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 [打印本页]

作者: nancyxlx99    时间: 2013-12-2 03:45     标题: 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


















  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130个院落微缩复原,“震惊闺”、“虎撑子”等70多种胡同声音再现,让这处民国传奇女子凌叔华住过的史家胡同24号院,成为展示四合院文化、深藏老胡同记忆的院落。

  博物馆将于每周二到周日的上午9时30分至12时、下午2时至4时30分,免费向市民开放,史家胡同的老居民将受邀担任讲解员。

  8000多块四合院老砖铺地

  走进博物馆大门,凹凸不平的地面就让人感到此处与其他博物馆的不同。明明是新翻修的建筑,地面铺的砖却并不是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介绍,在2010年规划修缮24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有的砖上至今还留有洋灰,总量超8000块,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

  像这样修旧如旧的设计,博物馆内还有很多。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

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一样,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院落原主人是民国才女

  历史展厅里,正中间是一个七八米长,两三米宽的史家胡同沙盘。灰墙灰瓦,130个院落鳞次栉比。这些院落里,历史上居住过不少名人,演绎了许多故事。

  十多位在史家胡同居住过的名人中,博物馆所在院落的原主人凌叔华是其中一位。作为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她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当时画家名流的聚会,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在那个社交公开蔚然成风的年代,凌叔华在这里招待了齐白石等当时绘画大家,泰戈尔也成为了她的座上宾。

  除了名人,如今有史家小学的史家胡同,在历史上也曾作为赴美留学生的考试地点。

  不仅如此,史家胡同内更是孕育北京人艺的摇篮。从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人艺)起,史家胡同20号院就变成了中国话剧的摇篮。

1952年6月12日,“老人艺”话剧团正式在20号院成立了北京人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老一辈话剧艺术家都是从这个院里走出来的。

  70多种声音串起老北京回忆

  胡同博物馆里,还能听到胡同的“老声音”。在时代记忆展厅内,一个特殊的房间吸引了很多观众。这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

  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共70多种声音。“警哨”、“脚铃”等声响需要听音才能对上号,“震惊闺”、“虎撑子”等甚至闻所未闻。不仅如此,这里还收录了不同天气的胡同声音,让人仿佛一下就穿越回当时的情景。

  工作人员介绍,“震惊闺”、“虎撑子”都是老北京商贩招揽生意时用的响器。据了解,“震惊闺”由铁片组成,“哗”一声响,就是招呼大家来磨剪子抢菜刀;“虎撑子”则是郎中手里的串铃,一般是铜或铁制,通过晃动,声音能传出很远。

  老北京的声音还在增加,工作人员说,前天他们特意邀请了80多岁的老北京叫卖大王崔燕民,录了三十多种老北京叫卖声,将充实到“胡同声音”中。
作者: wangwenbo1733    时间: 2013-12-2 03:54

有机会去看看,但希望这边别像九门小吃那样才好啊。
作者: 风露清愁    时间: 2013-12-19 13:58

这个要看看,史家胡同很多旧居都拆迁了,这个能留下并且开博物馆,难得。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