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居家话题] 中国水价上涨搅动民生 国民用水安全响警钟(图)

文章来源: 齐鲁晚报 于 2009-09-04 20:59:44
去年底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陆续加入了自来水涨价的大合唱,节约资源、企业运营、外资参与,水价上涨成因众说纷纭,民众对于上涨幅度定价环节存在广泛质疑。政府及有关企业虽然给出了涨价的理由,但这些观点能否站得住脚?水涨价是否有考虑过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水价上涨能否让企业交出一本明白账?本社汇选有关论点,供读者参考。(评论员:柯 冠)

  一、全国水价涨声四起 集体涨价不合理

  1、宏观经济数据向好 多个城市酝酿上调水价

  从去年年底开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陆续加入了自来水涨价的大合唱。尤其最近两个月以来,包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都已经举行了水价上调的听证会。水价上调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基本上都已经是大势所趋。水价上调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基本上都已经是大势所趋。另据有关媒体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员及有关专家正在就水价在部分城市调研,足见水价上涨一事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河南《河南商报》)

  事实上,这轮水价上涨酝酿已久,早在2007年,各地都已传出水价要上调的消息。2008年4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成本处处长唐铁军曾透露,各地已经将水价列入涨价目录,会在2008年择机推出。不过,随后而来的经济过热、CPI迅速走高,让各地的水价上涨计划纷纷流产。今年以来,CPI持续低位运行,给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提供了机会。(湖北《长江商报》)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广受市场重视的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总体呈现暖意的宏观经济数据,再次印证了中国经济复苏的预期。在此背景中,物价的上涨仿佛也正在成为经济复苏的信号——地王频现,房价的大面积回暖使开发商喜形于色;油价上涨,中石化饶有兴趣地与民众谈论起了 “裸油价”;现在,就连水价也终于按捺不住涨价的冲动。(上海长三角城市网)

  2、欲涨水价何患无词 提价“充分理由”站不住脚

  近几年,水价的增长较快,从五角、一块多到两块多、三块多、甚至有些城市已经达到五、六块一吨。不少民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对此怨声载道。不过,水价的每次上调,有关部门和专家都会拿出所谓“充分理由”。当然,这次也概莫能外,涨价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减轻供水企业经营压力,提高市民节水意识;二是长期以来水价构成不合理和水价偏低,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导致目前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辽宁东北新闻网)

  有专家抛出谬论,从居民承受力的角度看,中国水价还有约24%至110%的上升空间。这次国内多个城市准备涨水价很可能就是看中了那24%至 110%的上升空间。为了那“24%至110%”上升空间,就需要找出一些看似很“充分”的理由为幌子来行垄断之实。然而,这些观点貌似振振有辞,但实际上都值得商榷。试想,水价上调以后,会是哪些人节约用水?只有普通民众,尤其是低收入城市居民,他们会为了几元钱攥紧了钱袋子过日子,有钱人则不会。但目前浪费水资源的主角是普通民众吗?目前的水价是否低廉到让民众一点也不在乎的程度?(重庆华龙网)

  据新闻报道,很多供水企业常年亏损,比如,上海市官方承认调整水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水务企业保障供应。他们出示的数据称,2008年度上海自来水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为-4.18亿元、净利润为-2.65亿元,排水企业主营业务利润-1.95亿元、净利润-1.95亿元。但是,有民众质疑,供水企业的亏损都是水价低廉造成的吗?由于供水单位是垄断经营,在财务不受监督、亏损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以提价方式弥补亏损,难以让民众心悦诚服。(湖北荆楚网)

  就第二个理由而言,不少地方的领导为了GDP、为了政绩,大量盲目上马高消耗,高污染工业项目,不但污染了水源,增加了自来水处理成本,还迫使居民多消耗自来水用量。“谁污染,谁就要付费”这才是天经地义,居民用水与工业用水所造成的污染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污水处理成本不该由民众买单。只有让受益的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出钱治理水污染才能遏制盲目上马污染工业与污染企业乱排乱放,如今却强加在居民的生活用水上,让污染企业偷笑,这于水污染治理是南辕北辙。(北京人民网)

  3、垄断部门绑架民意 价格听证会沦为“涨价会”

  伴随着水价上涨,各地水价上调听证会也前赴后继地陆续召开。从一些地区调整水价的趋势来看,调整幅度为每吨0.4元至0.7元不等,调查显示,大多数住户反对涨价,在媒体报道中,质疑声音也是占主流,但听证会投票结果却是赞成票占压倒性多数。实际上,这种民意和舆论“一边倒”反对涨价而听证会“一边倒”赞成涨价的现象不断在各地上演。(广东《广州日报》)

  人们有目共睹,迄今为止所举行的听证会,往往变成“涨价会”、“听涨会”。在公众看来,听证会深受既得利益集团影响乃至操纵的迹象明显,听证会的结果体现的往往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非民众的利益。谁有资格参加听证会?谁指定了听证会参加者?人们对此皆有疑问。(天津北方网)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在推进水价改革过程中要严格履行水价调整程序,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尤其要做好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工作,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按说各地水价调整只要按法律程序广泛进行听证,得出的“水价”应该是民众可以接受的;可为什么两部委还要联合下文要求“水价调整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呢?显然,这是出于对听证会的担心,提醒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强化对水价听证会的监管和监督,确保听证后的水价与民意接轨。

  国内对事关重大民生利益的公用价格采取“价格听证制度”,其核心精神是尊重“民意”,这就决定了组织听证会的机构应该是各级人民政府,而不该是垄断部门。听证会一旦被操纵,各地水价“涨声一片”不可避免,在水价“杀伤”民生的同时,必然引发物价普遍上涨。(北京《中国青年报》)

  二、喝不起也要涨价 帮穷人还是帮富人

  1、专家谬论再度现身 水价上涨有益低收入者

  在7月16日举行的一场名为“解读水价问题”的小型论坛上,“不能因为有些人喝不起水,就不提高水价,”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这样说。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与市政工程师樊明远接过话茬,“其实低水价是资助了高收入者,而不是资助了低收入者。”他解释说,因为高收入者通常用水量大,水价偏低,高收入者可以每天用自来水给游泳池换一遍水,但是低收入者还是用不起,“提高水价,同时出台对贫困人口的配套政策,这其实是一个很公正的促进资源节约、合理消费的政策”。这几句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上迅速引起了人们抨击。网民纷纷留言认为,“涨价让低收入者受益”之说既不符合事实,也经不起推敲。提高水价是劫富济贫不靠谱,提高水价不能伤害穷人的利益,专家满口荒唐言,百姓一把辛酸泪。(上海《第一财经日报》)

  显然,这又是一帮貌似“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专家,又是一个与“提高学费,穷人的孩子才上得起学”如出一辙的雷人逻辑。按照专家们的逻辑,不堪承受价格频繁上涨之重的庞大低收入群体反倒成了涨价的受益者。就在这个研讨会上,一些专家还说,“不能因为这部分人(低保户)喝不起水,就让所有的人都享受不到好的供水服务,这实际上不符合历史的潮流。”在专家们看来,人们享受不到好的供水服务,竟然是低保户的错,是低保户们影响、阻碍了部分人的高品质生活。(广东《深圳特区报》)

  而且,按照专家们“水价低了,就会让富人搭便车”的逻辑推算下去,到处都有便车,这是否意味着供电、天然气、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行业都要大幅涨价,规避富人搭便车呢?即使要劫富济贫,也应该通过税收杠杆来实现,没有理由拿公共产品做文章。其实,专家们语出惊人,其目的再清楚不过。就是为助推新一轮自来水价格上调制造舆论攻势。(湖北《楚天都市报》)

  2、上调水价殃及民生 少数人患病,多数人吃药

  现今一些垄断部门酝酿涨价,总喜欢打着节约资源的旗号,电涨价是为了节约用电,煤涨价是为了节约用煤,水涨价是为了节约用水……“节约资源”成了一个筐,好像不涨价就不能节约资源。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节约资源作为提价的理由。(北京《京华时报》)

  水的价格涨上去了,穷人的日子是不是好过,是不是因此得到了“实惠”呢?在此类“劫富济贫”的“幌子”下,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则是富被劫了,贫依然是贫,却并不见“济”的迹象和踪影!生活经验与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富裕的家庭是不会为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水费而刻意节约用水的。高水价在生活用水中的价格杠杆节约资源作用,往往只会在普通民众、特别是贫困弱势群体身上起效果,但这种“节约”却以牺牲民众最基本的生活用水“舒适度”为代价。而且,现有的水价标准已经足够使低收入者懂得节约用水,任何细微的价格变动或许都将成为他们难以承受之重。如果这种一刀切的收费模式不能改变,很难想像,当水价高到使浪费成性的高收入者都懂得节约用水的时候,那些低收入者将因此而陷入怎样的生存窘境?(广西新闻网)

  水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中国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如果一旦涨价,最有经济压力的莫过于普通民众,如此一来,这用错地方的经济杠杆显然达不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并且还演变成了“少数人患病,多数人吃药”。若一定要通过抬价来节约资源,就要找准浪费的源头,对症下药,比如对工业生产用水、商业经营盈利用水采取较高的计价标准,而城市居民用水的计价标准则可以保持现状或微微上调,这样既能保证普通民众用得起水,也能在一定限度上控制水的用量,实现资源节约的目的。(湖南《长沙晚报》)

  而现在之所以动不动就祭起涨价的大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比起其他的节水措施,涨价对企业和相关部门来说操作起来更方便,更能为其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北京《北京青年报》)

  3、合谋“唱涨”令人不安 民众反对不敌专家支持

  自来水价酝酿上涨,居民普遍反对,我们注意到,专家的言论实在是匪夷所思。也难怪,且不说部分所谓专家已沦为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就专家自身来说,自然不会在意水价涨几角钱,但有关部门必须注意到,多数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和意见。水价上涨不能请几个专家开个论证会了事,即便是举行听证会这一相对公开民主的形式,当居民普遍反对水价上涨时,专家却普遍支持,最终人们会发现,当居民普遍反对遇到专家普遍支持,几个专家的意见,就成为水价调整决定性理由。这也许是有关部门和专家能频频成功合奏“水价上涨曲”的惯用伎俩和关键所在。(河南大河网)

  众所周知,城市供水属于具有天然垄断属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其首要目标并非赢利,不能简单地以市场眼光来衡量水产品的价格,还应为消费者算细帐,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让公共产品价格与普通消费者收入接轨。何况,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还原公共产品公益本质,正在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尽管有消息说,经济正在复苏,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但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也给民众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未来经济发展仍然充满不可预知性,不少民众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了。如是经济大环境下,专家出来帮供水企业嚷嚷涨价显得极其不合时宜。(山东齐鲁热线网)

  再说,水产品到底该不该涨价,如何涨价,专家说了不算,供水成本核算与听证都是不可或缺的程序。听证主导者一方面要严格测算并公开供水成本,看看专家是否与供水企业一个鼻孔出气,供水企业到底是“真亏”还是“哭穷”,让民众心中有一本明白账。(浙江在线网)

  三、水价成本秘而不宣 民众不要糊涂帐

  1、供水企业转嫁成本 水价改革并非水价上涨

  自来水“涨声”一片,最被强调的两个理由是“水厂亏损”和“节水环保”。供水企业将亏损的理由归于水价偏低,显然难以让公众接受。很多供水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与在垄断经营状态下,管理不善、人员大量超编密切相关。据统计,由于供水企业管理不善,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在20%以上,城市供水每年损失至少在100亿立方米。供水单位人员超标导致管理费用过高,更是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很多城市供水单位人员超编在50%以上。再加上企业盲目建设导致设施能力过剩,将经营成本与政策性成本混淆,导致成本不合理上升。很多供水企业抱怨亏损,但很少有企业愿意公布其成本构成,在成本不透明和不合理的情况下,单纯调整水价,将纵容供水企业管理不善和人员超标。(北京《新京报》)

  如果价格机制完善,合理提高水价的确可以起到调节居民用水的作用。但在经营垄断、成本模糊和价格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涨价不但不能达到节约用水的公共政策目标,反而成为企业转嫁不合理成本的借口。从节水的视角看,国家推行水价改革的关键依然是合理确定成本,对管网漏损等成本一定要让企业自己承担,而不能转嫁。(北京《农民日报》)

  更重要的是,每个城市,都基本只有一家供水企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供水企业越多,每家都要把管网铺满全城,吃水的平均费用就越高,一家供水企业是最优选择。所以,每个城市的供水企业是自然垄断者,就对价格有很大决定权。如果由供水企业自定水价,可能就会有人吃不起水。所以,水价改革关乎公平,供水企业绝不能只顾发财。(上海《上海证券报》)

  2、抬高水价与民争利 政府部门成为甩手掌柜

  居民用水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垄断的供水企业必须提供真实可信的成本信息,再通过听证会的辩论,才能调价。可恰恰供水企业从来没有详细披露过成本信息,让人疑虑是一本糊涂账。核心的问题是,现在的水价,都包括哪些成本,这些成本,是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比如,如果把城市管网的成本纳入水价,就缺乏理由,因为管网的费用已经完全由财政承担了。再比如,供水企业的人工费用,究竟有多大,占全部水费的比例是多少,企业是不是存在人浮于事,机构设置重叠人为增大成本的弊病?有没有把公款吃喝、公款购置豪华车、出国旅游费用都算进了水价?这些信息公众都从来不得与闻。(上海《上海金融报》)

  因为“低水价资助了高收入者”就要涨价;因为民众收入高了,就有了“涨价的空间”,这些冠冕堂皇的涨价理由,其实都是一种悖论。涨价,要科学地涨,并且兼顾公平;而且还要有让民众接受的涨价理由。假如政府做甩手掌柜,在公共事业上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假如公用事业单位自身改革步伐滞后、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等因素,而增加了水价成本,那么,又凭什么通过提价让民众买单呢?(河北《燕赵晚报》)

  3、配套政策望梅止渴 推广阶梯水价势在必行

  而且,“提高水价,同时出台对贫困人口的配套政策”听起来很美,但终究过于理想化。一方面,在很多时候,涨价总是很容易,而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救济却很难及时跟上;另一方面,对于“低收入者”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究竟应该如何准确定义?明乎此,必然涉及税务、统计、民政等诸多部门,而其本身也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原本水务部门就可以独自搞定的事,何至于如此兴师动众?由此而产生的巨额成本,又该由谁来消化吸收?(上海东方网)

  显然,让占极小部分的富人为利用社会资源多付出些,再由政府拿钱来救济穷人,这听上去很美,在理论上似乎也说得通,然而,即使是那些所谓的专家恐怕都不会否认,在现有社会保障机制下,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北京《经济参考报》)

  事实上,既要高收入者为高消耗水付出高代价,又要保障低收入者喝得起水,并非没有两全其美的中间路线可走:即推行阶梯水价,就是政府在合理核定居民用水及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基本用量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计价标准,标准内水量实行低价,超过标准的水量加倍收费,这样既能在保证低收入家庭用得起水的同时,还能通过高价水制约高收入者浪费水的现象,从而达到整体水价不降低,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陕西华商网)

  如果阶梯水价真的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高收入者必然要为他们的浪费付出代价,这本身就是对低收入者的一种资助,又何必多此一举地一边涨价一边发放补贴呢?倘若真的致力于“解读水价问题”,专家们为什么不为推广阶梯水价出谋划策,而是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策动涨价攻势?(上海解放网)

  四、洋水务推高水价 外资收益国人埋单

  1、外资水务跑马圈地 被指水价上涨幕后推手

  有业内专家透露,各城市要求提高水价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并不是出于成本上升和水资源节约这么简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不少城市的水务领域专业经营由于有外资的参与,因此自来水价格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掌握在政府的手里。(北京《国际金融报》)

  据了解,外资参与中国水务领域经营的越来越多,比如,法国苏伊士集团北从昌图、南到三亚、东起上海、西达重庆,在全国范围内拥有22家合资企业。而具有153年水务领域专业经营历史的法国威立雅公司也在中国掀起了收购狂潮,迄今为止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兰州等近19个城市的 21个合资项目。

  地方政府往往是根据合同价从外资手里买水,比如一吨水的成本是1.5元,政府的收购价格可能在1.8元到2元之间,然后政府再以低于收购的价格卖给城市居民。亏损时间长了,政府无法承担,水价上涨就是唯一的选择。(北京中国经济网)

  2、城市供水拱手相让 外资绑架多个城市水价

  中国水务市场中悄悄刮起了一股外资风潮。以往,连年亏损、需要政府不断补贴才能为继的地方水厂却成了外资角逐的“香饽饽”。在各地水厂招标中,经常出现的一幕是,几大外资巨头同台竞标,不惜一掷千金、溢价几倍甚至十几倍抢夺原本亏损的水务项目。经过几年疯狂的扩张,外资占据了国内一线城市 1/3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巨头们在进入中国15年后,已经以一个庞大的中国水务版图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北京《经济观察报》)

  占据多个城市水务市场后,外资会否通过不断上调水价让消费者为过高的竞拍价买单?事实上,从2008年-2009年各地涌现出的上调水价热潮很大程度上含有外资的利益诉求。据了解,2002年以来,尤其是2007年间,外资水务巨头在中国掀起了并购狂潮,尤以具有153年水务领域专业经营历史的法国威立雅公司为甚。有媒体仔细对比后发现,此前外资水务巨头“豪赌”下注的城市几乎均在本轮涨价潮之列。(甘肃《西部商报》)

  3、水价争论敲响警钟 洋水务恐将威胁“水安全”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水价“涨声”雷动,有关水价的论战也风起云涌。有观点认为,外资水务企业是涨价的操纵者。这就是所谓的“外资威胁论”。对一些区域而言,如果“洋水务”垄断了自来水市场,就意味着供水话语权掌握在外资手里,如果中国的水安全要依靠外资来保障,无疑是值得忧虑的。

  8月23日《经济观察报》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员及有关专家正就水价在部分城市调研。消息人士称,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是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影响,以及外资与这一轮水价上涨的关系等。这被外界视为官方对最近民间关于水价论战的一种回应。(北京中国网)

  外资参与对中国水价的影响近来有两种论调,一种观点认为把外资妖魔化了,在华主要外资企业目前所有签约项目的供水能力,不到全国供水总能力的 10%,排名第一的法国威立雅公司实际市场占有率不到3%。另一种观点认为水价上涨与外资有关,比如,天津自1997年起与威立雅合作,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先后上调8次,由每吨0.68元提高到3.40元。显然,这种争论非常有价值,一方面能让公众清楚水价上涨的真正“元凶”;另一方面也能促使相关部门重新审视“洋水务”与水价上涨的关系。住建部及公众而在关注水价的同时,更应关注中国未来的水安全。

  令人担忧的是,“洋水务”不惜巨资在中国“跑马圈地”,看中的恰恰是自来水在中国属于垄断行业。“洋水务”垄断了一个区域的市场,就能享受垄断带来的种种好处,对中国某些区域市场而言,就意味着供水话语权掌握在外资手里,如果中国的水安全要依靠外资来保障,无疑是值得忧虑的。据说,在不少发达国家,关系国计民生的城市供水都是被严格保护的,不会轻易让外资并购或放任外资垄断。有关方面需要意识到,中国的水务问题,不仅仅是水价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保障未来的水安全,一方面是要解决自来水从哪里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水务市场谁说了算的问题,究竟是“洋水务”还是中国人自己?
像供水这种天然垄断的业务,根本不应该考虑盈利与否,而是应考虑便民与否,应该让所谓的市场化远离它们,否则的话受伤的只能是平民百姓
刚开始看到新闻时,以为我们这里也要涨了,幸好还没啊。
宏观经济数据向好 多个城市酝酿上调水价
节约用水,不仅是因为水费调价,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