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润(1896-1988)先生曾经是母校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大教授”之一。故老相传,朱先生的学问以正大、正经出名,他先后撰写的《张居正大传》、《王守仁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具有影响的传记作品,传主都是历史上的一代豪杰,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听说他对于另一位大教授蒋天抒先生尽心尽力出版乃师陈寅恪为名妓写的《柳如是别传》还颇不以为然。
朱东润被称为真正开拓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领域的第一人,以宏伟视角、历史眼光为人称道,然而最近我却看到了他一本不以历史名人为题、鲜为人知的作品: 《李方舟传》。这是中国传记史上少有的为普通家庭妇女立传的作品,甚至李方舟也并无其人,原型是朱东润结发49年的妻子邹莲舫。再一看,本书属于“火凤凰丛书”系列,出版于1996年,由我的老师陈思和总体策划,其他书目包括贾植芳先生曾经惠赠的《狱里狱外》。
朱东润和邹莲舫是少年夫妻老来伴。两人是家庭包办婚姻,1920年成亲当天才见面,他二十三岁,她十九岁。在以后将近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在战乱中分分合合,一共生下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其中长子和二女儿先后夭折。1927年国民军北伐,他们在苏北老家逃过军阀。1937年抗战爆发,他们又两地分居长达八年:朱在四川教书,邹一个人带着孩子在泰兴操持家事,苦苦挣扎。战乱期间人心不稳,朱东润的朋友因熬不住长期寂寞,纷纷在四川另续琴弦。也有人传说朱在外面另有家室,邹听了却付之一笑,始终信赖丈夫。一直到抗战末期,她才让大女儿入川看望朱东润,把浓情蜜意都融进一桶自己熬制、让女儿带去的蟹油里。而朱东润对邹莲舫的感情也始终不渝。八年间他们鱼雁传书,以寄相思,在《李方舟传》中,朱氏有诗曰:“宝镜香残秋漏冷,戍楼天远报书迟。但愿他生重觌面,一生长得伺蛾眉”。
1946年抗战结束,夫妻终于团圆。1950年院系调整以后,朱东润被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一家三代,其乐融融。可是,1966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朱东润首当其冲地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批判、斗争、下放劳动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全部。此时,一张出自邹莲舫之手的大字报出现在复旦大学满院批判朱东润的大字报中间,为朱东润鸣不平,为他叫屈。当时早因胡风问题被开除党籍、接受劳改的章培恒先生回忆说,朱师母刚烈义勇,可是看问题太天真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她这样做不啻引火上身,立即遭到“造反派”的批斗和凌辱。
个性刚毅的邹莲舫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从来没有低过头。但是这一次,丈夫自身难保,儿子白天要上班,孙辈下乡插队落户,她开始感到绝望。1968年11月30日的下午,她在家里悬梁自尽,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东润,我先行一步了,钱留在衣袋里”。她的遗体被匆匆火化了,因为是自杀,骨灰都不允许被保留。而朱东润当时限定的活动范围是“西到大八寺,东到五角场”,甚至连去火葬场看亡妻最后一眼的权利都没有。
朱东润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妻子死后,他生命的春天永远没有了 。然而,他不顾随时被抄家检查的危险,秘密为亡妻立传,用托名的方式写成的一百页小书《李方舟传》由此诞生。文字虽然简短,事迹虽然平常,邹莲舫的纯真勇敢、朴实善良,她为爱为家的默默奉献 ,依然在为夫者的回眸之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贾植芳先生的妻子任敏生前说过,做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妻子极不容易。平日生活清贫,“野蔬充膳”、“落叶添薪”还罢了。更有甚者,政治风云诡谲多变,倔强“多嘴”的知识分子一旦遭到“专政镇压”,难免连累妻孥。 真是诚知此恨人人有,忧患夫妻百事哀。朱东润和邹莲舫相知、相爱、相伴半个世纪,最后不免“头白鸳鸯失伴飞”的结局,令后辈学子敬仰而复悲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