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康熙陵寝陪葬之谜(转载)

陪葬景陵地宫的到底有哪些人呢?一共有4位皇后,还有一位皇贵妃。她们分别是:孝诚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皇后,还有敬敏皇贵妃,一共是5位。

康熙一生拥有55位后妃,为什么只有这5位后妃,能够脱颖而出,她们凭借什么条件,能够与康熙死后同穴,享受这么高规格的特殊待遇呢?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个条件:

条件之一是:生前地位尊贵。像孝诚,孝昭和孝懿这三位皇后,她们之所以能够与康熙合葬在景陵,因为她们生前是六宫之首的皇后,地位尊贵,这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后宫的制度,等级分明,制度也非常完备。

后妃一共分8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她们的名分是有区别的,而且高低贵贱等级都不一样,按照规定在同一时间段内,每一个等级的人数有严格控制,也就是说,人员有一定的编制,不能超编。

作为国母,母仪天下,皇后是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这三个级别的人数不定,根据皇帝的个人爱好及需求,可以多几个,也可以少几个,由皇帝本人决定。

我们一般说,皇帝拥有后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实际上在清朝的10个皇帝中,拥有后妃最多的就是康熙了,一生才只有55位后妃,还没有达到七十二嫔妃。

在八个等级的后妃里,只有皇后才是康熙的正妻嫡后。我们汉族讲究夫妻合葬,生而同榻,死而同穴的夫妻伦理观念。在康熙看来,这个观念,皇后作为国母,母仪天下,只有帝后的名分才是相当的,只有生前贵为皇后的女人,死后才有资格跟皇帝合葬。所以,只有孝诚,孝昭,孝懿这三位皇后在她们死后,入葬景陵地宫。宫中的其他妃嫔,她们死了以后,只能葬在景陵东侧的一个叫妃园寝之中。

条件之二是:出身名门望族。孝诚,孝昭,还有孝懿这三位皇后,全部出身于满族的世家大族。在她们的家族史上,都有显赫的军功,可以说是大清朝的擎天柱。她们中的每一个家族,都与皇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与皇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死后能陪葬于景陵,以示恩宠。

先说一下孝诚皇后,她是康熙的原配皇后,只有这位皇后,是从清朝的大清门抬到皇宫里去的。大家对孝诚好像不太熟悉,但是要说她的家族,那可以说是太有名了。孝诚皇后是赫舍里氏,满族正黄旗人,她爷爷是大清朝的四朝元老,清初辅政大臣,排在第一位的索尼。孝诚的爸爸是谁呢?是领侍卫内大臣喀布拉,她叔叔是谁呢?是康熙朝大学士,当朝宰相索额图。在康熙四年的时候,孝庄文皇太后,不顾当时权臣螯拜的反对,亲自为康熙跟这位大清朝功臣的女儿来主持婚礼,这是典型的政治婚姻。

再说孝昭皇后,她同样出身名门。她是满洲镶黄旗人,她爸爸同样是康熙初年的四大辅臣之一,一等公遏必隆。孝昭皇后刚入宫时,是封为妃,在孝诚死后三年,孝昭被立为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在册文中,称赞这位皇后是钟祥世族,毓秀名门,是说她出身高贵,所以才被立为康熙的第二位皇后。

其实,这跟清初康熙年间的政治斗争有关,你看在四个辅臣中,有两个大臣家的女孩子嫁给了康熙,而且这个遏必隆家族,不光是孝昭皇后一个人嫁给了康熙,孝昭的亲妹妹也嫁给了康熙。所以,在四大辅臣中,有两个肯定是要死心塌地为康熙效劳的,因为他们的命运,都紧紧联合在一起了。这是第二个皇后。

第三个孝懿皇后,就更不一般了。她原是汉军旗的,后来抬入了满洲镶黄旗,她爸爸是领侍卫大臣佟国维。

佟国维跟康熙是什么关系?是他的老丈人,这是肯定的。实际上,不仅仅是翁婿关系,还是舅舅跟外甥的关系,康熙的亲生母亲是孝懿皇后的亲姑姑,也就是康熙跟孝懿是姑表兄妹。这不是近亲结婚吗?没错,这是典型的近亲结婚。

不过,在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研究过遗传学问题,不知道近亲结婚对于后代有多大的危害,不仅在皇家,而且民间也是如此。经常是姑姑做婆婆,姨姨做婆婆的。在《红楼梦》里,大家都知道,薛宝钗跟贾宝玉他们就是姨表姐弟,宝玉跟黛玉,是姑表兄妹。

那个时候非常讲究,这叫亲上加亲。佟氏一门,在康熙朝是名人辈出,出将入相,他们被称做是“佟半朝”,是一个典型的世族豪门。

这三个人,死后全部葬入景陵,这也是对她们家族的一种宠幸。

合葬的条件之三:与康熙帝感情融洽。你想,如果皇帝不喜欢你,你死了,肯定不会让你跟皇帝合葬的。康熙对孝诚,孝昭和孝懿的感情都非常真挚,非常深厚。

据史料记载,康熙大婚的时候,孝诚才13岁,康熙12岁。按照我们现在的婚姻法,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怎么能结婚?简直不可想象!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不一样,所受的教育不一样,所以,康熙皇帝是少年老成的一个皇帝。

档案记载,婚后帝后二人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婚后4年,孝诚给康熙生了一个儿子,起名承祜,由于是皇后所生,那是嫡出。皇帝可以有很多儿子,但是皇后生的这个儿子,生下来以后,他的地位就不一样,因为他是属于嫡出。所以,被康熙看做是掌上明珠,可惜的是,这位皇子活了4年,就夭折了。这给皇帝和皇后两人沉重的精神打击。

两年后,孝诚又为康熙生了一个皇子,康熙欣喜若狂,为了使这个皇子能平安无事,仿照汉族人的做法,给这个皇子取了一个乳名,叫保成,大名叫允礽(reng)。可惜,孝诚在生下这个皇子以后,因失血过多,几个时辰以后,就死在了坤宁宫,年仅22岁。

孝诚皇后的死,康熙皇帝悲痛欲绝,当时虽然正处于三藩叛乱时期,可是,康熙仍然按照国丧辍朝五日,每天到皇后的灵前奠酒举哀,上灵行礼。皇后下葬的时候,康熙帝亲自护送皇后的棺椁(guo:古代棺材外面的套棺)到清东陵,双手扶着棺椁给安放到地宫的宝床上。可以这么说,孝诚的死,是康熙一生中最痛心的事。

在皇后临死之前,康熙对她许下心愿,一定要报答她,准备把她所生的儿子立为皇太子。果然,在皇子2岁的时候被康熙立为皇太子。可惜的是,后来曾两次被废。由于康熙对孝诚的这种真挚感情,康熙皇帝对这个皇子寄予太多的希望,两立两废之间,康熙帝既矛盾又痛苦。

孝诚皇后是清朝所有皇后里惟一的一个因为生子难产而死的皇后,也是寿命最短的一位皇后。皇太子允礽被废,其中有一条理由竟然是“生而克母”。

再说说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她是幼年入宫,入宫时被封为妃。这位皇后,是惟一没有为康熙生儿育女的皇后,但是她的性情非常贤惠,康熙对孝昭非常有感情。可惜这位皇后,也是红颜薄命,在她当了皇后半年以后就病死了。孝昭死后,康熙同样是非常悲伤,当时还处在三藩叛乱时候,康熙照样辍朝五日,为孝昭皇后大办丧事。短短4年,康熙痛失两位贤德皇后,可真是皇家的不幸。

康熙对后宫的封后,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他感到自己是克皇后的,所以,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再也没有立皇后,把他特别宠爱的表妹佟佳氏,封为皇贵妃来管理后宫事务。到了康熙二十八年,佟佳氏得了一场重病,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康熙既伤心又心疼,想到自己的表妹这么多年来,跟自己感情那么好,对上孝敬皇太后,对自己的所有子女,精心抚育,任劳任怨,康熙便下诏,把他的表妹封为孝懿皇后。

实际上,康熙的这个举动,是想为他的表妹冲喜,希望通过这个举动让他的表妹生命出现转机。可惜天不从人愿,这位孝懿皇后,被封皇后的每二天就病死了。

孝懿死后,康熙的心情更加悲伤,因为自从孝昭和孝诚死后,孝懿皇后是他惟一的精神寄托,是他的精神支柱,如今是睹物思人,康熙皇帝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他亲自为孝懿皇后写了四首挽诗,这些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

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

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

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

在《康熙御制诗文集》序言中写道,悲从中来,不能自己,握管言情,聊抒痛悼。表达了康熙对孝懿皇后的这种真挚感情。

合葬条件之四:母以子贵。如果说孝诚,孝昭,孝懿这三位皇后是因为生前地位尊贵,才得以和康熙合葬,那么孝恭皇后和敬敏皇贵妃之所以能够享此殊荣,完全是母以子贵的结果。

孝恭皇后乌雅氏,也是满洲镶黄旗人,她是护军参领威武的女儿。威武的职位虽然不算低,但是乌雅氏的出身,跟康熙帝以前的三位皇后比起来,她的地位就卑微多了。乌雅氏一进宫的时候,只是康熙的一个低级嫔妃,可是,乌雅氏却在康熙十七年的时候,为康熙生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皇子。这个皇子,就是大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三位皇帝清世宗雍正。乌雅氏母以子贵,从而使她列入了大清朝皇太后的队伍,有幸葬入景陵地宫。

乌雅氏生雍正那年,是19岁,从此以后就有了好运,地位不断上升,可以看出,她是非常受康熙宠爱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以后的几年里,乌雅氏连续为康熙又生了5个孩子,这5个孩子分别是,皇六子允祚,皇七女,皇九女,皇十二女,皇十四子允禵,加上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一共是6个孩子。这在清代的妃嫔里是比较少见的。

康熙一生拥有55位后妃,正好拥有55个儿女,平均每个妃嫔生一个,实际上孝恭皇后一个人就生了6个。在乌雅氏所生的6个孩子中,除雍正外,还有一个皇子,也特别有名,即皇十四子允禵,就是后来的抚远大将军。因为允禵在争夺皇位的时候,跟雍正帝对立,所以,最初的时候,雍正把他的这个十四弟给调回来以后,派到清东陵给他爸爸看景陵去了。后来才给他调回京师软禁起来,一直到雍正死了以后,乾隆当皇帝才把他叔叔放出来,并晋封他为恂郡王。允禵活到67岁才死。

在康熙帝死的时候,乌雅氏饮食俱废,不吃不喝,非常伤心,非要以身殉主,要追随康熙而去。雍正皇帝跪在母亲面前,一边哭,一边哀求,跟她说,父皇把国家的大事交给了我,您要是这样的话,我该怎么办?你让我怎么来面对天下的臣民?乌雅氏仍然不吃不喝,雍正皇帝最后说,如果您坚持要殉死,那我这个皇帝也不做了,我也跟您一块儿去死。在这种僵持的情况下,乌雅氏才被迫进食。雍正当了皇帝后,立该把他的母亲封为皇太后,而且拟定了“仁寿”这两个字的徽号,但是还没来得及举行徽号大礼,乌雅氏就病亡了,享年64岁。

在跟康熙帝合葬的五位后妃里,还有一位皇贵妃,首开了清朝的皇帝陵中,袝(fu 合葬)葬皇贵妃的先例。这个女人就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章佳氏也是满洲镶黄旗人,她是参领海宽的女儿,刚一进宫的时候,被封为妃,康熙对敏妃比较宠爱,章佳氏所生的子女有皇十三子允祥,皇十三女,皇十五女。在康熙三十八年的时候,敏妃去世,康熙特意给她赐了谥号,敏妃是妃子的谥号。在清宫的后宫里,只有皇后和皇贵妃死了以后才有谥号,要是贵妃获得谥号,这是非常罕见的,妃子一般都没有谥号。可见康熙帝对敏妃格外的恩典。即使这个敏妃她生前比较受宠,但要想在死后在皇帝陵中占有一席之地,那是她从来都不敢有的奢望。她之所以能够有幸陪葬在景陵地宫,今天我们看来,完全是母以子贵的结果。

章佳氏生的皇十三子允祥,可以说是慧眼识珠,在争夺皇位的时候,他坚定不移地站在雍正这一边,成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雍正皇帝登上皇位以后,立即把十三弟封为怡亲王,总管子户部,执掌财政大权。

允祥非常谦虚,雍正皇帝对他的十三弟非常满意,所以,就把允祥的亲生母亲敏妃升格为敬敏皇贵妃,连升两级,她的地位仅次于皇后。这还不够,雍正还下令把已经死去24年的敏妃棺椁,从康熙的妃子陵里,移至景陵,跟康熙帝,还有孝恭皇后葬在一起。

与康熙合葬的条件之五:死在皇帝以前,或皇帝入葬以前。因为皇帝的陵寝修好以后,如果皇后先死了,可以先于皇帝入葬地宫,但是,等皇帝一死,皇帝的棺椁一旦入葬地宫后,地宫的四道石门全部要关闭,后死的皇后,就不能再惊动已经死去的皇帝的安宁了,这叫卑不动尊。

历史上的孝庄,慈安,慈禧,她们都是死在自己丈夫后面,所以,她们死后就不能跟先帝合葬,而是自己单独修建皇后陵。

我们从跟康熙合葬的五位后妃身上,可以感觉到,康熙皇帝他特别重视夫妻人伦,对自己的后妃,至情至义。康熙既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在儿女情长上,在对待自己的后妃上,又表现出一种浪漫的,细腻的感情,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康熙的话,他也是一个好男人。

那么,在景陵地宫里,究竟陪葬了一些什么呢?景陵地宫的陪葬品,大体上可以分为六类:穿戴,含口,塞棺,经被覆盖,金井随葬和册宝。

一穿戴。就是皇帝和皇后死后,在小殓的时候,要一层一层穿戴整齐,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穿寿衣。皇帝的穿戴,最外面要穿朝服,佩戴朝珠,一般以冬装为主。皇后跟皇帝差不多,只不过皇后会佩戴各种精美的饰物,头上要戴一种金累丝点翠,镶有各种珍珠和宝石的钿子,相当于我们说的凤冠。这些穿戴,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每一件物品,做工都非常精细,镶有各种不同名目的珍珠,宝石和玉饰件等等。让人看上去眼花缭乱,尽显皇家气派。

二含口。什么叫含口?含口又叫口头实,就是人死了以后,含在嘴里的东西。这种习俗自古就有,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两点作用:一个是压舌头,防口舌之灾。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为了避免死后的灾难,让他嘴里含一些东西,不要在阴间乱吃东西,乱讲话。二是口中有物,可以防饥饿。从我国春秋时候起,就有一个明确的制度,那个时候规定: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碧,士含贝。到了清朝,主位的含口,也有明显的等级区别,皇帝死后含什么呢?档案里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在清理乾隆皇帝裕陵地宫的时候,发现一枚被雕成蝉状的玉片,经确认,这就是乾隆皇帝的含口。皇后含的是珠类,慈禧太后死的时候,嘴里就含有一颗大的夜明珠。一般皇后含口是东珠,也叫正珠。这种珠产于我国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一带,特别珍贵,民间是不允许使用的。

三塞棺。什么叫塞棺?就是皇帝死后,在他的棺椁之中,除了尸体及随身穿戴以外,在棺椁里要塞满各种奇珍异宝,以填补棺椁的缝隙,这一部分随葬品,就叫塞棺。

这些随葬品,它的来源有三:第一种就是皇帝皇后生前的日常用品,以及特别心爱的物品,包括一年四季的各种衣服,各种珍玩。第二种是大殓时,大殓就是盖棺,在盖棺前由宫中其他后妃,还有主要宗室成员,他们赠送的一部分随葬品。第三种就是先人的遗念。在清朝,长辈死后,他的日常用品要赏赐给晚辈,作为纪念。而在这些晚辈他们死后,要把这些先辈给的纪念物带入棺中。塞棺的随葬品有这么三种。

四经被。清朝的皇帝和皇后死后,他们都要盖上陀罗尼经被,就是在丝织的棉被上,绣上各种咒语,还有佛像。帝后们盖上这种陀罗尼经被,是对死者的一种安慰和尊敬。这些经被的做工非常繁复,是佛教密宗的圣品。这种经被,民间的老百姓是不允许使用的。

五金井安放。什么叫金井?就是在地宫里,在最里面的墓室安放皇帝棺椁的正下方,有一个洞穴,它的直径有14厘米,深1米5左右,这叫金眼吉井,它的作用很重要,它决定陵寝的基准点。也就是说,这个洞穴它决定陵寝的地宫,以及地面建筑的相对位置。

历来的清朝皇帝和皇后,特别重视这个金眼吉井,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都要把一些珍贵的心爱的宝贝,放到这个井里去,叫息壤,是祈福求祥的意思。这一部分随葬品相当可观。

六册宝。“册”就是册文,是后人对死者一生功德的追述,“宝”就是刻有谥号的玉玺。在清朝,册宝被看得特别重。景陵地宫里的册宝,是用紫檀木做的,它放在棺椁的外面。在墓室的东西两侧都设有石台,上边放有册宝箱,在册宝箱里放着册和宝。

景陵开创了这六种陪葬品的做法,在清代陵寝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直到清末,所有的皇帝和皇后,他们死后的随葬品,都遵循景陵的这种做法。

随着康熙大帝入葬景陵地宫,地宫的四道石门一一关闭,康熙时代就此结束了。在以后的岁月里,景陵又发生了哪些令人瞩目的事情呢?景陵中这些珍贵的陪葬品,是否被盗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