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才女]近代 [打印本页]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16 21:26     标题: [才女]近代

本帖最后由 马丁 于 2011-5-30 21:37 编辑

本分类中,死于1840之后的,都算近代


哦哦哦,抢沙发

林徽因:1904-1955 (

* 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以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浮雕图案的设计,抢救和改造了传统景泰蓝工艺。

* 作家: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 关于爱情:伊感情世界里有过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 有图有真相: 林.jpg 2.jpg

图片附件: 林.jpg (2011-5-16 21:44, 4.67 KB) / 下载次数 17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1289&k=29f2585cd0b3fda11e221fbaa950b6c5&t=1730885514&sid=228l00



图片附件: 2.jpg (2011-5-16 21:44, 6.71 KB) / 下载次数 28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1290&k=da7a9fb9f762922030c8e9c88571c61e&t=1730885514&sid=228l00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16 22:07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17 05:08 编辑

周  璇:(1918-1957 )原名:苏璞,籍贯:江苏常州,年幼被拐卖,身世曲折凄凉。

* 中国早期著名电影演员、歌唱家:

    周璇一生共出演了40多部影片,并主唱过电影主题曲和插曲100多首,因其在电影《马路天使》中饰演女主角小红,并在影片中主唱的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而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银幕偶像。主要作品还有《李三娘》、《董小宛》、《苏三艳史》、《长相思》、《歌女之歌》、《莫负青春》、《忆江南》、《夜店》等。

  一代歌后,周璇的名字可以说是国语流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号称“金嗓子”。

* 有图有真相: 周.jpg

* 有歌有声音:(sorry, 俺是个电白,不知如何能让大黑块变透明)
[flash]http://box.baidu.com/widget/flash/mbsong.swf?name=%E8%8A%B1%E6%A0%B7%E7%9A%84%E5%B9%B4%E5%8D%8E&artist=%E5%91%A8%E7%92%87[/flash]

图片附件: 周.jpg (2011-5-16 22:30, 6.79 KB) / 下载次数 25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31313&k=7aa3be3fbd5118268a514f3a7ebb4e5d&t=1730885514&sid=228l00


作者: thisummer    时间: 2011-5-16 22:07

本帖最后由 thisummer 于 2011-5-17 00:42 编辑

秋瑾:(1875年~1907年),字璿卿,生于光绪元年十月,浙江山阴人,自号“鉴湖女侠”。

秋瑾生活在一个开明的官宦之家(父亲秋寿南曾担任湖南郴州知州),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喜欢骑马击剑,跟着表兄勤练武功,但幼年却躲不过缠足的汉族习俗,可以想象,一个小脚女人为了为了练就闯荡天下的本领,忍受了多大的痛苦。1896年,秋瑾嫁给了湖南湘潭的一位大富商的儿子王廷钧,开始了阔太太的生活。小她四岁的丈夫是个旧式男人,很难成为她琴瑟和鸣的知音,但是这位富家公子处处让着她,使这个心比天高的女人能够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们生有一儿一女,女儿王灿芝后来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飞行家。

1904年夏天,秋瑾东渡日本,成了当时少有的女留学生,曾经有一副经典的照片,是秋瑾身穿和服,头梳倭堕髻,手持短刀的形象。秋瑾相继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结识了陶成章、黄兴等革命志士,抱定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宗旨,开始了暴力革命的准备工作。她美丽又豪爽,经常当众演讲,给留日学生和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日本返回中国后,她曾在上海小住,创办《中国女报》,她极力鼓吹这样一种主张,“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秋瑾很快接替徐锡麟主持绍兴的大通学堂,为会党培养有生力量,她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援,她的夫家为她慷慨解囊,虽然她的丈夫醉心于朝廷的功名,但对妻子一向出手大方,出面资助她赴日留学,又赞助她办刊兴学,自己不纳妾不娶小,回绝了妻子要求断绝关系的请求,可见作为秋瑾的丈夫,虽然让妻子素有“天壤王郎之恨”,王廷钧确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好丈夫。

这时的秋瑾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了对青年学生的培训当中,用日本人那里学来的方法,锻炼青年学生的身体,训练青年学生的军事技能,爬山、游泳、射击、跳远,样样俱全,体育会的能量很快辐射到江南各地,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不少青年骨干。秋瑾还尽心培养女性人才,她的学生尹维峻在后来浙江光复的战斗中,毅然参加了女子敢死队,一手拿短枪,一拿炸弹,第一个冲进了浙江巡抚衙门,生擒了当时的浙江巡抚,立下奇功,全国光复以后,她和姐姐尹锐志一起,担任了孙中山的女保镖,多次粉碎了敌对分子的暗杀阴谋。

1907年6月,秋瑾和徐锡麟约定在皖、浙同时起义,“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不幸叛徒被捕泄密,情势危急,徐锡麟决定提前举事。7月6日,徐锡麟、陈伯平开枪刺杀安徽巡抚恩铭,激战后寡不敌众,徐锡麟落入了敌人手中,当他得知恩铭已死,心怀大慰,自言今生无悔。徐锡麟就义时被挖出心肝,下锅炒熟,由恩铭的亲兵分食殆尽。大通学堂暴露了,秋瑾的处境危险万分。但是,她下定决心要为革命流血牺牲。当时的绍兴知府贵福是恩铭的亲戚,两人都是满人,贵福竭力捉拿革命党人,要为恩铭报仇血恨。在此紧要关头,大通学堂师生要求马上举事,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秋瑾命令大家马上转移,只留下了30多位学生。

1907年7月13日,300余名清兵包围了绍兴大通学堂,抓走了包括秋瑾在内的八名师生。山阴知县李钟岳同情革命党人,一直没有对秋瑾用刑。绍兴知府贵福逼着李钟岳马上处决秋瑾,李钟岳不从,“人证、物证都没有,如何能够定罪?” 贵福拿来了巡抚的手谕,命令李钟岳马上执行死刑,李钟岳据理力争,却无济于事,见到秋瑾的时候,他泪随声下,伤痛无比。秋瑾平静地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与家人书信诀别,第二,行刑时不要剥去衣服,第三,行刑时不用斩首的方式。作为一个小小知县,李钟岳只有很少的一点自主权,他答应了其中两个要求,尽量保全秋瑾行刑时的颜面。秋瑾壮志未酬,但坦言死得其所,她的牺牲,可以唤醒众多沉睡的国人,“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1907年7月15日,在贵福的监督下,秋瑾被押赴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李钟岳为她买了上好的棺材,秋瑾生前的挚友吴芝瑛和徐自华将她的遗骨迁葬于杭州西湖的西泠桥边,让秋瑾能与岳武穆、张苍水一起,照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李钟岳因为包庇秋瑾被解职回家,他良心不安,无法自拔,整日对着秋瑾的遗作神情恍惚,几次自寻短见,都被家人救下,1907年9月23日,李钟岳趁着家人疏忽,自缢身亡,享年五十有余。与秋瑾案相关的几位官员,激起地方巨大的民愤,当其人调到其它地方任职时,车内全是乡民砸过来的石头,让他又惊又惧,民心所向,势不可当,埋伏了满清最终的灭亡。

秋瑾的丈夫在妻子就义后,悲痛难忍,很快就一病不起,郁郁而终,留下了一对年幼的儿女。本来秋瑾迁葬于湖南湘潭,辛亥革命以后,又作为光复汉族的英雄烈士,迁回杭州西湖。

* 大家熟知的《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作者: beautiful    时间: 2011-5-17 04:19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18 07:31


     沈祖棻(音芬,香木)(1909-1977),女,字子苾,别号紫曼(紫蔓?),笔名绛燕、苏珂。祖籍浙江海盐。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4年,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同时与中文系同窗程千帆志同道合而相爱。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短篇历史小说,赢得当时评论界在广泛关注,被文坛誉为“江南才女”。1935年,她的小说《辩才禅师》发表,被认为是“充满诗意的感情和笔调”的佳作。1936年春发表的《悬崖上的家》也广受称颂。毕业后,沈祖棻一面在各地任教,一面进行新诗和词的创作,动荡的时代,使她的诗词在轻灵婉丽中透着凝重和深沉,抒发着她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至诚的爱。1937年9月,南京遭到日寇的狂轰滥炸,沈祖棻和程千帆避难至安徽屯溪,在屯溪匆促完婚。自1942年至日本投降,沈祖棻先后在金陵大学、华西大学讲授诗词。1942年,沈祖棻在成都金陵大学开词选课时物色了5位有才华的学生成立了正声诗词社,在当时很有影响。她还为4位将毕业的学生每人各选了30多首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1946年底,沈祖棻终于结束9年的离乱,回到武昌与丈夫团聚。1949年,她的《涉江词》结集出版,受到名家的一致好评。
     她更以词人闻名。当学生时填的一首《浣溪沙》,因其中显现出忧国情怀和杰出才华,受到大师们的称赏,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而被人称为“沈斜阳”。在抗日战争的鼙鼓声中揭开扉页的四百首《涉江词》更是现代词作的精品,从形式的运用发展到内容的广泛深刻无不创新,再加上她与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几乎相同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境遇,从而被方家视为“当代李清照”!晚年的她在古体诗歌创作上又独树一帜,历经磨难的“涉江人”又蘸着最后的心血写作了《涉江诗》。 她的诗《别》   我是轻轻悄悄地到来   象水面飘过一叶浮萍   我又轻轻悄悄地离开   象林中吹过一阵清风   你爱想起我就想起我   象想起一颗夏夜的星   你爱忘了我就忘了我   象忘了一个春天的梦

     初中时读了十几本宋词评鉴,沈祖棻的《宋词赏析》是我觉得唯三比较好的,我一直以为她1997年出车祸去世,高中时读她先生程千帆的书之后,才知道他们夫妇的经历。她是1977年,文革结束那一年去世的,本该有更多自由与成就,很可惜。虽然不到50年,但还是放上来了。
PS第一次放图,我也不知道这样行不行。
作者: 转着华尔兹的猫    时间: 2011-5-18 07:41

宋庆龄
才气自不必多说7岁时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7年,15岁时偕妹妹宋美龄赴美国留学。先在新泽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学校学习英语,次年考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相貌嘛,有图有真相

更重要的是她的爱国爱民之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18 09:05

本帖最后由 appa 于 2011-5-18 10:17 编辑

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吕碧城和她  吕碧城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当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亲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族人因为觊觎吕家家产,唆使匪徒将母亲劫持。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天津后,暂住其家中。但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一时陷入困境,吕碧城只好写信向居于《大公报》报馆的方夫人求援,这封信恰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英敛之一看信,即为吕碧城的文采所倾倒,连连称许。不仅如此,爱才心切的英敛之还亲去拜访,问明情由,对吕的胆识甚是赞赏,并当即约定聘请她任《大公报》见习编辑。从此,吕碧城就走上了独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吕碧城到《大公报》仅仅数月,在报端屡屡发表诗词作品,格律谨严,文采斐然,颇受诗词界前辈的赞许。她又连续撰写鼓吹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吕碧城也因此在文坛崭露头角,声誉鹊起。她在诗文中流露的刚直率真的性情以及横刀立马的气概,深为时人尤其新女性们所向往和倾慕。一时间,出现了“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1908年,光绪与慈禧先后亡故,一大批人为之惶惶不安,似乎慈禧一死,国家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办才好。这时却有人填了一阕《百字令》:“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屏蔽边疆,京垓金弊,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鹅。”并题咏慈禧的画像,登在报上,痛斥慈禧,说她在主朝的近半个世纪中,把大清皇朝的江山搞得一踢糊涂,把中国边疆的大量领土,国库中的大把银钱送给帝国主义国家,她到阴曹地府,一定怕和汉高祖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见面。这使清政府十分恼火,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这首引起轰动的词作者就是当时年轻的吕碧城。1904年到1908年,吕碧城借助《大公报》这一阵地,积极地为她的兴女权、倡导妇女解放而发表大量的文章和诗词,她结识了大批当时的妇女运动领袖人物,与秋瑾尤其交好。1904年5月,秋瑾从北京来到天津,慕名拜访吕碧城。两人此番相会不足四天,却一见如故,情同姊妹,当即订为文字之交。这可以称得上是两位新女性间的一段因缘佳话。   
      秋瑾也曾经用过“碧城”这一号,京中人士都以为吕碧城的诗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两人相见之后,秋瑾“慨然取消其号”,原因是吕碧城已经名声大著,“碧城”一号从此应当为吕碧城专用。交谈中,秋瑾劝吕碧城同去日本,投身革命运动。吕碧城答应用“文字之役”,与秋瑾遥相呼应。此后不久吕碧城在《大公报》上发表的《兴女权贵有坚韧之志》、《教育为立国之本》两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秋瑾的影响。1907年春,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刊,其发刊词即出于吕碧城之手。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吕碧城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颇大反响。吕碧城与秋瑾的交往也引起了官方注意,以致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一度起了逮捕吕碧城的念头。只是介于找不到更多的借口,才没有实行。
      1918年吕碧城前往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兼为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将她看到的美国之种种情形发回中国,让中国人与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后学成归国,1926年,吕碧城再度只身出国,漫游欧美,此次走的时间更长,达7年之久。她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吕碧城两度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述西方风土人情的诗词,脍炙人口,传诵一时。她的诗词造诣深厚,尤擅填词,字字珠玑,吟咏自如,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传世著作有《吕碧城集》、《信芳集》、《晓珠词》、《雪绘词》、《香光小录》等。
     ps.最早在新浪看到吕碧城的事,好像曾访厦门,现在找不到这段资料。话说秋瑾幼时曾生活在鼓浪屿,当时叫玉姑。吕还是动物保护者,教育家,女权倡导者,后来成为居士。一些女学生如许广平、邓颖超大家也都熟悉。最近丫丫娱乐说明星背景的贴子,好像有提到英敛之。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18 09:19

本帖最后由 appa 于 2011-5-18 10:16 编辑

盛爱颐(1900年——1983年)是近代上海滩最大的资本家盛宣怀的七小姐。
      1927年盛老四和盛家义庄的一个董事狄巽公一起,具状向上海临时法院提出要求,要求将早已归入愚斋义庄的属于慈善基金的那部分,提出来由盛氏五房分掉,这就在家族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七小姐不服气,这笔基金已归入公产怎么还可以讨回?如果可以讨回的话,那么按照民国的法律,未出嫁的女子也有继承权,那么就应该分成七份,七小姐、八小姐都应有权分到一份。于是七小姐向盛老四提出要十万银元出洋留学。 谁知盛老四不同意,七小姐尝试着维护自己的权益。1928年6月,盛爱颐把他三个哥哥(恩颐、重颐、升颐)及两个侄子(毓常、毓邮)告上了法庭。
       此案在报界一经曝光,即刻引起极大反响。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的大家族析产的办法,女子的确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民国后讲男女平等,虽然在政府法律条文上已经明确女子也有继承权,但真正实行起来困难颇多,得有人带头才行。所以盛爱颐打的这个官司,是民国以来第一例女权案,其社会意义就远远超出了盛氏家族内部的矛盾,成为一个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传统制度的改革问题,因而颇有轰动效应。
   法院的判决书下来了,宣告盛七小姐胜诉,应当可以分得先人的遗产五十万元。     
     七小姐打胜了这场官司,拿到了自己应有的份额,尽管付出了高昂律师费。但这毕竟是一场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官司,从此女性的财产继承权问题就有榜样了。
      1949年上海解放,盛爱颐选择了留在上海。业余她练练笔,她写得一手很漂亮的毛笔字,朋友中常有人来讨她的墨宝。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又经丈夫病逝,七小姐总能表现得异常冷静。每当她抽雪茄烟的时候,就拖一只小椅子,优雅地坐到门口来,从层层烟雾中,观看路上的人来人往。 那时路边有一个马路菜场,买菜的、卖菜的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有位并不认识她的人从她门口走过,从她手持雪茄烟的坐姿和那芳郁的雪茄香味判断,这定是哪个豪门望族的小姐。当一位朋友告知他,这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盛七小姐啊,那人恍然大悟:“怪不得!”
      PS读寐语者的民国文时,祁七小姐让我想到盛七。只是一个逃了,一个和宋子文终是无缘。而她敢于在全国第一个打起关于女权的官司,则充分说明了她的胆识和气概。资料说盛怀宣是资本家,其实他属于洋务官僚,颇受李鸿章器重。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18 09:33

本帖最后由 appa 于 2011-5-18 09:34 编辑

卢隐:《华严半月刊》,庐隐任编辑,自己并努力写文章。这时期,她创作的小说、散文和散文诗,多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和石评梅所办的《蔷薇周刊》上,其短篇集成一册出版,名白《曼丽》。她曾说,这个时期是她的悲哀时期,这本集子里充满了悲哀,虽然这是一种浅薄的衷感。她觉得人生不免要死,盛会不免要散,好花不免要残,圆月不免要缺。这些自然现象的缺陷,使她陷入悲哀和空虚。当时她正读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隐隐约约服膺了他的“人生——苦海”的悲观主义思想。庐隐自己也承认这时期是悲哀主宰着她,无论什么东西,在她看来都有悲哀的色调,人们的每一声叹息,每一滴泪水,都能在她心里得到共鸣,也使她的灵魂得到安慰。她悲哀着走路,悲哀着看世界,但她并不想解决这种支配着她的悲哀,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种思想浸透在《灵海潮汐》和《曼丽》两个集子里。
     她不停地创作,在《申江日报·海潮》、《女声》、《时代画报》、《前途杂志》和《现代杂志》上,都有她的作品发表。《时事新报·青光》上发表了她的中篇小说《女人的心》及短篇小说《情妇日记》。她后期的作品,所反映的情绪较以前乐观、开朗,特别是”一二八”淞沪战争后,她跳出了由社会、环境、生活筑成的囹圄,着眼于民族战争,在艰苦的条件下,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地上的乐园》和《火焰》,后者则较直接地反映了在为国家存亡而斗争中的人和事。
      冰心与庐隐,文学史家们把她们视为“人生派”中的一派。虽然她们都关心现实生活,都主张在作品里表现时代色彩,但一旦这种思想和主张变成了果实——作品,她们的差别就显出来了。冰心在作品里,通过对无限生动的大自然和母爱的讴歌,表现出她对自由、光明人生的追求的理想。庐隐的作品则不同,她的主人公都是无出路的,前途茫茫,一片黑暗,他们负荷着冷酷、无情的现实,悲哀着走向人生的尽头、有人说“黄庐隐对社会里的任何人都不承认,她深深的感受着孤独。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19 09:51

陶毅
  (1896-1932)字斯咏,湖南湘潭人(当时举家迁至长沙),系富商之女,大家闺秀,著名的才女,周南女中师范科的毕业生,时有“江南第一才女”之美称,二十年代初也是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中,是副会长,毛泽东才只是理事而已。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回忆,均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个子很高,才华横溢,但性格很强。诗人邢海珍说:“湘江才女冠江南”。
  在周南女校,向警予、陶毅和蔡畅被称为“周南三杰”。毕业后,向警予回家乡溆浦办学,但她经常与周南女校保持密切联系。她有事来长沙时,即住已在周南女校任女生舍监的陶毅处。1918年9月,蔡畅去信邀向警予来长沙组织女子留法勤工俭学,向警予欣然答应,旋即离开溆浦来到了长沙。不久,她与陶毅一道加入了新民学会,成为该会最早一批女会员。
  在新民学会的活动中,毛泽东英姿焕发的风采和办事细心果断的气质,为一批女教员所钦佩。其中,同为湘潭的同乡,陶毅更是对他倾慕不已。二人曾陷入疯狂的爱情之中,后因政见不同分手。1921年“一大”结束后,代表们每人领到五十银元做回乡的川资。毛于是去游览了杭州、南京,与他迁居南京的女友陶斯咏重叙旧情。
  毛泽东早期,对陶斯咏这段恋情是很珍视的,有许多人相关的回忆都证明了这一点。有传闻说,那首《贺新郎·别友》就是1922年写给陶斯咏的情词——不过,一般公认《贺新郎·别友》是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情词——当时他已与杨开慧结婚一年多,为此杨还与他闹过一场大矛盾,但估计毛陶这次的旧情复燃并未真的变成行动,因为杨后来留有文字,说她与毛“消除了误会”,既然当事人都自称是误会,想必没有真的越轨行为吧。
  她断续有过恋情,后来终生未再恋爱,也未结婚。清秀、高挑的古典美女。多情中带有含蓄与拘谨,表面活泼而内心柔弱,充满幻想却缺乏勇气。1919年至1920年在长沙办“文化书店”。陶后来致力于女性教育,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办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她于1932年初病逝于长沙,终年37岁。

   有一张传连衣裙的照片。建党里为汤唯。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19 10:52

施剑翘
  (1905—1979),原名谷兰,原籍安徽桐城,从小生长在山东济南。其父施从滨任山东军务帮办兼奉系第二军军长。施剑翘自小受父亲宠爱,深居闺阁,缠过足,未受过新教育。1925年,施从滨在直奉大战中兵败被俘。孙传芳置不杀俘的公理于不顾,将施从滨斩首。当时年仅20岁的施剑翘立志为父报仇,手刃仇人。
  她先后把报仇希望寄托在族兄施中诚和丈夫施靖公身上,不料他们都贪图富贵,明哲自保,于是与丈夫离异。十年磨砺,数经周折,施剑翘终于探明了孙传芳的下落。在1935年11月13日等候到孙传芳去天津佛教居士林进香时,用勃朗宁手枪连发三枪将其击毙。消息传出,震动全国。
  法庭上,施剑翘面对孙的家属的哭诉和孙旧部“请予严厉判处”的叫嚷,神色安详,泰然自若地诉说报仇经过。她供诉历时长达两个多小时,听者无不动容。经长达十个月的三级审理,判处施有期徒刑七年。进步舆论纷致同情。经社会各界和国民党元老冯玉祥、李烈钧、于右任等出面救援,1936年,施在度过了11个月的囚牢生活后,获特赦出狱。从此一代巾帼侠女,名扬神州。
  出狱后,她一生都在为救国救民而奉献。特赦不久,她与母亲董氏一起居住在国民党部队供职的弟弟施中杰的长沙家中。这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入侵,国难当头。她急着给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写了一封“我要求做抗战工作”8个字的信函。早就钦佩施剑翘胆量和毅力的张治中,随即接见了施剑翘,将她安排为省的抗敌后援总会慰劳组主任的职务。从此她不辞辛苦地为慰劳前线将士忙碌。1941年7月,施剑翘与母亲随施中杰到了四川合川县。目睹日本飞机肆意轰炸、百姓蒙受灾难的悲惨情景,她急着面见县长,请缨开展救灾工作。1942年,她发起捐献飞机的倡议,得到各界的响应,被选为献机委员会指导长。她不仅带头捐出了珍藏多年的金银首饰,并动员母亲和胞弟各捐献了1份。她还亲自到一些财主家里,广泛宣传,深入做工作,动员他们多献一些。经过施剑翘和献机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献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总金额足以购买3架崭新的战斗机。
  在8年抗战中,施剑翘看到无数面黄肌瘦饱经苦难的少年儿童,心里很不好受。她想创办一所小学,让这些失学的孩子能读上书。冯玉祥支持施剑翘办学,欣然担任了校董事长,还介绍施剑翘去拜见平民教育家陶行知。陶老夫子高兴地推荐了懂教学的苏州人士孔令宗协助办学,还请剧作家田汉为学校写了校歌。
  1946年初,施剑翘倾注精力所创办的私立“从云小学”,在苏州南显子巷的安徽同乡会馆正式开办,施自任校长。“从云小学”招收的绝大多数是工人城市贫民子弟,也有部分孤儿和流浪小孩。学生从最初的70多人发展到400多人。
  施剑翘在和周恩来、邓颖超的多次接触中,逐渐建立了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施剑翘拥护和支持地下党和进步青年的革命活动。不久,史良推荐了地下民盟成员金若年来校工作,施剑翘又同意金若年将“从云小学”作为地下民盟的活动据点,秘密印刷地下刊物《民工通讯》和《光明报》。在地下党和地下民盟将秘密电台设置在校内时,施剑翘又为此提供了方便。施剑翘多次表示,外面的事由她负责对付,她特将通过关系在苏州城防指挥部办到的盖有关防大印的“学校重地,禁止驻军”的牌子挂在门口。所以,在国民党吴县当局多次到校搜查时,她总是挺身而出,使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
  1949年4月27日,施剑翘与中共地下党、地下民盟的同志一起,扭着秧歌,迎来了苏州的解放。1949年9月27日至10月8日,苏州市在乐群社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施剑翘当选了这次会议的代表。这一年,她当选为苏州市妇女联合会的副主席。
  1952年,她将倾其心力创办的“从云小学”移交给苏州市人民政府。就在这个时候,拖延已久的疾病发作了,她感到异常劳累。于是,她赴北京到协和医院检查,在那里被诊断为子宫癌,手术后前往五台山疗养。旋又返回北京,在邓颖超的亲自关照下定居北京,安度晚年。期间,她被安排为北京市政协二至五届特邀委员。
  1979年被确诊为晚期直肠癌,由北京医院院长吴蔚然大夫亲自主刀,手术成功。不久,因尿毒症合并心肌衰竭,于当年8月27日猝然去世,终年74岁,骨灰葬于苏州城西天灵公墓。
    去世未满50年。
作者: appa    时间: 2011-5-21 01:12

杨翠喜本姓陈,小名二妞儿,原藉直隶北通州,幼年家贫被卖给杨姓乐户,取名杨翠喜。从师习艺,十四五岁出落得丰容盛鬓,圆姿如月。她生就一副好嗓子,善度淫靡冶荡的曲子,最初在“协盛园”登场献艺,《梵王宫》、《红梅阁》都是她的拿手杰作,当时对她追求最力的是风流才子李叔同。
  李叔同工诗、善画、善歌唱、懂音律,对于传统戏剧的改良,曾经付出过不少心力。他每天晚上都到杨翠喜唱戏的“天仙园”为杨翠喜捧场,散戏后便提着灯笼陪着杨翠喜回家。不只是为杨翠喜解说戏曲历史背景,更指导杨翠喜唱戏的身段和唱腔。对杨翠喜而言,李叔同是她亦师亦友的至交,李叔同也以为两人可以缔结鸳盟,共度一生。他因事到上海,给杨翠喜寄来两首《菩萨蛮》也表达了这种浓情蜜意。
     杨案也颇为出名。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2:16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03:12 编辑

萧红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从哈尔滨东省特区区里第一女子中学(初中)毕业,为逃婚与男友(有汪殿甲、陆宗虞等说,有争议[1])出走至北平,进入北京女師大附中读高中一年级。后因钱财不足回到哈尔滨,在道外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館(今靖宇街玛克威商厦西侧灰色小楼,现为小型纪念馆)同居。

1932年,男友將怀孕中的蕭紅抛弃,她被困在旅馆里,没有钱缴付六百多元的食宿费,旅馆老板准备把她卖到妓院。7月,萧红给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主编裴馨园写信求救。报社编辑萧军等人遂前往探视。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进入市区,报社编辑们开始惦记萧红,萧军赶到旅馆,但发现萧红已经搭上小船,按萧军事先留下的地址逃到裴馨园住处,后又共同搬至道里区中国十道街欧罗巴旅馆(今西十道街6号)。10月两人又搬至道里商市街(今红霞街)25号大院的一间小房同居。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并因此登上了滿洲國政府的黑名单,被迫离开哈尔滨。

1934年6月,萧军与萧红移居青岛观象一路1号的一座两层小楼。9月,在这里写完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这部小说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序),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血淋淋的的悲惨命运。11月初,因舒群被捕和《青岛晨报》结业而离开青岛。同月到达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拉都路(今襄阳南路)283号的一个亭子间;12月底移居同路411弄22号福显坊2楼;次年2月又移居同路351号3楼。1935年5月2日至15日,完成了自传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12月,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它写序。萧红由此蜚声文坛,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曾说,将来取代丁玲成为女作家中佼佼者的必定是萧红。

1936年7月,萧红为摆脱感情问题的困扰而东渡日本,在东京趜町区富士见町二丁目九一五中村方,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1月回国,4月曾独自前往北京,但很快返沪。9月二人同至武汉。1938年萧红寄居在西安“西北战地服务团”时,与同居了六年的萧军分手,5月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9月为避战火而前往重庆。

1940年1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同抵香港,先寄居九龙尖沙咀金巴利道诺士佛台,1941年初又挤住在乐道8号的小屋。在这里她写下最成功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马伯乐》和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小城三月》等。7月入住玛丽医院,11月底出院。

1941年12月8日,日軍從深圳開始進攻香港,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而从12月7日起直至1月22日去世,萧红因病及避难前后辗转十处,其中在港岛跑马地养和医院期间被误诊为气管瘤而动手术。术后情况愈恶。1942年1月22日11时,萧红死在日属香港一个法国传教士所办的臨時醫務站(由聖士提反女校匆忙改成)里,年仅31岁。骆宾基回忆说端木蕻良直至1月12日香港局势稳定后才出现,此前一直只有他在陪伴萧红;但端木蕻良对此否认。1月24日骨灰在跑马地日本火葬场火化,1月25日黄昏,一半葬於香港淺水灣,1950年代因香港地產開發,其墓地遭破壞,部分骨灰遷葬廣州銀河公墓;另一半则被端木蕻良私下埋於香港中半山區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即去世时所在医务站)的校园小坡上,80年代端木蕻良委托卢玮銮帮助寻找,但在那之前小坡经历了一次翻修,骨灰至今下落不明。[2]

诗人戴望舒写了《蕭紅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每当我看到西边红霞如火就会想起小学时代所学的课文《火烧云》。这里是从《呼兰河传》第一章里选取的原文而非人教版课文。

    卖豆腐的一收了市,一天的事情都完了。
    家家户户都把晚饭吃过了。吃过了晚饭,看晚霞的看晚霞,不看晚霞的躺到炕上去睡觉的也有。
    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说“晚霞”人们不懂,若一说 “火烧云”就连三岁的孩子也会呀呀地往西天空里指给你看。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NND,你们也变了……”他的旁边走来了一个乘凉的人,那人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
    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的时候,那马就变靡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这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边跑着,它的后面似乎还跟了好几条小狗仔。跑着跑着,小狗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又找到了一个大狮子,和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的,也是那么大,也是那样的蹲着,很威武的,很镇静地蹲着,它表示着蔑视一切的样子,似乎眼睛连什么也不睬难忘的《火烧云》鈥斺斚蛳艉熘戮,看着看着地,一不谨慎,同时又看到了别一个什么。这时候,可就麻烦了,人的眼睛不能同时又看东,又看西。这样子会活活把那个大狮子糟蹋了。一转眼,一低头,那天空的东西就变了。若是再找,怕是看瞎了眼睛也找不到了。
    大狮子既然找不到,另外的那什么,比方就是一个猴子吧,猴子虽不如大狮子,可同时也没有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满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是什么也不像,什么也没有了。必须是低下头去,把眼睛揉一揉,或者是沉静一会再来看。可是天空偏偏又不常常等待着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于是孩子们困倦了,回屋去睡觉了。竟有还没能来得及进屋的,就靠在姐姐的腿上,或者是依在祖母的怀里就睡着了。
    祖母的手里,拿着白马鬃的蝇甩子,就用蝇甩子给他驱逐着蚊虫。
    祖母还不知道这孩子是已经睡了,还以为他在那里玩着呢!
    “下去玩一会去吧!把奶奶的腿压麻了。”
    用手一推,这孩子已经睡得摇摇晃晃的了。
    这时候,火烧云已经完全下去了。



from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0%A7%E7%BA%A2

附萧红影集:http://school.btvu.org/yyrj/mjmz/xiaohong/yj/yj.htm
ps. 楼上的真是强人,估计都快被你说完了。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2:19

江姐:江竹筠

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的爱称,曾用名江志炜,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同志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from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9382.htm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2:20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02:40 编辑

刘胡兰

1946年秋,国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道:“一个样”。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能在稚龄就领导武装斗争的不能不可谓有才华。虽然没有照片,但是作为能被人上门提好几次亲的姑娘,胡兰定然不是无盐貌。

from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9927.htm

ps.这贴原本是秋瑾的,结果发现发重了。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2:25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1926年进入宜宾市女子中学(现宜宾市二中)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五四运动期间,赵一曼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大姐夫郑佑之(中国共产党首届四川省委委员,革命先烈,人称川南农王)用通讯的方式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她加入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宜宾地委妇女委员和县国民党党部代理妇女部长。1927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7月,武汉政府反共,她转移到上海,随即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与同学陈大榜(陈达邦)结婚。1928年冬,她因疾病和身孕,奉调回国,先后到宜昌、上海、南昌等处做地下工作。 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翌年,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 日伪报纸也为之惊叹的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
诗作:

滨江述怀

  誓志为人不为家,
  跨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若是全都好,
  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
  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
  笑看旌旗红似花。

赠友人方未艾
  世上多风云,人生有聚散
  今朝苦离别,他日喜相见
  友情和爱情,男女都看重
  言行不自由,两者将何用
  理论与实践,纷纷说短长
  一心为社会,万古可流芳

还有最有名的,写给儿子的遗书,我们小时候都要会背诵的。
“我的亲爱的可怜的宁儿,

妈妈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什么是牺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妈妈的怀抱里;而在今天以后,妈妈却只能留在你的记忆里了。
  我亲爱的儿子,妈妈对的起你,因为妈妈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儿子,妈妈又对不起你,因为你还要艰难地活着。赶快长大成人吧,我的宁儿,长大成人之后,你要自豪地告诉所有的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


from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084.htm?func=retitle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2:43

李林
李林,原名李秀若,福建尤溪县人,1915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被侨眷领养,侨居印度尼西亚。1929年随养母回到故乡,进厦门集美学校读书。1933年冬,就读上海爱国女中,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救亡青年团”,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

  1936年李林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她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年12月12日,北平学联为抗议国民党政府在上海逮捕救国会“七君子”事件,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李林担任民国大学游行队伍的旗手。面对警察的暴力阻拦,她告诉护旗的男同学说:“如果我倒下了,你们要接过去,红旗绝不能倒!”不久,李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李林奔赴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国民师范学校军政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任特委宣传委员兼女子第11连党支部书记。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林坚决要求到前方杀敌。被派到大同,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后随到雁北抗日前线,宣传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参加抗日武装。11月,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率部深入敌后与日伪军展开斗争,勇敢坚定,机智灵活,指挥得当,接连获胜。1938年春,李林改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贺龙称赞她是“我们的女英雄”。同年秋,任中共晋绥边区特别委员会宣传部长,兼管边区地方武装。1939年3月参加阎锡山在陕西宜川秋林镇召开的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阎锡山曾亲自派人向她施以威逼和利诱,李林不为所动,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1940年1月任晋绥边区第11行政专员公署秘书主任,不久当选为边区行政公署行政委员会委员。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26日,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包围。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壮烈殉国,年仅25岁。

  李林牺牲后,中共晋西北区党委机关报《新西北报》发表社论,称赞李林是“中国民族英雄的最光荣典型”。

from 人民日报 人民网 http://www.cnhubei.com/xwzt/2011 ... 1105/t1693725.shtml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2:48

杨威:襄樊的赵一曼


一、投身革命

杨威,是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著名的女英雄。牺牲后被誉为襄樊的赵一曼。
她原名欧阳英,1921年10月8日生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欧庙镇文垴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其父欧儒章是个乡下私塾先生,兄弟姊妹中,杨威排行老三,儒名三秀。抗日战争爆发后,1934年,欧阳英到襄阳湖北省立第五中学念书。1936年,鄂西北抗日群众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她经常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演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学校地下党的影响下,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同年七月,党组织动员她和几名同学投笔从戎,杨威报考了第五战区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的第三十三集团军干部训练班。后和其他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被分配到第五战区“政治工作队”第七中队工作,这时,欧阳英的爱国热情高涨,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欧阳克敌,以示自己的抗日杀敌决心。

欧阳英在部队中宣传抗日道理,并阐述共产党人在民族抗战中的中坚作用,引起了国民党“恐日分子”的不满和嫉恨,他们怀疑欧阳克敌是共产党员,174师政治部主任侯少林惊呼:“欧阳都跑到我这里宣讲马列主义来了。”

1938年,党组织考虑到欧阳克敌的政治表现已经成熟,批准她入党。在襄城钟鼓楼图书馆,欧阳克敌心潮澎湃,无比激动地举手宣誓:“愿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年,她17岁。

1939年5月,日寇进攻我随县、枣阳,逼进襄樊,党组织考虑到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摩擦的严峻形势,决定让已“露红”的她到我党在豫南的红色战略支点,号称“小延安”的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学习。在竹沟,欧阳克敌见到了先后任中共豫鄂边区党委组织部长、新四军第五师副政委的陈少敏大姐,即被陈大姐的崇高威望和人格魅力所动,决心以陈大姐为榜样,做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在竹沟教导大队青年训练班学习期间,欧阳克敌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威,当同学们问起她为什么要改名时,她说:“让青春为祖国扬威”。

1939年11月中旬,杨威等人跟随陈大姐挺进鄂中敌后,到达安陆青龙潭镇,豫鄂边区党委决定把胡山(女)、杨威等五、六个干部和一个班的警卫武装留下来,就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公开打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青龙潭留守处” 的旗号。胡山同志任工委书记兼留守处政治委员,杨威任民运委员。此后,他们就在青龙潭、烟墩店一带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建立地方党组织。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群众初步被发动起来了,工作局面也打开了。他们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也由一个班发展成为三个中队,二百多人的大队。其中,杨威发展的群众,就组成了一个中队,参加了革命。

1940年春,杨威调到京安县委工作,当时,京安地区是我豫鄂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日伪顽的军事进攻和特务破坏活动异常猖獗,许多我党的基层政权干部被杀害。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杨威毅然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积极投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去。她和群众一起,挑着猪肉、大米、鞋子,到白兆山去慰劳我新四军豫鄂挺进队的将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1年春,20岁的杨威在京安县委第一次党代会上,被当选为县委委员、妇女工作部长。是年夏,她带队去桑树店区开展工作。当时,桑树店区委书记为欧阳辉(女),两个革命姐妹相见后一见如故,热情相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桑树店区的革命形势渐渐好转起来。

“皖南事变”后,安陆伪军晏永宽的队伍时常采取深夜奔袭的办法来捕杀我干部和群众,许多人因此壮烈牺牲。面对险恶的形势,杨威毫不气馁。她夜以继日地投入了更加艰苦的战斗。



二、壮烈牺牲

农历8月16日晚,杨威在大堰角村召开一个干部会,参加会议的有新区区委书记黄吉祥、干部刘光明等人。会议结束后,她同与会干部十余人,在大堰角村我抗日民主政府交通员李贵和家留宿。

当晚,伪军晏永宽的手下,罗家庙中队中队长丁启国得知“共党”杨威在大堰角村开会的密报后,带领几十名伪军将李贵和家团团包围。当时,杨威正和衣而睡,她听到了村外急骤的狗吠声和杂乱的脚步声。伪军在屋外喊话,杨威提枪对外开了一枪。但由于敌众我寡,杨威、黄吉祥、刘光明、李贵和等十二名干部群众被敌人抓获。杨威等人被带到罗家庙敌人据点,丁启国将杨威他们绑在庙里的中殿柱子上。

丁启国带领匪徒对他们施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你们这些汉奸土匪、卖国贼。”杨威怒斥道。

回应杨威的是毒打。

敌人打坏了两根扁担,并撕破了她的衣裳。

杨威的脸上、身上到处都是血印。秋风习习,她身上虽只剩下单衣单裤,但丝毫没有动摇她坚定的革命意志。

“你们还是中国人吗?”

杨威说罢,一脚将面前的日本膏药旗踢倒。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经过一夜的严刑拷打,也没有一点进展,匪徒们彻底绝望了。感到对这个女共党真的无计可施。

第二天上午11时许,丁启国一帮匪徒将杨威等人绑赴刑场,杨威在刑场上再次痛斥匪徒们的卖国嘴脸,丁启国残忍地采用“拌豆腐”的毒辣手段,用刀将杨威刺死。



三、英烈身后事

敌人将杨威等人杀害后,三英烈的遗体丢在麦田没得人管,到了天黑的时候,罗家庙的刘发记杂货铺的老板刘发定,跟匪徒丁启国说,死人不埋,人家不敢来赶集,对你们队伍也不利。匪兵们说随你们怎么搞。刘发定才到附近湾里请了几个种田的农民,把他们埋在了麦田边。多年以后,当年目睹杨威被杀害经过的彦传金老人谈起此事时,仍掩饰不住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暴徒的愤恨。

1962年,陈少敏大姐专程从北京来到湖北,领着杨威的老战友胡山等同志,到杨威就义地,挖出遗骸,亲自安葬在红色老区白兆山麓纪念地,墓碑上书“抗日战争时期烈士杨威烈士之墓。”

1951年,李先念主席亲自颁发了中南区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确定杨威为革命烈士,家属享受烈属待遇。但杨威参加革命后,多次改换姓名,直到1962年,组织上才确定杨威的原籍为襄樊市欧庙镇。民政部门每季度发给杨威父母烈属生活补助金。英烈的故乡人民没有忘记他。襄樊五中以培养过杨威同学为荣,在校史中重点宣传她在民族危难时的英雄壮举;欧庙镇积极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杨威事迹陈列室和献花室。并于1997年9月将原镇中学改名为杨威中学,在校园里树起了杨威烈士的汉白玉全身塑像。整个杨威中学师生对杨威的了解率达100%。学校每逢节日和纪念日必讲杨威。经了解,同学们与烈士的切入点是:一是对她的事迹很敬佩,二是她曾经在重点中学求学,同学们都想进入该校学习,与以英烈做校友为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笔者在走访中所了解的英烈杨威形象是:中等身材,留一头短发、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性格外向,爱憎分明。据杨威大弟欧克定老人回忆说:父亲欧儒章是个乡下私塾先生,有几亩薄田,母亲龚元树在家操持家务。他有四个姐姐,二个弟弟。杨威排行老三。我们叫她三姐,村民叫她三秀。当年,欧庙乡下水灾匪患,他家就搬到了襄阳小井巷住。三姐就是从那里考上离他家很近的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的。参加革命后,三姐只回来一次,玩了两天。临走时,妈妈龚元树拉住女儿的手,不让三姐离开。三姐是个性情刚硬的人,别人说不服她,她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她认准了革命的路就要走到底。记得三姐对妈说:“时间到了,我是党的人,组织上有纪律,必须要走了”。虽知这一别,竟是三姐与亲人、家乡的永别。

杨威在学校时就喜欢唱歌,在安陆从事革命工作时,因十分怀念家乡的亲人,她谱写了《黄莺之歌》,借小鸟黄莺之口,唱出了她对故土亲人的无限眷恋。

在京安地方民主政权工作时,青春的杨威也有过爱情的萌动。但是,她把个人的情思深深埋在心底,她多次对身边工作的姐妹说道“现在不能儿女情长的,祖国解放之日,就是我杨威幸福之时。”

实地拜访文垴村一组英雄故居,杨威故居在其大弟欧克定家的东边。房子是1935年建的、九架十一瓴结构的大宅。

只见一轮红日普照,屋前的杨树林稀疏有致。荷塘泛出阵阵清香。屋角散种着当地的特产麦冬。推开小院的木门,满园绿色扑面而来。青砖黛瓦、紫藤绕墙、扁豆花开,显得是那么古朴清静。

http://bbs.tiexue.net/post_3113736_1.html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2:55

视死如归的成本华


成本华,祖籍山东省宁阳、聊城一带。明初成家移居安徽,始祖成永通被诰封为“武德将军”,清初成克敬是她家迁居和州的一世祖。其父成持和,母亲梁氏。成本华于1914年生于和县历阳镇大西门外的高巷村。长兄成本林,二哥成本鑫,她排行老三,人称“三姑娘”,下有大弟成本贵,小弟成本江。成家以农为业。

  因有成家武德遗风和山东人豪爽的秉性,所以成本华自幼聪明、勇敢、刚强、豪爽。她读过小学、初中,在读初中时,曾参加和县“中国童子军1194团”学生组织,经常受到严格的军训。抗日战争爆发后,成本华与许多爱国青年一样热血沸腾,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如上街写标语、唱战歌、演活报剧等。不久便与爱国青年刘志谊结了婚。

  和县县长赵永智骁勇善战,1937年12月16日,组织起和县抗日人民自卫军,赵兼司令。当时,成本华与刘志谊夫妻俩一道参加了自卫军,决心保卫和城、保卫家乡。1938年5月11日,日军步炮兵由金河口登陆并很快攻破了和城的东门,与安徽省第五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本一率领的王营在和城内发生了遭遇战,李仅派一个班的兵力将日军堵截在和城的小市口,掩护他和王营的大队人马从小西门向十里埠、西埠方向转移。当时的小市口狙击战打得非常激烈,日军伤亡200多人。王营这个班的战士都壮烈牺牲,最后一名机枪手因子弹打完了便拔出身上的手榴弹与围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可惜英名未留下来。

  此时,留守在和城内的抗日人民自卫军女战士成本华,为了替被日军刚枪杀不久的丈夫刘志谊报仇,继续与战友们坚持与日军血战,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根据后来一位名叫山下弘一的侵华日军回忆道:“我所在的日军中队进入安徽和县,遭到中国人的武装抵抗。后来我们又抓住一些抵抗的中国人,其中有一名是个很漂亮的中国女人。”他又说:“日军很快搞清楚,这个漂亮的中国妇女名叫成本华,是和县本地人,24岁,她负责指挥这次抵抗。日军叫她投降,她却轻蔑地看着我们,一言不发。当时,一名日本随军记者拍下了一张照片。随后,日军就将成本华等人关押起来,我和一个名叫小林勇的日本兵等人忍不住轮奸了成本华。”几天后,日军在撤退时再次集体强奸了成本华,并将她捆绑着带到和城大西门外的刑场,让她观看他们枪杀被抓到的中国人。成本华冷冷地看着鬼子兵的兽行,强烈的蔑视写在她的脸上。当时日本兵的刽子手们实在太累了,就找来几个板凳,靠在大西门城根的碉堡旁休息。惨淡的阳光照着地上血淋淋的尸体,阴森恐怖。这时,日本鬼子解开成本华身上的绳索,成本华知道要杀她了,但她毫不畏惧地轻轻活动一下麻木的双臂,理了理凌乱的头发,然后面朝太阳,双手交叉地抱在胸前,轻蔑地微笑着,从容面对死亡,并让记者给她又拍了一张照片。拍完后,几个日本鬼子就用刺刀发疯般地刺杀了成本华,成本华虽然牺牲了,但她那颗高昂着的中国人的头和对日本鬼子轻蔑的冷笑永远定格在一切爱好和平人们的心中。(王耀恕)

from http://www.hx.gov.cn/include/web_view.php?id=4010
作者: ^lulu^    时间: 2011-5-22 03:14

本帖最后由 ^lulu^ 于 2011-5-22 12:55 编辑

冯嫽: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

西汉时的冯嫽,她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西域,是我国最早的女使节。汉武帝时,汉朝对长期南下侵扰的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同时,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又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解忧公主就是在这种冯 嫽情况下嫁给了乌孙的国王。解忧公主的一位随行侍者冯嫽,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冯嫽通晓古今,胆识过人,才干出众,在西域诸国享有一定的声望,被当地人尊称为“冯夫人”。汉昭帝末年到汉宣帝初年,匈奴屡侵乌孙,汉朝与乌孙合兵反击,大败匈奴。不久,乌孙国王去世,国内发生混乱。原国王的匈奴夫人生的儿子乌就屠,杀了新即位的国王,聚集一部分人马上了北山,并扬言要请匈奴兵来乌孙。这样,汉与乌孙对抗匈奴的联盟行将破裂。为此,汉朝派一万五千士兵进驻敦煌,密切注视着乌孙的动向。汉朝负责管理西域的长官西域都护郑吉,熟悉乌孙的情况,知道冯嫽的丈夫右大将与乌就屠关系很好,又了解冯嫽的才干,便请冯嫽去劝说乌就屠。为了维护汉与乌孙的团结,冯嫽慨然上路,不顾生命危险,亲至北山面见乌就屠,向他晓之以理,陈说利害;加上汉朝大军的威慑和国内人民的反对,乌就屠不得不开始转变。他请冯嫽从中斡旋,并希望汉朝加给他一个封号。汉宣帝得知此事后,征召冯嫽万里入朝,当面向她了解乌孙的情况。冯嫽侃侃而谈,透彻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宣帝对她十分器重,正式任命她为出使乌孙的使节。冯嫽作为汉朝的使节,乘锦车,持汉节,率领副使和随从人员从都城长安出发,前往乌孙。到乌孙后,冯嫽代表皇帝。诏令乌就屠前来,正式册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大昆弥”(昆弥即国王),乌就屠为“小昆弥”,并赐二人金印绶带。至此,乌孙的动乱得到了圆满解决,汉与乌孙的联盟得到恢复,冯嫽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因解忧公主年老,思归故土,冯嫽随同她一起返回都城长安。这时,乌孙大昆弥元贵靡的儿子星靡代行大昆弥事,由于星靡性情怯弱,国内又不稳定。冯嫽为此上书皇帝,请求再次出使乌孙。于是,已经年逾花甲的冯嫽,为了巩固汉与乌孙的联盟,又一次以汉朝使节的身份,不辞辛苦,踏上万里西行的征程。冯嫽作为一个女子,几次被朝廷任命为正式使节,出使异邦,这种情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绝无仅有的。她为了加强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团结,可以说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民族团结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来源:百度百科
作者: niuniu123    时间: 2011-5-28 09:18

红颜薄命啊。还是平常人,享平常人的幸福好了。
作者: 蝶舞翩翩    时间: 2011-5-28 14:57

阮玲玉(1910——1935),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关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因为当工人的父亲早逝,孩童时代就随母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让她上学读书,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
  
阮玲玉端庄大方,清丽脱俗。对待表演艺术,她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够准确地体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觉,并用适当的眼神、表情、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准确的内心感应力和形体表现力结合得又非常自然,显示出她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功力。

阮玲玉的表演才华横溢,光芒四射,达到了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倾慕。阮玲玉是中国早期电影界一位著名女演员。她16岁投身影坛,在短短的9年中拍摄了29部影片。她所  饰演的角色,从女学生、女工、农村少女、妓女,到尼姑、乞丐,涵盖面极广,有正派角色也有反派角色,但基本上都不脱悲剧结局。阮玲玉认真的态度及自我要求甚高的表演哲学,使她拥有最多的观众。然而她与张达民、唐季珊、蔡楚生三者之间的恋爱关系,却使她倍感苦恼,亦成为市民和新闻界关注的对象。1935年3月8日,阮玲玉在遗书上写满“人言可畏”,而后服毒自尽。
作者: momowang    时间: 2011-5-30 20:10

民国多才女,张爱玲,凌叔华,冰心, 还有我的最爱董竹君。
作者: 柳青子    时间: 2011-5-31 03:49

民國真正的才女反而多不被世人所知。如冼玉清,如陈翠娜、如丁宁、沈祖棻、吕碧城。後三者或許還小有名氣,前二者普通人幾乎未聽說過。但比起才學,神馬張愛玲、林徽因開飛機也追不上。
作者: Rhopalocera    时间: 2011-6-7 06:51

中国近代女子都非常了不起,在这样动荡混乱的时代,依然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出耀眼的才华
作者: 小沫小沫    时间: 2011-6-7 19:47

还有苏青我挺喜欢的
作者: rubyho2005    时间: 2011-6-12 02:32

so many talented women. so many names unheard due to their gender.
作者: 苏木香    时间: 2011-6-13 01:52

本帖最后由 苏木香 于 2011-6-13 01:55 编辑

冰心
    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自王昌龄之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生于1900.10.5,卒于1999.2.28,享年99岁,几乎活了一个世纪,因而被亲切地称为“世纪老人”。她是现代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代表作品:《繁星》、《春水》、《小橘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孩子,把孩子看做“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
    冰心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的父亲曾经参加了甲午战争,她也从小就亲眼所见败落的中国如何遭受帝国列强的欺凌;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青年时期的她满怀一颗赤子之心,将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时代潮流——救国图存;她的许多作品也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她曾远赴重洋到美国去学习,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将自己所学薪火相承地传递给下一代。
  
   冰心语录
    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是悲哀。
   
    诗歌:《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
      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冰心3.jpg 冰心1.jpg 冰心2.jpg 冰心4.jpg

图片附件: 冰心3.jpg (2011-6-13 01:54, 14.78 KB) / 下载次数 16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58832&k=099e1d52464fa277b2da1f95507a7635&t=1730885514&sid=228l00



图片附件: 冰心1.jpg (2011-6-13 01:54, 38.23 KB) / 下载次数 20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58833&k=e98bdad31c1a1328075c8f26388f737d&t=1730885514&sid=228l00



图片附件: 冰心2.jpg (2011-6-13 01:54, 4.81 KB) / 下载次数 16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58834&k=504408c3b10bd50bd15b8f71bc74e25e&t=1730885514&sid=228l00



图片附件: 冰心4.jpg (2011-6-13 01:55, 16.42 KB) / 下载次数 22
http://yayabay.com/forum/attachment.php?aid=358835&k=e4668fa2b9f15c07dbb2afc95ad9732a&t=1730885514&sid=228l00


作者: fang    时间: 2011-6-13 06:27

宋美龄
1897年3月5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广东文昌县人(今海南省),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父亲为富商宋嘉澍。宋美龄是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凭借孔宋家族的强力支援与美国留学背景,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美龄晚年长期定居美国,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逝世,享年106岁。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