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盈手书香] 社会心理学一角——脆弱的人性《路西法效应》 [打印本页]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19 07:01     标题: 社会心理学一角——脆弱的人性《路西法效应》

本帖最后由 lilycc 于 2011-10-19 19:40 编辑

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了这个节目,非常喜欢——介绍社会心理学著作《路西法效应》的开卷八分钟节目。总共有四集,每集八分钟的介绍。

视频我就不直接插了,请点击下面的链接去看:
http://so.tudou.com/nisearch/%E8%B7%AF%E8%A5%BF%E6%B3%95%E6%95%88%E5%BA%94/cid__time__sort_score_high_0_display_table_page_1#top

视频看不了的可以去看二楼的文字版。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是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著作。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却惟命是从和变本加厉?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与 Richard Gerrig合著)两书总销量已逾250万本。津巴多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恐怖主义跨领域政策、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他编创了美国公共电视台的获奖节目《探索心理学》(Discovering Psychology),并在片中担任主持人。2004年,他应邀担任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案的专家证人。由于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他颁发了希尔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19 07:01

本帖最后由 lilycc 于 2011-10-19 19:07 编辑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三个月之内,胡图族人杀死了大概80万到100万的图西族人,是三个月的时间死了将近100万人,凶器是一些大砍刀跟狼牙棒,这很可能是现代历史上最被忽略,但是又最残暴的一桩大屠杀。

这个屠杀的发生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为什么呢?因为原来这两族人是混居在一起的,他们很多就是邻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是老师跟学生,是医生跟病人,是这样一个关系,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一夜之间,政府告诉胡图族人说图西人是坏蛋,你们拿起武器,然后军人来了发武器给他们,去把他们统统杀光。

这忽然间在你隔壁的,就坐在你身旁的这个人,莫名其妙的就拿起了刀砍向了你的头,然后他们会怎么砍法呢?他们会把一个家庭的父母都砍死,而砍死的这些凶手里面包括一些女人。这个其中有一位胡图族当年的凶手,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后来回忆她怎么样杀死一个邻居的小女孩。她说既然她父母都死光了,我就只好把这个小女孩也解决了,要不然留下她,她不是更痛苦吗,我也是为了她好。但是她还记得那个小女孩被她的刀子砍下去劈她的头之前,那个惊讶的哀求的眼神。

在这场屠杀里面还有大量的轮暴事件,这些轮暴事件有时候是这样的,是一群凶手逼着一个家庭,要这个12岁的小孩当着全家人的面去强奸他自己的妈妈。然后跟着把刀交给这个小孩,叫他把他全家人都杀光,只剩下他这个妈妈,然后他妈妈再在这个小孩面前被这些凶手一个一个去轮暴。

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犯下这样的错误,当我们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图景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至少我们不会干这样的事情对不对。但是你想想看这场屠杀的教训就是原来非常平静,种族关系不算特别紧张,就你的好朋友,你的好兄弟,你的好邻居,居然可以一夜间就变成这样一个残酷残暴的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部这几年来相当受重视,非常重要的着作《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这位作者现在是全世界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学家,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有名,是因为他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那个实验后来几乎没有人敢原样的重复再做的实验,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他去找了一帮志愿者都是一些学生,过来愿意做一个研究对象。这个实验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的校园里面把一个教学楼改装成一个监狱,布置成一个监狱环境,然后这些来受实验的学生经历一个非常逼真的逮捕过程,还真的是有地方警察帮忙的一个逮捕过程,把这些志愿的这些学生抓进来。抓进来之后呢就会发现,这些被抓进来的学生就成了囚犯,而另一些学生是随机的被选择当这个狱警,然后就关两个礼拜。

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这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这些好孩子们这些年轻人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结果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骇人,乃至于这个实验根本还做不到一个礼拜,就要被迫终止。

后来成为全世界一个着名的新闻话题,无数的新闻媒体、电视剧、电影都曾经重复的演绎这个故事,而当年那个实验对他的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这位津巴多教授,对他们都造成了很重要的影响,固然使他们出名,可是也使他们一辈子背负一个良心上的罪责。

这个实验到底是怎么回事?里面到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答案就在这本书。这本书是这个实验结束了三十多年之后,这个教授才重新整理,根据当时的笔记写出来,而在这三十多年之间,他已经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可以回答我们刚才一开始所说的“为什么卢旺达大屠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一个研究,他其实要指出的一个主题非常简单,这个主题就是人为什么会变坏人。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我们说他杀人,比如说前一阵子我们知道有很多人去校园里面屠杀一些无辜的小孩。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这些坏蛋、这些坏分子他残暴不仁,他太没有人性了,仿佛我们把罪恶当成某种人的特质,我们把残忍当成某种人的性格。

这时候呢,对我们来讲好像舒服一点,我们平常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治安的方法就是把少数坏分子隔离开去,知道有谁会犯罪,我们就先抓他。这以前讲犯罪学很讲究这点,就看什么人像是犯罪分子。可是呢也有一些学者从完全不同的路径来探讨这个课题,这就是社会心理学。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讲法,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会变得很变态并不是这个人的性格特质的问题。相反的一个非常善良的平常非常温厚的人也可以是个凶手。在纳粹大屠杀犹太人的时候,这些故事我们早就听的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所以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是一些情景,是某种的情景,某种的环境,某种的背景使得一个人为恶,使得一个人忽然堕落,堕落成为撒旦,所以这本书叫做《路西法效应》。路西法Lucifer,撒旦的另一个名字嘛。

所以在这个研究里面,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我觉得这本书很震撼的地方,就是这个研究是很有名的,很多人听过。但是我第一次这么仔细的知道这整个研究的过程。原来在1971年他们做这个研究的时候,你就会一步一步的看到这些学生,这些原来很纯真的学生,怎么样忽然之间有人适应了囚犯,有人变成了魔鬼般的狱警。

请记住这个年代,正好是美国六十年代火红年代之后没多久。这些学生全部都经过嬉皮士运动的洗礼,喜欢爱,喜欢做爱,反对战争,喜欢大麻,喜欢旅行,爱好和平,对所有的权威对所有的建制都抱着一种天然的反动跟不满。那么为什么他们在几天之内就会变成那么顺从某种体制,比方说这个监狱的体制,那么顺从的扮演这个体制安排给他们的角色呢,答案我们明天继续跟大家接着说。





我们今天继续接着说1970年代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的监狱实验,在那场实验里面最有意思的就是在实验开始的第一天,几乎所有人就已经开始进入角色了。那么这个角色的安排是怎么样,我今天给大家继续介绍这本《路西法效应》,作者菲利浦·津巴多。

他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当时的情况,首先所有的囚犯进到进到监狱之后,都要赤裸身体接受检查,然后换上一个囚犯的制服。跟着他们要开始报数,就每人安排一个号码,比如说1609啊,这样给他一个号码。这个号码是很重要的一个仪式,这就表示从现在这一刻始你不再是你原来那个人了,你只是一个囚犯,你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而这个名字就表示,你被剥夺了你原来的背景跟人性,进入了这个体制之内。

然后,这个几天的实验里面,他们反复的要求这些假装是囚犯的学生,不断的要报数说自己是几号几号,就是要加强他的印象,让他知道你已经不是学生了,你甚至不是在做实验,你是一个真正的囚犯,你所拥有的不是一个有姓有名的东西,而是一个号码。

另一方面,当狱警的那一帮,当狱卒的那帮学生又怎么样,其实他们很多一开始都特别厌恶做狱警,为什么?我昨天不是说了嘛,他们是很反叛的年轻人,他们觉得当囚犯要过瘾过了,而且他们觉得好端端的我跑来斯坦福大学念书,将来当狱警那多没出息呀。

可是当他们穿上狱警的制服,当他们戴上让别人看不到他眼神的太阳眼镜之后,他慢慢开始感觉到某种权威感来了,这个制服就开始使他改变。然后在一天之内,这个互动就已经出现微妙的变化,就是刚刚这些刚刚进来嬉戏闹闹的囚犯学生,饰演囚犯的学生们有时候会搞点小反叛,而这些狱警很迅速的就开始忘记了这只是个实验。

他觉得你这么不听我的话,其实是对我的这个身份对这个体制的不尊重,你在挑战我的权威,要好好镇压他们。到了第二天,这些饰演囚犯的学生就已经开始想策划叛乱,然后又被更残酷的镇压跟羞辱。这就让我马上想起来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常常见到一些有微小权力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城管,他为什么有时候会变得那么凶暴,这并不表示他平时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亲戚好邻居,他可能也是。

但是只是在穿上制服在某个情景之中,他觉得任何一点对他的稍微的言语的冒犯,对他的说法不同意的东西,他都会火冒三丈,他就会觉得你这是在挑战我跟我背后体制的权威。他把他自己这个“我”投射的太大,他也把这个体制延伸的太长到自己的身子上了。

然后我们再接下来看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最怪异的是连外面来的人都居然能够慢慢适应这个监狱的情景,比方说这里面他们来安排一个,装模装样做样的安排了一个上诉委员会。就是说这些囚犯如果对我们这个监狱有什么安排不当的地方感到不满的话,你可以提出申诉。然后在这个上诉委员会里面有一个囚犯,被其他的囚犯推举为代表,他居然在当时的日记里面记录什么,他说他很高兴,很骄傲,居然被我的同伴推举我为犯人代表。他似乎开始很认真的觉得自己真是个犯人,而且还是一个挺不错的,能够得到狱友们支持的犯人。

后来还有一天安排了家长、亲友会见日,那儿这就已经到了礼拜二的事,就是第三天,就有些父母可以被安排进来探望自己的子女。在这个探望过程里面太有意思了,你们知道美国人亲子一见面就有自然的拥抱,但在这个环境底下有一些父母居然看看守在旁边的那些狱卒说,我可以跟我的孩子握手吗?居然去跟孩子握手。

然后双方非常不自然的说话,而且在说话的过程里面,每次说到监狱对他们待遇并不太好的时候,这些狱警就在旁边“嗯”,走来走去,中断他们说话。而有趣的是连外头进来这些家长父母也都居然不敢吭声,不敢反对,似乎很多人都很快的进入了这一个场景里面。

只有少数几个犯人,比如说5486,他是拒绝投入的,他拒绝假装这是真正的监狱,他每次在说话的时候,他都强调这是个实验室,但是后来很快的,因为狱警的加强压迫,他也很快投入反叛行动。当他投入反叛行动的时候,他就跟他其他的一些想要造反的狱友们就一起被残酷的镇压,他就开始逐渐的相信自己果然是个囚犯。

例如说这里面有一个叫416的犯人,他用绝食来抗议对他越来越残暴的那些家伙,那些家伙呢就用百般的性羞辱的方法来对待他。所以在这里面呢,我们这位教授他就说到后来美国在伊拉克那些恐怖的监狱里面虐待囚犯是怎么回事,完全在这个实验里面就能够找到端倪。你很自然的会想性羞辱那些人,要他们脱裤子,要他们假装互相鸡奸。

然后这些在这个实验过程里面,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连我们这位狱长,装作典狱长的这个教授,这个教授是有名的左翼教授,反战,搞越战大游行,学生们都很爱他,和蔼可亲,直到今天还老在抗议美军的种种暴行。但是当时他假装典狱长的时候,他完全无视这整个局面的变化,他不晓得这三四天里面已经发生一些超出控制的事情。

他非常投入他开始恨这里面某些的囚犯,觉得他们太不合作,太不听话,他开始注意有些狱警表现的相当好,非常凶悍,虽然好像有点太凶了,太过分了,但是他就想法设法的不让那些想离开这个实验的学生离开这座假装的监狱。然后这里面我们还要注意,就是最后当整个实验中断之后,这里面其中一个饰演狱卒的学生叫博登,他的日记说,当菲利浦向我透露实验将有结束时我高兴级了,但也震惊的发现,其他狱卒非常失望,不只因为我们原来要得到的实验研究的薪水减少,而且我觉得某个程度上,他们似乎很享受那个过程。

然后呢,另外一个作风强硬的狱卒阿内特,他说两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第一个是对犯人沉浸在角色中的观察,留下来的犯人说,如果他们可以被释放的话,他们就愿意放弃他们的酬劳,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想是,犯人在后来的会议里面,就是大家已经结束了这个实验,互相交流的时候,这些犯人仍然很痛恨不可相信这些狱卒。

因为他觉得他们真是坏蛋,但是问题是他们就说我们其实不是坏蛋,我们只是很普通的学生,甚至这些学生里面有一些平常非常可爱,人缘非常好的学生,这时候也变化很凶悍。



我们一般人在看到一些惨案发生的时候,在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残酷的屠杀事件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觉得我绝对不可能变成那样的坏蛋和凶手,我们通常很自信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很自信自己的坚强意志。可是千万不要太过自信,有没有想过像纳粹屠杀,像南京大屠杀,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果把你丢在那些谋杀者的屠杀者的角色里面,你会怎么做?你会不会可能顺从,你会不会可能也投入其中呢?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路西法效应》,它的作者菲利浦·津巴多,正是想告诉我们这一点。因为使得我们变坏的是一些情景的效果,这些情景有时候是来自于像我们昨天讲的制服、监狱的环境、某种规则、某种秩序。

还有它是种群众压力,什么是群众压力?比如说像卢旺达大屠杀的例子里面,当你发现其他人都在这么干的时候,而你不动,你不干,你会担心自己会被人认为,我其实是同情这些图西族人的,我是不是和个胡图族人的胡奸呢?所以你觉得我也被迫要去杀人。

而当你开始杀人之后,你就会觉得既然我已经杀了,那我只好继续杀下去,我甚至杀人有时候是为了帮助那些受害者解脱,反正他们迟早要死,不如我爽快的让他们死。我是对他们好,你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自己解释。

我们在这里面就看到一些很特别的例子,我们今天继续给大家念一些这里面一些片断。这本书里面《路西法效应》特别强调纳粹当年的环境,纳粹当年有一种人叫做纳粹医生,我们知道,纳粹医生事实上很多人觉得很奇怪的一种人,这些人平常就是很好的医生,他的主要的工作,职业伦理要求就是救急扶伤要救人命,但是当他被派到集中营里面的时候,他要执行的任务却是释放毒气或毒针,让那些囚犯一个一个痛苦的死去。

他们进去的时候,一开始根据现在的调查研究,就说他们通常会觉得很困惑,这里的人怎么能够做的出这种事情呢?他们怎么可以受这样的痛苦呢?后来慢慢他会得出一个对自己来讲很合理的答案。这些囚犯现在住在这个集中营里面,在粪堆里面苟延残喘,我还不如给他一团毒气让他到天堂去,让他变得更好。慢慢的,这整个屠杀就变成不是屠杀了,而是一个有道完成的任务跟工作。

你怎么样把这个其实很邪恶的东西执行好,就变成你最关心的问题,这就像思想家海纳·阿伦特讲的平庸的邪恶,就在这里,你开始失去自主的判断能力,你开始在做一起其实平常自己不相信的事情。因为你觉得我只是在执行任务,就等如有人让我去告密,我的伙伴里面有谁有什么反动思想。

等于有人叫我去杀害敌方的某些某些人,我会把它说成我只是在一个组织里面,我这时候我被迫牺牲掉我平常某些信念,但是其实我是为了大局,是组织要求的,这责任并不在我身上。然后这里面就提到,公开扮演跟自己私下信念相反的角色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结果,就是产生认知失调,行为跟信念之间不一致,以及行动不是随着恰当态度而产生,都是认知失调出现的条件。

由于这些和个人信念不符的行动是这些人承诺要做的,于是狱卒们或者当年的纳粹医生便觉得需要赋予它意义,必须找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作出违背他们真正信念和道德主张的事,简单的讲也许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了。在这个欺骗过程里面,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当年那些纳粹的医生时时刻刻摆荡在谋杀的残酷以及短暂的人事之间,然而这道鸿沟,无法弥平。

事实上,持续分裂就是使他们继续从事夺命任务的因素,分裂是维持总体心理平衡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分裂他难以弥合,所以他更需要去努力的让自己达到平衡,慢慢的你这个人,一个原来有自由意志的人,就逐渐被整合进了巨大、野蛮,而且高度功能性的系统之中,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是一个集体产物。

那么后来受到这个研究的启发,又有别的心理学家做过其他的实验,效果也很惊人,也非常着名。比如说非常有名的米尔格伦实验,这是另一个社会学理学家做的实验。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找一帮学生,叫他们扮演老师,然后就骗他们说你们另外一帮受实验的学生呢,就扮演学生关在对面的房间里面。那儿你看不到他们的样子,只听得到他们的声音。

里面那些扮演学生的那些受试者,跟你这个扮演老师的受试者之间有条电线,你这有个按纽,你一按那儿,他那边就会被电击,就会触电。那然后接下来做什么呢?就是你很简单问他一些问题,隔着这个扩音器问里面的学生问题,他答错了,你放电,他再错,这个电就更大一点。随着他错误的增加,这个电就不断的增强,达到450伏特的时候,他就会致命。

找来几十个学生,做这个实验,其实所有的学生都在扮演外头按纽的那个老师,里头的那些学生都不会真的被触电,里头的学生是米格尔伦教授安排的一些演员,是假装触电在里面尖叫的。但是这些学生受试者,这些扮演老师的人他们是不知道的,他们以为里面真有一个自己的同学在里面做实验,假装是个学生,然后我按纽他会触电。

然后实验开始,一开始里面叫一下“哎呀,好痛”、“哎呀,好痒”,没什么继续问答。问答下来随着答错的情况增加之后,这个电流不断加强,终于到了里面那些人受不了了,开始喊叫“我受不了了,赶快结束放我出去”,到了这些时候,这些装老师的这些受试者怎么办呢?他会望一望实验室主管怎么办,这实验室主管非常冷酷的说,不用管那么多,没事的,继续。

然后他继续,他通过扩音器对里面的被电到的学生说,你们不要担心不要害怕,忍一忍很快就好,但是不行,那个惨叫声越来越犀利,直到最后他们甚至开始觉得我只要把电压调到450伏特让他一死了之,就结束这痛苦就完了。

最后这个实验里面有2/3的受试者在短短一小时之内,都把电压调整到了足以让人致命的450伏特。当实验结束之后,他才知道里面没有这么一个同学,还好没有死人,但是在那一小时之内,这些原来善良的大学生,都准备好了要做杀人的准备。





也许大家看过一部电影,最近几年也很受欢迎叫做Die Welle浪潮(刚搜了下,暴风影音上有在线的),讲的是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个美国中学的历史老师,他做了一个实验,跟学生们做,他怕学生不懂,为什么当年德国人会那么变态,支持纳粹党去屠杀犹太人。

于是他就要求这个同学里面,这个班级里面开始组织一些的仪式、口号、手势,特别招呼方法,把人群分成内跟外,他跟我,我者跟他者,这时候慢慢慢慢,这个仇恨就在校园里面弥漫出来,慢慢一个非常独裁倾向的政治意识形态出来。这些原来很天真可爱的中学生就出现了一群非常残暴的,有狂热信念的一群人,然后这时候,这个老师宣布我们教学结束了,大家现在知道了吧,纳粹是怎么来的,纳粹就是这么来的。

从这个实验我们又可以说到一点,就是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讲的这个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监狱也许不一定需要是个真实的监狱,我们也许就已经活在一个监狱里面,我们今天继续给大家讲这本《路西法效应》,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

在这本书里面,他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也许我们心里面就有一个预警,它在提醒我们,警戒我们,告诉我们,我们不该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不应该放纵我们的言论自由,我们要尊重某种的权威与秩序,我们整个社会多多少少其实有可能就是一个这样的实验室。

那这时候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就会出现一些我们自己都猜测不到的怪事,比如说这里面讲到,当年另外一个很有名的试验,就是另外一对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布·拉塔内,还有约翰·达利他们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跟纽约大学当教授,他们做一个研究。

这个研究是研究什么?就他们发现那时候纽约特别多的这种事情,就一个女孩当街被强奸犯追着来强暴,在40多个人的围观底下,这个强奸犯就把她拉上楼梯给干了,也有一些人是在上百号人的目睹的情况下,在街上被人砍的满身是血,边跑边叫,叫救命,就没有人去管他,这到底是为什么。

然后这个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就是越是多人目睹罪案的发生,这些人就越不会介入跟帮助。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只有三个人在场,这三个人说不定就会上去摁住凶徒,但是人一多的时候,大家反而不敢动,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觉得我不需要做什么,其他人会做,如果其他人都不做,那表示我更不需要做什么,我们人是一种服从的动物,我们人是一种群体的动物,我们总是对其他人有期盼,我们也总是希望满足其他人的期盼,于是这时候我们丧失自己的一个良知判断的能力。

于是津巴多教授在这里面提出,我们人要怎么样改善跟强化自己的良知跟自主能力呢?必须注意我们一般处境里面有一个基本的二元性,就是抽离跟沉静的对立,犬儒式的怀疑跟投入式的参与之间的对立,那么这个对立我们该怎么来理解他的一个典型人物呢。这个人物在这个实验里面,我们这里边讲斯坦福实验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就是后来我们这位作者津巴多教授的太太克里斯蒂娜·玛丝拉奇。

那这个克里斯蒂娜她当年也是一个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家,她在这个实验进行到礼拜四的那天晚上来看她的这个男朋友,也就是主持实验的津巴多教授,说你们这个实验搞的怎么样,然后她就说了,她说她进去这个实验室,假装的监狱,她首先惊讶就这个地方搞的还真像监狱,然后她在其中的一个休息室里面跟其中一个等待要值班的这个学生,也就是等待要去值班假装是狱卒的学生谈话,说这个学生又亲切又有礼貌,怎么看都是大家公认的超级好人。

后来她忽然发现,透过这个监视机的镜头发现,刚才跟她聊天这个好孩子,居然就是这个录像机的镜头,监狱实验里面最恶名昭彰的一个狱卒,然后她就发现这个人才不过几分钟,就从头到脚换了个人,不但走路的姿态不同,讲话也完全不同,带着南方腔调,他正在大喊、叫骂犯人,命令他们报数,所有不在他规矩里行事的,都被视为对他的无礼和挑拨,后来这个克里斯蒂娜看着就哭了,她受不了,她大声谴责她这个男朋友,主持这个实验的教授津巴多,说你怎么干出这种事,这已经完全失控,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吗?

这时候津巴多教授被她一骂,才恍然大悟,一下就吓醒了,他发现对整个事情已经失控了,我已经太沉浸在这个典狱长的角色里面,我本来应该做一个客观的研究人员,没想到我也开始享受这个过程了。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就很值得研究了,这位克里斯蒂娜·玛丝拉奇她就在想,为什么当时她的反映跟所有参与研究人都不同?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是礼拜四才进入这个研究状况,所以她是一个外来者,作为一个外来者,一个局外人,她看这个局内的状况,当然会看的比较清楚,她的整个人也没有那么投入,所以人的某种相对抽离是重要的。

另外,就是我们这个津巴多教授后来研究,他不具有一种所谓英雄行为的人格,真正的英雄行为是指人应该对于邪恶情境具有抵抗力,这个抵抗力来自哪里,除了刚才说了一个局外人的心态,跟你平常能不能够常常的保持警觉的意识自己的环境,常常去抽离出这些局势之外,还要注意一个特点,就是这种人往往都是一个平凡人,这里面最后就提到大部分成为恶性加害者的人,和可以做出这种英雄之举的人,直接相比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只是平凡人。

就像《辛德拉的名单》里面的那个有名的德国的良心商人,或者卢旺达大屠杀,当时帮助狱卒的这些好心人,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平常不见得特别了不起,不见得特别伟大,他只是一些平常人,相对于平庸的邪恶,也有一种善良的平庸。他们的特点在于他们做了正确的事,却丝毫不以英雄自居,认为自己只是表现了何为正派,何以言行的共同感受,而这种人其实还是很多的,只是对于他的情境具有一种敏感,他不会那么容易被他的情境屈服,所以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避免有一天自己变成一个凶手,就要做的事是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个警觉。
作者: 双木小王子    时间: 2011-10-19 07:08

我一直在想我是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处于那种状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19 07:12

本帖最后由 lilycc 于 2011-10-19 19:42 编辑

回复 3# 双木小王子

那需要绝对的清醒才不会被影响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所以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有些感慨,有些后怕。

-----

研究过程
  1971年,8月14日,周日。美国加利福尼亚。
  一阵尖锐刺耳的警笛声划破了夏日清晨的宁静,警车在大学生汤米•怀特洛的家门口戛然而止。睡眼惺忪的汤米从床上被拉起来,警察向他宣读了逮捕令,他陷入了一桩罪行严重的案件。面无表情的警官向汤米口述了宪法赋予他的权利,经过搜身,汤米的双手被扣上了手铐,警车呼啸而去。一小时后,经过登记和留印指纹,汤米被蒙上眼睛,押送到斯坦福县监狱。
  在监狱里,他被脱光衣服,喷洒了消毒剂,穿上印有表示身份号码的囚服,汤米失去了自己的姓氏,  路西法效应 英文变成了647号囚犯。另外8名大学生也这样遭到逮捕并被送到同一所监狱。
  所有这一切都是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一手策划并导演的。菲利普•津巴多出生于美国纽约,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现任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曾获普通心理学终生成就奖。为了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能在何种方式控制个体行为,主宰个体人格、价值观念和信念、津巴多博士在报纸上发布了一则广告:“寻找大学生参加监狱生活实验。酬劳是每天15美元,期限为两周。”结果共有70人报名,经过一系列医学和心理学测试,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入选。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 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汤米和其他8名大学生就成了“罪犯”,于是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一切准备就绪,“斯坦福监狱实验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SPE)”开始。
8月14日
  星期天。身穿笔挺帅气的卡其制服,胸前挂着口哨,戴着深色Ray—Ben(雷朋)太阳镜,腰里别着警棍和手铐,9名看守的装扮绝对可以乱真。不过这些“看守”没有受过任何专门的职业训练,对如何做监狱看守员,他们只是从电视、报刊杂志上见过。在前一天,津巴多教授以管理者的身份对9名看守们做出如下要求:所作所为尽可能贴近真实,但不能使用暴力维持监狱秩序。具体负责实验者也进行了交代,看守的职责就是“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但不要把“罪犯”的胡言乱语,(例如“罪犯”说,禁止使用暴力、不要侵犯人权之类)当回事。
  周日上午,看守们兴奋而紧张地期待着“囚犯”的到来。当这些穿着白色囚服的犯人站到他们面前时,他们已经丧失了真实姓名,不叫汤米、保尔或是约翰,而是“647”、“981”或“5705”,9名囚犯均戴有脚镣,为的是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这个方法奏效了。
8月15日
  星期一。刚刚过了第一天,看守便实施了第一次惩罚:如果有谁忘记指示或床铺整理得不合格,就要做10个、20个或是30个俯卧撑。监狱里立刻弥漫出紧张气氛。整个上午,囚犯们都把自己关在牢房中,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体罚。面对反抗,看守们毫不让步,他们用灭火器喷射囚犯,将他们赤身裸体地锁在床腿上,有些囚犯还被关了数小时禁闭。这一切超出了囚犯的承受极限,“8412”号囚犯大叫“我受不了!”开始失声痛哭。不过这一切来得太快了!到底是真戏假作,还是确实真的精神崩溃?甚至连津巴博士多也没了主意。最终,实验组只好决定让这名“囚犯”退出实验……  路西法效应
8月16日
  星期二。实验监狱重新恢复了平静。但犯人一个个都没精打采,包括替换“8412”号新来的囚犯。整个监狱简直成了臭气熏天肮脏无比的猪圈。这是必然的,为了惩罚反叛者,看守不允许他们上厕所。与此同时,试验者又放风来,说被放出的“8412”号囚犯将尝试帮助狱友越狱,从而使看守们草木皆兵,监狱中的紧张气氛达到顶点。有3名囚犯开始出现情绪激动、思维混乱的应激症状,当1名囚犯听到假释委员会拒绝他的假释请求时,竟然全身起了皮疹。
8月17日
  星期三。监狱里虽没有正面冲突,但紧张气氛依旧。看守们的惩罚措施越来越别出心裁。他们开始强迫犯人玩跳山羊,这对于只穿囚服而没有穿内衣的犯人来说不啻一种侮辱。此外,他们还有的强迫犯人背着两名狱友做俯卧撑……
  这时一名犯人出现了严重的歇斯底里症状。津巴多教授发现后,没有任何迟疑便将其释放,并马上找人替代了他。
  三天内已经有五人退出!
8月18日
  星期四。实验继续,看守看似更加无所顾忌,虐待不断升级,不公正的处罚相继上演,又有两名犯人达到精神崩溃的边缘。津巴多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当他的女友克里斯蒂娜•玛丝拉奇来实验现场,眼前的景象让她错愕不已。她愤慨地对津巴多说:“你在折磨这些男孩子,这简直太可怕了!”
  津巴多听到后,信心也有些动摇了,但仍想将实验进行下去。直到他发现看守们有玩出新的花样,强迫两个“囚犯”模仿动物交配。这大大超出了津巴多容忍的极限,监控屏幕前的他被这一幕惊呆了,侮辱和暴力已经达到无可复加!他下决心结束这一切,第二天一早,他便宣布实验结束,比预期提前了9天!
  不到一周的时间,这个实验便让9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毫无前科,具有大学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看守。到底是为什么呢?
作者: happysky    时间: 2011-10-19 07:13

结论就是这个社会还是需要一定的秩序,太自由的话是不行的,那是不是也可以认为人权其实是不需要的呢??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19 07:18

普遍结论
  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两组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不到两个星期之后,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共同之处了。”尤其显著的是,囚犯们怀疑分组并不是随机的,他们认为看守的个子比他们高。(其实两组人的平均身高 是一样的。)
实际应用
  津巴多试图用他的实验解释很多问题,包括飞行事故、人在面对恶行时的无动于衷、护士对病人的不当处置以及自杀式袭击者 和恐怖分子的行为。由于对自己角色的认识,护士会过度服从医生的安排,哪怕明知医生开出的剂量远远大于规定的剂量;有四分之一的飞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于副 机长过于服从机长的错误判断。
作者看法
  津巴多虽然强调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但他乐观地指出,按照他的“十步法”,人们同样能够顶 住压力,英勇地违抗“路西法效应”。先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第一步就会让布什、布莱尔等人望而生畏),最后是拒绝为了所谓的人身安全而牺牲自由,相信自己能够反对任何不公正的制度。他举的道德英雄包括抵抗麦卡 锡主义、种族隔离、反对越战的人。
  有一个问题是,当津巴多说好人变成了坏人时,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 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虐囚的士兵是为了获取反恐所需的情报,恐怖分 子是为了民族解放,在他们的同仁眼里他们也是道德英雄。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善和恶之间的冲突,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19 07:22

回复 5# happysky

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觉得,“秩序”是重要的,但也是危险的。一旦“秩序”被操纵,被倾斜,它就是造成混乱和悲剧的最重要原因。人需要自由,需要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才不会在错误的面前毫无抵抗能力,一味盲从。
作者: 怜怜    时间: 2011-10-19 08:31

保持独立思考,不管任何时候,整个贴告訴了我这个,很多事情对即对,錯即錯,会找借口是因为推动我們做事的外力太強大以致我們无力反抗或不想反抗。这个实驗是否可以解釋日前佛山女童碾斃案呢?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19 10:30

回复 8# 怜怜

或许可以这么说。在那个恐惧震惊失去判断力的情境下,肇事者的脑海里恐怕在回响人们都在说的:“如果肇事,宁可撞死人也不撞伤人”吧?在想媒体播报出来的无数被欺诈、被人揪住赔偿个倾家荡产的故事吧?那种消极的心态和宣传手段,可能平时看起来只是叹息一声的问题,可能人人都会选择唾弃——可是真的当事实发生在自己身上,当压力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有多少人能保持清明和理智,又有多少人不由自主了呢?!
佛山女童碾斃案这个类型的案件,真的已经看到过很多了啊。
作者: 名越    时间: 2011-10-19 10:56

只能說人一開始還會有所謂的理智與清醒,但在大環境的影響下~
性格會逐漸屈服,大家都這樣做了,我自然也要跟著做,不然會被排擠~
有些事一開始做,心理會有壓力~一次兩次三次,之後就會找各種藉口,來安撫那微不足道的良知。
就像去酒店做純招待,做久了就會成小姐是一樣的道理。
作者: 709896949    时间: 2011-10-19 11:02

我是相信人性本善来着的,但是,我也相信人性是会随着他所处的环境改变的,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能。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19 11:10

本帖最后由 lilycc 于 2011-10-20 02:07 编辑

回复 10# 名越

所以节目主持人说的人们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保持敏感,不要那么容易屈服,保持善良的平庸——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入局之后的人想要抽离出这些局势之外,想要做到旁观者清,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难了。

这个实验和这本书,就当是给我们敲一声警钟——时不时的自省己身、时不时的跳出自己划定的圈子,用旁观者的眼光观察一下自己吧,或许也会发现自己正泥足深陷也说不定。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而正确的坚持,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多么困难,都不要轻易动摇啊。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19 11:16

本帖最后由 lilycc 于 2011-10-20 02:26 编辑
我是相信人性本善来着的,但是,我也相信人性是会随着他所处的环境改变的,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能。
709896949 发表于 2011-10-19 23:02


生存的本能——说的不错啊,这种现象恐怕真的跟生存本能有很大关系。若是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只凭动物本能行动的话——本能会告诉你,应该随波逐流泯于众人来保护自身。

人的一生有很多东西、很多信念比生存更重要——或者至少,比在你正在经历的情境中、反抗错误可能带给你的后果更为重要!这样的时候,就需要凭清醒的认识、凭自己的坚持来战胜本能了吧。唔,真的很难。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至少满足了“善良的平庸”了吧。

其实,那些故事中、现实中被人们称颂的英雄,不正是战胜了本能,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他人的人么。信念、坚持、还有善良——这些都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否则,人与动物又有何异。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19 14:24

本帖最后由 lilycc 于 2011-10-20 02:32 编辑

看看楼上自己发的帖子,觉得真是圣母的可以。。。

好吧,实话说,凭现在的自己,很难做到。但是我想不管怎样,把这种精神和警惕刻印在心底总是不会错的。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自省,多一些积极的心态——这个,现在就能做到,不是么?

环境可以改变人,人更加可以改变环境!人类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是么?!
作者: qianlaiqianlai    时间: 2011-10-19 21:41

人的善恶, 是不能脱离环境去单独拉出来讲得!
所谓 居移气,养移体, 也是这么来的!

法不责众, 也是这么个意思.   少数服从多数也是屈服的表示.


所以, 我们人类有了法律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还会有宗教, 有轮回, 有善恶报之说!
而且, 上帝还给了我们良心.   它也在我们躯体里左右着我们的行为..
作者: 阿布多瑞    时间: 2011-10-19 23:24

人性真够脆弱的!
和平万岁!
作者: vivi6390    时间: 2011-10-20 01:27

人们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那样的环境下觉着“我”应该这样做,“我”应该那样说。所以一个好的氛围会让人们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言行,而坏的环境则会滋生更多的罪恶。这个时候想保证自己的头脑清明不是一件容易的,人们总是随着大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只有少数人能坚定自己。孟母三迁也很好的表明了这个事实。而她也是一位头脑清明的人。
作者: 马丁    时间: 2011-10-25 17:15

这个实验违反了很多 research ethics 啊,当然,实验对实验对象的伤害应该是实验设计者自己也没想到的。但是作为实验设计者居然亲身参与实验 …… 他不怕失去客观中立的观察者立场么?尤其这种还有 interactivity 的?当然,那个时候,赫尔辛基宣言才区区几年,research ethics 和 methodology 体系还很不完全。

=====以上无聊评价,因为学习research methodology的后遗症发作=====
在其位则谋其政,一身制服,就能轻易的改变一个人的角色,和思维角度。记得曾经读过一篇欧亨利的短篇,名字记不清了,讲两个小偷,一个望风一个偷,望风的那个由于穿着一身警察制服,一开始觉得自己神气又威风,渐渐的就进入了角色,还乐滋滋的帮行人指路或者扶老太太过马路什么的,甚至在最后,同伙偷完了招呼要走的时候,居然大叫:抓小偷……  身份改变人的行事,其效果在一些人身上简直意想不到的显著。

来到丫丫一年了,跌跌撞撞的过程中,自问也有失去平常心的时候,但更乐呵的是看某人官威日重,入戏太深而不自知,难道是因为我原来看过这类的东东而心有警惕?历练,历练,每一次历练,总是有收获滴。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25 18:01

回复 18# 马丁

马丁筒子,我的research methodology学完就还给老师了。。。所以实在想不起来,你能给列一下吗?我也来温故而知新一下~
那个时代的research能做成这样我觉得不错了,而且实验设计者基本上只是作为“监狱长”坐在监控室里而已,并不能说他亲身参与了。
——好吧,其实我也很无聊。
至于你其它的话,我不太清楚你们的事情,就不予置评了。来Yes版我一开始是为了混积分,后来是为了在这里交到的朋友们、为了这些活动带给我的快乐,现在是为了给大家撑住这个地方,直到我累了为止。至于其它的,在社会上遇到的事也不少了,不重要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放在自己的心里就够了。在这里我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开开心心的,做些有意义的事。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25 18:14

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实验:老师召集了十几个互相不认识的学生来做实验,给他们一间布置成酒吧的休息室,告诉他们这个实验是要观察陌生人之间的交流状况,请他们放松自如的聊天——并且,提供给他们足够的酒精饮料。两个小时过去了,学生们从刚开始尴尬的互相报名字,到笑笑闹闹的玩成一团,喝酒喝到每个人都脸红脖子粗,晕晕眩眩的说胡话做傻事。实验结束的时候老师告诉他们真相——这个实验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观察心理因素对人们的影响(安慰剂效应)。具体的表现是,这十几个学生当中只有三个人喝到的真正的酒,剩下的全部喝的都是调成酒味、不含任何酒精成分的饮料。可是每个人都醉了。
酒不醉人人自醉。
作者: 马丁    时间: 2011-10-25 18:14

回复 19# lilycc


    我的RM也一样,听就听得云里雾里,要不是为了交作业,谁会去啃呀。

    我是受害者,原谅不原谅,不是由旁人说了算的。我自言自语,给愿意听的人听,此地甚好,也不用再借着某蒋干,把俺的意思传达给某人。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25 18:20

回复 21# 马丁

看不懂,罢了,随你。
睡觉去了
作者: Spice    时间: 2011-10-25 19:28

还有要看的是扮演的这个角色所作出的举动要对谁负责吧。例如,虐囚的士兵行为是为了对他的工作负责(获取有用的情报)还是对他心中的道德伦理负责(虐待的后果)。说到这里就想到了我大学,有些课要写和道德相关论文。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秤,那秤砣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了。
作者: 马丁    时间: 2011-10-26 05:50

还有要看的是扮演的这个角色所作出的举动要对谁负责吧。例如,虐囚的士兵行为是为了对他的工作负责(获取有 ...
Spice 发表于 2011-10-26 00:28



1. 这个实验的目的本身是讨论 社会角色 对人行为模式的影响程度,同学你希望把它 歪楼到对 各种行为模式 的 道德审判上。好的,没问题。
人人心中一杆秤,但是这句话并不能模糊所有的界限,要警察做什么?要法庭做什么?
在安乐死合法之前,即使是配合他人意愿的协助他人死亡的行为,也是违法的。
在刑讯逼供合法之前,即使你把这个问题中 士兵虐囚的动机 夸张抬高 到“获取有用的情报”的程度,也是违法的。

2. 歪楼到 道德审判 上面,完全可以海阔天空南辕北辙,充分调动围观者的情绪,因为 人人心中有杆秤 嘛。不过正是 因为 这种终将流于泛泛的讨论没意义,所以我不继续跟着歪楼下去。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26 05:56

没事,歪楼吧歪楼吧,我没有意见哈哈~
放这个故事上来就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思索,发散思维、互相讨论什么的都很欢迎!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26 06:01

回复 24# 马丁

不过马丁筒子真是很厉害啊,思路非常清晰。
那个,小小声问一句:卢修斯先生还出来不?
作者: 落日霞影    时间: 2011-10-26 06:12

本帖最后由 落日霞影 于 2011-10-26 18:20 编辑
回复  马丁

不过马丁筒子真是很厉害啊,思路非常清晰。
那个,小小声问一句:卢修斯先生还出来不?
lilycc 发表于 2011-10-26 18:01


现在还觉得卢修斯是马丁?……我好失败……
作者: 马丁    时间: 2011-10-26 06:37

啊,原来 lilycc 以为卢修斯是我吗? 呃呃呃,是我是我是我呀,有奖金没?楼上的,没意见吧?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0-26 06:56

哦,这样啊。。。
作者: dbwvy    时间: 2011-10-27 09:06

谢谢LZ贴出来,受教了!
作者: Spice    时间: 2011-10-28 01:22

本帖最后由 Spice 于 2011-10-28 02:03 编辑

回复 24# 马丁
这里说的不仅仅是广泛道德Moral,还有的是work ethics,职业道德
不过,的确是有点歪了
作者: moronfn    时间: 2011-11-3 11:28

本帖最后由 moronfn 于 2011-11-3 11:32 编辑

我觉得这个研究好震撼,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是不是这些参与研究的人员对事物的接受度较高也使得他们比较容易投射到那样社会角色中,而又做出不可置信的行为。   
另一方面要反思避免这种情况的话,可以认识到脆弱的人性,去思索如何避免,也是成长的一步。
是不是有足够的专业伦理教育加上完善的职业规范能够去补足人性脆弱的一面?

还有啊?我想问这些参与研究人员不知道有没有宗教信仰?如果有足够的宗教伦理规范,结果会不会不同....
(不過好像也不一定,要不然宗教裁判所跟宗教戰爭怎麼來的....)


(其实这个实验参与人员选择标准上还是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变因吧,毕竟人很难像选水果一样有一些标准化例如甜度、重量的依据可以选择,善良的大学生的标准是???)

結論:人性是個很複雜的課題....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1-3 12:09

回复 32# moronfn

确实,宗教也许会带来变数呢。虔诚的教徒会有一层额外的道德枷锁也说不定。

历史上有很多心理学、社会学的实验,尽管得出的结论非常重要,却因为它的糟糕后果而变的不可复制。没有足够大的样本数量、没有人去复制实验,其实它并不能算做论据充足。但是即使是个例,它的结论也足够的直指人心。参与人员是大学在校大学生,没有不良记录,随机分配身份。就像主持人提起的——在研究者的女朋友来拜访的时候,很温和开朗的和她聊天的一个男孩,却在转身面对“囚犯”的时候变成了最恶毒的坏蛋“狱卒”。这绝对不是个例。我们可以从我们知道的历史中,甚至自己的身上看到这些阴暗的影子,不是吗?

我也赞同你说的,认识到脆弱的人性,去思索如何避免,也是成长的一步。我们的教育真的有很多很多重要的、必须添加的东西!我觉得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些内容真的应该加入大学必修课当中去。而如何为人、如何与人相处这些重要的东西,都应该更好的系统化,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教给每一个孩子——那是能够决定整个社会的风气的一步。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积极的东西,而不是每天每天令人心寒的负面新闻,再加上让人看不懂的官话新闻。。。那些人都在想什么啊。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1-3 12:32

回复 31# Spice

其实。。。管它歪不歪,这种道德、职业素养什么的肯定对人选择的做法有影响的。道德感更强烈的人,一般来说会对这些事更容易警醒、更有抵抗力一点点吧。职业素养。。。其实在这个实验里,扮演一个合格的狱卒这一点,是职业素养的结果;但是额外的那些,真正触目惊心的虐囚行为、对他人的伤害、侮辱取乐——这些可不是职业素养。莉莉可能把虐囚理解成刑讯逼供了?那个不是一回事。可是如果举另外的例子:在卢旺达大屠杀中,被政府给予了武器、赋予了杀人的任务的人;在战争期间,被赋予了屠杀命令的军人——他们想要反抗,就真的需要克服心中职业和责任的关卡了呢。
作者: 0407    时间: 2011-11-4 02:15

对啊:一直说在其位谋其政。之后就有急功近利的说法,怎么样可以最快达成目的呢?一旦开始最后就是破罐破摔,反正都这样了,爱咋咋的。最后就没有下限了。
作者: 天神的右翼    时间: 2011-11-9 04:42

看到路西法我就想到了天神右翼。。。
作者: lilycc    时间: 2011-11-9 05:00

回复 36# 天神的右翼

握手!路西法和米迦勒的cp已经在我心中不可动摇~~~
作者: 转着华尔兹的猫    时间: 2011-11-9 05:53

给自己画条线,道德的底线,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荷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人也可以洁身自好~
作者: 小黄瓜花    时间: 2011-11-9 13:44

荷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人也可以洁身自好
----------------------------------
在全民疯狂的情况下,做到这点或许已经不容易,但挺身而出阻挡和伸出援手,又有几个人做得到?
我非常赞同lilycc说的
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教给每一个孩子——那是能够决定整个社会的风气的一步
,可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我不敢肯定父母是不是会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这些信条放在见义勇为之上.我忽然很想发一个问卷调查,问问大家在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如此,但又觉得大可不必,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城管打人无人阻拦佛山十八人事件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在能保证自身无碍的情况下,大概谁都能做到伸出援手,但如果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受到损害,在不确定会不会被拖下水的情况下,大概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沉默走开.好比克里斯蒂娜,她知道这是个实验,所以她可以毫无顾忌的斥责她的男友,可如果这不是一个实验,负责人和她没有任何关系呢?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积极的东西,而不是每天每天令人心寒的负面新闻,再加上让人看不懂的官话新闻。。。那些人都在想什么啊。

说实话,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我很害怕.
作者: 爱生活    时间: 2012-1-24 10:35

看到路西法我就想到了天神右翼。。。
天神的右翼 发表于 9-11-2011 16:42



    看到这个标题我第一反应也是这样。
耐心看完了全部,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想,又什么都想了一遍
看完了大家的评论,感觉这个research好像有点是制度的缺失吧。
对于狱警来说,他们的身份有着无尽的权利,没有任何的条款来约束他们,也没见有任何的监督体制来约束他们的的行为,于是在带入了我是管理者的角色后,自己的意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做出的事情也就越来越离谱。人生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记得看过某本书,为什么小孩子在2,3岁的时候最烦人,因为他们开始有了表达,要满足自己的愿望,而现实不能满足,于是会哭会闹。在时间长了后,有了家长们的约束与教导,他们就慢慢的不那么自我为中心,会考虑事情了。而这里,对于狱警来说,他们好像是刚找到自己有着无尽的权利的感觉,又没有任何的约束来制止这种自我为中心的管理,在武器工具的帮助下,基本他们想要囚犯的实验学生怎么样,最后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于是事情越来越恶劣。

而对于带入囚犯的角色的人来说,因为是平时的好人,大家的特点就是平和,至少我的心理是在开始的时候是会这样想的,这只是个实验,总会过去的,忍耐一下就好了。在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潜意识后,也不会主动的去反抗了。再加上外界的武力和无理的压迫,最后也只好屈服了。说起来,还是因为有着一个能力的问题吧。即使囚犯们团结起来,面对狱警们的武器和各种工具,最后也是会被镇压了。

好像有点歪楼,以上单纯的是无聊想法,望轻拍
作者: shiershao    时间: 2012-1-27 22:53

大环境确实对人的影响很大,天朝不也有过一段让人疯狂的时期么。
作者: cherubtessie    时间: 2012-2-9 00:37

这种experiment现在是不可能再出现了,现在管得很严,这种肯定会被认为不ethical,好怀念以前的那些经典心理学实验
作者: cherubtessie    时间: 2012-2-9 00:38

回复 37# lilycc


    是啊是啊,我是大天使长米迦勒的忠实拥趸,哈哈
作者: 海皮    时间: 2012-2-9 08:49

确实是,很多时候人的坚持是很脆弱的,周围的人的行为会影响个人行动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