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遗嘱中曾说过,文学奖要颁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 in an ideal direction”)。可瑞典语中 idealisk 有“理想的”或“理想主义的”两个意思。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以来,因为对该词的诠释不同还引发了不少争议。二十世纪早期,评委会就字论字,偏重直译,结果错过了许多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近年来,他们对这个词的释义有所放宽,一般推崇那些“作品拥有长久文学价值,同时又在某个重要层面上宣传理想,特别是广义的人权”的作品。姑且不论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倾向是否太浓,但毋庸置疑,这个奖项和所有的大奖一样,其实更多反映了评委会的爱憎和判断标准。
本届文学奖的评委都是精通四五国外文的饱学之士,包括一位汉学家,瑞典的马悦然 (Goran Malmqvist,1924-)。他是瑞典最有影响的汉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1889—1978 )的学生,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去年,马悦然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中国作家应该更自信,挖掘更多自己的内在力量,而不应太看重国外的标准。
但好的作品还要遇到好的翻译。莫言作品的英译本,大多出自美国人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之手。葛氏过去是科罗拉多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提前退休陪夫人去了美国名校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工作,目前在那里担任研究教授。除了在美国创建 《现代中国文学》杂志(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就是对莫言作品长达二十年的翻译和出版。以下是英汉对照的清单:
1993:Red Sorghum(《红高粱家族》)
1995:The Garlic Ballads (《天堂蒜苔之歌》)
1996: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丰乳肥臀》)
2001:The Republic of Wine (《酒国》)
2001: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 ( 《师傅越来越幽默》)
2006: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生死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