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印象最深刻的历史故事(10金5花~~) [打印本页]

作者: dvork    时间: 2011-6-6 14:20     标题: 印象最深刻的历史故事(10金5花~~)

本帖最后由 dvork 于 2011-7-5 03:36 编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从历史故事里,你领悟了些什么?

活动要求:写出完整的历史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五十字以上的個人感想

截止时间:满50个故事为止

活动奖励:完成任务奖励3金2花

若是感想字数超过300字的(约十五行就有300字),奖励10金5花

格式如下:
1.故事:《xxx》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个人感想:XXXX

格式错误的没有奖励,前五名奖励加倍送~~


作者: dvork    时间: 2011-6-6 17:12

本帖最后由 dvork 于 2011-6-6 17:15 编辑

抛砖引玉~~

1.故事:司马光砸缸救人
时间:宋真宗年间
地点:花园里
人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
事件: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躲猫猫”的游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有些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这时候,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救了小朋友的命。大家都称赞司马光小朋友好聪明。

2.个人感想:花园里没事不应该摆大水缸,一定要摆就得加盖,免得发生危险被别人告上法庭。小孩儿在公共区域玩耍,应该要有至少一个大人陪同,西方国家多有立法保护儿童。国内儿童意外死亡率每年都很高阿。
作者: zx1104    时间: 2011-6-6 22:11

1.故事:勾践卧薪尝胆
时间: 公元前496年
地点: 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
人物: 吴王阖闾,夫差,越王勾践
事件: 吴王阖闾战死。其子夫差即位,发誓要报仇。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夫差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向他学习战射,要雪耻檇李之战之辱。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春,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率军攻越,在夫越(今浙江绍兴北)打败越军,越军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越王勾践率披甲持盾的5000名士兵守卫,同时贿赂吴太宰嚭而求和。越国又给夫差进献美女求和,伍员认为不妥,但夫差有志向北方扩土,不纳伍员之言,与越媾和。勾践与范蠡作为人质留在吴国,卑事夫差,而把治理国政之事交给文种。勾践在越三年,到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吴王夫差赦勾践归国。他苦心积虑,立志报仇雪恨,为了磨砺志气,不忘屈辱,他把苦胆挂在室内,吃饭之时一定要先尝苦胆。睡觉时候身下垫着木柴,以使自己警惕,不得居安忘危,丧失报仇雪恨的决心。他亲自与百姓一起共同耕作,让夫人织布裁衣,食不加肉,衣不饰采,与民同甘共苦。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从失败中重新崛起。周敬王三十八(前482)夏,越王勾践乘夫差远出,以大军攻吴,大败吴师,破吴都。周元王四年(前473),勾践再次大举攻吴,击败吴军,夫差自杀。此后,周元王封勾践为伯,即为诸侯之长,勾践遂称霸于诸侯。


2.个人感想: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无论何时失败对于我们都是悲伤的、沉痛的。在沉痛之中,不要自暴自弃,而是心怀大志,暗自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不断让自己更强大,然后等待机会,等待重新改变的日子。 与其说成功是不容易的,不如说筹备成功更不容易。我们总是看到表面的辉煌,却很少留意背后的坚信。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就,却都不愿付出人家背后的痛苦。
作者: XSQ1977710    时间: 2011-6-6 22:27

1 故事 铁杵磨成针
时间 唐朝
地点 不知道,以前课本上说是在河边
人物 李白 老奶奶

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但是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 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 ”于是他干脆不读了,把书一扔就溜出去玩。

  李白快乐地跑着,忽然,他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便蹲了下来,傻傻地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后来,李白忍不住了,问道:

  “ 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

  “ 我在磨一根针来缝衣服。 ” 老奶奶头也不抬,专心地磨。

  “ 磨针? ” 李白更加奇怪了, “ 这么粗一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 ”

   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 孩子,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 ”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 对呀 ! 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读书不也是这样吗! ”

  于是他便立刻转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地读,从此也不再敢偷懒了。后来他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只要长期努力不懈,再难的事也能成功的。这个成语也说成“只要工夫深,铁 杵磨成针”。

2 个人感想 当时知道这个故事是在小学课本上,老师要求读后写一篇文章,天,那时最讨厌就是写文章,就很生李白的气,还和同学说那老奶奶(原话老太婆)真是吃撑了,李白又多管闲事,最后害的是我们。我和同学对这写文章都很抗拒的原因还有就是本来下午是要去看电影,可因什么事改了(记不清是什么事了),所以可想而知了,同学们会有多大的抱怨声。当然文章写的多是赞扬李白,多恶啊!俺的青葱岁月啊!!!
作者: XSQ1977710    时间: 2011-6-6 23:13

1 故事 闻鸡起舞
时间 晋
地点 家里
人物 祖逖 刘琨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2 个人感想 这故事很明白的告诉人就是做事不要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可是问题是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啊,那是非常难的,而我就爱半途而废,认为人生苦短,自己高兴最最最重要。
别人爱说就去说,我是为自己而活,我开心最主要,能做到最好,做不到,尽力了就行。
作者: 虚幻    时间: 2011-6-6 23:42

本帖最后由 虚幻 于 2011-6-7 01:33 编辑

1.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时间: 公元前722
地点: 郑国
人物: 郑庄公,段
事件: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通.啎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 )【通.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通 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通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在这里读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通赐】尔类。’其是之谓乎?
2个人感想:天欲使其亡,必先使其狂。姜氏、郑庄公、公叔段母子兄弟间的争权,郑庄公对公叔段的纵容,引诱公叔段一步步陷入郑庄公的圈套中去,变得更加贪婪和肆无忌惮。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光明正大的灭段。
作者: XSQ1977710    时间: 2011-6-7 00:14

1 故事 唐伯虎潜心学画
时间
地点
人物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2 本人感想,看过这个小故事后,也知道骄傲自满这样的事情是不好的,但却或多或少都能在每个一个人的身上发生过。只是当初看到这个小故事时,并没有多大的感触,可是慢慢的长大,学习时,工作后,也遇到过老师的表扬和领导的夸赞,也只是在心里狂高兴,因为见证过别人,也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的经历后,知道枪打出风头鸟,做人还是得夹紧尾巴的好。古人诚不欺我,啊!前人教训,后人就应该收取经验。我可是在我的周围收取了不少在办公室里的教训经验。哈哈
作者: 虫虫大侠    时间: 2011-6-7 00:16

故事:伯乐与千里马
时间:战国
地点:楚国
人物:春申君,汗明,伯乐
事件: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说之。汗明欲复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汗明憱焉曰:“明愿有问君而恐固。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春申君曰:“先生过矣,臣何足以当尧?”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君之贤实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阨于州部,堀穴穷巷,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

个人感想:现实生活中,人们用“伯乐识马”这个成语来比喻有真知灼见的人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 但是现在啊,很多人才都在唠叨着没有识马的伯乐发掘他们,致使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实人们有没有想过自身的问题呢?俗话说:“是金子就一定能发光。”但金子被埋在地下,那么它的光,它的美又如何展现呢?像烛之武一样,有了才能却不好好的展现,等老了才为人所知。这时候年事已高的他,又怎能把应有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呢?在当今时代,守株待兔已被淘汰了,毛遂自荐才是时代的主流。人才要想一展所长就需要展现自己,既然伯乐找不到我们,我们就应主动找伯乐!
作者: 后知后觉    时间: 2011-6-7 00:40

故事:赠绨袍  
时间:战国
人物:范睢 须贾
地点:秦国
  战国时,魏范睢随须贾使齐, 受到齐相礼遇;须贾嫉妒, 向魏相进谗。魏相命入狠打范睢,弃之荒郊。范苏醒后,被秦使王稽载归, 改名张禄,秦王任其为相。后须贾使秦,范睢扮作穷人往见,适逢大雪,须贾怜故人寒冷,赠以绨袍;次日须贾进见秦相张禄, 知是范睢,惊惧万分,范念绵袍之赠,恕须贾之罪。

个人感想:人要时时怀有善心。心怀恶念,最终自己会受到恶果;心存善念,有怜悯之心,最终还是自己受惠。既,你得到的总是你付出的。---这些感想是现在重读之后的。当时的感想就是,人要努力,再艰难的环境也不怕,总有一天,会好的。呵呵,因为我小时候家境不是很好,比较受同学们歧视,读到这个故事之后,就发誓,让那些羞辱我的同学后悔。这也是我学习的一个动力源。哈。不过,现在大了,就知道同学们之间其实真没什么太大的恶意,该互相帮助的时候还是会互相帮助的。这种心就慢慢淡下去了。不是今天看到这个帖子,大概还想不起来的,呵呵。
作者: 蝶舞翩翩    时间: 2011-6-7 01:01

故事:望梅止渴
时间:三国时期
地点:曹操讨伐张绣的行军路上
人物:曹操及众将士
事件: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附近又没有水源。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从而把部队带领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个人感想:
1。咱觉得曹操真的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善于思考并且懂得变通。
2。象“望梅止渴”这样的心理暗示,咱觉得在现代生活中也很重要。当我们遇到事情不顺利的时候,或者遭遇困难和打击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断默念鼓励自己的话。对自己说“我能行”,“我能做好”,也许通过这样的自我暗示,事情真的就会有所好转。最起码,我们能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去克服逆境。
作者: 想衣裳的云    时间: 2011-6-7 01:12

故事:孔融让梨
时间:东汉末年
地点:家中
人物:父母和孔融七兄弟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个人感想:这是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觉出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孔融真是可怜呀,家中光男孩子就七个(可能那个年代女孩子连让梨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是独生子女还要让梨吗,大的小的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了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常发生争执,父母就是以孔融为榜样教育我们的,那时候很讨厌孔融。现在也不喜欢: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年纪小小的一点都不可爱,没有小孩子的天性,城府很深的说。
作者: 想衣裳的云    时间: 2011-6-7 01:33

故事:凿壁偷光
时间:西汉
地点:匡衡家
人物:匡衡
事件: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个人感想:又一个很BT的故事,净糊弄人。古时候用的是油灯或蜡烛,光线都很暗,光穿过屋子和凿出来的洞之后,还能不能让人看得清书,实在是值得怀疑。而且还凿人家的墙,还不被警察治安拘留。只能说凿壁借光其实就是一个成功的作秀,我常怀疑,凿壁借光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流传不息,说不定就是匡衡做大官后(官至丞相),借助国家媒体大肆宣扬的结果。
作者: 天空晴冷    时间: 2011-6-7 01:49

故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时间:三国
人物:诸葛亮
地点:蜀汉
诸葛亮大概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宰相”了。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在刘备死后,被托孤,于是,诸葛亮就写了《出师表》来表心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出自《后出师表》。诸葛亮一辈子兢兢业业,辅佐君王,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把诸葛亮塑造的多智而近妖,刘禅也被“扶不起的阿斗”这个评语跟着,得了千古庸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词是很好的,把一个人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努力干事情的决心表现的十分感人,而诸葛亮也成为了一个好丞相的代表人物。

个人感想:小时候看《三国》,加上我有爱听戏,《失空斩》是我最爱的折子,总觉得诸葛亮遇到刘禅真是倒霉,要是能辅佐个聪明睿智的君王,说不定“三国鼎立”早就改写了。中学里终于有能力看白话以外的史书,于是捧起了《三国志》等,看完之后,掩卷叹息,果然,误会神马的,才是最美好的。
从《三国志》等正规史书来看,诸葛亮实在不是个聪明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加上“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便成了他最好的评语。而恰恰是“扶不起的阿斗”给了我不一样的惊喜。的确,刘禅最终亡国,可是刘禅的亡国是在诸葛亮死后29年。在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便全力主持北伐,在刘禅继位第五年(蜀汉建兴五年)就开始了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北伐生涯。而事实上,在诸葛亮一开始准备北伐的时候,刘禅就已经清醒的意识到北伐的不可能成功,他劝阻诸葛亮:“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可惜,蜀汉的政治格局被他爹刘备弄坏了,丞相独大,皇帝说不听丞相,只好接受。于是诸葛亮倾蜀汉举国之力的北伐开始了。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也是“权臣”啊!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在他最后一次北伐的途中。诸葛亮一死,刘禅立刻下令停止北伐。刘禅在蜀汉在位的四十年生涯里,蜀汉是三国里少有的安居之所,人民生活也较为安定。对于刘禅的诟病大多来源于他最后投降曹魏,但是,正因为刘禅的识时务,蜀汉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破坏,而刘禅一家,也因此成为了亡国君主里最“善终”的一家子。从种种迹象表明,刘禅是真正的聪明人。关于刘禅的事迹,我就不细说,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查查,真的很有趣,绝对颠覆。

我想说的是,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任何事都要自己去追寻真相,历史也好,人与人的相处也好,人云亦云实在要不得。真相其实明晃晃的就在那里摆着,端看自己是不是愿意去找出来!
作者: Rhopalocera    时间: 2011-6-7 02:48

故事:指鹿为马
时间:公元前207年
地点:秦宫
人物:秦二世,赵高,群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个人感想: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因为年纪小,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疑惑纠结,赵高明明是献鹿,为什么又自相矛盾的说是马呢?皇帝说是鹿,其他人说鹿说马的都有,那到底是鹿还是马呢?别笑,有这种疑惑应该算是很正常的,君不见,连胡亥自己后来也疑惑起来,他以为自己得了迷惑病,还叫了太卜来掐算问原因。后来自然明白过来,是鹿非马,这也成为我所知道的第一个政治故事,其真正内涵亦是让我震惊。在强权高压下,其实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权者想要的,能够睁着眼睛说瞎话,“言马以阿顺赵高”,理直气壮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才是官场生存之道。当然,那些沉默不语的,也算明智,虽不明确站队,但也没有反对,而那些直言不讳的,虽然坚持了真相,却丢了性命。孰是孰非,还真不好说。
作者: nishirucikuaile    时间: 2011-6-7 03:04

1.故事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的谈判
时间 1919年1月28日
地点 巴黎和会
人物 顾维钧  牧野
    美、英、法、日、中国在巴黎讨论中国山东问题。
  战败西德国将退出山东,倭国代表牧野先生却要求无条件地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
  中国代表顾维钧听了,站起身面对其他四周代表问道:"西方出了圣人,他叫耶稣,基督教相信耶稣被钉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城。而在东方也出了一个圣人,他叫孔子,连倭国人也奉他为东方的圣人。
  牧野先生你说对吗?"
  牧野不得不承认:"是的。"
  顾维钧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认孔子是东方的圣人,那么东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稣,孔子的出生地山东也就如耶路撒冷是东方的圣地。
  因此,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撤冷一样!"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听完顾维钧掷地有声的声明,一齐走上前握住他的手,称他为中国的"青年外交家"。
2 .个人感想  我从这个故事中读到很多东西。第一即使很多人看起来都是自己的敌人,也要从中选出可以拉拢和依靠的,最终只能确定一到两个敌人,不要再多了。第二确定了可以拉拢的对象后就要贴近他的爱好、兴趣,从要拉拢的人都喜乐出发确定自己的谈话方式及内容。总之,就像毛泽东说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作者: 木偶然1011    时间: 2011-6-7 05:19

故事 《苏秦刺股》
时间 战国
地点 东周洛阳人
人物 苏秦,字季子
    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 。他早年十分好学,想当个谋士,但由于家境贫寒,不仅没钱买书,而且连吃穿都解决不了。
   为了读书,他为别人工作,把头发剪下去卖掉,换取微薄的收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苏秦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拜别了老师,自己去闯江湖。他给秦惠王写了一封信,但并没成功,他只好打道回府,家人都不理他,他为了更好的学习,晚上不睡觉,用锥子深深刺自己的腿,苏秦这样做是因为不忘记过去的耻辱,促使他刻苦读书。
    经过一年的熬苦,他成为名传天下的大纵横家。
2个人感想:勤奋就是不懈怠,好学就是爱学习。这是古人极力赞美的一种学习态度。孔子之后的儒家都很重视学习的作用。学习是人类的需要和现在社会生活途径。在现代社会,勤奋好学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保证,世人不可或缺的终身事业。虽然先人“悬梁刺股”的学习方法已经丧失必要性,但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 chinayard    时间: 2011-6-7 05:47

1.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时间:  庄公元年(前743年)
地点:郑国(河南)
人物:郑庄公、公叔段、姜氏
事件: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2.个人感想:
  今年夏天去了河南长葛,很久才寻访到郑庄公黄泉见母处。在一个偏僻村子的土丘上,有石碑,据说建于明代,字迹几不可辩;还有颖考叔祠,作为孝子典范接受四时享祭。
  左传以克段一章开始,读之可见兄不兄弟不弟,母不母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盖礼崩乐坏之始也。
这场兄弟争位的战争,叔段和姜氏看似不可一世,风云一时,郑庄公看似暗弱,一味忍耐、退让,其实是深藏不露,像一只随时准备出击的猎鹰
作者: yuegracie    时间: 2011-6-7 06:40

1、故事:《讳疾忌医》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燕国
人物:扁鹊
事件:扁鹊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2、个人感想: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还有,人要面子没错,但是太要面子就不好了。看看这位皇帝,不仅要面子,还不喜欢听取别人的建议,结果连自己的小命也丢掉了....
  话说,扁鹊也真是聪明,看到皇帝快不行了,要是治不好的话肯定会把他杀掉,结果连夜跑了~~~
作者: 水濯妍    时间: 2011-6-7 07:52

1.故事:烽火戏诸侯
时间:西周
地点:烽火台
人物:周幽王  褒姒
事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个人感想 政权已经摇摇欲坠,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引子,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如果不发生这件事,也还是会有其它诱因的。人平时不能随便戏弄人,就如狼来了一样 久而久之 就没有人信任你了
作者: 柳青子    时间: 2011-6-7 08:06

1.故事:《孟母三迁》
时间:春秋戰國
地点:孟子家
人物:孟母 孟子
事件: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2.个人感想: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父母教育子女,關鍵不是口頭,而是行動。不單是家庭長輩,包括社會外在環境,都會對子女成長有巨大影響
作者: buzhide111    时间: 2011-6-7 23:06

1、故事:《屈原沉江》(端午节的来历)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楚国
人物:屈原、楚怀王
事件: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2.个人感想:人需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努力锻炼使自己成为对国的有用之才。屈原是有远大理想的,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作者: yyllping    时间: 2011-6-8 00:24

故事:苏武牧羊
时间:公元前100年左右
地点:北海
人物:苏武
事件: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没有死成。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
个人感想: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本来嘛苏武什么事也没有,公事完了就好回国了,结果被他人牵连,导致回不了国。回不了国也就罢了,你想自杀也找个房间关好门就好自杀了,为什么要在人前自杀,摆明了就是不想死,被别人拦下来了。后来在卫律面前又自杀了一回,还是没成。为毛呢,一个人真的想死的话,我想也不会两次也死不成吧。后来被发配到北海牧羊,除了羊就他一个人,也没有别人盯着他,为什么不跑呢,还一呆就19年,19年啊,生存欲望还是很强烈的,在缺衣少食的地方居然生活了19年。北海既然可以牧羊,肯事不只苏武一个人在那里,还有其他匈奴人应该也在那里牧羊,你脑子聪明点,去别人那里偷一只母羊过来也成啊,生个小羊就说神仙庇护,让你公羊也可以生小羊,就可以回去了嘛。总而言之,苏武是个傻子。(我是乱讲的,同志们不要扔我砖头)
作者: nobilis    时间: 2011-6-8 00:31

1.
故事:《曾子殺彘》
时间:  春秋
地点:  曾子家中
人物:  曾子 、曾子的妻子 、曾子的兒子
事件:
    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兒子哭鬧著也要跟著去。曾妻便哄兒子說:“你回去等著我回來殺豬讓你吃肉。
    曾妻剛從街上回來,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殺豬,她急忙阻攔道:“我只不過是跟孩子說著玩,哄他的。"
    曾子說:“同小孩子是不能開玩笑的。孩子年幼沒有知識,處處會模仿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今天你欺騙他,就是教他學你的樣子騙人。做母親的欺騙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辦法啊!”於是,曾子殺了那頭豬,煮了肉給孩子吃。

2.
个人感想:誠信的重要,連古人都知道,為何現代的人反而忽略了呢 ? 傳播媒體發達的今日,政府、個人的一言一行,都被忠實地記錄下來,言語反覆、前後不一的情形太多了,希望大家都能效法曾子,即使面對一個稚齡兒童,也要言而有信。
作者: uhabara    时间: 2011-6-8 07:38

故事:郑和下西洋
时间:明朝永乐年间
地点:明朝以及郑和足迹遍布之处
人物:郑和,永乐帝
事件:自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领规模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友好和平交流。
感想:每次看到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评价,大都是规模空前、彰显明朝国威什么的,而且郑和每到一处就COS善财童子,随他来的船队上载满各种珠宝财帛,分发给南洋西洋等国家,人家从中受益颇多,结果明朝的船队完全是满载而出、空手而归。
个人感觉毫无意义,因为之后也没有因此与那些国家发展什么双边贸易,只是破财罢了,那些西洋南洋的国家估计挺乐呵,大概经常派人在海边瞭望,等看到大明的船队就回去通风报信:“冤大头来啦~大家过年啦~”
作者: appa    时间: 2011-6-8 07:39

故事:我见犹怜
时间:  南北朝
地点:  某斋
人物:  桓温、南康长公主、
事件:
     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①,甚有宠,常着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
   2.另一版本说:“我见亦怜,况老奴乎?”
个人感想:
    初读这则故事,是在高中,读《世说新语》一书。当时看到这则故事,觉得简直是小言的桥段啊!剽悍的南康长公主,沉静的亡国公主,各有各的风采,个性突出。无论是敢于捍卫自己权力的长公主,还是淡定的小李公主,都让人觉得十分鲜明,是《世说新语》中印象最深的一篇之一。比起后世所谓的贞女列妇,更让人喜爱。
作者: xiaohuayuan    时间: 2011-6-8 12:27

本帖最后由 xiaohuayuan 于 2011-6-9 00:29 编辑

1.故事:《烽火戏诸侯》
时间:公元前781年
地点:细山
人物:周幽王 褒姒 诸侯
事件:周幽王:[1]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公元前772年,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举兵入攻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幽王惨败,带着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后被杀。犬戎攻破镐京,西周遂亡。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儿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大夫越叔带劝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恼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带的官职,把他撵出去了。这引起了大臣褒响的不满。褒响来劝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关进监狱。 褒响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其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周幽王才释放褒响。周幽王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褒姒却老皱着眉头,连笑都没有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虢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   周幽王眯着眼睛,拍手称好。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全是火光。邻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跑到京城。听说大王在细山,又急忙赶到细山。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看见,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家我看你,你看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 褒姒瞧见这么多兵马忙来忙去,于是笑了。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虢石父。 隔了没多久,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这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京城里的兵马本来就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最后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   诸侯及大臣共同拥立被废的太子直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历史上将迁都前称为“西周”,其后称为“[2]”。东周始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名存实亡,诸侯分争,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周共存在八百年,后被秦所灭。

2.个人感想:做什么事情都不可以意气用事,无度。而帝王确实不可以只爱江山不爱美人。帝王不是自己的帝王,是百姓的。不可以顾小失大,成为天下的笑话。同时做人也要分清轻重。不可以事事随意而行。要三思而重
作者: 木小笨    时间: 2011-6-8 13:33

故事 南柯一梦
时间  隋末唐初
地点  广陵
人物   淳于尊
事件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其实,这个故事到现在我也不敢从道理上说,明白了多少东西,只能说从人生感悟上,学到了应该豁达,开阔一点,这种故事很唯心,但是庄周梦蝶,黄粱一梦却都是类似的事,我不知道这些故事是用来教导大家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份感悟,还是劝大家不要太过执着,生命只是体验各种经历情感的一个过程,这种哲学式的命题也从来没有固定的答案,其实这个故事只是从穿越重生上忽然灵机一动想到的,总觉得有那么一点相同的东西
作者: 蝶舞翩翩    时间: 2011-6-9 00:39

故事:苏武牧羊
时间:公元前100年左右
地点:北海
人物:苏武
事件: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 ...
yyllping 发表于 2011-6-8 00:24


亲,握手!
咱也一直觉得苏武是个迂腐的人。他只想当个忠臣。为了个人的名节着想,他不努力的去做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事。咱一直都想不通为什么后世会有那么多人对他评价那么高!
作者: 嗣诫    时间: 2011-6-14 00:06

亲,握手!
咱也一直觉得苏武是个迂腐的人。他只想当个忠臣。为了个人的名节着想,他不努力的去做对国 ...
蝶舞翩翩 发表于 2011-6-9 00:39


今天看文的时候 看到一句话 说 明明有些事  在别人看来 稍微变通一下 就可以 但是 不    一定要坚持  大概是这个意思

人总是有些想坚持的东西 压力大了 有些就退缩了 常人大多如是 所以 我佩服他
作者: dvork    时间: 2011-6-14 00:41

亲,握手!
咱也一直觉得苏武是个迂腐的人。他只想当个忠臣。为了个人的名节着想,他不努力的去做对国 ...
蝶舞翩翩 发表于 2011-6-9 00:39


如果单纯从职责上来看,他是个外交官,外交官的任务就是搞好两国关系

在任何情形下不能撕破脸

一个最倒楣的外交官就是:明明皇帝根本想打战,想打死人,还送你先去麻痹敌人

这叫做炮灰外交官,战争爆发的时候,只能自求多福

所以苏武算得上尽心尽力的外交官,至于名节神马的,你得碰运气,

后世史官爱怎么写你根本无法期待
作者: 风露清愁    时间: 2011-7-5 06:31

本帖最后由 风露清愁 于 2011-7-5 14:30 编辑

1.故事:林下风致(风气)
时间: 东晋
地点: 会稽
人物: 尼姑,谢道韫,张玄之妹
事件: 典出世说新语 贤媛篇
原文: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阁之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王夫人”就是谢道蕴,“顾家妇”,张姑娘,这位尼姑对这两位妇女的评价,是说“顾家妇清心玉映”,但只是闺房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而谢道蕴具有“竹林七贤”的风骨,在气质上胜过她。林”指“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中评价人物时,常以其为标准。 风致,姣好的容貌与高雅的举止。林下风致,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后来大多用来形容女子的飘逸出尘。

补充感想:
魏晋时代公共评价的影响力到了惊人的地步,甚至会左右一个人的命运,没有资深记者和娱乐达人,公共评价的评论员人选不免五花八门,挑剔不堪的社会里,唯有令人信服的才能被采纳和流传,评价者本身才会留名。比方故事里的这位师太,阅历广,眼力好是一方面,评价标准和评价本身才凸显水平,四字四字的,还不是实现四化之类的,为济尼评委热烈鼓掌3分钟。
这边厢顾夫人既然不负众望被张小哥拿出来PK,没有实力肯定不可能,清心玉映也是极高的评价了,现在估计到这个水平的都极为有限,没等修炼到清心玉映就带到沟里说网言网语比剪刀手了,立马出局。顾夫人估计也是顺风顺水,极骄傲极顺利地被恭维被仰慕着。没想到,还有王夫人这一号,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似的潇洒从容,一比较,其他一切都变得刻意,变得小气,变得落下乘,想来王夫人的存在,让顾夫人余生都有瑜亮之叹吧,最要命的是,王夫人,她真不在乎。
作者: dvork    时间: 2011-7-5 12:22

1.故事:林下风致(风气)
时间: 东晋
地点: 会稽
人物: 尼姑,谢道韫,张玄常之妹
事件: 典出世说新语 ...
风露清愁 发表于 2011-7-5 06:31


怎么没看到”感想”这项?故事挺好,请亲补上感想,谢谢!
作者: 风露清愁    时间: 2011-7-5 14:49

本帖最后由 风露清愁 于 2011-7-5 15:00 编辑

柳毅传书
典出《柳毅传》,唐传奇小说,《太平广记》419卷。
时间:唐代仪凤年间(676-678)
地点:泾阳(今咸阳市辖县)
人物:书生柳毅,龙女,龙宫诸位
事件:洞庭龙女远嫁泾川,受其夫泾阳君与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为传家书至洞庭龙宫,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钱塘君即令柳毅与龙女成婚。柳毅因传信乃急人之难,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之蛮横,故严辞拒绝,告辞而去。但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自誓不嫁他人,后二人终成眷属。
感想:好人好事,先锋模范事迹,有感人肺腑的,也有不禁推敲的,凡事只要追究真相,人肉到头,总能看到不一样的地方。换一个人,凤姐或者芙蓉,牧羊,你看看柳毅救不救?为什么救龙女呢,我们看看原文,“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没殊色,我干嘛救,正忙赶路,回头见啊。
通讯这么不发达,传信息都需要凡人落榜生当中间人,神仙当得不怎么太有面子,搁现在,还等钱塘君一怒,手机不没收,本子有电,泾阳君新婚就能被灭了,奥,不是,相亲就在网上给刷掉了。
作者: 风露清愁    时间: 2011-7-5 16:03

本帖最后由 风露清愁 于 2011-7-5 16:05 编辑

霍小玉传
唐传奇,典出《太平广记》卷487
时间:唐代大历年间(766年-779年)
地点:长安新昌里
人物:霍小玉,李益,黄衫客

事件:  陇西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悲剧。李益初与霍小玉相恋,同居多日。得官后,聘表妹卢氏,与小玉断绝。小玉日夜思念成疾,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欲绝。忽有豪士黄衫客挟持李益至小玉家中,小玉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李益娶卢氏后,因猜忌休妻,“至于三娶,率皆如初焉”,成了心理变态的ZHE名人士。

感想:有志气的妓女,是传奇小说中当然的女主角,算是靠自身条件实现经济相对独立的特殊行业群体。有独立意识政治素养地可以发展成梁红玉/柳如是/赛金花/筱凤仙,有文化素养的也可以变身李香君/陈圆圆/顾眉生,都不行,还有绝望的有钱人士杜十娘等等,情感依附到思念成疾的小玉,估计颇让后辈脂粉队伍的同行怒其不争。
换了其他女英雄,面对当官后翻脸不认人的李益,哎哟不送不送,掩不住地惊喜之余,三鞠躬谢他不娶之恩,您娶五姓女啊随便随便,这边厢继续烟帜高张,趁着有本钱多挣点儿,“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不爱真有不爱的好处,没时间跟他瞎耽误工夫,还化厉鬼,太劳神,多想一分钟都多余。
黄衫客,一名无关人士,挟持当事人见面,效果不理想,非常像穿越的干预者,走错了时空,出错了头。
作者: dvork    时间: 2011-7-5 21:16

楼上的亲在历史人文已经连发三帖,

请稍微歇息一下,等其他人发帖后继续。谢谢~
作者: ivoryz    时间: 2011-7-5 21:51

不知道这个活动还继续否?不知道历史事件是否算历史故事?

1.故事:弦高犒师
时间:公元前627年
地点:滑国(今河南偃师、巩县一带)
人物:弦高,秦军
事件: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秦。凡袭国者,以为无倍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

2.个人感想:这个故事很好的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此外,此事充分体现了春秋时期群众们的素质。弦高不过是一个商人,却能准确判断形势,并且冷静采取相应对策,从而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了最大的利益,这些都展示了当时人物的风采。
这个故事的其它含义是商人都是能说会道的,所以一定要提防被骗。商人也都是胆子很大的,所以一定一定要提防被骗。商人更是会勾结政府的,所以一定一定一定要提防被骗。
作者: 2008080808    时间: 2011-7-6 02:16

故事:许绾的智慧
时间:春秋战国
地点:魏国
人物:许绾、魏王
事件:魏王决定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它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并将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很多人知道魏王这个决定后,都觉得很荒唐,于是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只是在心里着急。
 一天,有个叫许绾的人背着筐,拿着铁鍬到王宫来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见到这个前来帮助建造高台的第一人,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有什么力量能够帮助我呢?”许绾说:“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商量建台的计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说:“你有什么高见?快讲来我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您在建造高台之前,先得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很不理解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
许绾说:“请大王听我分析。我听说天地间相距15000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7500里,要建7500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8000里。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5000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得到方圆8000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能计算;同时,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大的建台人吃饭,不知道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该先去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魏王当然是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个人感想: 许绾劝说魏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使魏王明白自己所要建的“中天台”只不过是毫无客观基础的盲目蛮干,它当然不可能实现。
作者: 2008080808    时间: 2011-7-6 05:34

故事:文君夜奔
时间:汉代
地点:蜀地
人物:卓文君、司马相如
景帝中元六年,司馬相如回到蜀地,恰巧那裡的富豪卓王孫,備了宴席請客。縣令王吉和司馬相如一起參加了宴會。客人被司馬相如的堂堂儀表和瀟灑的風度所吸引,正當酒酣耳熟的時候,王吉請司馬相如彈一曲助興。司馬精湛的琴藝,博得眾人的好感,更使那隔簾聽曲的卓文君傾倒。這卓文君是富豪卓王孫的女兒,因丈夫剛死,才回到娘家守寡,她聽到司馬相如的琴聲,如癡如醉,又見他的相貌堂堂,有了好感。此後,他們兩人經常來往,便產生了愛慕之情。一天夜裡,卓文君沒有告訴父親,就私自去找司馬相如。他們一起回到成都,結了婚。這就是有名的「文君夜奔」的故事。
个人感想: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为“淫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可这之后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终使相如回心转意。但却使这段爱情让我感慨不已,自古以后专情、长情的向来是女子,为爱不顾一切的也是女子。多少女子为爱抛下一切只为心中的那个良人,可是良人发迹后有几个能记得女子的好,遇到新的如花美貌,哪里还有那为他历经沧桑的容颜,他忘了那风霜是为了谁,他也忘了那双粗糙的手曾经多么的细腻柔弱。曾经的奋不顾身,现在他的不屑一顾。卓文君还是幸运的,最终司马相如没有纳妾,至于他的心回没回来那就不一定了,可是总归好过王宝钏的,十八年的守望,换来的是什么?现在女子比起以前的地位高了收入多了,制度保障了一夫一妻,可是铺天盖地的“小、三”确有说明了男人的天性普通的法制是约束不了的。所以不要轻易的把一颗心交个一个人。永远不要爱一个人比爱自己多,你给予他伤害你的权利也就是你的爱,但他不懂得这是多么珍贵的东西。珍藏好你的爱,不要被伤害!

(为了版主的那十金,五花的奖励,拼了,好久没写这么多字了。六百多够了吧
作者: 成碧    时间: 2011-7-8 12:55

1.故事:杨继盛弹劾严嵩被杀
时间:明朝
人物:杨继盛
地点:死囚牢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以《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严嵩假传圣旨,将杨继盛投入死囚牢。廷杖一百,有人送与蚺蛇胆一具,说是可解血毒,杨继盛拒绝,曰:“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杨继盛自行割下腐肉三斤,断筋二条,受尽三年狱中折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继盛与闽浙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苏松副总兵汤克宽等九人处决,弃尸于市,临刑有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于后人补!”继盛妻殉夫自缢。燕京士民敬而悯之,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
《明朝那些事儿》选段:
杨继盛在诏狱期间,曾接受了廷杖一百的处罚。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 然而杨继盛再次表现了他的无畏与勇气:   “我杨椒山(杨继盛号椒山)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
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掉,一片血肉模糊,已经昏迷的杨继盛被拖回了牢房,没有人给他包扎,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空气中,他的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在诏狱,杨继盛干出了一件耸人听闻、挑战人类极限的事情。   
廷杖之后的一个深夜,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诏狱一角,他叫来狱卒让狱卒为其掌上油灯,狱卒走到牢房门前顿时瞳孔收缩,因为他看到了一幕让他永生难忘的恐怖画面:杨继盛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狱卒的手开始颤抖,内心陷入的无比的恐慌,双脚如被钉在原地动弹不得。而杨继盛此时幽幽地说:“不要动,我看不清楚了。”   
他平静的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只求一死。
嘉靖34年(1555),杨继盛依然在狱中顽强地坚持着,这一年,严嵩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除掉这个动摇自己权位的人。世宗下诏将杨继盛处死。   
10月27日,杨继盛被害于北京市刑场,年仅40岁。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为杨继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哭声震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杨继盛临刑,神态安详,昂首挺胸,视死如归,当众放声吟诵绝命诗(临刑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天王自圣明,制度高千古;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在这一天,严嵩在他的府邸里欢庆自己的胜利,而嘉靖依然在西苑继续着他的修道事业。 在这一天,杨继盛用他的死向全天下人揭示了严嵩的真面目,之前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的严党就此走上灭亡之路,因为有这样一句古话——众怒难犯。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父子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斗倒。明穆宗登基后,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杨继盛是第一人,并追赠为太常少卿。
2.个人感想  我当初读这个人的故事,一边读一边哭。在最黑暗的时候,第一个敢于站出来的人往往注定要牺牲,甚至他们在站出来的时候,其实是明白自己会为此而死的,但他们还是站出来了。因为有这些人的生命做引子,很多人的良心才被唤醒了,是非黑白才变得清楚。他们做的,我做不到,但是我也许会是被他们唤醒良心的一个。
作者: nasis    时间: 2011-7-12 08:35

1外财不富命薄人 (或:发财不发命穷人)

圣人孔子门下有个学生叫颜回,家里穷的叮当响,屋里都是白天晒太阳晚上数星星的;上学没钱买纸笔,只能用小棍在沙子上写。因为如此,不管谁少了东西,都说是他干的。

一次,孔子去颜回家做客(家访?),颜回的妻子看见孔子来了,出去一趟以后拿出了丰盛的食物招待孔子。等他们吃完饭准备回去的时候,颜回提出自己想在家多待一会,希望孔子他们先行。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家里非常有钱)暗中就对孔子说他怀疑颜回拿来招待孔子的钱来路不正,因为都知道颜回家里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就连孔子也疑心起来。子路就替孔子想了一个主意。

回去的路上,子路掏出一锭金子,并且派人写上了“天赐颜回一锭金”字样。然后和孔子以及众学子们藏在附近观察,只见不一会儿颜回走来了,并发现了这锭金子,便拿了起来,这时有学生便跟孔子说“看,他果然拿起来了,平日里那些失窃肯定是他干滴!”,还是孔老夫子能沉得住气啊,让大家看看再说。过了一会却又见颜回把金子放下走了,孔子等人前去查看,发现金子果然还在,只是上面多了一句话“外财不发命穷人”。不禁暗自夸奖颜回是个人穷志不穷的人,从此再也没人怀疑颜回的人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的疑问:颜回哪有那么多钱招待孔子和他的学生的?饭后颜回留下来干什么呢?
原来颜回自己也知道家里穷,看到妻子拿出那么多食物招待孔夫子,也暗暗奇怪。但是他当时并不怀疑自己妻子的品行,所以没有讲,而是事后留下来偷偷问自己的妻子。妻子摘下自己的头巾,示意自己刚刚看到孔夫子来了,就急忙出门把自己的头发剪掉卖了(以前讲究身体发肤受于父母,不能随便剪头发的,但是又有人需要,所以头发能卖个高价)。妻子说头发剪了还能再长,苛待了夫子却不再来。颜回连连称赞贤妻,然后就去找夫子他们去了。

2这个故事是很久以前我的姥爷给我讲的,现在姥爷已经过世4年了,但我还是很清楚的记得这个故事。故事本身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地方,每个人看到可能都会因为不同的原因而感动。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出生不可选,或贫穷,或富有;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样去活着。就算生活像泥淖,走的时候难免会沾上泥,但是只要昂首挺胸,挺直腰杆走下去,迟早有一天,泥巴会干掉,会脱落,而你还是那个坚强而美丽的你。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1-7-17 09:55

故事: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感想:名人英雄就是不一样,我12岁啥都不懂,傻呼呼的
作者: whdxwd1    时间: 2011-7-17 10:01

故事: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
个人感想: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作者: nasis    时间: 2011-7-20 13:37

本帖最后由 nasis 于 2011-7-23 19:17 编辑

1 故事:
据《南史.卷一五.檀道济列传》载,南北朝时,宋国有位大将名叫檀道济,他曾追随武帝刘裕北伐,立下不少功劳。武帝死后,儿子文帝即位,仍然任命他征讨北魏,又屡屡建下奇功。由于他功业彪炳,权势极大,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掌管兵权。因此,树大招风,引起皇帝及朝中其他大臣的猜忌。有一天,皇帝以议事为由,传唤他进宫,却乘机将他捕捉下狱,并且派人杀了他的家人及亲信。檀道济在牢狱之中,怒急攻心,眼中发出如火炬般熊熊火焰,又气又恨地把一大斛酒喝掉,然后脱下头巾丢在地,咬牙大骂:“你是在毁掉自己的万里长城啊!”这件事传出之后,北魏人就开始谣传说:“道济已死,其余的南方人都不足畏惧!”果然就肆无忌惮地南侵。

2
个人感想:这是成语'目光如炬'的原始出处. 从古到今,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当权者没少做过。但是从古到今由于受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的深远影响,被除掉的良臣最多也就是写写诗词,感慨一下形式,顶多骂骂奸臣,黯然赴死。
这是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对主君怒目而视的。这位檀道济绝对不符合儒家的标准,但是人家照样历史留名了,而且后人看到了也不会认为他骂了皇帝是错的。其实我想说,反正怎样都是活一辈子,活的真实一点,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怒了就骂,也没什么不好。按照自己认为美丽的方式活下去就好.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