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德博拉覃能(Deborah Tannen)专门从事不同人群之间谈话方式的研究,继探讨男女两性之间、母女之间的对话之后,2009年又发表了讨论姊妹关系的新作《妈妈总是偏爱你:姊妹终生的谈话》(You were always Mom’s Favorite!Sisters in Conversation throughout their Lives)。我虽然是独生子女,但父母都来自于兄弟姊妹众多的大家庭,所以看了本书,也对姐妹关系的复杂细微之处加深了了解。
覃能首先指出,姐妹关系其实是通过一系列谈话来建立和维系的。这种关系可能给人生带来特殊的亲密感情,也可能造成额外的心理伤痛。因为我们的姐妹分享过我们成长的经历,只有她们才知道我们的父母、家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只有她们才了解我们最隐秘的缺点和怪癖。我们和姊妹们特殊的情感维系也就使她们片言只语的评价“杀伤力”更大。
覃能说,姐妹关系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她们互相支持,亲密无间;另一方面,她们又时时刻刻在互相竞争。她们说起姐妹关系的时候,总要进行各种比较:谁更漂亮?谁更聪明?谁更外向?谁上过大学?甚至外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个人喜好等项目都会成为姐妹比较的内容。对于她们,这是为了区别自己和姊妹、让自己获得独立人格的必要做法。
至于姊妹之间从小到大的竞争,那当然是理所当然。因为姊妹在同一家庭长大,她们最终要争取获得的其实是父母的关心和爱心。有时候,这种竞争表现为妹妹万事都要求和姐姐一样。有时候,做姐姐的也会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向父母要求区别对待。姐妹们共有的一个思维模式是:她们觉得对方总比自己更受父母宠爱。乖乖女觉得家里叛逆的那个姊妹更受父母的关注;而叛逆少女则认为家里的“模范”姊妹才是父母更加认同、赞扬的那个。更有甚者,当原来的家庭因为父母离异重组的时候,家里原有的“联盟”被打破,姊妹关系、亲子关系又得重新洗牌,推倒再来。
当然,覃能强调的不只是姊妹相处中的各种暗流,还有她们互相帮助、鼓劲、终生相伴的例子。而且,和她的早期探讨男女之间谈话的作品相比,本书中她还更多地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比方说,因为年龄差异造成的姊妹的“地位”分别,在强调个体独立性的美国文化中貌似不平等不公平,但在其他文化中其实也是产生凝聚力和纽带的一个因素。 作者指出, 在许多亚洲文化中,最大的子女要保护弟妹并且给他们作出榜样,而弟妹也要尊重兄长和姐姐的权威。这个模式从小养成,直到他们各自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也还管用。
作者最后的结论是,姊妹是经历不同、个性差异的独立个体,双方要互相支持,也要互相尊重。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浓于水、长相知的血肉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