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历史人文] 经典诵读 修复基因之原理(道家智慧揭示生命奥秘)

《浅论道德救世》

熊春锦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
2009年3月1日 德国柏林


非常感谢读书会邀请我来给大家做一下汇报,既然是读书会,我想就应该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特有的“读书学习方法”。可能我们这一代人,经过几十年的现代文化教育,对于如何“读书”,在概念上已经有点混淆了。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在家里是读书还是看书呢?
答:看书。

4_011108.jpg
  一、读书会中话读书
        真正的“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大瑰宝,现代人把这个读书的“读”字已经误解了,只是用两只眼睛看,中国古代文化当中,读书是要调动舌头,调动眼睛,调动手,还有心。基本上是要求四动,眼动,舌动,手动,心动。要一起动起来。那才叫读书。而且这个读书,基本上分为三种方法,也就是儒家的呤诵,佛家的念诵,道家的观诵。这三大方法当中,那一种比较好呢?

4_011345.jpg
根据我研究道学几十年的心得,我认为道家的观诵法比较优秀。从汉字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就是说,我们学习也好,诵读也好,都是为了要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个“思”字在早期的甲骨文当中,上面是个“囟”门的囟字,后来才变成了“田”字。这个“囟”字怎么解呢?古代的“思”要求我们主动把囟门打开,将自己的心与天相连,主动获得天德的能量。《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名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搏而生者也。”就是说:天给我们人类的是“德能”,地给我们人类的是“地气”。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当主动地获得天德和地气,否则仅仅靠我们自己体内有限的能量,是难以达到的,同时也难以实现诵读的最高境界。


我们人体的营养,基本是两个来源。一个是五谷杂粮,另一个就是精神系统的营养——金、木、水、火、土五种能量,道家就称之为仁德、义德、礼德、信德、智德。五种德性的能量养精神,地上长出来的五谷养我们的肉身。经典诵读是通过诵读前人的著名的篇章,引导我们主动地获得天德和地气,来滋养我们体内的精神系统。我们的肉身系统通过一日三餐进食五谷杂粮,得到了足够的营养,但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由于长期的忽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其实,人体精神系统的自我营养机制在我们体内也是存在的。人类在大约15岁以前(男性16岁,女性14岁)都天然具备自动吸纳天德和地气的生理机制和心灵状态。而且还在体内建立了一定的储备。15岁以后没有继续跟进,没有用一定的方法辅助,继续获得充足的精神营养,那么就只能不断地调用仓库里边的能量。一般来讲女子49岁,男子64岁,就把仓库的储备调用完了,人就会出现明显的衰弱。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感觉精神不支了。“不支”的原因到底是肉体缺乏营养还是精神缺乏营养呢?你奋斗了几十年,物质条件丰富了,一日三餐吃得更好,比年轻时吃得丰富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力气,没有精力了呢?实际上主要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缺乏了营养。


但是大部分人15岁以后没有继续跟进,没有用一定的方法辅助,继续获得充足的精神营养,那么就只能不断地调用仓库里边的能量。一般来讲女子49岁,男子64岁,就把仓库的储备调用完了,人就会出现明显的衰弱。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感觉精神不支了。“不支”的原因到底是肉体缺乏营养还是精神缺乏营养呢?你奋斗了几十年,物质条件丰富了,一日三餐吃得更好,比年轻时吃得丰富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力气,没有精力了呢?实际上主要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缺乏了营养。
古代祖先留下一个宝贵的、简单的、滋养我们的精神系统的方法就是读书。这个“读”字,它所强调的,正如许慎《说文》里边谈到的,“读”的意思主要是开口诵读。如果不主动开口,就不叫读书。为了使我们今天的读书会气氛活跃一点,我邀请了我的几个学生和大家共同示范一下。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如何运用道家的方法去进行观诵。实际上很快,只要想一想,自己的天门打开了,天上的能量进入到心里面,心和天连起来了,然后再开口诵读。
二、音声相合
诵读中还有个窍门,要找“声”和“音”,不能糊里糊涂地读,一定要把自己的“音”找出来,这个“音”是什么呢?学过音乐的人可能都知道,音是和谐的,是震荡产生的。当我们真正读到体内有震荡的时候,那个音就出来了。“音”的生理作用、营养作用与“声”是不可比拟的。你的精神就会百倍,你的两眼甚至都会射出金光来,为什么呢?因为声音相合了。
中国有句成语:钟敲罄响,是说十几里以外有个庙里边的大钟,敲它的時候,结果这家人的罄跟着鸣响起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就叫同频共振。因为这个罄的频率和钟的频率接近,所以钟的“音”传到罄上时,罄也就响起来了。我们注意到没有,中国的钟跟西方的钟是不同的。中国的钟敲击外壁,“梆、梆、梆”,对不对?而西方的钟敲内壁,这个看似微小的区别恰好反映出是否把握住了其中的道。在木棒敲击钟壁的那一刹那,所形成的一种声响叫“声”,而钟体内的空间里边发出的共鸣叫做“音”。西方教堂的钟声因为音声混杂在一起,听起来不如中国的钟“音”柔和、雄浑,缺乏中国钟音那种震憾心灵,震动身心的作用。
要使我们自己的音和声发生共鸣,就得开口诵读。并且主动在自己体内寻找这个“音”,这个“音”一旦找准了,那么以后自己诵读的兴趣也就会来了。为什么呢?同频震荡以后,我们体内的精气神能够比较快的提升起来,人要是有点小毛病不吃药自己就好了,精神也回到了一种年轻的状态,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对你仓库里面能量的调用也减缓了。就不会还不到50岁就已经躬着腰咳嗽了,弄得毛发也掉了,牙齿也稀了,真好像这一生已经过了半辈子了。我已经60岁了,但觉得自己像30多岁,为什么?因为自己的精气神还挺足啊,没有那种疲劳感。大前天、前天,我两个通宵没睡觉赶着写东西,我今天还是有点精神啊,还能够给大家讲讲课。
在我们正式介绍今天的主题内容之前,先共同来诵读老子一下《德道经》双一章。双一章呢是指老子《德道经》的“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而且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老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在离道失德以后沿着修德的道路,回到大道的怀抱里。但是到了汉代以后,儒学被独尊,为了全面取代道学,再加上汉武帝特别不满意他的奶奶对他管得太严,就和宰相田玢联手把黄老学说清除了,甚至把《黄帝四经》从国家书库和社会上一起清理干净了。 老子的五千言虽然保留下来了,但经过一翻编修和颠倒篇序,编修成了现在的通行版,已经把原意篡改了。我花了几年时间,把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德道经”整理了一下,中央编译出版社很重视,几年前出版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德道经》这一提法,这非常有利于把道德根文化复兴起来。

我带一下,大家一起诵读,别忘了开自己的囟门,把心打开,和天连起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上德无爲 ,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
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很不错,很有点读书的味道,有一种共鸣音出来了。
      
      三、点点滴滴见智慧
我们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的古文文字都是上下排列的,不像现在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横着排的。古人对经文非常重视,读一行点一下头,给予肯定。西方排版从左到右,读一行摇一下头,像是在说“No”,在否定人家。这其中就有一个礼德的差别在里面。


  刚才说的当然是个笑话,但是我们的祖先对人体生命机理了解的更为深刻。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颈椎会前后上下小幅活动,大脑和脊椎里的脑脊液,也会随之加速循环。脑脊液,古代道家称之为天河水,这个水从大脑流到尾骶骨的终池,然后再循环上来,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在点头磕脑的时候,随着脑脊液循环的加快,大脑的深层和表层都得到了更多的营养,使你越读越精神。如果总是左右摇动呢?就会摇晕了,这也是有生理原因的。我们的颈动脉两侧,有两个压力感受器,当你这样摇头读书的时候,压力感受器刺激你颈动脉上的两个化学感受器,会使你的脑压降低,这样读长了时间会很疲劳。
  仅从这些细微的现象,就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的确是具有人天合一的大智慧。他们早已把我们生命的奥秘窥测得非常详细,而且为我们的后代子孙,制定出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读书的方法。通过诵读,去“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古代特别强调,临江临河,焚香而诵。为什么要到江河边去诵呢?正如老子所说的“上善治水”。老子早在2500前就知道,人体内主要是水,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水有个最大的特性,就是与天德和地气的亲和力特别强。有水的地方,有江的地方,天德地气的饱和度就明显地超出其他的区域。我们到江河湖海边上去旅游几天常会感觉到心旷神怡,其中看不到的原因就是天德地气的能量,通过水的携带和释放,大量进入到了我们的体内,滋养了我们的精气神,所以临江临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诵读。

孔子曾经说: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中国古代教育方法中,诵读就是一个最强劲的法宝。通过诵读,使我的思想境界逐渐与圣人接近,最终达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一旦能够“与古人居”,那么你的语言,你的行为,你的举止,你的作风也就合德了,具有了道德的品格。古人对诵读是长期坚持的,而且契而不舍。
明宋以后基本不读经了,不读《黄帝四经》,也不读老子《德道经》,改为只读《四书》。特别是八股文形成以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迅速衰落,科学创造力也嘎然丧失。这是因为“书”里面的精神营养没有达到“经”的层次,“经”和“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书”描述的只是肉眼可见太极白里面的事物,只能对人的品格产生规范和较正的作用。但是“经”却不同,“经”能够自由的穿越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双重世界,激活无相世界中高品质的能量源,既能提升品格也同时提供给我们精神系统能量。特别是我们成年人,格外需要将“经”和“书”一起读。
我小时候还有幸接受了私塾的经典诵读教育,那个时候对“经”很重视,诵经前还要插插蜡烛上上香,读儒家的典籍要先拜孔夫子,如果诵经读书的时候不恭敬,私塾的老师还要拿个板子打打手心。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没有这个机会,没有尝到那个味。我们后来基本上没读经了,经也没读,书也没读,从小到大在品格培养方面大都是后天不足。除了有些人因为先天足,还具备较好品格气质外,很少有人通过在学校里的教育培养出了好的人文精神。在学校里面我们学的都是知识,没有文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句话就把我们都弄得钻到知识的海洋里边去了,而忽视了文化的修养。
实际上知识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丢掉哪一块都不行。只有按照老子说的“执两用中,知白守黑”高度重视德性品格的修养,抓住明明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奉献这几个环节,才能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四、令人担忧的道德现状
  当前整个社会也好,人与人的交往也好,没有诚信可言,道德已经滑落到了底线,该怎么办呢?自然界自然灾害连绵不断,流行疾病的暴发也岌岌可危。最近金融危机又席卷全球,大家心里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难道真像有些预言所说的,世界末日要来了吗?请大家放心,世界末日还没有来。因为天道和地道无限地关爱人类,希望人类能够重新认识到“道德”的力量,人类一但能够尊道贵德,整个人类的精神面貌和世界的面貌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问题在哪儿?就在于道德的滑波!正如司马迁《史记》上提到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人类离道失德以后出现的名利增多的现象,以及对人类心灵的腐蚀作用揭示出来了。名和利,需不需要?回答是需要的,但要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用德来规范,用道德的品格和品质来规范,才不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祸害。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深刻的哲学思维当中,也发现了这一点,在他们选集当中我就曾经发现这样一句话:“一种离开古代氏族社会的纯朴道德高峰的堕落。”我们现在人类是不是这样?正如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所揭示的,我们人类的确是从道德高峰跌落下来的。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也作了一场演讲,也谈到了道德的问题,他其中就说了:“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这个比喻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文化的根蒂。他还说:“道德缺失就是这一次金融危机加快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当我读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感到:中国有希望了!我们中华民族只要能够将我们的道德文化接续起来,并且用道德文化教育我们全社会,那么,就可以从这个道德底线“反也者道之动也”地走向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神秘的,她很简单,很朴素。关键的环节就是修之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里的这段话,并不纯粹是儒家的思想,准确的说这个提法源于《黄帝四经》。汉朝的时候,运用黄老思想——《黄帝四经》和《老子德道经》治国,曾经创造过两次辉煌,唐朝的时候同样利用老子的《道德经》治国也出现了两次盛世。这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鼎盛的时期。文景之治时期,粮食多的吃不完,粮仓里的粮食化成了齑粉,国家钱库殷实,串钱的麻绳很多都烂掉了。这充分说明: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基础!金融海啸的出现,以及中国贪官污吏无法根除等问题,都是只注重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
五、老子社会发展学说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社会的道德的状况。老子在我们刚才读的德篇第一章中揭示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我们现在到了什么社会,到了智治社会。信仰没有了,信什么呢?信Money,信自己。对不对?对道德的信仰丧失了!中国社会跟西方社会不同,西方靠宗教来维持人们的信仰。但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不依靠宗教,靠的就是一部道德文化,就能够使整个社会稳稳定定,安安妥妥。道教的念唱坐打是汉代末期开始的,而道德文化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
      六、中华道德根文化体系


伏羲创造了易道文化,伏羲始画八卦。别小看这一个阴爻,一个阳爻,那可是天地的代表,一道阳爻指的就是“德”,你持守“德”的准则,没有缺失,不发生断裂,你就是纯阳之体,你的生命就处在颠峰状态,一旦丢失了,缺损了,断裂开来成了阴爻,就开始亏损了,各种问题麻烦就会接踵而至。很多人研究《易经》,主要从如何断卦算命去研究,这种研究方向其实是错误的。

《易经》虽然能根据你出生时,起卦时体内的德性能量状态推演出你的运程,但是如果陷在其中,不了解如何通过提高自己的德性改变命运,就成为了八卦的奴隶!《易经》也是用于修之身的,当我们自己体内的精气神能够修复到每一爻都变成阳爻的时候,把所有的“缺”都补齐的时候,男子就回到了16岁,女子就回到了月经初潮前的乾健状态。《易经》的外用应当建立在内用的基础之上,伏羲关于以易理修身的文化称之为易道文化。


黄帝创造的是法道文化。人间的所有行为,所有举止,行动都要符合《黄帝四经》“道法篇”中的法则。因为天道有天道的规律,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类是非常渺小的,人类的发明创造一旦违背了天和地的规律就会最终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看一看这几千年来是不是这样的结果,我们把地球破坏的体无完肤了,人类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殆尽了,北极和南极的冰帽也开始溶化了,我们再过几十年就会泡在水里边,还有臭氧层的破坏,无论哪个环节我们都离开了《黄帝四经》当中提出的人类行为的经纬,没有按照天道和地道的规律来安排,没有做到尊道贵德。
老子所在的战国春秋时代,人类已经离开了道治和德治,处在仁治时期,并且继续按照义治、礼治、智治的轨迹继续下滑。因为本性失明,人们不再相信自己的道德本“性”,转而信神;后来神也不相信了,只相信心,最后心也不相信了,只相信大脑。愚智充斥的大脑就把个世界搞得一团糟。老子在论德章中,早将人类逐步离道失德的全过程揭示得非常清楚,但是老子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在这一章的最后指出,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只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了“居其厚而不居其泊”,不追求表面的繁华,而是追求内在道德品质的提升,世界必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老子的《论德》章是对人类社会道德逐步下滑现象和如何复返道德高峰全过程的一部睿智的预言!
         七、认识德一、执一为牧


    人类在几千年当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研究阴阳对立统一,什么唯心啊,唯物啊,精神啊,物质啊,争的结果是对立有余,无法统一。老子早在2500年前告诉我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其中的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是关键。我们人类长期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只见二不见三。认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只要在一起就能生出孩子,诞生一个家庭。没有注意到,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中间还有一个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德。德表现在夫妻关系中,就是互敬互爱,愿意为对方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现在不讲道德了,这个夫妻关系就明显恶化了。女的找男的,很多是在找大款,只有家财万贯,我才爱你,傍你;男的呢?要找漂亮的,年轻的,没有考虑自己是否罩得住。双方的关系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缺乏一个道德心灵归属的基础,不是建立在互信互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只有双方都持守德的标准,才能够糟糠之妻不下堂,美女坐怀也不乱,对不对?都会很自觉地处在一种中和的状态,用德(中气)来调节、化解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解决物质和精神失去平衡的问题,最佳的办法也是老子提出来的,唯德辩证法,用这个德,这个一,用“德一”就能够很好的去调控阴阳的平衡发展。
这几百年来我们都是按照“二” 的模式来研究的,就好像这张阴阳图,阳谷的位置正好是阴峰,阳峰又总是对应着阴谷。不是你强就是我弱,不是你弱就是我强,始终处于斗争的状态,很难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二的特点。只可惜我们却把“二”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注意到老子提出来的“三”才是灵魂,只有“三”才能正常地、顺利地、健康地、和谐地发展万物。再看这个图——玄极图,这个图里面的阴和阳能争得起来吗?有没有高峰,有没有低谷?都没有,阴阳十分和谐地团结在“德一”中心的周围。精神和物质的文明就实现了平衡。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二。德不二,复归于无极。”就是强调要把握中央的德一,并且不断地扩大它,无论是白的也好,黑的也好,好的也好,坏的也好,都不断地用德来转化,来包容,也就不会出现混乱,直至每一个人都德化了。每一个人都德化了,社会也就安定了,很多矛盾就能化解在无形之中。依靠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就容易自然产生。这就是“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的执一思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