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认同如下说法:

闽语群都同源,不管是词汇还是语法上,比如说“人”字,所有闽语的白读都是训读为“侬”,等等。

中原移民在西晋末年迁入闽南的过程中,第一站是现在的南京和镇江(他们在南京定都),另一部分人经过浙江来到了福建,落脚点在福州和泉州(然后泉州那一支还有继续南迁到粤东的),所以福州的闽民系的先祖当然也是来自古河洛地区。

闽南语和闽东语的分化应该是在唐代,闽南语的文读主要来自七世纪唐音,而闽东语主要来自十世纪唐音,所以像撮口呼字,两者就很容易看出区别来。而且,闽东地近吴越,语音上受到南吴语影响比闽南大一些,所以后来韵尾逐渐减少,而闽南语把唐音的六大韵尾都保留了下来。并且,由于福州是省城,又受官话影响较深,所以声母里浊塞音和浊擦音都消失了,但闽南语保存了一些。

可以看出,福州话口语中的许多常用词汇都与古代汉语息息相关,许多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上面所分析的福州话特有的词汇表明其与《诗经》的关联性远超过其与《楚辞》的关联性,显示福州人的祖先来自河洛地域,而不是江湘地域,尽管后者更接近福州。

在《诗经》各篇中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诗经·邶风》和《诗经·鄘风》的出现。众所周知,历史上从中原向福建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发生在西晋末期的308 AD,即所谓“衣冠南渡”,或称“八姓入闽”。所谓“八姓”系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其中的林、陈、郑与唐朝末期892 AD 入闽的王氏共同构成二十世纪初福州的四大姓氏。当时有“林陈一大半,王郑满街摆”之说 (“王郑”在福州话中与当地的一种叫“黄弹”的水果同音)。福州话的形成相信就发生在“八姓入闽”的前后。据传,林为比干之后,周武王在克商之后赐此姓氏,源于河南牧野;黄源于黄国,在河南潢川一带,亡国后以国为氏;陈为舜之后,源于陈国,周武王所封,都河南淮阳,亡国后以国为氏;郑为周王室的一支,在河南新郑,郑亡国后以国为氏。这三大家族均来自于河南,而邶和鄘也就在豫北的汤阴一带,与“八姓”之首的林氏发源地咫尺之遥。由此可见,福州话受到河南特别是豫北一带的古方言影响是合乎逻辑的。

如果说个别词汇的分析尚无法证明福州话整体的状况的话,用福州话朗读唐诗宋词能够更加合韵这一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由于这一方面的论述已有不少,下面仅仅举出少数例子来说明。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普通话中是 (者zhe-下xia),根本无韵可寻;在福州话中则是 (者[tɕia]-下[kia]),完全合韵。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在普通话中是 (山shan-间jian-关guan-湾wan-还huan-颜yan),其中山和颜不合韵;在福州话中则是 (山[saŋ]-间[kaŋ]-关[kuaŋ]-湾[uaŋ]-还[huaŋ]-颜[ŋaŋ]),完全合韵。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在普通话中是 (声sheng-情qing-征zheng),其中情不合韵;在福州话中则是 (声[siŋ]-情[tsiŋ]-征[tiŋ]),完全合韵。
杜甫《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在普通话中是 (纷fen-云yun-闻wen),无韵可寻;在福州话中则是 (纷[huŋ]-云[huŋ]-闻[uŋ]),完全合韵。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在普通话中是 (天tian-年nian-寒han-间jian-眠mian-圆yuan-全quan-娟juan),韵的变化缺乏规律性;在福州话中则是 (天[tʰiɛŋ]-年[niɛŋ]-寒[haŋ]-间[kaŋ]-眠[miɛŋ]-圆[iɛŋ]-全[tɕyoŋ]-娟[kyoŋ]),韵律的变化整齐明晰,为 (2-2-2-2)。
上述古诗在福州话合韵而在普通话不合韵。有一些古诗在福州话或者普通话均不合韵的例子,但古诗在福州话不合韵而在普通话合韵的例子尚未被发现。上述分析说明福州话比普通话更加接近于唐诗宋词的语言,从而证明了古越语的语音不可能是福州话的语音基础。
不畏浮云遮望眼!
看来没人感兴趣这个话题了,我就没有兴趣写下去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
等着看呢,继续写啊
1、大气三国,女主争霸,广聚悍将名士,强推《凤穿残汉》

2、我在地狱里仰望天堂。。。虽坑仍推,最震撼网游文——《有阳光的世界》
有道理,那是不是说古代中国人说话真就是文言文里那样?
江浙一带方言很多,听说有时候隔一座山的方言就 ...
jjwxc 发表于 2013-1-17 01:34


邻村不通方言在我们这边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这边隔座桥,隔亩田,讲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是浙江的,与福建交界处。
我们这边有本地话(其实是以温州话为基础音,但是有点变异),金乡话,闽南话(即俗称的福建话,但是和福建省说的福建话也不一样),还有蛮话。这几种方言相差很大,发音不相似,也完全不能理解。
1

评分人数

    • dvork: 谢谢分享金钱 + 8 鲜花 + 10
邻村不通方言在我们这边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这边隔座桥,隔亩田,讲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是浙江的 ...
蝶舞翩翩 发表于 2013-1-23 23:33



    温州地区的方言多数是闽南话的分支,只不过是由于受到了吴语和古越语以及福建省的闽东语的影响,与福建省的闽南话有些变异了。那些人的祖先跟福建省的闽南人的祖先是相同的,我外公的祖上就是从福建省泉州地区移居浙江省温州地区的。“蛮话”其实在闽南话里就是“闽话”的意思;“蛮讲”其实在闽南话里就是“闽讲”的意思。
1

评分人数

    • dvork: 谢谢分享金钱 + 8 鲜花 + 10
台语就是闽南语吧?也是福建人移居过去的吗?
1、大气三国,女主争霸,广聚悍将名士,强推《凤穿残汉》

2、我在地狱里仰望天堂。。。虽坑仍推,最震撼网游文——《有阳光的世界》
台语就是闽南语吧?也是福建人移居过去的吗?
jjwxc 发表于 2013-1-24 19:08



    是啊。

闽南人除了移居到台湾、浙江南部、舟山群岛,还移居到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惠州等地)和南部(湛江等地)以及海南岛。另外,在浙江、江苏等省的其它地方也有聚居地,比如说江苏省宜兴话,就是闽南话的一个分支。
邻村不通方言在我们这边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这边隔座桥,隔亩田,讲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是浙江的 ...
蝶舞翩翩 发表于 2013-1-23 23:33

那你们那里推行普通话太重要了,不然出门远点就啥都不懂了。
是啊。

闽南人除了移居到台湾、浙江南部、舟山群岛,还移居到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惠州等地 ...
Diver 发表于 2013-1-25 02:26

怎么觉得到处都有闽南人的身影啊,好像最早偷渡到国外的福建人也很多,看来他们比较喜欢“挪动”,人挪活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很彻底了。
怎么觉得到处都有闽南人的身影啊,好像最早偷渡到国外的福建人也很多,看来他们比较喜欢“挪动”,人挪活 ...
jjwxc 发表于 2013-1-25 13:15



    树挪死,人挪活。

一方面是勇于开拓精神,另一方面是生活所迫。

地利之便也起了很大作用。广东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至于“好像最早偷渡到国外的福建人也很多”这句话,我不敢苟同。在其它边疆地区(比如说: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西藏、青海、新疆、宁夏、甘肃、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等等)其实也有同样情形,只是大家没有注意到而已。内地偷渡少是因为没有地利之便罢了,并非内地人天生不会偷渡。
本文原作者列举了上述那么多方言,不知道他(或她)究竟会其中哪几种?

我会至少上海话及无锡话、霞浦话 ...
Diver 发表于 2013-1-11 11:51



    LS会的好多啊,我会的只有广东话,园洲话(很像广东话),客家话(仅限于慢速交流),博罗话(近似于畲佬话 是我家日常交流语言),畲佬话还有河源话...就算我们这边很多潮汕人,闽南话对于我来说依旧是天书啊。我觉得广东这边的除了讲闽南话的(就潮汕那边的)之外,其他的方言都没太大区别,只是惯用俚语和语音语调还有句式上的区别而已。比如畲佬话和学佬话就很像,可是学佬话偏向潮汕音,我就不怎么听得懂。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