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rainteaser 于 2011-12-16 03:29 编辑
目前中国的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增长,控通胀。保增长的目的是保证就业岗位。他就是维稳的手段。
保增长的方式有三,投资产能,消费,出口。同时他们的关系还要满足:产能 = 消费 + 出口。
目前国内的一个产业工人收入能养活的人为1.1(美国为1:4.6,德法英为 1:6.8,日韩为 1:3.8)。这样的局面,要增加消费几乎不可能,国家目前的正在做的手段有,低收入人群减税,公务员加工资。于是剩下的大头就是,投资产能和出口。因为产能的过剩,才会有口号,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目前我国建筑业的产能是最过剩的,所以我们看到我们大批的建筑公司,带着自己的工人,去了亚非拉,援建基础设施,这真是解决就业,加大出口,扩大国家影响力的妙棋。疲软的内部消费市场,使我们看到如此一个关系式:新增产能 = 出口。
投资新产能,央行要印钱。出口获利外币,返还国内流通,央行要印钱。两者的必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目前中国的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要保证出口的优势,就是人民币的低汇率和国家的出口退税两大手段。这样我们的出口,本质上是对过剩产能的折价出口。看上去我们是吃亏了,但是在保就业的前提下,吃不吃亏都是次要的。当然最好不吃亏,于是有了产业升级的口号。低端产业在解决就业人口数目上往往大于高端产业,所以在中国人口增长不减缓的前提下,产业升级缺乏内在动力,反而造成国家保增长的压力。
既然保障就业是必须的,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控制通货膨胀也就是必须的。按照货币总量的公式:
货币总量 * 流通速度 = 社会商品总价格
控通胀就有三种手段,1)人民币流向国外;2)降低流通速度;3)增加新流通的商品种类。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目标,这次援欧,我们给他们人民币他们就拒绝了。然后我们才提了三个要求。
然后是,降低流通速度,所以我们看到政府目前对银根抓的很紧。最后,政府能够有比较多手段的,就是增加新的流通商品,并允许它大幅升值,现在的说法就是挖现金蓄水池。
第一步, 1994-1998年, 民生产品市场化,教育,医疗,允许其升值。
第二步, 1998-2011年, 房市,股市。
股市,让企业成为一种可流通的商品,同时让老百姓为亏损国企的资金漏洞买单,外带蒸发多发行货币的功能。
房市的建设,分了几步走,先是分税制,地方政府作为垄断的供方市场,有了推高土地价格的内在需求。然后是需方市场,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启动银行按揭,03年,用带保障性质的商品房替代经济适用房,将所有人推向商品房市场。
第一,第二步走完,民生市场吸走了大量老百姓的收入,消费能力下降,制造业不景气,制造业资金不进行产业升级的投资,反而流入房市,股市。长期来看这是制造业的慢性自杀。
后面保增长是一定要继续的,那是保就业,那是维稳。所以钱还要印,外汇还要增加,重点是控制通胀。
1)人民币国际化,希望上海10年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
2)提高保证金,限贷,减缓资金流动速度。
3)提升产业,人民币贬值,出口退税,保障海外市场,于是海外经济不景气,我们往往见到出口退税更厉害。
4)股市扩容,增加流通商品数目、总价格,于是有了全流通,创业板,海外版。
5)娱乐消费商品,打压力度越来越弱,直到破坏道德底线的合法化。
6)国家补贴的垄断产品市场化。比如取消汽油补贴,中东几个革命都是这个引发的,所以应该绝对不可以。
7)扩大房市规模
供方市场:建设新农村,城乡结合部土地,建设二三线城市
需方市场:农转非,创造二三线城市住房刚需。
贷方服务:建设农村金融机构(目前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能变成农村银行)
8)土地私有化,允许流通,抵押,买卖。
这是一杯饮鸩止渴的毒酒。如果不能有效的富民,在中国人口降下来之前,开发好国内消费市场。
在保增长的前提下,迟早要饮下这杯控通胀的毒酒。当资本主义资本化一切可资本化的商品后,马克思主义
说会产生共产主义,中国的数千年历史说,会有起义没收土地,从头开始再来一遍资本化。
所以后面的投资关注,应该是二三线城市,城乡合作部的房市,并量力布局农村承包地,宅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