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qyangroo 于 2011-4-28 20:36 编辑

悲剧英雄----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

文: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

     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落 第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秋闱赏月
  战罢文场笋阵收,客徒不觉是中秋。月明银汉三千里,歌醉金秋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武:

        袁崇焕在明朝关外局势空前严重的态势下,单骑出关,巡视形势。明天启帝采纳侯恂等的建议,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天启二年,袁崇焕力主营筑宁远,孙承宗实地考察后,认为宁远乃山海天然重关,听从袁崇焕之议。 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竣工,逐成关外重镇。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后金兵渡辽河。袁崇焕闻之,与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集将士誓守宁远。后金攻城,袁崇焕等宁远守军以火器拒之,宁远通判金启倧也因点炮自燃,为国捐躯。(《明熹宗实录》)。
  “自辰至晡,杀三千人,敌少却。二十五日佟养性督阵攻西门,势更悍,先登,益众。敌俱冒死力攻,城中卫之如前,击杀更倍于昨”(《明季北略》)
  “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而大炮以封,今所称‘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者,职所首取四位中之第二位也。”(《徐光启集》,卷四,《练兵疏稿二》)
      努尔哈赤自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
     天启七年四月,也是“丁卯之役”战况正激之时,蓟辽总督阎鸣泰上奏折,称颂魏忠贤的功德,并要求在宁远、前屯两地为魏忠贤修建生祠,作为下属的袁崇焕也只得联名上奏。
     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后金皇太极亲率数万军队,谒堂子,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二十八日,辽军与后金军在宁远城,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袁崇焕列重兵,阵城外,背依城墙,迎击强敌。皇太极欲驰进掩击,贝勒阿济格也欲进战。明军骑兵战于城下,炮兵则战于城上。袁崇焕亲临城堞指挥,“凭堞大呼”,激励将士,齐力攻打。参将彭簪古以红夷大炮击碎八旗军营大帐房一座,其他大炮则将“东山坡上奴贼大营打开”,后金军伤亡重大。明太监监军刘应坤奏报称:“打死贼夷,约有数千,尸横满地”。后金贝勒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和第四子瓦克达俱受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被射死。蒙古正白旗牛录额真博博图等也战死。后金军死伤甚多,尸填濠堑。
  二十九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 初四日,皇太极攻城不下,遂命撤军回营。明总兵赵率教疏报:此役后金兵伤亡“不下二三千”。明镇守太监纪用奏报:“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
  初五日,凌晨,天聪汗皇太极从锦州撤军。
      宁锦之战,后金军攻城,明辽军坚守,凡二十五日,宁远与锦州,以全城而结局。明人谓之“宁锦大捷”,载入中国战争史册。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以避开忠于明朝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防区。袁崇焕这时的战略目标是将后金挡在京师以外,并部署军队依托城池来防守抵御。因为袁崇焕与后金征战多年,深知后金骑兵野战的优势,明军唯有依城作战,才能取胜。但是,袁崇焕设计的三个阻截都没有成功,这样战线就推到了北京。 袁崇焕率领关宁九千骑兵,于十一月十九日,赶在皇太极之前驰抵京师城下,参与了北京保卫战。
        袁崇焕统兵入蓟时,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袁崇焕统兵入京,遭到了疑忌,后来又蒙上粜米资敌的罪名,被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

相貌:


八卦:
明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将军因皇太极施反间计而背上“卖国”罪名,被崇祯帝处以凌迟(分尸)极刑。全城百姓广受蒙蔽,指忠为奸。而袁崇焕的部下,有一位籍贯在顺德榕桂马冈的佘义士冒死偷出其头颅,掩埋在自家后院——地处北京广渠门内的佘家馆街,人称广东义园。

临终时,他立下“不能为官、不能回广东老家、辈辈守墓”的祖训,其时1630年8月。从此佘家世代开始了一段为袁崇焕墓守墓史,且秘不外传。

150年后,清乾隆年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时,袁崇焕的冤屈才大白于天下,佘家守墓也为人知。改革开放后,袁崇焕祠、墓和庙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北京市出资60万元对袁崇焕祠进行了修缮,佘家才恋恋不舍迁出了袁墓祠。袁崇焕祠墓将改为袁崇焕纪念馆,。袁崇焕纪念馆开放后,为袁崇焕守墓的佘家第十七代后人佘幼芝,将以顾问身份继续这段长达372年的守墓史。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隆重推出明朝最后的守卫者,努尔哈赤的克星-----孙承宗。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汉族,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明末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文: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
  万历四十八年(1621),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入詹事府做事,辅导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学习,即后来的明泰昌皇帝。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泰昌帝继位仅一个月,就不明不白的驾崩了。因此,泰昌帝年仅16岁的儿子明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孙承宗继而就做了天启帝的老师。
    著作:
    孙承宗遗留的军事著作有《车营扣答合编》。这是他在督师蓟辽,经营辽西防务时,筹划反攻辽东与其属下讨论军事问题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全书共一百零八个问答,由《车营总说》、《车营百八扣》、《车营百八答》和《车营百八说》等四部分组成,通过问、答、说、图等对车营编组方法、营阵布列、行军作战、后勤保障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
    此外还有《督师全书》《古今中官志》、《高阳集》等著作之中,还经常与鹿善继、孙奇逢等人切磋学问,同时教育子孙,助民致富。
  孙承宗既是一位军事战略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他在方志学方面也造诣颇深,他的诗词创作气魄恢弘,雄奇豪放,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渔家】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二月闻雁】
  几听孽鸟语关关,尽罢虚弦落照间。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武: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以后,明军实际上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军事防御的战略选择问题,即是主守关防,作积极的防御;还是固守关门,作消极防御。孙承宗在全面考虑了各方意见,权衡利弊得失后,表示支持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
  宁远,位于辽西走廊中部,“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守住宁远,也就等于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能确保二百里外的山海关的安全。因此,孙承宗的决计守宁远,颇具战略眼光。
  孙承宗回到北京,即向熹宗明确阐述了其坚守宁远,以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计划,正式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他即着手实施其欲保关门,必先固辽西;欲复辽东,亦必先固辽西的战略计划,积极部署宁锦防线。 孙承宗所在辽东的四年,与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正当他锐意恢复之际,却遭到了来自魏忠贤的打击,最终去职。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绕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指北京。此事所谓“己巳虏变”。 明廷亦再次起用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统筹全局。孙承宗首先晓以大义,安定了军心。其后协调各路军队,联合行动,经数月艰苦作战,取得“遵永大捷”,并于崇祯三年(1630)五月将后金军驱逐出关。
  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后,仍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毁弃的大凌河、右屯二城。崇祯四年(1631)七月,令祖大寿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发一万四千人筑城。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宗伟往救”。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延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禾嘉及承宗”。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崇祯十一年十月,清睿亲王多尔衮又一次率军踏破长城,侵犯畿南。在清兵向高阳进攻的时候,孙承宗以76岁的高龄,率领全家及高阳民众奋起抵抗,由于兵力相差过于悬殊,高阳城很快就被攻破了,孙承宗被清兵抓获。
        孙承宗坐在一张椅子上,令两个清兵用白绫将自己勒死,从容而又壮烈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说投缳而死)。

相貌:
孙承宗少时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是具有阳刚之美的帅哥。
1

评分人数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本帖最后由 51717 于 2011-4-27 09:56 编辑

薄命滴帅哥才有想头么
否则对着个一脸褶子+花白乱胡渣滴糟老头子,能YY神马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4-24 23:13 编辑

亲爱的斑斑,你忘了更新首页 1L 的帅哥名单哈
可惜帅哥也跟红颜一样,多薄命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4-22 23:04 编辑

咔咔咔,发现大家还留了一位大大的美男没说:

韩子高,南北朝时期陈朝人。本名蛮子,出身贫微,世代以做鞋为生。我国古代著名美男之一,因相貌俊美被陈文帝遇见后收为娈童。

据说他“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

而且,他不但长得好看,更奋发图强,跟了陈之后,习武学兵法,善骑射,大将军衔名副其实,是陈建立帝王霸业的得力助手。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邺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因共立栅。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子高的赤胆忠心及机智果敢让文帝死里逃生,由慕色而生的宠爱之情中又溶入了浴血沙场时出生入死的手足之情,为他们的情感纽带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多次并肩战斗中,文帝逐渐发现了子高擅长统领士卒、灵活作战的潜能,“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韩子高逐渐成长为陈蒨的得力助手。

陈蒨嗣位后,子高因劳苦功高而除右军将军。接着他又为巩固文帝的江山而殚精竭虑,驰骋疆场。平王琳乱,征留异,夺晋安,因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天嘉六年被征为右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正当子高春风得意之际,文帝卧病不豫,子高入侍医药,衣不解带。然而病魔还是夺走了文帝陈蒨,子高的噩梦也便接踵而至。废帝即位,高宗陈顼入辅,子高因兵权过重受新主忌惮,“光大元年八月,前上虞县令陆肪及子高军主告其谋反”,子高被赐死,年仅三十。
1

评分人数

    • 马丁: 又是某耽美男主金钱 + 10 鲜花 + 10
别忘了领取每日红包哈, 有2~10金说    如喜欢此文,请帮忙去 1 楼顶一个吧 ^^
本帖最后由 snowforever 于 2011-4-21 14:20 编辑

提名绝世好男人:汉光武帝刘秀
毛泽东称赞汉光武帝刘秀为“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此话不假,昆阳一战,刘秀不仅创造了2万打败42万的奇迹,也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帝业,为实现中国历史第三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会打仗的刘秀,爱情还专一,对功臣也非常“厚道”,风云际会中历尽坎坷终成天下共主,成为最有本事的皇帝之一,也是预料中的事。
W020090804548026023576.jpg
曹植评刘秀:“夫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用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神光前驱,威风先逝。军未出于南京,莽已弊于西都。夫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咸鸱视狼顾,虎超龙骧。光武秉朱光之巨钺,震赫斯之隆怒,其荡涤凶秽,剿除丑类,若顺迅风而纵烈火,晒白日而扫朝云也。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归心圣德。…………量力则势微,论辅则力劣。卒能握乾图之休徵,应五百之显期。立不刊之遐迹,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诗书载其勋懿。”文武都在里面了。
 王夫之评刘秀: 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指西汉高帝刘邦)而尤难矣!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读通鉴论》卷六
  司马光评价: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
1

评分人数

    • 马丁: 当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鲜花 + 10 金钱 + 10
亲,鬼谷子帅不帅啊?咱只关心这点。。。。
SHREKCEN 发表于 2011-4-20 23:28

咳咳,咱们都是奔着同样的目标来的,就心照不宣不要互相坍台了。

鬼谷子嘛,年代太久,咱们可以遥想一下他的相貌,鬼谷子当过楚国宰相,气度风度肯定不差,又善于道教养生,肯定善于养颜。最后吧,功名事业是男人最好的装饰品嘛。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个帖子太棒了!
新认识好多帅哥
鬼谷子:
姓王名诩,一说为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一说为战国时代卫国(今江西省贵溪市)人;但具体生卒日不详,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

文:
    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
qyangroo 发表于 2011-4-20 09:39

亲,鬼谷子帅不帅啊?咱只关心这点。。。。

本帖最后由 qyangroo 于 2011-4-21 09:00 编辑

鬼谷子:
姓王名诩,一说为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一说为战国时代卫国(今江西省贵溪市)人;但具体生卒日不详,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

文:
    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
  《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述有关谋略的理论。

     鬼谷子被公认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
苏秦、张仪是战国时候的最为耀眼的两颗政治明星,同时又是最为出色的两大外交家。苏秦配六国之相印到处游说,联合六国共抗强秦。一人同时任六个国家的宰相,在世界史上也再无第二人。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辩术而成为秦国宰相,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苏秦主张的是合纵策略,而张仪却主张的是连横策略,可以说两个人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可见鬼谷先生教育观之先进,因材施教,主张学生个性化发展),但都一前一后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功成名就,将战国后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

武:
    孙膑与庞涓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他俩后来都成了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著名战例”围魏救赵”就是在这对师兄弟间展开的。
    作为老师的鬼谷子更可被称为“兵家”的创始人。

下面这张像应该是现代人想象出来的。
1

评分人数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还是回到明朝赚钱吧,南宋太让人郁闷了。

王崇古(1515年—1588年),字学甫,号鉴川,别号清川。王崇古是明朝有名的守边将领之一。

文:
  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
《明经世文编》里收录了不少他的奏章:
《确议封贡事宜疏》、《核功实更赏格以开归民向化疏》、《酌议北虏封贡事宜以尊国体疏》等等。
    说明他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边帅。他长期担任明朝的封疆大吏,大力加强北方边镇的防御,多次指挥明军击败蒙古贵族军队的进犯;特别是他力主和实施接受把汉那吉来归和俺答封贡互市,使嘉靖以来非常紧张的蒙汉关系得以改善,这更是王崇古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使得困扰明朝数百年的边患得以停止。

武:
     王崇古自任职以后,“身历七镇,功著边陲”。
     王崇古在常镇任兵备副使时,曾在夏港把倭寇打得大败。当倭寇逃走时,他率兵一直追至靖江,将其歼灭。以后,同俞大猷多次出海,袭击倭寇,立下战功,晋升为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王崇古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他喜欢兵法,而且注重研究地形,到宁夏后,对边塞的各险要地势,大都作过调查。平时,他身先士卒,督修战守工事,做好边地防务工作。还注意侦察敌情,瓦解敌人。一遇有利时机就率领士兵主动出击,袭扰敌人的巢穴。由于王崇古采取了这些措施,敌人多次入侵其它地域,而“宁夏独完”。因镇守宁夏有功,王崇古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王崇古在陕七年,因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右都御史。
    朝廷派他总督宣(宣化)、大(大同)、山西军务,他一到任,就颁布禁令:禁止守边士卒随便出入边塞,同时,派出有经验的侦察人员深入敌方了解情况。还发布告示,号召陷入敌地的军民归来。不久,就有许多军民不断回到内地。由于朝廷首辅张居正的正确决策和支持,加之王崇古办事有策略,终于通过各种办法使俺答之孙把汉那吉也归降了明朝,进而使俺答受封为王,答应以后不再入犯大同。后来,连吉能也听从明王朝之命。至此,北部地区的边患终于消除了。      
相貌:
1

评分人数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种师道(1051-1126) 北宋名将。原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洛阳(今属河南)人。著名北宋末期贤士、军事家。

文:
      种氏三代为西北名将,他的祖父种世衡即为镇守西夏的将领。种师道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
      种师道幼年,拜思想家、哲学家张载为师。他本人以儒为主,兼融道、法。步入仕途,首任熙州(今甘肃狄道)推官,后为原州(今宁夏固原)通判及秦凤路(即陕西路,治京兆,即陕西长安)常平等职。

武:
政和六年(1116),晋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八年,徽宗命其率军修筑席苇平城,城未就而夏军骤至。他佯示与夏军决战,暗派偏将曲充率军出夏军侧翼,扬言宋援军至,乘夏军犹疑之际,命部将杨可世率部出其后,姚平仲率精骑急击之,大败夏军。靖康元年(1126)金军大举南下,宋廷令种师道为京畿、河北制置使,率部 1.5万人往东京(今开封)增援。种师道进至洛阳,闻金军已临东京城下,遂用疑兵计,号称百万大军,张旗击鼓而进,急至汴水南。金军不知虚实,移寨自固。种师道至京,朝廷已与金朝议和。金军回师时,他建议乘其半渡击之,钦宗不许。金军撤退后,被命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出屯滑州(今河南滑县)。他建议朝廷屯兵于沧(今河北沧县)、卫(今河南汲县)一线,防止金军再次进攻。宋廷以为金军初退,不宜劳师,没有采纳。不久金军又大举进攻,他请钦宗暂避长安(今西安)。朝廷以为种师道怯敌,将其召还。同年十月卒。
1

评分人数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韩世忠
字良臣,南宋朝名将,汉族,延安(今陕西延安市)人(一说是绥德人),民族英雄。

文:
韩世忠颇有文才,有诗词传世:

临江仙
  冬日青山潇洒静,春来山暖花浓。少年衰老与花同。世间名利客,富贵与贫穷。荣
华不是长生药,清闲不是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翁。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南乡子
  人有几多般。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都是梦,为官。宝玉妻儿宿业缠。年事已衰残,须鬓苍苍骨髓乾。不道山林多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

武:
据《宋史·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韩世忠传》记载: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很帅吧)。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家贫无产业,嗜酒尚气,不可绳检。日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隶赤籍,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韩世忠在抗击西夏和金过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除平定方腊外,还为宋庭平定了建安范汝、广西曹成、淮南李横、淮阳刘豫等反叛,为偏安一隅、摇摇欲坠的南宋支撑了几十年。这些赫赫战功,使得他从一名士兵,一步步地被提拔为副尉、承节郎、军统制、团练使、节度使,并历任为江南东、西路宣抚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等要职,进太保,封英国公、潭国公。
1

评分人数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本帖最后由 qyangroo 于 2011-4-20 09:19 编辑

明朝的帅哥说了几名,现在插播一名宋朝的,暂时换换口味。

宗泽: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浙江义乌人,刚直豪爽,沉毅知兵。

文:
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
作品著有《宗忠简公集》传世
诗作选摘
  【又赋一律】
  罢兵洵上策,试问可诚然。
  竟弃三军力,空抛半壁天。
  上林无旅雁,绝哉有啼鹃。
  羞见龙泉剑,飞光牛斗前。
  【题赵园】
  凿池智有泉源,种木胸无芥蒂。
  螭头吐水涓涓,端是银潢一派。

武:
     宗泽东京保卫战是两宋之际以宗泽等抗战派将领为首的宋朝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卫首都开封的重要战争。
   
     靖康元年(1126)任磁州知州。时金兵入侵,太原失守,真定危急,赴磁州的一些官员以种种借口不肯前去,只有宗泽率随从几十个人赴任。
  到磁州后,积有极修复城墙,整治兵器,招募义兵,广集粮饷,防止敌人进拢。不久,受到任河北义兵都总管,率军救真定。宗泽先以神臂弓挫敌凶焰,后纵兵进击,破金兵30余寨,斩敌数百,所获羊马金帛全部赏将士。些时康王赵构赴金议和至磁州,宗泽叩马劝止,乃留相州。是年冬,宋钦宗任康王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帅。泽率军趋李固渡,途中遇敌,大破之。
  次年正月,率军至开德,与敌人打了13仗,仗仗获胜。建炎元年(1127)六月,泽以70高龄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招聚义兵近200万,分署京郊16县,与金兵隔黄河对峙。此时岳飞投奔宗泽,泽见而奇其才,给以500骑兵,要其奋勇立功。岳飞听命而行,歼灭了敌人。从此岳飞就在宗泽部下南征北战。
  建炎二年正月,金人大举入侵,泽妙半又大破之,金溃不成军,尽弃辎重。自此宗泽威震天下,金人畏惮宗泽,都称“宗爷爷”。建炎元年七月起,一年上疏24次,这就是著名的《乞回銮殿疏》,上疏中力劝宋高宗还京,以图恢复北方失地,均为奸佞所阻。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

外貌:
    《宋史》载:“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气质美男是跑不掉的。
1

评分人数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不得不说,王阳明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徒子徒孙们,文武双全的太多了,是俺搂银子的重要来源。
王阳明果然是巨牛啊!

当年在抗倭战场上,戚继光学习了唐顺之的《武编》10卷,实践了鸳鸯阵法。而作为胡宗宪首席军师的天才徐渭,也见证并参与了这些抗倭战争。当徐渭年老潦倒时,到辽东总兵李成梁教育了李成梁的两个儿子---李如松和李如柏。

一代名将就这样诞生了。
提名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明朝名将。

文: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
    能中武进士的文才也不一般。

    诗作:

                       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赠朝鲜都休察使柳成龙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武:
           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出任辽东总兵,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死后,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哱拜作乱,屠杀百姓。李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建敢死队三鼓而下宁夏,哱拜束手。李如松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丰臣秀吉侵朝,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占釜山、王京(今首尔)、平壤诸地。十二月,李如松宁夏征尘未洗,又奉旨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其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军誓师东渡,抗倭援朝,并击溃日本侵略军大部,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外,朝鲜其余被侵占之地全部收复。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鞑靼骑兵侵犯辽东,李如松亲率三千轻骑追击,不料途中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与部下浴血拼杀,壮烈捐躯,其地为今抚顺一带,年仅五十岁。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以算是大捷了。


相貌:
1

评分人数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