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武则天临死前为何否定一生事业甘为李家媳妇?

武则天临死前为何否定一生事业甘为李家媳妇?

2012-10-29 10:36 凤凰网历史

核心提示:很多人都诧异于武则天这一遗嘱,认为这是无奈而明智的。殊不知,明智是需要感悟做后盾的。以武则天的尊贵,在大失败后没有做一点点的反击,这就最能体现出她的变化。不仅如此,她还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平反自己所造成的冤假错案,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显然不能单纯以无奈与明智来解释。因为她即便不这样做,也丝毫无损于她的尊贵。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想想,后世有多少王朝的领导人能有勇气这样做?

本文摘自《破译皇权的更替谜团:解读皇帝遗嘱密码》  作者:张建安  出版:天津古籍出版社

比起上述四位女子,武则天的事业显然更加辉煌。吕后、慈禧太后再怎么嚣张,也不敢自称皇帝;萧太后再怎么强悍,也没有自称皇帝;孝庄太后则压根不愿当皇帝;而武则天,在中国漫长的男权社会里,是唯一一个敢称皇帝并以皇帝之名统治中国长达16年的女皇帝,这是空前绝后、令整个世界都要震撼的!

在通往女皇的道路上,武则天使用了大量非正常手段,其狠毒残忍要超过吕后和慈禧太后,而她治国的能力又与萧太后不相上下,她的权力欲则达到了不可逾越的巅峰。然而,令我们无法想到的是,武则天的遗嘱中充满了善意和谦虚,她在遗制中宣布:

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

她不再当皇帝了,自甘为李家的媳妇。

她宽恕甚至讨好政敌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韩瑗的子孙亲属,让他们全部复业。

她不再有任何锋芒,她与整个世界和解了!

这个与她生平作风截然不同的遗嘱,基本上否定了她一生最大的事业,让我们很是惊讶。

是什么促使她立下这样的遗嘱呢?

对这一遗嘱的解读,我们依然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地做粗浅的判断,而是要联系与遗嘱相关的一切重要事件,乃至要从武则天的生命轨迹与心理轨迹处寻找答案。

血腥铺成的通天之路

武则天,原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隋朝宰相杨达之女。武士彟夫妇均信仰佛教,武则天年幼时即与佛教结缘,披缁衣,并取名为“约”,字“明空”。后来,武则天以“曌”自名,即由“明空”转化而来,含有“日月当空”以及“悟空明性”之意。武则天的童年是在幸福时光中度过的,她聪明伶俐,随父亲到处游历,颇增见闻。十一岁时,武则天的父亲去世,她与母亲开始饱受异母家兄武元庆、武元爽,以及堂兄弟武惟良、武怀运等人的冷眼,这种命运的转折,使武则天过早地体会到世态炎凉,使其敏感的内心蒙上浓厚的阴影。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承认,童年及少年时代的遭遇,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武则天即为如此。她一方面熏陶着佛教的慈悲与神秘,另一方面感受着世事的无常与冷酷;一方面因冰雪聪明受着许多人的称赞而洋洋得意,另一方面又强烈地意识到家族内部的薄情而备感压抑;巨大而激烈的矛盾过早地压到武则天身上,使她在无意识中养成了多重人格:她独立,并有一股非常激烈偏激的煞气,而这种煞气又被早熟的她掩藏起来,转化为女儿身上少有的男子刚强气质。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娘”。此时的武则天只有14岁。母亲杨氏不忍女儿离开,伤心地恸哭起来,武则天神态自如,劝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新唐书·武后传》)可见,武则天已有雄心,她已急迫地想要离开像笼子一样的家族。入宫后,武则天以独特的气质脱颖而出,给唐太宗留下深刻印象。皇宫中有一匹烈马,无人能够驾驭。武则天主动请缨,对唐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其刚性气质令久经沙场的唐太宗刮目相看。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病重,太子李治每日入侍,武则天开始与太子接触,结下了炽热的恋情。在此期间,武则天曾被一种玄秘的说法困扰,差点遭灭门之祸。

古代宫廷里存在许多真真假假的神秘文化。有种说法,从天空的星辰变化可以看出人间的大事。古人对此深信不疑,而且专门设置观察天象的史官。唐太宗晚年,唐都长安经常在白天看见太白星,太史占卜后得出结论,说:“女主昌。”民间也暗中传播着一本《秘记》,里面记载:“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听了,非常憎恶。

一天,唐太宗与武臣们一起在宫中行宴,宴会非常热闹,君臣间也比较随便,说说笑笑,并以酒令娱乐。酒令的内容围绕着每个人的小名展开。轮到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李君羡行酒令的时候,他自称小名为“五娘”。唐太宗听后很惊讶,但不动声色,笑着说:“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大家也跟着大笑,看李君羡五大三粗的武夫模样,怎么有一个女子的小名。其实,在融洽的氛围内,唐太宗已动了杀机。按照男性在整个社会所占据的绝对优势,他不认为会有一个女子可以夺走他的李氏江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女主”的传言?这是他非常忌讳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如今,从李君羡的言谈中,他联想到占卜的结果及《秘记》中的传言,认为李君羡官名封邑都有“武”字,现在又知道他的小名竟然是“五娘”,那么,所谓“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中的“女主武王”,很可能就是“五娘”了。所以,不久以后,唐太宗就把李君羡派出京城,任为华州刺史。又过一段时间,唐太宗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个罪名,以李君羡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将李君羡杀死。

此事过后,唐太宗仍不放心,就秘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所云,信有之乎?”

李淳风回答:“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为亲属,自今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已成矣。”

唐太宗非常相信李淳风,一听此话,差点蹦了起来,心想:“此人如此狠毒,竟要杀尽我的子孙么?”于是,马上追问道:“疑似者尽杀之,何如?”就是想将宫中所有与“女主武王”有关的人都杀掉。若如此,武则天肯定在第一批被杀的牺牲品当中。

幸好李淳风不愿意唐太宗大开杀戒,说:“天之所命,人不能违背。您无法将王者杀死,只能多杀无辜。而且自今以后有三十年时间,她也已?老了,怎么说也会有慈善心肠,祸害或许不会很大。如果皇上您现在借故将其杀害,上天或许滋生强壮之人,以极端怨毒之心行事。到那时,恐怕陛下的子孙,无一能够生存!”

听了这些话,唐太宗沉默不语,终于将杀机隐藏下来。

然而,无论如何,按照当时的观念,此事关系唐太宗的子孙及整个王朝的命运,唐太宗不可能不重视之。武则天就在他的眼皮底下,唐太宗岂能不暗中审查。而武则天聪慧敏俐,又胆识超人,不仅逃脱危险,而且与李治发生关系。

唐太宗病逝后,武则天被迫到感业寺当尼姑,虽与佛教结缘更深,但也尝尽人间辛酸苦恼。寺庙中的明争暗斗使她对佛教的慈悲产生了怀疑,而激情与野心被压抑得越久,反弹起来也就越强烈。所以,当唐高宗到感业寺行香的时候,武则天想尽办法与之相见,二人旧情重燃,均流下眼泪。王皇后得知这一消息,主动建议皇上将武则天召进宫中,武则天由此重入皇宫。此中细节,可看《唐太宗遗嘱密码》中的介绍。

总之,武则天进宫后,将皇帝的三千宠爱集于一身,并迅速以拉拢威胁等手段,建立起由大量太监宫女组成的网络,展开争夺皇后宝座的激烈斗争。为达到目的,她不仅以亲手杀死女儿为代价损坏王皇后的名誉,而且诬告王皇后行“厌胜”巫术害人,不择手段地排挤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武则天成为皇后之日,即王皇后、萧淑妃被打入冷宫之时。武则天将她们囚禁在一个别院,封闭严密,只在墙壁上开一孔以通食器,严防皇上见到二人。但有一天,唐高宗偶尔想起王皇后、萧淑妃,径自前来探视,当他见到二人的惨状后,忍不住痛心地呼叫道:“皇后、淑妃安在?”王皇后哭泣着回答:“妾等得罪,废为宫婢,何得更有皇后尊称。至尊若思念昔日恩情,使妾等能再见日月,请求皇上将此院改名为‘回心院’。”唐高宗点头,说:“朕即有处置。”打算好好地安置二人。但还没等唐高宗有所行动,这一消息已迅速被武则天的密探获知。武则天听后,大怒,派人将王皇后、萧淑妃各打一百杖,然后断去她们的手足,投入酒瓮中,声言要让此二妪骨醉,令二人在极端痛苦的状态中维持数日才死。其残忍手段真是比汉朝的吕后还有过之。

在入主中宫的斗争中,武则天也开始了与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权臣的较量。她起初打算以和平方式笼络长孙无忌等人,但无论如何低声下气,终无法得逞。武则天转而产生浓厚的怨恨情绪。在褚遂良叩头流血劝说唐高宗的时候,武则天在帘中大喊:“何不扑杀此獠!”可见,她已逐步迈向了政坛。由于皇后的争夺战是以皇帝、武则天为首的政治力量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另一重要政治力量的较量,其成败直接影响着整个唐王朝政治力量的变化。

所以,一旦长孙无忌被杀后,武则天的皇后宝座便坚如磐石。此后,武则天得到了唐高宗的专宠,唐高宗一共有12个子女,后面的6位都是武则天所生。可见,其他妃嫔再无法得到皇帝的幸御。显庆元年(656年),先前由长孙无忌提议而立为太子的皇长子李忠被废,代之以武则天年方4岁的儿子李弘,如此一来,武则天的地位更是牢不可破。

在朝廷中掌权的政治力量是由于拥护武则天而起来的,这无形中增加了武则天的政治砝码,使她不再局限于在后宫中当皇后。显庆五年(660年)以后,唐高宗因“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将朝廷的一些事情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唐高宗对武则天的处理非常满意,于是委以政事。唐朝世风开放,女性参政的障碍相对其他朝要小得多。有了这样的土壤,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得以施展,并逐步组建了自己的权力网。她招纳许多文学之士组成自己的智囊团,称之为北门学士,让他们编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凡千馀卷,颁发全国,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她让智囊团参与朝政重事,经常密令他们参决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以分宰相之权。武则天有计划地将自己的门生扩展到普天之下,大开科举之门,广选官吏,培植自己的力量。这种行为一直贯穿她的政治生涯,直至发展为她亲自当主考官(即由武则天首创的殿试)。她所提出的建言十二事:劝课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广言路,杜谗口等等,都是深得人心。她还主持修撰《姓氏录》,不仅提高了武氏的地位,也有效地?拢了中下层官吏,使在当朝担任五品及五品以上官职者均升为士流,对这些官员们无疑是莫大的恩惠。同时,这一打破门阀制度的做法,也是合乎民心顺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所有这些政绩的建立,都极大地增强了武则天的高贵权威。《唐会要·皇后》中称武则天“参预朝政几三十年,当时畏威,称为二圣”。

武则天的权力欲显然不断膨胀,她的权力网不断扩大增强,实际上掌控了朝廷的实权。这并不是唐高宗的初衷,他有点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借有人告发武则天在宫内行巫蛊之术为由,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武则天的耳目遍布皇宫,当她得知消息后,马上找到皇帝,软硬兼施,诉说自己的冤屈。唐高宗见事已泄露,强行废后反而不好,于是把上官仪当作替罪羊,让武则天将其满门?斩。从此,武则天权势更加强大,“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称天帝,武则天称天后。上元二年(675年),年仅24岁的皇太子李弘奏请释放萧淑妃的女儿,得罪了武则天,不几天突然去世,时人认为是武则天毒死的。唐高宗很受刺激,病情更加严重,打算逊位于武则天,终因朝臣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接着,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很想有所作为,迅速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并冲击着武则天。在权力斗争中,武则天是不会让任何人的,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母子之间发生剧烈的矛盾,以致于李贤怀疑自己并非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武则天为此大怒,随便找了个借口,便把李贤贬为庶人(平民百姓)。然后,她将第三子李哲立为新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于洛阳宫。临死前将中书令裴炎召到身边,留下遗嘱:“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而止。”(《资治通鉴·卷二百三》)

按照唐高宗遗嘱,太子李哲即位,成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继续执掌着朝政大权。唐中宗年轻气盛,不顾法度地破格提升皇后韦氏之父韦玄贞,当裴炎提出反对意见时,唐中宗大怒:“我就是将天下交付给玄贞,又有何不可!”裴炎忧惧,赶紧报告武则天。武则天雷厉风行地召集百官,当即下达太后令,将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转而立幼子李旦为皇帝,即唐睿宗。武则天之所以如此,其实都是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做铺垫。只不过,要做一个空前绝后的女皇帝,这样的事毕竟有天大的风险,武则天胆大心细,是在一步步的试探中迈出步子的。

中宗被废,是武则天预谋的一个大的试探。其结果引起了徐敬业等人的兵变,才子骆宾王还写了经典名文《讨武曌檄》,痛斥武则天的悖行,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来点燃大众的反武激情。然而,徐敬业的兵变很快被镇压。显然,无论是徐敬业还是骆宾王,并没有召集到非常强大的力量。反而是武则天在平叛兵变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由于裴炎请武则天归政于皇帝,这势必触犯武则天的专权,她马上命令手下制造裴炎勾结叛党的假证据,将裴炎腰斩。朝廷上有一些官员同情裴炎,不相信裴炎会与叛党勾结,武则天同样以铁血手段将这些大臣处置。此后,武则天一方面大开告密之门,重用酷吏,制造出千奇百怪的残酷刑罚,使持有异议的大臣屡屡残受非人折磨而死,恐怖气息笼罩了整个朝廷!另一方面又大开诱惑之门,以高官厚禄吸引并破格录用大量失势和没有背景的士人,使他们为己所用。

武则天为了做一个女皇帝,超越伦理极限,将已被废为平民的二儿子李贤逼死,后来又将李贤的儿子——即自己的亲孙子李守义、李光顺活活鞭杀。将废为庐陵王的三儿子李哲完全软禁起来,使其没有人身自由。将已经即位的皇帝李旦安置在别殿,不让他参与任何政事,形同傀儡。为了试探这个小儿子,武则天还假意要归政于皇帝,但李旦畏惧之心非常严重,根本不敢应承。这样,武则天对最后所立的皇帝还是比较满意的。

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尚且如此,对李氏皇族的其他子孙及大臣们就更加无情了。对于唐高宗的另外几位儿子:皇庶子泽王李上金与许王李素节,一个被缢,一个因恐惧而自缢。另外几位皇子,武则天出于权衡之术,虽然将成美封为恒王、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封为楚王、隆范封为卫王、隆业封为赵王,但派耳目严密监视,一旦有异,不惜采取任何血腥措施。

《资治通鉴》记:“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每除一官,户婢窃相谓曰:‘鬼朴又来矣。’不旬月,辄遭掩捕、族诛。”《武则天传》的作者雷家骥先生曾做过一个统计,说:

笔者曾经以《旧唐书》所载初期皇族子弟二百一十五人作考察,他们从高祖皇帝以来发生事故者共有一百一十三人。其中在武后掌权后被杀或贬卒者有六十三人,占宗室事故率的60%;若加上武后时因罪被流徙、削爵或潜逃者十四人,则竟达73%之高。主要的屠杀惩罚都在革命前进行,遭难的皇族也以高祖和太宗二帝的子孙与他们的女眷为主,而连及亲党数百余家。诸王、妃、主被害者皆被草草掩埋,幼者则没为官奴,或者藏匿民间为佣保,故《通鉴》在革命前一个月叙述神皇杀宗室十二人时,遂特别声明说:“唐之宗室至是殆尽矣!”

上述文字中所称的“革命”,是指武则天发动的取代李唐建立大周的政权大变。

在此期间,武则天轻松地镇压了越王贞、琅玡王冲等为首的兵变,使她再一次证实了自己在政局中的绝对优势,从而更加从容地走向女皇宝座。

毫不夸张地说,武则天是以铺天盖地的斑斑血迹,搭起了一座通往至尊的桥梁。她的性格中凸显出魔鬼一般的冲天邪气,令人畏惧。

对待酷吏的两面手法

如果武则天只有令人畏惧的邪气,那她绝对不会建立自己空前绝后的事业,也绝不可能将这一事业延续很多年。她可能会像秦二世一样昙花一现,不得好死。但事实却不是那样。

武则天不仅有杀人不眨眼的一面,还有擅长笼络人心的一面。她显然很有节奏地把握着政治的巨舵,使其乘风破浪,一直驶往既定的方向。

酷吏的使用与抛弃,就是武则天所玩的重要棋子。

自中宗被废、徐敬业等人兵变起,武则天深知宗室大臣对自己不服,所以决定大开杀戒,树立自己的威严。这种不择手段的极端行为,非正人君子所能为,只能由丧失人性的酷吏执行。为寻找并提拔酷吏,武则天发动了一场自下而上的运动。她首先大开告密之门,发下命令,只要有告密者,臣子们不得过问,都要提供当时最快捷的交通工具——驿马,以五品官员的待遇供其饮食,让其一路顺风地抵达皇宫。武则天还特意强调,要打破贫富界限,即便告密者是农夫或者打柴人,也由武则天本人亲自召见,并安排告密者住高级旅馆。如果告密者所说的话符合武则天的心意,此人会马上得到破格重用。如果告密者所说的话是虚构的,武则天也不予追究。这无疑是对投机告密分子最大的怂恿,所以,四方告密者蜂起。这些人当中,即出现了四位投机政治的酷吏。

胡人索元礼,揣摩到武则天的心意,靠告密起家,被擢为游击将军,受命专审案件。索元礼非常残忍,他最大的本事是能将一个人的罪扩展到数十百人身上。武则天非常欣赏,数次亲自接见并给予厚赏,以此扩张索元礼的威权。

长安人周兴,也因告密高升,成为秋官侍郎。

万年人来俊臣是四人中最出名的。他组织了数百名无赖,不干别的,专门以告密为事。他们不是先发现事实然后揭发,而是先确定对象,管他有没有犯罪事实,便一窝蜂地捏造罪状,到数处相关的朝廷机构告密,所告之状都类似于“反革命”之类的大罪,迫使受状机构不得不上报,由此,在某人被确定为这些人的对象时,无论其是否清白,已难逃劫运。

洛阳人万国俊,职务是司刑评事,也是一位有名的酷吏。他?助来俊臣编撰了数千言的《罗织?》,将告密之术上升到理论水平。编成之后,他们将此毒?作为教材,训练党羽,教他们“网络无辜,织成反状,构造布置,皆有支节”。

武则天每次想要整人的时候,就把这项差事交给酷吏们处理。索元礼等人争先审讯囚犯、制造酷法。酷法中有“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号。他们还非常变态地给不少酷刑起了狐媚的名字。例如“凤凰晒翅”,是将被告的手和脚绑在椽木上,然后像绞绳索一样绞转四肢;所谓“仙人献果”,是让被告全身赤裸地跪在碎石头上,双手还必须将笨重的枷高高举起;所谓“玉女登梯”,是把戴枷的被告驱赶到高高的木头之上,然后让人用绳子在后面拉其枷尾,被告如果不招,要么被牵引窒息而死,要么被拉到地面摔死。这样的酷刑还有很多,所以某官员一旦落到酷吏之手,无论是否有罪,根本无法生还。

武则天借这些酷吏之手,大搞恐怖政治。《资治通鉴》称:“中外畏此数人,甚于虎狼。”而“太后以为忠,益宠任之”。

酷吏最横行的时候,是在武则天当皇帝之前。而在武则天受“圣神皇帝”尊号之后,为了笼络和稳定人心,她开始杀酷吏以安天下。

周兴是第一个被捕杀的对象。武则天派来俊臣审理。来俊臣与周兴很熟,但根本不打算为周兴求情。他接到武则天的命令后,若无其事地与周兴一起吃饭。酒席之中,来俊臣问周兴:“如果一个囚犯态度非常顽固,死不承认谋反,你会用什么办法对付他?”周兴满嘴酒气回答:“这还不容易吗?取一个大瓮,用炭在四周燃烧。然后令囚犯进入瓮中,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周兴说完,很是得意。来俊臣当时也不表态,而是令人按照周兴的说法布置了一个用炭火炙烤的大瓮,这时才说:“有内状告兄台谋反,请兄入此瓮!”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请君入瓮”典故之由来。周兴猖狂已久,但一听来俊臣的话,顿时面如土色,惶恐地叩头服罪。来俊臣马上定其为死罪。武则天还算为这只“家狗”留了点情,把他发配到岭南。由于周兴作恶太多,所以在半道上就被仇家所杀。

索元礼是第二个被杀的对象。他曾?是武则天手下的红人,但武则天压根只把他当一条“疯狗”养着。由于索元礼最为残酷,得罪了无数的人。武则天杀之以慰人望。

万国俊也被处死。原因是他滥杀三百余名岭南流人,并招引其他人妄杀无辜达一千多人,致使事态扩大。武则天在天怒人怨的时候站出来当好人,将流人中未死的家属放还,将万国俊等人处斩,以安民愤。

来俊臣是“四大恶人”中最后一个被处死的。他恶贯满盈,连武则天的家人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也为之恐惧,终于被告发,定为死罪。武则天本来还想宽恕他,但身边的亲信说:“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武则天最终下决心将其处斩。来俊臣被杀之日,“仇家争啖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成泥”。武则天由此知来俊臣已为天下人仇恨。她再一次借机笼络人心,亲自下诏数落来俊臣的罪恶,并说:“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将来俊臣全家抄斩。

由上所述,武则天对酷吏采取了两面手法。用得着的时候,就笼络之;用不着的时候,就变通地利用,将这些吃人的狼转变为替罪的羊,让他们在结束罪恶人生的时候,还要再一次为武氏政权服务。

四大酷吏均死于自己的主子之手,进一步显示了武则天娴熟狠辣的权术。她将自己主使的冤假错案也放置在这几个人头上,从而美化了自己。

神功元年(697年)九月,武则天与侍臣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太后谓侍臣曰:“顷者周兴、来俊臣按狱,多连引朝臣,云其谋反;国有常法,朕安敢违!中间疑其不实,使近臣就狱引问,得其手状,皆自承服,朕不以为疑。自兴、俊臣死,不复闻有反者,然则前死者不有冤邪?”

夏官侍郎姚元崇对曰:“自垂拱以来坐谋反死者,率皆兴等罗织,自以为功。陛下使近臣问之,近臣亦不自保,何敢动摇!所问者若有翻覆,惧遭惨毒,不若速死。赖天启圣心,兴等伏诛,臣以百口为陛下保,自今内外之臣无复反者;若微有实状,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

太后悦曰:“向时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闻卿所言,深合朕心。”(《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

可以看出,武则天很轻松地把自己摆脱出来,而大臣们也将所有的罪恶推到了已死的酷吏身上。历史的玄妙在于它的变幻莫测上。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劫取李家天下的大魔头。但在当时,武则天却是披着“神圣”的光环、在万众的“拥戴”下成为女皇的。
武则天要当女皇帝,这种千年不见一次的创举,远远超出世人的想象力。

怎样才能让世人接受?这一定是武则天必须思考的问题。

封建王朝中,一个女子出头露面都为世俗所不容,何况出现一个统治万民的女皇帝。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世俗根本无法接纳的想法。在所有的人看来,这种想法一定像晚上能看到太阳一样荒唐可笑。而武则天就是要让荒诞变为现实。行此非常举措,除了使用酷吏、玩弄权术之外,还必须有超自然的理论来支撑。

中国封建文化中有最为丰厚的“神化”土壤,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都似乎愿意把某一个人神化,以便大家都跟从他,如此便出现了最高的专权者皇帝。中国古代民众的宗教信仰远远比不了西方国家,而对神化的皇帝却有最高的尊崇与迷信。武则天及其党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牢牢抓住这一沉淀于大众内心的潜意识,将“造神论”发挥到了极限。

唐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暗中派人选了一块特殊的白石,并在上面凿上文字,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然后支使雍州人唐同泰向朝廷呈献,自称是在洛水中偶然获得。武太后大喜,将这块石头命名为“宝图”,擢升唐同泰为游击将军。接着,她在此事上大做文章,下诏要亲自到洛水拜祭,接受“宝图”。她在南郊祭天的时候,礼毕,御明堂,召见群臣,命令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必须在拜洛日期前十日聚集神都。因“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是上天的“旨意”,所以众臣为武太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作神皇三玺。

一个多月后,圣母神皇与民同庆,大赦天下,将“宝图”更名为“天授圣图”,将洛水更名为永昌洛水,封洛水之神为显圣侯,并禁止百姓在洛水渔钓,祭祀比四渎。名图所出处为“圣图泉”,泉侧置永昌县。又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如此一系列大肆宣传和行动之后,普天之人都知道了“宝图”之事,更记住石头上所刻的文字。

武则天拜洛受图时,皇帝、皇太子均跟随其后,内外文武百官、蛮夷酋长各依方叙立,珍禽、奇兽、杂宝列于坛前,文物卤簿之盛,场面之宏大,是唐朝兴国以来从未有过的。

从此时起,武则天已被隆重地推上了神坛。

同一年,武则天毁掉乾元殿,命和尚怀义主持,在乾元殿旧址修筑明堂。此工程耗费巨大,役使数万人,年底建成。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上下三层,号曰万象神宫。

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则天大飨群臣于万象神宫,大赦天下。十一月,武则天颁行秦客所造十二个新字。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

天授元年(690年)七月,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等撰写《大云经》四卷,称武则天乃是弥勒佛下界,应代唐为阎浮提主。武则天下令,将此经卷颁行天下。

这一系列的活动,都由武则天的党羽在背后主持。武则天一边加大“神授天命”的宣传,一边观察着朝野的反应。经过长期的酝酿,时机终于成熟。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侍御史汲人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余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武则天假意不答应,但擢升傅游艺为给事中。这当然是一种暗示。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馀人,都仿照傅游艺的举动,上表请武则天改国号。就连皇帝本人也被迫上表,说自己不愿意再姓李了,请求改为母亲的武姓。

据说,就在六万多人请求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异常的现象。只见凤凰从明堂飞入上阳宫,在左台梧桐树上停立很长时间,才向东南飞去。接着,有赤雀数百从东方飞来,回翔于朝堂之上,另有黄雀跟随。

这些异常的现象是有讲究的。群臣视其为上天的指示。凤凰出现,自是女皇帝的祥瑞。而大唐属土德,土色尚黄,如今黄雀跟从赤雀,显然象征着土(李唐)要跟随火(武周)而生。天意不可违背,武后无论如何不能再推辞了。

如此这般,武则天内心非常兴奋,但却装出非常勉强的样子,三番五次推辞后,最终接受了皇帝和群臣的请求。

她选择九九重阳节为登基的吉日,御则天楼,大赦天下,将唐朝改为周朝,她则成为周朝的皇帝,尊号为圣神皇帝。原先的皇帝被立为皇嗣,赐予武姓。以?来的皇太子为皇孙。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武则天接受尊号于万象神宫,旗帜尚赤,改置社稷于神都,正式建立了象征天子之家的武氏七庙。

经过四十年的苦心经营,又经过三四年紧锣密鼓的活动,67岁的武则天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心愿,将自身高高地置于万民仰望的神座。她本人参与了造神运动,而在真正“神化”以后,她必定也飘飘然地认为这确实是上天的旨意。她从蒙骗别人,转变为蒙蔽自己,并深陷其中。

长寿二年(693年),武则天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

长寿三年(694年),武则天接受魏王武承嗣等人报上尊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加尊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二月,去“慈氏越古”四字;九月,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同一年,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子武三思造出“天枢”,用铜铁铸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铭记功德,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天册万岁二年(696年)也称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到嵩山封禅,祭奠天地;同一年建成新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号“通天宫”。

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九鼎完成,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

......

综上所述,武则天的举措是极端而迷狂的。这样的自大者,必须经过无比痛苦的重击后方能自悟。

女皇的情夫们

武则天有很多很多的男人,具体数目不好统计。这一直是后人攻击的对象。但在当时,按照正常的推理,武则天既然当了皇帝,就像男性皇帝有三宫六院的妻妾一样,她自然也应该配有许多的男人。所以,武则天养了很多男宠,并专门设置控鹤监安置他们。这在接受武则天为女皇帝的时代,应该是很正常的。

在所有的男人当中,除唐太宗、唐高宗之外,真正对武则天有影响的只有两三位。

第一位要算冯小宝。

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千金公主为讨好武则天,特地举荐了孔武有力的冯小宝。武则天虽已六十一岁,但欲望仍旺盛,对冯小宝很是宠幸。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正式称帝,为了方便起见,特将冯小宝剃度为僧,拜为白马寺住持,自由出入皇宫。又以冯小宝出身寒微,令他与驸马都尉薛绍合族,改姓薛,名怀义。并命薛绍认怀义为季父,好好伺候。怀义和尚受宠后,专横跋扈,“出入乘御马,宦者十馀人侍从,士民遇之者皆奔避,有近之者,辄挝其首流血,委之而去,任其生死。见道士则极意殴之,仍髡其发而去。朝贵皆匍匐礼谒,武承嗣、武三思皆执僮仆之礼以事之,为之执辔,怀义视之若无人。多聚无赖少年,度为僧,纵横犯法,人莫敢言。右台御史冯思勖屡以法绳之,怀义遇思勖于途,令从者殴之,几死”(《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就连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不放在薛怀义眼中,可见这个情夫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

薛怀义还是武则天政治上的得力帮手,是武则天“造神运动”中的主要干将。他与法明和尚等人一道,为武则天披上了神秘的佛教光环,提供了佛教治国的意识形态理论。

除主持建造万象神宫等大工程之外,薛怀义还受命成为统兵首领。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命薛怀义为新平道行军大总管,统兵二十万讨伐突厥,大军到达紫河一带,没有见到突厥军队,薛怀义便不再寻找,而是在单于台上立了一块石碑,表述自己的“军功”,然后“凯旋而归”。长寿三年(694年),薛怀义再次率大军征伐突厥,这一次,他的谱摆得更大了,竟然将当朝的宰相李昭德、苏味道作为他的参谋。

在武则天的极度纵容下,薛怀义权倾朝野,越来越放肆,狂妄自大,乃至于连武则天也不放在眼里。天册万岁元年(695年),薛怀义因武则天有新宠,心生嫉妒,竟在晚上将象征女皇威权的天堂烧毁,火势一直延至明堂,城中如同白昼。对此,武则天采取了遮掩的措施,并命薛怀义再次建造明堂与天堂。薛怀义因此更加骄横,出入皇宫,言多不顺。武则天害怕薛怀义对自己不利,密选百余名有力的宫人保护自己。最后,武则天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把薛怀义抓捕,让壮士们将其殴打致死。

薛怀义事件,对武则天是一重大打击。事发之后,武则天一度心情灰暗,将“慈氏越古”的尊号去掉。但她毕竟是非常女子,几个月后重新振作精神,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大赦天下,改元。

一年多以后,武则天又有新宠,即张昌宗、张易之二兄弟。此二人均二十岁出头,很有姿色,擅长音律,粗通道术,承女皇辟阳之宠后,身价倍增,与当年的薛怀义不相上下。在女皇的高度宠信下,张昌宗、张易之也走上骄横跋扈的道路,干预政事,贪污受贿,实施恶意的政治攻击,其矛头直指当朝宰相,并波及太子及公主,受到朝臣们激烈的反击。而武则天始终袒护着自己的情夫,最终将汹汹大火引向自己。

长期的两难抉择

武则天建立了不世伟业,不仅破天荒地当了女皇,开创了自己的王朝,而且令人惊异地稳稳坐了十四年皇座。这在绝对男权的封建社会中,真是不可想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皇,在接班人问题上却始终处于两难抉择。她可以通过“造神运动”把自己置于“半神半人”的超人状况,从而成为一个国家的元首,但她无法改变整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基础。况且,在她自己的内心,也还是摆脱不了传统的男权影响。她虽然非常宠爱女儿太平公主,但她从来没想过要把自己的帝位传给女儿。接班人的竞争主要是在武则天的侄子与武则天的儿子间展开。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专权,常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必须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这一集团的主要力量往往是娘家人。武则天也是如此。武氏家族是一个大的家族,在武则天的后辈中,最出类拔萃的是她的侄子武承嗣与武三思。尤其是武承嗣,称得上武则天“造神运动”中最重要的功臣和始作俑者。武则天称帝后,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为武氏的始祖,尊为文皇帝,尊自己的祖先平王少子武为睿祖康皇帝,太原靖王为严祖成皇帝,赵肃恭王为肃祖章敬皇帝,魏义康王为烈祖昭安皇帝,周安成王为显祖文穆皇帝,忠孝太皇为太祖孝明高皇帝,这些人的夫人均称为皇后。然后,她大封武氏家人为王,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攸宁为建昌王,武攸归、武重规、武载德、武攸暨、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攸望、武攸绪、武攸止等都被封为郡王,诸姑姊均被封为长公主。如此一来,武氏的力量顿时空前。而武承嗣谋取太子的呼声则变得非常高。

武则天的儿子睿宗已被降为皇嗣,仍居住在东宫,实际上被严密地监管起来。武则天虽将儿子赐姓为武,而内心深处,仍将儿子划在李家后代的范畴。

最初的时候,武则天确实倾向于武承嗣。为此,她将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的宰相岑长倩、格辅元诛杀。但武则天内心则不无矛盾,因为,皇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武承嗣为谋太子位,进行了积极的筹划。永昌二年(690年)年底,武承嗣暗中指使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

王庆之见武则天,陈述请求。武则天说:“皇嗣我子,奈何废之?”王庆之按照武承嗣的嘱咐,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武则天下谕,令他出去。王庆之伏地,以死泣请,不离开。武则天心有犹豫,于是将一张印纸给他,说:“想见我时,以此出示门者。”王庆之以为得逞,屡次求见。武则天对王庆之得寸进尺的带有要挟性质的举止很是厌恶,大怒之余,命凤阁侍郎李昭德杖打王庆之。李昭德马上将王庆之引出光政门外,对朝士们说:“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命侍卫们扑打,一直打到眼睛耳朵都出血为止,最后又将其杖杀之。李昭德杀一儆百后,趁热打火地对武则天说:“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太后听后,细一琢磨,确实是这个道理,哪有不传儿子传侄子的道理,哪有侄子当了皇帝而为姑姑立庙供奉的。于是打消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

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并不甘心,在拥有很高的权力后,太子之位强烈地诱惑着他们,让他们继续寻找机会。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皇位,大肆地杀害李唐皇族,这也间接地触发了武承嗣等人的野心。他们不仅教唆女皇尽杀李氏宗室,而且不断地营求为太子,多次指使人游说武则天,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这一说法与李昭德等人的“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的说法相对立,似乎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武则天听后,又有所犹豫。

武则天当朝期间,一直为接班人问题而头疼。就像她既要创立自己的武氏王朝,又不能不承认自己的王朝获之于唐朝,自己的夫君乃是唐高宗,所以在供奉武氏神庙的同时,又不得不供奉李氏皇族一样,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她的内心始终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她作为篡位者,一直将自己的儿子视为政敌,杀死了两个,贬谪了一个,留在身边的虽然非常听话,但因为他才应该是李唐帝国合法的皇帝,所以无论如何仍然是武则天独裁的有力竞争者,所以,武则天仍不时予以打击,不仅将其变相地拘禁起来,而且完全将其排斥出典礼之外,并杀害了他的两位妃子。另一方面,对武承嗣、武三思,武则天也是心有忌讳的。这两位侄子的父亲——即武则天的异母兄武元爽与武元庆,曾在武则天幼年时欺负武则天母女,武则天当权后,将他们流放于偏远地带,二人均忧虑而死。可以说,武承嗣、武三思的父亲是被武则天迫害致死的。虽然二人对姑姑表现出无比的忠诚,但冷静下来,武则天不能不对二人怀有戒备。

武则天行非常之事,就有非同一般的矛盾。

最后,还是名臣狄仁杰说服了武则天。《资治通鉴》记: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为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显然,在武则天晚年,她不能不考虑自己身后的荣辱。这时候,狄仁杰的话说到她的心坎上。就是说,只有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接班人,才可以永保自己得供奉,自己的子孙永远承继自己的事业——这才是为自己所设的最长远的规划。更何况,一旦自己死去,儿子们将不再成为自己的竞争者,只能是承继者。也许,这才是武则天打开心结的真正想法。当时的社会确实存在着神秘的色彩。就在武则天即将打开心结的时候,她又梦见一个两翅膀均折断的大鹦鹉,狄仁杰乘机为其解梦:“鹦鹉的鹉,即象征陛下您的武姓。鹦鹉的两翅膀,是陛下您的两个儿子。陛下您如果起用二子,那么您的两翅膀也就自然振奋起来了。”当时,武则天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皇嗣,另一个是被贬谪的庐陵王。狄仁杰建议她起用庐陵王。

就在这个关头,又发生一件事,一支在外征战的重要军事力量向朝廷提出质问:“何不归我庐陵王?!”

与此同时,武则天的两个情人张易之、张昌宗见女皇已老,也为自己的将来担忧。有位名叫吉顼的大臣乘机劝说二人:“天下士子庶民都没有忘记大唐的功德,都想念庐陵王。现在主上春秋已高,大业须有托付;武氏诸王都非她所属意的。你们何不从容劝说主上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你们不仅可以免祸,而且可以长保富贵呀。”二人听后,连连点头,屡次在武则天耳边劝说。

种种迹象综合起来,使武则天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为自身考虑,还是遵从天意人愿,都应该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她彻底完全取消了立武氏兄弟为太子的想法,将庐陵王接回神都洛阳。

几个月后,武承嗣见大势已去,心情抑郁,当年就得重病死去。太子之位再无悬念。同年九月,皇嗣主动提出让位于皇兄,武则天乃立庐陵王为皇太子,复名显。皇嗣李旦改封为相王。

走下神坛的武则天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武则天的心情是苍凉的。记得她刚当女皇时,一切都笼罩在无比神秘的气息当中。武则天以为自己与天相通,无所不能。不知怎么回事,史书上竟然还有武则天在晚年生出牙齿的记载,这样一来,武则天更以为自己能超越众生了。她称帝时66岁,70多岁时依然容颜不改,精力旺盛。74岁时吃“长生药”,谋求通过道家养生之法,超越世人而达到长生不老。

但武则天终究还是人。当病魔一次次降临之后,她也不能不觉察到自己的局限,这必定使她感到惶恐。以前的价值观在困惑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虽然仍在竭力地兼用佛道来谋求长生,但也不能不更加用心地安排后事。

武则天令皇太子改从武姓,并召集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宁等人,在明堂举行誓言大会,昭告天地,将永远和平共处。接着,武则天又煞费苦心地安排原来的李家与武家通婚,以便亲上加亲,不致于在自己死后兵戈相见。

武则天显然是个很重情感的女子,在她身体衰弱的时候,她的两位情人张易之、张昌宗受命主持朝政大事,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但二人都是没有功德之人,又贪赃枉法,甚至要挟制太子,以致犯了众怒。武则天一味包庇,使朝政出现了更大的危机。终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在武则天又一次病重时,朝廷中发生了政变。

癸卯日这一天,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左羽林将军桓彦范、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作为政变的主要力量。

另遣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右羽林大将军李湛以及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王同皎等人一起到东宫迎接太子。

太子本来也是参与预谋的,但事到临头却疑惧不出。王同皎劝说道:“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力,以今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符众望。”

太子说:“凶竖诚当夷灭,然皇上身体不安,会不会惊扰了她老人家!诸公更为后图。”

李湛愤然道:“诸将相不顾家族以殉社稷,殿下怎么可以将他们置之于鼎镬呢!请殿下自出止之。”意思再明显不过,如果太子不出来,政变不能成功,则这些将兵都会死无葬身之地。这件事是不可以拖延的。

太子这才出来。王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一起到玄武门会合,然后斩关而入,直奔武则天所在的迎仙宫。见到张易之、张昌宗,张柬之二话不说,将其斩首。政变将兵到达武则天所寝的长生殿,将宫殿团团包围。

武则天惊起,问:“乱者谁邪?”

外面回答:“张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杀,恐有漏泄,所以不敢事先告知。现在率兵进宫,罪当万死!”

武则天见到太子,有点不相信儿子有此胆量,就说:“是你吗?小子既诛,你可返回东宫!”

太子不敢回答。

桓彦范上前一步,说:“太子怎么可以返回!当初天皇将爱子托付陛下,如今年龄已长,久居东宫,不合情理。天意人心,均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所以奉太子诛杀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武则天知道大势已去,但仍做最后的努力,她见李义府之子李湛也在前面,就说:“你也是诛杀张易之的将军么?我对你父子不薄,竟然有今日!”

李湛被说得满脸愧色,不能回答。

武则天又对崔玄暐说:“别的人都是由于他人引见而升职的。只有你是朕亲自擢升,你也在他们的行列中吗?”

崔玄暐正面回答:“此乃所以报陛下之大德。”

这句话显然含有深意。

武则天再不追问。

在这样的情况下,武则天被变相地软禁起来,她被迫传位于太子,并移宫于上阳宫。虽然她的儿子——新皇帝仍然率群臣请安,并尊奉她为则天大圣皇帝,但武则天内心的滋味肯定非常不好受——最热衷于权力的武则天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是对她最致命的打击!

不过,人世间的事确实不好琢磨。就像禅宗之顿悟一样,经过最致命的打击后,武则天虽已气息奄奄,但这位一生与佛有缘的女子,却在弥留之际悟通了人生。

原来,所有的权力富贵都是空的,戏剧再辉煌也终有落幕的时候。

回首一看,自己的一生显然多在偏执当中,所谓的“圣神皇帝”也不过是过眼烟云。

她感觉有点累了,她想要安息,重新做回李家的媳妇。

所以,她在临终遗嘱中善意地宽恕了以前的政敌与情敌,指定自己要与先皇合葬,不再做皇帝而要重新当李唐的皇后。

很多人都诧异于武则天这一遗嘱,认为这是无奈而明智的。殊不知,明智是需要感悟做后盾的。以武则天的尊贵,在大失败后没有做一点点的反击,这就最能体现出她的变化。不仅如此,她还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平反自己所造成的冤假错案,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显然不能单纯以无奈与明智来解释。因为她即便不这样做,也丝毫无损于她的尊贵。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想想,后世有多少王朝的领导人能有勇气这样做?

武则天看似平淡的遗嘱,再次显示了这位女子的不凡!

由于这一遗嘱,武则天的灵柩在儿子中宗皇帝的亲自护送下返回长安,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安葬仪式上宣读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武则天被褒扬为“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她也因此永恒地配享李唐的太庙,受到李氏子孙的尊礼。直到唐玄宗一朝,仍加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则天皇帝所做的一切还是得到了一部分理解的,据说同时期的日本就开始有女性天皇,并传承了十几位。你能想象吗,在那样一个畸形的日本有这种事
其实中国历史上女皇帝不止武则天一个啊,比如北魏殇帝、文佳皇帝、西辽承天皇帝,都是女的。
功过都有,不过真的是了不起的女性!
真没觉得武则天了不起。吕后当政,天下起码是安定的,老百姓休养生息,大的政策保证延续性。她也没打算杀自己儿子。武则天任用酷吏和一切可利用的人,使恶人贱人有了进身之阶,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同时恶心透顶的造神,可没见她给老百姓什么好处!
就是皇帝这个名分,吕后时代,是刚刚开始用的(秦始皇二世再加刘邦),个人觉得她用不用无所谓。再说刘家天下真有吕后一半股份的,武则天是什么?小三都很少有勾搭金主儿子的吧?再看她后来对待冯小宝和二张,感觉她根本控制不住男宠,这方面跟秦始皇他妈的水平差不多!怪不得她儿子女儿等她死了赶紧改姓回李,跟这么个小老婆出身还随便差点搞不定男宠的贱货姓,当然不如跟名声还不错的祖父。也怪不得她老是想把家当传给侄子,因为她在儿女面前心虚!吕后面对儿子就理直气壮,因为她不但不是小妾,还是刘邦一起打江山的合伙人!
我想一个人活到老了,没体力没精神的,所谓遗嘱后事只能靠晚辈摆弄

也许是她儿子希望自己的母亲回归传统体制,也许是整个社会不希望女皇再现于世

她自己怎么想的变得无关紧要,因为死人不能决定自己如何被定位。
人要养成两种习惯:

                 一是帮助别人
                 二是至少不要造成损伤
唐高宗会愿意这么个女人躺在自己身边吗?
武则天临死来这么一手,武家虽然没有那么有权,但是还是保存了下来。后来李隆基在杨玉环之前的宠妃也是武氏。杨国忠好像也是武家的,他娘改嫁到杨家,才改姓杨。后来有权后,还为他父亲平反来着。

吕氏就是手腕不够,等到她死后,吕家还有她自己儿子那一脉好像都被杀光了。吕氏再也没有做过外戚。吕氏大概是大老婆里头最怨的吧,不仅有个渣夫,还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吃了那么多苦,才保住儿子的皇位,结果,杀个小妾还把自己儿子吓死了。
回楼上,如果没有权谋政治的勾心斗角,褪去了所有一切的两个人也不过是普通的男女,在一起并不为过,更何况这两人已经挂了,替死人操心,楼上真够多管闲事
武则天不过是名女子,后世便将她的功湮没,过放大,以便凸显男性在历史上的地位而已。
女子称帝,没继承人/继承人担不起,当时世俗,她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当时的权利法则。 活的清醒,她老了, 做到高位要个身后名。
首先,狄仁杰和武则天有过对话关于皇位给谁继承,狄仁杰规劝武则天将皇位留给李氏子孙。其二,武则天在晚年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实权了,权利在她的儿女手中,她是被迫退位的。
不得不说,她干了很多女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并且还是比较成功的。我觉得真有穿越,现在的女性过去,也不一定能干成她干的事。
我又不是她如何知道呢?只是不知道重来一次她的选择是如何的
她还是理智的,直到身后事已是李家人做主,还不如生前就如他们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