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才女]国外 [打印本页]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4:39     标题: [外国]才貌双全的女子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05:20 编辑

克拉拉·舒曼 :天才少女钢琴家

Clara Schumann 罗伯特.舒曼的妻子,闺名 Clara Josephine Wieck (1819.9.13 – 1896.5.20)。 浪漫主义钢琴家、作曲家。她活跃在音乐界61年,对钢琴曲的表现形式和听众欣赏乐曲的风格起到了极大的影响。或许大家记住克拉拉是因为她是舒曼妻子,而且舒曼的学生約翰內斯·勃拉姆为她终生未娶。但是即使没有嫁给舒曼,克拉拉凭借自身的音乐才华也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肖复兴曾经在散文《遥远的含蓄》里描述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感情。

具体介绍参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53035.htm
附一张德国马克上克拉拉的头像
Clara Schumann 2.JPG
ps. 外国的美人也是符合评选条件的吧?

图片附件: Clara Schumann 2.JPG (2011-5-22 05:20, 70.31 KB) / 下载次数 28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173&k=0bf0a12e63cc3b02717e06751dc902fa&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4:52     标题: [才女]国外

本帖最后由 马丁 于 2011-5-30 21:37 编辑

安妮特·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
安妮特·冯·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Annette von Droste-Hulshoff,1797—1848年),德国女诗人。她终生隐居,擅长创作自然诗歌,著有诗集《最后的赠品》。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记载,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是最有天赋的德国女诗人。她的韵文强健而有力,虽然说不上是刺耳但是经常不合调子,人们在诗中读不出一点多愁善感或一丝甜蜜。她最擅长的是抒情诗,她能够很好地把她家乡西威斯特法伦草原的风景融入到曲调中。她的叙事诗以《Das Hospiz auf dem Grossen St. Bernard》(1838年)和《Die Schlacht im Loener Bruch》(1838年)为代表是德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品。她是一个严肃的罗马天主教徒,她经过20多年的时间创作了她最重要的作品宗教组诗《宗教的一年》(Das geistliche Jahr,1851年),描绘了人们在启蒙思想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心理,作品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和好评。

      1989年发行的第四套也是最后一套德国马克中,20马克面值纸币(1992年发行)的正面是安内特·冯·德罗斯特-徽尔斯霍夫,背景为她后期常住的迈尔斯堡,纸币背面是钢笔和榉树,象征她的作品《犹太人的榉树》

文字介绍: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F%E9%9C%8D%E5%A4%AB

图片: http://www.banknotes.com/de.htm

图片附件: Annette von Droste-Hulshoff.JPG (2011-5-22 05:01, 71.94 KB) / 下载次数 114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149&k=a3e2cd6c949e3aec53e4cc195d068e6a&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5:00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05:16 编辑

画中的女画家-玛丽亚‧希彼拉‧马利安
玛丽亚‧希彼拉‧马利安 (Maria Sibylla Merian,1647-1717),玛利亚1647年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一个中产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铜版雕刻家和出版商,在17世纪曾出版了许多有重要影响力的自然史方面的文章。当玛丽亚三岁时她的父亲因健康不佳于就过世了,玛丽亚的母亲于次年改嫁给写生画家约克(Jacob Marell)。继父鼓励玛丽亚作画,13岁时,玛丽亚对昆虫和植物世界充满兴趣,她偷偷地开始捕捉昆虫观察它们,并创作了一本昆虫和植物的素描与水彩画。玛利亚将自己对昆虫的研究和认识融合到出版和花草画创作中,结集出版了这本《花草画新书》这本书共有3辑,每一辑都包含12件雕版图作品,她以花、花冠、花束为题材,在真丝和木板上进行创作。作品中的每一朵花都被玛利亚极端细致的进行了描绘,没有使用任何交迭线条。
  在17世纪,玛丽亚的行径是异乎常人的,因为当时人们相信昆虫是从烂泥里生出来的,因而把它们视为邪恶的象征,但玛丽亚并不以为意,她跟着继父的学生亚伯拉罕(Abraham Mignon) 学画,并持续她的研究,她观察毛虫如何变成蛹,美丽的蝴蝶和飞蛾如何破茧而出,并将昆虫的所有生命历程记录在她的素描本里。 28岁时,她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新花卉图鉴』(Neues Blumenbuch),四年后又出了另一本书『毛虫奇妙的蜕变与特殊的花卉食物』(Der Raupen wunderbare Verwandelung und sonderbare Blumennahrung),这两本书均有丰富的彩色铜版印刷插图,在她的图画中可以观察到昆虫的生态,图画中的植物可能是庭园植栽、杂草或蔬菜,那正是毛虫的食物来源和栖所。玛丽亚的书中对于昆虫及其赖以为生的植物都有详实的观察记录,是非常难得的自然教材。
   玛丽亚于1685年开始定居于荷兰,由于她的女婿在南美洲的荷兰新殖民地苏利南(Suriname)从事贸易,她也曾住过苏利南统治者的房子,这激起了她前往苏利南长途旅途研究野生动植物的渴望。后来她得到阿姆斯特丹市的经济补助,经过八年的准备,于1699年和小女儿经过三个月的海上航行,踏上了苏利南的土地。在当地的二年期间,她穿梭在热带雨林中,四处收集零散的资料、调查动植物生态、并描绘了许多动植物。回到荷兰后,玛丽亚着手整理这些资料,并于1705 年出版了她最著名的著作『苏利南昆虫的蜕变』( Metamorphosis Insectorum Surinamensium )一书,书中的许多热带动植物,是当时的欧洲人前所未知的。
  1711 年玛丽亚中风后,虽然大大影响她的工作能力,但她仍继续工作,直至1717 年卒于阿姆斯特丹,死亡登记上被记载为贫民。对德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女画家玛丽亚‧希彼拉‧马利安及其女儿约翰娜·海伦娜(Johanna Helena)和多箩西娅·玛利亚(Dorothea Maria)从艺术和科学角度的深入探索,这三位女艺术家都极具事业进取创新和冒险精神,提升了自然史插图画的艺术标准,并帮助转换了昆虫学领域的研究方法。 玛丽亚的贡献到了20世纪末重新被发现与推崇,她是最早从事直接观察昆虫生态的自然学家之一,她的研究成果和蝴蝶分类至今仍被采用,而身为女性却毫无所惧赴殖民地冒险的勇气更是令人佩服。她的肖像曾被印制在德国500马克的纸钞及邮票上,所绘花卉植物和昆虫也被著名的德国Meissen陶瓷器皿作为限量版的图案使用,充分显示她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Maria Sibylla Merian.JPG Maria Sibylla Merian Reverse.JPG

该网站有玛丽安的画作
http://www.morning-earth.org/ARTISTNATURALISTS/AN_Merian.html
介绍转自无道人的blog:http://tianyisui.wordpress.com/2 ... ria-sibylla-merian/

图片附件: Maria Sibylla Merian.JPG (2011-5-22 05:00, 45.04 KB) / 下载次数 25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148&k=e41105c7e20ee33bc5090f2b5393caa0&t=1730893194&sid=50qIfj



图片附件: [背面:玛丽安作品] Maria Sibylla Merian Reverse.JPG (2011-5-22 05:15, 41.45 KB) / 下载次数 24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156&k=9b01c51350a564ce7b643756f47566b9&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5:14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05:23 编辑

贝蒂娜·冯·阿尼姆
贝蒂娜·冯·阿尼姆(Bettina von Arnim,1785—1859年),德国著名女作家,她曾是歌德、贝多芬、乔治·桑的朋友,属于德国第二次浪漫主义的关键人物。其作品极具吸引力,充满独立和世俗精神,她创作的《冈德洛德》非常出名。阿尼姆曾以自己的名字,在柏林设立过一个文学奖。

       她和同时代的许多伟人都曾有过活跃的思想交流:她与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有过长期的书信来往,后来还将这些书信以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作为“信书”出版。此外她还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路德维希•蒂克(Ludwig Tieck)、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和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等人保持着联系。贝蒂娜•冯•阿尼姆运用自己的影响使以收集德国童话而闻名的格林兄弟受聘于柏林大学。(德国女作家贝蒂娜•冯•阿尼姆(1785 - 1859)  
    除了自己的写作活动之外,她的名字还与她创办的文学沙龙紧密相连。文学沙龙最初是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后来迁至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在沙龙里讨论的问题不限于文艺,还与当时的国家政局有关。贝蒂娜•冯•阿尼姆尤其主张使女性和犹太人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主张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得到改善。直到1840年代末期,她一直积极参与三月革命前的民主运动,成了为解决德国社会问题而斗争的先锋人物。(贝蒂娜•冯•阿尼姆  来源:picture-alliance / Mary Evans Pi )
    贝蒂娜很喜欢柏林社会社交界的活跃气氛,而她的丈夫阿希姆•冯•阿尼姆(Achim von Arnim)却在大部分时间守在勃兰登堡的维普斯多夫城堡里。他也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诗人。阿尼姆夫妇的创作和社会活动与这座位于柏林以南80公里的城堡密切相关。它是这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的故居,也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思想交流传统的地方。两人去世后也安葬在维普斯多夫。这座城堡现在是艺术展览馆。

http://www.deyudeyu.com/article.asp?id=5949
百度百科

图片:http://www.banknotes.com/de.htm

图片附件: [背面:布兰登堡门] 贝蒂娜·冯·阿尼姆.jpg (2011-5-22 05:14, 31.58 KB) / 下载次数 95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155&k=58602db36097a8d19a3125b6c9fe534e&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6:53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3 22:18 编辑

允许外国mm入围的话,埃及艳后、居里夫人、伍尔芙、克拉拉.蔡特金、贝隆夫人、Sarah Orne Jewett 占楼。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2 07:23

勃朗特三姐妹占位。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7:27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13:27 编辑

乔治·桑
george_sand.jpg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小说家。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

原名露西·奥罗尔·杜邦,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在法国诺昂乡村长大。父亲是第一帝国拿破仑时代一个军官。由于父亲早逝,而母亲曾有沦落风尘的经历,所以她从小由祖母抚养,祖母为了把她培养成一个淑女,费尽苦心,而乔治·桑没有令祖母失望,小小年纪便已露出卓尔不群的才华。13岁被送入巴黎的修道院。18岁时在对家庭生活的梦幻憧憬中,她嫁给了贵族青年卡西米尔·杜德望成为男爵夫人。但她很快就不能忍受丈夫的平庸和缺乏诗意。乔治·桑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红杏出墙的婚外情恋。1831年,在“离婚”还没出现在社会生活字典中的情况下,她做出了那个时代惊世骇俗的举动:坚决与丈夫分居,并弃家出走,与情人到巴黎开辟新的生活。最终73岁去世。

在离开家庭之后,乔治·桑最迟依靠写作维持生活。在1832年七月革命后不久,她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安蒂亚娜》一举成名。这个能在近两百年前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穿长裤的女人实在是个奇葩啊。她简直是女权运动的先锋。

乔治·桑一生写了244部作品,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其中包括故事、小说、戏剧、杂文,以及3万多封被称为“文学史上最优美的通信之一”的书信。她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四阶段:早期作品称为激情小说,代表作有《安蒂亚娜》、《华伦蒂娜》(1832)、《莱莉亚》(1833)等,都描写爱情上不幸的女性,对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独立与自由,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反抗的意志。第二阶段作品为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爱萝》(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在这些作品里,她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命运问题,尽管没能明确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毕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罪恶,攻击了资本主义的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而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三阶段作品为田园小说,代表作有《魔沼》(1846)、《弃儿弗朗索瓦》(1848)和《小法岱特》(1849)。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见长,善于描绘大自然绮丽的风光,渲染农村的静温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阶段作品为传奇小说,代表作有《金色树林的美男子》(1858)。

来源:百度百科

图片附件: george_sand.jpg (2011-5-22 13:27, 63.93 KB) / 下载次数 28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748&k=c3c86c61802d18299161111a3793b972&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8:05

勃朗特三姐妹占位。
appa 发表于 2011-5-22 07:23


勃兰特姐妹不能算好看啊~~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2 08:32

我错了,我要说Austen的,结果想到夏绿蒂对简的评价,不小心打错了~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2 08:33

今年的新闻,说考古复原,埃及艳后身高145.。。。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10:21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13:15 编辑

茜茜公主



真实的茜茜公主(Sissi, 1837.12.24-1898.9.10),全名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叶妮·冯·维特巴赫(Elisabeth Amalia Eugenia von Wittelsbach)是巴伐利亚王国的马克斯公爵的女儿,奥地利皇后与匈牙利女王。

初相识时确实是15岁茜茜机缘巧合取代了姐姐获得年轻的王子的爱慕。在相亲的那一天,海伦妮公主被打扮得贞淑贤静,谁知,冒冒失失的小茜茜闯了进来。她头上扎着小辫子,身上套着极普通的连衣裙,母亲根本就没刻意打扮她,然而,弗兰茨·约瑟夫的眼睛里再看不见其他人了。这位年轻的奥地利皇帝将手中的一束鲜花递给了茜茜公主……
  茜茜当时只有15岁,接过弗兰茨·约瑟夫献上的花,她甚至不懂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姨母和妈妈一个劲儿地催问她:你爱他吗,茜茜?她竟天真地回答:“他,我又怎能不爱他呢?他要不是皇帝就好了?茜茜这时尚未长成,身高只有1米60,像个玩具娃娃。用未来婆婆严格的眼光评判,她迷人,可爱,但有一个不小的缺陷——长着一口黄牙(在以后的岁月里,茜茜没有留下一张露了牙齿的肖像或照片)。

公主和王子的婚姻并不像童话故事一样快乐幸福的过完了一生。古老的帝国处在崩塌的边缘,而茜茜的姨母兼婆婆并不信任她,她所生下的孩子相继被从她身边抱走,在1857年她的一个女儿夭折了,1858年帝国继承人诞生。

1859年,弗兰茨·约瑟夫决定对撒丁王国开战,尽管他亲自上阵,依然没能挽回败局。茜茜去照顾伤员,并为独裁的君主政体进行温和地辩护,但是,没有人听她的。 七年过去了,茜茜生了三个孩子,进行了一些正式出访,目睹了一场血淋淋的战争。婆婆令她憎恶,丈夫心不在焉。从这时起,她不再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境地。她组织了一连串的舞会,有意识地在歌舞音乐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她食欲不佳,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宫廷医生向她推荐肺疗草,并建议她到马德拉群岛接受日光。

茜茜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调养了两年的时间,在她返回维也纳的那一天,10个管弦乐队,14000名手持火把的运动员欢迎她。她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和弗兰茨·约瑟夫达成协议,从此有权挑选陪伴自己的宫廷命妇;有权管教孩子;并且争取到了自由,直到这时,茜茜发育完全了,身高1米72,满头秀发。

接下去,她为了恢复窈窕的身材进行了艰苦的努力,每天早晨5点起床,练剑、游泳、做体操,还坚持洗冷水浴,茜茜变得成熟而完美,摄影师为她留下了一张张美丽的倩影。她乐意与爱犬或自己的兄弟拍照,却很不情愿同丈夫合影。
  身为奥地利皇后,茜茜与那些维也纳贵族不一样,她发自内心地热爱匈牙利,她欣赏那里的音乐、马匹、骑士,欣赏布达佩斯的巴罗克式建筑以及那里的色彩和节奏……她在内心深处对这块土地的热爱恐怕还和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有关,此人便是安德拉希伯爵。1848年,伯爵参与了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斗争,革命失败后,他逃出匈牙利,被缺席审判判处死刑,安德拉希风流倜傥,始终有上流社会的女人围着他转,人们称之为“英俊的绞刑犯”。流亡十年之后,安德拉希获得大赦,重返匈牙利,从此,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伯爵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在骨子里,茜茜和安德拉希是一类人物,他们都是反叛者,彼此欣赏,相互吸引,却又不能进一步发展两人之间的情感,安德拉希以一种谦恭的态度爱着奥地利的皇后,茜茜则对他怀着深深的依恋之情……1866年,面对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弗兰茨·约瑟夫皇帝意识到需要安抚匈牙利,他终于和安德拉希伯爵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时,茜茜成了这两个彼此敌视而又都对她另眼相看的男人之间的调停人。
  1867年,根据奥地利和匈牙利统治者之间达成的协议,奥匈帝国建立。在6月8日这一天,匈牙利宰相安德拉希伯爵将一顶王冠戴在了茜茜的头上,匈牙利人选择了她,她从此成为匈牙利女王,在维也纳,她经常受到抨击:而在布达佩斯,她受到的是崇拜。

但是,为了对孩子们有所补偿,茜茜从匈牙利回到奥地利。她给丈夫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母亲和妻子中间作出选择。弗兰茨·约瑟夫终于和母亲摊了牌,孩子们这一次彻底回到了茜茜的身边。然而,对于他们的独生子鲁道夫来说,这时已经为时过晚!孤独、恐惧长期缠绕着他,与父母陌生以至不能沟通,政治抱负无法实现……鲁道夫越来越消沉。1889年1月30日,在离维也纳24公里的迈耶林,有人发现了鲁道夫和他的情妇玛丽费采拉的尸体,他们双双自杀了。

茜茜没有赶到出事地点。直到王子下葬时,人们才听到她对着棺材发出伤心不解的叹息。从这时起,她和儿子一起死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日渐衰老的躯体……
  一晃又是九年。这期间,茜茜到处游历,越来越像她的父亲,喜欢做诗、骑马、欣赏犹太人……她和丈夫不经常见面,弗兰茨·约瑟夫身边始终有情妇相伴。
  1898年9月10日中午,茜茜准备乘船离开日内瓦。她走出旅馆,仆人拿着行李,宫廷命妇陪伴在身边,她们缓步向码头走去。就在这时,死神向她走了过来;一个名叫卢伊吉·卢切尼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为了“一鸣惊人”,把奥地利皇后选做靶子,卢切尼终于等来了茜茜,他猛然拔出锥子,对着她的胸部戳去,锥子又尖又细,茜茜甚至都没有什么痛感,“他想干什么,想要我的手表?”她从地上爬了起来,自己走到船上。可是,刚一上船,她就倒了下去。身边的宫廷命妇连忙解开她的衣襟,发现胸口上有一个很小的血点。船长命令船掉头回岸,人们用担架把她抬回旅馆,在旅馆里,医生切开了皇后的肘窝动脉,血不再往外喷涌……茜茜死了。

没有多少人参加她的葬礼。弗兰茨·约瑟夫皇帝(Kaiser Franz Josef)在她下葬前剪下一绺头发保存起来。

真实的故事完全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美好。

来源:百度百科

图片附件: [婚礼时的照片] Sissi.jpg (2011-5-22 13:15, 50.76 KB) / 下载次数 21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747&k=69cccf4a28c918ea37c0b2aefea0ea24&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13:51

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Woolf 1.jpg VirginiaWoolf-2.jpg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或译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伍尔芙出生在一个家庭背景复杂的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她的第一个丈夫斯特雷奇是一个同性恋,两个人结婚不久就宣布离婚,相互承诺作一生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斯特雷奇在离开伍尔芙以后,一直惦记她的状况,觉得她身边应该有一个可以照顾她一生的人。于是经过他的大力活动,介绍伍尔芙认识了另外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伦纳德。当时伦纳德在锡兰殖民地工作,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为了伍尔芙,他辞去了在殖民地的工作,起身返回英国。他给伍尔芙写了一封情书,堪称情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糟糕。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他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的减少了。也许你就象你自己说的那样,有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不忠实,然而,它们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你是多么聪明,及至,美丽,坦率。此外,我们毕竟都喜欢对方,我们喜欢同样的东西和同样的人物,我们都很有才气,最重要的还有我们所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伦纳德写给伍尔芙的一封短短的求婚情书,伍尔夫满怀欣喜的接受了他的求婚,两人在一九一二年结婚。这是一对天作之合,伦纳德先生在伍尔芙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伍尔芙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性侵害,在她心中留下阴影,她厌恶性行为,不愿生育,不和丈夫同房,对于这一切,伦纳德都欣然接受。伍尔夫在写作的时候,不出房门,不让任何人看她的手稿,甚至写作的内容,包括伦纳德在内。但是伦纳德先生总是她小说写成以后的第一个读者,总是能客观,公正的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给了伍尔夫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因为伍尔夫对于别人对她作品的评价极为敏感,甚至到了神经质的状态,总是以为别人都在讥笑她,对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并没有什么信心,但是伦纳德不会,这一点伍尔夫十分放心,他是唯一的可以评价其作品而不会引起她不安的人。
  在生活上,伍尔芙也接受了伦纳德的安排,不会对什么问题提出异议。1913年夏天,伍尔夫精神崩溃,吞服安眠药自杀,是伦纳德的镇静和机智救了她一命,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位意识流大师大部分的惊世之作了。伦纳德不嫌弃自己患病的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她,爱护她。他本来可以公开宣布伍尔夫患上了精神病,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疯人院的生活对伍尔夫的病情不会有什么好处,他愿意自己来承担发生在妻子身上的一切。
  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一个女人保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后证明,弗吉尼亚的忧虑纯属多余,倒是她的心理症结落下的性恐惧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歧路。 伦纳德毕业于剑桥大学,饶有文才,深具眼力,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应该说,起初,伦纳德心有不甘,他抱着幻想,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的性意识。几经努力,徒劳无功之后,他创作小说《智慧的童贞女》 ,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卫的口吻谴责了冷血的女人,认为“那些长着白皮肤和金色头发的苍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时也使人冰冷”,他的这些心怀不忿的说辞(近乎指桑骂槐)无疑对弗吉尼亚的自尊构成了深深的伤害。弗吉尼亚婚后的“精神雪崩”给伦纳德适时地敲响了警钟,他决定从此认命,转而追求精神之爱这一更高远的境界。他这样做,仅需一条理由——“她是个天才”——就足够了。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亚告诉一位朋友,没有伦纳德,她可能早就开枪自杀了。弗吉尼亚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学成就,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
  这一对夫妻共同生活了29年,期间没有发生过争吵,可以说是相敬如宾。在此期间伍尔芙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可以说这一段时期是他创作上的丰收时节。但是这并没有减轻伍尔芙的病情,她的精神分裂症状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那一段时间。伍尔芙一手创建的印刷厂被炸毁,紧接着自己在伦敦所住的别墅也被炸毁。这两次事件在伍尔夫的心上留下了不可排解的阴影,缩短了她拥抱死亡的路程。
     在她去世前一个月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幕间》进展到约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时,作家在让波因茨宅一个干粗活的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时顺便交待,十年前曾经有一位贵妇人在该处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浓绿的水,其间有无数鱼儿“遨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闪着亮光。”
    1941年3月28日,伍尔芙来到乌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伍尔夫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是给丈夫的,一封是给她姐姐的。她在遗书中说道,预感又要发病,而且这一次不会再度痊愈,只好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点。
  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

成就: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和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她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作品:
小说
  出航(The Voyage Out,1915年)夜与日(Night and Day,1919年)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1920年)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1925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年)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1928年)海浪(The Waves,1931年)岁月(The Years,1937年)幕间(Between the Acts,1941年)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
随笔
  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普通读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普通读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1940年)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1942年)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1948年)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1919年)

图片附件: Virginia Woolf 3.jpg (2011-5-22 13:51, 88.52 KB) / 下载次数 74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750&k=0e1033a59b4c522902d4c5fcbb697038&t=1730893194&sid=50qIfj



图片附件: VirginiaWoolf-2.jpg (2011-5-22 13:51, 12.33 KB) / 下载次数 30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751&k=aa6dccacad604d5d908fce739868ffc3&t=1730893194&sid=50qIfj



图片附件: Virginia-Woolf 1.jpg (2011-5-22 13:51, 5.2 KB) / 下载次数 32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752&k=d2fa2477efc85631822bb0841d31c8b3&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13:56

克拉拉.蔡特金:妇女运动的先驱
Clara Zetkin.jpg
克拉拉·蔡特金,德国人,(1857年-1933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国际妇女运动的先驱人物,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推动者。

克拉拉在1878年与俄国人奥西普·蔡特金相识后,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一年,俾斯麦颁布了镇压社会主义法,奥西普被驱逐出德国,克拉拉跟随他一起流亡到了巴黎,两人于1883年结婚,在巴黎开始组织工人运动。1889年奥西普逝世后,克拉拉开始继续组织工人运动,就在当年,她参加了“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会上,她发表了题为《为了妇女解放》的专题演说,提出了妇女经济独立、男女同工同酬、改变现行社会制度的观点

  克拉拉是“第二国际”的创始人之一。成立大会上,在克拉拉倡议下会议通过了“对女工的特别保护规定”和男女同工同酬的决议。

  由于克拉拉把实现人类和妇女的全部解放为其毕生心愿并为之奋斗。被誉为“国际妇女运动之母”。

来源: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96285.htm

图片附件: Clara Zetkin.jpg (2011-5-22 13:56, 121.26 KB) / 下载次数 23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754&k=f5c08e14340417659beda6495c7f3c84&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14:05

萨拉·奥恩·朱厄特
Sarah Orne Jewett 2.jpg sarah-orne-jewett-avatar-1.jpg
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 Jewett,1849–1909年),美国女作家。她那些以乡下人为主角、笔法精致的乡土文学作品,影响了维拉·凯瑟和其他一些作家。《尖枞树之乡》(1896年)是一个系列小品文,主要描绘了缅因州一个海港小镇的风土人情。朱厄特出生在缅因州南贝里克镇。她的早期小品文收集在《深港》(1877年)里,最先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那时她才19岁。

其他作品包括:

《小品和短篇故事集:新老朋友》(Sketches and Stories—Old Friends and New)(1879年)、《白鹭鸶》(1886年)、《王后的孪生姐妹》(1899年);长篇小说《乡村医生》(1884年)、《沼泽岛》(A Marsh Island)(1885年)、《保守党的情人》(The Tory Lover)(1901年)。

图片附件: Sarah Orne Jewett 2.jpg (2011-5-22 14:05, 8.76 KB) / 下载次数 27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756&k=e2c4ab26983bf870f814cffeb8207ffd&t=1730893194&sid=50qIfj



图片附件: sarah-orne-jewett-avatar-1.jpg (2011-5-22 14:06, 14.14 KB) / 下载次数 32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6757&k=1a9a21cd4caa358f70c675a050046a8a&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3 23:04

居里夫人: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lodowska-Curie)(1867.11.7—1934.7.4)出生于波兰。她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她被人称为“镭的母亲”,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但在其中年时期,丈夫不幸丧生在马车的车轮底下。1934年她因白血病逝世。直到死后40年,在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镭射线在不断释放。

     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所以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中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6 00:40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6 00:42 编辑

艾米莉·狄金森
Emily-dickinson-ca1850.jpg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她的诗风凝炼,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语法于不顾。珠辉玉丽般的独特诗句,凝聚着深厚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智慧,使她以此独立于 19 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而她生前只发表过10首诗,默默无闻,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

1830年12月10日,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出生在位于马萨诸塞州西部的安默斯特的一个声望很高但并不富裕的家庭。艾米莉排行第二,有一个哥哥威廉·奥斯汀(被称为奥斯汀),和一个妹妹拉维尼亚·诺克罗斯(被称为拉维尼亚或温妮)。艾米莉埃米莉·狄更生的祖父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创办了安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祖父塞缪尔·狄金森在1813年,他建造了位于市中心主干道的大宅第,这也成为狄更生家族在那个世纪最好阶段的象征。塞缪尔狄更生的大儿子,埃米莉的父亲爱德华父亲为有名望的律师,担任安默斯特学院的司库接近40年,也曾供职麻州普通法院,以及担任许多届麻州参议院、美国众议院议员,并且代表汉普郡区出席了美国代表议会。

狄金森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据大家所说,年轻的埃米莉是一个行为端庄的女孩。她接受的教育“对于一个维多利亚女孩来说过分的传统”。她的父亲希望他的孩子们能接受好的教育,即使是在出差的时候,也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展。在艾米莉七岁时,他的父亲写信回家提醒他们兄弟姐妹“继续读书、学习,当我回家时,告诉我,你们都学了哪些新知识”。艾米莉一直以一种温和的手法描绘他的父亲,而从她的信件里可以看出她的母亲是冷漠的。在一封给知己的信中,艾米莉写到“在孩提时代,当发生事情时,我经常跑回家找奥斯丁(哥哥)。尽管他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但是我喜欢他胜过任何一个。”

1840年9月7日,狄金森和她的妹妹拉维尼亚一起进入安默斯特学院(Amherst Academy)读书,这所学院仅在两年前才开始招收女性学生,在此之前只招收男性学生。

时候起就受到来自死亡“不断加深的威胁”,特别是那些与她最亲近的人之死。1844年,她在密友死后身心崩溃,不得不暂时中断学业疗养。在她恢复后(1845年)她返回学校继续学业。这段时期里她首次结交了终生挚友及通信往来的朋友,如亚比亚•鲁特(Abiah Root)、艾比•伍德(Abby Wood)、简•汉弗莱(Jane Humphrey)以及苏珊•亨廷顿•吉尔伯特(Susan Huntington Gilbert)(后成为艾米莉的嫂子)。

1847年狄金森进入Mount Holyoke Female Seminary (后成为Mount Holyoke College)
学习。十个月后中断学业返回家中。关于艾米莉离开Holyoke College 的原因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创作历程
早期

埃米莉·狄金森年轻时的社交生活跟一般少女无异,且好作谐诗。未能确定狄金森何时开始认真做诗。她十八岁时,狄金森一家结识了一位叫本杰明·富兰克林·牛顿的年轻律师。在一封牛顿死后狄金森所写的书信中,狄金森写道,他曾经“在去伍斯特求学之前和我的父亲一起工作过两年,并且是我们的家庭中重要的朋友”。尽管他们之间可能并不是恋人关系,牛顿对狄金森的影响却很重大,在狄更生所提到过的一系列年长男士中,就像是她的老师,导师,或者师傅一般,牛顿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亨弗瑞)。

牛顿极有可能给她介绍过威廉.渥兹华斯的作品,他将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的第一部诗集作为礼物送给狄金森,对她以后的创作起到了良好的开头。狄金森之后写道,“他是以我父亲的法学学生的名义教授我,碰触到了文思泉涌的秘密”。牛顿很重视她,深信她,甚至已经将她看做一位诗人。在他深受肺结核的病痛困扰时,他写信给她,并且说他想要活着见到狄金森实现他所预言的成就。传记作家们认为狄更生在1862年的声明──“当我还是小女孩时,我有一位朋友,他教会了我不朽的精神,但是他自己却冒险太近了,以至于他再也没有回来”就是指的是牛顿。

狄金森不但熟记圣经,而且也谙熟当代通俗文学。她可能受到莉迪亚·玛丽亚·蔡尔德寄自纽约的信件,这是牛顿给狄金森的另一份礼物。(读过之后,她热情洋溢的写道,这些可以成为一部著作,甚至还有更多的可以这样认为!)1849年后期,狄金森的兄长给她偷偷带了一份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的《卡文那》的抄本(因为他们的父亲可能会不赞同)而且一个朋友借给她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简爱》的影响难以估计,不过狄金森得到她的第一只也是唯一一只狗时,她将这只纽芬兰犬取名为“卡罗”,这个名字来自于书中角色约翰·李弗斯教士的狗。威廉·莎士比亚对狄金森一生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关于他的戏剧,她给一位朋友写道“为什么紧扣手掌?”,而对另一位朋友写道,“为何需要其他任何一本书?”

隐居期

随着埃米莉越来越远离外面的世界,从1858年夏天开始,她开始回顾、筛选自己之前的作品,并将它们制作成副本,小心整理成“诗稿”(fascicle)。这些可能是她最后的遗作1858年到1865年期间,她创作了40部诗稿,里面最终包括将近800首诗歌。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在她在世的时候注意到这些作品。

在19世纪50年代晚期,狄金森与塞缪尔·博尔斯(斯普林菲尔德共和报的所有人、主编辑)及其妻子玛丽成为朋友。多年来,他们坚持定期看望她。在此期间,艾米莉寄给博尔斯三十几封信件和将近50篇的诗歌。与塞穆尔的友谊更加鼓舞了狄金森的创作热情,同时塞穆尔在其期刊上也发表了她的几篇诗歌。人们相信在1858年到1861年期间,狄金森创作了被称为“致主人书”三卷本书信,这三组书信都是写给一名不知名的男子,只是简单的署名为“主人”,而这些也成为学者们一直思考争论的话题。

19世纪60年代上半叶艾米莉进一步远离尘世,这一时期也被证明是她的最多产的阶段。

后期

与19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狄金森表现出的泉涌似的多产完全相反,1866年她出了相当少的诗篇。情感创伤和帮佣的离开让狄金森囿于内宅,有可能是成日去解决这些麻烦使她无暇维持原来的创作水平。因为这个时候,相伴16年的卡罗去世了,自此狄金森再没有养第二只狗。而同年,帮佣9年的家仆结婚并离开了庄园,但直到1869年她们家才再次雇佣一位终身制家仆替代曾经那位。因此艾米莉再次包揽家务,包括她擅长的烤面包。

艾米莉•狄更生的最后几年依然坚持写作,但那时,她已不再编辑、组织其诗句了。她甚至要求妹妹拉维尼亚(Lavinia Dickinson)立誓烧掉她的书信。

作品风格及特色

狄金森的诗作现存一千七百多首,但很难定出实际数字,因为1860年代起狄金森的书信开始“诗化”,有时候很难界定她写的是散文还是诗(苏珊称为“信诗”(letter poem))。狄金森不是个出版的诗人,因此留下的大部分诗作只能看作诗稿,完篇的很少,有句无篇的占大多数。

狄金森的诗歌分为三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的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时期为1861年以前,这一时期她的作品风格传统,感情自然流入。在狄金森死后,出版了她的作品的托马斯H.约翰逊,只能给她创作于1858年以前的作品中的五部鉴定年份。
    第二时期为1861年—1865年,这是艾米莉·狄金森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她的诗歌在这一时期更具有活力与激情。据约翰逊估计,她在1861年创造了86首诗,1862年366首,1863年141首,1864年174首。同时,他认为在这一时期,艾米莉·狄金森充分表达了永生和死亡这一主题。
    第三时期为1866年之后,据估计,所有的狄金森诗集中有2/3写于该年之前。

狄金森的诗采用一般教会赞美诗的格律:每节四句,第一、三句八音节,第二、四句六音节,音步是最简单的“轻、重”,第二、四句押韵。例如: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诗的篇幅短小,多数只有两至五节,经常破格,常押所谓“半韵”(half rhyme);放弃传统的标点,多用破折号“;”名词多用大写(但这个习惯在当时很平常);常省略句子成分,有时甚至连动词也省掉;句法多倒装,有学者指这是受拉丁文词序的影响。

狄金森的诗富于睿智,新奇的比喻随手抛掷,顺心驱使各个领域的词汇(家常或文学的,科学或宗教的),旧字新用,自铸伟词。喜欢在诗中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新娘,有时是小男孩,尤其喜欢用已死者的身分说话。艾米莉·狄金森描写大自然的诗篇在美国家喻户晓,常被选入童蒙课本。痛苦与狂喜,死亡与永生,都是她诗歌的重要主题。

狄金森诗作的音乐性和图象性,成了近年批评家关注的题目。其诗用的破折号,时长时短,有时向上翘,有时向下弯,有批评家指这些是音乐记号,代表吟咏或歌唱那首诗时的高低抑扬;其诗的诗行往往不是一写到尾,有时一句诗行会分开两、三行写(即是说每行只有两三个字),有学者认为这是刻意的安排,跟诗意大有关系(另外,狄更生有时会在寄给朋友的诗里会附上“插图”)。因此,有人主张要研究狄金森的诗,必须以她的手稿(或手稿的影印本)为文本,才不致扭曲诗意。

结构和语法
Emily_Dickinson__Wild_nights__manuscript.jpg
狄金森在《狂风雨夜—狂风雨夜》(Wild Nights-Wild Nights!)的手稿中,运用了大量的破折号,不规范的大写,以及独特的文字和意象。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她的行文结构在文体和形式上,比传统规范更多样化。在韵律方面,她从不采用韵律格五音步(百年来英语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她甚至不用五音步的诗句。她运用的诗句长度不一,从四音节两音步通常到八音节四音步。

自作品自出版以来,她在文中经常使用的 “半韵”或邻韵,就倍受争议。作品的开头很有特色,第一行往往是一个声明或说明(人间即天堂”),第二行则对第一行的内容提出了质疑(不管此天堂是不是彼天堂)。由于大量的押韵和自由的诗体,狄金森的诗歌很容易配乐。而诗句主要采用普通格律(四行一节)或民谣格律,相同的韵律格四音步和三音步相间的诗词,也可把她的诗谱成歌。(这样的歌中大家熟悉的有“伯利恒小镇”和“奇恩异典”)学者安东尼·海克特发现,这种行文特点不仅存在于歌曲中,也存在于圣歌和谜语中。下面引用了一个例子: “谁是东方?/金黄之人/他也许是紫红之人/携日而出 谁是西方?/紫红之人/他也许是金黄之人/带日而落”

20世纪晚期的学者对狄金森所使用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标点符号和诗词句法深感兴趣(句长和断句)。在她生前出版的屈指可数的几首诗中,“一个瘦长的家伙在草地”,共和报刊登时又名“蛇”— 对于共和报版本,狄金森抱怨道修改后的标点符号(逗号和句号代替了原文中的破折号)改变了整篇诗歌的意思。

    原文为: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Occasionally rides –
    You may have met Him – did you not
    His notice sudden is –
           

    共和报版本为: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Occasionally rides –
    You may have met Him – did you not,
    His notice sudden is.

           

正如法尔所指出的,“蛇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狄金森的版本抓住了相遇时那“窒息的一瞬间”。而再版中的标点符号则 “使她的诗句相对就显得普通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逐渐认为狄金森的诗句结构和语法“建立在美学基础之上”。

在研究狄金森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1955年版诗集,虽然相对忠实于原文,但后来的学者指出该版本在文体和布局上偏离了原来的文稿。他们断言,明显的区别可以从不同的破折号的长度和页面排版中得知。

有几册诗集,人们在印刷时使用了大量不同长度和角度的印刷符号,试图保留狄金森手稿中破折号的特点。1988年W.富兰克林注解版诗集,在更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给乔纳森选择的诗集提供了可用的措辞。同时,富兰克林通过对不同长度的破折号进行排版,使其更接近于手写稿中的破折号。

主要思想

狄金森没有对其审美意向做出任何正式的评价,因为她作品的主题种类多样,她的作品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范围内。她同爱默生(一位她所敬仰的诗人)一样,被视为先验论者。但法尔则不同意社会对狄金森的评价,他不同意“狄金森固执的思想阻碍了先验论的进步”的说法。此外,狄更森的诗歌还大量运用幽默,双关,反讽和讽刺等手法。

来源:维基百科

图片附件: Emily-dickinson-ca1850.jpg (2011-5-26 00:40, 38.64 KB) / 下载次数 20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0826&k=cbd67521f1a416d5efa3c985b5a6f624&t=1730893194&sid=50qIfj



图片附件: Emily_Dickinson__Wild_nights__manuscript.jpg (2011-5-26 00:40, 47.36 KB) / 下载次数 25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0827&k=359ccb50b1b9268695a711b8848e1dc7&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6 01:02

紫式部
占楼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6 01:13

长今:医女大长今
长今.jpg
根据《朝鲜王朝实录—中宗实录》中的记载,徐长今是朝鲜历史上首位女性御医。史书上有关这位传奇人物着墨不多,只陆续有片言只语记载,提到中宗十分信任大长今,将身体完全交给她诊断,还下赐很多赏赐。可惜最好的的医官,也不能抗拒生老病死的定律。
  
有一本名为《李朝鲜国医官散札记》的书,对长今的描写较详尽,用了约250字提及她在针灸和食疗方面的研究:“医女长今,其姓亡佚,今时人不可查,十一代中宗王十八年奉运承旨受封钧号大长今……在其,龙体尚无医女受治之先,中宗准之,使乃信非长今之名亦得受载之故今谓食疗,大曰‘檀罗补气汤’……后弘文馆儒生朴善道赋诗云:檀罗开国第一女,始为水刺继内医,皇苑护生冠杏林,承旨获赐大长今,当为一代女仕杰……”
  字数虽少,但从两书的记载中,证实徐长今,确有其人。
  有说她在中宗去世后受罚流放到明国。后由王后恢复身份,至明宗1566年病逝。
  长今是朝鲜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女子。医术精湛,所煮调的药膳食补亦非常美味。直到今天,长今的药膳与针灸秘方,仍在韩国中医界得到广泛研究和推广。

图片附件: [电视剧照] 长今.jpg (2011-5-26 01:13, 60.05 KB) / 下载次数 28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0863&k=236a658e8008e5d768c94f7557ab9959&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6 01:17

绘岛 :牺牲在政治阴谋下的女人

占楼
作者: XSQ1977710    时间: 2011-5-26 19:30

最爱茜茜公主了
作者: yanyanhan    时间: 2011-5-26 19:40

Coco Chanel (1883-1971)风靡于20-30年代的三大设计师之一(玛德丽*维奥内特、夏帕瑞丽),她的设计最能充分理解和把握时代精神,引导现代女性方向。夏奈尔生于法国南部山区,在孤儿院长大,这奠定了她强烈的反贵族意识和为劳动妇女服务的思想。1910年在巴黎开了帽子店,1915年在海滨胜地杜维尔创办“夏奈尔时装店”,进入巴黎时装界。一战后,她敏感地抓住社会变化,以黑色和米黄色为基调,第一个把当时男人用做内衣的毛针织物用在女装上,适时地针织面料的男式女套装、长及腿肚的裤装、平绒茄克以及长及踝的夜礼服等。名扬四海的“夏奈尔套装”(50年代后改为粗花呢)的基本原型就产生于这个时代。她果敢的把晚礼服那“法定”的拖地长裙缩短到与白日服一样的长度,大胆地打破了传统贵族气氛,尽可能使其朴素,单纯化。她第一个改变了长期以来把服饰品的经济价值作为审美价值的传统观念,使人造宝石大众化。她一生致力于为现代职业妇女“杰斐逊奴”们设计制作“尽可能简练朴素的服装”,被称为“运动型之母”。夏奈尔是20年代巴黎时装界的女王,她使服装概念前进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因为她知道世纪的要求,人们也常把这个时期称为“夏奈尔时代”。
夏奈尔的哲学:我解放了身体
夏奈尔的牌子出现在套装、鞋履、手袋……实际上女性需要的每件用品上,都可看见夏奈尔的标志。这要归功于创使人嘉布莉尔·夏奈尔,也就是Coco Chanel,她一生中曾两次准确无误地掌握时装潮流的命脉,两度把全世界女性的服装进行了全面革新。

  从弃女到名媛,Coco Chanel的唯一途径是当富豪的情妇,她的两位情人在Coco Chanel向时装界进军、开设小型帽子店的过程中均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1913年,Coco Chanel将帽子店变成一间服装店,她以“我解放了身体”的哲学,进行首次革新性的尝试,用普通的布料制成简单的运动装。她本人率先穿男性化服装,得到美国人的积极响应。二十年代中期,她成为巴黎著名的设计师。

  1954年,70岁的Coco东山再起,第二次对服装进行革新,赋予女装一种“全新形象”由于妇女希望拥有更活跃的生活,又希望与男性平起平坐,夏奈尔正针对此需求,推出备受欢迎的花呢套装:它款式简单,用料高级,有金链装饰,后来更成为夏奈尔时装的特有标志。

夏奈尔,服装史上一位非凡的女性.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贫家少女,跃居事业的顶端,创造了服装史的奇迹,成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时装大师之一.夏奈尔的服装风格,风靡了二、三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她是时装设计家中为数不多,能走完艺术生命全程并永获成功的天才,她比其他设计家的艺术生命更长,国际时装界推崇她为世界三大服装设计师之一,她是当之无愧的.如果说,波烈改变了妇女的装束,那么夏奈尔是真正开始了本世纪时装的变革.
   
  夏奈尔的一生,是闪烁着光辉的一生,充满着浪漫和传奇的色彩,没有哪位设计家象她一生那样多彩多姿.当年,她的美貌与流传的风流轶事,已足以成为西方花边新闻人物;当年人们对她的着迷不亚于今天西方女性对杰奎琳、戴安娜的迷恋.夏奈尔不仅具有现代女性的美丽、诙谐、乐观、引起争论的气质,而且她勇于面对现实,有坚强的独立心,正象她说的:“……诚如拿破仓所言,他的字典中没有‘困难‘两字,我的字典中也找不到‘不成功‘三个字“.一个新时代女性的形象-自由、骄傲、藐视传统,她既是建立时装王国的女强人,同时又是娇弱多情的女性,这就是她与众不同的天赋,就如同她神奇多彩的一生一样.
   
  夏奈尔生于1883年,是一对法国贫穷的未婚夫妇的第二个孩子.她的父亲是来自塞文山的杂货小贩,母亲是奥弗涅山区的牧家女.据说,夏奈尔出生在法国索睦尔;另一说法是生于法国南部山区奥弗涅.实际上,关于她身世的传说,历来众说纷纭,加之夏奈尔至死竭力回避和掩饰,就更使她的出身蒙上一层迷雾.夏奈尔的童年是不幸的.五岁那年,母亲死于肺结核.那时,她的年轻而喜欢寻欢作乐的父亲到美国去寻找乐土,他把女儿留给了伯父.但是更多的说法是父亲在奥巴钦将女儿丢给当地最大的孤儿院,让她在孤儿院中度过了惨淡的童年.小夏奈尔是个敏感的孩子,她感到自己被遗弃,没有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依傍,这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创伤,这也就是她不愿提起过去的原因.个性倔犟的夏奈尔,在成年之后曾发誓,永远不接受任何人的怜悯.
   
  夏奈尔在孤儿院一直住到1900年,又在救济院里度过两年,在那儿她学会了缝纫和社交礼节.二十岁那年,年轻的夏奈尔开始在漠林市针织店当店员.以后几年里,梦想成为舞台演员的夏奈尔,先后在漠林、维琪登台演唱.虽然她曾说她的父亲是美国的酒商,但事实上其父只是个旅行推销员,而且夏奈尔从此再也不知他的下落.然而她继承了父亲倔犟和不安定的天性,她常说:“我从不为处境而烦忧,我就乐意驱散它们.“
   
  尽管命运不公,童年不幸,但是“灰姑娘“依旧长成亭亭玉立的美人.乌黑的头发,小巧的身材,楚楚动人的眼睛,小而翘的鼻子和一张任性的嘴巴.她的美丽,俏皮和孤高自赏、自由自在的个性,勾画出一幅新女性的肖像.她衣着平常,很少装饰,通常只是藏青色上装和白色衬衣,这同世纪初的花枝招展的世风相比,更显得别具一格,不同凡响,处处渗出解放女性的巾帼豪气.少女夏奈尔,就有不少裙下之臣,二十五岁时,她遇到了第一位情人耶田•巴桑,一位居于中产阶级的、热衷于骑术的绅士,和巴桑一起生活,夏奈尔也成了一名美丽的女骑师.1910年,夏奈尔和一位年轻的英国人邂逅,并相爱了.他就是亚瑟•卡保,朋友们叫他“童子•卡保“,一位马球运动员,年轻的实业家.夏奈尔认为“我不只英俊,而且相当优秀“,夏奈尔爱卡保的一切,她曾在多次说过,这是她一生唯一爱上的男人.然而,夏奈尔并不满足无所事事的情妇生活,在情人的资助下,她开始了她的事业.

  夏奈尔的事业是从“头“做起,从开设女帽店开始她不平凡的一生.她在自传中写道:“因为卡保常带我去赛马场,我注意到当时的帽子都比头小,戴上后还要别上帽针才能固定,并不实用,所以我决定设计出稍宽大而没有太繁缛装饰品的帽子“.夏奈尔的女帽简洁、大方,尤其是硬草帽和圆顶狭边的钟形帽,受到她朋友和市场的欢迎,当时波烈式的羽毛头饰和大团帽正渐渐成为过去.1910年的最后几个月,在卡保的帮助下,夏奈尔在巴黎坎朋街21号开设女帽店,在仅隔几个门面的31号,便是日后成为她著名的时装沙龙,坎朋街因她而闻名了半个世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时她的租约上禁止她从事服装,理由是她的邻居是一位服装师.谁也无法料想,这位娇小的女子将给这个时代生活带来多么大的影响!1912年,《时装杂志》以完整篇幅刊载夏奈尔的帽子,并由年轻的明星示范,使这位年轻而无名的小帽商,在巴黎初露锋芒.
   
  1913年,夏奈尔到法国南部的滨海胜地杜维尔开设第一家时装店.战争的阴影并不妨碍杜维尔的贵妇继续波烈式的羽饰、长裙,她们以高规格的服饰的铺张来炫耀丈夫的地位.夏奈尔凭借天才的敏感,推出第一种女装款式:针织羊毛运动装,作为妇女户外活动的休闲装.夏奈尔以这种源于板球运动装的简朴造型奉献给时装界,颇遭人非议,但她无视舆论,在杜维尔常常穿着这样的羊毛衫,配上简单的褶裙,骑马散步,招摇过市,表现了夏奈尔的强烈个性,女人不再是男人的“花瓶“,同样是担负社会重任的公民.她说:“要把妇女从头到脚摆脱矫饰“,她要“创造一个年轻的形象“.事实上,社会生活方式已改变,波烈式的宽大拖沓的时髦,既不适宜更多的社会活动,也显得可笑滑稽.她把水手装和水手裤替代女长裙;她用质地薄软的内衣面料,创作出诺曼地渔夫式的套装;她往往把男装稍加修改,饰以一个恰到好处的饰针,便成为新颖的女时装.夏奈尔的创造力是具有爆炸性的,她本人的衣着举止亦为世风之源.据说,有一次天气骤冷,夏奈尔借了情人的马球套衫,束了腰,卷起袖,潇洒、迷人,这种偶尔的装束竟成为时髦一时的“夏奈尔“装,被人竞相模仿.战争给杜维尔带来更多的阔佬,也使夏奈尔的时装店扩展成大公司.夏奈尔,终于闯入了法国时装界这个高傲无情的领地,她的时装和她本人一样销魂蚀骨地迷住了那个时代.

图片附件: 201151865240553.jpg (2011-5-26 19:40, 32.5 KB) / 下载次数 84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11&k=4250d391fe03e699e6091d182c9166de&t=1730893194&sid=50qIfj



图片附件: 201151865240591.jpg (2011-5-26 19:40, 36.83 KB) / 下载次数 105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12&k=d76d73fd5fc9d682c3e13793be661e43&t=1730893194&sid=50qIfj



图片附件: Coco_Chanel.jpg (2011-5-26 19:40, 18.06 KB) / 下载次数 34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13&k=da4764311019da3a745433f741136ba4&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yanyanhan    时间: 2011-5-26 19:47

Anna Pavlovna (Matveyevna)(巴甫洛娃)(1881 – 1931)是20世纪初芭蕾舞坛的一颗巨星,她为芭蕾作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安娜.巴甫洛娃 1881年1月31日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士兵,母亲给别人洗衣服,生活十分贫苦。巴甫洛娃10岁时考进圣彼得堡舞蹈学校,经过九年的艰苦训练进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并迅速升为该团首.
“芭蕾女皇”——安娜·巴甫洛娃
  俄国芭蕾一方面继承了19世纪彼季帕、伊万诺夫所奠定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以福金创作活动为标志,进入了在佳吉列夫“俄罗斯演出季”达到光辉巅峰的新的变革时期。而巴甫洛娃既牢牢扎根于古典芭蕾的沃土,又积极支持和参与了新芭蕾改革运动。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她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

图片附件: “芭蕾女皇”——安娜·巴甫洛娃.jpg (2011-5-26 19:47, 9.81 KB) / 下载次数 118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14&k=2ffc8ecaf8dce7a87753aa79f2274f5e&t=1730893194&sid=50qIfj



图片附件: “芭蕾女皇”——安娜·巴甫洛娃-1.jpg (2011-5-26 19:47, 6.31 KB) / 下载次数 118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15&k=9df0812b52d9eb5336c4804e60a287a9&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yanyanhan    时间: 2011-5-26 21:29

阿斯帕西娅(约公元前470~约公元前400年)阿斯帕西娅是古代希腊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情人,由于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关系,史书对其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但当时她去是以美貌与智慧名动整个希腊半岛.据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大政治家,善于鼓动人心的演说家伯里克利的演说稿大部分都是出自他的这位聪颖过人的情人之手。由于这位古希腊名媛的智慧出众被当时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尊为他们的导师。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奇女子,由于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以致于历史学家竟不知阿斯帕西娅的生卒年月,人们只知道她来自古希腊东部的城市米利都,于公元前450年左右来到雅,传说他风姿绰约,美丽出众,唯一流传下来的关于她的记载是:“阿斯帕西娅拥有一双纤细小巧,足弓深深的美足,银铃般的嗓音,以及漂亮的金发。” 她当时独自开办了一所哲学以及修辞学的学校,他的住处也成为全雅典最爱欢迎的、名流云集的沙龙,伟大的哲学家,著名的学者常常联袂而至,其中就包括柏拉图,后者曾说过是阿斯帕西娅将恋爱的理论传授给了他;而苏格拉底则声称从她那里学到了雄辩的艺术。 尽管阿斯帕西娅对伯里克利施政出力颇多,但不解的是竟有人以“亵渎神灵”的罪名将她推上了审讯台,虽然最后法官撤消了众人对她的控诉,但其真实命运竟不为后世所知。阿斯帕西娅是古希腊赫赫有名的高等妓女,也是雅典伟大政治家伯里克利的终身伴侣.美国约翰·亚当斯总统曾这样赞美她:"我真希望伟人都能娶阿斯帕西娅这样的人为妻."

图片附件: aspasia_of_miletus.jpg (2011-5-26 21:29, 29.29 KB) / 下载次数 120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89&k=9543982a52d7f605f9ca6b15d20a624c&t=1730893194&sid=50qIfj



图片附件: Aspasie.jpg (2011-5-26 21:29, 17.87 KB) / 下载次数 33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1990&k=f71b2bb901fc624cdc900e6e44b9fe1a&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ru2631    时间: 2011-5-26 23:38

我就认真看了两个
一个克拉拉,还去百度也看了下
彻底把我拉进了德国的浪漫史中
我发现我总认为德国人是刻板的,没有浪漫细胞的
可当看到克拉拉和舒曼的爱情时,我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可笑。
另一个感觉是,别人国家的钱竟然,能单独印着女艺术家的头像
我很震惊唉
看克拉拉的简史让我进入了浪漫世界,那么看茜茜公主是彻底的知道了现实的世界
可是茜茜公主的电影实在是美好啊。。
现实竟然是这样的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09:56

安妮是勃朗特家最小的女孩,她温柔娴静,安静内向,和两个姐姐相比天分稍低。她只活了29岁,而且在短暂生命的后十年,从事郁闷的家庭教师工作 就占去了她很多时间,但她还是写出了两部小说《艾格尼斯·格雷》和《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 》,在英国 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她笔下的小说就如同她本人,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主人公都有着纯洁的品德,勇敢地追求独立和幸福,这也是安妮内心的写照。安 妮的作品直率和明晰更像是18世纪的作品,而不像她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风格。   安妮从小就随着姐姐们读书,并参与了他们的文学游戏,如饥似渴地沉浸在梦幻的王国里,写了大量的忧伤的小赞美诗。 她有一头秀丽的浅棕色头发,可爱的蓝眼睛略带紫罗兰色,白皙的皮肤,外表显得温婉可人,深得姨母的宠爱。她和艾米莉就像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常在一块联合写日记或者到荒原中漫游,给她们熟悉的场所都起上了动听的名字。她的嗓音细弱甜美,喜欢柔和的和声,闲暇时弹弹钢琴,唱唱歌,不过这种赏心悦耳的愉快在她一生中实在是太少了。后来,安妮曾和姐姐夏洛蒂一起到伍勒小姐的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她就病倒了,呼吸困难,咳嗽不断,身体渐渐衰弱。想到病逝的两个姐姐,夏洛蒂忧心忡忡,决定把安妮带回霍渥斯。回到了自由自在、宁静的家里,安妮的病慢慢地好了起来。为了生 活,1839年4月,她到了默菲尔德的布雷克府, 在英甘姆夫人家当家庭教师。后来又到了梭普格林的 爱德蒙·罗宾森家做女家庭教师。她的这些当家庭教 师的经历,直接为小说《艾格尼斯·格雷》提供了众多的素材。出版商史密斯先生有一段关于安妮珍贵的描述 :“她是个温柔文静,相当克己的人,长得一点 也不漂亮,可是模样很讨人喜欢,她的态度奇特地表 现出一种求人保护和支持的愿望,经常保持着一种恳 切的神色,这是能博得别人同情的 。”安妮终生体弱 多病,但在虚弱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意志坚强,勇敢执着的心灵。   每个成人都有个孩童时期,每个孩童都曾有过七色的梦。梦本是幻觉:虚悬、飘渺、易失。可就有这么几个女孩把美梦紧紧抓住,她们执着地置身于梦境的编织中,最终将幻想变成现实,获得了人生价值的永恒。这就是19世纪出现在英国文坛的勃朗特三姐妹作家提供的一种文化现象。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09:58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7.30~1848)英国女作家。她的祖先是凯尔特人和摩尔人的后代,所以从情感上更亲近苏格兰人。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之家,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校,但未如愿。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她们的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除《呼啸山庄》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一八四八年,她们唯一的兄弟勃兰威尔由于长期酗酒、吸毒,也传染了肺病,于九月死去,虽然这位家庭中的暴君之死对于这三姊妹也是一种解脱,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书简集中所说的:“过失与罪恶都已遗忘,剩下来的是怜悯和悲伤盘踞了心头与记忆……”对勃兰威尔的悼念缩短了艾米莉走向坟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终于弃世。她们的小妹妹安也于第二年五月相继死去,这时这个家庭最后的成员只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这一位后来才驰名世界文坛的极有才华的年轻女作家,当时就这样抱憾地离开了只能使她尝到冷漠无情的人世间,默默地和她家中仅余的三位亲人告别了!她曾在少女时期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在秘密的欢乐,秘密的眼泪中,这个变化多端的生活就这样滑过,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  艾米莉·勃朗特
她在同一首诗中最后慨叹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 融化, 然后幻想的虹彩迅速退开; 于是经验告诉我,说真理 决不会在人类的心胸中成长起来。……”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来,有所作为,却已挣扎不起,这种痛苦的思想斗争和濒于绝望的情绪,在她同一时期的诗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当我希望过歌唱, 我的手指却拨动了一根无音的弦; 而歌词的叠句仍旧是 ‘不要再奋斗了,’一切全是枉然。”   在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的著名传记《夏洛蒂·勃朗特传》(“Life of Charlotte Bronte”)里,有一段关于艾米莉·勃朗特弥留之际的描写: “十二月的一个星期二的早晨,她起来了,和往常一样地穿戴梳洗,时不时地停顿一下,但还是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甚至还竭力拿起针线活来。仆人们旁观着,懂得那种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钝当然是预示着什么,然而她还继续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虽然满怀难言的恐惧,却还抱有一线极微弱的希望。……时至中午,艾米莉的情况更糟了:她只能喘着说:‘如果你请大夫来,我现在要见他。’这时已经太迟了。两点钟左右她死去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就介绍到这里。英国著名诗人及批评家马修·阿诺德(Matthew Amold,1822—1888),曾写过一首诗叫做《豪渥斯墓园》 ,其中凭吊艾米莉·勃朗特的诗句说,她的心灵中的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忧伤、大胆是自从拜伦死后无人可与之比拟的。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7 09:59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  简·奥斯汀
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尽管奥斯汀家的几个儿子都有专业画像留存,卡桑德拉的水彩画(被她亲爱的小侄女安娜评价为:“和真人天差地远”)是简·奥斯汀目前已知唯一的“画像”。一八六九年,有人制作了改良版的小型复制品。一八七零年,钢印版被用在詹姆斯·爱德华·奥斯汀-利的《简·奥斯汀传》一书中。
作者: 清宁子    时间: 2011-5-28 06:46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8 07:40 编辑

格蕾丝·凯莉 Grace Kelly(1929-1982)

      好莱坞历史上十大电影女神——格蕾丝·凯莉,曾经主演的电影《电话谋杀案》、《捉贼记》、《后窗》等均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更凭借《乡下姑娘》成为奥斯卡影后。格蕾丝·凯莉出生在一个美国费城的一个富裕人家,从小她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女演员,1947年高中毕业后。凯莉独自前往纽约去碰碰运气,起先她是T型台上的模特,1949年她终于得以在百老汇的舞台上演出,也在这一时期拍过电视剧。后来由于不满于纽约的工作,凯莉来到了南加州去寻找更多的机会。1956年凯莉邂逅,相恋并最终嫁给了摩纳哥王子雷尼尔三世,他们的婚礼排场盛大,成为二十世纪最为人称道的婚礼之一。成为了王妃后,凯莉曾希望能主演希区柯克的电影《艳贼》,但遭到摩纳哥人民反对,而之前拍摄的电影也被瑞尼王子在摩纳哥禁放。凯莉只好放弃电影事业,转而热心于公众及慈善事业,并育有两女一子,广受国民爱戴。1982年9月14日。53岁的凯莉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
111.jpg

      美貌与演技并重~~~
      据说她是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御用女演员,出身大富之家,自小体质娇弱,导致在子女中最受忽视(她父亲,爱尔兰人的后裔,酷爱体育,曾在1920年第7届奥运会上获得过男子双桨赛艇金牌。他和游泳好手玛格丽特结婚后,决心把子女都培养成为体坛冠军,为家族争气。可体质虚弱的格蕾丝是个腼腆内向的女孩,从小不爱运动,这使父亲颇为失望)---哎,本来想八卦她私生活来着,后来想想,死者已矣,人云亦云,俺也是听tianya八卦来的,算不了准......

     媒体鼓吹的她与摩纳哥王子雷尼尔三世的浪漫爱情,俺一直觉得,不过就是一场交易(格蕾丝·凯莉出嫁,她家出了高达二百万美元的嫁妆),一方既得钱又得名,原本默默无闻的国度,举世尽知;一方拥有贵族头衔(俺怎么看,都觉得格蕾丝·凯莉家吃亏) 。
   
     俺很喜欢的另一张照片,以前明星的黑白照片,真美
222.jpg

图片附件: 111.jpg (2011-5-28 06:46, 118.24 KB) / 下载次数 33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099&k=d0f12a67bbd50bbe079fe1fef33765cc&t=1730893194&sid=50qIfj



图片附件: 222.jpg (2011-5-28 07:38, 59.68 KB) / 下载次数 33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43128&k=e742a01620b6117ee60b9c630bc81607&t=1730893194&sid=50qIfj


作者: niuniu123    时间: 2011-5-28 09:30

看来,成为作家比较容易名垂青史
作者: 嗣诫    时间: 2011-5-28 14:12

今年的新闻,说考古复原,埃及艳后身高145.。。。
appa 发表于 2011-5-22 08:33

那是娇小玲珑哈 。。。
作者: 嗣诫    时间: 2011-5-28 14:13

那个迪金森 诗人  那个 不算好看哈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9 07:57

昂古列姆公爵夫人,玛丽·特蕾西娅(玛丽·泰瑞丝·夏绿蒂)(Marie-Theresia,1778年12月19日~1851年10月19日) 法国公主,法国国王路易十六(Louis Χ Ⅵ,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与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1755年11月2日~1793年10月16日)的长女,她是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孩子中唯一活到法国大革命结束的一个。生于1777年。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路易·若瑟夫·赛维尔·弗朗索瓦即诺曼底公爵路易(生于1781年)和路易-查理(路易十七)(Louis XVII de France,Louis-Charles,1785.3.27-1795.6.8?),苏菲·贝亚特丽克丝(生于1786年,只活了11个月)。

  在路易十六一家出逃未遂被押进监狱后,昂古列姆公爵夫人遭到了暴民和狱卒的殴打和轮奸,他们还逼迫她参加父母的死刑,并逼她作伪证,指控她母亲与弟弟的乱伦关系。年仅9岁的她被屈打成招,签了。所以她最后非常痛恨自己的懦弱和胆怯,常常割脉自杀,也多次服毒,但都没有成功。
  革命结束后,她侥幸逃过一死。在叔叔路易十八重新登基后,她被邀请回到王宫,但非常蔑视贱民和革命者,并聪明地认清了他们伪善而奴态的玩弄政治权术的嘴脸,他们只是利用革命和自由为借口,来满足他们自己的利益,她常常公开扬言表示对共和派和雅各宾派的憎恨,叫人放火烧俱乐部,用炸药轰炸先贤祠(未遂)。刺杀被流放的革命当权者,还叫人去岛上,往拿破仑的尸体上撒尿,并阉割他,挖掉他的眼睛,凌辱他。她的仇恨激起了许多正直的贵族的同情和义愤,他们写了很多东西来颂扬公主的高贵,并痛叱那些无耻的玩弄权术的贱人,其中包括雨果和他的夫人,《悲惨世界》和《雨果回忆录》就多次表达了他们的政治观点。茨威格也很爱她,曾专门写过《幕后政治家》。当然,那些不著名的就更是数不胜数。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9 08:24

安娜斯塔西娅·尼古拉耶夫娜·罗曼诺娃女大公(俄文:Великая Княжна Анастасия Николаевна Романова,1901年6月18日-1918年7月17日)是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与妻子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最小的女儿。
家庭教师皮尔·基亚德与查尔斯·吉博斯(Charles Sydney Gibbes)通常将安娜斯塔西娅对于学校课堂上的约束不感兴趣的态度,描述为拥有天赋或机灵的。基亚、吉博斯、女官莉莉·杰恩(Лили Ден)与安娜·维路包娃(Вы́рубова А́н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形容她是个活泼、调皮而且拥有天赋的演员。她灵敏与机智的见解有时后能够敏锐的切中要害。
后被秘密警察杀害。
作者: momowang    时间: 2011-5-30 20:12

克拉拉·舒曼 :天才少女钢琴家

Clara Schumann 罗伯特.舒曼的妻子,闺名 Clara Josephine Wieck (1819.9.13 – 1896.5.20)。 浪漫主义钢琴家、作曲家。她活跃在音乐界61年,对钢琴曲的表现形式和听众欣赏乐曲的风 ...
^lulu^ 发表于 2011-5-22 04:39

舒伯特也是喜欢她的吧
作者: momowang    时间: 2011-5-30 20:14

乔治·桑
336748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小说家。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

原名露西·奥罗尔·杜邦,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在法国诺昂乡村长大。父亲是第一帝国拿破仑时代 ...
^lulu^ 发表于 2011-5-22 07:27

最有名的还是因为肖帮
作者: rubyho2005    时间: 2011-6-12 05:08

Великая Княжна Анастасия Николаевна Романова
I read about her story in 6th grade (the first year I moved to U.S.), and that's why I can easily recall her tragic life.
She's only 17 when killed.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