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不对吧,我怎么看很多都不是上海本地的呢。比如油条,大饼,豆浆,锅贴烤山芋。这些是从北方传独有的吧,怎么变成上海的特产啦。奇怪

天津人的早餐就是大饼油条豆浆,然后传到北京,上海的吧。天津还有煎饼果子呢 ...
JUJUTEA 发表于 2011-3-26 19:41

我在第一楼就说“其实,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业城市,汇聚了各地精英,共同构建了这个东方的不夜城,因而也集中了各地饮食的精华以及多姿多彩的街边小食,有的是本地的传统小食,也有不少外地的著名小食”,经过岁月的沉淀,许多外地的小食已融合上海风味,已成为上海人最喜欢的日常早歺,也不算上海特产。
11、麻球【小小麻球,竟有百年历史?】
麻球是上海最著名的大众化传统名点。最早始于清代,近100年来,在上海极为盛行。 最喜欢吃里面是豆沙馅的大麻球,一口咬下去,糯米带着外层的白色芝麻嚼起来特别有劲,伴着不多的豆沙馅,甜度也是刚刚好,基本上只要路过看到麻球都会买上一个!

12、油墩子【你还记得我吗?】
油墩子,最早可追溯到潮州一种叫做“猪脚圈”的小食。师傅用勺子舀一勺稀薄的面糊,浇进椭圆形的铁皮容器里,放上葱拌萝卜丝,最后用筷挟上一二只小河虾,再浇上一层面糊,放进油锅里炸,出锅的油墩子搁在油锅上端的铁丝网里“嘀溜溜”地沥着残油,香味早已让百米之内的人折服。 演变后的油墩子省去了虾的原料,馅料就是清香的萝卜丝,从当年的3分钱一个,吃到现在1块钱一个,诱人的酥香还是让人留恋忘返。

13、春卷 【过年时的美食】
上海人对于春卷的记忆,或起源于街头巷尾摊春卷皮的小摊,小时候过年前,常买回春卷皮回家,总要帮妈妈一张张分开,然后拌馅,包起来,炸到金黄金黄,蹦脆蹦脆的,才好吃。春卷用的是白菜肉丝馅,有些是用韭黄肉丝做的。也有甜的豆沙春卷 。



14、三鲜小馄饨【吃啥都不能少了你】
上海人对馄饨的大小分的特别清楚。大馄饨、中馄饨、小馄饨。顶顶欢喜还是小馄饨。薄如纱的皮,挑进一点点肉末,水里一汆,放进蛋皮、虾皮、紫菜调出的三鲜汤里,口感咸香爽滑,哧溜一几溜进嘴巴,味道令人难忘。除了三鲜小馄饨外,当然也有鲜肉大馄饨或荠菜肉馄饨,份量可当一份午歺。



15、鲜肉汤团【一泡鲜汤令人难忘】
鲜肉汤团一头尖,底部圆。小时候吃的汤团个头都很大,鲜肉汤团有一大泡滾燙鲜汁,肉芯有弹性,十分好吃。通常吃一碗汤团除了鲜肉汤团外,还会加一二只荳沙汤团或黑洋酥汤团。荳沙汤团纯圆形,有的荳沙芯还放上桂花。而黑洋酥汤团二头尖,黑洋酥是由黑芝麻拌棉白糖和猪板油挫成,咬开时有猪油融开成液体很燙的。

16、鲜肉貓耳朵【现已几乎失传的小吃】
从揪面片演变而成的老上海小吃。汤汁夠浓,可自行调节辣度,秋处吃之,浑身暖洋洋。现在可吃不到了。

17、油豆腐细粉汤【吃粢饭必伴】
油豆腐是用老豆腐油炸发大而成,线粉即是粉丝,已泡水浸软。汤汁是肉骨汤加八角桂皮等香料,放在一大铜锅里。业者有一杯形的铁丝网篓,里面放入定量的线粉和油豆腐,一把剪刀剪个不停,浸入大锅中片刻。碗中放一奌醤油和味精,勺一大勺汤,把蒌中的线粉和油豆腐倒入奉客。汤清味鲜,
如果再加上面筋和百叶包肉就叫单档,双档。(这个叫法大概只有上海宁明白)



18、年糕团【小学生的回忆】
以前经营年糕团的都是一人摊,常在上学前或课间小休时摆摊,业者从一大堆用水磨糯米粉蒸成的年糕坯子中取一小团,用手揿扁成五吋大小,放入芝麻白糖,也有加奌碎未桃和蜜饯丝,然后对摺成半月狀,才卖三分钱,年糕团又糯又香又甜,小学生哥最爱吃了。
照片中夹油条的以前不多见,以前是放奌馅料封口的。

19、臭豆腐干【有人厌惡有人喜】
用特殊的卤汁浸渍发酵,表面有霉黑奌,用热油炸之,闻着臭!吃着香!蘸奌辣火更沒话头。爱吃的人視之性命,不爱吃的人闻风而逃。现在反而港台能吃到很正宗的臭豆腐干。

20、咸豆腐浆【正宗的上海味道】
上海人所说的豆浆,其实指的是咸浆。咸浆,是豆浆里花头最浓的一种,一般里面都会有油条碎+榨菜末+虾皮+葱花+紫菜+鲜酱油+辣油,热荳浆冲下去片刻,就会凝结成荳花。实实足足的一碗,配着粢饭油条,一顿早饭营养又好吃。当然也有淡浆和甜浆,不过始终是咸浆最令人回味。

哪能没茨饭糕
momowang 发表于 2011-3-26 11:05

9楼有粢饭糕图片及奌评。此论壇上海人江浙人不少哇。
锅贴 不是沙县小吃么?
还没看到咖喱牛肉细粉
三鲜小馄饨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