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最近好多琼瑶奶奶的同人文 so八卦一下
琼瑶和她的小说,包括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在普遍意义上所获得的成功,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是,如何更深入地对其价值进行认识和发现,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要想更好地理解琼瑶的小说,我们必须更多更广泛地理解琼瑶的人生传奇,理解琼瑶和我们所共处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背景。
唐朝诗人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有这么两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
琼瑶的小说《窗外》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江雁容和她的好友周雅安,宁可走路,也不愿挤公共汽车。在黄昏晚霞晖映的美丽时分,她们走在那条“新生南路”上,看到白鹭从水田中飞起,彩霞把白鹭的翅膀都染红了,江雁容立时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从此,她们自己命名那条路,叫做“落霞路”。大家一定有些奇怪,我们在这里谈《窗外》和琼瑶的人生传奇,却拉上王勃的千古名句干什么呢?
其实,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滕王阁序》中,紧接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后的另外两句: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琼瑶是咱们湖南人,老家就是衡阳渣江镇,琼瑶与咱们湖南,可是有太深太深的渊缘,和太多太多的感情。
琼瑶的童年,对于故乡湖南,有着深刻的记忆,那是她一生刻骨铭心、难以抛却的情结。
1988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后,琼瑶忍不住在心中哀婉地叹息:
“三十九年!三十九年有多少月?多少天?三十九年积压了多少乡愁。如今,可以把这些乡愁勾销了吗?”
所以,我想在这里指出的是,琼瑶的小说,表面的言情的背后,其实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有着汉语文化的传承,还有着大陆台湾两岸一衣带水,政治和思想价值体系的碰撞和磨合。
这些,才是琼瑶小说最大的底气,绝非其他一般的言情小说可与比拟的。
衡阳别称雁城,它的得名,与北雁南飞的一个典故有关。
宋代大词人范仲淹的名句,大家一定都知道:“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其实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句。相传北飞的大雁,要去南方过冬,结阵而行,飞越千山万水,但是飞到了衡阳这个风水适宜,景色幽美的地方,就此结束了旅程,安心地栖息了下来。等到明年春暖花开,再结伴而返。
王勃的那一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北飞的大雁,来到衡阳的水边,惊觉于寒冷的到来,发出清晰而又时断时续、梦幻般凄美的叫声。
琼瑶的小说《窗外》里的女主角,名为江雁容。这不是漫不经心的巧合,而是别有意味!我们绝对不能在这里轻易地看过!
衡阳的江水之畔,声啼寒潭的归雁的容颜,那是何等令人心悸和惊艳的意境。
乡愁是怎么样一种伤心的痛楚?一本看上去只是普通儿女情长的小说,为什么能一出手就不凡,在海峡两岸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和反响?是不是因为她的言辞之外,更承载着海峡两岸割舍不断的文化命脉,承载着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请我们再来看一看小说《窗外》的另一个份量极重极重的人物,男主角康南。小说描写他就是一个湖南人。
二十年前,他是湖南某中学的校长,后来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而逃到台湾。在落寞灰心失意的异乡客旅,他只能长怀哀怨,抑郁孤独,英雄气短,空洒凄惶之冷泪。
如果说,“江雁容”的这一取名,还只是“乡愁”的隐喻,那么,对于康南,他就是直白地,浓墨重彩地,外化着“乡愁”的具体形象。
康南作的一首词,最能说明这一点。他在词中写道:“沉沉暮霭隔重洋,能不忆潇湘?天涯一线浮碧,卒莫辩,是何乡?”
“临剩水,对残山,最凄凉,今生休矣,再世无凭,枉费思量!”请我们仔细品味其中的几个关键词:“隔重洋”、“剩水残山”、“今生休矣”。其中真的是别有意味。
真的很奇怪,琼瑶当初写出长篇小说《窗外》之时,不过大约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怎么就能这么深入和透彻地反映出整个台湾在大背景、小气候下的那种内在的苍桑,和文化的挫折感来呢?
琼瑶的小说,能够远远超越了其他普通的言情小说,获得了一种经典的可能性,正是因为她独特的灵气和悟性。她的每一部作品,以及记叙、回忆,都是她完成与她的生命和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的客观载体。正是这种交流和沟通,才能带给了我们更为深远的感动。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琼瑶当初写作《窗外》时的情况。
《窗外》并不是琼瑶写作的第一部小说,但却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在她的人生,和她的作品中,都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琼瑶,原名陈喆,衡阳县渣江镇人。1938年4月20日生于四川成都,父亲陈致平是大学教授,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门第。四岁的时候,琼瑶跟随父母回湖南老家去生活。但在湖南两年的快乐童年,很快就被当时的战火硝烟所吞没。随后,是一段惊心动魄的逃亡生活。这段惊涛骇浪、悲欢离合的岁月,深深地铭刻在琼瑶内心深处。
1947年,琼瑶又随父母,到上海生活了一年。在上海,“记忆中属于欢乐的事情实在不多”。因为体会了贫穷的悲伤,人世的冷暖,琼瑶写出了她平生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并发表在《大公报》上。1948年,琼瑶又回到了湖南老家,这是她对故乡,最后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九四九年,琼瑶一家经过了乘火车到广州,再搭船去台湾的漫长旅程,终于在夏天,到达了台湾。一切都在转变,在推移,琼瑶的人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琼瑶说:“就这样,我走过战乱,走过烽火,走过苦难,走过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