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先秦古人吃什么?

做孔子的太太一定是不容易的,因为他对饮食挑剔得厉害。他不光是讲究食物的新鲜,要求太太亲手做(home cooking 也):“沽酒市脯不食”,而且对饭菜的形状和吃饭的氛围要求高:“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至于他每饭“不撤姜食”,鲁迅考证是因为他周游列国时得了肠胃病。想想也是,那时道路不平,马车轮子又没有弹簧,一定颠簸得很;他又常常有一顿没一顿,“厄于陈蔡之间”,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不少;吃的粮食质量也不好(多半掺了沙土小虫),不得胃病才怪呢。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老胃病,孔子对饮食才那么挑剔吧。

其实孔子那个时代饭菜的选择很有限,做饭的方法也还在草创时期。主食主要是各种谷物,最早是小米,周代末期也有了各种大麦,小麦,和大米。但那时没有面粉这样的吃法,多半把整个的谷物蒸熟或煮熟了事。黏性的小米或大米也用来造米酒,但不是现在的葡萄酒或高粱酒的造法,基本就是“啤酒”类。配主食的主要蔬菜最早是“菽”,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大豆(吾乡叫做“毛豆”的),煮食;大豆的叶子也吃,叫做“藿”。后来就还有“葵”(不是现在的向日葵,那是以后从新大陆传来的),据说是一种茎叶有绒毛,开紫花的野菜,中文现在叫锦葵,英文叫mallow;荠菜;和《诗经》里常见的“葑”“菲”,就是现在说的大萝卜和红萝卜。水果主要有桃,梅,李,柿,枣,杏等等。

那时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蒸和煮(加油翻炒的做法那时不存在),最有名的菜色是“羹”,基本就是把肉类放进“鼎”(三足或四足,中空,下面可架火直接烧),有时也加点蔬菜或水果同煮。还有一种肉酱叫“醢”值得一提。它是用碎肉加小米浆和盐,放在米酒里发酵做成的。孔子的弟子,勇猛的子路就是因为打仗时穷讲究,“君子死,冠不免”,俯身去捡打落在地的帽子,结果被斩成肉酱。孔子听说了子路的死法,就在吃饭时把醢撤了。

看到这些资料,我总觉得古人吃得实在乏味。直到后来有了张骞通西域和别族的交流之后,中原人的选择才多起来,有了胡瓜(黄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椒(黑胡椒)等等。鲁迅提倡“拿来主义”是有道理的,至少这种做法让大家的饭桌变得更精彩。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這篇文章很有趣,謝謝樓主分享啊!

不過,那時的烹調方式雖然單調,但是蒸煮確實比用油煎炒炸還來得健康啊,雖然在口感上沒有現代人享受,而且食材上也很受拘限,但是古代人吃粗糧總比現代人食不厭精,燴不厭細的處處講究來得符合養生之道啊,雖然孔子本身對食物的講究和挑剔度不下於現代人,但是他所處的時代和後來的胃病拘限了他在美食上的享受啊,看到這篇文才知道當孔子的老婆真是不容易啊,要伺候那麼龜毛丈夫的生活起居,還要想辦法在有限的食材上變花樣讓他能在舊食材上吃出新味道,更是"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不止考管家做家務的能力,還要求廚藝色香味俱全外連刀工都很嚴厲要求,只要一個不對就不吃了,這樣一個挑剔的丈夫要時時刻刻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小心伺候著,實在讓人看著就替她覺得累啊!
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台。
2# 湘兒

多谢湘儿用心答复啊。这是我的“歪解”和“戏说”孔子,圣人的家庭生活到底怎样,已经不可考了,只知道他的儿子死得很早。
长见识啦。最近沉迷于考据小说里的食货问题,看书看得头大如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