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以上出自余怀《板桥杂记》。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5 07:57 编辑

百度到一本书,《中国历代名妓》,有以下目录,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试试哈(如之前未提名、8卦)

战国时代     
1、田倩   2、赵姬
  
两汉·三国   
3、赵飞燕   4、貂蝉   5、来莺儿
  
东西晋·南北朝   
6、绿珠   7、姚玉京   8、苏小小   9、莫愁女   10、张丽华
  
隋代   
11、红拂女   12、柳琼花   13、李三娘

唐代   
14、公孙秀   15、许和子   16、谢阿蛮   17、杨安秀   18、韦芳   19、褚企兰   20、李亚仙   
21、柳青娘   22、徐月英   23、霍小玉   24、玉箫   25、红线女   26、关盼盼   27、杨菜儿   
28、裴兴奴   29、李冶   30、薛涛   31、杜秋娘         32、王福娘   33、刘采春   34、张好好   
35、红红   36、李云英   37、鱼玄机   38、灼灼   39、颜令宾   40、韩风儿   41、王幼玉   

五代十国   
42、官娘       43、徐艳华   

宋代   
44、刘德妃   45、甄金莲   46、谢玉英   47、张采萍   48、琴操   49、李念奴   50、朝云   
51、宇文柔娘   52、敫桂英   53、苏小卿   54、阎惜姣   55、谢素秋   56、李师师   57、花想容   
58、莘瑶琴   59、梁红玉   60、谭意哥   61、严蕊   62、陶小红   63、毛惜惜   64、李慧娘   

元代   
65、刘婆惜   66、连枝秀     67、张怡云   68、王巧儿   69、樊素贞   70、顺时秀   

明代   
71、铁秀英   72、沈九娘   73、苏三   74、杜十娘   75、柳自华   76、马湘兰   77、寇白门   
78、柳如是   79、卞玉京   80、卞敏   81、郑妥娘   82、顾横波   83、宋惠湘   84、陈圆圆   
85、董小宛   86、李香君   87、葛嫩娘   88、红娘子   

清代   
89、云映淮   90、张玉秀   91、左羡梅   92、陈玉卿   93、刘翠翠   94、花艳芳   95、赛金花   
96、王凤姣   97、陈丽娟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5 02:32 编辑

谢阿蛮(717-约757)
      盛唐时歌舞名妓唐代著名宫廷舞蹈家。临潼人。原为民间艺人,后入宫廷。擅长《凌波舞》,表现凌波池中卫宫护驾的龙女,在波涛起伏的水面上翩然起舞。该舞由唐玄宗李隆基作曲,杨贵妃弹琵琶,宁王李宪吹玉笛,李龟年吹筚篥(古乐器)伴奏。杨贵妃赐以珍贵臂环,名红粟玉臂友。安史之乱时流落民间,至德二载(757)夏入宫重见唐玄宗,再舞《凌波舞》。
xieaman.jpg
      据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载,唐玄宗曾在清元小殿举行表演会,让谢阿蛮演出《凌波曲》,为其伴奏的均为高手,宁王(唐玄宗的哥哥李宪)吹玉笛,唐玄宗亲自打被称为“八音之领袖”的羯鼓,杨贵妃玉指弹琵琶。马仙期(宫中乐工)击方响,李龟年(宫中乐工)吹觱篥,张野狐(宫中乐工)弹箜篌,贺怀智(宫中乐工)拍板,这些杰出的演奏家组成的乐队,演奏技艺和水平可想而知了。
  谢阿蛮在美妙的仙乐声中,飘然登场,表演独舞,柔软的舞姿,轻盈的舞态,似空中浮云,又似晴蜒点水,表现龙宫中的仙女在波涛上飘来舞去,真可谓“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唐玄宗看了为之大乐,善舞的杨贵妃也称赞不已,撩起自己的袖子,褪下手臂上金粟装臂环,赠给谢阿蛮作为纪念。 唐代郑处晦《明皇杂录》也曾这样写道:女伶谢阿蛮善舞《凌波曲》,出入宫中及诸姨宅。妃子待之甚厚,赐以金粟装臂环。从中可见谢阿蛮因技艺精湛而在宫中受宠的地位。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宫中许多乐舞艺人流落民间。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当了太上皇的李隆基,派高力士到民间寻找宫中乐舞艺人,像张野狐、谢阿蛮等人又回到宫中。
  李隆基在望京楼下,先令张野狐奏《雨霖铃》,李隆基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又令谢阿蛮舞《凌波曲》,一曲舞罢,谢阿蛮把当年杨贵妃赠给她的金粟装臂环给李隆基看,李隆基睹物思人,凄然垂涕曰:“联今再睹之,益兴悲念矣!”唐代诗人郑嵎于唐文宗李昂开成年中,寻访搜集宫中轶事,咏有《津阳门诗并序》长句七言诗,其中有“迎娘歌喉玉窈窕,蛮儿舞带金葳蕤”之句,并自注云:“迎娘、蛮儿乃梨园弟子之名闻者。”任半塘《唐戏弄》第七章《演员》“初盛中唐优伶”一节中,注郑朗此诗句中蛮儿为谢阿蛮。
  谢阿蛮因为擅长舞蹈而入宫廷,并在官廷中享有盛名,日本作家南宫博考据事实写有《杨贵妃》,其中谢阿蛮作为主要人物出现。
百度到一本书,《中国历代名妓》,有以下目录,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试试哈(如之前未提名、8卦)

战国时代     
1、田倩   2、赵姬
  
两汉·三国   
3、赵飞燕   4、貂蝉   5、来莺儿
  
东 ...
thisummer 发表于 2011-5-25 04:00

生当做明狼,死亦葬墨香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5 20:16 编辑

姚玉京

娼家女也,嫁襄州小吏卫敬瑜,溺水而死,玉京守志养舅姑。常有双燕巢梁间,一日为鸷鸟所获,其一孤飞悲鸣,徘徊至秋,翔集玉京之臂,如告别然。玉京以红缕系足,曰:“新春复来,为吾侣也。”明年果至,因赠诗曰:“昔时无偶去,今年还独归。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自尔秋归春来,凡六七年。其年玉京病卒,明年燕来,周章哀鸣。家人语曰:“玉京死矣,坟在南郭”。燕遂至坟所,亦死。每风清月明,襄人见玉京与燕同游汉水之滨。

姚玉京是南北朝时南宋末襄州(今襄阳)名花,与苏小小齐名,擅长诗歌和酬唱,丰姿绰约,艳压群芳,虽误入风尘,但心蕙如兰。

当时襄州有位担任书记官的卫敬瑜,薪俸不高,羡其美艳高雅,每月倾其所有一睹其笑。姚玉京见卫敬瑜有真情实意,遂自掏银两脱离妓院,与其成婚。婚后夫妻恩爱,相洽甚欢。不想飞来横祸,卫书记却在婚后次年夏天溺襄水而死。

姚玉京哭得死去活来。丧事办完之后,公公婆婆不忍她小小年纪就守寡在家,让她择人再嫁。姚玉京却立志不嫁,决意以自己的脂粉钱帮丈夫敬孝父母、拉扯姑舅。卫家人再三规劝,姚玉京竟将自己的一只耳朵截割下来放在盘子里,以表决心。从此卫家人不敢再提改嫁之事。

当时卫家住宅在襄州郊外,宽敞的瓦房内有一对燕子筑巢而居。一日,雌燕在外觅食为鸷鸟击获,剩下一只雄燕孤飞悲鸣,整个秋天都在门前徘徊。玉京看它十分可怜,就以手招唤它,燕子便飞落到玉京的手臂上。“同是天涯沦落客”,从此,姚玉京与这只孤燕成了同病相怜的患难知己。冬天来临之前,燕子要告别南飞,姚玉京以一根红线系在燕子的细腿上,对燕子说:“去吧,记得春天赶回来陪伴我。”

次年春天,燕子果然早早飞回来了。姚玉京非常激动,专门为燕子(也为自己)写了一首《咏燕》诗:
昔时无偶去,今年还独归。
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

从此秋归春来。六七年之后,倍受伤感孤独打击的女主人终于没能熬过第八个冬天,死在春天来临之际。

初春,雄燕如期而至,却不见女主人。燕子在女主人的窗前低迴盘旋,悲鸣呼唤。姚玉京的小姑便将燕子引到嫂嫂的坟墓前。哀伤重情的燕子守在姚玉京的墓前,低廻哀鸣,绝食而死。卫家人感慨燕子的贞烈,遂在姚玉京墓旁筑“燕冢”以志纪念。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本帖最后由 51717 于 2011-5-25 07:45 编辑

马丁 发表于 2011-5-25 04:22

乃悲摧了,森森地同情之
俺自首,是俺不好。
第一天开坑俺就短过summer了:名妓都是才貌双全的美女
哪知她是行动派,居然搜出一本书来吆喝。
为了不增加乃的工作量,俺一直一直忍着木有来开8。
快点奖励俺,俺都纳闷自个怎么这么乖。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7 09:55 编辑

关盼盼(785—820年),唐代徐州名伎,徐州守帅张建封妾。白居易做客张建封府上时与她有一宴之交,盛赞:“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据说,她在夫死守节于燕子楼十余年后,白居易作诗批评她只能守节不能殉节,她于是绝食而死。

关盼盼.jpg

关盼盼出身于书香门第,精通诗文,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她能一口气唱出白居易的“长恨歌”,并以善跳“霓裳羽衣舞”驰名徐泗一带;再配上她美艳绝伦的容貌,轻盈婀娜的体态,让无数世家公子望眼欲穿。后来,关家家道中落,出于无奈,关盼盼被徐州守帅张愔重礼娶回为妾。

张愔,字建封,洛阳人,唐宪宗元和年间出守徐州,虽是一介武官,却性喜儒雅,颇通文墨,对关盼盼的诗文十分欣赏,而关盼盼的轻歌曼舞,更使这位身为封疆大臣的显官如痴如醉。

白居易做客张建封府上时曾与她有一宴之交,盛赞:“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两年后,张愔病逝徐州;张府里的姬妾很快风流云散,各奔前程而去。只有年轻貌美的关盼盼无法忘记夫妻的情谊,矢志为张愔守节。张府易主后,她只身移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仅一位年迈的仆人相从,主仆二人在燕子楼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燕子楼地处徐州西郊,依山面水,风景绝佳,是张愔生前特地为关盼盼兴建的一处别墅,楼前有一湾清流,沿溪植满如烟的垂柳,雅致宜人。这是关盼盼和张愔一同议定的楼名。昔日关盼盼与张愔在燕子楼上看夕阳暮色,在溪畔柳堤上缓缓漫步;如今却是风光依旧,人事全非,关盼盼不再歌舞,也懒于梳洗理妆,度过了十年,关盼盼的这种忠于旧情、守节不移的精神,赢得了远近许多人的怜惜和赞叹。

元和十四年,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司勋员外郎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他对关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并且深为盼盼的重情而感动,因关盼盼曾与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倾慕白居易的诗才,所以张仲素这次带了关盼盼近来所写的“燕子楼新咏”诗三首,让白居易观阅。

其一: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捧着诗笺,大诗人反复吟咏,心想:张愔已经逝去十年,尚有爱姬为他守节,着实令人羡慕。但是又转念一想:即使如此情深义重,难舍难分,为何不追随他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叹的凄美韵事呢?于是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白居易十分肃穆地依韵和诗三首: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为了更明朗地表达他的意念,他又十分露骨地补上一首七言绝句: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为关盼盼所写的四首诗带给了她。待她展开细细品读,领会出诗人的心意所在,不禁感到强烈的震撼,泪流满面地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而后强忍悲痛,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徐州一带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5 20:40 编辑

公孙大娘

公孙.jpg

公孙大娘是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籍贯、身世不详,擅舞「剑器」,舞艺超群,常在民间献艺,极负盛名。又多次被召入官,表演剑舞技艺。是唐代见于记载中,既活跃于民闲,又闻名于宫廷的少数著名舞蹈家。

唐诗与史籍记载皆表明,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技艺高超,独具特色,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杜甫诗序说,玄宗时,高手云集的宫廷乐舞机构梨园、教坊、宜春院的「内人」(指宜春院中常为皇帝表演,技艺最高的乐舞艺人)和宫外供奉(类似宫廷以外的「特约演员」)中,只有公孙大娘的「剑器」「独出冠时」。诗中又有:「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句。郑嵎《津阳门诗》描写唐明皇生日千秋节宫中举行盛大乐舞表演时:「公孙剑伎方神奇」,并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明皇杂录》载,「上(玄宗)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遗妍妙,皆冠绝于时。公孙大娘不仅舞技高超,而且擅舞多套「剑器舞」,除杜甫诗序中提及的「西河剑器」、「剑器浑脱」外,还有「裴将军满堂势」、「邻里曲」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裴将军满堂势」,想来是指根据裴旻将军独到的舞剑技艺改编的一部舞蹈,其间地位调动很大,满场飞舞,惊心动魄,是猛厉无比的剑舞。

世事浮云,以公孙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艺,最终结局却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终。

据说当年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了公孙的剑器之舞,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

诗圣杜甫,在少年时代,也曾观看过公孙之舞,当年的公孙娘子,锦衣玉貌,矫若游龙,一曲剑器,挥洒出大唐盛世万千气象。安史之乱后,皇朝由盛而衰。杜公在白帝城,又看到了公孙娘子的传人——李十二娘舞剑器,抚今追昔,不由感慨万千,聊为《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曤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晴光……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25 10:41 编辑
乃悲摧了,森森地同情之
俺自首,是俺不好。
第一天开坑俺就短过summer了:名妓都是才貌双全的美女
哪知她是行动派,居然搜出一本书来吆喝。
为了不增加乃的工作量,俺一直一直忍着木有来开8。
快点奖 ...
51717 发表于 2011-5-25 07:40


亲爱的,其实与你无关说
这是俺整理首页名单,百度“苏小卿”同学资料时发现的(看名字,她和“苏小小”多么似姐妹花)
MS该书中有些人物是虚构的,出自一些传奇小说,比如“霍小玉”、“李亚仙”(李娃传)
再温油的拍拍马丁斑斑,好筒子,你一定要坚持住哈,丫丫和湾区居民们需要你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关盼盼一则  文人以笔杀人 信夫

白居易真不是玩意

姚玉京一则 人兽恋  那个 人禽恋 貌似他老公穿到燕子身上去了

觉得 坏女人太少了 貌似 都是痴情女子 薄命女子

大家去做坏女人吧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6 01:09 编辑

黄真伊
황진이 黃真伊 Hwang Jin Yi1.jpg
黄真伊(约1506-1544),韩国李朝中宗时期女诗人,开城名妓,松都三绝之一(两名人、一瀑布)。别名真娘,京畿道开城人,“明月”是黄真伊的艺名。

古代朝鲜名妓黄真伊
  黄真伊一生颇富传奇,史载她色艺双全,书法、绘画、弹琴、诗歌等方面都很有天赋。她作有大量“时调”(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六首)与汉诗。她的作品基本上以描写爱情为主,擅于借助自然现象,巧妙描绘爱情。艺术手法奇特、含蓄,颇类十七世纪善用曲喻的英国玄学诗派,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黄真伊出生的开城在今朝鲜南部,近朝韩边界。当时的地名为松都,曾是高丽王朝的首都。她的父亲属于朝鲜传统身分制度中最高的“两班”阶级,
  

而她的母亲有说是出自有着“三韩甲族”“海东第一高门”盛誉的开京姚氏,也有说是盲女,或盲人之女,属于最低的“贱民”阶级。其母是侧室,庶出的黄真伊因此身分低降,邻居青年若属两班,那就是男尊女卑。也有说因为其母是贱民,根据“从母法”而走上妓女之路。
  据说她父亲有次在路上,见桥下清澈水边有漂亮女子在洗濯,向她要水喝,女子以水瓢分饮之,但进入其父嘴里竟成酒,一瓢水酒如是结合了两者,生下当代无匹之佳人。
  生活在朝鲜中宗时期开城的黄真伊投入“青楼”罕见地出于自愿。她有文学天赋,美貌如仙,在诗歌、汉文、书法等领域成绩显赫。她的诗至今仍收入韩国中学课本。她的汉文成为中韩历史友好交往的见证。但黄真伊的母亲是侍妾,在当时封建社会十分受藐视,她从小就显现出叛逆的性格,长大后又毅然走出家门落户“青楼”,当了一名艺妓。她超越时代的独立思想性格实属罕见。黄真伊入行之后,全国各地自认为风流倜傥的风流客云集松都,想一睹其真容。当时来说朝鲜全国在籍的妓女约为3万人。
  高丽末期,从中国传入的性理学在朝鲜时代以政治理念的形式贯彻到整个朝鲜,收到此影响女子的地位渐渐变得低下了。其代表思想就是男尊女卑和三从四德。由此可以知道朝鲜时期的女人收到了多么不公的待遇。女子一出生就受到差别对待,男子学文,女子学女红。而且女子一旦结婚,一面虽然能掌管其他妾室,但连嫉妒心都不能有,另一面遵从丈夫的命令,独守空房犹如家常便饭。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在朝鲜时代女性自杀的事情非常普遍。
  在韩国,谁都知道黄真伊是著名才女艺伎,而提到黄真伊,首先想到的还是关于她的各种各样的传闻,这些盛传不止的传闻,主题自然是黄真伊和男人们。总体来看,广为流传的有六个小故事。首先是邻家少年为真伊的美貌才华倾心不已,患相思病,终至死去。灵柩行至黄门前时,马居然悲伤得不能前行,黄出门解上衣小褂盖在棺上,棺始行。其二是朝鲜文臣苏世让,这个当时的风流客放言,给我和真伊30天时间共同相处,我绝对不会为黄的美色屈服,若屈服我就不是人。一个月后,在黄赠送的汉诗《送别苏阳谷》下,结果不言自明。其三,王室贵族碧溪守和黄交游,得到的只是丧尽颜面。其四,当时的名唱李士宗,和黄约定6年契约同居,期满的那天,黄头也不回地决然离去。没有理由,只因期满。其五,面壁30年的知足禅师,在黄面前也是一朝破戒。其六,著名学者花潭徐敬德,在黄的主动表白下,是惟一一个巍然不动的人,于是结为师徒。所以,才有这样的说法:黄真伊、朴渊瀑布、徐敬德,此三者,松都三绝也。
  黄真伊凭着出众的诗才和容貌迷倒了无数文人、硕儒。与黄真伊交流的名人除了知足禅师,大学者花潭徐敬德,宗室碧溪水(碧溪守),判书苏世让,宣传官李士宗,宰相之子李生等,同时与很多“男寺党牌(流浪艺人团体)”交流心得。
  一般认为她大约活了三四十岁,与历史著名女医大长今同时代,但比她稍晚生。晚年(其实当时黄真伊还不到四十岁)抛弃一切,游历了全朝鲜名胜古迹。黄真伊病逝时留下了遗言:“我生前让很多男人不知道自爱,因此我死后葬在路边让野兽和虫子吃掉我尸身,洗刷我的罪恶吧。”关于遗言还有一说是:“我生前喜欢热闹,不喜孤寂,因此把我葬在行人多的路边吧。还有我生平最喜音律,所以我死后入葬时,不要奏哀乐,给我奏风月曲吧。”不管遗言是怎样的,黄真伊确实葬在了路边。
  据说黄真伊从小熟知礼仪,七岁习千字文,九岁能读汉文经书、作汉诗。从目前留下来,认定是她作的几首汉文诗来看,她的确是汉诗、时调皆长的天才诗人。到现今流传的黄真伊的作品只有汉诗四首和时调6首。黄真伊做的汉诗有《满站台怀古诗》《朴渊瀑布诗》《奉别苏阳谷诗》《咏初月诗》《与苏阳谷》等四首,时调有《青山里碧溪水》《冬至漫长夜》《何时寡信》《山是旧山》《竟然是我做的事》《青山我意》。黄真伊,被称为“韩国的李清照”,韩国中学课本选有她的诗。
  据推测因为黄真伊的汉诗和时调因为多是在风月场所作的,再加上她是妓女出身所以有很多都没能传到后世,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仅从流传至今的几首诗和时调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构思巧妙,形式恰当,语言简炼是具有很高水平的作品。
  青山里碧溪水,
  莫夸易移去,
  一到沧海不复还,
  明月满空山,
  暂休且去若何。
  这首时调是黄真伊的名作,因为诗背后还有迷人的轶闻:时调中的“明月”是黄真伊的妓名,“碧溪水”则指她所喜欢的一位李朝宗室(笔名“碧溪守”:韩语“水”与“守”音同)。有一天两人相逢窄桥,碧溪守想要躲避她,黄真伊即兴作出了这首时调,将两人的名字嵌入其中,既挑逗他也调侃他。一语双关,情景交融,贴切坦率,堪称妙作。一方面,青山、碧水、明月这些客观景物被抒情地主观化,产生一种全新的象征性,是一首私密而媚人(来“明月宾馆”开房间休息)的诱惑诗;另一方面,抽象的时间被具体空间化,以瞬间流逝的溪水比喻通过永恒自然(青山)的变动人生,是一首诱导众生抓住时间,及时行乐的劝世时调。我读到的故事说碧溪守是一个高傲自负,认为真正风流者是无需女性的男人。有一天,一行人鸣响马铃路过黄真伊住处,在楼阁盼望的黄真伊,拉上帘幕静静唱出此诗,让顽固至极的儒教主义者碧溪守心旌动摇,终于拜倒明月帐下。有人称黄真伊为诗圣,说她即兴、飘逸的诗风可媲美李白。
  黄真伊之所以成为传奇,除了貌美、胆大外,还由于多才多艺。诗之外,她在韩国音乐史、舞蹈史也占有一席之地。她擅长演奏玄琴,有好几阙认定是她写的曲子被保留至今。她以绝代之姿,奔放之躯,舞弄、颠覆了被儒教伦理捆绑的男性的窘境。据说她曾自称佛门弟子,夜叩在天马山“知足庵”面壁十年(或说三十年)的知足禅师之门,为他跳了一段舞,像莎乐美在希律王面前跳七纱舞般,让修道成“生佛”的知足禅师顿然知觉自己身体某些部份之不足,“冻未条”破戒。那夜黄真伊跳的舞,人称“僧舞”,是韩国民间舞蹈中极重要之“妓房舞蹈”的代表。韩国舞蹈,主要不过手臂一抬,脚尖一踮而已,但反而困难。黄真伊诱僧的场面,至今不断被搬上舞台,我在网路上看到韩国舞者的表演,着古代妓女鲜艳衣饰,动作简单,姿态妖艳。
  黄真伊一一俘虏了当时的名士高官,留下一件又一件供后人闲谈、改写、复制、转寄的公开档案。她有一首汉诗《奉别苏阳谷》,是她以才貌服男人的另一显例。苏阳谷(1486-1562)是当时高官,做过判书、大臣,也出使过北京(1533)。韩国书上说“苏阳谷世让,少时以刚调自许,曰:为色所惑者,非男子也。闻真才色绝世,与朋友约,曰:吾与此姬同宿三十日,即当别离,不复一毫系念,过此限,若更留一日,则汝辈以吾为非人。行至松都,见真,果名姬也,仍与交欢,限一月留住,明将离去,与真登南楼饮宴,真少无辰别之意色,只谓曰:与公相别,何可无一语,愿呈拙句,可乎?苏公许之,真即书一律曰:‘月下庭梧尽,霜中野菊黄,楼高天一尺,人醉酒千觞。流水和琴冷,梅花入笛香,明朝相别后,情与碧波长。’苏公吟咏,叹曰:吾其非人也。为之更留。”看了这样的纪录,真希望自己也不是人。不是人,做入笛的梅香,铮琮的水流,在黄真伊的诗里。“流水和琴冷,梅花入笛香”:琴之冷与情之热对比,各自虚幻;花之香与笛之音交融,飘渺虚无。这是比讲求感觉交鸣,强调朦胧、暗示的象征主义诗还早的象征主义诗!
  黄真伊是个一生坎坷的女人,当妓女的母亲玄今危险的爱情之下出生在这个世界,因此只能以妓女的身份生活。但内心深处却拥有坚强的毅力,她懂得琴诗书画,也懂得用歌舞来消解悲伤。
  她是个艺术家,也是诗人。培养她的艺术的是她经历的一次次爱情。在与恩浩的初恋中,她表现的无比勇敢,面对碧溪守歪曲的爱情,会大声地斥责。虽然害怕拘束,但当面对金廷翰的求婚,她答应下来。她喜欢被爱的感觉,当失去爱情时,她也不认为这是个坏事。她认为那些伤口成为了自己艺术的力量,是懂得去接受悲伤现实的女人,她就是黄真伊。她是在艺术里爱着,在爱情里完成艺术的当代自由人。

来源:百度百科
但看这画也是很有风韵的
要是是男子。。唉。
如果能再有点勇气去当个乞丐就好了。。。
薛涛(约768~832年)
     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幼年随父郧流寓成都,八九岁能诗,父死家贫,十六岁遂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生年不详。其卒年当在段文昌再度镇蜀期间,即大和六年(832)至九年(835)之间。旧说她和高骈有交往,考高骈任四川节度,在僖宗乾符元年(874),时代远不相及,显误。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杨慎说它“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她的《筹边楼》“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据《名媛诗归》说:“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可见其才思之敏捷。涛早年丧父,母孀居,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窘困,及她到十六岁时,诗名已遐迩皆闻,因其有姿色,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迫于生计,遂入乐籍,成为当时著名的女诗人。
111.jpg
女子多命薄啊
仔细想来 人家小妾不殉夫 关白老头啥事 非得把人逼死 其中必有隐情

然后再去读读那各自的三首诗

关在第一首很隐晦滴表明相思之情 第二首呢说明自己的情史和现状  第三首 就是说春去秋来 自己心如死灰 再引申一下 来拯救我吧 来吧来吧

白的第一首就很明白滴拒绝了 你爱一个人就爱到底吧 三首综合起来就是 你都守了十年了 如果真守不下去 那就去死吧

关自取其辱 羞愤而死 白老头个色鬼恋童 见人家年纪大些 就不要了 美人 老了也是美的 自己不懂欣赏。。。。。。。。。。。。
1

评分人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