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oldmine 于 2010-2-11 20:11 编辑
斜月三更门半开,夜长横枕意心歪。
短命到今无口信,肝肠望断没人来。
一、什么叫神智体诗
神智体,原是拆字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亦称“形意诗”“谜象诗”,这种谜像诗体是“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的一种修养学问”。此体以意写图,使人自悟,因其设想新奇,能启人神智,故称神智体。它主要的特征是字形的变化。靠字形大小、粗細、長短、排列疏密、笔画增损、缺笔、位置高低、正反、颠倒、欹侧、反书、拆借,偏旁的粗细文字变形等方法形成异常外观,以及颜色的变化来显示诗的奇巧设计。它是汉字"以形见义"的表意功能的异化与延伸。它不是靠调序的利用,因此此体有人混为回文是不对的。
二、神智体的构造
由于它有谜语的味道,因此我借用谜语的术语来说明它的结构。神智体由字根与关系词构成,与谜语一样不宜有闲字存在。字根就是诗句要描写说明的那个词(字),这个字要写在图中。关系词是描写说明字根的,它不在图中出现。
三、关系词的作用与关系词常用的字
关系词虽不在图中出现,但一首神智体诗的好坏与设计是否巧妙,都与它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关系词的选用至关重要。关系词有两个作用:一是表面作用,对景或事物进行描写或说明,使诗生动形象。二是内在作用,对图中字根的形状、大小、距离、损缺、颜色等进行设计,使图形显出扑朔迷离的谜味。
神智体关系词常用字:
分为下面几类:1、动词:乱散隔离别集聚续连包围夹杂;残落断缺折脱破;反卷回曲侧倾偏歪斜横倒旋;2、数词或含数字内容的字:半独并双对偶重合同;3、形容词:高低长短大小肥瘦枯疏浓细阔稀密扁圆深浅仰昂;4、表示有无的字:没有无失空虚;5、各种颜色字
四、神智体的写作要素
首先要尽量写成格律诗。许多人写神智体只注意技巧,忽视格律,他会说我是写古风嘛,怎么不可以呢?事实上神智体也确实是非格律诗居多。但他忽视了我们不是读你的诗然后去看图,而是通过读图读出你的诗来,缺少格律的限制,答案可能多种多样,甚至与作者原意相冲突。有了格律的限制,虽然读出来也可能会不同,但大同小异,答案容易趋于一致。另外不注意格律容易陷入文字游戏中,不会注意如何驾驭语言。格律诗要求严,语言的运用、平仄的使用都得一丝不苟,因此,从图角度来说可说文字游戏,从诗角度来说就不能简单说是文字游戏了。这样,写作格律诗便能增加神智体的文物价值。
其次要抓住关键。神智体写作的关键是每句的后三字。这三个字容易出现两个字根一个关系字,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这个关系字往往只能说明一个字根,另一个字根便孤零零的放在那儿无法处理。为此我告诉你写后三字诀窍:
一是只用一个字根,用两个关系字来说明这个字根,不要出两个字根。如"颠倒人",人是字根,颠倒是关系字,说明人字要写倒的。
二是若用两个字根,则那一个关系字要能统管这两个字根。如"断天涯",天涯是字根,断是关系字,说明天涯二字都要从中间断开。
三是可适当用颜色字当关系字用,这样就剩下一个其它的关系字管那一个字根了。如"绿水横",水是字根,绿和横是关系字,表示水字要用绿颜色,并要写成横的。
四是用拆字法。虽有两个字根,但其中一个字根是另一个字根的一部分,用一个关系字说明这两个字根的辩证统一关系。比如:"人独伤",就表示伤字的两个人中少写一个人。"反手拨"表示拨字的手字旁要反写。
归纳一下写作神智体要注意的:
1.神智体是利用文字变化的,凡文字不变的都属败笔(包括古人与我们写的)。
2.文字的变化要能体现诗意。
3.慎用叠字形容词,因为它们多形容形态,少表现形貌,可用于动画却难用于文字变化。
4. 慎用方位词。
方位词是神智体中重要的关系字,像上、下、左、右,但是由于图中一般保持诗的文字次序,因此单用前、后、中时,在字根上往往表现不出来,因此,它们常常是和其他关系词连在一起用的。如前无、后多、中缺。
5.注意别因闲字无聊当字根。
6.尽量写格律诗。
神智体分两种,整体神智体和部分神智体。整体神智体是全诗都是通过文字字形的变化来表达诗的内容,这是真正意义的神智体。代表作为苏东坡的《晚眺》,这是神智体的发端,全诗28字,实际是对12个字根作说明。诗中有12个字根,4个假字根,12个关系字构成。假字根是一种看起来是字根,实际是某字根的附属品,它在图中不单独存在,只表示了某字根的部分变化情况。“长亭短景无人画,老人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其中“人竹日山”四字是假字根,表示繁体字的画不要写人字,筇字的竹头写的瘦小,暮字底下的日字写圆的,峰字的山字旁写斜的。
神智体的发展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最原始的神智体,图中只有本字,本字的形态变化,就是诗中的关系词的意思(包括谐音)。这些关系字(词)是不进图的。
到了清代神智体有向不规范方向演化的倾向,这种演化有时强调了想像。由于想像的不确定性与扩散性,异化的结果可以出现多种构造的图像,也容易出现根据图像读出与原诗大异的诗来,另外造出一些新合体字,使人难于理解。代表作是清代李知其的《清明》。
一般大家认为神智体是苏轼创建的。其实,有学者研究大禹碑时指出神智体的方法在秦朝时已出现。早在苏轼之前,就已有神智体诗存在,只是创作手法、构图形式不同而已。敦煌遗书S.3835号背面,抄有四组文字,都是垂幡形,形式十分奇特。此件发现之后,中外学者皆不知为何物,多以为学童涂鸦,并无文献价值。有的人猜测是回文诗,又根本无法读出。直到 1998年,敦煌研究院李正宇研究员经过潜心研究,才将其破解,认为是四首五言诗。李氏称之为特型诗,并推断其写作时间不晚于五代。笔者认为,这四首诗应当被视作我国最早的神智体诗。自古以来,都说苏诗“以意写图,令人自悟”。其实,苏诗只是利用汉字书写上排列的疏密、斜正 ,字形的大小、完缺,笔画的长短、多少等来表达词义,并未组成真正意义上的图形,是一种纯用字形表意的神智体。真正“以意写图,令人自悟”的,是敦煌遗书中的这四首垂幡形诗。以第一首为例:按照李正宇的方法,把这组文字读出来,原来是一首五言短古: 日日昌楼望,山山出没霎。田心思逮客,门口罔贞人。口之芝法用,不见霓之人。 此诗比苏诗更难读出。寥寥十九字,作者给读者设置了七道难关: 首先,将诗句排成垂幡形,跟苏轼的《晚眺》诗一样让人“惶愧,莫知所云”。读者很难猜到这是一首诗,即使猜到是一首诗,也不知如何读,从何处读起。其次,巧妙地运用拆字手法。图中十九字,除右下部的“人”“用”“之”“人”四字不能拆开以外,其余各字都可一分为二,有的甚至能一分为三。读者只有将中间一行的“昌”字拆为“日日”,“出”字拆为“山山”,“思”字拆为“田心”,―――。拆右边的字或左边的字,都会步入歧途。第三,采用修辞学上谐音辞格。“昌”字与“倡”谐音,故“昌楼”即倡楼,意即歌楼。“之”字与“脂”谐音,故“口之”即口脂。第四,古诗读法一般都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这首诗却是自上而下,从左往右。第五,借用方言读音,巧妙安排所需之字。敦煌地区“田”“庭”同音。作者便选用可拆为“田心”“思”字。“田心”即“庭心”,与下句的“门口”相对。第六,使用异体字“昱”和“霓”,为诗的内容服务。第七,为了让上下两头排成同一形状,借方言“地”“之”同音(都读zi),衍出“地”字,造成 “地”“之”重复。人们很难想到“不见霓地之人”就是“不见霓之人”,“地”字只作构图而用,是不须读出的。这种神智体诗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已不满足于五言古诗固有的单调形式而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因而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作者自出机杼,巧妙设局,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此段为专家的研究)
最早成为我们使用的诗体神智体当然还是苏轼难北使的《晚眺》:
宋代桑世昌编纂的《回文类聚》中载有一则有趣的趣体诗故事。
宋神宗熙宁年间,北朝有个使者来到东京。此人自诩能诗,骄横而看不起人,甚至连翰林院里的学士也都不在他眼里。宋神宗便派多才多艺的苏东坡去接待他。
这个使者见了苏东坡,语带轻蔑地说:"久闻苏学士诗名震撼中原,今日我想出个题目,请学士做首诗,不知学士肯赏脸否?"东坡微微一笑,说:"做诗不容易,看诗更不容易。"说毕,提笔写下一首《晚眺》诗:北使看后,不禁目瞪口呆。心想:中原果然人才济济。只得惭愧地说:"以后我再也不敢谈论诗词了。"
评论 这是可信的一段历史。有人说奇诗怪词是雕虫小技,是文人的无聊游戏,不入大雅之堂,学它是误学。那么看看这首诗吧,它胜过了千百文人的长篇大论,它抵得百万雄师。它是文字游戏,又是文学武器,看来文学的武器,武器的文学总在乎运用。
大概苏东坡自己认为这纯粹是开玩笑的游戏吧,这首诗并没有收到苏东坡的诗集中,却被桑世昌误以为是回文而编进《回文类聚》,从而为我们保留了这种奇异的诗体。
神智体诞生后,历史上留下来作品很少。进入网络时代,神智体渐多,还有人利用颜色创造了颜色神智体。又有对对、刚刚等一批怪友收集、作图、评论、总结,特别是他们大量的创作,又把神智体与对联,神智体与回文,神智体与玻璃字,神智体与其他杂体诗相结合,顿使神智体活跃起来,作品数量已达数百,成为杂体诗中最崭露头角者。
(来源:碎星命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