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贾题韬: 《六祖坛经》分段贯释 机缘品第七 (一) [打印本页]

作者: ky2009    时间: 2010-1-3 21:01     标题: 贾题韬: 《六祖坛经》分段贯释 机缘品第七 (一)

来源:吴明子博客


续 ....




贾题韬: 《六祖坛经》分段贯释  机缘品第七 (一)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来参学的人,程度不一样,学问背境不一样,根性的利钝不一样。而教师则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善于接引,两者一扣,就是‘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有缘’,所以叫做‘机缘’。机缘品特别重要,不弄懂这一品,以后你看《五灯会元》一类的书就没有办法。你若懂了这一品,你再看祖师们的机锋转语,行棒行唱等种种作略,就不会茫然了。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应怎样用功。这里面涉及到禅宗真正修持的问题,涉及到禅宗内师徒之间授受关系和方法的问题。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许多对禅宗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的人,常对禅宗的一些主张发生误解,这里‘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毫无学问,连字也认不了的人怎么能够理会佛经中博大精深的奥义呢?佛的三藏十二部都是文字,怎么会与诸佛的妙理无关呢?我们已经在前面谈到,在唐代佛教理论极为繁荣,到处都在讲经,但却忽视了修行的实践。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是为了了生脱死,佛教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修行而达到目的。但许多学佛的人却把理论当作目的,如同现在有的人为了拿到硕士、博士学位而学习,而把最终的目的给忘了,把理论当作一切,而在实际的证悟上毫无所觉。针对这种状况,禅宗才提出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口号




下面举个公案让大家回味,也许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唐代夹山和尚有一次讲经时,有人问他什么是法身、法眼,他回答说:‘法身无相,法眼无理’。依教下来讲,夹山的回答是圆满的,可以得一百分,但却引起了下面的一个和尚——著名的道吾禅师的哂笑。夹山很虚心,马上去请教。道吾说:‘你回答也没什么不对,但只是没有遇到真正的老师’。夹山心里明白,自己也不过捡了个现成答案,到底什么是法身,这个法身又有相没相,他自己也弄不清楚。——当时许多法师讲经,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这里大家就应注意了,诸佛的妙理,到底与文字有关呢,还是无关呢?夹山请道吾开示,道吾说:‘你的法缘不在我这里。离这儿不远有个华亭,江上有个船子和尚可以作你的老师。’



夹山是个有心的人,他把自己的道场散了,独自一人赶到华亭,在江边找到船子和尚。船子问他:‘你住哪个庙子呢?’夹山也的确不凡,一答就是双关语:‘寺即不住,住即不是。’大概夹山对《金刚经》有体会,见了船子和尚就打起机锋来了。一般爱看灯录的人都会说几句禅机,连《红楼梦》的宝玉、黛玉、宝钗、妙玉都会,但是否就开悟了呢?当然没有。所以船子和尚马上就紧逼他一句:‘不似,又似个什么?’夹山是有根底的人,他说:‘不是目前法。’船子和尚笑了笑,说:‘你是从哪里捡来的这些虚头套语?’夹山又回答说:‘非耳目之所能到。’对一般的人来讲,夹山回答的这些也是高妙难懂的,不是大行家,还会认为夹山早巳开悟了。



但船子和尚脸一沉,说:‘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注意,合头语就是正确的答案,但恰恰是这个正确的东西,却是长长栓系你、障碍你的绳索和牢笼啊!从这个意义来讲,诸佛妙理到底与文字有关还是无关呢?所以,对真理的探索,一定不要停留在一个现成的,哪怕是正确的答案上,要自己完成对真理的认识。所谓正确的东西,往往比错误的东西更能蒙蔽你。



船子和尚再不与夹山摆弄口舌了,他把桡竿一举,问:‘垂竿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又该如何回答呢?夹山还没有回过神来,船子和尚一桡竿就把他打落下水,又把他从水里拉上船。夹山这时惊魂未定,船子和尚又接二连三地催他:‘你快回答嘛!’夹山也不知该回答个什么,刚要开口,船子和尚又打。这么一打,夹山豁然开悟了,于是不自觉地点头三下。注意,这时夹山并没有说什么,但船子和尚却满意地说:‘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青波意自殊。’这下夹山真的懂了,马上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船子说:‘丝浮绿水,浮定有无之意。’夹山马上接著说:‘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这里,诸佛妙理到底与文字有关还是无关呢?这一下,船子和尚赞许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我在这儿钓了那么多年,今天才钓到一条龙。但夹山此时反而掩耳不听,船子这一下才直正印可了他,说:‘如是、如是。’——就该这样啊!这样就了结了吗?不!夹山开悟后,船子和尚还嘱咐说:‘你今后要“藏身之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这里就进入了禅宗的保任功夫了。第一步要把自己身语意三业的活动化解得无踪无影,也就是真正体证一切法空。第二步连这个无影无踪也要化解干净,不能陷在里面出不来,也就是不要执著于空,连这个空也必须空掉。大家注意,三藏十二部中有这样的问,有这样的答吗?这是禅宗特有的方法,就是‘直下成佛’,就是‘言语道断’、‘言下顿悟’。再看下边:夹山开悟了,告别船子行路,不知怎么的,好几次回过头来看他的老师。船子知道他心中还残留有一些疑问,说:‘不要以为离开这个还有别的什么。’于是就翻船落水,再也没有起来。而这一次,夹山就死心塌地,头也不回就走了。



开悟的人是可以不要命的,船子和尚为了断夹山的疑,敢于把命都舍了。憨山大师对此曾有拈提说,假如夹山那时还停留在文字知解上,船子如何为他舍得命来!你要看他得,得的是什么;传,传的又是什么;这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你们这些老师为弟子舍得性命吗?夹山得到的是超生命的东西,船子和尚才舍得以命相授。



夹山回去后,独自在山中闭关十多年,刻苦修行,长养圣胎,然后才又出世说法。道吾又派弟子去试探池,问答仍然是:‘如何是法身?’‘法身无相!’道吾于是说:‘这汉此回彻也!’同样的问,同样的答,第一次不对,第二次却对了,如果讲,这怎么讲得通。其实,问题不在表面的文字上,而在夹山的心上。夹山第一次答话,答虽对了,但心里却不知道到底对不对。第二次答话,不仅答对了,心里也知道是对的。这个‘对’,不是从逻辑判断和演绎中推理而来,而是从‘直了’和 ‘见性’中来。这是禅宗和佛教其他宗派在修行方法上的一个界线。所以在佛教中,传,传的什么?悟,悟的什么?只有在禅宗内才有这样的答案。诸佛妙理,到底与文字有关还是无关呢?大家可以用自己的心来参一参。





待续 ....




作者: ky2009    时间: 2010-1-3 21:02

谢谢阅读。 问好.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