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糟糕的书评

别以为创作经典名著的文学巨匠就一路顺风顺水。其实他们一生中收到的糟糕书评和回绝信件数量很可观,杀伤力也很巨大。比如,《呼啸山庄》曾被批评为“病态粗劣的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被定性为“情节纠结复杂,普通孩子不会感兴趣”。就连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名著《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也被说成是“暴露了他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个次等小说家”。更有意思的是,对于狄更斯作出以上不留情面评价的也是大家,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糟糕的书评》(Rotten Reviews)是比尔汉德森(Bill Henderson)编辑的薄薄一本小册子,其中收罗了英美法俄各国文学大家曾经受到的负面批评。有些宗教人士的评语,象对某些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大家的作品作出“不道德”、“不健康”之类的考评倒也在预料之中,可是出奇的还有文学大家之间的相互攻讦。例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Bernard Shaw)对于一般以为毫无争议的莎士比亚十分不感冒,说他抄袭现存作品,剧作结构混乱。夏绿蒂伯朗特(Charlotte Bronte)又看不起简奥斯丁(Jane Austen),说她只不过有几分鉴貌辨色的精明而已。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更是在给朋友的信件中私下抱怨,说另一位大家、美国女作家格曲德斯坦(Gertrude Stein)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全都是从他那里剽窃的。

文人相轻?也不尽然,虽然在久远的古希腊时代就有戏剧家互相抹黑的传统。从这本小书中追溯过往,比较名著最初和后来的命运,我们也能看到主流社会的阅读习惯,文化精英的爱好口味也在不断变迁。所以,作家纵然被出版社拒绝了十次八次也不必灰心,也许有一天你的著述会被追捧为经典名著。可是写书评的也要小心:作者会把你的每篇文章都反复细读,而且决不会忘掉其中的一字一句。

大多数作者对于评论者可能又喜又惧,爱恨难明。他们的回复也别有意趣。有的试图付之一笑:“我觉得评论者对于某书表现出强烈的憎恶和愤怒实在荒唐,就象盔甲森严、全副武装攻击巧克力圣代一样。” 有的想要表示自己通透开明: “有些书评的确带来苦楚,可是作者无权抱怨。没有人强迫他成为作者,如果他发表文字,那就是邀请公众注意,一切后果咎由自取。”还有的显示自信:“发表著述就象当众裸体:如果书好,作者百毒不侵;如果书差,作者无计可施。” 有些进行人身攻击:“那些自己不会写作的人才从事批评行业。”还有些睚眦必报:“要是收到令人恼火的评论,受害者可以对书评者的个人背景加以调查。他是否11岁以后就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能写出一个简单的英文句子吗?……他曾经因为偷窃被捕吗?当然你可能无法找到任何不利证据,不过这种消遣完全无害,而且能自我安慰。”

只要我们自己不是身处其中的作者或者评论者,看着这些聪明人的文字游戏、精致的淘气,足以破颜开心。也许更重要的是,和文字打交道就得保持一颗平常心。尽人事,听天命,自己的文字既然面世,他人的溢美或者恶谤也只得听之任之。
这就说明再怎么好的名著也要经过炒作,才能让大家知晓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