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知识青年从军歌 [打印本页]

作者: laurence647    时间: 2009-10-11 03:31     标题: 知识青年从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①,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②!
  男儿应是重危行③,岂让儒冠误此生④?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⑤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⑥,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⑦。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昴月⑧,力挽长矢射天狼⑨。
  采石一载复金陵⑩,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⑴!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⑵!
[编辑本段]注释及典故出处
  ① 终军,姓终名军,字子云,汉武帝时人。汉书有传言: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 下。”然终为南越所害,亡时年仅二十余,时人称为“终童”。终军是济南人,现在济南有终军广场。南越国都番禺(今广州市),为南越郡龙川令赵佗所建,佗亦汉人,籍在河北。
  ②班超,姓班名超,字仲升。父班彪,兄班固,姊班昭,人称曹大家(gū)者,皆汉之史家。超为抄书小吏时,曾望立功异域以取侯封,故投笔叹息:安能久事笔墨乎?明帝永平十六年,仅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安五十余城,凡经略西域三十余年,封爵定远侯。
  轻骑催战云,指班超和郭恂率领三十六名部下出使西域,恩威并施,以强力的手段,多次协助西域各国抵抗匈奴以及亲匈奴国家的入侵,使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有名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 语出《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危,高峻也。孔子原意当为表现君子精神的言行,所处为开明盛世,可尽情表现,但帮无道时,说 话要小心,但却不能做君子不该做的事,也就是说无论何时行事一定要端。歌出之时,逢国家急难,意欲鼓励青年表现出古之士的高尚精神。
  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第一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诸如“百无一用是书生”等不过读书人之牢骚,此处引用当为激将。
  ⑤羽檄,鸡毛信也,常指通报战事的急信。鲍照诗《代出蓟北门行》的第一句“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最后一句“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不知道作者是否有此联想。
  ⑥仿《木兰辞》“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句(整篇诗作的叙述亦仿《木兰辞》),仍用班超投笔从戎典。
  ⑦“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正是知识青年从军时的号召。1944年10月21日,蒋介石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发出了令青年热血沸腾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一时间在很多地方形成知识青年从军热潮。
  ⑧ 古人划天上星象为二十八宿(xiù)观测日月五星(太阳、月亮和水、金、火、木、土等五颗“行星”)的运行。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即二十八宿坐标法。昂月,即高高在上的月亮。太白,金星也,偶会穿过昴宿,也会与月亮靠近。虽然天象演变,但活用气冲斗牛或气冲牛斗的比喻,太白星竟是咱们吹进 了昴宿和月亮,豪迈之情昂扬!多数引用此歌者皆曰:气吹太白入昂月,大约昴、昂二字太像,也怪不得别个,豕亥误人,以讹传讹。
  ⑨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主侵掠,射天狼当指平定外患。
  ⑩ 应指宋金采石矶大战。绍兴末年,南宋军队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在采石矶大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渡江南侵灭亡宋廷。“复金陵”指收复故都,此处实指凭此役迅 速收复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果然在1944年10月2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办法》等法规后,不到一年抗日战争胜利。
  ⑴推想军舰和飞机向东北方向日本推进的景象,憧憬中国的反攻。不过此幕只有“攻克柏林”上演了欧洲版,国民政府也好、共产党也好均未上演这出解恨之快剧,只在自己的土地上表演了受降。
  ⑵此段更是想象与豪情并生,顾不得用典,不过其中高昂之汉民族之精神溢于言表,与反清复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属一脉,与今日和气、和谐、和平、共和之类的低调全然不同。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本歌的创作背景是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1943年3月,国民政府立法院公布新的《兵役法》,扩大了征兵范围,缩小了缓役者范围;鼓励青年学生参军,规定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学籍,使得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消除了学籍的顾虑。
  1943年11月23日,四川省三台国立东北大学以赵惠中为首的28 名师生和各中学学生百余人向该县政府请求参加远征军杀敌。1943年11月15日,四川省军管区中将参谋长徐思平出席东北大学“总理纪念周”,发表演讲,谈到在驻印军方面要求知识分子参加的理由,称此乃“加强远征军,打通滇缅路”之需要。当场就有15名男生,4名女生申请参军。徐思平上书蒋介石,建议将青年从军运动推广至整个国统区。
  1943年12月,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役署颁布《学生志愿服役办法》,规定:“凡中等学校以上学生志愿服役,应由学生以年满18岁以上为限 ”。
  1944年9月,蒋介石号召“十万知识青年从军”,颁布了对知识青年从军的许多特殊优待条例,如对在职人员停职留薪;学生保留学籍;家庭受抗日军人家属优待等。政府在社会上大造声势,报纸、标语加大宣传。
  蒋介石1944年10月12日说:“第一,要使一般社会公民改变其过去对于兵役的心理,从而踊跃应征,来充实作战的实力。第二,要使社会民众改变对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认识中国国民党牺牲的精神,因之接受国民党的领导,共同来完成革命的使命,这两层用意后者尤重于前者。
  1944年10月21日,蒋介石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发出了令青年热血沸腾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一时间在很多地方形成知识青年从军热潮。
  此后,青年远征军陆续开赴前线,至1946年秋复员。据曾任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监的黄维在《关于青年军的回忆》一文,在从1944年9月动员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陆续征集入伍的知识青年近十万。
  青年远征军入伍训练期间为 3 个月,训练科目由兵器到战术,学科、术科及思想并重。青年远征军亦分炮兵、步兵、工兵等。入营后,当以学历、体格、志愿等项为标准而编组训练。经过短期训练后,各师正式纳入正规军编制。青年军 9 个师分别归属于中国远征军第 6 军、第9 军、第 31 军,另外有相当一部分调入新 1 军、新 6 军、第 5 军、辎重汽车第 14 团、第 15 团、宪兵教导第 3、4、5 团、伞兵总队、译员训练班、无线电训练班及派赴美国受训的海空军等单位,共计1.877 万人。其中,第 201 师赴印受训者为 500 余人;第 203 师赴印受训者为 250 余人,充译员为48 人,保送航校受训者为 4 人;第 204 师赴印受训者为 1074 人,第 207 师赴印受训者为数百人。拨给印缅远征军的青年军总数在 1 万余人,在印度受训结业后很快派到印缅前线担任交通运输、坦克车兵等技术兵种工作。青年军先后参加了缅北大反攻、如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戌诸战役,对打通中印公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本段]赏析
  [1]历史上的《知识青年从军歌》的词曲作者均不详,歌曲最早出自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歌词源自一名中国士兵在印度蓝姆伽基地训练师所作的诗,时任新一军副军长的国军名将孙立人曾对这首歌曲颇为赞赏。
  《知识青年从军歌》的最大亮点,在于其辞藻华丽、典故丰富的歌词内容,几乎每句歌词都有诗词典故,读起来琅琅上口。
  除了典故之外,这首歌还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化,文学美感非常强烈:从“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的诗句豪情,到“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的反攻憧憬,再到“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的胜利想象,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足见此歌词深厚的古文功底。
  该歌曲歌词极富感染力,广泛应用历史典故,极富中国特色,使一名矢志精忠,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使听者顿觉血脉贲张,既唤起听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又激起了听众建功军中,光耀门楣的渴望,但是,歌曲由于主要针对知识青年,字里行间无可避免的流露出知识青年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未免有些脱离实际,但是,瑕不掩瑜,这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抗战歌曲。
[编辑本段]误传
  该歌曾长期被误认为是国民党新一军军歌,实际上真正的新一军军歌是下面这一首。
  曲:应雪痕 词:孙熙泽(孙立人父亲)
  吾军欲发扬,精诚团结无欺罔,
  矢志救国亡,猛士力能守四方。
  不怕刀和枪,誓把敌人降,
  亲上死长,效命疆场,才算好儿郎。
  第一体要壮,筋骨锻如百炼钢,
  暑雨无怨伤,寒冬不畏冰雪霜。
  劳苦是寻常,饥咽秕与糠,
  卧薪何妨,胆亦能尝,齐学勾践王。
  道德要提倡,礼义廉耻四维张,
  谁给我们饷,百姓脂膏公家粮。
  步步自提防,骄纵与贪赃,
  长官榜样,军国规章,时刻不可忘。
  大任一身当,当仁于师亦不让,
  七尺何昂昂,常将天职记心上。
  爱国国必强,爱民民自康,
  为民保障,为国栋梁,即为本军光。
[编辑本段]影视剧中的登场
  我的团长我的团宣传海报《我的团长我的团》(下面简称《团》剧)第八集:龙文章率领的远征军残部一路苦战,撤抵国境南天门时,却在怒江边因身份不明被阻,阿译少校急中生智,指挥众人唱起了这首歌,以证明己方是真正的中国军队。
  由于年代久远,该歌最初的曲调如今已经失传,剧中阿议少校等人从“君不见”唱到“誓扫倭奴不顾身”的那一部分,用的是其实是《新四军军歌》的曲调。
  《团》剧中这一幕虽然气势磅礴,场面感天动地,催人泪下,但该剧展现的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的大撤退,时间是1942年至1943年。而《知识青年从军歌》问世的时间是1944年,因此,让第一次入缅归国的远征军残部唱响一年后的歌,显然是该剧还原历史的一处硬伤。但毕竟瑕不掩瑜,《知识青年从军歌》仍是难得一见的优秀抗战歌曲。http://image.club.china.com/twhb/1011/2009/8/20/1250773027678.mp3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