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游春主人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4-4-20 11:57
标题:
游春主人
张伯驹(1898-1982)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是现代中国的传奇人物。他生于官宦世家,嗣父(伯父)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本人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民国四公子”。张是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一生醉心古代文物,致力收藏字画名迹, 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的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传世最古的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李白的《上阳台贴》等等,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张伯驹把全部积蓄和精力都花在收藏上,生活朴素,自奉简薄: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长年一袭长衫;饮食随便,大葱炒鸡蛋算好菜肴;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能转就行。对看中的文物,张却一掷千金。字画商人喜欢和他打交道,因为他从不还价。1941年,汪伪“76号”特务组织绑架张伯驹,索要300万伪币的赎金。双方僵持近八个月,他宁可冒被“撕票”的危险,始终不答应变卖一件藏品。直到绑匪妥协,赎金降到40万, 张家人多方筹借,将他救出。
这样一个爱古成癖、不惜生命者,对知交朋友却极为慷慨。1945年王世襄想研究《平复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没想到张让他拿回家看,眉头都不皱一下就把这件无价珍宝出借了一个月。1956年他把珍藏的八件文物,包括《平复贴》和《游春图》捐献给故宫博物馆。担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时,他又把最后的收藏捐献出来。他说收藏文物只是为了不使其流入外国:“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
过去我只是耳闻张氏传奇,最近看他编辑的《春游琐谈》,对这位前辈的学养、情调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本书收录他发起的“春游社”成员的文字,撰稿者均为中国文化界的元老精英, 如叶恭绰、卢慎之、张润普、于省吾、周汝昌,内容多半有关金石、书画、历史、轶闻、风俗、考证、掌故,也有少量游记。春游社成员每周一会,高谈阔论,积日成书。但书名还有两个意思:一是纪念他收藏《游春图》并以游春主人自号,二是点出成书时他在长春工作。
我对金石、书画、戏剧都外行,但觉得书中其余文字也大有看头,如,晚清历史掌故:清代112名状元,只有一个蒙古人,余皆汉族,江苏49人(苏州19人),浙江20人;张爱玲祖父张佩纶三次娶妻;北京设立各省会馆的来龙去脉;前清御用纸张;清乡试、会试要用五种笔墨--誊录用朱笔,校对用黄笔,考官用蓝笔,监试御史用紫笔,总裁主考用墨笔,取中后才调取原本的墨卷核对。张伯驹抗日时避难陕西,又记录下陕西人口中的本省“德言容工”四代表:高僧印光法师,《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开挖水渠抗旱的李仪祉,以及虚有其表、在南京监察院毫无建树的于右任。
民俗方面的记载也饶有情趣。如北京酒家用粗黑砂土制作的“黑小子”温酒器,酒家商标、用葫芦加衣冠头面的“葫芦学士”,京师年节的休闲场所和有关活动等。张本人对吃食颇关注。他提及北京广和居饭店是清代士大夫云集之地,招牌菜色有潘炳年所创的“潘鱼”,江树畇的“江豆腐”和陶凫香的“陶菜”。官宦世家的私房菜有谭篆青家的“谭菜”,以鱼翅出名。清末风气奢侈,达官贵人家盛行“一品会”。比如,请客端出一大盘豆腐,别无他菜,客人吃起来才知其中“珍错毕具”,居然不能分辨到底有哪些山珍海味。还有人从江南连土运回春笋,开宴时表面上看是煨笋,其实春笋里面掏空,加了很多珍馐佳肴。
张伯驹一生文采风流,却有所为,有所不为。看书思人,让人不禁对他的生活方式与道德人格悠然神往。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