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全球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北半球的很多地方,气温由暖湿转为冷干。冷干期的到来,使得适宜农耕生产的地域明显缩小,在原先农耕区的边缘,出现了大片不再适宜农耕的地区,其天然植被大多是草原和荒漠。在这种情况之下,在这些地区从事农耕的族群就面临了“不转型即灭亡”的严峻考验。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一系列新的重要生产技术便在这些族群手里诞生了,它们开创了一种新的生产形式——游牧。
根据最近几十年在中国游牧地区所做的考古研究,冷干期的到来造成了这些农耕边缘地区的很多农耕文化(如西北的齐家文化、东北的夏家店文化)的凋敝消亡。从约前1300年开始,在今陕北、内蒙古中部一带出现了李家崖文化,显示当时的族群已经采取了半农半牧、低度定居的生存方式。前9世纪开始,由于中原族群对北方半农半牧族群的抵制,这些族群彼此之间开展了激烈的生存竞争,这从这一时期墓葬中大量出土青铜兵器、反映了男性的尚武风气就可以看出来,而频繁的战争很可能造成了人口急剧减少的残酷事实。到前3世纪,中原周边的游牧文化已经基本成熟,并形成了东北地区的森林草原型、蒙古高原的草原型和青藏高原的高山深谷型3种类型。大体来说,森林草原型游牧族群包括东胡、鲜卑、契丹等部族,草原型游牧族群包括匈奴、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部族,高山深谷型游牧族群则主要是羌人。这些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的关系,成为战国以来贯穿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ab9d50102v85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