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怪的回避与暧昧——汉印欧语比较研究的两种态度

印欧语和印欧人这两个概念是比较语言学的成果,那么我们能否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寻找印欧人起源于中国的证据呢?
  目前有关汉印欧语比较研究的著作有两本,一是谈济民的《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2001年),一是周及徐的《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2002年)。通过这两本书,我们发现汉语与印欧语之间存在着确切无疑的亲缘关系,而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是西方的语言学家对于汉印欧语比较研究的回避态度;另一个就是中国的语言学家,确切地说就是谈济民与周及徐二人对于汉印欧语密切关系发生于何地的暧昧态度。
  周及徐的书首有三篇别人为其写的序言,第一篇出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梅维恒(Victor H. Mair)之手,其原文为英文,开头一段是这样说的:“一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注意到汉语和印欧语之间的词汇音、义相似的现象,少数语言学家甚至一直试图列出包含一二百词的比较长的词表,以展示两种语言中看似同源的词,并试图根据音位学原理加以说明。德国学者张聪东教授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第三篇序出自中国语言学家郑张尚芳之手,他说:“加拿大学者蒲立本(E.G.Pulleyblank)1966在《汉语与印欧语》(载JRAS9-39)中已推测了汉语跟印欧语言间有亲密关系,还没着手作真正的词汇比较。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张聪东博士……写了《上古汉语中的印欧词汇》……(1988),《古汉语复辅音在印欧词汇的印证》……(1991)等论文,他也曾计划编《汉—印欧词源词典》,惜赍志以殁,未竟其功。”
  据上述引文我们知道,西方学术界注意到汉语与印欧语之间的亲密关系已有一百多年了,但除了蒲立本在半个世纪前作了一番推测之外,迄今没有一位西方学者正式开展这种研究,最早作这种尝试的还是一位华裔学者张聪东,且又因其离世而中止,然后就是现在的谈、周二人的研究。为了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现象的反常,我们不妨看看周及徐对印欧语内部语种比较研究的回顾:
  “印欧语同出一源的设想始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86),此后欧洲学者纷纷投身于语言历史研究,一时之间,群星灿烂,历经百年,硕果累累。至1870年左右最后把阿尔巴尼亚语和阿尔明尼亚语收入囊中为止,历近百年,学者们完成了对印欧语系语言亲属关系的论证,同时完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构建,奠定了现代语言科学的基础。”(《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88页)
  很显然,欧洲学者对于印欧语历史研究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的,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探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求索,因为这里面蕴含了他们对各自民族的寻根意识。既然如此,为什么已有迹象显示印欧语与汉语存在亲缘关系,而他们却鼓不起继续探究的学术热情呢?是他们对汉语不感兴趣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西方学者做了许多汉语与其他语种的比较研究,而在比较的对象中惟独遗漏了他们自己的母语印欧语,对此周及徐以“不存在的‘鸿沟’”为标题,发出了以下一番议论: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汉藏语系语言之外,汉语的亲属语言的探索现在已经触及这些地区的语言:在汉语的西面,欧亚大陆最西端有巴斯克语,欧亚交界处,黑海西面有北高加索语,中亚南部,有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Burushaski语。汉语的北面有叶尼塞亚语(Yeniseian)。汉语的东南和西面有散布太平洋中的南岛语,再向东面,有北美印第安语的Na-Dene语系。L.沙加尔认为南岛语与汉语有亲属关系,斯塔罗斯金认为北高加索语、叶尼塞亚语与汉语有亲属关系。上述可能与汉语有关系的语言分布中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空缺;地跨欧亚的世界上最大的语系之一的印欧语不与其间。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难道汉藏民族的先民与印欧民族的先民之间真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吗?地理上的隔绝是不可能的。……或者在那个时期文化上的差异(周注:姑且假设如此)竟有这么强大的力量,使汉藏和印欧两个民族在纪元前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是不合情理的。那么,还有一种可能;这种使两者隔绝的‘鸿沟’不是历史的事实。” (周著《比较》11页)
  这种“鸿沟”不是历史的事实,但却是西方学术界一百年来实实在在的现象,这又该怎么解释呢?周及徐对此并未深究,但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背后肯定有某种值得人深思的东西存在。
  比较语言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同时还有它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意义,就象我在前文指出的,是与各自国家的文明价值、文化利益密切相关的。近一百年来,西方的学者一直在宣扬中国文明和华夏民族起源于西方,不论持此说的学者其主观意愿如何,它客观上起到了贬低中国文明价值的作用。但是,现在既然有了比较语言学这一利器,又有了汉印欧语存在联系的推测,为什么他们不一鼓作气,把汉语收入印欧语的囊中呢?这样岂非是坐实了中国文明西来的假说吗?可是西方的学者对此却是退避三舍,并不热衷,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只能作出这样的推测:此种研究的结果并无把汉语收入印欧语囊中的希望,反而预示了印欧语会被汉语收入囊中的可能,而这当然是不符合西方的文化利益的。
  这种推测是否成立呢?我们只要翻一翻周及徐的书,就会思过半了。比如说,《新全球史》不是声称印欧人于公元前4000年在欧亚草原上开始驯养马吗?不是声称印欧人设计出两轮和四轮的马车及马拉战车吗?不是声称车轮是苏美尔人发明的吗?但是现在比较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证据:汉语与印欧语中的“马”、“辔”和“车”这几个词是同源的(见周著252、492、236页),我想单是这几个例证也足以让西方的学者们大惊失色了,因为这意味着印欧人和苏美尔人的发明权有被动摇甚至丢失的可能,而且天知道汉语与印欧语中还隐藏着多少让他们难以接受的历史真相呢?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道旁苦李”,说的是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挂着累累果实,却没有被来往的行人摘走,那说明其味道肯定是苦的。汉印欧语比较研究这棵李树,之所以一百年来都不见西方的学者去采摘,那肯定是他们曾经尝过,发现是苦李,然后才弃之不顾的。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洞悉西方学术界这一异乎寻常的回避态度的由来。
举报 | 26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8)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303485-1.shtml
剩余 3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楼主:玉出昆冈9Lv 11 时间:2014-11-18 11:19:57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搜一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梅维恒(Victor H. Mair)这个人,周及徐的《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一书前面有三个人作的序,这个美国人的序被放在首位;余太山在《古族新考》的“后记”中说:“本书的出版,得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梅维恒(Victor H. Mair)的资助,此志。”
  另外网上还有这一段——
  2012年6月7日,美国著名汉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梅维恒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汉学的往昔与今日:方法与目标”的讲演,他特意设计了抽奖环节,奖品是易华博士的新著《夷夏先后说》。他郑重指出:《夷夏先后说》开拓了汉学研究新领域,应用了新方法,提出了新见解,体现了汉学研究的新动向。讲座组织者张幸博士与梅维恒教授相识多年,熟知梅教授有鼓励晚辈的习惯,但如此别出心裁地夸奖一个人推荐一本书,她还是首次见到。
  《夷夏先后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夏族是印欧人,从学术角度讲完全是捕风捉影,根本就不能成立,但这个美国人如经卖力地为之宣传,其到底是什么居心,相信只要有独立判断的中国人都会心中雪亮的。
举报 | 31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2)
土生木66:
2016-04-09 13:27:59  评论
楼主,好! 科学的态度!好!
扛旗的:
举报  2016-04-12 15:06:19  评论
正在读《夷夏先后说》。不过 该书好像把中国的多数(或全部?)远古民族都指称为夷了~ 刚开始时看得比较乱~ 同时,里边“汉族”的说法过于狭隘。不过一时也想不到更好的替代说法,比如“华夏族”?华族?
举报 | 36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云胡不喜2004Lv 9 时间:2014-11-18 12:08:49


  “我们知道粟米最晚于8000年前已在中国北方种植,7000年前即传到欧洲[1],那么,这项技术是怎么扩散过去的呢?合乎情理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欧洲人自己从中国带过去的,这也就意味着印欧人的真正的故乡不是黑海北面的草原,而是中国。”

  按照这个逻辑,小麦起源于西亚,只能是中国人自己从西亚带回中国,中国人的故乡在西亚。事实上,各文明都有来自其它文明的作物和其它技术,技术的扩散本身是很自然的事情。

  楼主举三星堆的例子其实可能是个反证。三星堆有大量印度洋特产的贝壳出土,有埃及风格的权杖。

  早期印欧人是游牧民族,欧亚大草原是适合游牧方式的地域,考古证据显示马最早在中亚被驯化,没有理由认为游牧文化不在草原上诞生。如果要再往上推原始印欧人游牧化前在哪里,不如寻找人类最早来自哪里。

举报 | 37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楼主:玉出昆冈9Lv 11 时间:2014-11-18 12:45:33


  楼主举三星堆的例子其实可能是个反证。三星堆有大量印度洋特产的贝壳出土,有埃及风格的权杖。
  ------------------------
  中国有一万年以上的稻米种植史,有二万年的陶片出土,埃及有这多古老的文化(我就不说“文明”这个词了)吗?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埃及的权杖有三星堆的风格才对吧?


  早期印欧人是游牧民族,欧亚大草原是适合游牧方式的地域,考古证据显示马最早在中亚被驯化,没有理由认为游牧文化不在草原上诞生。如果要再往上推原始印欧人游牧化前在哪里,不如寻找人类最早来自哪里。
  -------------------------
  中国境内也有草原啊,印欧人为什么不可能在中国境内游牧化的呢?否则你怎么解释汉语和印欧语的“马”和“辔”是同源的呢?
举报 | 39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楼主:玉出昆冈9Lv 11 时间:2014-11-18 14:16:24


  夏族就是南方的越族,夏、雅、越,一音之转,周及徐、易华等人称夏是印欧人可谓信口雌黄,一个游牧民族会产生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么?
  商人不提夏,周人为了反商才提夏,这叫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实际上周人与商人是同族,“商人谛喾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谛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都以舜为祖先。
  夏人北上在先,然后商人南下在后,再后是周人崛起于西,夏人与商周人的关系就象是欧洲的南方罗马人与北方日耳曼人的关系。所以夏桀亡国时往南逃到南巢,而商纣亡国时箕子往东北逃到朝鲜。
举报 | 41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3)
作者:天之涯天一方Lv 6 时间:2014-11-18 14:47:05




  以前看过一些书,美国国家地理也拍过纪录片。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和甘肃地区出土过很多白人古尸。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中国西部一带。确实有大量证据。
举报 | 42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2)
stock2010:
举报  2016-10-21 09:07:45  评论
评论 天之涯天一方:那是它们从外面来天朝讨生活的,死了就没回去!天朝的生活水平是它们可比的?
aasa2010:
2017-03-27 16:26:45  评论
cctv考古节目 《小河疑云》 叠加的家族历史古墓最底层是黄种人女性慢慢白种。这个墓大约家族延续几十代人
===================================
 @烟雨江南风 21楼 2014-11-04 12:52
  @千色莲花 10楼 2014-11-03 21:06:43
  白种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起源哪里,它们是无祖宗,无 历史 ,无传承的三无产品。
  -----------------------------
  笑了 虽然有点不厚道
  -----------------------------
  还要加一条,无神话,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43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3)
waterfire2016:
2016-08-10 10:41:55  评论
西方神话太邪恶!禽兽不如!
jackchang751031:
举报  2017-04-23 00:51:55  评论
希腊神话全是近亲繁殖那种,难道他们不知道姐弟兄妹生育后代很大可能是残疾么?还要一味追求血统而近亲繁殖?
楼主:玉出昆冈9Lv 11 时间:2014-11-18 15:10:02


  作者:天之涯天一方 时间:2014-11-18 14:47:05

  以前看过一些书,美国国家地理也拍过纪录片。中国西部地区新疆和甘肃地区出土过很多白人古尸。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中国西部一带。确实有大量证据。
  ---------------------
  问题是分子人类学证明人类最早是从非洲出来的,所以印欧人不可能是起源于中国西部,只能是自别处迁来,西方人之所以不肯再往下追究,原因有二,一是再追究的话,必然会得出起源于中国内地这一结论;二是将话题只停留在新疆这里,可以彰显新疆与西方的关系要深于其与中国的关系,以加深其离心倾向。
六、民(man)与凤(phoenix)的词源辨析——兼论西方最早文明的由来(下)

  周及徐在谈到中国人的凤凰崇拜时,仅仅上溯到商代的甲骨文,距今连四千年都不到,以这样的历史和古埃及相比,那当然是后者“更为古老”了。可是中国人的凤凰崇拜远远不止四千年,周及徐实在用不着这样妄自菲薄。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凤凰崇拜实物,一是河姆渡出土的“双凤朝阳”象牙雕刻,年代距今7000年,一是湖南高庙遗址出土的陶片,上有鸟形图饰,双翅托着太阳,距今有7400年。从这两处考古发现看,中国人的凤凰崇拜至少有七千年的历史。河姆渡的凤凰雕刻不仅与最早的陶轮属于同时,而且二者的出土地点还相距不远,既然中国人的陶轮技术可以向西方传播,那么与之俱去的必然就有凤凰的名称与传说,因为这是陶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图案。
  古埃及神话中凤凰在火中重生的说法,似乎也暗示了其与陶器有内在的关联。因为陶器是在火中烧制而成的,它作为生活用品,又很容易损坏。如果陶器损毁了,在古埃及人看来,自然上面绘制的凤凰也就“死了”,但用陶土重新制成陶坯,绘上凤凰,再放到火中烧制,等到新的陶器烧好了,那么凤凰也就“活了”,这不就是“在火中重生”么?如果说这一过程赐予了古埃及人神话创作的灵感,我认为也不算太离谱。
  远古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向外移民呢?这应该是当时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陈剩勇说:“正如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揭示的,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时候,中国各地的先民们先后完成了由采食经济向产食经济的过渡。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裴李岗、大地湾等一系列长久和稳固的农业定居点(村落),……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出现了彭头山、城背溪、河姆渡、马家滨等农业定居村落”[1]。农业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必然加剧生存空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是以游牧为生的“中国人”被农业社会排挤出局,自西北离开中国,这就是后来的印欧人;然后则是农业社会内部产生过剩人口,即以农耕为生的“中国人”也向外移民,他们当然不会选择寒冷干燥的北方出走,而只会向西循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前进——也许“夸父追日”所描绘的正是这些向西移民的族群——正是他们将中国的陶轮技术和凤凰传说带到了西方。
  鉴于古埃及使用陶轮比苏美尔晚数百年,所以中国的陶轮技术最早应该是到达中东,然后才传向古埃及。西方学者一向认为中东是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地,进而认为古代中国的文明也是传自中东,但现在看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中东的文明是自中国传去的,而陶轮技术在两地的使用时间则是这一立论的重要依据。
  制陶术在远古时代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在《远古文化史》中说:“(制作陶器)这种新工业,对于人类的思维,和科学的发端,有很大的意义。制罐或许是人类对于化学变化的最早的有意识的利用。……制陶术的建设性,反映到了人类的思想上。制造一只罐子,是人类创造性的一个最高的例子。那团粘土,百分之百之可塑,人类可以随意把它塑造。制造石头或骨头的工具时,他往往受原来那块材料的式样和大小所限制,他仅能从那上面去掉一些。陶工的活动,就不受这些限制拘束了。……想到‘创造’,陶工‘从无形中造形’的自由活动,就不断萦回于人类的脑中,《圣经》中从陶工技艺上所取的那些譬喻,证实了这一点。”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的考古新发现能将历史领先西亚,那么西亚就没有可能也因考古新发现而再次反超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两地文明诞生的环境与方式截然不同。
  中国大陆本来就适宜人类居住(大熊猫只能在中国度过冰川时期即为一证),特别是南方的长江流域,温暖湿润,物产丰富,所以能有七八千年以上的考古发现并不奇怪,而且不排除以后还有更多更悠久的新发现。西亚的两河流域则是一片冲击平原,气候干燥,资源匮乏,能存载的人口极为有限,对于尚未掌握农业技术的族群而言并不宜居。苏美尔人到来以后,才开始有大规模的农业社会出现,而这一时间的上限不超过六千年,所以中东的文明是输入型的,无法再往前追溯,这和中国的原生型文明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苏美尔人的农业技术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不外有两种可能:一、苏美尔人本身就是来自中国的移民;二、苏美尔人是从来自中国的移民那里学到的,除此之外,就再没有第三种可能了。

  ---------------------------------
  [注1]见陈剩勇《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第十章。
 作者:freehrv 时间:2014-12-06 09:02:06   根本原因是以前整个大陆是一体的,后来才分开,所以不要想谁是起源,以前的非洲也不见得在现在的位置,可能和印度是连在一起的。
  ---------------------
  我讲的印欧人起源于中国是近五万年前后的事情,你讲的“以前整个大陆是一体的”,那应该是上亿年前的事,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作者:共工浩4Lv 9 时间:2014-12-13 15:09:44


  我觉得你们都犯了一个至命的错误,那就是各色人种进化的先与后!
  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来看,现今的印欧人的进化程度应该是比黄种人与黑种人要晚的,不是吗!?
  难道我们大家没有发现吗,现今欧美白人们在皮肤与骨格上更接近于北京猿人吗!
  还有,关于什么人类起源于非洲,也只是一个假说,用什么遗传学之类的学说来证明,也是无法来证明的!
  但用生物进化学说在加上生物遗传学,那就能够真正得到真相了!
  要说人类的基因有相同之处,那么这个相同之处,可能在人类还是类人猿的时候就存在了!
  所以本人不认同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单一起源说,而认同多地起源说!
  也就是说,各色人种的起源地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由于人类的迁徙特性,不一定现在的居住地就是起源地!但是按肤色的化分,只能确定其起源于什么气候的地域!
  还有,我觉得先进化者只能将后进化者逼迫到生活艰难的地域,最后使后进化者在生存压迫下得到新的进化,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本人猜想,弄不好欧美白人的祖先很可能是北京猿人,后来他们被更早进化的山顶洞人赶走了!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91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3
2016-03-26 10:56:11  评论
关于印欧语与汉语间是否有同源关系的话题,回避的恐怕应该是中国的学者,而不是西方的学者吧?不知楼主有什么证据如此说。因为一旦印欧语与汉语有同源关系的论题得到认可,中华文明的外来说便成既定的事实。楼主反其道而行之,不知是被什么东西蒙蔽了双眼?或许我们都是外行,根本看不清楚事实的本身。
郭在野:
举报  2017-01-17 12:03:06  评论
评论 jingyuxingzi:所谓的外来不外来,这个本身带有民族情绪在里面。带着这种情绪,东西很难客观。做研究,最怕的就是什么都搞月是故乡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汉语和印欧语的关系肯定是非常密切的,但说是整体上同源,肯定是错误的。
如果说,汉印欧文明不是产生于中国,那么它能产生于哪里呢?西亚北非和欧洲的农业种植也有悠久的历史,但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有诸多不利。中国的气候特点是雨热同期,欧洲则不然,雨多的时候气温低,气温高时又没有雨,西亚北非则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天然农业的产量都很低,不能保障人口增长和专业分工,因此也就无法产生文明。在西亚北非的大河流域出现的灌溉农业,一方面可以不受降雨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冲积平原上的土壤比较肥沃,因此产量远远高于天然农业,文明社会由此才得已产生,但这已是公元前4000年以后的事了。苏美尔的人口在公元前3000年达到了10万人[6],这样的人口规模和密度放到中国完全是无足轻重,但在中国之外却是空前的成就,由此也可以想见,7000年前的文明社会,除了中国,世界上哪里都产生不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个地方在7000年前就产生了文明社会,那么创造它的民族是不可能全部迁移到别处的,游牧的印欧语族可以离开,他们本来就是流动不定的,但农耕定居的汉语族为什么也要离开呢?一个文明社会至少得有十万人的规模,请问这么多的人口能全体迁徙到哪里去?七千年前的文明社会肯定不是建立在灌溉农业之上,它的区域肯定非常广大,至少不会象苏美尔、古埃及那样仅局限于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那么这样广大的区域,无论遭遇天灾还是人祸都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又何必全体向外迁移呢?这是怎么也说不通的,所以这个文明只能产生在汉语族自古迄今生息于兹的中国。
  还有,如果一个地方在7千年前就有了文明社会,那么那里应该存在8、9千年以上的文化遗址才对,因为文明不可能忽然出现,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然后还应该有5、6千年和3、4千年乃至更近的文明体才对,因为文明虽会灭亡,民族虽然变易,但产生文明的环境、气候、农作物等客观因素却不会消失,所以在以后的几千年里应该还会不断有新文明出现,象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就是如此。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符合上述标准呢?西方学者指为印欧语族与汉语族起源地的伊朗高原有吗?喜马拉雅山麓有吗?叶尼塞河流域有吗?这根本不需要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单凭一些起码的历史常识就能知道,那些地方都没有,只有中国才是惟一正确的答案。

  ---------------------------------------
  [4]见陈雪良《中华远古文明之谜》第164页。
  [5]见周流溪《印欧语言起源新说》。
  [6]见《新全球史》第36页。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303485-2.shtml
楼主:玉出昆冈9Lv 11 时间:2015-01-10 12:52:11


  作者:华阳虞 时间:2015-01-09 13:48:42   
  对,中国这块土地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宝地,堪称人间仙境,人类只能起源于中国。没有人口基数不可能诞生文明,也只有背靠水塔(青藏高原)中国才可能孕育大量人口。
  -----------------------
  确切地说,是人类文明起源于中国,至于人类的起源,我认为就承认非洲起源也没什么。
  青藏高原对中国的重要性确实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如果没有它,中国的长江流域可能就是另一个撒哈拉沙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