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转贴] 李可:职场小说是高校教育的补充

2007年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迅速蹿红,并成为改编的热门选择,女主人公“杜拉拉”成为电视、电影和话剧三栖的“明星”。《杜拉拉升职记》也带动了职场小说的写作热潮,这部小说本身也由第一部延续到了第四部,前三部销量突破500万册。

作为“杜拉拉”系列的封笔之作,《杜拉拉大结局:与理想有关》近日出版之后仍是备受追捧。20日,记者采访了“杜拉拉”系列的作者李可,李可称她希望“杜拉拉”系列是一部实用的职场教材,能够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



作家简介

李可(笔名),女作家,某名校本科毕业,十余年外企生涯,职业经理人。作品有《杜拉拉升职记》、《杜拉拉2:华年似水》、《杜拉拉3: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杜拉拉大结局:与理想有关》。



>> “杜拉拉系列”是职场工具书

齐鲁晚报:有新闻称你以后封笔不写职场小说了,“杜拉拉系列”故事是不是基本涉及职场内的各种规则和职场心态?

李可:是的。幸福的生活是类似的,成功的职场生涯也颇多类似规律。从我的角度,分享过,便已足够。


齐鲁晚报:“杜拉拉系列”4本小说的故事设计有何思路?在写之前你是怎么规划这个系列小说的?

李可:知识性和实用性是“杜拉拉系列”的基本特征,贯穿始终,在我的每一本书里,情节都是不能高于知识而存在的。但是不能否认,之所以采用小说的方式来表述知识,正是为了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杜拉拉2》可能在知识点上难了一些也多了一些,并且过于要求情节服从知识。当初的设计是想在《杜拉拉1》的基础上有所拔高,为已经担当起管理者职责的读者做一点贡献,也为有志于提升为管理者并且已经接近目标的读者加一把劲。

从我的角度讲,《杜拉拉2》对一个企业的中层干部和中层的后备梯队都是非常好的工具书。但是从沟通的角度讲,如果受众感到消化理解有难度,那就需要想办法改进,所以在《杜拉拉3》中,知识点方面我放缓了节奏并加强了情节和知识的融合。

《杜拉拉3》我感觉已经比较浓淡适宜了,从读者书评看,我认为大部分读过《杜拉拉3》的人对书的接受度较好。杜拉拉系列的争议不在《杜拉拉3》上,而是在《杜拉拉2》上,这对我是很明确的。

至于最后一本《杜拉拉大结局》,上市不久,还是留给读者去评说吧。


齐鲁晚报:现实社会中,职场女性所遭受的压力和困境究竟如何?杜拉拉最终回归家庭,是你给现实职场女性的一个提醒吗?

李可:杜拉拉的结局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家庭。杜拉拉的理想是做一个自由职业者,专职分享职场经验。她不喜欢同时忙乱地做很多的事情,她希望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两件事情,用她的一生去做好。可以说小说有了一个理想的结局,杜拉拉最终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 不曝光不为搞神秘

齐鲁晚报:《杜拉拉大结局》的副题为何是“与理想有关”?是要表达一种遗憾吗?

李可: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懂憬和愿望,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否则就成了空想幻想。理想可以伟大也可以平实,需要通过踏实的实践来实现。

就职场的角度而言,大部分职场人的理想,我认为是拥有一份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工作,最好工作本身的压力小一些,还可以自主掌握工作节奏,并且这份工作能够得到较好的收入以保证当事人期望的生活质量。


齐鲁晚报:有网友觉得你写第四部明显有赶任务的感觉,这四本小说的语言和叙述风格是否一脉相承?

李可: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我属于绝对不愿意凑数的人,要做就做好,至少自己要认为好。不论你怎么写,一定有人叫好有人叫骂,假如人人都说你好,你就不是作者而是妖怪了。


齐鲁晚报:为何你不愿意在媒体上展现自己的形象,为什么要做一位隐藏起来的写作者呢?

李可:不是为了搞神秘,只是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罢了。好比有人和你说他没有时间所以不能参加小组会。其实,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他没有这点时间,是他认为另外的事情比小组会更重要,他要把时间花在那件更重要的事情上。



>> 年轻人读“杜拉拉”可少走弯路

齐鲁晚报:你更希望你的小说是什么?“心灵鸡汤”吗?

李可:我的本意是工具书。因为我希望为看书人的财富自由之路多少贡献点儿建议,目标是让看书的人增值。


齐鲁晚报:《杜拉拉升职记》刚出版的时候,很多人惊讶于职场小说的巨大消费市场,“杜拉拉”系列也带动了职场小说的写作,为何大家如此钟爱这类小说?

李可:职场小说,我估计大部分是年轻人在看,杜拉拉系列的受众年龄跨度要大一些,可以覆盖中年人。年轻人看了职场小说,可以节省点走弯路的时间吧。

中国的高校教育还是和实际联系不够的,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技巧性的东西教得少,比如人际交往方面、项目管理方面,职场小说可以在这方面做高校教育的补充,让你了解到实战中的一些东西。

不论是外企类的还是国企类的职场小说,都可以展示给读者一些它们那个圈子的观念。别小看观念这个东西,这就相当于人和人,首先是讲一样的语言,然后才谈得上沟通,否则就没法沟通了。比如,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下级,如果他认为年轻的上级应该尊重他就因为他是长辈,那就麻烦了,只有让他明白他是下属,你才比较容易用好他。




2011-10-22 08:28:57 来源: 大众网-齐鲁晚报(济南) 本报记者 师文静
http://news.163.com/11/1022/08/7GV4S6HU00014AED.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