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雾霾使鲜肺变黑”图片,除了鲜肺变黑的图片,还附有一张用药后肺部图片。
近日,一则“雾霾让肺6天变黑”的报道在网上被疯狂转发,文中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教授通过大鼠解剖后发现,6天鲜肺变黑肺且无法逆转”。在该报道转发过程中,大多网友惊呼“太可怕”,但也有网友怀疑是造谣,另有评论从行文中嗅出了药企软广告的味道。
对于报道内容,复旦大学和宋伟民昨天予以了否认。宋伟民认为他的这一研究被误读,他表示从未说过“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
复旦教授:实验结果被误读
网络疯传的报道中引用了复旦教授宋伟民的实验,将PM2.5颗粒与黑肺联系在一起,文中甚至花了两个段落渲染肺癌与PM2.5的关联。
报道中出现了两张实验图片,一张被标注“正常鼠肺”,整体为鲜红色;另一张被标注“PM2.5污染后鼠肺”,整体为暗黑色,黑色分布不太均匀。
对此,复旦大学和宋伟民均予以否认,宋伟民认为他的这一研究被误读。实验中相当于把PM2.5溶液直接喷涂在大鼠肺部,这与通过空气呼吸吸入的方式完全不同,实验中PM2.5的浓度也是正常空气中的成千上万倍,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关于实验是否属实,宋伟民说,他的确做了实验,但目的是为了比对目前市面上的药品究竟有无中医所称的润肺作用。并表示,网络上转载的“若形成黑肺,逆转几无可能”他从未说过。
专家意见:实验与真实污染没有可比性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卫生专家潘小川认为,如果滴入的剂量很大,肺肯定会变成黑色,因为是颗粒物的悬液。“别说6天,2个小时都能做出来。”
他表示,公众没必要恐慌,老鼠实验虽然跟人体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直接把实验结果直接推到人类身上,因为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剂量的大小以及浓度值等,都需要具体分析,而且实验中的PM2.5浓度跟大气污染没有可比性,直接滴入和人类暴露在PM2.5环境下呼吸,也是不一样的。
环保部城市环境管理专家组成员彭应登表示,公众无需恐慌,目前针对PM2.5对人体的研究更多是基于流行病学,即统计一个城市在某种浓度值下的健康状况、死亡人数等,而“通过单一或者个别的样本来联系到对人体的伤害,理由不太充分,也不太严谨。”
“专家意见”?“药物卖点”?
网传报道建议市民选用护肺产品进行药理预防,行文不忘渲染雾霾对健康的危害。
记者发现,昨天盛传的新闻对实验目的和过程都少涉及,反而在文中不忘指名道姓地提及“潘高寿蜜炼川贝枇杷膏、治咳川贝枇杷露‘可有效降低PM2.5对大鼠肺部的侵蚀伤害’”。并建议“市民可选择市场上相关的护肺产品进行药理预防”。
据悉,上述微博的内容来源于一家新闻网站健康频道10月25日的一篇文章。文章以《复旦大学最新研究敲警钟 雾霾致国民健康亮红灯》为题,发布了一篇2000余字的文章,称内地首个防治PM2.5伤害研究项目成果近日在广州公布,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广药集团旗下企业白云山潘高寿共同合作完成。
更蹊跷的是,早在10月22日,广州一家媒体在A15版刊发半版广告,标题为《大气污染致癌,我们岂能坐以待毙》,副题为《复旦大学研究发现,仅一周,PM2.5令娇肺变黑肺》。该广告以软文形式呈现,作者为庞**,文章主要内容与上述新闻网站的文章大同小异。此后,该媒体又于11月11日在其A14版上,以《潘高寿发布内地首个防治PM2.5研究成果》为标题,用新闻方式报道了上述内容。
在这则报道还提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十月下旬的第一届国际咳嗽会议上,对潘高寿发布的上述研究结果表示肯定,还建议更进一步细化研究。对此,钟南山院士的助手昨晚对记者表示,宋伟民教授的这一研究只是在此次国际咳嗽大会的投稿环节投稿,并做了时长8分钟左右的介绍,并未正式发表在大会上。此外,该研究只是普通的动物实验,离临床研究还有一段距离。对于这一研究结果的权威性和意义等,钟南山的这位助手表示暂不方便评价。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