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jjwxc 于 2009-12-21 07:35 编辑

飞凤麒麟纹盘——20万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元)

      高7.9cm,口径46.1cm,足径26.1cm。
      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缠枝牡丹纹,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绘缠枝莲纹。
      此器青花发色纯正,构图严谨。盘心纹饰寓意“威凤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此盘即为蓝地白花器之代表作。
------------------------------------
有兴趣可看看“裴说青花瓷:《元青花瓷》(13)”
http://www.pghwwjd.com/ge-gu-riji64.htm
五成金錾花执壶——8万

五成金錾花执壶
  清,高30.8cm,宽27cm
  执壶为五成金质,直口,直颈,壶身呈葫芦形,象首流,龙首柄,高圈足,有双层莲瓣纹盖。通体錾刻缠枝莲花纹。
  此执壶造型优雅,线条流畅活泼,錾刻的纹饰极其精细繁复,金色的质地与精美的纹饰相得益彰。此种执壶即可陈设也可使用。
粉青釉茶壶——5万

清雍正 粉青釉茶壶

      高11.6cm,口径7.5cm,足径14.5cm。
      壶敛口,扁圆体,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盖与壶以子母口套合,盖面微隆起,上附桥形系。通体施粉青釉,光素无纹。壶流及壶口沿因釉层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壶造型简练,线条硬朗但不失流畅,色泽清淡素雅,釉质较温润,是一件赏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时期青釉瓷器的生产无论是配方还是对烧制技术的掌握均达到了历史颠峰,故此壶釉色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竹雕飞熊——8万

    竹雕飞熊,高18.5cm,底径11-9cm。
    飞熊竹根制,扭身转首,双目圆睁,鼻形似如意,耳垂张,肩有双翅,背部长毛下披,双爪平举微上抬,似欲前扑,腹为蛇腹般宽条带状,脊柱突出,尾粗壮遒劲。
    此件作品为立体圆雕技法制作,刻工浑厚圆润,造型威严壮健,反映了我国民间对神勇力量的崇拜,为研究明代圆雕竹刻工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件飞熊于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珊瑚狮子——10万

      珊瑚狮子,清,高14.3cm,长23cm。
      狮子红珊瑚质。圆雕,立式,三足着地,右前足抬起,头向左侧,双目圆睁,张口露齿,尾呈花枝状。其下配以镂雕山石状红木座。

      珊瑚是海中的珊瑚虫分泌出的石灰质骨骼堆积而形成的,呈枯干的树枝状。在古代,珊瑚与黄金同价,极受人们的珍视。珊瑚虫分雌雄,可活十几年。珊瑚干径一寸、高一尺者即为好品种,径二寸、高三尺者便很名贵。珊瑚细腻柔韧,可做非常纤细的饰品。在清代,珊瑚是二品官阶的顶戴标志。珊瑚还可以入药。
孔雀石插屏——8万

     孔雀石插屏,清,高13.6cm,宽8.5cm,厚2cm。
     插屏为孔雀石制,长方形,片状,配木质插座。一面雕山水人物图,画面中崇山披绿,溪水蜿蜒,石阶次第上升至方亭。半山崖平台上一老者拱手而立,身后一童子持杖随侍。山崖下的碧流中一渔翁头戴斗笠,稳坐船头似在垂钓。另一面山石林立,雕松、鹤及灵芝等图案。
     此插屏使用的孔雀石质地细密无孔,颜色鲜亮纯正,深浅不同的条带状纹理清晰夺目。工匠充分利用了上述特点,使一片郁郁葱葱、富有生机的山景跃然屏上。
臣心如水石章_2万

【名称】:清臣心如水石章
【类别】:玉器、玺印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桂馥篆刻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通高10厘米,印面边长4.1厘米。
  石章青田石质,方形,素面侧款。印文篆书体,朱文,右上起顺读“臣心如水”四字。边款行书体阴刻“圆则中规,方则中矩,或横牵而直竖,或将放而更留,此汉印不传之秘,桂馥。”
  此印印文为汉代郑崇语(见《汉书·郑崇传》),即廉洁自守、清白如水之意。印面宽边栏,印文笔划转折规矩,宁静和谐。
少年牵羊钟——80万

     铜镀金少年牵羊钟,18世纪,通高93cm,面宽51cm,厚39cm。
     钟底座为长方“”字形,配8足。正面中央是三针时钟,瓷盘正面写有英文“ROB T·WARD LONDON”字样。钟盘两侧各有一小指示盘,左盘上的数字1-8表示这件钟表所配置的8首曲子;右盘上的“SILENT”表示止乐,“STRIKE”表示起奏。此钟可活动的部分全在底座两侧显示。左景窗内是一辆跑动的马车和转动的小花,右景窗内展现斗鸡场景。底座正面饰以稻穗,委角处饰以叉、镰、铲等农具及酒桶等,以示丰收。乐箱上站立着镀金少年,双目平视前方,身着多扣上衣,两手牵一头硕大的山羊,绳索满嵌红、蓝、绿各色料石。
     钟的音乐装置设于底座中。机械启动,伴随乐曲声,左、右景窗内的卷帘同时卷起,马车奔跑,小花转动,公鸡争斗。音乐每开动一次,帘起落三次,曲终,动作结束。此钟特别之处是拨动左右两指示盘的指针不仅可以调换不同的曲子,而且可选择是否用音乐伴奏。此钟造型别致,工艺精细。


注释:
乐箱
     乐箱多置于钟下层的后半部,前半部有时是景观。乐箱内有以发条为动力的铜质棘滚,上面有按乐曲音律而排列的小钉。机器开动后,棘滚随之转动,小钉发出悦耳的音乐声。另有乐箱内棘滚直接拨动铜篦子,发出钢琴、风琴声,根据篦子的长短宽窄产生不同的音节。这种装置多用于八音盒上,时代较晚。
胭脂紫釉碗——50万

清 胭脂紫釉碗

     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
     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内饰暗花双行龙及云纹两朵,外部通体胭脂紫釉,足内施白釉,青花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据文献记载,胭脂彩由荷兰人卡西亚所发明,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西洋传入景德镇,后被称为“洋红”。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釉上红彩只有一种称为矾红(铁红)的彩料,因此胭脂红的引进对釉上红彩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珑,色彩妩媚,红中泛紫,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胭脂彩艺术的极品。
邗王是野戈——50万

春秋邗王是野戈

  【名称】 春秋邗王是野戈
  【类别】 铜器、青铜器
  【年代】 春秋
  【文物原属】 春秋后期吴王是野用戈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通高6.9cm,宽14.9cm,重0.24kg。
  吴国兵器。舌形短援,援末下垂成“胡”,胡后有扁圆形銎,上有一“穿”。“内”呈镂空的鸟兽状。
  援两面有8字铭文:
  邗王是野,
  作为元用。
  意为吴王是野做此自用戈。
  “邗王”即“吴王”,由以下文献和实物可得以求证:《说文》:“邗,本属吴。”《左传·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 “吴”亦称“吴干”,《战国策·赵策》中有“吴干之剑”。现藏大英博物馆的赵孟壶上有铭文“遇邗王于黄池之会”,所记正是《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吴王夫差十四年“吴王北会于黄池”之史实。
  此戈造型新颖独特,漂亮的镂空纹饰使人耳目一新。
墨彩山水图笔筒——80万

      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清雍正,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6cm。清宫旧藏。
      笔筒直口,璧形底。器里及外壁上下沿施木纹釉,外壁中部以墨彩绘山水图,意境清逸典雅。
      墨彩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之效果施于瓷器上的彩料,首先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其效果犹如在白纸上以墨笔作画。而木纹釉则是清雍正、乾隆朝独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装饰效果颇富自然生趣,且清雅怡人。此笔筒之墨彩山水与木纹釉相得益彰,为清雍正朝具有代表性风格的瓷质文具。
缠枝牡丹纹碗——100万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作者:睢媛)
梅花图鼻烟壶——80万

  画珐琅梅花图鼻烟壶,清康熙,通高6cm,腹宽4.5cm。清宫旧藏。
  壶小圆口,扁腹,椭圆形圈足。铜镀金錾花盖,下连象牙匙。烟壶腹部两面圆形开光,内绘写生梅花图。开光外绘彩团花纹。足内白釉,镌蓝色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件烟壶小巧秀美,画面清晰舒朗,梅花或竞相绽放,或含苞欲放,枝杈苍劲有力,色彩柔和淡雅,珐琅釉细腻光滑,是一件具有典型康熙朝风格的鼻烟壶。清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于康熙年间始做鼻烟壶,惜流传至今的作品凤毛麟角,故宫仅收藏两件,此为其一,故弥足珍贵。

  (撰稿人:张荣)
菊花纹执壶——80万

  铜胎画珐琅菊花纹执壶,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高9.1cm,口径6cm,腹径10-10.1cm,足径6cm。清宫旧藏。
  壶扁长方形,曲流,弯柄,壶口及盖均制成菊瓣式,盖面绘菊瓣纹,柄、流均绘小朵菊花纹。壶身四面均凸起菊瓣形开光,开光内绘饰大朵盛开的菊花纹。菊瓣式圈足内为白色珐琅地,蓝色双圈内书仿宋体“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执壶在菊花主题上标新立异,盖、口、足制成菊瓣形边,并突出四个菊花形开光,开光内极为夸张地绘饰大朵菊花纹。此壶的造型设计、绘画技法、烧制工艺均属上乘,是清乾隆时画珐琅工艺的绝代佳品。

(撰稿人:李永兴)
穿带直口瓶——100万

陶瓷之宝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清康熙,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明高廉《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郎窑红瓷器的喜爱和推崇。
-----------------------------------------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故宫10大镇宫宝物”
http://pick.cctv.com/20080730/101611_4.s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