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重视教育,设置了各类学校,制订了有关制度。了
解古代学校制度,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周代国学与乡学
在殷墟甲骨文中,有关教学活动的记述相当多,证明殷商时期学校肯定已经产生,但其
学制已不可知。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更加发达,正式形成了中央
王朝和诸侯办的国学以及地方办的乡学。
(一)国学
周王朝京城有辟雍,诸侯国都有泮宫,二者属于国学中的大学。国学中还有小学,设在
宫廷的南边。辟雍设在城外西郊,四周以水环绕,中间岛形陆地上的建筑就是辟雍的学
宫。天子有时来这里射箭或泛舟,所以又叫“射庐”或“大池”。它的东面有东序,西
面有瞽宗,北面有上庠,南面有成均,因在辟雍之四门,又叫四门学,都属于大学,是
辟雍的组成部分。大学同时是养老、祭祀和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泮宫形制大致与此相
同而略小。
(二)乡学
据古书记载,古代二十五家为闾,闾有塾;五百家为党,党有庠;二千五百家为州,州
有序;—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乡有校。这些都属于乡学。
(三)教师和学生的构成
周代负责教育的官员兼教师,有师氏、保氏,其中又分大师、小师。又有大司成、大乐
正、小乐正、大胥、小胥等。乡学教师由年老而有德者担任。
国学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王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世子及公卿大夫元士之子
十三入小学,二十入大学;平民子弟十五入小学。大学生称为“国子”。
(四)大学的教育内容和课程安排
大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师氏教国子以三
德,保氏教国子以六艺,即: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还有六仪,即关
于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之仪节。大司乐教国子以乐德、乐语、乐舞。
乡学的教育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等等。男女学生所学内容各不相同。
大学课程安排大致是: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爚。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各门
功课分别有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如小乐正教干,大胥赞助之;爚师教戈,爚师丞赞助
之。有的教师(如大司成)还要讲论评说。
(五)大学的考查制度
大学有隔年考查的制度。第一年看其析句分段能力和学习志向,第三年看其对学业是否
专心,与同学是否和睦,第五年考查知识是否广博,对老师是否亲近,第七年考查研究
问题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第九年要求做到认识事物触类
旁通,政治上成熟,立场坚定,这就叫做“大成”(见《礼记·学记》、毕业时如果达
不到上述要求,小胥和大胥、小乐正把那些不听教导的学生报告大乐正,大乐正还要报
告天子,然后给以不同处罚。学生学习好的有奖励。乡学择其优秀者升之司徒叫做选士
;司徒择选士之优秀者升之大学叫做俊士.这些人可以不服徭役,又叫造士;大乐正择
造士之优秀者呈报于王,而升之司马,叫做进士;司马择进士之贤者,量才而授官。
(六)大学的学习生活
古代大学学习生活是严肃认真的。大学开学时,主管官员带领全体师生向先师敬礼,以
表示尊师重道。学生吟诵《诗经》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为的
是首先学习如何从政。学生听到鼓声打开书箱,以示重视课业。学校里有体罚用的棍棒
,以维持校纪。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观察学生,并不立即回答问题,为的是培养独立思考
能力。此外还要求:按时进行正课教学,下课后要完成课外作业。大学教育方法强调:
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注意预防,抓住适当机会及时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而不能赶进
度,同学之间要提倡互相帮助观摩(以上均见《礼记·学记》)。这些经验至今仍有不少
可取之处。
(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国学逐渐衰落,教师们纷纷跑到各地,出现所谓“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民间开始出现了私人办的学校,孔子是其首创者,据说弟子多达三千。其
后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都广招门徒,形成不同学派,也是流动性的学校。这时诸侯
办的国学仍然存在,如鲁僖公曾立泮宫,齐宣王创稷下学宫(后者兼有研究性质)。乡校
也有其他社会活动,例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郑人多聚集在乡校议论执政之善否
,子产并不禁止。可见学校的社会作用已有所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