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淺談消化性潰瘍
[打印本页]
作者:
iamcarrieok
时间:
2011-7-3 21:33
标题:
淺談消化性潰瘍
某日早晨長期工作忙碌的林先生感到胃部不適、天昏地暗,到醫院求醫。經醫師診察後被診斷消化性潰瘍併發出血,因此予以辦理住院接受治療。望著鄰床病友豐盛的午餐,林先生一點也沒胃口吃。
何謂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或十二指腸的黏膜受到胃液侵蝕,造成組織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稱為十二指腸潰瘍,發生在胃部則稱為胃潰瘍。
常見的原因
一般消化性潰瘍容易反覆發作,主要是因為趕時間、壓力大,用餐不定、狼吞虎嚥,讓胃部於短時間接受大量食物,無充足的時間法將食物細切研磨成適合消化的食物團,一段時間後即會出現上腹部悶痛及飽脹感,如果沒有即時就醫診治,輕者會出現胃部、十二指腸發炎,嚴重者甚至導致潰瘍。此外,其導致原因還包括有:
1.胃酸過多。
2.不適當的食物:如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濃肉湯、咖啡、濃茶、汽水、辣椒及不易消化食物。
3.藥物刺激:如阿斯匹林、止痛劑、類固醇等。
4.抽煙及過度飲酒。
5.情緒及心理壓力:憂鬱、憤怒、焦慮或悲傷等情緒。
6.嚴重創傷或重大疾病引發胃黏膜無痛性糜爛而出血。
7.遺傳基因:O型血型及有家族病史者易有此疾病傾向。
8.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研究顯示消化性潰瘍病人中平均2-3人中約有1人感染此菌,顯見其為潰瘍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常見症狀
常見消化性潰瘍的症狀包括疼痛、噁心、出血。通常疼痛以上腹部為主,典型的疼痛為悶痛,飢餓時容易引發疼痛,一旦進食或服用制酸劑後疼痛是可被緩解的;還有常見腹脹、噁心、嘔吐、打嗝,另外心灼熱、胃酸逆流、溢酸、食慾不振症狀也常併發於消化性潰瘍。如果潰瘍程度嚴重,則會引發出血、胃穿孔,此時則須住院治療。
檢查方式
上消化道X光檢查或胃鏡為診斷消化性潰瘍最常見檢查,尤其是胃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病灶,研判嚴重度。現今科技發達,更有無痛性胃鏡檢查與膠囊內視鏡的檢查方法,降低人們對於做胃鏡的恐懼與不適。另外也可經由吹氣試驗檢測得知是否幽門桿菌感染。通常抽血、驗糞便等只能做為消化性潰瘍的輔助性檢查。
治療方式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藥物方面以制酸劑、黏膜保護劑、組織胺的拮抗劑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主要作用是減少胃酸分泌並保護胃壁。但若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需進一步使用抗生素治療。
若於急性出血期飲食注意事項建議臥床休息及禁食,以降低腸胃道血管壓力及活動,使腸胃道得以獲得足夠休息。當急性期過後經醫師同意,可採漸進式飲食。通常依病情程度採行不同飲食,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急性出血剛停止時;最好是飲用不加糖牛奶或將食物製成流質狀供應,例如:豆漿、牛奶、米湯等。
第二期:止血後2-3天至恢復期;此時的飲食與軟質飲食(低油、低纖維、質軟)大致相仿。少吃動物的蹄筋和膠質;蒸、煮、燉的烹調方法比較容易消化。
第三期:恢復期;此時的飲食與普通飲食相仿,除非患者感不適,否則應盡量選擇各類食物。
日常生活保健
消化性潰瘍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日常生活保健如下:
定期返診接受治療,療程完整則較不易復發,尤其是接受抗生素治療者。
依照醫師指示服藥,不可自行服用成藥。
戒煙:抽煙者比不抽煙者容易罹患消化性潰瘍,且潰瘍不易癒合。
保持心情愉快並安排休閒生活,情緒平穩、不熬夜。
維持均衡攝食並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
細嚼慢嚥:進餐時放輕鬆速度放慢,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
結論
總之,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與治療,重要關鍵就在個人情緒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等有關;因此,從個人的健康生活重新開始是根本之道。
本文作者【國泰綜合醫院 汐止分院內科病房助理護理長 李玉珊】
轉貼自: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28746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