍然没有任何封赏。
  
  建初四年(公元79年)六月癸丑日,四十一岁的马明德病逝于长乐宫。同年七月壬戌,她与丈夫明帝刘庄合葬于显节陵。
  
  我个人对《列女传》没有什么太大的好感,但是后传将马明德皇后列为女子之首,我却没有任何意见。
  马明德留给后人的,不但是她的品德和操行,还有她的睿智和坚定。
  
  比那些被列出来只会挨刀的“烈女节妇”,实在高明多了!
  我就不懂,为什么后来的女人学《列女传》,好象从来就没深究过马明德皇后也是主动绝婚夫家,然后再改嫁的这一事实?
作者题外话:
  中国古代,有三个所谓的“爱情故事典范”,是我最不能接受的。
  其一,不用说是梁祝。
  真正的梁祝故事,应该是《宁波志》中的这一段: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寻访之,始知为女。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复三年,梁为鄞令,病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处,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恸,地忽裂,祝投而死。马氏闻其事于朝,丞想谢安请封为义妇。和帝时梁复显灵异效劳,封为义忠,有司立庙于鄞云。
  这一小节,足够感人有余。偏偏后世的文人闲着没事,愣是改了个戏剧,然后变了调子。
  那还不如看“华山畿”。南北朝时一士子往云阳,见一女子,无法缔姻,相思成疾而殁。女子闻讯,妆点而至载棺牛车前,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入棺复闭。乃合葬。
  这不比那个老掉牙的“逼婚”好多了。
  马文才逼婚一说之所以盛行,无非是人家马文才有钱,有钱便是有罪。所以穷秀才们看人家就是不顺眼,非要败坏了人家的名声不可。因此才广泛流传这种胡说。
  
  第二个讨厌的爱情故事,就是《西厢记》。
  只因为王实甫文笔出众,所以张生就成了好男人?
  我吐!
  《西厢记》脱胎于唐代笔记小说《会真记》、《莺莺传》。作者是著名的无行文人元稹。这个故事是半自传的,写的就是他未发迹前,勾引贵族小姐崔双文(即莺莺),然后始乱终弃的“得意”历史。这个自传里的“张生”,不但始乱终弃,而且还因莺莺身份不凡而自鸣得意,把莺莺写给他的情书到处给人看,最后还写成了故事到处发行。
  不用怀疑,因为元稹最初勾引崔双文的情诗就在里头:“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没想到王老先生在几百年后看中了这个故事的框架,结果一个登徒子居然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好男人,还成了“古代爱情故事的代表”?
  
  第三个最受不了的,就是唐明皇和杨玉环。
  理由和史实就不用再举了。
  就因为白居易一首《长恨歌》,这俩,居然成了“比翼鸟”“连理枝”?
  
  不能不说,乡野闲谈,真是能改变历史本来面目的。
  
  真要说中国古代的爱情典范,多得数不胜数,不知道为什么居然会把这仨变成典范?
  简直是侮辱中国人的情商。
作者题外话:

  
  乱弹: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一夫多妻制度。
  
  个人觉得,最明显的就是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四柱命理——即八字。
  年月日时被天干地支组成八个字,而这八个字,又因日柱本元内含“六亲”。
  这六亲中,代表配偶的,男子之命为“正财、偏财”,女子之命则为“正官、偏官”。
  什么是正财?什么是偏财?在男命中,正财为妻,偏财为妾。
  命师有言:“男子无财便无妻”,而“正偏财多则妻妾多”。而且“财为官之原神,命中有财者运到得官,命中无财者有官也不长。”
  那就很明白了,这个原理与社会现状是一致的:男人钱财多势力便大,便有资格三妻四妾,占有多数配偶。
  当然喽,假如该男子本身命元不旺,遭不住这么多妻财,便可能会因妻妾太多财势太多生出麻烦来。
  这种情况在四柱中也有说法:“身弱不胜财,因财生祸。”
  而无财无官没有什么社会资源的男人,当然就没有妻财子禄,该遭一世孤苦。
  
  同理,女子的八字,以正偏财为父。那是因为古代女子的身份高低以父亲为主,这也同时预示着她出嫁后能够从夫家得到多少社会资源和财富。
  所以,女命以正偏财代表父亲。
  女命正偏财多,一样代表财富多、代表她拥有的男人也可能多。
  
  不过,由于古代中国约束女子行为的观点,
  就又有了这样一句话:男命财多妻妾多,女命财多淫乱多。
  
  这样看来,乾隆皇帝命中肯定正偏财多,而山阴公主刘楚玉命中也一定财多官多。
  
  所以严格来说,古人的观念还是很实际的——谁有钱有权,谁就能为所欲为,不管是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都有可能发生,也都发生得有道理有根据。
  至于发生了之后风评如何,就是另一回事了。
  
---------------------------------------------------
 看中国的古书,一点命理玄学不接触,好象是不可能的……
  然后,多少有点好奇,也是有的。
  红颜祸水——汉成帝刘骜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姐妹
  
  祸水是一个著名的贬义词,而且只适用于女人,就象“沙文猪”只用于男人一个道理。但是沙文猪层出不穷,配得上“祸水”这词的女人却是稀有得很,从古到今也数不出几个来。当然,引出这个贬义词的女人是其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而她就是赵氏姐妹中的妹妹赵合德。
  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嫁给了同一个丈夫:西汉王朝的第十二任皇帝汉成帝刘骜先生,这一副铁三角组合联手制造了中国后宫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宫闱隐私。
  
  一、刘骜母亲的身世
  刘骜先生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汉宣帝刘询的长孙,也就是那位因为获得丈夫爱情而暴死的许平君皇后的孙子。
  汉宣帝与许平君算得上是患难夫妻,只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许平君就被人下毒而死。宣帝此后一生都为妻子的不幸而追悔,坚持将她的儿子刘奭立为太子。其实刘奭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他虽然多才艺,通音律,却迷信儒术,不懂汉家王朝法家儒家并下的治国之道,而且性情柔懦(说难听点就是没主见没胆量)。后来宣帝自己也意识到这个太子选得不合适,时时拉下脸来训话,说:“我朝自有制度,治国本就该以霸王道杂之,哪是纯用德政能行的!” 刘奭建议宣帝任用儒生,宣帝火更大:“儒生死读书,不达时宜,喜欢是古非今,使人眩于虚名,不做实事,何足委任?”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火大得不行的时候,宣帝曾经很想改立张婕妤的儿子、“明察好法”的淮阳王为太子。只是想来想去仍然不忍心,觉得愧对亡妻,看着那个窝囊的儿子怎么都废不下手。于是皇位还是传给他了。
  刘奭称帝后,果然性情懦弱,“圣明”了没几天,就被了解他的外戚和宦官们给迷糊了,使得宣帝留给他的辅政重臣周堪免职、萧望之自杀,终结了宣帝的“中兴”之政,西汉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大概是性格互补的关系,刘奭本人性情懦弱随波逐流,他的宠妃却多是些性格刚烈或富于心机的女子。
  刘奭做太子的时候,最宠爱的女人是司马良娣,偏偏红颜薄命,司马良娣很年青就死了。临死之时,她最不甘心的就是从此将自己的位置让给那些曾与自己争风吃醋的对手,死了也不愿让她们过舒服了,临终时对着满脸眼泪鼻涕的老公,一番凄怆迷情之后,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本来能和你长相厮守,可是宫中的姬妾们对我百般诅咒,我是被她们给咒到这个地步的。”
  司马良娣以自己对刘奭的了解,把这一剂烂药下得恰到好处。从此刘奭对太子宫内所有自己名下的女人都恨之入骨,连看都不愿看她们一眼,做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和尚。
  太子居然实行禁欲主义,这个消息使宣帝相当震惊,这位书生气十足的太子还没有儿女,怎么可以为了一个良娣的临终控诉就与所有的姬妾划清界限?但是无论如何劝说,刘奭都对自己的姬妾再也提不起兴趣。看来太子宫的女人都算是废了,宣帝只得另想办法,让太子的养母王皇后在后宫中寻找能够让儿子感兴趣的宫女。
  王皇后奉了这样的旨意,加上又是为自己的养子操办人生大事,自然格外上心,把宫中未曾侍奉过宣帝的适龄宫女过细地选了一遍,最后挑出了五名“家人子”做为候选人——家人子,是西汉后宫中名份最低的,只比普通宫女稍胜一筹而已。——在这五名“家人子”中,就有后来的汉成帝刘骜之母王政君。
  王政君的人生,富于传奇色彩。她的爷爷王武是宣帝刘询的舅父,父亲王禁是一个小公务员:廷尉史;母亲则是王禁的嫡妻李氏。据说,李氏怀王政君的时候,曾经梦见有一轮明月投入腹中,这预示着胎儿是个女孩,并且前途远大。
  只是天下事难两全,远大的前途并不代表顺遂的人生。王禁先生好酒好色,小老婆成堆,在他四女八男的儿女群中,出自嫡妻李氏只有两子一女,王政君是母亲的独女,却是父亲的次女。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氏不免对姬妾们醋意薰蒸,夫妻之间问题越来越多,终于与王禁离了婚,抛下两儿一女改嫁给了河内苟宾为妻。
  于是,尚在儿时的王政君,就成了没有生母庇护的孩子,在父亲姬妾们异样的眼光和众多异母手足的挤兑下,她的成长是艰难的,也因此养成了小心谨慎低眉顺眼的“婉顺”性格。
  时光飞逝,王政君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做为皇帝的拐弯抹角亲戚,照理来说嫁人应该是很容易的事。谁知道王政君的婚事却屡生波折。她的第一桩婚事刚刚下订,还没来得及出嫁,未婚夫就死了。知道的人都认为她命硬克夫,虽然她容貌出众,寻常男子也不敢拿性命开玩笑了。耽搁了一段时间,有一位老兄既不信邪又自认为命相金贵,向王禁求亲。这位老兄是堂堂的东平王,虽然是娶王政君为妾,王禁也乐颠颠地答应了下来。可没想到,这个王亲还没能当上,打点做新郎的东平王就一命呜呼了。王政君又一次未嫁丧夫。
  这一次王禁真是有点慌神了,不知道女儿到底是个什么来头,赶紧找来术士来给她看相卜卦。结果令王禁喜出望外:“命当大贵,贵不可言。”对这个结果,王禁深以为然,立即联想到了皇帝的后宫,开始对这个一向被冷落的女儿进行迟到的栽培,教文习琴地忙活起来。王政君倒也聪明,不久就学得有模有样,王禁考核后认为成绩优异,足堪重望,便选了个好日子将十八岁的女儿送入了汉宣帝的后宫。王政君就做了表舅刘询的最低一级姬妾“家人子”。
  然而,王政君入宫一年有余,刘询也没有多看她一眼,更别提当宠妃生贵子了。正在意气消沉的时候,命运却将她推进了太子妃的候选人之中。
  
  王皇后将五名宫女选定之后,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大约也请了专人将她们进行了一番包装,终于在太子朝见母亲的正式场合,将她们隆重推出。
  只可惜,太子刘奭还沉浸在司马良娣之死所带来的哀痛中,对女色意兴索然。虽然他也感觉到皇后宫中的场面与平时不同:多了几位以前没有见过的、衣着打扮也似乎与普通宫女有异的女子。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几名女子是冲着自己来的,更没有想到这竟是一场相亲。他没有过多的注意这些女子,朝见之后便离开了。王皇后观察了半晌,没发现养子对哪个宫女特别关注,不禁有些为难,想来想去皇帝老公交待的任务还是一定要完成的,便派身边的女官长御前去询问太子到底看中了哪一个。
  刘奭一听,原来那几名宫女竟是父亲的“美意”,不禁目瞪口呆。他压根没有注意过这五名宫女,哪里回答得出。只是假如不给个准信,只怕这种相亲会陆续有来,更有可能会得罪父母。实在没办法了,他只能勉强应付:“此中一人可。”
  长御不明白“此中一人”究竟是谁,她努力地回忆相亲时的场面,想到了有一名宫女坐得离太子最近,而且还穿了一袭与其它人不同的镶红边长裙,太子似乎对她多注意了两眼。于是长御认定,太子所中意的,肯定就是这名宫女——王政君了。
  
  于是,王政君被送进了太子宫。糊里糊涂的王皇后与女官长御,就这样为更糊涂的刘奭和王政君硬绑上了这根红绳。
  
 二、刘骜的登基之路
  
  不用说,刘奭对这个强加在自己头上的新娘没有什么感情可言。虽然她长得美貌动人,可是只要一想到她居然身负父母之命,将要取代心爱的司马良娣的地位,他就心有不甘。可是人已经来了,而且还是被侍中杜辅、掖庭令浊贤正式移交的,这俩还等着去覆命呢。刘奭无计可施,不得不硬着头皮进洞房。
  完成了洞房花烛的任务之后,刘奭便将王政君丢到了脑后。然而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王政君就此怀孕了。而在此前,太子宫中虽有众多莺莺燕燕,侍奉了他七八年,也没有一个能怀上孩子的。看来王政君真该感谢司马良娣,要不是她使这位太子爷几个月不近女色,得以养精蓄锐的话,只怕王政君也不一定能够如此顺利受孕。
  怀胎十月,孩子呱呱堕地,竟是一个男孩。这可喜坏了宣帝,他亲自为自己的长孙取名为骜,字太孙,宠溺之极。
  有了儿子,而且还是一个得宠于皇帝的儿子,对于刘奭来说,肯定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因为这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使父亲进一步打消更换太子的念头。然而他也有郁闷处:王政君母因子贵,成了不可动摇的太子正妃。
  刘骜三岁这年,宣帝去世,刘奭登基为帝,即汉元帝。按照规矩,嫡子刘骜被册为太子。太子妃王政君则在当了三天婕妤后正式成为新皇后。
  做为一位皇后,王政君是平庸的,她没有什么手腕更没有什么心机,与后宫嫔妃相比,这位皇后在争取帝宠方面极其失败,元帝几乎不亲近她,甚至还常常想废掉她儿子的太子之位。她对此竟也无计可施,除了和兄弟们一起“忧惧”、哭天抹泪之外,就只会拼命地忍气吞声,力求不给别人找到岔子。即便如此,元帝也没给她什么好脸色,若不是外戚重臣史丹看不过眼,拼命力保的话,王政君恐怕早要落得母子俱废的下场。
  就在磕磕碰碰中,汉元帝刘奭在公元前35年的5月死掉,刘骜终于盼到即位为帝的那一天了。
  
  刘骜的性格如何?有了一个懦弱的父亲,又有了这样一个听天由命只会抹眼泪的母亲,新任大汉皇帝刘骜的性情也就可想而知。负负得正的乘法没有发生在他身上,他的性格是负上加负的没有主见没有胆量。
  其实,这样懦弱的皇帝世上数不胜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皇帝这样的弱点,只是被权臣看破并操弄于股掌之中。而到刘骜这里,事情来了个转折:发现他这一弱点并将他掌控自如的是一个女人、后宫的女人——赵合德。
  
  三、赵氏姐妹的来历
  
  刘骜是22岁这年即位为帝的,这一年,老天安排来掌控并毁灭他的赵合德与孪生姐姐赵飞燕,大概还只是一双刚刚降生人世的婴儿。
  汉王朝的后妃中,身世曲折的大有人在,然而论起来恐怕没有谁的出身能比赵氏姐妹更复杂。她们在进入皇宫前的短短十几年人生,几乎就是一个谜样的传奇。
  
  按照正史《汉书》的说法,赵氏姐妹似乎是普通的出身,唯一的特别就是她们刚降生的时候曾经被父母抛弃,只是这对羸弱的双胞胎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三天之后仍然活着,家人不忍心,这才拣回来养大,长大后成了宫婢,分配在阳阿公主府做了歌舞家伎。
  野史的说法,虽然大致与正史一样,却丰富得象是一部奇情小说。
  
  按照野史的说法,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实际上与成帝刘骜之间,还有着七拐八弯的血缘关系。据说,她们的生母,其实是江都王的孙女姑苏郡主。
  为什么堂堂郡主的女儿却沦落成了歌舞伎?问题就出在她们的生父身上。
  姑苏郡主的法定丈夫,是江都中尉赵曼。论起来赵曼执掌江都郡国的兵权,应该是雄伟丈夫一名。然而此君中看不中用,患上了ED,久已丧失为夫能力,只能与美男子冯万金勾勾搭搭。冯万金之父冯大力是江都王协律舍人,与赵曼算是地位悬殊的同事关系,冯万金则远胜其父多矣,不但擅于演奏令人心颤情驰的靡靡之音,而且还跟郡主丈夫赵曼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以至于假如看不到冯万金,赵曼就连食欲都没有的地步。冯万金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这样一个老于风月的男人,经常出入赵曼的府邸卧房,不亚于一团烈火进了干柴堆。而这干柴绝不仅止于赵曼一人,至少还包括他的夫人姑苏郡主。
  冯万金成了赵曼夫妻共同的情人。只是他与赵曼干柴烈火,出不了什么事儿;与姑苏郡主干柴烈火,问题就大了——女人是会怀孕的。
  赵曼早已不近女人,而且大约也是因为性无能的原因,性情极为凶暴严妒。因此这不合时宜的怀孕,成了姑苏郡主的大难题。那年头,即使对常年劳动的女人来说,打胎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何况娇弱的郡主?可是假如生下来,又怎么应付赵曼?姑苏郡主便假说有病要回娘家调养,躲进王宫里去生孩子了。
  生下来的是一对女孩,姑苏郡主不敢怠慢,唯恐在宫中留得久了事情泄漏,连忙把她们送到冯万金家去。于是姐妹俩就成了冯万金夫妇的女儿。至于为什么会有被抛弃三天之后才重新抚养的遭遇,猜想很有可能是妒火中烧的冯妻手笔。总之,经过了降世前后的多场虚惊,姐妹俩终于在冯家住下来了。冯万金为姐妹俩起名为宜主、合德。
  冯妻自然不愿做丈夫私生子的母亲,于是,以母亲身份出现在姐妹俩身边的就是另一个女人:李阳华。李阳华得管冯万金的母亲叫姑妈,算起来是冯万金的表姐妹。
  李阳华的身份比较特殊,她曾经是江都易王刘非的宠姬,可惜她没能为王爷生下孩子,因此刘非一死,她也就被遣出了王宫。李阳华在王宫生活多年,非常善于装饰和媚术,而且也毫无保留地将这些看家本领都教给了姐妹俩。姐妹俩本来就生得美貌非凡,在她的栽培下,就更是锦上添花。
  姐妹俩长成了绝世美女,冯万金却在满腹鬼胎中日渐衰老。他去世之后,姐妹俩成了冯妻的眼中钉肉中刺,再也没法在冯家安身,只得流落在外以替人做针线谋生,并辗转来到了长安。在长安,姐妹俩生活得十分艰难,幸亏在她们栖身的小破屋隔壁,住着一个名叫赵临的老头儿,他是阳阿公主的管家,家境还不错,姐妹俩精于察颜观色,以同姓尊长的名义,对老头儿非常恭敬,经常将自己的绣品献给他。老儿拿人的手短,便顺水推舟地认她们为义女,举荐给主人阳阿公主为侍女。
  刚进公主府的时候,姐妹俩任职“舍直”,并非歌舞伎,然而她们对歌舞有天生的敏感,很快就超过了那些专门培养的家伎,成了阳阿公主府里的头牌。由于赵宜主的舞姿尤为出众,轻柔翩跹无与伦比,还被称之为“赵飞燕”。姐妹俩对歌舞几近痴迷,不但精研技艺废寝忘食,为了使体态肌肤舞姿更美,还不惜变卖衣物换取养颜护肤品。这样的狂热和牺牲,竟只是为了主人可能连看都不会仔细看的、在世人眼中下贱的歌舞,姐妹俩因此成了公主府侍女仆役们讥讽的对象,所有的人都拿她们当傻瓜取笑。
  
  然而世事难料。机遇以一种意外的方式降临在了专心精研舞技的赵飞燕身上。
  
  
  四、姐妹入宫,祸水一泓
  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的春天开始,汉成帝刘骜有了新的爱好:和富平侯张放一起微服出游。
  张放是敬武公主的儿子,不但是刘骜的姑表兄弟,还娶了刘骜元配许皇后的妹妹,更重要的是,这位帅哥还是刘骜的同性爱侣,两人亲密无间。
  这一天,汉成帝刘骜又一次带着张放微服出游,光临了阳阿公主的府邸。阳阿公主受宠若惊,自然举行了盛大的宴席,并且歌舞助兴。
  照理来说,歌舞只是个例牌节目,给酒宴助兴而已,然而这位汉成帝和他的祖宗刘彻一样,是个有相当级别的声色之徒。做为识货之人,他一眼就从舞女群中看到了赵飞燕的与众不同。他没想到公主府里的一个舞女,竟然能跳得比宫廷皇家舞团还好;再仔细一瞧,这美人儿不但舞姿动人,模样更是艳质卓绝,刘骜立即心里乱痒,宴席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将赵飞燕带回了皇宫,而且就此“大幸”,爱得不可开交,没几天工夫,就把她升为“婕妤”,爵比列侯。阳阿公主还要看她的脸色行事。
  
  痴迷舞蹈的傻瓜眨眼间就成了公主府里所有人艳慕的对象。可以想象,侍女们一定都懊悔自己当初怎么不象赵氏姐妹那样精研舞技、或者至少也与她们搞好关系?只可惜机会不等人,后悔也白搭。
  
  赵飞燕入宫不久,刘骜又听说她的妹妹赵合德姿容远在其上,不禁起了得陇望蜀之心,派人以百宝凤毛步辇前往阳阿公主府接她入宫。在成帝想来,一个卑贱的奴婢,看见这样的待遇,那还不要乐晕过去、让自己手到擒来么?哪知赵合德深谙欲拒还迎之道,偏偏摆出一副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架势,不但拒绝了成帝的美意,还对使者说:“如果不是姐姐召唤,我是绝不入宫的。如果要强迫我的话,那就杀了我算了。”
  成帝头一回遇到这样的事,连忙让使者带上赵飞燕的信物再度出马。
  这一回,赵合德总算是同意进宫了。一进宫,就香汤沐浴,而且精心将自己打扮了一番,用的全是自己创的最新奇时髦的妆束,宫中人连听都没有听过。果然,成帝一看她千娇百媚的模样,顿时酥了半边,当着众人就忍不住要动手动脚起来。赵合德眼看鱼已上钩,反而更要拿班拿跷,再一次拒绝道:“皇上如今是我姐夫,姐妹共侍一夫之事,如果没有姐姐的允许,我是宁死也万万行不得的。”
  拒绝皇帝到这种地步,除了真正有见识的绝顶美女,等闲的美人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胆子。历史上敢于拒绝帝王的女人并不多,而且无论是真拒绝还是假拒绝,事情搞大了几乎都被恼羞成怒的帝王一刀两段。然而赵合德是个例外,她的容貌足以使男人下不了狠心,而且拒绝的尺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成帝和左右侍者听了不但没有丝毫反感,反倒啧啧称赞不已。于是惯于霸王硬上弓的成帝居然头一回在女人面前当起了谦谦君子,非但不觉得赵合德冒犯天威,反而一根汗毛也没有忍心碰她,将她又好好地送回了住所。
  这一幕风光旖旎,全都看在侍立成帝身后的一位宫廷老女官眼里。这位见多识广的老妇人名叫淖成诚,早在刘骜祖父汉宣帝时期就已在宫中担任教习之职,号称“淖夫人”。皇帝为一个初次见面的宫婢,竟然不惜当众如此自降身份,使淖成诚十分不满,不禁气愤地躲在后面唾了一口,骂道:“这女人是祸水啊,日后灭火的就是她了。”
  
  ——古代中国的世间万象,都被天人感应与五行学说所包罗。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周而往复。按照这种观念,帝王霸业的兴衰,也与五行息息相关。简单来说是这样的:黄帝王朝对应土德,取代它的夏王朝便对应木德,皆因木生土上,因此克土的缘故;而金属之器可伐木,因此商王朝对应金德;再往下,自然是火可熔金,周王朝对应火德,水可灭火,秦朝便对应水德。照理说,到这里五行轮转了一遍,汉王朝就该是克水之土了。可是不知怎么的,这一回老天却没有按相生相克的原则降下对应的祥瑞,反倒使得汉高祖刘邦以“赤帝子”自居。而且还说他杀了白帝子,神人也拿他没有办法。
  赤帝这个说道,就更是源远流长。据说,天地成形之后,东西南北中各由一位天神掌管。其中东方首领太嗥,对应木德及青色,称青帝;南方首领炎帝,对应火德及赤色,称赤帝;西方首领少昊,对应金德及白色;北方首领颛顼,对应水德及黑色,称玄帝;正中间是黄帝的地盘,对应的自然是土德及黄色。
  赤帝既然是火,白帝既然是金,火克金便成了自然之理,所以刘邦这位“赤帝子”杀个把“白帝子”,也就成了顺天应人的事情,杀了也白杀。
  
  总之,从刘邦称“赤帝子”以后,汉家王朝的皇帝们,都照耀在了火德星的光芒之中。——如今,披香博士淖方诚竟称赵合德为“祸水”,意思当然再明显不过:她将要毁灭皇帝这个火德的化身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