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抗日战争,是一场农业国对世界顶级工业强国的全面战争。国府为何对日一味容忍,为何把全面抗战时间一拖再拖?全因双方差距实在太大,小新通过两篇文章带着你们重回70年前,去看看中日双方实力差距有多大,中国在这场死战中到底有多大的困难。
文/唐元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上下情绪激昂,要求中央政府抗战的声音不绝于耳。作为国家领袖的蒋介石经常要接见各地情愿的学生,9月29日,蒋介石接见上海第二次进京请愿学生5000人,训话一小时余。蒋称,“本席亦抱定与国民共同生死之决心”。又称,请愿分散政府精力,要求学生返校读书;如愿从军,可编入义勇队训练。
但学生们不买账,仍然接二连三来到南京,到了11月27日,蒋介石已经身心疲惫,在日记中说道:“数日以来,对各地来京之学生接见训话者约二万人,可谓用尽精力以应之。”
学生们可以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但作为当时的国家领袖,蒋介石却没法快意恩仇,他深知,此时的中国完全无法与日本正面对抗,“现代战争为科学的战争,然而中国的科学发明与工业技术,自觉幼稚,不逮日寇”,且“中国在战争上应具备的条件极不充分,海军空军都不如人家,殊无对日作战之可能。”
蒋介石可不是为其“不抵抗政策”找托词,这就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所要面对的状况,双方实力差距太大,草率开战,中国会死得很难看。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接见全国各地到南京请愿的学生代表。
中日国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中日差距是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到的事实,1931年时,中国刚刚名义统一于国民政府旗下才不过4年,刚刚打完了中原大战,家国残破的农业国。但另一边,日本却是当时世界七强,与美、英、法、德、苏、意并列的工业强国。
在30年代,中日双方差距判若云泥,1937年抗战爆发时,双方钢产量508万吨比4万吨,中国一年生产的钢,连给日本建造一艘大和级战列舰都不够。煤的产量日本为4000万吨,中国只有400万吨。
基础能源和材料的产量直接决定了两国的军工生产。日本是有着从子弹到航空母舰全套生产能力的工业体系,他们在战争结束的1945年8月仍然生产了4万挺机枪,而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国战时全部产量。
日本在战争期间生产了357万支步枪,中国方面的产量是30万支,日本还生产了16万门各类火炮,而中国这个数字是1万5千门。
战争初期至1938年12月,国军消耗步、机枪子弹达7.2亿余颗,而当时中国各军工厂月产量不足1000万发。1939年之后,因弹药库存耗尽,且弹药补充能力极为有限,国军弹药消耗量骤减。双方国力之差有若天壤之别。
抗战时期位于重庆的钢铁厂。
中日军事差距到底有多大?
国府不是不知道日寇的步步紧逼,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中日全面战争,国府默默地开始了整军计划,从1927年开始,国民政府就与德国进行接触,双方开始了军事合作。
在第四任德国军事顾问冯·塞克特上将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中,建议国民政府以有限的物力财力,首先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小型核心示范武装,再分批分期完成全国60个师的整编。
国府开始整编陆军已经在1934年的12月,最初确定的是10个调整师,即军内调整装备的师,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教导总队,87、88、36师。
到了1936年,又开始对中央系和东北军进行整理,总共涉及约60个师,他们将被整理为28个整理师和10个新编师。
但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时,整军计划总共只进行了两期,共计20个师,另有10个师的整编正在进行中。德械师是当时中国最精华的部队,他们的编制为两旅四团,师直属骑兵1个连、炮兵1个团、工兵、通信、辎重各1个营、卫生队1个、特务连1个。
但因为武器装备无法全部到位,只有不到10个师接受了德式武器和德国顾问的系统训练。这便是国军开始抗战时全部现代化家当。
与此同时中国只能与德国、瑞典等几个有限的国家进行军火交易,利用出产的钨、锑等战略资源换取军火。在战争前后,国军获得了48门150毫米榴弹炮,40门105毫米榴弹炮,120门博福斯山炮,300门37毫米战防炮,还有其他若干高射炮、迫击炮,这些重装备也成为国军对抗日军最先进的武器。
除了30个已经整理正在整理的德械师,国军陆军全部不过182个师又46个独立旅,199万余,加上只有600架飞机,总吨位不到日军两艘战列舰吨位的海军,这就是在1937年7月能够对付日军的合伙兵力。
只是与日军相比真是然并卵。日军在开战之时有17个常备师团,每个师团人数在2万人左右,看似兵力不多,但日军在一个月之内以每个师团的后备部队扩展出新的师团,达到40个师团,总兵力也达到200万。不仅如此,日军在火炮,飞机,坦克等现代化重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
抗战初期的国军德械师。
中日军队战斗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双方军队的战斗力区别也很大,战斗力是由军队的纪律、士气、训练、技术装备、训练水平、使用装备、运用与之相应战术能力等多方面构成的决定胜负的重要条件。
抗战爆发时,虽然经过国军上下的努力,建成了30个半成品的德械师,但其他大多数部队仍然是一战水平,欠缺重武器,训练延续旧式操典,如阎锡山就经常以其介入一线部队的训练。但即使是德械师,也因为缺乏重武器(一个师仅12门山炮),缺乏足够的训练(到开战时完成训练不过20个师)战斗力无法与日军抗衡。
拿淞沪会战初战为例,国军拉出最精锐的87、88两个德械师的主力,57师、56师及61师各一部共约3万人进攻困守日本租界的4000名海军陆战队,兵力比8比1,然并卵,从8月13日激战至8月23日日军陆军大规模增援为止,国军无法攻克日军虹口地区核心阵地。
是国军将士士气不高,贪生怕死吗?非也,两个德械师伤亡惨重,达6成以上,连88师指挥进攻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旅长黄梅兴都战死沙场,国军将士众志成城前赴后继,但就是拿日军没办法。
为什么会这样?
日本海军陆战队是日军精锐,同时具有坚固的城市阵地带来的防御加成,但他们如果少了4门150毫米榴弹炮、4门120毫米榴弹炮,8门山炮,20余门高射炮、速射炮、步兵炮,20余辆坦克、装甲车的支援;少了巡洋舰出云号4门203毫米加农炮,14门150毫米加农炮,12门12磅速射炮等舰炮支援;少了木更津航空队、鹿屋航空队、第二联合航空队,海上的航母战队在内的200余架轰炸机、战斗机提供空中掩护。日军又如何能抵挡国军的进攻?
而国军搜刮了家底,在战役开始之初只有24门重炮,50门山炮支援,双方的重炮比日军1.66比1完胜。可以说淞沪会战的初战成为整个抗日战争的写照,双方兵力比达到8比1,才有可能在战斗力上取得平衡。
按照这个比例,淞沪会战国军是不可能取胜的,因为日军投入了5个师团又1个旅团,加上各种配属部队约20万人。国军方面陆续投入战场50余万人,凭着血肉之躯与日军的火海拼命,最高峰时,淞沪正面战场日军得到5个师属炮兵联队,1个野战重炮旅团(辖2个联队),1个攻城重炮联队,以及两个独立炮兵大队,还有海军数艘巡洋舰驱逐舰的重炮支援。
所以当日军从其他地方抽调3个师团又1个支队在金山卫登陆,迂回国军后方之时,国军兵力运用到了极限,根本对付不了这10万大军。
在抗战中,永远不能简单地算中日双方兵力比,任何忽视双方火力、训练水平差距的对比都对中国军队不公平。就如八路军的关家垴战斗中的战况,同样说明这点。129师10个团1万余人围攻500余日军,20比1的比例,战斗两天两夜无法全歼日军,八路军付出将近10比1的伤亡代价。
两军战斗力差距有多大,还可以拿日军余其他军队交锋的表现做比较。在日苏诺门坎之战中,日军战败伤亡了17000余人,作为胜利方的苏军伤亡将近25000人。
太平洋战场的硫磺岛战役,日军22000余人除了1083人外全部阵亡;而美军以7万之众赢得惨胜,伤亡竟达28000余人(阵亡6821人)。
美、苏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存在,对着日军,打得仍然如此艰难,你说中国还能如何?
这就是抗战,一个农业国对一个世界顶级工业国,中国必须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就是倾全国之财力,人力,物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只能与日军打成节节败退,勉强支撑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