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蒙古高原 黄河流域气候变迁

http://economy.guoxue.com/?p=6327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王星光
=========================================
        第四纪大冰期都出现在距今约300万~1万年的更新世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时期。如在更新世初期的早冰期,华北平原温度比现在低8℃左右。而在距今210万~150万年的S冰缘期,河南、河北等地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12℃以上。到了距今110万~80万年的鄱阳冰期,年平均温度要比现在低8℃左右。距今60万~50万年的大姑冰期的温度要比现在低6~7℃。而距今20万~10万年的庐山冰期,年平均气温则比现在低10℃~12℃[7](p41)。在距今10万~1万年出现的冰期为末次冰期,在我国称之为大理冰期或太白冰期。

     例如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由于冰期时蒙古冷高压占据绝对优势,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萎缩,所以降水量大幅度减少,致使西北地区沙漠扩张,风尘堆积极其旺盛,在黄土高原以至东部平原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这对处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存是一场严酷的挑战。在这样较为寒冷干燥的恶劣环境条件下,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作为食物的来源,农业的发明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

http://economy.guoxue.com/?p=6327
]乌志明   2013-9-23 16:05

咱们的观点有共同之处,生态根在于水源地的破坏,金庸借萧峰之口那两句匈奴悲歌给我印象极深,也是汉对匈奴故地生态破坏的写照,我曾写过相关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6693-689200.html

回复 |


[3]潘勃   2013-7-23 17:11

这么说,重视奖励耕、战的价值取向,从春秋战国就慢慢开始了。宋朝军事上和文化心理上的自卑,其实源自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各种昏聩,沿袭元代。前世的种种不经意的作为,造成了绵延几百年上千年的影响。冷冰冰的历史啊……丝毫没有什么伟大,宏大的敬意

回复 |


[2]happylittlejoe   2013-5-27 13:44

刚从云南回来,大理苍山洱海太美了。汉朝以后匈奴好像迁到内地去了,和中原融合了

回复 |


[1]陈奂生   2013-5-21 23:59

毛乌素沙漠的环境变迁,可能不能以单纯的人类破坏来说明。气候本身的变化不容忽视。
推荐阅读《饥馑的气候》
至此,插两个我最感兴趣的故事。一是《汉代黄河流域麦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与技术影响》一文中讲述了汉代冬小麦推广的故事。小麦的起源问题还不是十分明了,但轮廓还是较清晰。小麦起源于中东,4000年前就传入了中国,但一直未得到推广。主要在黄河流域下游(华北平原)地区种植,并未在关中得到推广,可能的原因是冬小麦灌浆期需大量水分,而关中水利条件不好。来自河北的董仲舒,家乡种植小麦很多,他掌权后,建议在关中和新夺取的草原地区大量推广冬小麦。这种农业政策与现代各种生态农业的科技政策一样,约摸也是拍脑袋决定的。结果是黄河中上游许多半干旱地区的草原被开垦成农地,生态急速恶化,最终导致黄河泥沙淤积,下游河水泛滥成灾(当然,后来通过水利和农耕技术改进,冬小麦得以在黄河流域推广,这另当别论)。汉代以后,黄河流域水旱灾害成了历朝历代最头疼的问题,伴随着水旱灾害的蝗灾也频频爆发,粮食危机最终往往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导火索。《看历史》杂志回顾1942河南大饥荒专刊中,甚至将民国政府的倒台也包括了进来,阐述了黄河水旱灾的恶劣后果。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692023.html
为什么汉代中国没有产生科学”的问题就是当今中国急需知道答案的重要课题。
===================================
从社会经济或学术上讲,汉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千古一帝”刘彻的带领下,取得了无以伦比的历史地位,不仅重创宿敌匈奴,还诞生了诸多显赫的历史人物,如外交官和科技孵化者张骞,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极具创新意识的将军霍去病,以及细菌战的发明者中行悦,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这些人都太了不起了。乃至到了今天,司马迁的记录、张骞引入的农作物、董仲舒的思想变革依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细节还很值得学术界去搞清楚。如汉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为什么汉代中国没有产生科学”的问题就是当今中国急需知道答案的重要课题。
汉武帝知人善任,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从百家中吸收人才,不拘一格,建立了郡县制,却最终却独尊儒术,葬送了中国人的创新意识,并错过了科学的诞生。与汉代社会相比,当下中国社会逊色得多。不仅没有大思想家,艺术家,而且体制臃肿,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但有一点与汉武帝作风十分相似。汉武帝个人虽然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精神,但其好大喜功的作风,某种程度上将自己(汉代)与对手(匈奴)的前途都给毁了。

地理上看,黄河流域在汉代是两大文明的中心,鄂尔多斯和河西走廊是匈奴水草肥沃之地。黄河下游则是中华民族发源之地。汉匈之间的土地变化是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对抗。黄河流域的生态变化,影响了两大文明兴衰与更迭。

经历了六十多年的战争,匈奴和汉朝的经济都已经十分凋敝,而武帝为了巩固新夺取的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河西走廊和鄂尔多斯高原),大量移民戍边,开垦草原种植作物,最终导致黄河下游水旱频繁,整个黄河流域生态愈发恶化,拖垮了汉王朝。从地图上看,以蒙古人为主导的匈奴国土面积远超过汉王朝,包括现在的东北、内蒙,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横跨欧亚,是个十分强大的帝国。历史人口考据,匈奴帝国拥有人口近200万(武帝时期汉朝人口约3400万,有人估计因战争死了1500万)。这样广袤的草原帝国匈奴,最终被彻底的瓦解,泯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
     赞美和讨论草原文明如何伟大的文章多如牛毛,这类文章其实质无非是夸赞曾经的游牧生活方式十分适应草原的生态环境,其中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更是所向披靡,打败了所有的民族。
     但若从生态环境承载文化的角度看,如今的草原游牧文明实在是一个悲剧的文明,草原系统也几近到了崩溃瓦解的边缘。科学时报王中宇先生的评论文章<<面对走向消亡的游牧文化--成、住、坏、空>>对草原自然系统与社会间关系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清朝对蒙古的政策是真正瓦解整个草原游牧文化的关键因素。
     清朝对蒙古实行的是“众建崇释”政策,一方面让蒙古人定居下来,放弃游牧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让蒙古族改信信喇嘛教,花钱供养一些“闲人”,加剧了社会负担。另外大量移民戍边,开垦荒地,变游牧为农耕。这些原因都是瓦解草原文明的重要因素。然而从《汉武大帝》中能明显的感觉到,随着汉朝军队的北上,黄河中上游大量草原的“收复”,移民开垦,将游牧变为农耕,草原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就已经大规模开始了。草原环境的恶化和黄河流域的环境大规模恶化并非源于明清,而是汉代。

======================================
对此,我查阅了许多环境史方面的资料。中国环境史学家、农史学家和地理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还是论著颇丰了,特别是对围绕着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和水旱灾害的资料挺丰富的,一些例子如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原因更是经典中的经典。阅读之后,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相恨见晚之感。个人觉得应该有高人出来把这个案例理顺,将其写入环境或生态类书籍的教科书中,让大学生对中国文明与环境间的关系有所了解。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0114-692023.html
秦汉时期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记载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陈夏”。可知当时亚热带植物的地界比现在更加偏北。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布局。例如,在先秦到西汉以前,我国丝织业布局是北丝南麻,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则主要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蜀中仅以产麻布著名。虽然在东汉到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下降剧烈,南方各地社会生活则相对安定,丝织业有所发展,可是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从气候变迁情况看,至隋唐时代,虽然气候也有变化,但是平均气温仍暖于现代,可见丝绸之路出现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丝南麻布局的改变发生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北方不利于桑蚕生产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时北方战乱,南方经济上升,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镇江、三台已形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南宋时,南京、常州、镇江、苏州都拥有巨大的丝织业生产能力。丝织业重心南移,正好相当于我国气候由温暖到寒冷的时期,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气候变迁对农业耕作也有影响,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都说,他们那个时候,齐、鲁(河北、山东一带)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在这些地方直到解放初期,还只习惯于两年三熟。唐朝的生长季也比现在长,《蛮书》(约成书于862年)说,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获两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麦或大麦。而现代由于生长季缩短,不得不种豌豆和蚕豆,以代替小麦和大麦。这种历史经验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如果气候变暖,就可以考虑双季稻向高纬度、向高海拔扩展;若气候变冷,就得采取措施,缩短水稻的生长时间。http://www.kepu.net.cn/gb/earth/weather/change/chg005.html
例如,在公元前3000-1000年的温暖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直到东部沿海都有广泛分布;安阳殷墟发现有水牛和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甲骨文记载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产的,河南原称豫州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商、周时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诗经》说:“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可见当时梅子是和盐一样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佐料。《诗经》说:“终南何月,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来就无梅了。陕西、山西等地入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http://www.kepu.net.cn/gb/earth/weather/change/chg005.html
http://economy.guoxue.com/?p=6735
天下之中”与古代中原生态环境的变迁
王星光
  自全新世以来,尽管中原地区地貌略有变化、气候也不断波动,但总体而言中原的生态环境是优越的。
【文萃】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变迁
2018年11月13日 08:58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期 作者:黄尚明
================================
青海地区在距今11000年左右,气候较今天温暖潮湿;距今6000 年,气候较湿润,降雨量比现在高出许多;距今4000年,年平均温度比现今约低1~2℃。
===================================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地区距今8500年,气候开始由干凉转为温湿;距今8000年,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一直持续到距今6000 年;距今6000 年—5000 年,气候渐趋干凉;距今4000 年,气候变干变凉。甘青地区在距今8000 年—4000 年,是气候温暖湿润期,前期落叶阔叶树比较多,后期针叶树居多,很适合人类生存繁衍,这里生活着创造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的族群,以粟作农业为生,彩陶文化特别发达。但到了距今4000 年左右,气候变冷,乔木减少,这时考古学文化为齐家文化,经济文化衰退,逐渐向半农半牧演变。
==============================
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为亚热带气候,植被为落叶阔叶树林,还广布着竹林,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一直持续发展,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区之一,原始农业相当进步,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较早地出现了大规模的环壕聚落,客省庄二期文化晚期还建造了超大规模的陕西神木石峁古城,面积400多万平方米。http://news.cssn.cn/kgx/kgxllykgxs/201811/t20181113_4774574.shtml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全球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北半球的很多地方,气温由暖湿转为冷干。冷干期的到来,使得适宜农耕生产的地域明显缩小,在原先农耕区的边缘,出现了大片不再适宜农耕的地区,其天然植被大多是草原和荒漠。在这种情况之下,在这些地区从事农耕的族群就面临了“不转型即灭亡”的严峻考验。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一系列新的重要生产技术便在这些族群手里诞生了,它们开创了一种新的生产形式——游牧。
根据最近几十年在中国游牧地区所做的考古研究,冷干期的到来造成了这些农耕边缘地区的很多农耕文化(如西北的齐家文化、东北的夏家店文化)的凋敝消亡。从约前1300年开始,在今陕北、内蒙古中部一带出现了李家崖文化,显示当时的族群已经采取了半农半牧、低度定居的生存方式。前9世纪开始,由于中原族群对北方半农半牧族群的抵制,这些族群彼此之间开展了激烈的生存竞争,这从这一时期墓葬中大量出土青铜兵器、反映了男性的尚武风气就可以看出来,而频繁的战争很可能造成了人口急剧减少的残酷事实。到前3世纪,中原周边的游牧文化已经基本成熟,并形成了东北地区的森林草原型、蒙古高原的草原型和青藏高原的高山深谷型3种类型。大体来说,森林草原型游牧族群包括东胡、鲜卑、契丹等部族,草原型游牧族群包括匈奴、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部族,高山深谷型游牧族群则主要是羌人。这些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的关系,成为战国以来贯穿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ab9d50102v85x.html
最后,压轴好戏登场。
4500年前,他们一路向东,骑着马,用木轮车拖着家当,跟随羊群,终于找到了东亚的大草原,从新疆进入内蒙、甘肃、青海、陕北、山西、河北、山东。
这一时期大致就是“三皇五帝”到商朝前期,年限范围是4500年前到3500年前,前后历时约1000年,殷商甲骨文上频繁记载的“鬼方“等西北方国,就是指的印欧游牧族群。
这1000年中,东亚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是粟作农业文明被摧毁殆尽,小麦部分替代了粟米,然后是古羌人首先学会了牧羊骑马,接着中原人学会了青铜制作与炼铁。

华夏诸族在此期间整体处于挨打学习阶段(1000年???)。

以上,可以看出北方古城市已经毁灭殆尽,这就是华夏诸族在游牧冲击时付出的部分代价,事实上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和提升。

挨打的证据主要如下:
1、4700年前,良渚文化莫名其妙地衰败了,并随后向南北方各地传播,究其原因,大概率跟南逃的北方粟作文化有关。目前的证据都比较间接,期待更多直接的考古证据。
2、4500年前,甘肃临洮马家窑的“彩陶艺术家“首先被打。
3、4000年前,山西临汾陶寺城的音乐家、天文学家接着被打。
4、4000年前,陕西榆林石卯城的“石头建筑师”又被打。
5、4000年前,山东济南龙山的“蛋陶艺术家”也被打。
6、龙山文化的代表一一牙璋器,从4500年前的山东,到3000年前的越南,这中间的广大区域都有发现。龙崇拜也在这一时期往南扩散,这些都充分说明北方粟作文明被迫南迁。
7、良渚文化的代表一一玉璧、玉琮、玉鉞等玉器形制,也开始扩散,包括饕鬄纹饰、玉器、牛耕稻作、治水造田等先进科技都传播了出来。
8、4000年前,河南郑州,夏都阳城被毁,夏朝开始18次之多的频繁迁都,最后都城在洛阳北的二里头,毁灭于3600年前。
9、3600年前,商汤与夏桀在洛阳以西的鸣条(运城)进行械斗,夏败,殷商立国,到3300年前的商中期,开始与“鬼方“的进行了频繁的战争。https://zhuanlan.zhihu.com/p/40232666
5000年前到4000年前,气候在这期间变得比之前更加干旱寒冷,亚洲中部、中东部的森林开始退化,草原面积随之扩大,亚洲北部基本连成了一片。
-----------------这1000年的气候逐步变寒冷,当时的华北平原也成为大片的草原,气温的下降促使粟作农业开始向温暖的南方移动。
同时,干冷的气候使得亚洲中部的印欧游牧集团生存更加艰难,他们不得不跟随羊群,从各个方向去寻找生存的土地。

4500年前,他们首先找到了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坚持了约500年,然后迅速灭亡。

4500年前接着跑到北非,撒哈拉沙漠挡住了大规模南下的道路,这为埃及人赢得了大约1000年的发展时间,直到3500年前的第二中间期,单峰驼的驯化,让游牧民克服了沙漠环境,他们陆续南下,埃及文明的好运也就到头了,随后逐步灭亡。

4000年前,他们骑马从开伯尔山口闯入印度河流域,200年后,印度文明灭亡。

------------------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232666
先把最近一万年的气候变化做一个大概的阐述,为方便理解,中间会穿插上一些考古学的重要成果。
■■■
9000年前,气温缓慢上升,欧亚北部的草原面积开始逐步扩大
亚洲,
人类开始驯化出牛羊,最早的游牧民诞生。并在接下来4000年的气候“友好期”,得到大力发展,在中亚草原面积形成了诸多游牧部落,中国北方草原这时候因为没有牲畜,还不具备游牧的基本条件。

猪 虽然此时已经被中国南方驯化出来,但由于猪在野外的生存能力极强,野化能力也特别强,故不适合放牧,只能圈养,扩散就非常慢,大约6000前才传播到良渚、仰韶区域。
人类驯化了水稻,小麦,最早的农业种植出现

============================

■■■
9000年到5000年前,气温逐步爬升,而后缓慢下降。草原面积开始缓慢收缩。粟作农业在内蒙古发芽。9000年到5000年前,气温逐步爬升,而后缓慢下降。草原面积开始缓慢收缩。粟作农业在内蒙古发芽。
其中,
前期2000年与现在气温类似。北方人把狗尾草驯化成粟米,萌生出南北方粟作、稻作两个农业生产区。
中间1000年气候更加温暖湿润,比现在气候环境更好,原始农业得到更好发展。
粟作农业从东北内蒙古向南传播,磁山、半坡仰韶、龙山牛河梁等出现并成熟。
稻作农业从华南往北传播,河姆渡文化出现,良渚文化萌芽。
农业作物
1.8万年前,驯化水稻,中国广东英德牛栏洞。
1万年前,驯化小麦,西亚两河流域,4000年前传入中国。
8000年前,驯化粟米,中国内蒙古东部。
8000年前,驯化汉麻,中国中部。
7000年前,驯化棉花,印度南部,1000年前才传入中国。
=======================
家畜家禽
1.2万年前,驯化猪,中国广西桂林。
8000年前,欧洲人驯化了另一个品种的野猪。
1万年前,驯化羊,中东的伊朗,5000年前传入甘肃青海地区。
1万年前,驯化牛,亚洲各地包括中国。
7000年前,驯化鸡,中国河北邯郸。
5500年前,驯化桑蚕,中国河南,4700年前良渚文化区域有了确切的丝织物。
5000年前,驯化马,亚洲中北部草原。
4000年前,驯化鸭,雁变鸭,分别在埃及与中国完成,区别是品种不同。
4000年前,驯化鹅,中国人把鸿雁变成鹅,欧洲人也随后把灰雁变成鹅,区别还是品种不同。
4000年前,驯化单峰骆驼,阿拉伯半岛。
======================
工具材料
2万年前,陶器,中国江西仙人洞。
3700年前,瓷器,中国福建永春。
6600年前,黄铜器,中国陕西临潼。
6000年前,青铜器,西亚两河流域,大约5000年前出现在中国甘肃。
4500年前,铁器,土耳其,大约3500年前出现在中国甘肃。
5300年前,丝绸,山东大汶口。
6000年前,车轮,西亚两河流域,大约4000年前出现在夏朝初期。
5500年前,犁,西亚两河流域。
==================

并在4000年前,游牧大迁徙后。
又获得了西亚的小麦、羊、轮子、犁、青铜器、铁器。(后两个传播有争议)
牛在中国南方本身就有,有了犁,牛耕技术就简单了。
马被游牧民驯化后,立刻就送到了中国。
获得了以上人类文明成果,中华文明就开始大发展。
并导致了生产关系变更。
3500年前,殷商,进入青铜时代。500年后,西周进入封建领主社会。
2600年前,春秋末期,进入铁器时代。300年后,秦朝进入中央集权社会。https://zhuanlan.zhihu.com/p/40232666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