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历史人文] 【脑洞很大的学术考证书】周公为什么会是妲己?

本帖最后由 WMJ 于 2014-10-31 13:29 编辑


来自: 佛道分说 (再弃红尘)


   曾有人称余英时的历史考据作品《方以智晚节考》为“最好的侦探小说”,吴钢的《孔子的周公——尚书中所见的西周女王》(三联书店,2011)则无疑是最好的后现代奇幻作品。因为他通过李菊福(有理有据,使人信服)的考证,证明了周公是女王,是女巫,是大美女妲己。
  
   作者在序言中即宣称此书每章都有很富新意的想法,一读之下,果然保持每章一脑洞的节奏,语不惊人死不休。并且,他使用了悬疑破案的手法层层展开剧情,令人深觉脑洞大开,节操碎地。所以我读完之后感到很有必要写一篇笔记,来重新梳理一下整本书错综复杂的剧情。
  
   【脑洞一】周文王娶了他爸的老婆,吃了自己小弟弟
  

   本书的剧情比《封神演义》要精彩十倍,且每一处都试图找到史料证据支撑。在故事的开始,作者就给我们开了一个脑洞:西周早期存在严重的“淫烝”现象,即按照野蛮民族的习惯,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老婆,只要不是自己亲妈就行。(这里作者的理由为:周人出于羌人,而羌人素有此习惯;春秋时代姬姓诸侯国中屡次出现“淫烝”却为大家所接受。可惜,这算不上直接证据,无法坐实此说。)
  
   这个脑洞往下想,可谓细思恐极。按照作者的推想,文王的妻子大姒,其实是其父王季历的三夫人,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其实是大姒与季历的儿子,也即文王的幼弟!这个说法较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尚书.金縢》称武王为“元孙”“丕子”。作者暗示文王通过商人杀伯邑考解决了自己的心头之患,从而保证了武王的继承权,(我们再想想《封神演义》的故事,文王是亲自吃了伯邑考的),这剧情未免太过阴谋论无节操了。
  
   【脑洞二】商朝灭亡的真相——老寡妇的愤怒

   先剧透一下,大姒就是本书的隐藏大boss。她因为先夫季历为商人所杀,第一个儿子伯邑考又被商人所杀,是以对商朝切齿深恨,发誓要灭商。同时,姒姓又出自夏朝后裔,大姒复仇又可以说是夏人的复国。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周人兴兵伐商时却自称“我有夏”(《尚书.立政》),这倒是一则妙解。
  
   然而,文王本人是反对灭商的。他甚至娶了商王帝乙之女,被《诗经.大雅.大明》称为“天作之合”。商王帝乙,却正是杀死文王父亲季历之人。作者进一步展开,文王应是在被囚于商都之时,和帝乙之女结合,生下了后来殷之“三监”的管叔和蔡叔。这些人,都是周王室中的亲商派,被大姒视为死敌。
  
   大姒用来夺权复仇的工具,就是武王姬发(作者通过对《全上古三代文.程寤》的文学解读得出)。在文王死后,大姒上位,成为女王,这一点被《师旦铭》等西周铭文多次出现的“王姒”“周王大姒”(s.191)所证明。单从这些证据上来看,作者认为西周初期出现过女王应是颇为可信的,但剧情的种种神展开,便有过度演绎之嫌。
  
   大姒指使姬发兴兵伐商,《论语.泰伯》中所谓的武王乱臣十人,实际是支持大姒的主战派太公望等人,其政治中心在丰,是以大姒又称“丰王”。文王时代的四贤臣南宫适、散宜生等不在十人之列,其实是真正支持武王的主和派。武王对外虽然称王,但对内其实从未正式登基,一直称“太子发”或“太子丁”(根据《史记.周本纪》“武王自称太子发”,《毛诗正义》“王”与“太子发”互见),其政治中心在镐京。大姒期望的是一场对商的突袭战(根据《诗经.大雅.大明》),而武王对商纣发起的则是一场正式约战(根据《吕氏春秋.贵因》《楚辞.天问》)。以上种种,均显示王室内部存有潜在的分裂危机。
  
   【脑洞三】小三的儿子不能留——寡妇女王的二次克商
  
   然而,周人终究在牧野击败了商纣,迫使后者自杀。按照作者的解读,武王这一行为只能算起兵“靖难”,他推武庚为商王之后就返回了自己的封地,放马南山,解甲归田,留下异母弟亲商派的管叔和蔡叔辅佐武庚联合执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逸周书.世俘解》中周军能在四十天内征服751个国家,且远征军将领都是无名之辈。原来他们只不过是派往诸国的使臣,宣谕商朝王权的更迭而已。(这一解说颇有见地,但是和《逸周书》原文不够融洽,因为原文明说了是“伐”并且“禽”“告以馘俘”,那么只能解释为后世史家的改编。)
  
   这一结果显然不能让大姒满意,于是她在武王死后发动了二次克商,兴兵剿灭了武庚政权,杀死了帝乙之女所生的管叔和蔡叔,对于异己毫不容情。但是,作者的这一解读是没有史料可以作证的,他不得不花了两个章节来辨析所有关于“管蔡之死”的史料不真实,甚至诬陷太史公把管蔡两人列为“作乱者”是出于心理变态,这点和作者把文王塑造成一个腹黑形象一样,反映了其人的偏狭无趣。按我看来,其实文王、管蔡在作者的故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实并不十分重要,作者完全可以从疑论处,不必对千年之前的每个人每件事都做出确凿的解释。
  
   【脑洞四】变装癖妲己
  
   接下来,终于轮到本书的女神:周公(妲己)粉墨登场了。周公的本职是巫师,这一说法是颇有道理的。商代的伊尹,也因为大量的“伊尹无须”的记载,被认为是一个巫师,甚至是女巫。因为“巫”字本来就指女巫,男巫则有专名“觋”。(这里,作者还批驳了周公“制礼作乐”的说法,认为周公只是制度的维护者,所谓周公作礼乐,可能只是因为周公身为巫祝,从事大量的宗教活动而已。)
  
   作者对于周公是女巫的种种解读还是很有妙趣的,比如说周公之所以会“一沐三握发”(《韩诗外传》),是因为周公在进行宗教仪式前的沐浴斋戒,突然有客人来访,她必须迅速变女装为男装,收起她湿漉漉的美丽长发。她“一饭三吐哺”,这个“哺”应该是“哺育”的意思,这是说为了掩饰自己的女子身份,她不得不停止为孩子喂奶,束住傲人的双峰。变装控周公女神瞬间美到不能直视。
  

   周公为什么要女扮男装参与政治呢,原来她作为武王的妹妹、大姒的女儿,感到必须肩负起协调母子矛盾的重任,主动抛头露面,充当两人联系的中间人。在武王死后,周王大姒以新建的洛邑(即后来的洛阳)为中心,统治着东国。武王的太子成王统治着西国,却没有正式登基称王(因为连他父亲武王都不算正式的王)。这就形成东土与西土、成周(洛邑-洛阳)与宗周(镐京-长安)、西六师和东八师的对立。天下一分为二,唯有武王的小妹以“周公”的身份,来往穿梭,在两者之间游走平衡。
  
   关于此时天下两分的政治状态,史书上只有一条证据,也即《公羊传.隐公五年》的召公与周公“分陕而治”。作者据此解说《论语.泰伯》中的名言:“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 。“
  
   这段话的意思原来是:武王说过我有“乱臣“十人,孔子说:非也非也,这中间有一个女人,所以“乱臣”只有九个。(这个女人就是周公),她三分天下有其二(地理上陕西:陕东=1:2),把殷商故地治理平定,最后又以天下相让。周公之德,真是世间极致啊!
  
   作者的解说跳脱前人思维定式,也能自成一说,可谓有趣,只可惜到底证据太少,脑补太多。在证明完周公的女外交家身份之后,作者的脑补更滑向无可救药的奇怪方向……
  
   他从周公名为“姬旦”出发,分析当时周人因为倾慕商代的文化,都有商人取“日名”的传统(类似汤的日名为“(天)乙”,纣为“(帝)辛”)。根据金文,武王姬发的日名为“丁”,而周公姬旦的日名则为“已”……于是我们得到了周公的另一个名字,“旦已”。接下来,作者通过一系列似是而非,技术巧妙但信服力不太高的论证,证明了“旦已”就是妲己,她不是苏侯的女儿,而是被嫁给苏侯的周人、武王的妹妹,也即“周公”的另一面:女体真身。
  
   通过全篇来看,我觉得作者证明周公=妲己实在是一种恶趣味,因为妲己这个身份对于周公没有任何作用,从整个剧情也看不出周公=妲己对历史有什么实质的影响,作者回避了妲己和纣王的关系,对于类似记载一概视而不见,只是玩了一回纯文字游戏。(当然,如果设想周公就是妲己,潜入商朝内部色诱纣王,造成商朝的乱政,帮助母亲大姒成功,故事就会非常有艳情味,而和作者想塑造的圣母周公形象不符。)作者甚至引用了孔融一则明显是玩笑的话来试图证明周公=妲己。我思来想去,觉得作者一定是故意自黑,不可能是认真的……吧。
  
   在论证周公=妲己的最后,作者写道:“与佛陀不同,孔子一生难以割舍对情感的依恋,而梦见周公,很可能构成最难忘的高峰(chao)体验。”
  
   【脑洞五】妈妈和叔叔那点事儿

  
   让我们回到主剧情。周公周旋于大姒与成王之间,维持着政权的稳定,直到大姒死去。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解读:《尚书》中周公所言的“周王”指的一直是大姒而非成王,她实际是东土政权周王大姒的代言人。照这一思路再读《尚书》,很多之前被历代注家视为不可解的语句就都豁然贯通了。这样,多次出现的“爽惟……”句型,爽就是“孀”,就是未亡人的自称,“爽惟…”就是“未亡人我认为…”的意思,乃是大姒的自述。这个思路可以较好地解释《大诰》《康诰》《洛诰》诸篇,算是本书最富价值的见解。姑不论是否正确,却着实可备一说。
  
   大姒原准备以武王的弟弟康叔,也即后来的第一任卫王,为自己的继承人,此举将造成周的正式分裂。在周公的努力下,最后继承大姒王位的是另一位女王,武王的妻子、成王的母亲邑姜,故而金文中也有“王姜”的名讳。
  
   但是偏居西土的成王并不了解事实的全部真相,他对周公的认识一直是“叔叔”,对于叔叔和妈妈发生了什么,他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揣想。所以成王对于周公产生了怀疑与偏见,直到周公去世。按照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成王确曾怀疑过周公会篡权,这就是白居易所谓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在作者的解读中,成王不仅怀疑周公会夺天下,还怀疑其和自己的母亲有奸情,完全是一个少失父怙的孤儿会有的受害妄想。而周公也真的就是“当时身便死”了,没得到辩解的机会。最后的机缘,在于成王最终发现了周公祈祷用的“金縢之书”。在“金縢之书”中,成王得知周公是代替武王去侍奉“先王”(暗示为大姒)的人,更为关键的,从文本的暗示中,成王顿悟到,周公根本不是一个男人,根本没有妈妈和叔叔的那点事儿,只有一个美丽的“姑姑”。这一顿悟刹那间解开了成王的心结,并最终将周公以殷天子礼下葬,相当于追认了她的女王身份。
  
   这一解读和传统对于《尚书.金縢》的解读大异其趣,充满了小说意味,甚至按作者的构想,这就是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写的一则小说,故意“偶然”让成王发现,最终治愈他的受害妄想焦虑和俄狄浦斯情节,让他完成真正的成年仪式。整本书到此也就脑补完毕,在一片阴谋论中划上了人性光明的结局。真是一则感人至深的宫廷故事啊ORZ!
跟史学家的脑洞比起来各类穿越文作者弱爆了~!!!
外行人,只能看个热闹啊。。。。不懂史学,完全无法判定其逻辑的合理性。
外行人,只能看个热闹啊。。。。不懂史学,完全无法判定其逻辑的合理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