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戏,委蛇,齐衰,扶服,毒冒……如果以上这次词你都能正确发音,那么恭喜,你的古文水平会受到明代以博学卓识著称于世的“娄东三凤”之一、陆容(1436-1494)的认可。
陆容字文量,号式斋,太仓州人。他的笔记《菽园杂记》共十五卷,对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曾被同代的王鏊称为明朝记事书第一。书中记载了许多明中叶手工业生产和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材料,例如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以及浙江的银课数量、盐运情况等。
他也对帝王心术发表评论,如说秦桧和金人议和,其实根子在皇帝苟安的小心思。又提到朱元璋让画工写真,却老不满意,最后一个机灵的在肖像上多加润色,“加穆穆之容以进,”增添了帝王气概,这才讨了好。他对声韵也有研究。除了指出北方方言没有入声韵且混淆了南方口音中某些词的韵母以外,还列出自己读书时遇到的一些“名不副实”、读音和字样迥异的的词汇,本文开头所列的就是其中一部分。
此书的一大看点是有关风俗、名物的有趣资料。如“掉包儿”、“拿殃儿”俗语的来历:“京师有妇女嫁外地为妻妾者,初看时以美者出拜。及临娶,以丑老换之,名 为‘掉包儿’。有过门信宿,盗其所有者逃去,名曰‘拿殃儿’”。又记吴中船家忌讳“住”和“翻”,称“箸”为“筷子”,称“帆布”为 “抹布”;民间忌讳“离”,称“梨子”为“圆果”;忌讳“散”,称“伞”为“竖笠”;忌讳说“恼躁”,称“谢灶”为“谢欢喜”。
又说江西人平素节俭,吃饭时第一碗不吃菜,第二碗才吃,叫“斋打底”。平日荤菜多为猪杂碎,叫“狗静坐”,因为没有骨头,狗也不抢。果盘用木雕彩绘,只装一种水果,叫“子孙果盒”。祭品都从店里租,典礼完毕后返还,叫“人没份”。
有些条目虽有“怪力乱神”之嫌,却也引人入胜。如,某人在时常出现彩虹的井边掘地三尺,发现一个锅子大小的肉块,没有头尾,还会爬动,将其丢弃后,那里果然再不见彩虹了。作者因此觉得虹字以“虫”为偏旁很有道理。
陆容写到“牛心红”李子,果核中间断裂,是“王戎钻核遗迹”;“王莽竹”靠近土壤那节一定破裂,因为当年王莽把铜人藏在里面,伪托神迹篡位;“舜哥麦”没有麦芒,成熟时远看象烧焦的,典故是当初舜的后母给他烧焦的麦种,他受上天保佑,依然丰收。
有些条目象微型小说,后演变为明代白话小说的篇目。如,一妓女年老色衰,无人问津,相士说她六十岁后会富贵荣华。忽一日,被宫中某掌权太监认为母亲,“日隆奉养”,享了十几年的福气。这是因为太监嫌自己的生母难看,所以手下人帮他找来了一个“美仪观”的假母。
另,苏州行商在旅途中见到一个“须髯被腹,髭长数寸,蔽口”的大胡子,一时好事,请他吃饭,要看他用餐时如何对付胡子。这人不慌不忙坐下,摘下帽子,拔出头上两根发簪,把嘴边的胡子一绾,插入两鬓后据案大嚼。吃完饭,大胡子给商人一根木棍,说旅途有事,只要给来人看一下,表示他是“胡子老官”保护的,就会化险为夷。果然,行商因此一路平安,海盗、水贼无人侵犯。客商死了,大胡子还出资让人扶柩还乡。
这本笔记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妙趣横生,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