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礼制的性质
(一)古代礼制是维护当时社会等级的有力工具
这一点,古人也是意识到的。《礼记》中有一篇《坊记》,其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君
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
坊淫,命以坊欲。”“坊”就是堤防的“防”。孔子认为礼是限制人民逾越的一种堤防
,所以他又说;“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诗》云:‘民之
贪乱,宁为荼毒,’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
犹有畔者。”分封诸侯不准超过千乘车的军力,建造城邑不准超过一百雉(高一丈,长
三丈为一雉)的规模,卿大夫之家不能超过百乘车的军力,这些都是当时的礼制规定,
也就是维护君主利益的等级堤防。
正因为礼有这样的作用,古代统治阶级对礼十分重视。孔子论礼说:“夫礼,先王以承
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
而无礼,胡不遄死?’(按此系《诗经·鄘风·相鼠》篇的诗句,是春秋中叶卫国的诗。
)是故夫礼必本于天, 殽于地,列于鬼神,达子丧、祭、射、御、冠、昏(婚)、朝、聘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段话见于《礼记》的《礼运篇》。这
里把礼的原则提高到与天地鬼神相通,又贯彻在各种具体的礼制之间,认为只有遵循礼
才能治理天下国家。礼的重要性,在这段话中可以说表达无遗了。
古代各朝都设有专门管理礼制的官职。在周代,礼制的管理属于宗伯,后世逐渐演变,
就成为礼部。西周时,有关礼的知识主要由官吏掌握,即所谓“学在官府”。到了东周
,礼的知识与礼官逐渐分离,出现了礼学。其主要的倡导考是孔子创立的儒家。
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是属于礼制的,称为三礼,即《周礼》、《仪礼》和《
礼记》。《礼记》又称《小戴礼》,另有《大戴礼记》—书,也可参看。儒家崇尚繁文
缛礼,在当时就受到墨子等的批评诘难。此后,礼—直是束缚压制人民的一种力量,特
别是宋明理学家所倡行的礼制,或称礼教,成为广大人民精神上的桎梏。南宋朱熹所编
《家礼》一书,可以作其代表。历代进步思想家为突破这种束缚作过不少斗争,尤其是
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家们对礼教作过犀利的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