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51717 于 2011-4-27 09:56 编辑

薄命滴帅哥才有想头么
否则对着个一脸褶子+花白乱胡渣滴糟老头子,能YY神马
隆重推出明朝最后的守卫者,努尔哈赤的克星-----孙承宗。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号恺阳,汉族,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明末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文: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
  万历四十八年(1621),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入詹事府做事,辅导当时的皇太子朱常洛学习,即后来的明泰昌皇帝。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泰昌帝继位仅一个月,就不明不白的驾崩了。因此,泰昌帝年仅16岁的儿子明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孙承宗继而就做了天启帝的老师。
    著作:
    孙承宗遗留的军事著作有《车营扣答合编》。这是他在督师蓟辽,经营辽西防务时,筹划反攻辽东与其属下讨论军事问题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全书共一百零八个问答,由《车营总说》、《车营百八扣》、《车营百八答》和《车营百八说》等四部分组成,通过问、答、说、图等对车营编组方法、营阵布列、行军作战、后勤保障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
    此外还有《督师全书》《古今中官志》、《高阳集》等著作之中,还经常与鹿善继、孙奇逢等人切磋学问,同时教育子孙,助民致富。
  孙承宗既是一位军事战略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他在方志学方面也造诣颇深,他的诗词创作气魄恢弘,雄奇豪放,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
  【渔家】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二月闻雁】
  几听孽鸟语关关,尽罢虚弦落照间。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武: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以后,明军实际上就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军事防御的战略选择问题,即是主守关防,作积极的防御;还是固守关门,作消极防御。孙承宗在全面考虑了各方意见,权衡利弊得失后,表示支持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
  宁远,位于辽西走廊中部,“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守住宁远,也就等于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能确保二百里外的山海关的安全。因此,孙承宗的决计守宁远,颇具战略眼光。
  孙承宗回到北京,即向熹宗明确阐述了其坚守宁远,以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计划,正式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被任命为辽东经略。他即着手实施其欲保关门,必先固辽西;欲复辽东,亦必先固辽西的战略计划,积极部署宁锦防线。 孙承宗所在辽东的四年,与天津巡抚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正当他锐意恢复之际,却遭到了来自魏忠贤的打击,最终去职。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绕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指北京。此事所谓“己巳虏变”。 明廷亦再次起用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统筹全局。孙承宗首先晓以大义,安定了军心。其后协调各路军队,联合行动,经数月艰苦作战,取得“遵永大捷”,并于崇祯三年(1630)五月将后金军驱逐出关。
  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后,仍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毁弃的大凌河、右屯二城。崇祯四年(1631)七月,令祖大寿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发一万四千人筑城。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宗伟往救”。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延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禾嘉及承宗”。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崇祯十一年十月,清睿亲王多尔衮又一次率军踏破长城,侵犯畿南。在清兵向高阳进攻的时候,孙承宗以76岁的高龄,率领全家及高阳民众奋起抵抗,由于兵力相差过于悬殊,高阳城很快就被攻破了,孙承宗被清兵抓获。
        孙承宗坐在一张椅子上,令两个清兵用白绫将自己勒死,从容而又壮烈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说投缳而死)。

相貌:
孙承宗少时相貌奇伟,“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是具有阳刚之美的帅哥。
1

评分人数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本帖最后由 qyangroo 于 2011-4-28 20:36 编辑

悲剧英雄----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

文: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

     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落 第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秋闱赏月
  战罢文场笋阵收,客徒不觉是中秋。月明银汉三千里,歌醉金秋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武:

        袁崇焕在明朝关外局势空前严重的态势下,单骑出关,巡视形势。明天启帝采纳侯恂等的建议,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天启二年,袁崇焕力主营筑宁远,孙承宗实地考察后,认为宁远乃山海天然重关,听从袁崇焕之议。 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竣工,逐成关外重镇。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后金兵渡辽河。袁崇焕闻之,与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集将士誓守宁远。后金攻城,袁崇焕等宁远守军以火器拒之,宁远通判金启倧也因点炮自燃,为国捐躯。(《明熹宗实录》)。
  “自辰至晡,杀三千人,敌少却。二十五日佟养性督阵攻西门,势更悍,先登,益众。敌俱冒死力攻,城中卫之如前,击杀更倍于昨”(《明季北略》)
  “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而大炮以封,今所称‘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者,职所首取四位中之第二位也。”(《徐光启集》,卷四,《练兵疏稿二》)
      努尔哈赤自称“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
     天启七年四月,也是“丁卯之役”战况正激之时,蓟辽总督阎鸣泰上奏折,称颂魏忠贤的功德,并要求在宁远、前屯两地为魏忠贤修建生祠,作为下属的袁崇焕也只得联名上奏。
     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后金皇太极亲率数万军队,谒堂子,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二十八日,辽军与后金军在宁远城,展开激烈的攻守战。袁崇焕列重兵,阵城外,背依城墙,迎击强敌。皇太极欲驰进掩击,贝勒阿济格也欲进战。明军骑兵战于城下,炮兵则战于城上。袁崇焕亲临城堞指挥,“凭堞大呼”,激励将士,齐力攻打。参将彭簪古以红夷大炮击碎八旗军营大帐房一座,其他大炮则将“东山坡上奴贼大营打开”,后金军伤亡重大。明太监监军刘应坤奏报称:“打死贼夷,约有数千,尸横满地”。后金贝勒济尔哈朗、大贝勒代善第三子萨哈廉和第四子瓦克达俱受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被射死。蒙古正白旗牛录额真博博图等也战死。后金军死伤甚多,尸填濠堑。
  二十九日,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 初四日,皇太极攻城不下,遂命撤军回营。明总兵赵率教疏报:此役后金兵伤亡“不下二三千”。明镇守太监纪用奏报:“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
  初五日,凌晨,天聪汗皇太极从锦州撤军。
      宁锦之战,后金军攻城,明辽军坚守,凡二十五日,宁远与锦州,以全城而结局。明人谓之“宁锦大捷”,载入中国战争史册。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以避开忠于明朝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防区。袁崇焕这时的战略目标是将后金挡在京师以外,并部署军队依托城池来防守抵御。因为袁崇焕与后金征战多年,深知后金骑兵野战的优势,明军唯有依城作战,才能取胜。但是,袁崇焕设计的三个阻截都没有成功,这样战线就推到了北京。 袁崇焕率领关宁九千骑兵,于十一月十九日,赶在皇太极之前驰抵京师城下,参与了北京保卫战。
        袁崇焕统兵入蓟时,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袁崇焕统兵入京,遭到了疑忌,后来又蒙上粜米资敌的罪名,被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

相貌:


八卦:
明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将军因皇太极施反间计而背上“卖国”罪名,被崇祯帝处以凌迟(分尸)极刑。全城百姓广受蒙蔽,指忠为奸。而袁崇焕的部下,有一位籍贯在顺德榕桂马冈的佘义士冒死偷出其头颅,掩埋在自家后院——地处北京广渠门内的佘家馆街,人称广东义园。

临终时,他立下“不能为官、不能回广东老家、辈辈守墓”的祖训,其时1630年8月。从此佘家世代开始了一段为袁崇焕墓守墓史,且秘不外传。

150年后,清乾隆年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时,袁崇焕的冤屈才大白于天下,佘家守墓也为人知。改革开放后,袁崇焕祠、墓和庙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北京市出资60万元对袁崇焕祠进行了修缮,佘家才恋恋不舍迁出了袁墓祠。袁崇焕祠墓将改为袁崇焕纪念馆,。袁崇焕纪念馆开放后,为袁崇焕守墓的佘家第十七代后人佘幼芝,将以顾问身份继续这段长达372年的守墓史。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本帖最后由 qyangroo 于 2011-4-28 00:35 编辑

推出反贼帅哥一名----石达开。

石达开(1831年-1863年),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

文:
     陶短房所写《石达开传略》跋中写道:“王本布衣,家颇小康,多才艺,兼文武。”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第一流的大军事家与大政治家,而且一百多年来,一直以能诗闻名于世。名将与诗人集于一身,这在太平天国人物中间是仅有的一位。
     现存比较确定的石达开真诗:

       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广西白龙洞提壁诗
     挺身登峻岭 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 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 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 文光射日虹。

       曾国藩说“查贼渠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求人才为急,不甚附会邪教俚说,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骆秉章说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钤制其众”,是“首恶中最狡悍善战”。
        在有关石达开的各种评价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传教士麦高文通讯中的一段话了:“这位青年领袖,作为目前太平军的中坚人物,各种报道都把他描述成为英雄侠义的----勇敢无畏,正直耿介,无可非议,可以说是太平军中的培雅得(法国著名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温厚,赢得万众的爱戴,......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长的“ 电师”的头衔,正表示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敢做敢为的人”。

武: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转战过大半个中国。
       从1851年1月到1853年3月,石达开随太平军转战数省,战功卓著,尤其是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陷入清军反包围,形势万分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缓解了太平军的缺粮之危,又多次击败进犯之敌,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士气,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跳出反包围圈,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八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
       1853年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节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国以往重视攻占城池、轻视根据地建设的传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扩大根据地范围,亲自指挥攻克清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迫使名将江忠源自尽。
       1854年夏秋,石达开操练水师,在湘军兵锋直逼九江的危急时刻,石达开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敌指挥,于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两次大败湘军,湘军水师溃不成军,统帅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西线军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达开又挥师江西,四个月连下七府四十七县,由于他军纪严明,施政务实,爱护百姓,求贤若渴,江西人民争相拥戴,许多原本对太平天国不友好的知识分子也转而支持太平军,队伍很快从一万多人扩充到十万余众,敌人哀叹“民心全变,大势已去”。
       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天国一代名将,同时也是晚清中国的武学大家,在战场上,他是以冲锋陷阵、骁勇善战闻名的“悍将”,在武学修为方面,《北平国术馆讲义》更将他与许宣平、达摩祖师、宋太祖、岳武穆、张三丰、戚继光、甘凤池等人并论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拳术名家,只可惜由于他的身份敏感,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败亡后大肆销毁各种对太平天国人物的正面记载,以致他作为武林高手在后世的名声远不能和以上诸人相比。
  据《清稗类钞》《太平天国野史》记载,石达开的拳术“高曰弓箭装,低曰悬狮装,九面应敌。每决斗,矗立敌前,骈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敌踵至,疾转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敌随足飞起,跌出数丈外,甚至跌出数十丈外者,曰连环鸳鸯步”,民间认为这种武艺就是后来号称“北腿之杰”的“戳脚拳”,传说石达开还曾将这种武艺传授给选拔出来的士兵,用于作战,
  石达开不仅武功出众,而且内外兼修,他和陈邦森比武的故事已成为后世武林口耳相传的掌故。根据文字记载和口碑传说,两人相约各自击打对方三拳,受拳者不得还击,“邦森拳石,石腹软如绵,邦森拳如著碑,拳启而腹平。石还击邦森,邦森知不可敌,侧身避,碑裂为数段”。      

相貌:
       石达开赢得了众多与他敌对立场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丛谈》中称其为“奇男子”,清朝一位贡生在湘军军宴上公开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与他为敌的许亮儒对他的英雄气概与仁义之风钦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还有这样的记叙:“至今江淮间犹称……石达开威仪器量为不可及。”
1

评分人数

    • 马丁: 太平天国里唯一看得顺眼的就是他了,嗯,曾 ...鲜花 + 10 金钱 + 10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安徽凤阳人,朱元璋义子,明初重要将领。早年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明朝建立后,沐英留滇镇守,大兴屯田,卒于任上。

     《鹿鼎记》中,韦爵爷骂小郡主“臭小娘”,其实,天真纯善的沐剑屏出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超长贵族世家。这个世家的开创者就是沐英。沐英去世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

文:
     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
     沐英率所部于洪武十五年进入昆明后,开始了经略云南的工作。他大兴屯田、劝课农桑。明军进入通海后在通海设御屯田,隶属临安卫。其屯田范围:西逾河西,东抵宁州(今华宁),南连建水。屯驻军2228名(其中马步旗军387名,七分屯军1841名,舍丁(眷属)1325名,军役(预备役)1500名,合计5053名,按明制规定:驻军 “军户”是“永充”的,并强制士卒随带家属,共同屯垦,不得改变,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实行七分屯垦,三分戍守操练,即七人所种之粮除自己食用外还需供养三人之口粮。沐英的大兴屯田,劝课农桑,对西南安定做出了贡献。
      他还大力修水利,建学校,促教化,立卫所,固边防有利必行。他治滇有方,促进了民族和睦团结。
      《明史·沐英传》记载,“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疏节阔目,民以便安。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武:
     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
      沐英参与了平定西藏吐番的战争:
       “洪武九年命乘传诣关、陕,抵熙河,问民疾苦,事有不便,更置以闻。明年充征西副将军,从卫国公邓愈讨吐番,西略川、藏,耀兵昆仑。功多,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拜征西将军,讨西番,败之土门峡。径洮州,获其长阿昌失纳,筑城东笼山,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班师。元国公脱火赤等屯和林,数扰边。十三年命英总陕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黄河,登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分四翼夜击之,而自以骁骑冲其中坚。擒脱火赤及知院爱足等,获其全部以归。明年,又从大将军北征,异道出塞,略公主山长寨,克全宁四部,度胪朐河,执知院李宣,尽俘其众。”
        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

相貌:
1

评分人数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管仲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文:
     管仲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纵观先秦典籍,《管子》是蕴含科学思想与科技知识最丰富、求实精神最突出、数字化思维最鲜明、分类说明最清晰的一部,集中体现着管子2600年前行之有效的治国理念,被称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之宗”当之无愧。
      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
      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武:
     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桓公借报收纳公子纠之仇,出兵伐鲁。在管仲的建议下,以“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为借口,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最后齐鲁会盟,暂时和好。后来,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晋献公十年(前667年)冬,齐桓公见郑国已屈服于齐国,就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君,又在宋国的幽会盟。周惠王也派召伯参加。这是一次空前盛会,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了这次会盟。在这次盟会上,周天子的代表召伯又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从此齐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霸主。

相貌:
1

评分人数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生卒年不详,战国军事家,汉族,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

文:
    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政变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乐毅适于此时替魏出使到燕国,燕昭王用客礼厚待乐毅。乐毅谦辞退让,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于上卿的高官)。
    乐毅对政治也很在行,他帮助燕昭王整顿吏制,实行改革,提出"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受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提倡"察能而受官"。提出"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齐"的合纵主张,并亲自"南使于赵",使赵"起兵随而攻齐。"
    乐毅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报燕惠王书》。

武: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史称五国代齐之役。乐毅的卓越军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其最大的特色是,总揽全局,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综合分析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制定适宜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指导方针,并根据战场情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
     可惜最后阶段,由于燕昭王在此时遽然去世,其子燕惠王继位,中了反间计,替换下了乐毅。田单抓住时机;大摆火牛阵,击破燕军主力,收复70余座齐城。就这样乐毅灭齐兴燕的大业不幸功亏一篑!

相貌:
1

评分人数

    • 马丁: 管仲乐毅是国相级别的鲜花 + 10 金钱 + 10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

文:
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在任西河守期间,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著了《吴子兵法》。这是一 部在我国军事史上与《孙子兵法》并列的古代军事著作。《吴子兵法》据《汉书·艺文志》说,有四十八篇。现存《吴子》仅六篇,散失了不少。而现有这六篇,个别地方还掺杂了汉、魏晋南北朝或唐代人的话。但基本上可把它看成吴起的著作,这是研究吴起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从《吴子兵法》中,充分反映了他的杰出的军事思想。

武: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后来吴起离开鲁国到了魏国。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今陕西合阳一代)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409,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今华县),筑洛阴(今大荔南)、合阳(今合阳东南),尽占秦之河西地(今黄河与北洛河南段间地)(参见魏攻秦河西之战),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相貌:
1

评分人数

    • 马丁: 这家伙是不是杀了自己老婆?金钱 + 10 鲜花 + 10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几天没来,又有好多美男被领出来见客鸟,唉,这银子真是越来越不好赚啊。。。

转的 不是来挣钱的 看这个写得蛮逗

第一位就是李白了,
其诗在唐代,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能排在前几名的主儿,
结果又是当时武林高手排行榜第二……还手刃数人……我这颗爱怪蜀黍的罗莉心啊,一颤一颤的!
只有那句话能形容他,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文武双全的无双人物,除了李白,数百年之后还有一位
这个人写的东西凡是认字儿的人都听过,但这个人一生的抱负不是去写文章,而是去打仗。他年纪轻轻就参军,跟了一个老大混,因为实在是有本事,当了侍卫队长。后来有一次老大派他带了30个人去送信,他回来一看,傻了…

原来他们队伍出了250,砍了老大的头,投降敌方,整个队伍都已经散了。
这人当时哭了一场,然后领着那30个小弟,纵马冲进有5万敌军的大营,一路砍过去,不仅抢回了老大头,顺带着还把那个叛徒的头也砍了,30个人毫发无伤的回去了。
不过有本事的人都是遭嫉的,后来他被闲置,抑郁而死。
此人名叫辛弃疾。
那个叛徒名叫张安国,趁辛弃疾前往建康时杀了义军首领,自己带人投降金人。在这次为老大报仇的行动中,辛弃疾麻损失没有,反倒策反了一万多士兵跟他回到南宋,这买卖做的,值!!
在这之前,还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被辛弃疾说动投靠义军,不久后居然也反了,打算投降金军(怎么尽遇上这样的人),辛弃疾亲自追杀他临死前,义端还拍马屁说辛弃疾你是神兽降世啊,请不要
杀我,辛弃疾听完立刻砍下他的脑袋。你才是神兽,你全家都是神兽。
辛弃疾真是追杀叛徒专业户........
鲜花鸡蛋赠送记录

真想回到那个时代领略他们的风采啊!君子如玉
那个啥,马丁,夏侯玄的资料咱已经补上了,咱的说书钱啥时候给结一结啊。。。。

这个的确是俺的偶像,俺喜欢他的词超过东坡肘子,更何况还有单骑闯敌营擒贼首的威猛事迹。
马丁 发表于 2011-4-9 11:27

转的 不是来挣钱的 看这个写得蛮逗

第一位就是李白了,
其诗在唐代,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能排在前几名的主儿,
结果又是当时武林高手排行榜第二……还手刃数人……我这颗爱怪蜀黍的罗莉心啊,一颤一颤的!
只有 ...
嗣诫 发表于 2011-5-6 01:23


辛老大的确挺牛的,同样有军旅经历,辛老大的就是要比别人好些: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陆游的:
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范仲淹的: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幛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看看老辛的,没罗嗦话,就是一股职业军人的味儿,牛人根本不用提俺文武双全,而且牛得泰山北斗。
陆游的,不忘记自己还是个书生啊,后面一首更是衰败气象,看不出武功来
文正同学的,感觉也就是文质彬彬骑个马逛一圈的角色,看不出武人迹象

即使是穷境自嘲,辛老大写得也比这些人好: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这根本不是在揉捏文字,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信手拈来,都成珠玑
生当做明狼,死亦葬墨香
马丁,荀彧的资料咱已经补上鸟

提名符融!
  
直接上史料!

《晋书·符融传》载:
  苻融,字博休,坚之季弟也。少而岐嶷夙成,魁伟美姿度(帅!)。健之世封安乐王,融上疏固辞,健深奇之,曰:“且成吾儿箕山之操。”乃止。苻生爱其器貌,常侍左右,未弱冠便有台辅之望。长而令誉弥高,为朝野所属。坚僭号,拜侍中,寻除中军将军。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尝著《浮图赋》,壮丽清赡,世咸珍之。(文)未有升高不赋,临丧不诔,朱彤、赵整等推其妙速。旅力雄勇,骑射击刺,百夫之敌也。(武)铨综内外,刑政修理,进才理滞,王景略之流也。尤善断狱,奸无所容,故为坚所委任。   后为司隶校尉。京兆人董丰游学三年而返,过宿妻家,是夜妻为贼所杀。妻兄疑丰杀之,送丰有司。丰不堪楚掠,诬引杀妻。融察而疑之,问曰:“汝行往还,颇有怪异及卜筮以不?”丰曰:“初将发,夜梦乘马南渡水,返而北渡,复自北而南,马停水中,鞭策不去。俯而视之,见两日在于水下,马左白而湿,右黑而燥。寤而心悸,窃以为不祥。还之夜,复梦如初,问之筮者,筮者云:‘忧狱讼,远三枕,避三沐。’既至,妻为具沐,夜授丰枕。丰记筮者之言,皆不从之。妻乃自沐,枕枕而寝。”融曰:“吾知之矣。《周易》《坎》为水,马为《离》,梦乘马南渡,旋北而南者,从《坎》之《离》。三爻同变,变而成《离》。《离》为中女,《坎》为中男。两日,二夫之象。《坎》为执法吏。吏诘其夫,妇人被流血而死。《坎》二阴一阳,《离》二阳一阴,相承易位。《离》下《坎》上,《既济》,文王遇之囚牖里,有礼而生,无礼而死。马左而湿,湿,水也,左水右马,冯字也。两日,昌字也。其冯昌杀之乎!”于是推检,获昌而诘之,昌具首服,曰:“本与其妻谋杀董丰,期以新沐枕枕为验,是以误中妇人。”在冀州,有老母遇劫于路,母扬声唱盗,行人为母逐之。既擒劫者,劫者返诬行人为盗。时日垂暮,母及路人莫知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盗。”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是盗,何以诬人!”其发奸摘伏,皆此类也。所在盗贼止息,路不拾遗。坚及朝臣雅皆叹服,州郡疑狱莫不折之于融。融观色察形,无不尽其情状。虽镇关东,朝之大事靡不驰驿与融议之。   性至孝,初届冀州,遣使参问其母动止,或日有再三。坚以为烦,月听一使。后上疏请还侍养,坚遣使慰喻不许。久之,征拜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太子太傅、领宗正、录尚书事。俄转司徒,融苦让不受。融为将善谋略,好施爱士,专方征伐,必有殊功。   坚既有意荆、扬,时慕容垂、姚苌等常说坚以平吴封禅之事,坚谓江东可平,寝不暇旦。融每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穷兵极武,未有不亡。且国家,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不绝如綖,然天之所相,终不可灭。”坚曰:“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达变通大运。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吾将任汝以天下之事,奈何事事折吾,沮坏大谋!汝尚如此,况于众乎!”坚之将入寇也,融又切切谏曰:“陛下听信鲜卑、羌虏谄谀之言,采纳良家少年利口之说,臣恐非但无成,亦大事去矣。垂、苌皆我之仇敌,思闻风尘之变,冀因之以逞其凶德。少年等皆富足子弟,希关军旅,苟说佞谄之言,以会陛下之意,不足采也。”坚弗纳。及淮南之败,垂、苌之叛,坚悼恨弥深。

译文:符博休,是前秦帝国皇帝符坚最小的弟弟。少年时就老成持重,身材魁伟,仪表丰美。符健在位时,被封为安乐王,符融上疏坚决推辞,符健非常惊奇,说道:“那我就成全你的高尚节操。”于是没有封王。符生很喜欢他的仪表气度,常让他在身边,还不到二十岁,就具备王公大臣的声望。长大以后,声望更高,被朝野所瞩目。  
   符坚称帝,被任为侍中,不久升任中军将军。符融聪明有才辩,下笔成文,至于清谈论道,连道安也比不上他。别人读书,他听一遍就能背诵,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当时都把他比作王粲。曾著作《浮图赋》,文辞壮丽清远,被世人所珍爱。每次登山,总有诗赋之作;每临丧事,都能作出深沉的祭文,朱彤、赵整等人很推崇他文思敏捷,情词高妙。雄勇有力,骑射击刺,样样精通,真是百夫莫敌。善于综合内外政务,刑罚和政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推举贤才,提拔沉沦有才的官员,那真是王猛一类的人物。尤其擅长断案,任何奸狡行径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因此被符坚信任。在他任官的地方,盗贼不敢活动,路不拾遗。符坚和大臣们都十分佩服,各州郡的疑案都经过符融一一审问明白。符融善于察颜观色,丝毫虚假也逃不过他的眼睛。虽然他镇守关东,朝廷的大事,没有不通过驿马和他商议的。  
   符融生性极为孝顺,他刚到冀州的时候,派遣使者专门去长安询问他母亲生活情况,甚至一天派出二三起。符坚认为太频繁,允许一月派一次。后来符融上疏,请求回京侍奉母亲,符坚派人去安慰,但不许他回长安。过了很久,上调符融为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太子太傅、领宗正、录尚书事。不久,又任命他为司徒,符融苦苦辞让不受官。  
   符融作为将领,很善长谋略。好施与,爱护士卒,全权出外征伐,必定建立奇功。  
   坚既有意荆、扬,时慕容垂、姚苌等常说坚以平吴封禅之事,坚谓江东可平,寝不暇旦。融每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穷兵极武,未有不亡。且国家,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不绝如綖,然天之所相,终不可灭。”坚曰:“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达变通大运。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吾将任汝以天下之事,奈何事事折吾,沮坏大谋!汝尚如此,况于众乎!”坚之将入寇也,融又切切谏曰:“陛下听信鲜卑、羌虏谄谀之言,采纳良家少年利口之说,臣恐非但无成,亦大事去矣。垂、苌皆我之仇敌,思闻风尘之变,冀因之以逞其凶德。少年等皆富足子弟,希关军旅,苟说佞谄之言,以会陛下之意,不足采也。”坚弗纳。及淮南之败,垂、苌之叛,坚悼恨弥深。
1

评分人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